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题库——名词解释问答题
影像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影像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1. 啥是断层?就好比一个大蛋糕,我们把它切成一片片的,每一片就是一个断层呀!比如我们做 CT 检查的时候,就是在看这些断层呢!
2. 影像你知道吧?那影像断层解剖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影像里人体断层结构的学问呀!就像侦探通过线索破解谜团一样,我们通过影像来了解人体内部的秘密呢!
3. 解剖学很重要吧?那影像断层解剖学更是厉害啦!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人体内部那些复杂的结构,就好像有了一双超级眼睛,能看穿一切!比如医生看片子诊断病情,不就是靠这个嘛!
4. 你说影像断层解剖学是不是很神奇?它能把人体这么复杂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就如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体内部世界的大门呀!
5. 想想看,没有影像断层解剖学,我们怎么能那么准确地了解身体出了啥问题呢?它就像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默默地发挥着巨大作用呢!
6. 影像断层解剖学里的那些名词,可都是宝贝呀!就像一个个密码,解开它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人体,这多有意思呀!比如“灰质”“白质”,多形象的称呼呀!
7. 你难道不觉得影像断层解剖学很迷人吗?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人体奥秘,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呀!
8. 知道吗,影像断层解剖学的名词解释就像是给我们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让我们对人体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不是很棒吗?比如“脑室”,原来是这样的结构呀!
9. 影像断层解剖学真的是太重要啦!它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就像战士手中的利器一样,不可或缺呀!
10. 难道你还没感受到影像断层解剖学的魅力吗?它让我们对人体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学问呀!
我的观点结论:影像断层解剖学真的是非常神奇且重要的学问,这些名词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对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T头部断层 考试题目
头部一、名词解释眶耳线:即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准线,亦即临床影像上头部的轴位扫描基线。
连合间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准。
岛盖:岛叶以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此三叶所掩盖岛叶的部分,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半卵圆中心:为横断层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
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由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而形成的隆起结构。
侧副隆起:位于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外侧部,由侧副沟皮质陷入侧脑室下角内而形成的隆起结构。
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白质板。
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呈尖向内侧的“> <”形,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均有投射纤维通过。
蛛网膜下池:又称脑池,由蛛网膜下腔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而形成。
各部间无明显界限,彼此交通,但个体差异较大,其形状和大小在临床影像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角:丘脑纹状体静脉与大脑内静脉连接处所形成的一个向后开放的锐角,其形态、位置较恒定,为室间孔和脑血管造影时的标志结构。
大脑动脉环:位于大脑底部和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经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形成,对脑血液供应的调节和代偿起重要作用。
二、填空题1、外侧沟后支是识别横断层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
2、顶下沟起于扣带沟,止于胼胝体压部的后方,其上方为楔前叶,下方为扣带回。
3、杏仁体钩和侧脑室下角三者恒定关系是横断层面上确定杏仁体的标志。
4、侧脑室首次出现的层面是颅脑横断层面上识别外侧沟后支的标志。
5、内囊膝和内囊后肢的出现是冠状断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6、鞍上池的形态因成像层面和个体差异、可呈四角形、五角形和六角形等不同形态,由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组成。
断层练习题(简答)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非筋膜间隙、脑池、海绵窦非筋膜间隙(纵膈间隙)指脂肪、淋巴结等低CT值的间隙。
以胸骨角水平线为标志,可以分为胸骨角水平线以上的3个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适于胸骨角水平的为主动脉肺动脉窗;胸骨角水平线以下的3个CT间隙:气管叉下间隙、左房后间隙、膈脚后间隙。
1、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
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内含舌骨下肌群、成人有胸腺剩件(小儿含胸腺)、脂肪、淋巴结。
上通上纵隔,下通下纵隔,向后通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
此间隙正常CT影像不应看到淋巴结。
2、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由气管、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围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
内有奇淋巴结,多为一个。
CT检查纵隔,此间隙甚为重要,因其可引流左、右肺和纵隔器官的淋巴结,向前与血管前间隙交通。
3、气管后间隙:气管后壁与脊柱之间的区域。
右为右肺,左上为左肺,左下为主动脉弓。
内含食管,胸导管等。
4、主动脉肺动脉窗:在主动脉弓下方左肺动脉上方之间,高度约1—1.5厘米,右侧为气管下端和食管,左侧为左肺。
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主动脉肺动脉淋巴结、脂肪。
引流左肺淋巴液、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淋巴液,间接引流右肺淋巴液。
此区正常影像看不到淋巴结。
5、气管叉下间隙:位于气管杈至右肺下缘之间,高达2厘米。
两侧界为左、右主支气管,后方为奇静脉、食管以及奇食窝。
6、左房后间隙(后纵膈间隙):仅指气管杈以下的后纵隔,为一不规则的空隙:前界为左心房后壁、后界为脊柱(第6胸椎椎体)、右为右肺背段、左为降主动脉。
此间隙内有食管、奇静脉、半奇静脉、淋巴结。
后纵膈间隙扩大,多见于食管肿瘤、食管扩张,还可见于淋巴结肿大和右肺背段肿瘤等。
7、膈脚后间隙:此间隙位于左右膈脚之间,脊柱之前,两侧为纵膈胸膜所围成的区域。
它是纵膈最低垂的部位,也是连接胸腔和腹腔的最主要途径。
该间隙内包含以下结构: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脂肪和淋巴结等。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1.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以人体断层影像为导向,以断层影像中的人体结构为学习研究对象,分解剖析断层影像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组织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 断面: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与研究中所观察的断层标本的剖面。
4. 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处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是临床影像头部的轴位扫描基线。
5. 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有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6. 半卵圆中心:颅脑部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7. Meckel 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 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状、矢状断层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9. 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骨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接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于关节囊相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0. 腋窝:位于肩关节下方,臂部与胸上部之间。
当上肢外展时,腋此区呈底在下,顶向上的四棱锥形腔隙,称为腋窝。
11. 髌下脂体:骨下、骨上方和髌韧带之间的脂肪组织,并可向两侧延伸,超出髌骨外侧缘1.0cm 左右。
12.肺门:内侧面向内凹陷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
1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神经)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14. 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置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此第二肝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临床上称此沟上端为第二肝门。
