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摘要: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路径还有很多。
现代性之所以如此深邃,正是因为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又有对西方的借鉴与融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变革都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文体、叙事技巧还是图像、广告、杂志的运营模式都与西方原生的现代性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我们努力追寻和表现的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晚清小说;晚清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方法晚清白1902至1910年间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从媒介形态上说,它们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们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具有卓越见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向西方媒介的学习、借鉴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新型媒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物质形态。
从文学意义上讲,小说与杂志的结合不仅使报刊形式丰富化、现代化,在小说从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位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文学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近代报刊的出现,是整个晚清文学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石”,它“兼及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使之成为考察晚清文学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有两种路径:小说研究和杂志研究。
小说研究是指以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为主,涉及作家及作品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本类型、语体形式、文本意义等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始于192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创新性明显不足。
杂志研究是指以传播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为基础,围绕杂志形式、版式、广告、编辑思想、传播方式等展开的研究。
1990年代之前,这类研究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之后随着版本学、期刊学、传播学等学科独立性增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推进。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作者:陈大康来源:《世纪》2018年第02期林纾不懂外文,他依靠与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说翻译家。
他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其译作也畅行天下。
关于林纾的研究论著已有不少,但论述多围绕其译作,其实还有些相关记载散见于近代报刊易被忽略,撷取考察,亦可对林纾及其翻译有更多的了解。
一、林纾对稿酬大为惶恐不懂外语的林纾与小说翻译结缘带有点偶然性。
光绪二十四年,林纾的妻子病故,为帮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寿昌提议合作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这则悲剧故事与林纾当时的心情也正合拍。
在法国留学多年的王寿昌精通法文,他口述作品内容,林纾则耳受手追,组织成文字。
林纾的古文曾得到桐城派大家吴汝纶的赏识,他又善于叙事抒情,两人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
小说翻译后,由魏瀚出资刻印了百部,为了收回成本,林纾的另一位好友高凤谦(后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便与主持上海《中外日报》的汪康年联系,希望能帮忙销售。
汪康年当即决定买下版权,在报上连载,但由于高凤谦担心报上连载会影响单行本销路,最后是决定将《巴黎茶花女遗事》与原先《时务报》上连载的《新译包探案》《昌言报》连载的《长生术》合印成一书刊行。
汪康年动作很快,他与高凤谦谈妥后没几天,即在《中外日报》上介绍《巴黎茶花女》情节变幻,意绪凄恻,“不日出书”,并声称书稿是“本馆特向译书之人用巨资购得”。
半个月后林纾在福建看到这则广告,他的本意只想收回刻印成本,现在译书居然也可得“巨资”,这使他大为惶恐。
他赶紧写信给汪康年,说明自己是“游戏笔墨,本无足轻重”,尽管书上只署名“冷红生”,但不少人知道这是林纾的笔名,如果收取稿酬,就会有损他的清誉。
林纾要求汪康年“再行登报”声明:“前报所云致巨资为福建某君翻译此书润笔,兹某君不受,由本处捐送福建蚕学会。
”林纾信寄出半个月后,上海《中外日报》从四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连续刊载了一则《(茶花女遗事)告白》:此书闽中某君所译,本馆现行重印,并拟以巨资酬译者。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_汤哲声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汤哲声 朱全定内容提要: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改译、删译与当时中国精英分子要利用小说启蒙国民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以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为主,却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小说的美学思想、艺术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清末民初翻译家的史学地位以及他们的“为我所需”、意译的观念和方式作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清末民初 小说翻译 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批被遗忘或者受到不公评价的外国小说翻译群体,他们是(按照翻译外国小说出现的先后为排列顺序):包天笑、周桂笙、陈景韩(冷血)、徐卓呆、许指严、王蕴章(西神)、李涵秋、张春帆、恽铁樵、周瘦鹃、贡少芹、张毅汉、徐枕亚、严独鹤、胡寄尘、程瞻庐、陈蝶仙、李定夷、程小青、叶小凤、李常觉、陈小蝶、朱瘦菊、陆澹安、姚民哀、许瘦蝶、吴绮缘、王钝根、顾明道、闻野鹤等等。
他们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翻译作家,并且主要活动于清末民初时期。
