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课本三角习题的多解和变式探究

合集下载

一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八种解法展示

一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八种解法展示

一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八种解法展示
引例(2017武汉四月调考理17)
分析:这是一道解三角形试题,
图1
解法1:
解法2:
解法1、2都面临同一个问题:AD的长度出现多解,需要进行取舍.审视△ABD和△ACD:都是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用余弦定理来做涉及到二次方程的求解,可能会出现多解,正如解法1、2出现的局面.
解法3
解法4
解法5:
解法6
解法7
解法8
纵观以上八种解法,各有千秋.有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平面向量的高中解法,也有只用到基本公式、简单结论的初中解法.相比之下,解法7、8既简单又基本,这也难怪——解三角形本身就与平面几何联系紧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也都有纯粹的几何法证明.本文章来源于解忧高中数学杂货店。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

题目: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求证:三角形一定有两个边长之和比第三个边长要大。

方法一:利用三角形的性质
首先,我们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因此,如果我们要证明三角形一定有两个边长之和比第三个边长要大,我们只需要找到两个边长之和大于c的边即可。

方法二:利用不等式
我们也可以利用不等式来证明这个结论。

我们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可以转化为一个不等式形式:a+b>c。

因此,我们只需要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边满足这个不等式即可。

方法三:利用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反证法来证明。

假设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所有边长都满足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那么所有三角形的三个边长都相等,这就不是一个三角形了。

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即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边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方法四:利用图形直观解释
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直观地解释这个结论。

首先画出一个三角形ABC,然后画出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线段。

显然,这些线段至少会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至少有两个角大于第三个角。

因此,这些线段就是我们要找的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

以上就是对于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应该善于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还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

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

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

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是几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传统的平面几何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和三条边是唯一确定的,也即三个已知量可以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给定的条件并不能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而是存在多个可能的解,这就是多解问题。

多解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种情况下:一是给定的条件不足以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二是在解三角形时引入了非唯一解的假设或方法。

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以便获得准确的解答。

首先,让我们探讨第一种情况,即给定的条件不足以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的情况。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只给出了三个角度,而未给出任何边长的情况。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始终为180度。

因此,如果我们知道三个角度分别是60度、60度和60度,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然而,如果我们只知道三个角度分别是60度、60度和120度,由于存在多个三角形可以满足这三个角度,我们就无法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会引入非唯一解的假设或方法来解三角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使用正弦定理来解直角三角形。

正弦定理表明,在一个任意的三角形ABC中,边长a、b、c和其相对应的角A、B、C之间满足以下关系:a/sin(A) = b/sin(B) = c/sin(C)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解决未知的边长或角度。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得到两个可能的解。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长分别为3和4,我们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个边长。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有:3/sin(A) = 4/sin(90°) = 5/sin(B)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两个可能的解:角A可以是30度或150度,角B可以是60度或120度。

这就是多解问题在解直角三角形时的一个常见情况。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多解问题还可以出现在其他几何学问题中,例如解二次曲线与直线的交点或解三维几何体的重心等。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摘要:一、问题引入二、三角形解法一1.利用勾股定理2.解法步骤三、三角形解法二1.利用相似三角形2.解法步骤四、三角形解法三1.利用面积法2.解法步骤五、解法比较与总结正文:一、问题引入在初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三角形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才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道初二三角形问题,看看如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它。

二、三角形解法一1.利用勾股定理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种解法。

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求出未知的边长。

2.解法步骤(1)确定已知和未知边长。

(2)根据勾股定理,计算未知的边长。

(3)得出答案。

三、三角形解法二1.利用相似三角形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解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求解。

当两个三角形对应角度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时,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求解出未知的边长。

2.解法步骤(1)观察题目,找出相似三角形。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

(3)求解未知边长。

(4)得出答案。

四、三角形解法三1.利用面积法最后,我们来介绍第三种解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面积来求解。

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公式求解出未知的边长。

2.解法步骤(1)计算已知三角形的面积。

(2)根据面积公式,列出等式。

(3)求解未知边长。

(4)得出答案。

五、解法比较与总结在这道题目中,我们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优点。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道课本习题的多种变式

一道课本习题的多种变式

一道课本习题的多种变式一道课本习题原题再现:如图,在△ABC中,∠ABC=80°,∠ACB=50°,BP平分∠ABC,CP平分∠ACB,求∠BPC的度数.【简析】:本题是学生在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外角性质之后,课本出现的一道习题。

我们通过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PBC=40°,∠PCB=25°,从而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PC=115°.下面就是这道课本习题的多种变式:【变式1】:如图1,在△ABC中,BP平分∠ABC,CP平分∠ACB,求∠BPC与∠A的数量关系。

小结:本题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性质探究两条内角的平分线所夹的角与三角形第三个角的关系。

【变式2】如图5,在△ABC中,BP平分∠ABC,CP平分∠ACB的外角∠ACD,求∠P与∠A的数量关系。

【思考】:一条内角平分线和一条外角平分线,他们的数量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不仿先通过量角器大胆发现,果然,我们发现他们存在倍数关系,即:∠P=0.5∠A.借助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本题不难证明。