断层重点资料名词解释
断层重点资料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1.Reid基线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CML(眦耳线)/OML(眶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面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SML(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4.半卵圆中心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可见白质呈半卵圆形。
5.基底核区指基底核及其邻近区域的结构。
6.松果体区指松果体及其邻近结构。
7.脑室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有的个体还出现第五脑室及第六脑室。
8.侧脑室位于大脑两半球内,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四部,前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9.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可分顶、底、前壁、后壁及两侧壁。
顶为脉络组织。
底为下丘脑。
前壁为前连合、穹窿柱。
后壁自上而下依次为缰连合、松果体、后连合。
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10.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顶的尖朝向小脑,顶前上壁为前髓帆和小脑上脚,后下壁为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底为菱形窝。
第四脑室上角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下角连脊髓中央管。
11.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12.透明隔腔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为穹窿柱,上界为胼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
13.威革氏腔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威革氏腔)、穹窿脑室或三角脑室,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14.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15.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池内有视交叉。
16.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断层解剖学复习习题及答案
断层解剖学复习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头部复习一、名词解释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延髓上端与脑桥在腹面的横行分界,走行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在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顶的尖朝向小脑,顶前上壁为前髓帆和小脑上脚,后下壁为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底为菱形窝。
第四脑室上角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下角连脊髓中央管。
脑池brain cisterns: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虹吸部siphon:颈内动脉依其行程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
其中,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脑基底静脉环basal vein circle:由大脑、间脑和脑干多处汇集的静脉血管连接而成,位置较Willis动脉环略偏后,较深且范围较大,并可分为前、后两个静脉环。
脑底静脉前环anterior basal vein circle:该环又名Rosenthal环。
环的构成包括:前方的前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前静脉,后方的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连接基底静脉。
脑底静脉后环posterior basal vein circle:该环由前方的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的基底静脉和后方的大脑大静脉构成。
Reid基线Reid’s base line,RBL: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腹部断层解剖学练习题
腹部断层解剖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小网膜;2、肝裸区;3、网膜孔;4、结肠上区;5、网膜囊;6、第二肝门;7、门腔间隙;8、肝段;9;Glisson系统;10、牛眼征二、填空题1、在断层解剖学中,通常以经▁▁▁平面为腹部的上界,下界为经▁▁▁平面。
2、第二肝门多位于T10椎体上份水平,以肝左、中、右静脉▁▁▁并▁▁▁为其特征。
此平面常可见▁▁▁,内见食管走行。
3、小网膜的左侧部主要形成▁▁▁韧带,右侧部主要形成▁▁▁韧带。
其右侧为游离缘,在游离缘的后防有▁▁▁。
4、在肝上方由腹膜形成的肝韧带包括▁▁▁、▁▁▁和▁▁▁,在肝门下方则有▁▁▁和▁▁▁。
5、巨脾切除术中切断▁▁▁韧带时,慎勿伤及胃;施行胃切除术时,需将▁▁▁韧带切开并进行钝性剥离,才能游离出幽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近侧份;全胃切除术时,先切断▁▁▁韧带方可游离胃贲门部和食管。
6、肝上间隙借▁▁▁和▁▁▁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下间隙以▁▁▁区分为右肝下间隙和左肝下间隙,后者又被▁▁▁和▁▁▁分成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
7、Winslow孔是网膜囊的唯一孔道,其前方为▁▁▁,后方为覆盖▁▁▁的覆膜,上界为▁▁▁,下界为覆盖▁▁▁的覆膜。
8、正中矢状面上网膜囊上隐窝的典型表现为:后界和顶部由▁▁▁构成,前界为▁▁▁,下方与前庭相通,肝的▁▁▁套入其中。
9、右肝上间隙向左后方仅能延伸至▁▁▁处,难以达到肝裸区,而膈肌外侧的▁▁▁向左均可越过肝裸区而延伸至脊柱的右前方,因此在断层影像上,若液体超过肝裸区而至脊柱右前方,为▁▁▁,反之则为▁▁▁。
10、胸部横断面上,左、右膈脚后方和椎体前方之间为▁▁▁间隙,其内可见▁▁▁、▁▁▁和▁▁▁。
11、在经肝门的横断面上可见左肾上腺位于▁▁▁、▁▁▁和▁▁▁所围成的充满脂肪的三角内。
12、经腹腔干的横断面上,肝胃韧带后方,首现▁▁▁,且网膜孔出现,其前方为▁▁▁,后方为▁▁▁。
13、经肠系膜上动脉的横断面上,肝门静脉居胰颈后方,其左壁是▁▁▁和▁▁▁的分界标志,右壁为▁▁▁和▁▁▁的分界标志。
断层解剖学题库——名词解释问答题
断层解剖学题库——名词解释问答题第一章头部眦耳线Reid基线上眶耳线连合间线AC-PC线Broca区髓突半卵圆中心扣带沟缘支禽距毯距状隐回蝶骨翼突颧弓翼腭间隙(翼腭窝) 翼下颌间隙咬肌间隙。
咽外侧间隙咽后间隙咬肌间隙颞下间隙椎前间隙颊咽筋膜椎前间隙翼肌间隙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帆间池小脑延髓池伏隔核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环池胼胝体周池脑桥小脑角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鞍上池大脑大静脉内侧豆纹动脉外侧豆纹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脑底静脉环丘纹静脉Meckel腔鞍膈第二章颈部梨状隐窝舌会厌襞杓状会厌襞会厌前间隙声门旁间隙颈动脉鞘颌下间隙喉中间腔第三章胸部肺门肺根主动脉肺动脉窗奇静脉弓奇静脉食管隐窝肋膈隐窝肺动脉窦主动脉窦心包上隐窝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主动脉下隐窝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隆嵴下淋巴结左下气管旁淋巴结第四章腹部肝门第二肝门网膜孔胃脾隐窝脾肾隐窝网膜囊前庭肝肾隐窝网膜囊上隐窝网膜囊下隐窝肝裸区胃裸区胃膈韧带胃脾韧带肝蒂左肾上腺三角右肾上腺三角脾周间隙门腔间隙肋膈隐窝肠系膜根左肠系膜窦右肠系膜窦肝胰壶腹腹膜后间隙左膈下腹膜外间隙右膈下腹膜外间隙脾裸区肝尾状叶肾筋膜背裂Glisson系统正中裂Couinaud 肝段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第五章男性盆部和会阴坐骨肛门窝耻骨后间隙尿生殖膈第六章女性盆部和会阴直肠子宫陷凹卵巢悬韧带膀胱子宫陷凹盆膈闭孔内肌第七章脊柱区椎间盘椎静脉系腰神经通道神经根管侧隐窝盘黄间隙第八章上肢腱袖腋腔肘窝腕横韧带腕管第九章下肢翼状襞髌上囊股骨头韧带血管腔隙股管闭膜管腘窝踝管第一章头部1.在头部连续横断面上如何准确地辨别中央沟。
2. 何谓半卵圆中心?简述其纤维组成、CT与MRI表现和临床意义。
3. 在颅脑连续横断层解剖中,自上而下大脑镰的形态改变。
4.沿Raid基线自上而下的断层中,小脑幕的形态改变及意义。
人体断层解剖学习题
人体断层解剖学习题1. 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 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ntal line)2.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3. 眶耳线(orbitomental line)4. 岛盖(operculum)5. 外囊(external capsule)6. 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7. 髓突(medullary process)8. Reid 基线(Reid line)9. 辐射冠(Corona radiate)10. 鞍上池(suprasellar cistern)11. 禽距(Calcar avis)12. 侧副隆起(Collateral eminence)13. 毯(tapetum)14. 内囊(Internal capsule)15. 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16.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17. Meckel腔(Meckel cavitv)18. 基底核区(region of basal nuclei)19. 静脉角(venous angle)20. 会厌前间隙(preepiglottic space)21. 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22.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23. “危险问隙”(danger space)24.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al Circle)25. 大脑静脉环(Cerebral venous Circle)二、问答题1. 