根据既有的文学史描述,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翻译作家素质不高,被认为翻译的随意性很强;清末民初小说的译作改译、删译之风严重,被认为不忠于原著;清末民初小说译作的原著品味也不高,被认为鲜有一流作品。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清末民初的那些小说翻译作品就成为了一堆文字垃圾,关注的人不多,更别说研究了。
问题是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作品真如文学史所描述的那样吗?如果放入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思考,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解读。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确实改译、删译之风严重,包天笑、杨紫驎合译的《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建构与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批准号:12 BZW1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茵小传》只是原著的上半部分,也就这么改译、删译了一下作为全本推了出来;苏曼殊、陈独秀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就连添带删地译成了一本十几回的故事,叫《惨世界》(报纸上连载时叫《惨社会》),改译、删译之风蔓延到当时几乎每一部译作。
【阶段测试五含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单选B1、“报章体”的开拓者是()。
A.梁启超B.王韬C.谭嗣同D.郑观应【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王韬在香港主办报刊,又在上海主持《申报》编务,发表了大量时务文章,广泛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这类报刊文字,可看做从旧体散文向梁启超“新文体”的过渡。
参见教材P347。
2、()秉持“有所变而后大”的精神,试图在传统中开出新生命。
A.新文体B.湘乡派C.经世文派D.骈俪文章【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近代文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后期桐城派和曾国藩开启的湘乡派,一是梁启超提倡的新文体。
前者秉持“有所变而后大”的精神,试图在传统中开出新生命;后者则以浅近文言风格作滔滔汩汩的恣情挥洒,有着文体解放的意义。
参见教材P343。
C1、“春阳社”的创办者是()。
A.任天知B.王钟声C.李叔同D.陆镜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l907年王钟声在上海创办了话剧团体“春阳社”。
参见教材P359。
D1、道、咸、同时期,占据诗坛中心的是()。
A.宋诗派B.同光体C.维新派D.革命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咸、同时期,占据诗坛中心的是宋诗派。
参见教材P334。
2、《荡寇志》的作者是()。
A.石玉昆B.文康C.陈森D.俞万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荡寇志》70回,刊于咸丰初年。
作者俞万春(1794一l849),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参见教材P351。
3、()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
A.春柳社B.进化团C.春阳社D.春江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春柳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
参见教材P359。
4、()的文章被称为“逻辑文”。
A.王韬B.梁启超C.章太炎D.章士钊【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章士钊,著有中国文法书《中等国文典》;于文喜好峻洁柳宗元,著有《柳文指要》。
其文谨严莹洁,“文理密察,而衷以逻辑”,又称为“逻辑文”。
参见教材P348。
F1、冯桂芬的代表作是()。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在 四大小说杂志 的翻译作 品 中, 形式 上存在 着长篇
与短篇共 用 、 言与 白话并 存 的现 象 , 文 既有 很 多文 言短
篇 小说 , 也有大量 的长篇 白话章 回体小说 。在长 篇小说 中的翻译 中 , 家根据 中国读 者 的阅读 习惯 , 作 因袭 传统 小 说的程式和套路 , 将外 国作 品翻译成 章 回体 。篇 中回 末仍会 出现 中国读者 熟悉 的 “ 欲知后 事 如何 , 听下 回 且 分解 ” 的字样 , 还有“ 列位 高兴 听我的话 , 不要忙 , 且 容在 下 慢慢 的说 ”, 看 官 听说 ” 话 本 小说 的 老 套语 言 。 “ 等 《 新小说》 《 、 绣像小说 》 《 、 月月小说》 小说林》 出的 和《 刊 翻译小 说中 ,3部 长篇 小说有将近 1 采用章 回体 , 4 5种 回 目清晰 , 仗工 整 , 言 通 俗 晓 畅。如 侦探 小 说 《 对 语 毒蛇 圈》 2 (3回《 新小说 》 , ) 写情小说 《 电术奇谈 》 2 ( 4回《 新 小说 》 , ) 政治小说《 回头看》 2 (0回《 绣像小说》 等 。 ) 大量采用 章 回体 的 做 法 , 合期 刊杂 志 的 自身特 适 点, 更迎合 了中国读者的阅读 习惯。小说 杂志 常为半 月 刊或月刊 , 决定 了长 篇小说必须 进行 长期连续 刊载 。每 期 刊登 一至两 回 , 目清晰 , 构谨 严 , 大地 方便 了编 回 结 极
为刊载翻译小说提供 了方便 , 带来 了翻译小说 的 空前繁 荣 。其 中最 著 名 的 《 小 说 》 《 月 小 说 》 《 说 世 新 、月 、小 界》 《 、 小说 月报 》 《 、 小说时报》 《 、 中外 小说 林》 《 、 绣像小 说》 《 、 小说林 》 , 大量刊载外 国翻译小说 。 等 都
他者之眼晚清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及其渊源
他者之眼:晚清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及其渊源□文│袁文丽 郭晓雲晚清时期,在西式报刊的示范与引导下,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广泛参与办报,使得社会对报纸力量的体认更加切实。
而当时的小说界革命把小说视为开启民智有力的武器,强调小说家的社会作用和小说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试图通过小说来教化和启蒙民众。
一时间,依托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连载小说蔚然成风,涌现出不少优秀小说和以刊登小说而闻名的报刊。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以谴责之法醒世救世,在其作为报刊小说广泛传播之时,也对当时的报纸进行多种描写,使得报纸呈现出独特的“被看”结构。
一、小说中的报纸想象四大谴责小说关于报纸的描写中,隐藏的是小说家对于报纸的他者镜像建构下的认同与期待。
本文逐一考察四大谴责小说中的报纸呈现,发现除《老残游记》涉及有限外,其余三部小说均有大量描述,尤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居多。
这里基于小说中的报纸呈现,从整体叙事和具象叙事两个层面分析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
1.整体叙事下的报纸景观整体叙事下的报纸景观主要指谴责小说中无明显指涉意义、无上下文情境意义的关于报纸的宏观描述,从中可考察晚清时期的报馆地位、报纸种类和报纸内容。
首先,报纸和报馆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认可。
