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包膜 RNA病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与NA抗原性均易发生变异 根据HA、NA抗原性将甲型分亚型(HA 1-15、 NA 1-9) 流感病毒命名法 型别/宿主种别/分离地点/序号/年代(H、N 亚型)如A/马/黑龙江/1/98(H3N8)。如宿 主是人就不必写出,

变异—HA与NA的抗原性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性漂移—抗原结构发生经常性, 逐步的 连续改变
麻疹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传播途径:飞沫、鼻咽分泌物,也可间接接触 传播 致病机制:靶细胞CD46(除RBC外)
局部增殖
入血
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
全身皮肤粘膜、呼吸道、 胃肠道、眼部病变
所致疾病——麻疹




潜伏期:1-2W 前驱期:发热、卡它症状(鼻、眼), Koplik’s(2-3天) 发疹期:发热第4天出疹,全身红色丘疹,全身症状加重 (NS症状、肝脾淋巴结肿大),并发症(肺炎、脑炎), 死亡 恢复期: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症状消失(全程10-14天) 慢发病毒感染: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缺陷病 毒 免疫力牢固



原因:HA或NA基因发生突变或人群免疫力选择 造成的 特点:变异幅度小(<1%),属于量变(亚型 内变异) 结果:引起小规模流行(1-3年)

抗原性转变—突出的、激烈的、不连续的改 变, 形成新的亚型


原因:HA和NA的基因突变或重组 特点:变异幅度大(20-50%),属于质变,形 成新亚型 结果: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造成大规模流行 (10-15年)
轻型感染
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惊 厥、痉挛,死亡率高(10-40%), 有后遗症(5-20%)
脑实质、脑膜病变
免疫力:牢固(包括隐性感染)
微生物学检验

1.病毒分离培养 2.免疫学检验 3.分子生物需学检验
防治

防蚊灭蚊 疫苗接种

儿童 幼猪(切断中间传染源)
二、登革病毒
流感病毒的结构 分节段的(-) SSRNA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
核心:
基质蛋白(M蛋白): M1,M2 具型特异性 包膜: 刺突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分型与变异
分型

根据NP、MP、分型甲、乙、丙三型(甲型易发 生变异)甲(A)型—大流行,乙(B)型—局部暴发,
致病性低,丙(C)型—婴幼儿(病情轻微, 抗原稳定)
正粘病毒 RNA病毒 分 类 DNA病毒 副粘病毒 其他 腺病毒
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
粘病毒: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感大流行 第一次在1918年的欧洲大陆,死亡人数高 达2000万. 1946-1947 H1N1 1957-1958 H2N2 1968-1969 H3N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但潜伏期短510周 多见于输血后肝炎(80-90%) 临床类型轻重不一(急性、慢性、携带者) 感染极易慢性化(>90% )、肝硬化 (20%)、肝癌(欧美50-70% ,我国 10%) 免疫力不牢固,疫苗制备困难
三、微生物检查法

检查:HCV ---RNA (RT-PCR) 检测:抗-HCV IgM抗体(ELISA)
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 鸡胚 传代 细胞培养 动物 尿囊腔 羊膜腔 无CPE,用血凝证 实增殖(定性) 用血凝抑制(定型)
猴肾、狗肾细胞 雪貂、小鼠
抵抗力弱
56℃30min灭活
抵抗力
抵抗力弱 1.对热比较敏感: 56℃30min灭活, 60℃10min, 65℃~70℃只需几分钟灭活 2.对低温抵抗力较强:0~4℃可存活数周, -70℃可长期保存. 3.对干燥、紫外线、脂溶剂、氧化剂酸 等敏感。阳光直射40~48h可失活。

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

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
防治

降低发病率 接种疫苗—流行株或灭活、亚单位疫苗 干扰素 中草药、抗生素
第二节 副粘病毒
特点
1、类似正粘病毒,但较正粘病毒大 (150~300nm) 2、单股负链RNA, 但不分节段,抗原性 稳定 3、刺突两种 HN蛋白—具有HA和NA 作用 F蛋白—溶血和细胞融合作用 4、鸡胚多生长不良,细胞培养多有CPE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形态
球形( 80~120nm ) 丝状、杆状、长短不一

结构 流感病毒为包膜病毒
核心及核蛋白
组成
RNA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
( PA 、PB1、PB2 )
RNA 被NP包绕 呈螺旋对称
特点
1. RNA分节段 甲、乙型8个节段,丙型7个节段,易发 生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亚型 2.NP具有型特异性 A型—甲型流感病毒 B型—乙型流感病毒 C型—丙型流感病毒
包膜及刺突
包膜双层结构 内层—基质蛋白(MP)也具型特异性 外层—脂质双层(源于宿主细胞膜)
刺突—病毒编码的糖蛋白,有两种 血凝素(HA)—呈柱状 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 抗原性—相应抗体 中和病毒 抑制血凝(定型) 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抗原性—非中和抗体


只有一个血清型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 传播途径:飞沫、间接接触
致病机制
病毒
呼吸道上皮细胞、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
入血 唾液腺炎症 病毒血症 睾丸、卵巢、胰腺、脑组织炎症
第二次病毒血症
所致疾病—流行性腮腺炎

潜伏期:2-3W 前驱期:发热、厌食、不适 发病期:单、双侧腮腺肿大,疼痛 并发症 睾丸炎,男性不孕症最主要原因 卵巢炎 无菌性脑炎 获得性耳聋
第五节 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

