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合集下载

《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声声慢》出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 3 第二单元(诗词曲单元)第二首词。

本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人称“千古绝唱”。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量,掌握文本思想。

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味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本课教学为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鉴赏诗句:体悟情感;拓展延伸。

1、《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量。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有关“发现·创新”的阐述中提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索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味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量,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普通高中)高一学生, 文学鉴赏能力相对薄弱,但从小耳闻目睹,对经典诗歌大多能够朗朗上口而且班级里的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

目前已学过一定篇目的经典诗词,对诗歌表达的情感与技巧有一些不够系统的认识。

对于李清照,学生并不目生,初中要求背过《如梦令》、《醉花阴》,对其词的语言风格学生也还是熟悉的。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柳永八声甘州》的学习,学生对宋代婉约派词的特点也用了一定的了解。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声声慢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秀4篇

声声慢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秀4篇

声声慢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秀4篇《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一个孀妇的痛苦呻吟,肺腑之真情的发露。

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4篇声声慢教学反思,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声声慢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声声慢》教案篇一【设计理念】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

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

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

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词中表达出的“愁”。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背诵全诗。

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孤寂落寞悲凉愁苦五、合作探究:(一)赏析上阕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二)赏析下阙1、“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3、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2《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3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3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声声慢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声声慢》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性诗歌,下面是WTT 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一、导入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

而诗人呢?用诗。

词人呢?用词。

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表达这样的情感的?二、朗诵感知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 ;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为何喝酒? 借酒浇愁。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声声慢》。

本节课主要学习李清照的这首词作,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词的历史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 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 感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难点: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声慢》。

2. 新课教授:讲解词的背景知识,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逐句解析词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3. 意境感受: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词中的词语进行造句,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5. 欣赏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欣赏词的美,讨论如何运用词的表达方式来描绘自己的情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书写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和词的意境描绘。

六、板书设计板书词牌《声声慢》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词中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答案:例如: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 请描述一下你读完《声声慢》后的感受。

答案:例如:读完《声声慢》,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忧伤和孤独,仿佛看到了一个女子独自在西楼上凝望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声声慢》。

这首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词的历史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 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9 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 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 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 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清学训练】
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 李清照大事记 1103 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 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 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 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 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 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一、“学引用清”教学是一种目标控制教学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 教学环节是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 目标。展示目标的环节是导学的过程,明确学习任务,激发 学习动机;达成目标的环节重在学(学生自学) 、引(教师 引导)、用(学以致用) ;检测目标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学以致 用的过程;巩固目标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清学的过程。所有的 环节,都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 的设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 课的学习目标设为: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 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 节均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 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先学后教”,真正发挥学 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地备 学生,尽可能考虑到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的困惑疑 问,考虑到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 障碍。这样才能对他们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引导和评价,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 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 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 以致用。) 【教学反思】
也才能真正做到“学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
须时时处处想着学生,譬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当由浅到
深,注意问题之间的承接与过渡。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学提
纲的设置, 一定要方向明确, 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浪费了很
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
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
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出示自学指导(三) :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
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 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 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 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 :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 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 凄凄惨惨戚戚、 冷冷清清” 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
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 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 :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 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
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出示自学指导(四)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 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结合“清学稿”中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 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 括的?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 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 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 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 品味词作语言, 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 14 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 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
多时间,主要在于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
三、“学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体运用要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与
多媒体运用,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促进师生
对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品读叠词, 赏析入愁”
环节纠缠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课件太多,使本人在课
堂教学中很被动。课件张数不宜过多,主要呈现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和必要的资料性文字,课件制作一定要为课堂教学
预留生成空间。这样更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地发挥
引领作用,而不受课件程序性的牵制。
附:清学稿
李清照《声声慢》清学稿
班级
姓名
【知识链接】
李清照大事记
1103 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 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如今有
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二、阅读《声声慢》 ,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李煜《相见欢》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 黄昏 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 。(选做) 四、谈一谈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哪些鉴赏诗词的方 法?
吗?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 ,它
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
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源自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 。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
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