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首设创意写作硕士班 作家王安忆授课
王安忆的美丽与温和
![王安忆的美丽与温和](https://img.taocdn.com/s3/m/977cc5407e21af45b307a861.png)
王安忆的美丽与温和作者:朱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4期“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的,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
”这是王安忆写在《长恨歌》里的字句。
她本人,兼具着美丽与温和。
王安忆是个拒绝被摆布的人,如果不是遇到她有兴趣谈的话题,一般不会接受采访。
不过,想“偶遇”她可以去两个地方一话剧中心和复旦大学。
前者是她热爱的剧场,后者是她任教的地方。
作为编剧新手和中文系教授,她热衷于这两个身份更胜过“作家”。
有趣的是,散落在网上有关于她的文字颇多。
除了“王安忆,上海人,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
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等等”正儿八经的文字之外,还有粉丝搜集整理的“王安忆经典语录”等等表达敬意的文字。
排名第一招人爱的句子是《窗外与窗里》中的:“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
”绕来绕去,却是真理。
这句话的形式,也颇像她本人一作家,绝不是常人可以一眼洞穿的。
爱戏剧源自导演父亲王安忆爱文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更爱的,是戏剧。
她不一定会接受文学话题的探讨,但是一定到会到剧场去朝圣。
她最喜欢与记者聊的话题之一是戏剧,一次在本报主办的新民艺谭上担任嘉宾,与著名导演赖声川对谈。
听众期待导演与作家的“交手”,结果,她却像是替观众提问似的,热切向赖导求教,如何把剧本写得更好。
你以为她挚爱赖声川导演的戏剧吧?其实也不尽然。
与她谈及8小时长的《如梦之梦》的时候,正与她一起穿马路。
她大踏步地冲在前面,蹬蹬蹬地穿马路,一边不时回头表示对该剧的不满足,一边观察着往来车辆。
一到马路对面,她就认真而铿锵地表示,一身旗袍扮演老上海交际花的许晴“没有老上海味道。
”对戏剧的崇敬和憧憬,多半来源于父亲王啸平。
很多人知道作家王安忆的母亲是作家茹志鹃,但不一定知道其父王啸平是以上海人艺导演的身份离休的,此前还在南京军区政治部话剧团、江苏电影制片厂、江苏省话剧团等单位担任编导和领导工作。
王安忆
![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6d76a73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f.png)
中国当代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创作特点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 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后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1月,短篇小说《发 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红楼梦奖”首奖。 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20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 个字》。
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反响,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长篇小 说《黄河故道人》与《69届初中生》先后出版。1987年,被调至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个人生活
王安忆的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为剧作家王啸平。
1981年初,王安忆与在徐州文工团认识的某乐团指挥李章结婚。1986年,李章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 夫妻二人结束了长达5年的分居生活。
1980年,由《少年文艺》推荐,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半年时间,写下一系列小说,后 集册为《雨,沙沙沙》,在《北京文艺》上发表,王安忆因此成名。 1981年,完成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后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5月,完成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初稿,发表于杂志《收获》1984年第3、4期;8月,应作家聂华苓 邀请,随母亲茹志鹃到美国,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历时四个月。
1975年,写下第一篇散文《大理石》,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知青散文集《飞吧,时代的鲲鹏》,因 形势变化,该合集停止发行,仅每人得到一本纪念,其余捣为纸浆。 1976年,在杂志《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 《向前进》。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平原上》。 1979年,发表小说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
2020年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
![2020年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https://img.taocdn.com/s3/m/a7adce61be1e650e52ea99d4.png)
2020年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本文将系统的对复旦大学中文系戏剧(创意写作)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招生情况,专业介绍,近四年复试分数线,本专业报录比介绍,考研参考书目及复旦大学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新祥旭考研聂老师xxx-nls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一、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招生情况:专业代码135102 专业名称戏剧(专业学位) 招生人数17 01小说创作的叙事研究与实践研究方向02散文与传记创作研究与实践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336艺考试科目术基础;④955文学写作备注本专业学制3年。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8人。
二、戏剧(创意写作)专业介绍复旦大学艺术硕士戏剧(MFA创意写作方向)专业学位点,是中国大陆迄今第一家以培养文学写作人才的项目。
它与传统的文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明确定位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作家。
经过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中文系于2009年正式设立了艺术硕士戏剧(MFA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点,并从2010年起开始正式招生。