(当然也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进行证明)【简析】:如图5,因为BP平分∠ABC,CP平分∠ACD所以:∠ACD=2∠4,∠ABC=2∠1由外角性质得:∠P=∠4-∠1所以:∠A=∠ACD-∠ABC=2∠4-2∠1=2(∠4-∠1)=2∠P即:∠P=0.5∠A.小结:当三角形的一条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有交点时,我们不难发现第三个角和这个夹角存在倍数关系。

【变式3】如图6,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ABC和∠ACB的外角,求∠P与∠A的数量关系.【思考】:三角形的两条外角平分线所夹的角和∠A又有何关系呢,会不会和上面两题的结论有什么联系?我们发现:∠P=90°-0.5∠A.具体方法同学们可以模仿变式1的3种证明方法,这里不再具体证明。

总之,在一个三角形中,两条角平分线所夹的角,与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之间隐藏的关系,我们探索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散自己的思维,这样就能举一反三,快乐地遨游在数学的海洋里.。

例谈解三角形中的一题多解和变式训练

例谈解三角形中的一题多解和变式训练

211
数|学|研|究
例谈解三角形中的一题多解和变式训练
杨文武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高中部 广东·深圳 518053)
摘 要 下面以一道解三角形的题目为例,阐述如何在解题时暴露思维过程,然后通过常规的思想和方法求解。
关键词 解三角形 最值 变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题 目:在 如 图 所 示 的 平 面 四 边 形
当且仅当 、、三点共线时, 取得最大值,
此时

读者可以尝试在变式 1 中使用建系的方法,在变式 2 中
使用正余弦定理结合函数思想。
作者简介:杨文武(1984.9-),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 人,硕士,高中数学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 年第 14 期/5 月(中)—
或共线向量,用坐标来描述 的长度, 最后再依几何意义得到结论。
解:以 为坐标原点,以 为 轴建
立坐标系如图,设
,由
为等
腰直角三角形,易知
,从

,故可得
,则

,故
满足

表示单位圆上动点
到点
的距离,
的最小值为
到原点的距离与半径之和
解法三:考虑到
,故可用初中学过的旋转重合
的思想将
绕点 顺时针旋转 ,因
是等腰直角三
中,

,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求 长
的最大值。
此题与 2015 年新课标 1 卷的第 16
题有相似之处,解法自然也颇多,本文分
别从不同的知识角度给出三种比较有代
表性的解法,前两种解法属于常见解法,
第三种天马行空,简洁明快,供读者参考。文末附了两个相应

解三角形一题多解举例

解三角形一题多解举例

解三角形一题多解举例例1:△ABC 的三边,,a b c 满足2a b c +≥,求证:60C ≤ .证法一:由余弦定理,222222()2cos 22a b a b a b c C ab ab++-+-=≥ 2233()214242222ab ab a b ab ab ab +-⨯-=≥=,又0180C << ,所以60C ≤ .证法二:由正弦定理,sin sin 2sin a b c A B C +≥⇒+≥2sin cos 22sin cos 2222A B A B C C +-⇒≥⨯,又sincos 022A B C +=>, 所以1cos 2sin 22A B C -≥≥, 所以1sin 22C ≤,又0902C << , 所以302C ≤ ,所以60C ≤ . 例2:在△ABC 中,2AB AC =,AD 是角平分线,且AD kAC =,求k 的取值范围.解法一:几何法,构造直角三角形设E 为AB 的中点,因为AB=2AC ,所以AE=AC ,连接CE 交AD 于F . 因为AD 平分∠BAC ,所以AD ⊥CE ,且F 为CE 的中点,过E 作EG ∥AD 交BC 于G ,则D 为CG 的中点,于是11DF=GE GE=AD 22,,所以1DF=AD 4,所以33k AF=AD=44AC ,又△ACF 为直角三角形, 则3,4k AF AC AC =<于是403k <<,所以k 的取值范围是4(0,)3. 解法二:利用余弦定理设,AC x =2AB x =,AD kx =,设12A θ∠=,由余弦定理 22222(2)()22cos (44cos )BD x kx x kx x k k θθ=+-=+- ,22222()2cos (12cos )DC x kx x kx x k k θθ=+-=+- ,又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2BD DC AB AC ==,所以224BD DC =,即2222(44cos )4(12cos )x k k x k k θθ+-=+-,所以4cos 3k θ=,又(0,)2πθ∈,所以4(0,)3k ∈.: 例3:已知ABC ∆,2()a b b c =+,求证:2A B =.证明:法一(直接化角,充分利用角変换):因为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所以2222()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b c A B B C A B B C =+⇒=+⇒=+ 1cos 21cos 2sin sin cos 2cos 22sin sin 22A B B C A B B C --⇒=+⇒-=-+cos 2cos 22sin sin B A B C⇒-=cos[()()]cos[()()]2sin sin A B A B A B A B B C ⇒+---++-=cos[()()]cos[()()]2sin sin A B A B A B A B B C ⇒+---++-=2sin()sin()2sin sin A B A B B C ⇒+-=,因为sin()sin 0A B C +=≠,所以sin()sin A B B -=,又,0,A B B πππ-<-<<<所以A B B -=,即2.A B =法二:(分析法)考虑先证明sin sin 2A B =,只要证明sin 2sin cos A B B =,只要证明22222a c b a b ac+-= , 只要证2222()a c b a c b =+-,注意到由已知22a b bc -=,只要证22()a c b bc c =+, 只要证2()a b b c =+,由已知此式成立,所以sin sin 2A B =成立,所以2A B =或2A B π+=,由2A B π+=结合A B C π++=可得B C b c =⇒=,又2()a b b c =+,所以222a b c =+, 所以2A π=,4B C π==,所以2A B =,综上2A B =.法三:可以把法二的分析法改为综合法,但是稍微变通一下,就是从角B 的余弦定理写起:因为2()a b b c =+, 所以2222sin cos 22222sin a c b c bc b c a A B ac ac a b B+-++=====, 所以sin sin 2A B =,所以2A B =或2A B π+=,由2A B π+=结合A B C π++=可得B C b c =⇒=,又2()a b b c =+,所以222a b c =+, 所以2A π=,4B C π==,所以2A B =,综上2A B =.。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摘要:1.题目概述2.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4.举例说明5.总结正文:1.题目概述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是指在初中二年级数学课程中,关于三角形题目的解答有多种方法。