晚清报纸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交通手段,实现了信息较高时效及大众化、通俗化传播,新闻的交流逐渐打破语言与地域隔阂,极大地解放和刺激了国民的读写权力。
当传统的国家治理强权渐显式微时,报纸凭借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统权力的替代品,成为国民追求自我认同的一种日渐强大的权力,赢得了在晚清社会的特殊地位。
如“在船上作了两首诗,……明天报上便同他登了出来。
那老头子便以为他是体面的了不得的人”,[1]明确指出时人通过在报纸上发表作品来提高声望,说明报纸已成为证明个人身份和影响力的公开载体,直接确认了社会对报纸力量的认可。
当然,这样的描述也从侧面说明报纸存在滥发作品的现象,这种低门槛的准入转而成为低俗之人谋求名利的捷径。
晚清报载汉译《一千零一夜》研究(1900-1907)
晚清报载汉译《一千零一夜》研究(1900-1907)
边茜
【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4)5
【摘要】1900—1907年间,中国报刊上发表了数种汉译《一千零一夜》。
这些译本翻译内容多少不一,翻译策略受不同类型主旨影响,具体手法形式多样。
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奚若译《天方夜谭》先后借助所载报刊的影响力和学制改革者的推介多次进入大众视野,且数次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知名丛书,最终取得经典地位。
这段历史展示了中国二十世纪初对翻译小说“启蒙”与“娱乐”作用的思考与探索,也提供了一个出版机构通过商业运作对文学界产生影响的具体案例。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边茜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7;I046
【相关文献】
1.晚清小说期刊的广告叙述--以晚清报载《月月小说》广告为中心的探讨
2.晚清小说市场的“广告战”--以晚清报载小说广告为中心
3.晚清报载翻译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4.晚清报载小说广告研究——以《时报》(1904-1911)为例
5.论晚清书局图书宣传——以报载小说林社广告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研究
1905年,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终结,使得很多知识 分子仕途无望,为稻粱谋,不得不以卖文为生,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翻译第一个高潮的到来
(1907年)o 1910-1912年为高潮之后的低谷期,小 说界正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新的高潮来临。1917 年,小说翻译达到顶峰,然后又迅速回落,预示着
版、作家概况、重要理论观点、清政府及租界关于 小说的政策、出版小说的书局与期刊、创作地域分 布等等,即不仅显示近代小说运动本身,同时也展 现了制约小说运动的各种摄动力及其变化(陈大 康2013:3)。最后还附录了近代自著小说内容一览 表、近代翻译小说内容介绍一览表、近代小说著译 者及其作品一览表、近代小说出版状况一览表,以
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整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48(2021 )02-0032-07
1.引言
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化,鸦片 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清朝灭 亡、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进程。这些社会变化也必然反映到语言中,原来主 流的文言文逐渐式微,白话文得以迅猛发展。谭彼
夕卜语与翻译2021年第2期(总第109期)
图1 1896-1921年间翻译小说分布曲线图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1896-1917年间每一 年翻译小说的出版数量。图1为1896-1921年间 翻译小说分布曲线图。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 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在1907 年,第二次是在1917年。在1903年,翻译小说的 数量有了大的飞跃,从1902年的22篇/部,跃升至 120篇/部,这很可能和1902年梁启超等倡导小说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晚清报刊小说研究引言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报刊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晚清时期的报刊小说虽然在文学形式、内容和风格上与古代小说有所不同,但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晚清报刊小说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文学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晚清报刊小说的产生背景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发展和变革迅速而剧烈。
在此背景下,报刊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大量的报刊小说。
这些报刊小说以其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晚清社会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晚清报刊小说的特点与风格1. 文学形式的创新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文学形式,如连载小说、短篇小说等。
这些形式的出现使得小说在晚清社会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阅读。
2. 内容的多样性晚清报刊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爱情、家庭、友情到社会问题、政治风云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同时,这些小说还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出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
3. 语言的通俗化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通俗化的语言文字,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三、晚清报刊小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晚清报刊小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社会风气的反映,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1. 反映社会问题晚清报刊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映,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诸如贫富差距、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等等,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这些问题展现给读者。