复旦大学戏剧(MFA创意写作)拥有一支强大的教学团队,它由著名作家王安忆教授,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教授领衍,另有王宏图、梁永安、严锋、龚静、孟金蓉等各有专长的教师加盟。
本专业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来校授课,聘请王蒙、金炳华、铁凝、陈建功、莫言、阎连科、叶兆言、余华、张炜、韩少功、孙郁、严歌苓(美国)、白先勇(美国)等为客座教授。
学生有机会一睹名家大师的风采,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三、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复试分数线年份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2018 55 90 3802017 60 90 3652016 60 90 365四、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报录比年份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其中推荐免试人数报录比2018 117 18 7 6.5 2017 95 17 6 5.59 2016 79 16 8 4.94 2015 67 17 6 3.94五、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参考书目《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下卷,王庆生《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中国文学史》4卷,袁行霈《外国文学史》,郑克鲁《文学理论教程》《中国文学作品选注》4卷,袁行霈《文学理论》,韦勒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卷,朱东润《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文艺学论纲》,朱有清《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卷)》六、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考研备考指导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
王安忆的理性与智慧
![王安忆的理性与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1c7f0f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c.png)
王安忆的理性与智慧
刘海燕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我是在读了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的系列讲稿后,发现王安忆非凡的理性与智慧的。
她的惊人的记忆力,对新时期以来的诸多小说的极其细节化的描述与到位的分析(见《小说的思想》一文);她的缜密而具穿透力的逻辑性,如《小说世界》一文,对于“小说到底是什么”进行了一层一层的揭示与否认,最后建立了小说自己的逻辑;她对小说以外的各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歌剧、京剧等的精确把握与独特的见解;她对于语言内部的声音的感受,简直是独一无二的。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刘海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预料行为后果提升理性智慧——“品德与社会”课堂培养理性智慧的实践策略[J], 陆宏英
2.废墟境遇下的理性成长-读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J], 高小弘;徐今
3.论王安忆“三恋”中非理性生命体验的书写 [J], 楚雪莹
4.城市智慧化理念演进: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基于上海智慧城市十年发展考察 [J], 王操
5.王安忆旅行随笔的语境理性 [J], 周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小说
![女性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19c178bec3a87c24028c4a5.png)
铁凝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4年《六月 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 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 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 联任专业作家,后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铁凝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 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 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 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 《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 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 《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 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 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新时期文学热点专题讲座之王安忆篇
女性小说
王安忆
作者简介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
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 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 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 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 《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 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一个有妇之夫的大提琴手和一个有夫之 妇的金谷巷的女孩儿的爱情悲剧。 大提琴手孱弱、敏感、孤独、自尊又自 卑,一个在心理上略显病态的男人。 金谷巷的女孩儿风流、争强好胜,过早 品味到女人的角色和性功能,婚姻成了 征服与被征服争强好胜的性游戏。
“三恋”与女性意识
《小城之恋》(原载《上海文学》1986
2.流言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气有时是 东西厢房的黄衣草气味,有时是樟脑丸气味, 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它不是那种板烟 和雪茄的气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敌敌畏的气 味。它不是那种阳刚凛冽的气味,而是带有 些阴柔委婉的,是女人家的气味。
王安忆
![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29097a37482fb4daa58d4b6d.png)
谢 谢 !