三角形作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其相关题目在数学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熟练掌握三角形的解题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平面几何图形。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包括: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度。

掌握这些基本性质,对于解决三角形题目至关重要。

3.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直接法:通过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解。

(2)间接法:通过辅助线、角平分线、中线等构造新的图形,从而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

(3)代数法: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列方程求解。

(4)几何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勾股定理等几何公式求解。

4.举例说明例如,一个初二三角形题目:已知三角形ABC 的两边长分别为5 和9,角BAC 的大小为60 度,求第三边长和角ACB 的大小。

(1)直接法:根据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度,可求得角ACB 的大小为60 度。

再利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求得第三边长为7。

(2)间接法:通过作辅助线,将三角形ABC 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解,最后得出相同的结果。

(3)代数法: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得到第三边长为7。

(4)几何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得到第三边长为7。

5.总结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决三角形题目,提高解题能力和技巧。

八年级数学教材习题的探解和变式

八年级数学教材习题的探解和变式

教材引申:八年级数学教材习题的探解与变式在教材12页上,有如下一道例题: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题目的特点:∠A是一个隐含的公共角,是这个图形的最大特点,也是问题获得证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思路分析:只要证明△ACD≌△ABE,就可以得出AD=AE.证明:在△ACD与△ABE中,⎪⎩⎪⎨⎧∠=∠=∠=∠BCABACAA(公共角),所以△ACD≌△ABE(ASA),所以AD=AE.正是因为题目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被命题老师所青睐,保持图形不变,通过变换条件,得到不同的问题,并把它们搬上中考的舞台,下面是它们的活动剪影,请同学们欣赏.1.用三角形的两条高设定公共角的位置例1如图1,已知△ABC中,∠ABC=45°,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A.22B.4C.32D.42分析:灵活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准确判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解:因为F是高AD和BE的交点,所以∠ADB=∠AEF=90°.因为∠C=∠C,所以90°-∠C=∠CAD,90°-∠C=∠FBD,所以∠CAD=∠FBD.因为∠ABC=45°,所以AD=BD.所以⎪⎩⎪⎨⎧=∠=∠∠=∠ADBDCDAFDBCADFBD,所以△BDF≌△ADC,所以DF=DC.因为CD=4,所以DF=4,所以选择B.2.用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叠设定公共角的位置例2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板ABC和DEF,按如图2所示的方式叠放,阴影部分为重叠部分,点O为边AC和DF的交点.不重叠的两部分△AO F与△DOC 是否全等?为什么?分析:三角形的全等至少要一个要素,这就是有一对对应边相等,所以我们要根据给出的条件,探寻出所要证明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中,哪一对对应边是相等的,这是问题得证的关键所在.其次就是要学会将条件“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板ABC和DEF”转化成数学模型,这就是:△ABC≌△DEF,灵活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就会找到所需要的条件.解:全等 .理由如下:因为两三角形纸板完全相同,所以△ABC≌△DEF,所以BC=BF,AB=BD,∠A=∠D,所以AB-BF=BD-BC,即AF=DC.在△AOF和△DOC中,因为AF=DC,∠A=∠D,∠A OF=∠D OC,所以△AOF≌△DOC(AAS).3.变换条件,探求新结论例3 如图3,点D,E分别在AC,AB上.已知,BD=CE,CD=BE,求证:AB=AC;分析:根据已知的条件,学会添加辅助线解题是本题的最大的特点.解:(1) 如图4,连结BC,因为 BD=CE,CD=BE,BC=CB.所以△DBC≌△ECB(SSS),所以∠DBC =∠ECB,∠DCB =∠EBC,所以∠DBC-∠EBC=∠ECB-∠DCB,即∠ABE=∠ACD,所以⎪⎩⎪⎨⎧=∠=∠∠=∠BECDABEACDAA,所以△ACD≌△ABE,所以 AB=AC.4.将原来的条件∠B=∠C与结论AD=AE调换,探求新问题.例4如图5,D,E,分别是AB,AC 上的点,且AB=AC,AD=AE.求证:∠B=∠C.分析:调换条件与结论是派生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方式,并自己试着应用,这样会大大提高你的数学学习兴趣.证明:在△ABE和△ACD中,因为AB=AC ,∠A=∠A , AE=AD,所以△ABE≌△ACD,所以∠B=∠C.启示:希望同学们要用变式的眼光去审视教材上的典型例题,学会一题多变.。