简述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构?2. 简述中央沟在矢状层面上的辨认方法?3. 简述横断层面上帆间池与第三脑室的区别?4. 简述颅脑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应用?5. 简述半卵圆中心的位置、形成及影像上的表现?6. 简述松果体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意义?7. 简述中央沟在横断层面上的辨认方法?8. 简述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图像上的鉴别方法?9. 简述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10. 简述胼胝体的位置、分部及纤维联系?11. 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临床意义?12. 简述外侧沟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方法?13. 简述基底核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形成结构?14.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特点?15. .简述脑动脉无搏动的原因?16. .简述内囊的动脉分布?17. .简述颈内动脉的过程、分段及分支?18. 简述椎动脉的行程、分段及分支?19. 简述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形成及类型?20. 简述脑底静脉环的位置及构成?21. 简述大脑大静脉的位置、形态、连通有临床意义?22. 简述静脉角的形成、位置及临床意义?23. 简述垂体高度的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24. 简述视交叉与蝶鞍、垂体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25. 简述MeCkel腔在横、矢、冠状层上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26. 简述三叉神经节与蛛网膜下隙的关系及临床意义?27. 简述颈部横断层的分段方法及器官结构的配布规律?28. 简述颈部横断层的解剖特点?29. 简述颈筋膜及筋膜间隙的横断层解剖特点?2. 胸部一、名词解释1. 主肺动脉窗(aorticopulmonary window)2. 肺韧带(pulmonary ligament)3. 奇食隐窝(azygoesophageal recess)4. 支气管树(bronchial tree)5. 心包上隐窝(superior recess of pericardium)6. 左肺动脉弓(left pulmonary arch)7. 肺段(pulmonary segment)8. 血管前间隙(prevascular space)9. 心包横窦(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10. 心包隐窝(pericardial recess)11. 肺门(hilum of lung)12. (肺静脉)段间支(Intersegment branch)13. ATS淋巴地图(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lymph node map)二、问答题1. 简述气管前间隙位置、内容、交通及临床意义?2. 简述主肺动脉窗的位置、内容、交通及临床意义?3. 简述纵隔淋巴结的ATS图分区法?4. 简述主肺动脉窗的位置、内容、交通及临床意义?5. 简述横断层上肺段划分的标志结构?6. 简述胸骨角平而的八大标志结构?7. 简述心包上隐窝的位置、形成及临床意义?8. 比较解剖学上的肺门与影像学肺门的差异?9. 简述上纵隔的主要结构及其配布?10. 简述心包斜窦的形成、分布及临床意义?11. 简述纵隔内结构在横断层面上的辨认方法?12. 简述纵隔淋巴结在横断层面上的分布?13. 简述肺动脉、肺静脉与支气管树的位置关系?14. 简述肺段的形态、结构及配布?15. 简述肺门区的分部及横断层解剖特点?3. 腹部一、名词解释1. 第二肝门(second porta hepatis)2. 肝段(hepatic segment)3.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4. 门腔间隙(portocaval space)5. 腹膜后隙(retroperitoneal space)6. 肝门(porta hepatis)7. 肝裂(hepatic fissure)8. 肾蒂(renal pedicle)9. 肾上腺三角(trigone of suprarenal gland)10. 肾段(renal segment)11. 肾旁前问隙(anterior pararenal space)12. 肾周间隙(pefirenal space)肾旁后间隙(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二、问答题1.简述门腔间隙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2.简述肝门平面在腹部横断层中的标志意义?3.简述肝门静脉与肝静脉在横断层面上的鉴别方法? 4.简述肝段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要点?5.简述腹膜后隙向外侧的延伸及临床意义?6.简述在横断层面上尾状叶与相邻肝段的划分? 7.简述肝尾状叶的形态及分部?8.简述腹膜后隙的肾筋膜分区法及其内的主要结构?4. 盆部及会阴一、名词解释1. 阴部管(pudendal canal)2. 膀胱精囊角(Cystoseminal angle)3. 前列腺峡(isthmus of prostate)4. 膀胱前隙(prevesical space)5. 直肠后隙(retmrectal space)6. 会阴中心腱(perineal central tendon)7.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8. 盆膈(pelvic diaphragm)9. 尿生殖膈(urogenitaI diaphragm)10. 会阴浅隙(superficial perineal space)11. 会阴深隙(deep perineal space)12. 坐骨肛门窝(ischioanal fossa)二、问答题1. 简述男性盆会阴部在横断层面上的分段及结构配布?2. 简述McNeal前列腺分区法?3. 简述女性盆会阴部在横断层面上的分段及结构配布?4. 简述了宫在横断层向上的位置、形态及分部?5. 简述盆筋膜问隙的位置、形成及配布?6. 简述前列腺在横断层面上的位置、形态及结构?7. 简述会阴部筋膜间隙的位置、形成及其内的结构?5. 脊柱区一、名词解释1.椎间管(intervertebral canal)2.侧隐窝(1ateral recess)3.盘黄间隙(discoflaval space)4.腰神经通道(canal of lumbar nerve)5.钩椎关节(uncovertebral joint)6.骨纤维管(osseofibrous canal)7.神经根管(canal of nervous root)8.骨纤维孔(osseofibrous foramen)9.椎静脉管(canal of vertebral vein)二、问答题1. 简述各部椎间盘的特点?2. 简述侧隐窝的位置、构成及其变化?3. 简述神经根管的位置、构成及临床意义?4. 简述在横断层面上硬膜囊末端的上、下方骶管内结构的差异?5. 简述“猫头鹰眼征”的形成及其横断层表现?6. 简述腰椎间管的构成、特点及通过结构?7. 简述椎间孔的横断层解剖特点?8. 简述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的横断层解剖特点?6. 四肢一、名词解释1.踝管(malleolar canal)2.腕管(carpal canal)3.髋臼断面角(sectional angle of acetabulum) 4.肌腱袖(myotendinou)5.髌支持带(pateliar retinaculum)二、问答题1、简述肩关节在冠状面上的结构及其配布?2、简述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结构及其配布?3、简述膝关节和断层影像显示方位?4、简述碗关节冠状断层解剖特点?5、简述膝关节在冠状面上的结构及其配布?。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研究地壳的断裂和变形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探索地质断层的形成、运动和影响,并通过解剖学方法对断层进行详细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断层解剖学名词的解释。
1. 断层(Fault)断层是地壳中两个岩石块体之间的裂缝或滑动面,它们相对位移引起了地壳的变形。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从小幅度的滑动到大幅度的错动都有可能。
断层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对地质灾害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断层面(Fault Plane)断层面是断层发生位移的地层面,它沿着断层的滑动方向延伸。
断层面可以是平滑的、粗糙的或者具有断层状的纹理,取决于断层的运动方式和地质环境。
断层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过程和地壳变形的规律。
3. 断层带(Fault Zone)断层带是由多个平行或交叉的断层构成的地质带,通常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变形和破裂。
断层带的宽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它是断层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
断层带常常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研究断层带可以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4. 断层系统(Fault System)断层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通的断层构成的复杂地质结构。
断层系统可以包括主断层、副断层、支断层等不同级别的断层,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参与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研究断层系统可以认识地壳的大尺度变形和构造演化。
5. 断层滑动(Fault Slip)断层滑动指的是断层上岩石的相对滑动位移。
根据断层滑动的方向和方式,可以分为正断层滑动、逆断层滑动、走滑断层滑动等不同类型。
断层滑动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会导致地表的破裂和地质结构的变形。
以上是对断层解剖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们对地壳变形机制和地震活动规律的认知,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fracture anatomy)是指通过解剖学知识研究和描述断层(fracture)的形态、类型、分类及其中的特殊结构特征的学科。
断层解剖学主要包括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态特征、类型特征以及解剖学标志等内容。
以下是对断层解剖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断层(Fracture): 指在岩石或地壳中由于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而导致岩石产生的破裂面。
断层分为隐断层(隐蔽断层)和露头断层两类。