2. 批判社会弊端晚清报刊小说还用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弊端,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其中一些小说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结构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小说传递出对弊端的不满和批判力。
3. 推动社会改革晚清报刊小说中很多作品描述了社会的黑暗与空虚,同时也展示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力量。
晚清小说研究
•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 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 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 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 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 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 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 残游记》之作也。 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 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 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 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 老残在黄河大堤上面对雪月交辉的景色, 老残在黄河大堤上面对雪月交辉的景色, 有一段抒情独白: 有一段抒情独白 • (老残)心里想到:“岁月如流,眼见斗钓又 老残)心里想到: 岁月如流 岁月如流, 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 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 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 又想到 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又想到 诗经》上说的“维北有斗, 《诗经》上说的“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 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 浆。”—“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 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 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 如此,丈夫何以家为! 想到此地 想到此地, 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 下泪来,……(第十二回) 下泪来, (第十二回)
• 《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 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年 1903 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九号上, 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九号上,刊至第十 四回为止。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 四回为止。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重新 刊行,至二十回,刊成单本初集。 刊行,至二十回,刊成单本初集。 • 《续集》六回,亦发表于《日日新闻》,良 续集》六回,亦发表于《日日新闻》 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又在二十回本之后将它 作为附录,出版二十六回本。 作为附录,出版二十六回本。 •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 1962年出版了魏绍昌编的 老残游记资料》 年出版了魏绍昌编的《 1962年出版了魏绍昌编的《老残游记资料》, 该书收有从刘氏的后人厚滋、 该书收有从刘氏的后人厚滋、厚泽所提供的 二编》卷七至卷九以及《外编》卷一( 《二编》卷七至卷九以及《外编》卷一(残 ),合计共四卷的新稿 合计共四卷的新稿。 稿),合计共四卷的新稿。
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
摘要《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
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
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
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
《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
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
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
《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著中的篇章。
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晚清;《申报》;小说AbstractThe SHUNP AO attempted to insert the novel in the early days of its publication in 1872, but it was soon discontinued and it wasn’t until 1907 that the novel was republished. The SHUNP AO published numerous original novel and translated fiction between 1907 to 1911.To be more specific, original novel centers mostly on the criticism of officialdom and disclosing political darkness, and it is divided into pattern of serial novels and non-serial novels. The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 including Freedom Female, Embroidrey Garment Thief, were changed in a tradition popular style, which has certain creativity. Besides, works such as Funny Guy and Manqing’s Biography in non-serial novels were written in modern fiction mode, which has the consciousness of modernity. Short original fictions, its main purpose is not only to arou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ly reflection of