一道解三角形课堂练习题的变式探究

一道解三角形课堂练习题的变式探究

第 21页练习第2题 :有一块四边 图1
形 土 地 的 形 状 如 图 1所 示 ,它的
三 条 边 的 长 分 别 是 50m ,60m ,70m ,两 个 内 角 是 127。和
132。,求 四 边 形 的 面 积 (精 确 到 0.1m 2).
解:如图2所 示 ,连接BZ).
在 中 ,根据余弦定理得,
思路2:将题设条件中的四边形设置为圆内接四边 形 ,并给出四 边 长 度 ,求四边形面积.
变式2 : 圆 内 接 四 边 形 的 边 长 分 别 为 , B C = 4 ,C/)=5,ZM =6,则 四 边 腕 B C D 的面积是_____ .
分 析 :先 利 用 圆 内 接 四 边 形 的 性 质 得 出 内 对 角 的 关 系 ,再利用余 弦 定 理 列 出 关 系 ,再 结 合 方 程 思 想 求 解 ,最 后将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 积求解•
当对课本练习题进行变式探究,可 以 达 到 举 一 反 三 ,触
类 旁 通 的 效 果 ,也 发 挥 了 课 本 练 习 的 最 大 功 效 .以 下 是
笔 者 对 课 本 中 的 一 道 解 三 角 形 练 习 题 进 行 变 式 探 究 ,以
繪读者.
人教A 版必修5教材高中数
学 第 一 章 解 三 角 形 1.2应 用 举 例
BD^ AB^ A I f-lA B -AD-
50/
cos A BAD =502+602-2 x 50 x
60x c o s l27°,
60 D 入 7〇
C
图2
解得
由正弦定理可得Si L
■= 50xsin127。,
BD
98.54
所以