隐断层在地表以下,无法直接观察到;露头断层则在地表上露出。
2. 破裂面(Fault plane):断层上形成的具有相对尺寸较大的破裂面。
3. 断层面(Fault line):断层的破裂面所在的线状空间。
4. 覆盖层(Overlying strata):指断层面上部的岩层,是相对于断层面下部的岩层而言的。
5. 下伏层(Underlying strata):指断层面下部的岩层。
6. 主要滑移面(Principal slip surface):指相对滑移量最大或主控滑移的断层破裂面。
7. 副滑移面(Secondary slip surface):指断层上次重复滑移所留下的破裂面。
8. 断层覆盖岩层(Fault cap rock):指位于断层附近上方形成的由于断层运动而对地壳造成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岩层。
9. 平移(Translation):指断层滑移方向与断层面的倾角为零,即断层面平行于地表。
10. 褶皱(Folding):指由于断层运动所导致的岩层弯曲现象。
11. 凹斑(Saddle):指由凸斑(high point)和凹斑(low point)构成的断层形态,凹斑即为断层中线两侧向上弯曲形成的部分。
12. 断距(Vertical displacement):指断层上两侧岩块相对垂直位移的距离,在地质学上常用来度量断层活动的剧烈程度。
13. 断层滑移(Slip):指断层上两侧岩块相对运动的位移量,可分为正滑移(正运动)和倒滑移(逆运动)。
断层解剖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断层解剖学复习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单选题一、头部1.在横断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A)A.禽距B.侧副隆起C.侧副沟D.海马E. 海马傍回2.显示基底核区的最佳横断层面(C)A.胼胝体干B. 胼胝体压部C.松果体D.前连合E.后连合3.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B)A.扣带沟B.扣带沟边缘支C.中央沟D.中央前沟E.中央后沟4.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C)A.豆状核B.壳C.苍白球D.尾状核E.背侧丘脑5.在横断层面上,小脑延髓池两侧的脑组织(B)A.小脑扁桃体B.小脑半球C.小脑蚓D.枕叶E.舌回6.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楔叶B.楔前叶C.缘上回D.外侧沟E.顶枕沟7.胼胝体干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A.侧脑室B.第三脑室C.尾状核D.外侧沟E.顶枕沟8. 半卵圆中心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E.楔叶9. 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内囊B.外囊C最外囊D.第五脑室E.第六脑室10.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B)A.胼胝体嘴B. 胼胝体膝C. 胼胝体干D.海马E. 海马傍回11.内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杏仁体E.背侧丘脑12. 胼胝体压部两侧的腔隙为侧脑室(C)A.前角B.中央部C.三角区D.后角E.下角13.红核和黑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侧脑室B.第三脑室C.中脑水管D.胼胝体膝E.透明隔14. 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交叉池B.大脑纵裂池C.小脑上池D.环池E.大脑外侧窝池15.齿状核横断层面上的结构(D)A.小脑上池B.小脑扁桃体C.小脑上脚D.小脑中脚E.小脑下脚16. 第四脑室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A.中脑B.脑桥C延髓D.小脑半球E.小脑蚓17.形成“Y”形小脑幕的结构(D)A.大脑镰B.小脑幕C小脑镰D.大脑镰和小脑幕E.小脑幕和小脑镰18.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白质区(B)A.内囊B.外囊C.最外囊D.视辐射E.听辐射19.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白质区(C)A.内囊前肢B.内囊膝C.内囊后肢D.外囊E.最外囊20.在横断层面上,上矢状窦的常见形态(A)A.三角形B.四角形C.圆形D.卵圆形E.不规则形21.基底核区的横断层面上最先出现(B)A.背侧丘脑B.尾状核C.豆状核D.屏状核E.杏仁体22. 尾状核的横断层面上最先出现(B)A. 尾状核头B.尾状核体C. 尾状核尾D. 尾状核头和尾状核体E. 尾状核体和尾状核尾23.横断层面上的侧脑室最先出现(B)A.前角B.中央部C.三角区D.后角E.下角24.脑血管无搏动的主要原因(C)A. 大脑动脉环B. 吻合血管C.行程弯曲D.动、静脉不伴行E.管壁薄25.分布于幕上后部结构的动脉(D)A. 颈内动脉系B.大脑前动脉C. 大脑中动脉D. 大脑后动脉E.椎动脉系26. 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处约平(C)A.舌骨上缘B.下颌骨下缘C.甲状软骨上缘D. 甲状软骨下缘E.环状软骨27.颈内动脉进入颅腔的部位(D)A.颈动脉管外口B. 颈动脉管C. 颈动脉管内口D.破裂孔E.海绵窦28.眼动脉自颈内动脉的发出处(C)A.岩骨段B. 海绵窦段C. 膝段D.床突上段E.终段29.脉络丛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的发出处(E)A.岩骨段B. 海绵窦段C. 膝段D.床突上段E.终段30.行程长且管径细,易发生栓塞的脑血管(D)A. 大脑前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大脑后动脉D. 脉络丛前动脉E. 脉络丛后动脉31.椎动脉的横突孔段穿经的颈椎横突孔(B)A.第6-1B. 第6-2C.第7-1D.第7-2E.第5-132.颅脑正中矢状面上不出现的脑血管(B)A. 大脑前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大脑后动脉D.基底动脉E. 大脑大静脉33.与大脑后动脉相伴行的脑神经(C)A. 视神经B. 视束C. 动眼神经D. 滑车神经E.展神经34.中国人最常见的大脑动脉环类型(A)A. 近代型B. 原始型C. 过渡型D.混合型E. 发育不全型35.走行于大脑半球外侧沟内的静脉(B)A. 大脑上静脉B. 大脑中浅静脉C. 大脑下静脉D. 大脑大静脉E. 大脑内静脉36.大脑深静脉中的管壁薄而脆,易破裂出血(A)A. 大脑大静脉B. 大脑内静脉C. 基底静脉D. 脉络丛静脉E. 透明隔静脉37. 大脑大静脉位于(D)A. 帆间池B. 脚间池C. 四叠体池D. 大脑大静脉池E.直窦38.海绵窦外侧壁上的脑神经不出现(C)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展神经D.眼神经E.上颌神经39.诊断垂体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测量垂体的(E)B.体积C.前后径D.左右径E.上下径40.垂体高度的测量常选择经垂体(C)A.横断层面B.矢状层面C.冠状层面D.斜冠状面E.斜矢状面41.垂体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E)A.视交叉B.颈内动脉C.蝶窦D.海棉窦E. Meckel腔42.垂体的正中矢状面上不出现(E)A.蝶窦B.鞍背C.鞍结节D.鞍膈43.垂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颈内动脉B.鞍背C.海绵窦D.脑桥E. Meckel腔44.“空蝶鞍”征多出现于鞍膈的类型(C)A.Ⅰ型B.Ⅱ型C.Ⅲ型D.Ⅰ、Ⅱ型E. Ⅱ、Ⅲ型45.鞍周血管的主要动脉(D)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大脑动脉环E.基底动脉46.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视交叉B.垂体柄C.颈内动脉D.三叉神经节E.基底动脉47.匙突位于前庭窗的(A)A.前上方B.后上方C.前下方D后下方. E.外侧48.膝神经节位于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D)A.迷路段B.水平段C.垂体段D.前膝部E.后膝部49.颈静脉孔前内侧部通过的结构(A)A.舌咽神经B.迷走神经C.副神经D.乙状窝E.颈内静脉50.外骨半规管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前庭导水管B.前庭C.后骨半规管D.耳蜗E.乳突窦51.膝神经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鼓室上隐窝B.乳突窦C.内耳道D.外耳道E.前庭52.内耳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骨半规管B.前庭C.耳蜗D.鼓室上隐窝E.外耳道二、颈部1.寰枢正中关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腮腺B.咽旁间隙C.颈总动脉D.颈内静脉E.头长肌2.舌骨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A.下颌下腺B.舌下腺C.颈内动脉D.咽后间隙E.迷走神经3.甲状软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喉前庭B.喉中间腔C.声门下腔D.喉室E.梨状隐窝4.杓状软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C)A.喉口B.喉前庭C.喉中间腔D.甲状软骨上角E.声门下腔5.会厌前间隙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舌骨B.会厌软骨C.喉咽D.甲状软骨上角E.咽旁间隙6.喉口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喉前庭B.喉咽C.杓会厌襞D.声门旁间隙E.会厌软7.声门旁间隙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喉中间腔B.喉室C.甲状软骨D.会厌前间隙E.杓状软骨8.环状软骨板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甲状软骨B.甲状腺C.颈总动脉D.颈内静脉E.食管9.环状软骨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甲状腺B.喉咽C.咽后间隙D.气管前间隙E.椎前间隙10.环状软骨弓横断层面上的结构(C)A.喉前庭B. 喉中间腔C. 声门下腔D.气管E.第5颈椎11.甲状腺峡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 气管B.食管C.喉上神经D. 食管后间隙E.喉返神经12.颈根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 锁骨下动脉B. 椎动、静脉C.颈总动、静脉D. 迷走神经E.膈神经13. 声门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 声带B. 杓状软骨C.环状软骨板D. 甲状软骨E.会厌软骨14.在横断层上,胸骨上间隙内的结构不出现(E)A. 胸锁乳突肌B. 颈前静脉C.颈静脉弓D.颈前淋巴结E.角淋巴结15.在横断层上,锁骨上间隙内的结构(C)A. 锁骨下动脉B.锁骨下静脉C. 颈外静脉D. 颈内静脉E.颈总动脉16.枢椎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A. 鼻咽B. 口咽C. 腭扁桃体D. 腭垂E.咽后间隙17.