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李祖文时间:2012年11月29日下午第二节
地点:民族中学多媒体教室
班级:高二(12)班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诗歌散文部分强调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古人说得好:“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之处细思量。”可见涵咏品味与思考咀嚼的重要。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释放与交流的过程,尤其是大声朗读,非常有助于培养语感。
因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过程中,我刻意引导学生完全放松自由去品读诗文,可以摇头晃脑,可以“骚首弄姿”,就是要让情感的激流在学生的胸膛中恣意的流淌,使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展开想像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三读法: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3、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深入体会诗歌的主旨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知诗歌中的想像世界,感受诗人于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比较阅读李贺的《梦天》,来理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中的想像世界,感受诗人于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AVI视频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1.走进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
(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
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
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
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意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诗风。
2.作品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寓家山东,旅游江南,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召到长安,任翰林待诏。名为待诏,实际上干的是御用文人的工作,不久他就感到厌烦。由于他放荡不羁,蔑视权贵,便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天宝三年(744)三月,李白上书请还,玄宗于是打发他回家。李白因此心情悲愤。这年冬天他回到山东,便只是与友人寻幽饮酒,忌谈富贵功名。天宝4年秋,离家南下,准备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准备去吴越前夕写的。一名《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三、题解
•内容----梦游天姥(梦游诗、游仙诗)
形式----吟:诗体名称,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属于歌行体。
特点:
1、篇幅较多,容量大。
2、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
3、用韵较灵活,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转一韵。
4、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式。
目的-----留别:是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在此地的朋友。
•
四、精彩朗读:
(一)、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二)、读准句读:
教师配乐朗读后,学生思考与文章思路相关的问题
1、理清文章思路
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到何处结束的?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明确:“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继续梳理思路用诗歌原话填空:
A、入梦的原因是:
B、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C、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D、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思路小结:
以“梦”为线索,分为五部分:人梦缘由(第一段)、梦游历程(第二段至“水澹澹兮生烟”)、梦中仙境( “列缺霹雳”至“仙之人兮列如麻”)、梦醒时分(“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该”)、梦后言志(最后一段)。
2、情感变化:与上面的五部分相对应,感情有五次变化:向往一陶醉一惊异一失落一慷慨。
(三)、读出感情:
师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感情变化后,学生轮流情读背诵
五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幻境见性情,幻境有真意。联系课文与背景谈谈,你在诗人的入梦缘由、梦境和梦醒中透过多幅梦景和现实图景,发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情”与“真意”?
思考入梦缘由部分:
1、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全体完成)
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修辞手法:夸张
表达诗人神往的思想情感,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1、天姥山的雄峻巍峨,
作用2、增添了天姥山的神话色彩,
3、勾起游览愿望。
思考梦境部分和梦醒部分:
1、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第一小组
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2、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
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第二小组
景象:海日、花石、熊咆虎吟、云、水。“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3、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小组
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写。特点: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第四小组
词句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
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李白要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即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思考梦游言志部分:
5、最后一节写了什么内容?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
叹什么?第一组梦后言志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6、“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第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