current affairs, but also describe social custom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y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 which seriousness and interest coexist. The translated novel published in SHUNP AO mainly from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distinct features, mostly are detective story and romantic fiction. Although most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of the translated novels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Zhang Chunfang is one of the famed translators who can be identified. There are no lack of considerable world masterpieces in the short translated fictions of SHUNP AO, such as Shakespeare’s and fairy tales. The novels of SHUNP AO published from 1907 to 1911, an epitome of the press nove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fluence the Late-Qing novel profoundly and facilitate Chinese modern novel’s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UNP AO; nov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一、选题缘起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8)第一章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9)第一节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9)第二节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14)第三节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24)第二章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28)第一节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28)第二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31)第三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37)第三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51)第一节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51)第二节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54)第三节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56)第四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59)第一节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59)第二节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75)第三节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85)结语 (101)参考文献 (103)附录一《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108)附录二《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118)附录三《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12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35)后记 (136)绪论一、选题缘起晚清时期,随着思想的进步和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各地兴起办报热潮,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语言思维与翻译——晚清至民初西方小说的译介
民初反对政 治功利 转而重视 消遣怡情的小说观 , 一定程度 上造就 了清末 民初 文学语 言 “ 白话化 ” 。 而语 言作 为一
种思维方式 , 其变化 同样反应在 小说 的翻译及创造 中, 对 于语 言通俗之 追求促成 民初通俗 文学热。
[ 关键词 ] 晚清至民初; 小 说译介; 语言; 思维 中图 分类 号 : G1 1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8 6 1 0 ( 2 0 1 3 ) 0 7—0 0 3 7— 0 2
品, 供本 国学 者学 习 , 小 说成 为翻译 的主 要对 象。为此 维新 派报刊 的政论色彩逐 渐 消退 , 更多 地致 力于普 及常识 、 开发 民智的小说 的译介 和创 作。此时 国 内如 翻译 人才 的培养 以
、
误读 中小说 译介及创造之 昌盛
任何文化都产 生于 特定历史 空 间 , 具有时 空 的绝 对性 ; 而人类 对于文化从未 间断 的 阐释使得 其在 不准 确理 解 的基 础 上又拥有了跨越时空 的延续性 。因此 , 文 化具备 纵 向的继
革 与其 文学 的关 系 , 在考察 了小说在 近代 日本乃 至西方的地
位后 , 提 出小说对西方社会政治影 响极大 。他在< 清议报 》 上 发表 < 译印政 治小说 序》 , 称赞小 说 对 于促进 政界 的进 步功 效, 并连续译载《 佳人 奇遇》 等政治 小说 , 希望 通过提倡 小说 实现振兴 国家的愿望 。作 家们 一时 间纷纷译 介外 国文 学作
数 知识 分子开始觉醒 , 掀 起 向西方学 习 的洋务 运动 , 虽 未 能
国文化探求 欲 , 间接地为文学 翻译拓展 了发展 空间。 晚清特 定的历史 背景 、 社会氛 围下 , 梁启超提 出“ 小说 为 文学之最上乘 ” 初衷虽为强调 小说对 于“ 群治 ” 的重要 作用 ,
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热
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热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晚清域外小说翻译的基本情况,外国文学翻译热不但引入了新思想和新艺术,而且还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晚清域外文学翻译热影响引言外国文学的大量涌入,是上世纪初发生于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当下,仍有许多学者指出,外国文学的翻译真正开始于五四时期,而在此之前,除了林纾翻译过一些作品之外,译者非常少。
事实上,晚清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非常可观,其中还不乏世界名著。
