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呵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四人教版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五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六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4 、多种形式练习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注重情感教育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统计教学反思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原意是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本节课自我感觉最好的就是真正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更多的是遗憾;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不足之处:1、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我以最喜欢的动物导入新课;但思考得十分不足;课件做得吸引力不够;所以从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就没调动起来..使得很多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在之后的课中都保持沉默..2、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前面数据的收集、整理都已到位;但数据的描述还不够;低年级是十分重视口语表达、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描述和分析;分析有学生自己分析以及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实施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教案不熟、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总之就是不够勤劳.. 3.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中;学生会问那么三格该怎么表示呢;这一问题我首先已作好思考;也就是要涂半格;会出现两种情况:竖着涂半格;横着涂半格..但思考的还不够充分;就是到底哪种是合理的..自认为两种都可以..后来课后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才认识到应是横着涂半格才是合理的..4.一节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老师应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又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效..原因有二:语言不够精练;可能还不够细心..使得时间的有效性没把握住;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课..以后的措施: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提高教学能力;多练练语言方面的技能;时时注意..数学广角教学反思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一、创造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首先;由“参加森林运动会”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站跑道和握手祝贺..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森林运动会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4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号码布、握手祝贺、选道路、购买汽水..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不会落也不会多..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直接出示了两种好方法;学生了解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2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知识目标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在认识厘米之前,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

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纸条,问学生:你知道这张纸条有多长?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

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这张纸条有两个黑板擦那么长。

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这张纸条的长度,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认为有老师的教鞭那么长••… 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纸条,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

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

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

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班学生年龄偏小,平时没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一节课中如果涉及到操作的环节,学生们喜欢把学具当玩具玩。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操作,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

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单位的换算以及长度单位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但对其具体含义和换算关系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长度道具、长度单位换算表等。

2.学具:学生长度单位尺、实物长度道具、练习题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思考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如米、厘米、毫米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四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四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一位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个位减不够,十位要退一作十”的想法。

在教学这部分退位减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家预习这部分内容,然后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等)随后讨论今天要学习的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出:当个位减不够的时候就要想到向十位“借”,从而十位要退一还十。

通过“借”想到“退”,让学生在脑海中能较形象的体会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知道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加强其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的概念:米、厘米等。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直尺、卷尺等。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难点:如何让学生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以及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黑板:用于写字和画图,解释长度单位的概念。

投影仪:播放与长度单位相关的视频。

米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软件:动态展示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之前学过的简单测量方法。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与示范,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学生活动:测量身边的物品,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为不懂长度单位闹出的笑话,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定义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通过投影仪展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换算。

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三、巩固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小组间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和准确性。

归纳小结:总结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每组的测量过程和结果,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在家中选择三个物品,测量其长度并记录数据。

请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场合你会用到这些长度单位?写出三种以上情况。

尝试用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家中或学校的一个物品,记录其数据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进行单位换算的讲解时,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困惑,未来需要在此部分加强讲解的清晰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长度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长度单位,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米、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3. 教学内容•认识米和厘米的概念。

•米和厘米的换算。

•长度单位的运用。

4. 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猜测各物品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讲解: - 介绍米和厘米的定义并区分二者。

- 给出米和厘米的换算公式。

- 演示米和厘米的实际测量和计算。

练习: -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巩固:设计游戏环节,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游戏和作业等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应用。

另外,教学中还需注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米和厘米的概念,多设立复习环节,以确保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此外,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使同学在熟悉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娴熟地把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精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对于这一学问点的把握过程,同学却是很简单消失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

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

有些同学很简单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

二是没有精确把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

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

个别同学很简单忽视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

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当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

三是个别同学会消失在做题时没有仔细审清题意的现象。

例如:500克+1500克=20xx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

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同学简单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消失错误。

针对上述出错缘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策略: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同学进一步娴熟地把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如熟记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

二是使同学切实把握辨析清晰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方法,能正确判别它们之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

三是使同学能娴熟把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即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相应的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等。

经过尝试,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同学能较娴熟地把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精确率明显提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看、测量活动,使同学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同学熟悉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同学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育同学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同学观看力量,动手力量,使同学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实力还未形成,感性相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肯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亲密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验学习数学学问。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分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老师的细心打算、学生的全员参加,的确使学生对学问的驾驭、爱好的激发、阅历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气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胜利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加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相识,切实理解学问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打算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快乐且主动主动,我发觉到一些后进生的心情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阅历,从而实现其相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推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布客体而获得客体的学问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视察、操作、探讨┉┉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试验、试验及视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寻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相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相识。

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4700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4700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4700字)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

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

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篇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篇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老师,必需要保证教学内容趣味性十足,而且在上课前肯定要预备好教案。

教案的好处在于可以关心老师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

现在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二班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盼望大家喜爱并情愿共享!二班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1新学期刚开学,二班级数学就遇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学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阅历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盼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学问阅历基础上构建新学问的框架,发觉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和我们非常接近。

2、订正老阅历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学问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阅历检验和加深对新学问的理解。

于是依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同学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同学先观看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觉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同学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同学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关心同学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同学熟悉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同学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终查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详细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同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由于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同学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实行了自己正确示范、同学仿照和自己错误示范、同学订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5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5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5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备课时,我就考虑这节课应该怎样上?教材情景图里体现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还没有从假期状态里走出来,很多孩子还很兴奋,一假期没见了,有说不完的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未必好。

教材里的四件学具回形针、一角硬币、三角形及方木块孩子们也不可能全部备齐,所以我决定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那怎么上呢?还是我来演示吧,让孩子们观察,总结,这样课堂纪律会好许多。

可是我看了一下教参,书里说: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看来还是得让他们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回家做一些教具吧。

没有回形针,就把它改成做小圆片,方木块改成正方形。

上课时,我检查了一下孩子们带教具的情况,只有2个孩子没有准备,给他俩找了一个合作伙伴,课就正常进行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2022年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2022年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胜利之处:
第6页 共24页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 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 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 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呈现 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 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学问的灵魂,不断推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 来的信息,老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刚好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 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当然这时须要老师敏捷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对学问的主动探究、发觉所学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 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老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 组织者、参加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 重要手段,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 理念。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出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精确、便利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独创了带 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沟通,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 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习厘米和米作了铺垫。最终通过“做一做”、 “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相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学问。
第1页 共24页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无疑是特别重要的, 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打算、课堂纪律的限制都是须要考虑、 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7
注意学生个体参加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加,全 员参加,有效参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 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相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 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 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 1 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 1 厘米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 的长度大约为 1 厘米,学生找出了许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 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 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终用 手势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 1 厘 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 度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

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

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