下颌下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下颌舌骨肌B.舌骨舌肌C.下颌骨D. 舌骨下肌群E.颏舌肌18.在横断层面上,甲状腺侧叶的后外侧不出现.(E)A.颈总动脉B.颈内静脉C.迷走神经D. 颈交感干E.喉咽19.颈动脉窦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颈内静脉B.颈外动脉C.咽旁间隙D. 椎前间隙E.咽后间隙20.在横断层面上,斜角肌间隙内的结构(A)A.臂丛B. 锁骨下静脉C.椎动、静脉D. 颈内动、静脉E.膈神经21.椎动脉三角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椎动、静脉B.前斜角肌C.颈长肌D.胸膜顶E.头长肌22.甲状腺峡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C)A. 环状软骨B. 甲状软骨C.第3气管环D.第2颈椎E.气管杈23.在横断层影像上,显示喉腔位置的标志性结构(A)A. 甲状软骨B. 环状软骨C. 会厌软骨D. 杓状软骨E.喉口24.在横断层面上,环状软骨平面不出现(D)A.第6颈椎B. 咽与食管移行处C.喉与气管移行处D. 咽旁间隙E.咽后间隙25.内脏格和血管格与支持格的分界标志(A)A. 椎前筋膜B. 咽旁间隙C.脊柱颈段D. 咽E.食管三、胸部1.胸锁关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A. 头臂静脉B. 上腔静脉C. 头臂干D.右肺尖E.左肺尖后段2.上腔静脉起始处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左锁骨下动脉B. 左颈总动脉C. 头臂干D.主动脉弓E.胸导管3.主动脉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上腔静脉B.胸腺C.右肺后段D.左肺前段E.奇静脉4.奇静脉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血管前间隙B.气管前间隙C.气管后间隙D.主肺动脉窗E.气管杈下间隙5.主肺动脉窗的结构不包括(E)A.动脉韧带B.心丛C.左喉返神经D.左迷走神经E.动脉韧带淋巴结6.主肺动脉窗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B.右肺前段C.右肺后段D.左肺尖后段E.左肺前段7.在横断层面上,右肺门出现的标志(B)A. 奇静脉B.奇静脉弓C.上腔静脉D.气管杈E.主动脉弓8. 在横断层面上,左肺门出现的标志(C)A.升主动脉B.胸主动脉C.主动脉弓D.气管杈E.奇静脉弓9.在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靠近肺纵隔面的肺段(A)A.右肺尖段B.右肺前段C.右肺后段D.左肺前段10. 在横断层面上,出现于主动脉弓以上层面的肺段(E)A.右肺上段B.右肺前段C.右肺后段D.左肺前段E.左肺尖后段11.肺动脉杈的横断面上不出现(A)A.气管杈B.奇静脉C.心包上隐窝D.隆嵴下淋巴结E.上腔静脉12. 肺动脉杈横断面上的肺段不出现(D)A.右肺前段B.右肺后段C.上段D.上舌段E.左肺尖后段13. 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左肺动脉末端勾绕(D)A.左主支气管B.上叶支气管C.左上叶动脉D.左上肺静脉E.左上叶静脉14. 中间支气管的横断面上不出现(E)A.叶间动脉B.左主支气管C.奇食隐窝D.隆嵴下淋巴结E.右心室15.在肺门横断层面上,其最下部的结构(D)A.肺动脉B.主支气管C.上肺静脉D.下肺静脉E.支气管静脉16.主要分布于肺段之间的结构(C)A.支气管B.肺动脉C.肺静脉D.支气管动脉E.支气管静脉17左、右下肺静脉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C)A.内侧段B.外侧段C.上舌段D.下舌段E.内侧前底段18.舌叶支气管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A)A.前段B.内侧段C.外侧段D.上舌段E.下舌段19.左肺动脉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A)A.尖段B. 前段C.后段D.上段E.尖后段20. 右肺动脉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B)A.前段B.后段C.外侧段D.上舌段E.上段21.胸骨角平面的后方平对(D)A.第2肋骨B.第3胸椎C. 第2胸肋关节D.第4胸椎体E.第5胸椎体22.膈神经和迷走神经位于上纵隔五层中的(C)A.胸腺层B.静脉层C.动脉层D.气管层E.食管层23.位于胸骨角平面以上的结构(B)A.气管杈B.奇静脉弓C.第二食管狭窄D.肺动脉分杈处E.胸导管自右侧转向左侧上行24.形成影像上肺门和肺纹理的主要结构(B)A.支气管B.肺动、静脉C.支气管血管D.淋巴结E.神经25.肺段支气管、血管出入肺段处(D)A.肺门B.第一肺门C.第二肺门D.第三肺门E.第四肺门26.上舌段支气管发自于(C)A.中间支气管B.中叶支气管C.舌叶支气管D.下叶支气管E.上叶支气管27.结核性空洞的好发部位(A)A.S2B.S4C.S5D. S6E.S828.纵行走行且横断层面上呈圆形的肺段支气管(A)A. B1B.B2C.B4D.B5E.B629.显示肺门区的最佳横断层面(D)A.第5-6胸椎B. 第7胸椎C. 第8胸椎D. 第6-8胸椎E. 第5-8胸椎30.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出现(E)A.S1B.S2C.S1+2D.S3E.S431.由肋胸膜与纵隔胸膜折返形成(C)A.肋膈隐窝B. 肋膈窦C. 肋纵隔隐窝D.奇食隐窝E.胸膜隐窝四、腹部1.第二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右肺下叶B.左肺下叶C.左肺上叶D.胸主动脉E.腹主动脉2. 第二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E)A.尾状叶B.左内叶C.左外叶上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下段3. 镰状韧带附着缘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 右肺中叶B.左肺上叶C.右心室D.肝左外叶E.肝右前叶4. 三大肝静脉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食管B.胸导管C.肝圆韧带裂D.静脉韧带裂E.网膜囊上隐窝5. 第三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A.腔静脉沟B.胆囊窝C.尾状叶静脉D.副肝右静脉E.肋膈隐窝6.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B)A.右后叶上段B.右后叶下段C.右前叶上段D.左外叶上段E.左外叶下段7.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静脉韧带裂B.肝圆韧带裂C.弓状切迹D.门腔间隙E.肝圆韧带8.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A.左外叶上段B.左外叶下段C.尾状叶D.左内叶E.右前叶9.肝胰壶腹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十二指肠降部B.钩突C.肾皮质D.肝右叶E.右前叶10.门腔间隙的结构不出现(C)A. 肝尾状叶B.网膜孔C. 网膜囊D.门腔淋巴结E.钩突11.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肝正中裂划分的标志结构(B)A.下腔静脉B.腔静脉沟C.胆囊D.胆囊窝E.肝中间静脉12.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左叶间裂划分的标志结构(D)A.左叶间静脉B.肝门静脉左支C.镰状韧带D.肝圆韧带E. 肝圆韧带裂13.胆囊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D)A.左内叶B.尾状叶C.右前叶下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下段14.胰头、颈、体分界的标志结构(B)A. 下腔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脾静脉E.脾动脉15.左肾上极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左肾上腺B.右肾上腺C.右肾D.脾E.胃16.胰体后界的标志结构(D)A.下腔静脉B.腹主动脉C.左肾静脉D.脾静脉E.脾动脉17.肝门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胰头B. 右肾C.脾D.十二指肠降部E.胆囊18.肝门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的肝段(C)A.左内叶B.尾状叶C.右后叶下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上段19. 门腔间隙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肝尾状叶B.网膜囊C. 肾上腺D.十二指肠水平部E.胆总管20.在横断层面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血管(A)A.左肾静脉B.左肾动脉C.右肾静脉D.右肾动脉E.脾动脉21.在横断层面上,肾窦内的结构不包括(B)A.肾盂B.输尿管C.肾大盏D.肾小盏E.肾血管22.肾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肾动脉B.肾静脉C.肾盂E.肾上腺23.胰头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肝右叶B.脾C.十二指肠降部D.回肠E.肾24.在胰的横断层面上,一般先出现(D)A.胰头B.胰颈C.胰体D.胰尾E.钩突25.在横断层面上,确认胰头的重要标志(A)A.下腔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肝门静脉E.腹主动脉26.横断层面上识别胰尾的标志(B)A.脾C.胃D.脾动脉E.肾静脉27.横断层面上识别胆总管的十二指肠上段和十二指肠后段的标志结构(A)A.肝门静脉B.肝固有动脉C.下腔静脉D.网膜孔E.十二指肠28.横断层面上肾旁后间隙内的结构(D)A.肾B.肾上腺C.肾脂肪囊D.肾旁脂体E.输尿管29.肾上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A.肾锥体B.肾窦C.脾D.胰30.在横断层面上,可作为右段间裂的标志结构(B)A.肝门静脉分叉处B.肝门静脉右支C.肝门静脉左支D. 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E.肝门31.在横断层面上,最行出现的汇合(分叉)点(A)A.肝左、右管B.肝门静脉C.肝固有动脉D.胆囊管与胆总管E.胆静脉注入肝静脉处32.在横断层面上,肝门静脉左支最先出现(B)A.横部B.角部C.矢状部D.囊部E.以上均不对33.肝门静脉左、右支的分支不包括(E)A.右前支B.右后支C.左内支D.左外支E.肝左静脉34.Glisson系统内的管道不包括(C)A.肝门静脉左支B.肝门静脉右支C.肝静脉D.肝固有动脉E.肝管35.肝右后叶上段的简写为(C)A.SⅧB. S8C.SⅦD. S7E.SⅥ36.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走行于(B)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左段间裂E.右段间裂37.区分左内叶与右前叶上段的肝裂(A)A.正中裂B.背裂C.左叶间裂D.右叶间裂E.斜裂38.在横断层面上,下腔静脉左前壁与胆囊窝中点的连线为(A)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39.在横断层面上,镰状韧带左侧约1cm处为(B)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40.