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 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 多地是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 此,作品的主题意蕴也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法上, 作家也作了新颖的探索,这些作品为作家赢得了较高的声 誉,也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第三阶段
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 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作家往往站在中西 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 民间生存。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 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 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 ‚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 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 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 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 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 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 命丧黄泉。
王安忆
CONTENTS
个人简介 主要创作阶段与作品 具体作品分析 创作特点
王安忆个人简介
王安忆(1954.3-今)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 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 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 根问学”、“女性写作”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 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 队落户。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 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 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 极追寻的意蕴。
第一阶段
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 求,执着的表现生活中的美。 本阶段作品有被合称为“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 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和少女的烦恼》、 《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
【新祥旭考研】复旦大学戏剧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方向)简介
![【新祥旭考研】复旦大学戏剧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方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9d54f42be23482fb4da4c20.png)
复旦大学戏剧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方向)简介新祥旭考研:十年专注考研一对一辅导从“文学写作”到MFA创意写作复旦大学艺术硕士戏剧(MFA创意写作方向)专业学位点,是中国大陆迄今第一家以培养文学写作人才的项目。
它与传统的文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明确定位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作家。
广大有志于文学写作的人们,有机会在学院中觅得一席之地。
他们有望经过系统的训练,展开文学想象的翅膀,开拓自己的写作潜力,成就自己的作家梦。
从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在32所院校进行艺术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e Art,简称MFA)教育工作。
招生范围包括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8个艺术创作领域。
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可以说,MFA教育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具有充分的国际性和科学性。
从世界文学的实践来看,面向文学的MFA教育,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外很多作家通过MFA的教育培养,在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国现处于艺术硕士学位教育的试点阶段,限定在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8个艺术创作领域,并不包括文学。
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过去的文学艺术体制中,没有专门的艺术硕士学位,艺术门类的研究生取得的是文学硕士。