艾滋病病人与卡波氏肉瘤
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2003年有500万人感染HIV病毒(比以 往任何一年都高),使全球感染艾滋病的 总人数达到3800万的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每天约 有14000名新增HIV感染者 其中:近一半发生在妇女, 一半是15—24岁的年轻人。
第四节、SARS冠状病毒
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而并非已知 冠状的突变株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与前者相似,刺突呈花冠状,其S 蛋白与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融合,为主要致 病结构 细胞培养—CPE
SARS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SARS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不排除病人分泌物、粪便传播) 所致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也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潜伏期:2-10天 发病期: 初期:发热、头痛、关节痛、干咳、气短、X片肺部 阴影 极期: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渗出、多器官衰竭、 死亡、死亡率10%左右(有基础病40-50%) 恢复期:抗体产生, 症状减轻、消失
Koplik spots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由于 症状典型、出疹规律,一般无需实 验室检查(可用于不典型病例)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

防治

减毒活疫苗接种—预防 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二、腮腺炎病毒

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儿童) 球形,刺突

HN—血凝(H)放置一段时间自然洗脱(N) F—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

免疫力牢固 防治:三连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球形
包膜刺突 G—与受体结合、吸附 F—强烈细胞融合作用(故名),形成合胞体及 胞浆嗜碱性包涵体



只有1个血清型 抵抗力弱,对冻融敏感 传染性强(冬、春流行),飞沫及接触传播

局部炎症(不入血) 成人、较大儿童, 上感 2-6月婴幼儿,严重呼吸道感染,向下呼吸道 蔓延,细支气管炎,肺炎(I型变态反应)粘 液、纤维蛋白阻塞气道,呼吸困难,窒息死 亡

免疫力牢固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 炎(PT-NANB),1989年命名为HCV, 归类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一、生物学性状



HCV呈球形,50nm,单正链RNA,有包膜 黑猩猩为唯一易感动物,细胞培养不成功 包膜蛋白抗原性易快速变异,造成免疫逃逸, 病毒持续存在,为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HCV分6个基因型(我国HCV1、2多见)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简称:乙脑病毒,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 原体(乙脑),又称日本脑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球形,单正链RNA,20面体,有包膜, 刺突E蛋白 血凝素作用 与受体结合 易感动物为小鼠,脑内接种3日发病,耸毛,蜷伏肢 体,痉挛,麻痹死亡,脑组织分离病毒 鸡胚,卵黄囊,48小时达增殖高峰 细胞培养,细胞明显CPE 只有1个血清型

包括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均经呼吸道感染
一、麻疹病毒
是儿童急性传染病麻疹的病原体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为球形,120-250nm 包膜刺突 H—只凝集恒河猴RBC F—细胞融合、形成多核 巨细胞 胞浆、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细胞培养:可见CPE(多核巨 细胞)和包涵体 抗原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



为森林脑炎的病原体(自然疫源性疾病),又名 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我国东北、西北林区亦有) 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 传播途径—蜱(也为储存宿主),动物←蜱→人 森林脑炎—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潜伏期:10-14天 轻型:发热、头痛、不适等 重型:脑炎、脑膜炎症状,死亡率20-30% ,后遗症3060%

免疫力不持久,可再感染
RSV
包涵体
RSV感染引起的细胞融合
第三节
黄病毒科
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热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1.形态为小球形,直径一般在40—70nm, 少数为70—130nm。 2. 核心为RNA,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 3. 本群病毒主要寄主于自然界的动物体内, 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同时病毒可在昆虫体 内增殖,因此吸血昆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储 存寄主。 4. 虫媒病毒因受吸血昆虫地理分布的影响, 而有严格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发病2-3天传染性最强), 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飞沫经呼吸道 致病机制: 病毒局部增殖(不入血)—细胞变性坏死、纤毛 脱落—扩散至下呼吸道, 引起病毒性肺炎 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

潜伏期:1-2天 发病期: 局部症状:上感症状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肌痛 并发症:继发细菌性感染, 可死亡

免疫性:同型短暂免疫力(1-2年)三型交叉保护, 对新亚型均无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流行期 根据典型症状 作临床诊断 实验 室检测新变异株 1病毒分离 2 血清学诊断 3 快速诊断
微生物学检查
Leabharlann Baidu
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 定

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有4个血清型

传染媒介——伊蚊

人和猴为登革病毒的储存宿主,猴 蚊 人 所致疾病(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均有发生)
1.登革热(轻型):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 淋巴结肿大等(1周)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重型):皮肤 出血、休克,4-6h内死亡。
三、森林脑炎病毒
乙脑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媒介:三节喙库蚊(乙脑病毒的长 期储存宿主) 流行环节:
动物 蚊 人 带毒越冬 猪 蚊
经卵传代
病毒血症(4天)



(扩增宿主、传染源)
所致疾病及 致病机制——乙型脑炎
病毒经叮咬侵入
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
入血
隐性感染
第一次病毒血症 肝、脾、淋巴组织增殖
入血
第二次病毒血症 0.1% 突破血脑屏障

免疫力

抗体中和作用 细胞免疫 同时有免疫病理损伤,引起T、B死亡,造 成免疫功能极度低下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病毒分离与鉴定(P3实验室):核酸、血清 学检查(测抗体) 防治

严格隔离病人 增强机体免疫力 监测疫情 疫苗接种 氧疗、激素、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恢复期血 清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