在横断层面上,下腔静脉右前壁与静脉韧带裂右端所作的弧形线为(D)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E.右段间裂41.肝门静脉右支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B)A.S IB. SⅡC.SⅢD. SⅦE.SⅧ42.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C)A.SⅡB. SⅢC.SⅣbD. SⅦE.SⅧ43.在横断层面上,随肝圆地带裂消失而消失的肝段(C)A.SⅠB. SⅡC.SⅢD. SⅣE.SⅤ44.第二肝门出现以前的横断层面上的肝段(B)A.S IC.SⅢD. SⅤE.SⅥ45.在横断层面上,正常胰头的前后径不应超过同一层面上椎体的(C)A.1/3横径B.1/2横径C.横径D.1/2纵径E.纵径46.在横断层面上,正常钩突向左延伸的部分不超越(C)A.肝门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下腔静脉E.腹主动脉47.在横断层面上,胆总管胰腺段的识别标志(B)A.肝门静脉B.下腔静脉C.胰头D.十二指肠降部48.门腔间隙内的主要血管(C)A.肝右动脉B.肝左动脉C.副肝右动脉D.副肝左动脉E.胆囊动脉50.在横断层面上,出入肾门的结构自前向后为(A)A.肾静脉、肾动脉、肾盂B.肾动脉、肾静脉、肾盂C.肾静脉、肾盂、肾动脉D.肾动脉、肾盂、肾静脉E. 肾盂、肾静脉、肾动脉五、盆部及会阴1.第1骶椎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 回肠B.肠系膜C.乙状结肠D. 乙状结肠系膜E.直肠2.在横断层面上,第1骶椎前方的血管神经不出现(D)A.髂内动脉C.骶正中动脉D.股神经E.腰骶干3. 在横断层面上,位于骶髂关节前方的结构不出现(E)A. 髂内动脉B. 髂内静脉C. 腰骶干D.骶神经E.髂外动脉4.骶丛和坐骨神经在横断层面上定位的标志结构(C)A.骶骨B.髂骨C.梨状肌D.闭孔内肌E.闭孔外肌5.髋臼上缘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坐骨神经B.直肠C.回肠D.直肠膀胱陷凹E.乙状结肠6. 精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膀胱B.输精管壶腹C. 直肠膀胱陷凹D.输尿管E.直肠7.膀胱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直肠B.前列腺C.输精管D. 输尿管E.肛管8.膀胱横断层面上的间隙不出现(C)A.膀胱前隙B.膀胱后隙C. 直肠膀胱陷凹D.骨盆直肠隙E.直肠后隙9.前列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尿道B.射精管C.直肠静脉丛D.前列腺静脉丛E.输精管10.耻骨联合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前列腺B.膀胱C.直肠D.肛管E.尿道11.在横断层面上,位居耻骨联合前方的结构(A)A.精索B.股动、静脉C.肛提肌D.闭孔内肌E. 闭孔外肌12.在横断层面上,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多发生于(E)A.前叶B.中叶C.左侧叶D.右侧叶E.中叶和侧叶13.前列腺组织中体积最大的部分(B)A.中央区B.周缘区C.前纤维肌肉基质区D.移行区E.尿道周围组织14.在横断层面上,位于髂腰肌前内侧的结构(B)A.髂内动脉B.髂外动脉C.输尿管D.腰骶干E.闭孔神经15.子宫首次出现的横断层面(B)A.骶髂关节B.坐骨大孔C.髋关节D.耻骨联合E.闭孔16.在横断层面上,阴道穹最先出现(D)A.前穹B.左侧穹C.右侧穹D.后穹E.前、后穹17.在横断层面上,子宫最先出现(A)A.子宫底B.子宫体C.子宫颈阴道部D.子宫颈阴道上部E.子宫峡18. 在横断层面上,子宫底与子宫体的分界标志(C)A.输卵管B. 卵巢C.子宫角D.子宫峡E.子宫腔19.在横断层面上,正常子宫颈的最低平面(B)A.髋关节B.坐骨棘C.坐骨结节D.坐骨支E.耻骨弓20.在横断层面上,子宫体两侧横行的韧带(B)A.子宫圆韧带B. 子宫阔韧带C. 子宫主韧带D. 骶子宫韧带E. 耻子宫韧带21.在横断层面上,子宫腔子宫颈管的分界标志(D)A. 子宫体B. 子宫颈C. 子宫底D. 子宫峡E. 子宫角22.显示前列腺的最佳横断层面(C)A.耻骨联合止方10mmB.耻骨联合上缘C.耻骨联合中点D.耻骨联合下缘E.耻骨联合下方5mm六、脊柱区1.人体脊柱的椎间盘数(C)A.21个B.22个C.23个D.24个E.25个2.在脊柱横断层面上呈“V”形的韧带(D)A.棘间韧带B. 棘上韧带C. 项韧带D.黄韧带E.横突间韧带3.在脊柱横断层面上,黄韧带最厚的部位(C)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4.第5 腰骶关节关节面的方位呈(B)A.水平B.冠状C.矢状D.凹面形E.以上均不对5.在椎间盘构造中,含胶原纤维,无软骨基质的结构(C)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
断层解剖学考试试卷试题及答案
断层解剖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 共 20分) 1.AC-PC 线2.帆间池3.内侧豆纹动脉4.翼腭间隙(翼腭窝)5.主动脉肺动脉窗6.肝左叶间裂7.腱袖8.膀胱精囊角9.肝正中裂 10.踝管 二.注图题:(每题 1 分,共 50分)经颈内静脉的冠状面12345678910经主动脉弓上缘的横断面经胰腺的横断面11 12 131415 1617321819 20 24262725 28302921 22 23经前列腺的横断面经膝关节半月板的横断面333435 36 37393840 31 3242434446 484950454741三.问答题:(每题6分,共 30分)1.椎动脉的分段,主要分支及分部?2.横断面上如何区分肝静脉和肝门静脉?3.简述膈下间隙的分区4.腕管的组成及其走行的主要结构?5.简述腰神经通道的构成及其影像学意义答案一、名词解释1. AC-PC: 为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 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 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
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γ-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
2. 帆间池: 胼胝体压部的后方,左、右侧大脑内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此处蛛网膜下腔宽阔,自上而下形成了帆间池.3.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发出内侧豆纹动脉和返支(Heubner动脉),返支的再分支也归属于内侧豆纹动脉,供应内囊前肢下部、壳、尾状核头及下丘脑4. 翼腭间隙(翼腭窝): 在上颌窦后壁和蝶骨翼突之间可见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此窝内容有上颌动脉、翼腭动脉、上颌神经和翼腭神经节等。
此窝交通广泛,在颌面部深层解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临床常依此窝是否受累,作为手术适应征的选择或估计病人预后的依据。
5. 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升部和主动脉胸部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呈一低密度空隙,放射学上称主动脉肺动脉窗。
(完整word版)《断层解剖学》试题
温州医学院《断层解剖学》试卷(2)(卷面100分)考试日期:年月日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1.Reid基线:2.半卵圆中心:3.主肺动脉窗:4.肺段:5.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1.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是。
2.和的出现是冠状层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
3.在颅脑冠状层面上,侧脑室三角区的外侧壁与视辐射之间的白质板称,由纤维形成。
4.成对的脑池包括、、和等。
5.四角形鞍上池的四个角分别为、、和,其周围的脑组织分别为前方的、后方的和两侧的。
6.鞍上池的形态因成像层面和个体差异,可呈、和等不同形态,其由池、池或池形成。
7.“Y”形小脑幕之间的脑组织为,小脑幕两侧的脑组织是。
8.椎动脉起自,依据行程分为、、、和段,至合成基底动脉。
1.在横断层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A、禽距B、侧副隆起C、侧副沟D、海马E、海马旁回2.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A、扣带沟B、扣带沟边缘支C、中央沟D、中央前沟E、中央后沟3.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A、豆状核B、壳C、苍白球D、尾状核E、背侧丘脑4.在冠状层面上,脑底面的颞叶与枕叶的分界标志A.侧脑室下角B、胼胝体压部C、舌回D、海马旁回E、距状沟前部5.与大脑纵裂池后部直接延续的脑池A.终板池B、交叉池C、帆间池D、四叠体池E、大脑大静脉池6.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出入内耳门时所经过的脑池A.小脑延髓池B、环池C、小脑上池D、桥池E、脑桥小脑角池7.五角形鞍上池的两侧脑组织A、直回B、海马旁回C、脑桥D、钩E、大脑脚底8.在横断层面上,小脑延髓池两侧的脑组织A、小脑扁桃体B、小脑半球C、小脑蚓D、枕叶E、舌回9.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楔叶B、楔前叶C、缘上回D、外侧沟E、顶枕沟10.胼胝体干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侧脑室B、第三脑室C、尾状核D、外侧沟E、顶枕沟11.半卵圆中心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E、楔叶12.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内囊B、外囊C、最外囊D、第五脑室E、第六脑室13.分布于内囊上部的脑血管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脉络丛前动脉E.脉络丛后动脉:14.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发自其A .水平段B .回旋段 C.侧裂段 D .分叉段 E .终段15. 角回动脉自大脑中动脉的发出处A 水平段B .回旋段 C.侧裂段 D .分叉段 E 终段16. 奇静脉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血管前间隙B.气管前间隙C.气管后间隙D.主肺动脉窗E.隔气管权下间隙 17. 主肺动脉窗内的结构不包括A 动脉韧带B .心丛C .左喉返神经D .左迷走神经E .动脉韧带淋巴结18. 主肺动脉窗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右肺尖段B .右肺前段C .有肺后段D .左肺尖后段E 左肺前段19. 在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靠近肺纵隔面的肺段A . 右肺尖段B .右肺前段C .右肺后段 D.左肺前段 E.左肺尖后段20. 第三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 腔静脉沟B .胆囊窝C .尾状叶静脉D .副盯右静脉E .肋膈隐窝四.问答题(共4题,7分2题,8分2题,共计30分)1. 简述横断层面上帆间池与第三脑室的区别?(7分)。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1、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在CT图像上可星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2、半卵圆中心为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层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