对一道课本例题的多解探究及教学反思

对一道课本例题的多解探究及教学反思

2019年7月解法探究\对一道课本例题的多解探究及教学反思&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中学王淑艳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一次不经意的放手竟有 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按教学计划,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后,接着要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我先引出问题:请同学们探讨四边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想到方法的同学将解法写在 黑板上.我没有给任何提示就让学生自己开始尝试解决.一、相关知识回顾角形内角和相加后减去多余的平角即可,如图4所示.结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 证明方法!:对于任意!过点"作DE"BC.贝卩厶B=$BAD ,$C=$CAE.同时 $B"D+$B"C+$C"E=$D"E=180°.贝y $B"C+$B+$C=180!(得证)证明方法2:对于任意!"BC ,作过点"的直线DE.过 点C 作FG %DE ,过点B 作MN 〃DE.则 d e"fg "mn .故$ACP=$CAE ,$APC=$PAD ,$BPC=$PBM ,$ PCB= $ CBN ,且厶APC+厶 BPC= AAPB=180°,同时$PAD+ $BAC+ $CAE= $DAE=180°, $PBM+ $ABC+$ CBN= $ MBN= 180°.则 $BAC+ $ ABC+ $ACB = $ DAE + $ MBN - $ APB=180°.(3)在四边形内部任意选一点,与四个顶点连接,将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将这四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 后减去中间的周角即可,如图5所示.(4)在四边形外部任意选一点,与四个顶点连接,将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APD 、 !CPD 、!BCP ,再将这三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后减去!ABP的内角和即可,如图6所示.即把四边形分割为三角 形,通过三角形内角和推算出四边形内角和.分割的方法有直接连接一条对角线,还可以任选一个点与四边形四个顶点连接,形成若干个三 角形,当然,这个点的选取可以在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也D A &图1 C 可以在四边形的内部或者外部.三、课堂实录我本以为自己准备得很充分,用预设方法去求四边形内角和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谁知学生经过讨论后,开始往黑板上写他们的解法时,我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 些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刚刚学习了“相交线与平行二、解法预设备课时我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 及常规解法,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 下几种方法:(1) 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如图3所示;(2) 在一边上选一个点与不相邻的顶点连接,将四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将这三个三线”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我没有提前预见到学生会利 用刚学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问题!他们除了用到解法预设中的第一种解法,其他方法不能不说 还是非常精彩的.简述如下:解法1:(如图7所示)连接 AC 、BD 交于点0.因为 $A0B = $DA0 + $AD0, $A0D= $DC0+ $CD0,初中中•了裂:749解法探究2019年7月!DOC=!CBO+!OCB,!COB=!BAO+厶'BO,所以!MCN=360°.!AOB+!AOD+!DOC+!COB=!DAO+!ADO+!DCO+!CDO+!CBO+!OCB+!BAO+!ABO,即!ABC+!BCD+!CDA+!DAB=360o.(利用外角来解)解法2:(如图8所示)过点C作C E〃AD,9AB于点).则!A+!1=180°,!D+!DCE=)80a.所以!A+!1+!D+厶DCE=360°.又因为!1=!B+!BCE,所以!A+!B+!BCE+ !D+!DCE=360°.即!A+!B+!BCD+!D=360°.解法3:(如图9所示)过点C作CE"AD,9AB于点E,过点B作BF"AD.则!A+!ABF=180°,!D+!DCE=180°.所以!A+!ABF+!D+!DCE=360°.所以!A+!ABC+!1+!D+!DCE=360°.因为CE"AD,BF"AD,所以CE〃BF,所以!1=!2.所以!A+!ABC+!2+!D+!DCE=360°.即!A+!ABC+!BCD+!D=360°.解法4:(如图10所示)延长4B、DC9于点O.因为!A+!D+!O=180°,!ABC+!CBO=180°, !DCB+!BCO=180°,所以!A+!D+!O+!ABC+ !CBO+!DCB+!BCO=540°.又因为!OBC+!O+!BCO=180°,所以!A+!D+ !ABC+!DCB=360°.(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延长能相交的情形)解法5:(如图11所示)对于任意四边形ABCD,过点A作直线EF,过点B作GH〃EF,交AD于点/,过点D作01" EF,交BC于点2,过点C作34"EF.则E F"GH"IJ"MN;!ABP=!BAF,厶PAE=!APB=!ADQ;!QDC=!DCM,!QCN=!CQD=!CBP.同时!PAE+!DAB+!BAF=!EAF=180°,!DCM+ !DCQ+!QCN=!MCN=180°.贝卩厶DAB+!ABC+!BCD+!CDA=!EAF+四、教学反思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如果一开始我就用准备好的方法教学生如何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可能就抹杀了学生如此有灵感的证明.学生的证法中虽然第2、3、4种证明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四边形,但他们灵活使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是值得表扬的.可以注意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证明,思路可能还比较单一,他们只能借助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条理性和严密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我们作为老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学生初次看到这些问题可能与之前的知识有怎样的联想,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向,对于我们把握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对他们思路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也有所预见.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实际上,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的第2、3、4种解法,并不是适用于任意四边形,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任意四边形?哪些四边形不能用呢?引导学生思考特殊四边形,找到证明过程的疏漏,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数学解法,尤其几何证明通常不止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数学问题,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提高了交流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养成不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同时,与同学探究的过程,对知识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梳理,拓宽了思维方式.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问题,充分地让学生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老师对他们的解法进行点评及完善,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事物本源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单凭经验或者固定的解题方法去预设学生的解法,多点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共同探究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不成熟中慢慢成熟起来.应50中•了戟7初中。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及解法探究”教学设计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及解法探究”教学设计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及解法探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复习题,第12题证明及拓展变式题解法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证明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道题的解法及变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猜想、证明和合作交流水平。

(2).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审题水平、分析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与态度:(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获得严谨认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怎样据题目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从基本图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根据证明的需要添加辅助线。

教学过程:出示原题: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至E,使CE=CD,求证:DB=DE师:结合平时学习,证明线段相等常常有哪些方法?生:常常构造全等三角形或构造等腰三角形.师:此题如何证明呢?生:如图1,根据等边三角形ABC及D为AC的中点,可知:∠DBC=300,∠ACB=600,又由于DC=CE,可知∠E=300,那么,∠DBE=∠DEB,故DB=DE.师:若在本题条件中,增加点F 点与点B 重合,BE+BF 与BC 有何数量关系? 生:BE+BF=32BC 师:很好!今天我们把以上问题作为原题并将这个问题实行拓展变形,得到如下问题。

变式1:将图1中的∠FDE 绕D 点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如图2),DF 交AB 与F 点,DE 交BC 的延长线于E 点,其中,“等边△ABC 中,D 为AC 的中点”这个条件不变,将“CD=CE 换成∠FDE=1200”则DE 与D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BE+BF 与BC 有何数量关系?师:仔细读题,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明确已知和求证,通过量一量、猜一猜,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学生动手画图,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图)生:我通过度量发现DE=DF ,猜想BE+BF=32BC 仍然成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一道教材习题探解与变式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一道教材习题探解与变式

