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监督审核PPT要求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课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课件一、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的角色日益凸显,他们不仅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更需要掌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精髓,以确保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营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本次培训课件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内审员,以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的职责重大,他们需要深入理解两化融合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能够对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进行全面审核和改进。
通过这样的培训,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对内审员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提升,也可以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 介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全球,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运而生,成为了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谋求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工具。
对于任何一个追求长期稳健发展的企业来说,了解并重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挑战,只有通过深度推进两化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企业能够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再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课件-新版.ppt
产业融合
使原来产品、业务 的功能边界被打破,推 进新兴产业的衍生,影 响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 变
第一部分
相关政策
2013年8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 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
行动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提出采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全面提升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
适用于所有企业,不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规模
分类实施指南
企业应用案例
总结提炼规律
我国广大企业在信息化环 境下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 经验、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提炼。
引导企业发展
系统规范企业两化融合管 理,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 融合成效。
整体提升产业
全面引导企业实现从单向 应用向综合集成跨越,加 速产业整体提升。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
➢ 互联网+与两化融合
互联网+这一口号是互联网企业提出来的。意指互联网企业 要发展,不能只搞互联网,而要与各行业相结合,融合发展。
对工业企业来说,不能等互联网企业来加你,而要主动加 互联网。工业企业要加互联网,必须实现两化融合。一个没有 实现两化融合的企业是不可能加互联网的。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两化融合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围绕其战略目标,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内生发展要素,夯实 工业化基础,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 力,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 展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行动目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 织变革、新型能力培育的重要抓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详解.pptx
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目的,是为了向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提供所需的 信息,传播和保护经验,提供必要的证据,从而进一步理顺和协调相关职能和层 次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与权限,确保理解和执行。
企业应针对4.2.1中要求的内容形成文件,并根据所使用的方法、所需要的技 能、所进行的培训及所要求的管理力度,确定文件的详细程度。其中,对于两化 融合过程的策划、运行和控制应有途径和方法,是否编制文件取决于是否能够确 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若企业决定对某一程序不形成文件,则须通过交流或培训, 使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了解应达到的要求。
7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应包括: a)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b) 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c)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规范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 企业为确保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 注:文件的形式包括电子、纸质及其他。
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宜具备如下条件: 深入理解企业的业务和文化; 能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问题; 协调能力和执行力强; 在企业内具有较高的威望; 行政级别至少应是企业副职以上。
17
【主要障碍】
1. 管理者代表既要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素养,又需要熟悉企业的业务和文化, 协调能力和执行力强,在企业内具有较高的威望和行政级别,对其综合素质和各 方面专业素质要求相当高,企业能否找到符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并加以重用是一 个难点。
12
【主要障碍】
1. 记录不真实、不准确、不规范、不全面,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 两化融合对记录电子化提出了新需求,也提供了新手段,但现有法律法规 和制度要求可能是原始纸质凭证走向电子化的主要障碍。 3. 必要手工记录与信息系统记录并存,可能导致“系统外、系统内”记录不 统一,造成额外工作量,增加管理成本。 4.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系统对各类记录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增加 了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和基本框架培训PPT课件
目录
一、 两化融合发展形势 二、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
三、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导向与原则
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五、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重点 六、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推广策略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导向与原则
六个导向:以效能提升为导向
六个导向:以数据为驱动
六个导向:以数据为驱动
六个导向:以新型能力为主线
工作组织体系——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
工作组织体系——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框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框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标准工作进展情况
市场化服务体系
市场化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两化融合的信用机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支持政策——地方省市
一个定位 – 两化融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的主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
一个定位 – 两化融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的主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组织现有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
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换版工作的几点考虑
目录
一、 两化融合发展形势 二、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 三、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导向与原则 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五、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重点 六、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推广策略
工作组织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政府与市场采信机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政府与市场采信机制
平台和实验室建设
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
2017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题培训课件6
国家标准:2013年9月,正式収布《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
行业试点:2009、2010、2012年,连续三次组织开展行业企业两化 融合评估工作
2009开始初步探索评估体系建设
时间
4
工作背景
绊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电子一所牵头起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简称《评估规范》),亍2013年9月正式发布。
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 和内涵?
推进理念和原则?
企业两化融合框架体 系和主要内容?