这些域外小说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视野,而且还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艺术,全面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晚清域外小说翻译概况据权威统计得知,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翻译域外小说,直至1916年五四运动期间,共翻译并出版了外国小说八百种。
可以说,晚清是小说翻译的黄金期。
但是对于固步自封,骄傲自大的晚清来讲,摒弃传统观念,译介国外文学并非易事。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晚清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翻译活动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下,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之路。
人们一方面对本国传统文学自信满满,另一方面出于富国现实需要,不得不向西方学习。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晚清翻译以意译为主,采取一种“暴力”行为,增减、改写等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
此外,晚清域外小说的翻译经历了两个演变阶段。
一是由合译到独译演变,一是由译述到意译的演变。
前者在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中非常普遍。
合译现象主要是由于翻译者自身能力的局限而形成,通常是两到三人进行合译,一人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一人要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当时合译最典型的就是林纾,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但在懂外文的合作者帮助下,他翻译了许多经典外国文学作品。
而由译述到意译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最初译者外语水平有限,对外国文学不太了解,无法进行有效直译。
另外,当时翻译的宗旨是为现实服务,因此许多译者有选择地进行翻译。
论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基本内容
总之,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的尝试 与努力,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 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中国教育的更大进步。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剧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 饰变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审美变化,更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转型的直接体现。本次演 示将从政治文化角度深入探讨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意义。
基本内容
总之,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 历史意义深远。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这场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 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当今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并推动报纸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民主和开 放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 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私塾作为当时主流 的教育形式之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 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私塾改良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呼声。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 的私塾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而新式的私塾则开始引入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等新学科,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 的私塾教育方式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而新式的私塾则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是教育对象的改革。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场 运动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接 受新思想。其次,报纸白话文报道使新闻更加及时、准确和易懂,满足了读者的 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最后,报纸白话文运动对政治和社会变革 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民主意识、平民精神和反对封建传统的兴起,为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翻译的历史文化影响——以吴梼、周瘦鹃The Californian’s Tale的翻译为例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翻译的历史文化影响——以吴梼、周瘦鹃The Californian’s Tale的翻译为例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岩岩【摘要】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翻译背后折射出的历史文化因素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晚清时期的翻译因其背景的特殊性逐渐进入了学者的视野。
本文着重以吴梼和周瘦鹃对马克•吐温短篇小说The Californian’s Tale的翻译为例,探讨翻译活动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为人们对翻译作品的解读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翻译 马克•吐温 The Californian’s Tale 吴梼周瘦鹃 晚清一、引言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作品,其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作品主题以及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显示了其在创作中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合理巧妙的情节来建构深刻的主题寓意,以揭示资本主义的现实和政治环境。
短篇小说The Californian’s Tale,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进入了翻译家的视野。