一道教材习题探解与变式习题再现:如图1,OA,OB,OC都是⊙O的半径,∠AOB=2∠BOC.求证:∠ACB=2∠BAC.(人教版九年级数学P88页练习第3题)题意剖析:这是在学习了圆周角定理后出现的一道巩固性习题,问题的条件特点如下:1.同圆的三条半径构成的一个四边形,且满足了OA=OB=OC;2.半径OB分半径OA,OC构成的圆心角成两个圆心角且较大角是较小角的2倍;3.所求结论中的两个角恰好是较大圆心角,较小圆心角同弧上的圆周角;4.知识选择明确的指向性:指向了圆周角定理.5.借助应用从定理的使用条件,结论的等量关系两个方面强化巩固定理.解法直播:因为OA,OB,OC是同圆的半径,∠AOB与∠ACB同对AB, ∠BOC与∠BAC同对BC,所以∠AOB=2∠ACB,∠BOC=2∠BAC.因为∠AOB=2∠BOC,所以2∠ACB=2×2∠BAC,所以∠ACB=2∠BAC.题目的条件,结论都非常有趣味,有深刻思考的空间,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变式思索.变式思考:变式1:如图2,OA,OB,OC都是⊙O的半径,∠AOB=∠BOC.求证:∠ACB=∠BAC.此种变式可以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强化巩固,也可看成是圆周角定理的复习与加深,因此解答的方法就多样化。

这恰恰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的基本目标要求.解法1:设OB与AC的交点为D,因为OA=OC,∠AOB=∠BOC,所以OD⊥AC,AD=DC,所以OB 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BA=BC,所以∠ACB=∠BAC.解法2:设OB与AC的交点为D,因为OA=OC,∠AOB=∠BOC,所以OD⊥AC,AD=DC,因为BD=BD,所以△BAD≌△BCD,所以∠ACB=∠BAC.解法3:因为OA,OB,OC是同圆的半径,∠AOB与∠ACB同对AB, ∠BOC与∠BAC同对BC,所以∠AOB=2∠ACB,∠BOC=2∠BAC.因为∠AOB=∠BOC,所以2∠ACB=2∠BAC,所以∠ACB=∠BAC.变式2:如图1,OA,OB,OC都是⊙O的半径.(1)若∠AOB=2∠BOC.求证:∠ACB=2∠BAC;(2)试猜想,当∠AOB=3∠BOC,∠AOB=4∠BOC,…,∠AOB=n∠BOC,则∠ACB与∠BAC的关系.分析:《2011版初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种变式思考,恰好实现了《课标》的目标要求. 相信有前面知识作铺垫,变式2的猜想与证明是容易做到的.解:(1)略;(2)当∠AOB=3∠BOC时,∠ACB=3∠BAC;当∠AOB=4∠BOC时,∠ACB=4∠BAC;…,当∠AOB=n∠BOC时,∠ACB=n∠BAC.这种猜想以整数系数为基础,能否变整数系数为分数系数呢?于是得到变式3.变式3:如图1,OA,OB,OC都是⊙O的半径.若∠AOB:∠BOC=m:n.则∠ACB:∠BAC=m:n.以上变式都基于一个相同的条件:圆为问题的主背景,且OA,OB,OC是圆O的半径.若是将这个条件适当变化,就会得到新的视角,新背景,解决问题的新的办法,恰好实现《课标》“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道解三角形考题的多解探究

一道解三角形考题的多解探究

一道解三角形考题的多解探究张勇【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8(000)020【总页数】1页(P5)【作者】张勇【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正文语种】中文本文拟通过对一道解三角形考题的多解探究,旨在帮助同学们理清常用解题思维,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实际能力.例 (2018年北京卷) 在△ABC中,a=7,b=8,cos B=-1/7.(1) 求角A;(2) 求AC边上的高.(1) 由已知可得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解得由可知所以图1(2) 如图1所示,结合题意画出图形,其中BD⊥AC,垂足为D.解法1 因为所以sin C=sin(A+B)=sin Acos B+cos Asin B=接下来,有3种不同的思路:1)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解得c=3.故由Rt△ABD可得AC边上的高2) 因为所以解得3) 由Rt△BCD可得AC边上的高解法2 由得cos C=-cos(A+B)=-cos Acos B+sin Asin B=在△ABC中由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得即c=3,所以解法3 在Rt△ABD中,由可得又由Rt△BCD得BD2+CD2=BC2,所以解得c=3或c=5.又易知所以所以所以即据此结合可检验知c=5不适合题意.解法4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 B,得解得c=3或c=-5(舍去). 故本题第1问比较简单,需要关注“角”的取值范围;第2问设计较好,可利用解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面积公式加以分析,也可灵活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加以分析.结合第2问的多解可知,需要关注3点:1)三角恒等变换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 2)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合理取舍; 3)余弦定理的灵活选用很重要,不同的选用方式往往会导致解题过程或繁或简.。

一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多解探究及变式训练

一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多解探究及变式训练

2021年第5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旬)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多解探究及变式训练叶重元,李建瑞(甘肃省武威市第八中学)摘要:通过研究解三角形试题的多种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剖析解三角形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归纳、总结常用解题方法,以便从中探寻最优解法。

关键词:解三角形;多解探究;变式文章编号:1002-2171(2021)5-0059-02笔者以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n理科第17题为例,着重说明如何处理解三角形中的最值(或取值范围)问题,归纳、总结常用解题方法,以便从中得到最优解法,从而不断提升解题的效率。