发展进程和实现路径? 先进企业的水平?
评价分析和实施改进 方法?
3
工作背景
自09年起,在工信部指导和支持下,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地方省市、行业协会探索 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评估引导体系,支持政府和行业全面摸清企业两化融合収展现状,形成基于数 据的精准施策和精准服务新模式,服务于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两化融合収展重
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 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 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 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 念和体系框架
全面解析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 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工业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研究制 订戓略収展规划的建设指南
为工业企业展示了两 化融合的全景图
5
工作背景
两化融合収展水平评估工作是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
评估跨企业的业务 协同和创新情况
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 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 成情况
评估信息技术在企 业部门级单一业务 环节中的应用情况
评估两化融合基础 设施和条件建设情 况
评估企业经济和 社会效益水平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课件
现场审核 审核末次会 内部审核报告 不符合项跟踪
责任单位/人 信息部/部长
审核组长
审核组长 审核组长 内审员 审核组长 审核组长 内审员
输出物 年度内审计划
签批记录 审核实施计划
签批记录
审批后的内审方案 签到表/PPT/照片
审核记录/不合格报告 签到表/PPT/照片/会议纪要
10
第*组
11
体系内审方案编制
依据A公司《内部审核控制程序》要求,审核方案应包含如下内容:
• 审核的目的和范围; • 审核时间安排和审核方法; • 体系审核检查表; • 受审核方每一主要审核活动的预定日期和结束时间; • 审核员的名单及分工(要确保审核员不审核自己的工作); • 首、末次会议的时间安排; • 审核报告发布日期和分发范围。
结果
第一方:纠正措施并跟踪实现 第二方:取得信任、增加订单 第三方:通过认证,获得证书
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执行者
与被审核工作无直接相关的审 核员
最高管理者
内部审核要求
摘自:《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23001-2017)9.4内部审核。
组织应依据拟审核的过程与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审核方案。组 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 • 符合组织对两化融合工作以及本标准的要求; • 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所形成的规定应明确: • 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等的职责和要求; • 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组织应保持内部审核及其结果的文件化信息。
依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程序 文件、作业文件、新型能力策 划报告、新型能力实施方案等
两化融合基础概念PPT幻灯片课件
20
管理原则三:领导的核心作用
两化融合 需要 各 级领导 合力推进
两化融合是组织战略级任务 两化融合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 两化融合涵盖业务和管理的优化和变革 两化融合覆盖组织的所有职能和层次 两化融合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要求越来越强
最高管理者 管理者代表 各级领导
最高
管理者
持之以恒
4. 全员参与, 全员考核
5. 过程管理
6. 全局优化
12
以效能提升为导向
构建高效、灵活的管理模式 确保 战略可管控、可落地、可优化 精
准提升企业效能效益
基于两化融合的管理循环 通过过程有效确保结果有效
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 可持续竞争优势
跟踪评估所形 成能力的符合 性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 的要求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
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
持续发展模式。
5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一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使得这个过程更 加规范有效、持续可控,减少失误,提高效益;
能耗排放安全生产社会贡献率等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战略落地跟踪评测寻求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互劢改进的机会创新能力构建高效灵活的管理模式确保战略可管控可落地可优化准提升企业效能效益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跟踪评估所形成能力的符合跟踪评估预期能力形成情况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准确定位策划提出目标规范控制实现过程形成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基于两化融合的管理循环通过过程有效确保结果有效13以数据为驱劢两化融合的四个基本要素数据技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数据自劢采集数据自劢传输强化信息资源管理和数据开发利用数据自劢决策以数据为数据自劢运行数据自劢优化企业应建立基于数据网络新驱劢要素的组织管理模式机械自劢化替代人工体力劳劢数据自劢化替代人工脑力劳劢14以新型能力为主线协同研发设计研发创新两化融合应以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经营管控网络化经营管控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劢创新和持续改进识别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解读PPT(服务机构版)
价
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
确保不重复发生过的不足或错误,尽
值
量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足或错误;
实现两化融合螺旋式上升和良性发展。
管理原则六:全局优化
》为什么两化融合需要全局优化
》两化融合全局优化 要点
两化融合是企业战略级任务,覆盖企业全局: 企业需要将相互依赖和关联的两化融合相关 活动和过程视为一个系统; 从全局角度对两化融合的整体运行进行全面 管理,实现动态改进和全局优化。
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完善两化融合,同时不断 坚定推进两化融合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成长型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循序渐近、
持之以恒这一原则尤为重要,一定要将企业快 速发展对两化融合的迫切需求落到实处,防止 信息化与企业业务、管理发展脱节。
14
管理原则八:创新引领
》全球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全球一体 市 场 地域优势 产 业 信息不对 化趋势进 动 态 性 行业边界 融 合 称问题 … 一步加速 不断加强 不断淡化 日益深化 逐步解决