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无论在译本的选择还是在翻译风格上都体现出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
晚清时期由于翻译活动的独特性逐渐进入了学者的研究领域。
晚清时期是翻译文学的初起。
晚清经历了军事、外交诸方面的一系列失败之后,一些人开始考虑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文艺方面的译作是从林纾开始的。
而在翻译小说初起时,“政治小说”非常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文学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以古文译法进行译述,以林纾最为出名,另一种是白话译书,此类翻译方法的特点主要是将原文的内容,用白话口语,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进行翻译。
吴梼和周瘦鹃两位译者对马克•吐温短篇小说The Californian’s Tale,的翻译明显体现了白话文的风格。
本文选取晚清时期翻译家吴梼和周瘦鹃两位译者的翻译作品进行对比,不仅仅局限于翻译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译作风格,作者还将进一步探讨翻译活动背后的历史文化影响。
二、历史文化影响下翻译文本的语言风格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规范可大致概括为译意的翻译策公共厕所:happy house 高速列车:bullet train三通:the three direct links(a full opening of trade, transportation, postal service)For instance, “两进宫”is the title of a Peking opera play in a original sense. In Chinese, “宫” is a homonym of “公安局”(public security bureau). So, this term “两进宫”, “entering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a second time” are replaced by “to be put into jail the second time”. It i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gap that a translator should not follow the syntax and structure of Chinese neologisms and adopt a kind of much more flexible translation strategy—free translation plus explanation.4. ConclusionIt is known to us that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keeps pace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us, the appearance of neologisms carries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The paper mainly deals itself with the study of Chinese press neologisms. There are a great variety of means for formation of neologisms, such as borrowing, change of meaning, shortening. In fact, the new journalist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are worth translating with the review of cultural exchange,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author intends to place emphasis on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neologisms, hop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newspaper neologisms into English and expecting to contribute a little in this respect. References:[1]Honey,Shawn.The New Word Revolution.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0.[2]Hornby,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the 6th edition)ed.Sally Wehmeier.Oxford: OUP,2000.[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4]Nid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5]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6]程娟.“新词新义对比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8]高永伟.英语最新外来语初探[J].上海翻译,2005(1).[9]郭建忠.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0]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缩印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1]潘绍中.新时代简明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12]张健.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3]中国日报,“英语点睛”.2011.[14]中国日报网主编.汉英最新特色词汇[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2.[15]周洪波.新华新词语词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吴培培(1991-),女,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英语翻译。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起源与误读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起源与误读刘树森(一)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以其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中赢得了应有的—席之地,成为近现代社会沿革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依照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
迨至晚清,小说的命运依旧未见改观。
那么,翻译小说异军突起,取得如此之大的建树,原因究竟何在?原因复杂。
20世纪行将终结,检讨百年历史,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试图从历史学、文学、叙事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予以研究。