例 1A A B C中,sin2A —sin2B —sin2C =sin Bsin C〇(I)求 A;(n)若B C=3,求A A B C周长的最大值。

探究:(I )由sin2A—sin2B一sinzC=s in Bsin C及正弦定理得a2— 62 —c2 =6c,所以62 +c2—a2 =—b e。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cos A:_b2+c2-a\2bc又0<A<t t,所以可得A=2兀(n)思路l:处理解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时,考 虑余弦定理与基本不等式的综合运用,即转化为“边 长”问题,可得如下解法。

解法 1:由(I )知炉+c2—a2=_6c,又 B C=3,即 a=3,所以 62+c2=9—6c,(6 +c)2=9+6c<9+ (f)2,所以■|•(6+c)2<9,6+c<2V^。

a-\-b\”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

思路2:处理解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时,考虑正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即转化为“角”问雜24A A B C牝妊雜襲丄,所以根据比例性质可得sin B sin Ca+6+csin A+sin B+sin C sin A c2t c 又B C=3,即a=3,且由(I)知A=守,所以A AB C的周长为a+6+cs i n%、3sin sin B+ sin c)=2-^ +sin B+sin=3+ 2 V3^(sin B+ s in C)= 3 +2V3 sin B+sin(y+B)=3+2^3 •(j s i n B+^x o s)= 3 + 2 V^sin (B+f)。

一道三角方程的多解探究

一道三角方程的多解探究

一道三角方程的多解探究
孟方明
【期刊名称】《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一题多探,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开阔解题视野.下面以一道三角习题为例,探究问题的多种解法.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孟方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春晖中学,3123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
【相关文献】
1.一题多解,变式探究,提质增效——一道高考“数列不等式”题的变式探究 [J], 白福宗;赵祥枝
2.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道数列试题的多解探究 [J], 黄元华;
3.最值诚可贵,探究价更高\r——对一道向量最值题的多解及变式探究 [J], 靖雨曈
4.模型构建,坐标转化,多解探究——对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多解探究 [J], 周云霞
5.模型构建,坐标转化,多解探究——对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多解探究 [J], 周云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道解三角形的一题多解分享

一道解三角形的一题多解分享

解三角形问题一题多解题例: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记为c b a ,,,且2=b ,若三边c b a ,,成等差数列,求该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的最大值。

分析与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出内切圆的半径r 与c b a ,,的关系,然而范围得产生方式可以由均值不等式,也可以是函数思想。

法一:由等面积法知:B ac r c b a sin 21)(21=++,又42==+b c a ,得B ac r sin 61=由均值不等式得4)2(2=+≤c a ac ,当且仅当2==c a 取等;又由余弦定理212422cos 222≥-≥-+=ac ac ac b c a B ,得23sin ≤B 当且仅当2==c a 取等;所以3323461sin 61=⨯⨯≤=B ac r ,即内切圆的半径的最大值为33法二:利用法一的部分过程得B ac r sin 61=,16242)(2cos 2222-=--+=-+=acac ac c a ac b c a B 所以22)(3612)16(1sin ac ac ac B -=--=,所以9)4(3319331sin 61--=-==a a ac B ac r ,)40(<<a 进而转化为关于a 的函数去求最大值,以下过程略。