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批准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侧重艺术创作实践,目的即在于将艺术类的高层次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教育,同时打破内地以往艺术类教育只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惯例。
但是,在我国近三年的艺术硕士教育中,也逐渐显露出培养范围的不足,即我国设定的8个艺术创作领域中没有国际惯例广泛包含的文学类“创意写作”方向。
这在培养实践中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大量作家、文学社团经营者、文学媒体管理者、文学活动组织者没有相应的高层次培养方式,对优化我国文学事业的人力资源十分不利。
传统的文学硕士的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学历教育。
与作家王安忆面对面
![与作家王安忆面对面](https://img.taocdn.com/s3/m/a4b56d77f242336c1eb95ea4.png)
, ,
,
,
二 。 期 大 资 考 、
,
。
先 我 们 要 回 答 什 么 是虚构 接着是 怎 么 样虚 构 然 后 是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虚 构 这些 问题 都是 我们搞 创 作 的人 应该考 虑到 的 本 来 可 能是不 必要 考 虑 的 因 为 艺 术本 身就是 虚 构 但 是现 在
, ,
,
,
可能
。
星 却 开 了 眼 界 当然 会 有 非 分之想 于 是 当然 会
。
等到 这 些 价值 观 都
参 加选 美 参 加 选 美 她 当 然 略有胜 出 上 海小 姐
上 升 以 后 就 会 反 过 来 对 生 产提 出 高 的 要 求 那
当然 会 被人 保 养 包 养 的人 当然 会 出事 故 把她
, ,
的 当 代 文 学界
。
,
,
丈 学作 品 不 断 地 被 各 种 媒 介 改
,
。
编 我 想 请 问 一 下 您 作 为 当代 文 坛 一 个 重 要 书 写 者 对 这 样 的 现 象有 一 些 什 么 样 的 个 人 想 法
那 么 富有 现代性
么 发言 权 的 人
, ,
。
我 其 实 是 一个 对 上 海没 有 什
,
革 统摄 的作 用 但我 感 觉读 您 的 小 说 一 直 没 有把 它 当 做 拿 现 实 的 素 材 来 组 成 的 一 种 理 念
, ,
、
像本推 明所说
, ,
的 批 评 家不 很 看 重读 者 也 不 看 重作 者 他 只
的 东西
“
,
。
比 如 说 您在 这 本 书里 讲 到 红楼 梦
复旦mfa创意写作硕士
![复旦mfa创意写作硕士](https://img.taocdn.com/s3/m/8e92bc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2.png)
复旦mfa创意写作硕士
复旦MFA创意写作硕士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培养文学写作人才的项目,旨在
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作家。
该项目由复旦中文系创办,是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09年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
该项目由作家、中文系教授王安忆领衔授课,强调“文学创作的自身规律”,希望以此提升青年作家队伍的写作水平。
授课形式主要包括发表的散文或小说,适当辅以理论性的总结。
复旦MFA创意写作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旨在培养
具有创造性和文学潜力的优秀作家。
从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在32所
院校进行艺术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e Art,简称MFA)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复旦大学。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复旦MFA创意写作硕士的信息,建议查询复旦大学官网
或咨询相关招生老师。
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作家无法定制培养 但可发掘天分
![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作家无法定制培养 但可发掘天分](https://img.taocdn.com/s3/m/42d3871955270722192ef7e0.png)
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作家无法定制培养但可发掘天分莫言称,当时在这个作家研究生班所上的课,对他后来的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
莫言将担任导师组组长。
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
“文学创作”专业培养模式有何特殊?作家,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制造吗?北师大的尝试,让这一争议多年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早在2007年,复旦大学因对外招收培养“文学写作硕士”,请来著名作家王安忆授课,而成为一时话题。
今年9月,北师大文学院新增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了强大的作家导师团。
如此大规模的作家进校园教授写作,让“高校培养作家”的老问题再次升温。
到底是校方一厢情愿,还是旧观念根深蒂固而产生了误读?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到了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刁克利,就质疑焦点予以释疑。
论观念>>写作天赋与高校教育有冲突?“杰出人物的成材,都离不开优良的教育环境”对于“高校培养作家”的质疑声,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在昨日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质疑“非常可笑”!“作家当然是无法定制培养出来的,但是仔细考虑下,任何一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哪个是可以定制培养出来的?都需要很多其他个性化因素的共同参与,比如,需要个人的禀赋、性格、人生际遇等等。