3、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4、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与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隐,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5、岛盖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为岛盖,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6、辐射冠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为辐射冠。
7、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两侧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内有结缔组织小隔将窦分为多个互相交通的小腔形似海绵而得名。
8、环池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
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回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
内有大脑中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等通过。
9、黄韧带由弹性纤维构成,上起自上位椎骨椎弓板的下前面下此下位椎骨椎弓板的后面和上缘呈节段性。
10、会厌前间隙位于会厌前方与甲状舌骨膜之间,呈楔形,由脂肪组织充填,便于会厌运动。
11、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关节囊相愈着形成,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2、猫头鹰眼样征部分人的腰椎间椎间盘在中线两侧对称性向椎体的上下、下表面突出,致使经腰椎椎体的上或下断层时可见在椎体后部出现2块圆形的椎间盘,CT检查时出现终板对称性低密度区,Ramirez称此现象为猫头鹰眼样征(ow's eyes apperance)。
2016年上半年面授考试课程-《断层解剖学》复习题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AC-PC线为连合间线,为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 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 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
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γ-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
2、Glisson系统:指由肝内结缔组织包绕于一起走行的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该系统的三中管道在肝内的分支和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Couinaud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将肝分为“两半五叶八段”。
3、Reid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标本制作多以此为准。
4、半卵圆中心定义:在大脑半球中形成的广泛的髓质区,即半卵圆中心。
组成1)投射纤维,辐射冠。
2)联络纤维,联系一侧大脑半球。
3)连合纤维,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束。
意义:大部分为有髓纤维,磁共振为高信号,ct为低密度,用于诊断脱髓鞘病变。
5、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及两侧大脑后动脉组成的血管环。
该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
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6、第二肺门:肺叶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叶之处。
7、帆间池底:第三脑室顶,顶:穹隆和穹隆连合,两侧:穹隆内侧缘,后界:胼胝体压部。
内含大脑内静脉。
8、肺段:每个肺段支气管的分支与其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S),又称为支气管肺段。
9、肺门:肺的纵隔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的凹陷,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之处,称为肺门,又称为第一肺门。
10、肺根: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11、奇静脉食管隐窝:肺门区结构将肺内侧面分为纵隔部、肺门区和脊柱部三部分,将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分为前、后两部,后部深入食管与奇静脉之间形成奇静脉食管隐窝。
解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骨龄:是指骺及小骨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和骺与骨干愈合的年龄,也是一种生物年龄。
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向前凸,称胸骨角。
两侧肋切迹与第2肋相连接,是计数肋的重要体表标志。
3、气血屏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必须经过由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及内皮这四层结构,称气血屏障。
4、血液循环:血液由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脏,如此循环不止,称血液循环。
5、上消化道: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段消化管道称上消化道。
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集中成束被结缔组织膜包裹,称为神经。
7、本体感觉:感受肌肉和关节的运动、身体位置的改变及运动速度的变化的感觉,称为本体感觉。
8、腱梭:是一种肌肉张力感受器,能感受静力工作中肌肉张力的变化9、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足并拢,足趾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10、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称为矢状面。
11、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为额状面。
12、肌肉生理横断面: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横断面之和称为肌肉生理横断面。
13、肺的导气部:肺内支气管反复分支为终末细支气管等。
分支到终末细支气管为止,只输送气体而无气体交换作用,故称为肺的导气部。
14、对掌运动:拇指绕第一腕掌关节的运动轴可相对于手掌心运动,称为对掌运动15、联合关节:是指在结构上独立,但在运动时必须同时进行运动的两个或多个关节。
简答题:2、简述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如何运动。
答案要点: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的肱骨头构成。
关节面大,关节窝浅,相连骨的关节面大小相差大,关节囊薄而松弛,故灵活性大。
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和水平屈伸运动。
3、简述肘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答案要点:(1)关节的基本结构:肘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构成复关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头部
眦耳线
Reid基线
上眶耳线
连合间线
AC-PC线Broca区
髓突
半卵圆中心扣带沟缘支禽距
毯
距状隐回
蝶骨翼突
颧弓
翼腭间隙(翼腭窝) 翼下颌间隙咬肌间隙。
咽外侧间隙咽后间隙
咬肌间隙
颞下间隙
椎前间隙
颊咽筋膜
椎前间隙
翼肌间隙
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
帆间池
小脑延髓池伏隔核
脑池
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
环池
胼胝体周池
脑桥小脑角池
帆间池
大脑大静脉池
四叠体池
小脑上池
小脑延髓池
小脑溪
终板池
交叉池
脚间池
桥池
延池
鞍上池
大脑大静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脑底静脉环
丘纹静脉
Meckel腔
鞍膈
第二章颈部
梨状隐窝
舌会厌襞
杓状会厌襞
会厌前间隙
声门旁间隙
颈动脉鞘
颌下间隙
喉中间腔
第三章胸部
肺门
肺根
主动脉肺动脉窗
奇静脉弓
奇静脉食管隐窝
肋膈隐窝
肺动脉窦
主动脉窦
心包上隐窝
气管前间隙
食管后间隙
主动脉下隐窝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左冠状动脉窦
右冠状动脉窦
隆嵴下淋巴结
左下气管旁淋巴结
第四章腹部
肝门
第二肝门
网膜孔
胃脾隐窝
脾肾隐窝
网膜囊前庭
肝肾隐窝
网膜囊上隐窝
网膜囊下隐窝
肝裸区
胃裸区
胃膈韧带
胃胰韧带
胃脾韧带
肝蒂
左肾上腺三角
右肾上腺三角
脾周间隙
门腔间隙
肋膈隐窝
肠系膜根
左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肝胰壶腹
腹膜后间隙
左膈下腹膜外间隙
右膈下腹膜外间隙
脾裸区
肝尾状叶
肾筋膜
背裂
Glisson系统
正中裂
Couinaud 肝段
肾旁前间隙
肾周间隙
肾旁后间隙
第五章男性盆部
和会阴
坐骨肛门窝
耻骨后间隙
尿生殖膈
膀胱精囊角
第六章女性盆部和会阴
直肠子宫陷凹
卵巢悬韧带
膀胱子宫陷凹
盆膈
闭孔内肌
第七章脊柱区
椎间盘
椎静脉系
腰神经通道
神经根管
侧隐窝
盘黄间隙
第八章上肢
腱袖
腋腔
肘窝
腕横韧带
腕管
第九章下肢
翼状襞
髌上囊
股骨头韧带
血管腔隙
股管
闭膜管
腘窝
踝管
第一章头部
1.在头部连续横断面上如何准确地辨别中央沟。
2. 何谓半卵圆中心?简述其纤维组成、CT与MRI表现和临床意义。
3. 在颅脑连续横断层解剖中,自上而下大脑镰的形态改变。
4.沿Raid基线自上而下的断层中,小脑幕的形态改变及意义。
5.试述小脑扁桃体与枕骨大孔的位置变异。
6.在头部连续矢状断层解剖中,扣带沟缘支的标志意义。
7.试述外侧沟的标志意义。
7. 顶枕沟有何标志意义?