法三:由题得6=++c b a ,由海伦公式得3)4(3)23)()(3(3--⨯=---=a a c a a S ;B ac r c b a sin 21)(21=++可得,S r 31=,回到法二;法四:由余弦定理)cos 1(2)(42B ac c a +-+=可得,B ac cos 16+=;B B B ac S r cos 1sin sin 213131+=⨯⨯==,]3,0(π∈B ,转化为关于B 的函数,由几何意义可以转化为动点)sin ,(cos B B P (红色部分)与定点)0,1(-1连线的斜率,可求得33≤r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课本三角习题的多解和变式探究
罗文军 刘娟娟
(甘肃省秦安县第二中学,741600)(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槐川中学,741609) 在历年高考真题中,有部分解三角形试题以对角互补的四边形为载体(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科第17题和2015年四川卷理科19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三角恒等变换等知识,考查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和化归与转化的思想,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从源头来看,这类试题可以看成如下的源自苏教版课本必修5第11章解三角形第17页习题11.2的第13题.
题目、如图1,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边长分别为2AB =,
6BC =,4AD CD ==,如何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
本文对这道课本习题探究和变式探究,以期达到对学生解答这
类以对边互补的四边形为载体的解三角形问题求解起引导作用.
一、解法探究
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是所有解法探求的关键,在已知四边形四条边长的基础上,求某个内角大小是解题的主攻方向,掌握这两点,问题可迎刃而解.
分析1、连对角线BD ,将四边形分解成ABD ∆和BCD ∆.注意对角互补关系180A C +=o ,分别运用余弦定理表示出公共边BD ,解方程组可得cos A ,从而得到A 和C 的度数.明确了ABD ∆和BCD ∆的两边一角之和,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解. 解法1、如图2,连结BD .在ABD ∆、BCD ∆中分别应用余弦定理,可得
22222224224cos 64264cos BD A BD C
⎧=+-⨯⨯⎪⎨=+-⨯⨯⎪⎩ 因为四边形ABCD 为圆内接四边形,有180A C +=o
,从而
222016cos 5248cos BD A BD A ⎧=-⎪⎨=+⎪⎩,可得1cos 2A =-,120A =o ,所以60C =o . 于是1124sin12064sin 608322
ABD BCD ABCD S S S ∆∆=+=⨯⨯⨯+⨯⨯⨯=o o 四边形. 解法2、如图3,在BC 边上取点E ,使得BE BA =,连结DE 合BD .
由4CD DA ==,得2ABC ABD ∠=∠,从而ABD EBD ∠=∠,
易得ABD ∆≌EBD ∆.
所以4DE DA CE ===,CDE ∆为等边三角形,得60C ∠=o .
所以,180120A C ∠=-∠=o o . 于是有1124sin12064sin 608322ABD BCD ABCD S S S ∆∆=+=⨯⨯⨯+⨯⨯⨯=o o 四边形. 评注、本解法作辅助线DE 后,根据圆的弦长相等时所对应圆周角相等得出ABD EBD ∠=∠,进而得到ABD ∆和EBD ∆全等,推算出CDE ∆为等边三角形,得出角A 和C 的度数,着眼于用几何方法确定角的大小.然后同解法1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
解法3、如图4,分别延长BA 与CD 交于点E .
由180BAD EAD ∠+∠=o ,180BAD C ∠+∠=o ,得
C EA
D ∠=∠;又AED CEB ∠=∠,所以AED ∆∽CEB ∆.
于是,23
EA ED EA AD EC EB EC BC ====. 设EA x =,ED y =,则有2432
23
x y y x ⎧=⎪+⎪⎨⎪=⎪+⎩,解得325285x y ⎧=⎪⎪⎨⎪=⎪⎩.
在EA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2221cos 22
EA AD ED EAD EA AD +-∠==•,所以60EAD C ∠=∠=o .
所以,11sin sin 8322
EBC EBC ABCD S S S BC CE C EA AD EAD ∆∆=-=•-•∠=四边形. 评注、本解法运用了割补法的思想.作辅助线后,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线段
EA 、ED 、EB 、
EC 的长度,再由余弦定理得出EAD ∠、C ∠的度数,最后将四边形ABCD 的面积化归为EBC ∆和EAD ∆的面积的差.
二、变式探究
变更课本习题的数据,可得
变式1、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6AB =,3BC =,4CD =,5AD =,求对角线BD 的长度和四边形ABCD 的面积.
解:连结BD ,由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可得180A C +=o
.在ABD ∆和BCD ∆中,由余弦
定理,可得2222222cos 2cos BD AB AD AB AD A BD BC CD BC CD C ⎧=+-•⎪⎨=+-•⎪⎩,即226160cos 2524cos BD A BD A
⎧=-⎪⎨=+⎪⎩, 解得3cos 7
A =. 所以
,sin sin 7C A ===,进而
ABD BCD ABCD S S S ∆∆=+四边形11sin sin 22
AB AD A BC CD C =•+
•11653427277
=⨯⨯⨯+⨯⨯⨯=. 变更课本习题的条件与结论,得
变式2、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1AB =,3BC =,2CD DA ==,求圆的半径R .
解:连结BD ,由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可得180A C +=o
.由余弦定理,可得2222222cos 2cos BD AB AD AB AD A BD BC CD BC CD C ⎧=+-•⎪⎨=+-•⎪⎩,即2254cos 1312cos BD A BD A ⎧=-⎪⎨=+⎪⎩, 解得1cos 2A =-
,BD =因为0180A <<o o ,所以120A =o .
在ABD ∆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2sin 32
BD R A ===
,所以3R =. 变式3、已知四边形ABCD 内角A 与C 互补,且1AB =,2BC =,3CD =,4DA =,试求tan tan tan tan 2222
A B C D +++的值. 解;由题意,可得180C A =-o ,180D B =-o . 一方面,由2sin
2sin 1cos 22tan 2sin cos 2sin cos 222A A A A A A A A
-===. 可知
1cos 1cos 1cos(180)1cos(180)tan tan tan tan 2222sin sin sin(180)sin(180)
A B C D A B A B A B A B ------+++=+++--o o o o
22sin sin A B
=+. 另一方面,连结BD 、AC ,在ABD ∆和BCD ∆中,分别用余弦定理,可得
2222222cos 2cos BD AB AD AB AD A BD BC CD BC CD C ⎧=+-•⎪⎨=+-•⎪⎩,即22178cos 1312cos BD A BD A
⎧=-⎪⎨=+⎪⎩, 解得1cos 5
A =.
所以,sin A ==同理,在ABC ∆和ACD ∆中,分别运用余弦定理,
可解得5cos 7B =-,所以sin 7B ==.
于是,22tan tan tan tan 2222sin sin A B C D A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