但是这些杰出人物的成材,都离不开优良的教育环境。
再说了,就算是天才,跟学习也不冲突。
天才的发挥,至少需要一个天才的自我发现和发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
”写作天分不可教,已是共识。
但后天培养,尤其是像高校这样平台的培养,对于写作尤有裨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刁克利,也是创意写作系列教程的译者,他向本报记者直言,“创意写作无法传授天分。
事实上,任何教育都无法传授天分。
著名女作家王安忆教授的新收获
![著名女作家王安忆教授的新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08f7c43976c66137ee06193f.png)
著名女作家王安忆教授的新收获作者:祖丁远来源:《文化交流》2016年第03期我知道的只是,当我们在地上行走的时候,能够援行我们、在黑夜来临时照耀我们的,只有精神的光芒。
——王安忆2016年新春,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新作《匿名》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新华书店与读者见面,很快引发人们热议。
2015年1月15日,著名作家王安忆代表作《长恨歌》再次搬上话剧舞台。
历时3个小时的《长恨歌》谢幕之时,王安忆成为全场焦点。
人们对她的到来,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她表示,《长恨歌》能再次回到舞台,实在是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虽然这已不是我第一遍看她,但看到自己笔下的人物能活在舞台上,心里依然非常激动”。
她认为“好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慢慢沉淀。
”如今,王安忆既是文学创作成果丰盛的著名作家,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导师。
作为鲜为人知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在编教授,她率先设立文学写作专业硕士点,专业培养作家。
长篇新作《匿名》颠覆一贯的创作风格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匿名》,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此之前,它在《收获》杂志分上下两部连载完已有一段时间。
作者写作这本书,整整用了两年零五个月,“是自己所有长篇小说中写作时间花得最久的一部,《匿名》是我写得最用力的故事,但写完后隐隐有点不安,有种不放心的感觉。
”而几乎所有看完《匿名》的读者,给出的评价都是“不好读”,有人甚至把它评为“2016年开年最烧脑的小说”。
王安忆的写作一向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为主,她的文字被公认为炉火纯青,夹叙夹议一直是她写作常用的手法。
小说主要表现在对故事的叙述,作品内容偏重于写实。
而《匿名》却颠覆了王安忆以往的创作风格,构成了读者对作品阅读的挑战。
《匿名》是一部处于作者创作风格转变尝试中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议论和说明要远远多于对故事的讲述。
作家在这部作品里“通过对日常材料赋予更多的意义,引出一段段隐喻和警语”。
作者在《匿名》里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她试图阐释的是语言、教育、文明、时间这些抽象的概念,在虚写与实写之间表达对于文明进化的独特理解。
课堂内外的王安忆
![课堂内外的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2348d37d48d7c1c708a14542.png)
学们说 , “ 请不要把我当作一个在大学门外完成教养的 范例” , 这真是很重的话 , 语重心长。
王 安忆 “ 完成 教 养 ” 的 方式 , 也 许 大部 分 靠 自学 , 这 种 自学 的方 式 极 其刻 苦 。 我 硕 士毕 业 前 有段 日子 , 经 常
搭 老 师 的便 车 到地 铁 站 。 她 对 我说 了好 多次 , 如果 有 条
想象力在那里受困, 有哪一些句子可能深具潜力。 许多
年后 , 我 几 乎 于种 种 细 微处 感 受 到 , 王 安忆 很 喜欢 学校 和课堂 , 即 使 她 总 是 强 调 自己 没有 受过 大 学 教 育 很 遗 憾, 即使如 今 , 她 已经 在高 校工 作十 多年 , 她 依然 会对 同
名 家 三 棱 镜 - 王 安 忆 课 堂 内外 的 王 安 忆
1 7
※
课堂内外的王安忆
※
张怡微
对我来说 , 要 和 王 安 忆 老师 发 生 文 学 对话 很 难 。 一 方面, 我 认 识她 的时 间 不算 短 了 , 二零 零 五年 我 在 复旦 大 学念 本 科 的 时候 , 她 已经 正 式 调入 中文 系。 硕 士 阶段 我进入“ 文 学 写作 ” 专 业 以后 , 上过 她 两年 的 写作 实 践
和她 说话 , 常 常会记 笔 记 , 但她 叫我不要 记 , 记 不住 的事
么说 , “ 引荐艾丽斯去美国的弗拉德神父, 他家 乡所在的
罗彻 福德 镇 , 想 来是 极 小 的地 方 , 地 图上 找不 到 ” 。 这 样 的细读 工夫 , 一般 人很 难会 想 到要 去做 。 读 一个 / J 、 说, 看 到 不 熟悉 的地 名 , 我 常 常 都是 跳 过 去 的。 所 以 王安 忆 式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王安忆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王安忆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4185dade80d4d8d15a4fec.png)
茹志娟合作)、《街灯底下》……
文论集
《故事与讲故事》、《心灵世界》、《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我读我看》、《王安忆
说》、《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忆读书笔记》、《王安忆导修报告》、
《对话〈启蒙时代〉》(与人合著)、《对话录》(与人合著)等。