4
提出背景
管理体系的理解
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 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 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序的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 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 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 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 要素、机制和方法等。
组织可依据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 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构 建适合自身的相应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涉及到企业所有的 职能和层次;
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可将企 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全面、准 确、及时、有效地落实到相 关的职能和层次,从而推动 企业发展进步、创新变革和 战略实现。
9
管理原则三:领导的核心作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题培训课件
六类新型能力的内涵不传统巟业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建设 重点也从关注技术产品本身的成本、质量等斱面,向关注用户价 值、快速满足个性化需求转变。
14
各类新型能力的重点斱向
研发创新类能力
基于客户需求的数字化快 速定制研发
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 产制造一体化
在线、异地协同研发
生产管控类能力
产能平衡不稳定生产 精益生产不敏捷制造 质量、安全、节能、环
营造发展的新环境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本质上是一套系统推 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主要是解决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戓略转型“怎么干”、
“怎么干好”的问题,而丌是“干什么” 的问题,是授人以渔,而丌是授人以鱼。
形成了以贯标促转型、以贯标求发展的 良好氛围和共识。
激发市场的新活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最根本的作用是充分 调劢和激发了贯标企业、咨询机构、行 业组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积极性和主 劢性,形成了以市场服务为纽带、以价 值链共创为基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通过评定企业区域聚集度高
300
1296家通过评定企业的省市分布情况
250
200 257
150 255
100
246
50 0
94 83 78 64 54 48 41 38 33 32 30 27 23 18 16 15 13 12 12 10 7 6 5 5 4 3 3 2 1
广江福安山浙北上重湖河辽天河陕山湖江广黑内宁四贵新吉于甘海西青新
开展各类新型能力建设的企业比例
23.3% 21.9%
48.3%
研发创新类能力 生产管控类能力 供应链管理类能力 财务管控类能力 经营管控类能力 用户服务类能力
研发创新类能力
16.9%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
第 11 页
4.2.3 记录控制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控制。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 检索、保留和处置所需的控制措施应形成文件并实施。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 别和检索。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 记录可以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提供证据,也是数据开发利用 (详见7.7章)的信息来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不仅可以对体系运行绩效 进行监视、测量和评价,还可以寻找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及体系运行绩效和两化融 合水平绩效的机会。 信息化环境下记录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表单、图表、数据库、系统日 志、流程节点的审批、音视频信息等等),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形式记录的 获取、储存、处置、备份、防护以及安全保密等要求。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 本条款在文件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记录清单,看是否包括了标准要求的记录 以及其它用于证实体系稳定运行的记录,是否规定了记录保持的期限、保存的责 任部门,记录控制是否考虑了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 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看相应记录是否足以证实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 有效性,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记录是否得到妥善的标识、存储、保护,是否便于 检索和识别。如不能提供充分的证实,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 符合条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监督审核PPT要求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情况、组织架构、两化融合总体情况等;
2、企业的两化融合组织体系的改进情况;
3、上次评估审核来,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改进情况,包括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和边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变更改进情况,内审和管理评审开展情况等;
4、上次评估审核确定不符合项的纠正及纠正措施的持续有效情况;
5、上次评估审核以来,企业发展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需求、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等的优化和改进情况;两化融合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6、上次评估审核以来,为打造、保持或提升已通过评定范围内的新型能力,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及指标,按照两化融合实施过程要求所开展的提升和改进活动(围绕评定范围内所涉及新型能力的打造、保持或提升过程,从策划、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匹配与规范、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动态调整等进行介绍。
若涉及多个能力,需分别介绍)
7、企业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所打造、保持或提升
的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量化指标达成情况,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