8.在头部连续矢状断层解剖中,如何识别中央沟?
9.在头部连续矢状断层解剖中,如何识别内囊?
10.在头部连续冠状断层解剖中,从前向后,外侧沟的
形态改变及意义。
11.试述鞍上池的位置、组成、毗邻及类型。
12.帆间池的位置、内容与第三脑室顶部的区别。
13.简述脑桥小脑角池的周界、经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14.脑血管的特点。
15.颈内动脉的分段名称,走行及分支分布。
16.椎动脉的分段名称,走行及分支分布。
17.大脑前动脉的分段名称,走行及分支分布。
18.大脑中动脉的分段名称,走行及分支分布。
19.大脑后动脉的分段名称,走行及分支分布。
.
20.脉络丛前动脉的特点、走行、分布及临床意义。
21.小脑下后动脉的特点、走行、分布及临床意义。
22.试述内侧豆纹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其营养范围。
23.外侧豆纹动脉发自何处?简述其营养范围。
24.Heubner动脉发自何处?简述其营养范围?
25.缺乏血脑屏障的脑部结构有哪些?
26.举例说明颌面间隙的组成、连通及临床意义。
27.简述横断面上翼腭窝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28. 垂体高度是如何测量的?其正常值如何确定?
29.在经室间孔的横断面上,由内侧向外侧,
依次可见到哪些灰质结构?
30.颌面间隙的组成、内容及连通关系。
31.在颌面横断层解剖中,下颌支的标志意义。
第二章颈部
1.甲状软骨的标志意义。
2.颈部的筋膜层次及延续关系。
3.在横断面上颈部筋膜格的划分及其内容。
4.颈部筋膜间隙的组成及其内容。
5.在颈部冠状断层图像上,喉腔的分部。
第三章胸部
1.简述胸骨角平面的标志性意义。
2.主动脉肺动脉窗的位置、内容与临床意义。
3.奇静脉食管隐窝的位置、内容与临床意义。
4.试述胸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在主动脉弓上缘以上层面,
上纵隔内管道结构排列的特点。
5.试述胸部经肺动脉杈横断层面的主要结构。
6.试述在胸部横断层中,四个心腔的识别方法。
7.何谓纵隔淋巴结的分区图(ATS)?
8.肺段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9.通常左、右肺各有那些肺段组成?
10.自上而下,右肺上叶门的横断层解剖有何变化规律?
11.简述右肺中叶门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12.在断层解剖中,右肺上叶支气管有哪5个标志性意义?
13.简述左肺上叶门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14.简述气管前间隙的周界及内容。
15.胸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肺段的识别及临床意义。
16.自上而下,右肺下叶门的横断层解剖有何变化规律?
17.简述肺门断层解剖的一般特点。
18.简述血管前间隙的周界和内容。
19.试述ATS 4R区及5区肺局部淋巴结的周界及增大阈值?
20.在横断面上,自上而下,中纵隔如何分段?每段包括那些结构?
21.按ATS图,试写出第5-9区纵隔淋巴结的名称及其位置?
22.在左肺上叶的分段中,有哪些肺静脉起到了“段间裂”的作用?
它们各分开了哪两个相邻肺段?
23.在右肺下叶的分段中,有哪些肺静脉是段间静脉?
它们各分开了哪两个相邻肺段?
第四章腹部
1.第二肝门平面的重要结构和临床意义。
2.在横断面上,肝门平面有何标志性意义。
3.膈下间隙的分区名称及连通关系。
4.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在肝断层解剖中的标志意义。
5.下腔静脉有何常见变异和畸形?
6.在断面图像上肝静脉与肝门静脉的鉴别。
7.肝门静脉的主要分支名称与分布。
8.肝门静脉左支的分部、分支名称及意义。
9.在横断面上如何识别肝正中裂和左叶间裂?
10.在横断面上如何辨认正中裂和背裂?
11.试述门腔间隙的周界、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2.何谓肝周间隙?
13.在横断面上应如何寻找左、右肾上腺?
14.为什么说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断面是在矢状断面上划分
肝段的最佳开始断面?
15.在断面上,如何确认胰颈和胰钩突?
16.在经左肾的矢状面上,腹膜和腹膜腔有何配布规律?
17.在矢状面上,哪一个断面为划分肝段的最佳开始断面?为什么?
18.在冠状面上,如何确定左叶间裂和右段间裂?
19.在矢状断面中,如何确定主胰管在胰中的位置?
第五章男性盆部和会阴
1.在横断层中,男性盆部和会阴诸结构的配布规律。
2.男性盆部横断层解剖,第二段上、下界及其主要结构。
3.前列腺的分叶、分区方法、MRI表现和临床意义。
4.简述膀胱精囊角的构成、角度大小及临床意义。
5.简述前列腺的分区及各区的超声表现。
6.依McNeal的观点,前列腺可分为那几个区?
第六章女性盆部和会阴
1.在横断层中,女性盆部和会阴诸结构的配布规律。
2.在连续横断层中,女性盆部第二段上、下界及其结构排列。
3.在连续横断层中,女性盆部第三段上、下界及其结构排列。
4.正常生育期,女性盆部子宫壁在T
WI上有何特点?
2
第七章脊柱区
1.椎间盘的组成和CT、MRI表现。
2.椎静脉系的组成、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3.腰椎管的形态、分型和临床意义。
4.腰神经根管的特点及狭窄处。
5.简述椎管侧隐窝的构成、内容、交通及前、后径正常值。
第八章上肢
1.肩关节的构成及断层结构特点。
2.肘关节构成及断层结构特点。
3.桡腕关节及断层结构特点。
4.腕掌关节及断层结构特点。
5. 臂中份横断面,为什么是理解臂部结构配布的关键平面?
6.在前臂中份横断面,筋膜隔及血管、神经束的排列。
第九章下肢
1.骶髂关节的构成及断层结构特点。
2.髋关节及断层结构特点。
3.膝关节及断层结构特点。
4.踝关节及断层结构特点。
5简述在经股部中份的横断面上,肌肉、血管与神经的配布规律。
6.经踝管的结构,由前至后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