王安忆简介
一个不断自我突破的当代文学大家: 最初的“雯雯系列”:《雨,沙沙沙》,
王安忆简介
长篇小说
《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
代》、《天香》。
中短篇小说集
《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声》、《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
《小鲍庄》、《乌托邦诗篇》、《荒山之恋》、《伤心太平洋》、《海上繁华梦》、《香港
1989年发表《叔叔的故事》。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重视的作品,无论是在 叙述形式还是在思想意义上,是另一种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对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故事的仿写和改写
1995年在《钟山》上发表《长恨歌》,这 是王安忆对于当下都市生活的回应。
《长恨歌》是上海怀旧潮的产物,也为怀 旧潮推波助澜。
女人的自我感觉
女人和男人的相遇、默契 但小说始终从女人的单方面感受进行书写
从庐山回来之后的家庭生活 两个人的相处还是三个? 第三人隐身在场,使生活平和和可以忍受
一段时间后,女人恢复歇斯底里的形象,生活回到原 来的状态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马原式的暴露叙事行 为:
“我想说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初 秋的风很凉爽,太阳又清澄,心里且平静, 可以平静地去想这一个故事。”
1、《荒山之恋》 结构松散、叙述冗长 两个主人公:他(“拉大提琴的男人”,她(“金谷
王安忆称要当好作家型教授
![王安忆称要当好作家型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7feae98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a.png)
作者: 舒坦(摘编)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58-159页
主题词: 著名作家 王安忆 复旦大学 女性作家 理论话语 评论家 职业化 对应
摘要: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讲课已有13年之久,在前不久召开的上海女性作家研讨会上,有评论家认为王安忆的创作正与理论话语的发展不断形成对应,而这并不是好事。
面对研讨会上的批评,王安忆认为:理论和写作现实之间还是存在着距离的,她始终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所以她请大家放心。
她说:“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职业化的教授,而是一个作家型的教授,。
无法攻击虚构之蛹
![无法攻击虚构之蛹](https://img.taocdn.com/s3/m/713bee7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4a.png)
无法攻击虚构之蛹采访手记王安忆老师是个安静但忙碌的人。
作为中国最多产又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
她既是上海市的作协主席,同时还在复旦大学兼有教职。
采访她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迄今为止,她接受过不少的访谈,针对她作品的研究著作也不时出现。
但此次采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她已经接受过太多的采访,还会有兴趣再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吗?在北京“两会”期间,我终于见到了她。
北京国际饭店一楼的“两会”委员会客区有些嘈杂,我们的谈话不能很安静很顺畅地进行,常常会被过往的戴着委员小标牌的人们迎送客人的寒暄声打断。
我一直觉得王安忆是中国作家里面很有写作的自觉的人。
在关于她的一篇文章里,陈村说过,现在没有人再像她这样写了。
这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她对自己的创作总是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特点也比较清楚。
这使她的作品很少有那种情绪化的大起大落,而是平稳地呈现她看世界的眼光的大致变化;其次,她自称自己过得像个农民。
她坚持每天上午写作,努力保证着自己的写作时间,写作是她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三,是她对大量的文学作品有清醒分析和独特的见解。
比如说,她对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分析《什么是幸福》,已经成为不少文学爱好者阅读该书的指南。
她在复旦大学开设多年的谈文学创作的课程,也一直保持着高质量,并吸引了大量的听众。
除过与生俱来的文学才能之外,这几个方面,使得王安忆与许多作家相比,显得更为理性;与一众女性作家相比,则更显大气。
她从来不曾沉浸到现在女性作家司空见惯的呓语和自怜自恋当中,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显出一种传统小说的特点,具有经典作家的格局。
对此,她只淡淡地说:“我所受到的小说的教育就是这样子的,其实我的小说是很本色的。
我最早喜欢文学就是因为喜欢这样的小说。
我很想学习我阅读的那些作家的作品。
”她很少以文体来引人注目的。
她专注于最适合自己的小说形式,以小说来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但这并不表示她对小说的形式有所忽略,恰恰相反,她的作品能让人自然地进入,意犹未尽地结束,充分表明了她力图不让结构和文体影响阅读的努力。
康岩作家在校园怎样教写作
![康岩作家在校园怎样教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7df4049af242336c1fb95ec0.png)
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开设十年来,培养学生过百名作家在校园怎样教写作写作班的同学们在评诗会上展开讨论。
肖水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还记得,为了在中文系开设创意写作专业,那一年她多次往返京沪,到教育部开论证会的情景:“群贤毕至,有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等。
一位老先生态度强硬,坚决反对在中文系设立写作硕士。
他反复说王安忆,你就好好上课,别搅和设专业。
”老先生的反对并不奏效。
在王安忆和时任复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的努力下,200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在中国大陆高校创立了第一个以培养文学写作为宗旨的硕士点,打破了高等院校文学类研究生局限于学术研究的格局。
至今十年,培养学生过百名。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如今,创意写作专业在高校中文系蔚然成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都有开设。
同时,一批作家进入校园成为教授,教授写作手艺,像王安忆之于复旦、莫言之于北师大,引发社会关注。
大学中文系培不培养作家,争论由来已久。
陈思和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首节课由古典文学大家朱东润讲。
“他说你们想写作自己业余做,复旦没有培养你们当作家的义务。
”劈头盖脸一席话,浇灭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当时很多人傻了,回到寝室发牢骚,觉得报错专业。
”陈思和说。
话虽如此,但中文学子并没减少创作探索,一代代人接续努力,形成复旦强大的创作传统。
1978年8月,陈思和同班同学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开“伤痕文学”大幕。
一年后,同班同学颜海平发表剧本《秦王李世民》,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
随后还出现了张怡微、王侃瑜等青年作家。
转折发生在2004年,王安忆任教复旦。
“陈思和原先让我开讲座,我不愿。
既然来就正式上课,有学分。
我没上过大学,很尊敬学府,也喜欢教课。
”复旦时任党委书记秦绍德给王安忆打开“绿色通道,”不用发表论文和承担课题的标准要求,王安忆所有文学作品、评论文章都算学术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首设"创意写作硕士班" 作家王安忆授课
听说过MBA、EMBA,是否听说过MFA?其实,这是"艺术型硕士"(MasterofFineArts)的缩写。
记者昨天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悉,该系今年设立了全国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简称MFA,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最终的学位考评也将以发表小说、散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判依据。
一个字母引出的硕士学位
中文系的写作课该怎么上?复旦大学中文系边探索边"取经"。
去年,系里请来两位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的教授,70多岁高龄,专程来教"写作"。
他们上课不拘一格,走上讲台就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字母,让同学发散思维,产生联想,逐渐进入对于具体细节的描绘......,一节课下来,一个故事就成型了。
一个学期下来,美国教授带来的不仅是完整的教学体系,也让复旦中文系萌生了设立专攻写作能力的硕士班的念头。
原来,在美国,MFA文学写作专业已有成熟的教学模式,作为文学写作的学位,作家白先勇、严歌苓、哈金都受此培训,获得MFA学位。
去年,复旦中文系开始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MFA硕士学位,经过一年多的申报,今年上半年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全国首个MFA创意写作硕士班。
说到"首个",不能不提2006年复旦中文系创办的全国首个"文学写作硕士班",一前一后到底有何区别?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解释,硕士学位分两类,一类以学科为基础,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属于"科学硕士学位",2006年的硕士班就是这类,主要研究写作学理论等;今年设立的MFA是针对实践性的学科培养,属于"专业硕士学位",重在培养作家。
此次MFA的设立,被有关专家誉为"文学向艺术的回归",而这也将改变学位考评要素。
"一些专业因其自身特点必将侧重实践,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据悉,复旦中文系对硕士学位的考评将以"文学创作"为主,主要为发表的散文或小说,适当辅以理论性的总结。
拾起培养作家的责任
说起设立初衷,系主任陈思和教授表示,这是对"文学创作能力培养"的尝试,也是对"由高校承担起作家培养责任"这一理念的尝试。
中国作家培养模式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以作家协会为核心,到90年代起以媒体与商业机构"联合商业利益运作"培养新人,如今,高校是否能承担起培养的责任?质疑声不可避免。
不少中文系毕业生至今还记得院系领导关于"我们不培养作家"的声明。
不过,在陈思和教授看来,写作水平是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而提高的。
"MFA并不培养文学天才,因为天才毕竟是少数,但MFA至少可以发现天才,并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释放学生的写作潜能。
"
据介绍,MFA将引进国外成熟的课程项目,由作家、中文系教授王安忆领衔授课,强调"文学创作的自身规律",希望以此提升青年作家队伍的写作水平。
"要保持长久的文学繁荣,保证
一代、一批作家的出现,而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通过系统教育给予作家底蕴和底气。
"这正是陈思和教授与王安忆、严歌苓等多位作家交流后达成的共识。
至于高校究竟能培养出怎样的作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