从翻译与文化研究的视角着眼,追溯翻译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审视翻译小说的主要文化特征,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答上述命题。
在翻译小说勃兴之前,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传教士用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为小说正名,尤其是确定翻译小说在当时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此前,西方传教士了解小说在中国主流文化传统中的边缘地位,所以他们译介西方小说时采取的策略,是回避其称谓。
宾威廉将其翻译的英国小说《天路历程》(1853),称为“圣书”。
即使是李提摩太,他翻译了美国小说《回头看记略》(1891)之后,也名之为“一如传体”。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转变对于小说的认识,对于翻译小说的兴起所具有的前提意义不言而喻。
以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而论,《昕夕闲谈》(1873)的译者蠡勺居士,在该译作的“小叙”中最早提出了小说具有陶冶性情、启发良心、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予则谓:小说者当以怡神、悦魂为主,使人之碌碌此世者咸弃其焦思、繁虑而暂迁其心于恬适之境者也;又令人之闻义侠之风则激其慷慨之气,闻忧愁之事则动其凄婉之情,闻恶则深恶,闻善深善,斯则又古人启发良心、惩创逸志之微旨,且又为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之大助也……谁谓小说为小道哉?正是这种颇为前卫的观念,驱动蠡勺居士翻译了“英国小说”《昕夕闲谈》。
按照他的解读,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富者不得沽名,善者不必钓誉,真君子神采人生,假君子神情毕露……”,并告诫读者不可将他的译作视为本土“寻常之平话、无益之小说”。
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论
学术与传承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1期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论平保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3)[摘㊀要]㊀应用史料梳理和分析方法,论述晚清报刊视野下外国图书馆学的译介㊁特点与影响㊂研究表明,当时的译介者,既有外国传教士㊁外交官和汉学家,又有晚清学者㊁翻译家和政治家㊂54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85篇,涉及图书馆藏书㊁图书馆学教育㊁图书馆教育㊁图书馆制度与协会㊁图书馆史和图书馆捐赠等,为近代中国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㊂[关键词]㊀晚清报刊㊀外国图书馆学㊀译介㊀特点与影响[中图分类号]㊀G259.2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晚清外国图书馆学译介史料主要分散于那时的译作㊁游记㊁日记㊁报纸和杂志之中㊂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足,相关的研究尚待深化㊂‘图书馆学论文索引“收录清末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文章14篇[1]㊂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里,有关西方图书馆学著译和报刊论文数量有20篇以上[2]㊂我国 最早专文介绍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概况者是李大钊㊂ [3]笔者认为,研究晚清外国图书馆学译介史,一方面可以发现有价值的新史料,为学界提供学术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外国图书馆学早期在华传播历史的认知㊂在此,本文通过对‘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有关外国图书馆学译介史料的梳理,论述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旨在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引向深入㊂1㊀1840至1899年外国图书馆学译介梳理这一时期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料,笔者整理出1840至1899年外国图书馆学译介成果(表1)㊂表1㊀1840至1899年外国图书馆学译介成果年份篇名译介者报刊名称卷期(版) 1872法国书楼毁佚名教会新报181期1873书籍源流佚名教会新报273期1874英京书籍博物院论映堂居士中西闻见录21期1875设女义塾并藏书院佚名万国公报7卷326期1876东京书馆任人入馆览书佚名万国公报9卷420期1877印度书籍韦廉臣万国公报9卷430-431期1888泰西藏书佚名字林沪报10月2日第2版1890海外藏书佚名字林沪报10月4日第4版1891建院藏书林乐知中西教会报1卷11期1892藏书志富佚名益闻录1174期藏书大院林乐知,袁竹一万国公报39期筑院藏书林乐知,袁竹一万国公报42期1894论藏书为育才之本佚名字林沪报4月7日第1版论泰西书院藏书之盛佚名新闻报9月8日第1版藏书奇富林乐知,东海居士万国公报62期㊃43㊃1896古巴岛述略古城贞吉时务报6-7期大英国:书城坐拥林乐知,蔡芝绂万国公报89期1897藏书卷数(续志,节四月商务报)佚名苏报;利济学堂报;商务报正月13日;3,11期学校藏书佚名集成报1期藏书励俗佚名益闻录;集成报1695期;13期欧洲大学藏书数古城贞吉时务报;渝报20期;4期建立书楼佚名新闻报9月27日第2版日本图书上海叶庆颐,新侬集成报16期广劝藏书佚名知新报25期巴黎书库提要卷一朱树人实学报1-14期1898泰西藏书考略佚名岭学报2期书楼纪事(录官书局报)佚名集成报;官书局报34期日本图书阅览馆佚名广智报23期设学堂教人管理书藏佚名知新报73期演说书藏学堂之益佚名知新报74期1899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佚名清议报17期波士顿书藏美善佚名知新报101期㊀㊀从上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译介者,既有署名者,也有佚名者㊂署名者主要有映堂居士㊁韦廉臣㊁林乐知㊁袁竹一㊁东海居士㊁古城贞吉㊁蔡芝绂㊁叶庆颐和朱树人㊂映堂居士,又名梅辉立,英国人,原名威廉㊃弗雷德里克㊃迈耶斯(William Frederick May-ers),曾任英国驻华使馆汉务参赞㊂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为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享有 教会报人 之誉㊂古城贞吉(Kozyo Satakichi)又名古城坦堂,为日本汉学家㊂袁竹一是晚清著名文士和翻译家㊂蔡芝绂,即蔡尔康,编辑兼翻译家㊂叶庆颐,字新侬,晚清日本研究者㊂朱树人是法国文学翻译家㊂连同未署名者一起,他们译介的32篇外国图书馆学文章,发表在18种报刊㊂译介内容涉及欧洲和日本图书馆的创立年代㊁建筑特色㊁图书借阅㊁藏书量㊁书籍采购㊁管理人员㊁书款捐赠等㊂如‘法国书楼毁“一文称,法国 士打剌士毕城 万国书楼因战火被焚,后政府复购书籍㊂英京书籍博物院创于公元1761年,后复建新堂㊂屋顶是玻璃,弓式釜形,皎洁光明,可容300名读者㊂藏书100多万卷㊂每年进书不下数千卷㊂馆内工作人员达300余人[4]㊂据‘建院藏书“介绍, 现闻纽约省玛的生地方有一博学大书院,名曰玛的生书院㊂近有一大富人慨捐现洋百万元作为存款,以便买书㊂另外又捐出洋十五万元,建造高大储书之屋,以供给该书院之用云㊂ [5]‘书籍源流“一文,讲述自古以来的藏书史,称英国伦敦拥有61万藏书,德国巴陵王宫50余万,俄罗斯聚书47.5万㊂‘藏书卷数续志“谈及奥地利㊁法国㊁意大利㊁普鲁士㊁挪威㊁英国㊁俄罗斯的图书馆及其藏书量㊂其中,奥地利拥有577座图书馆,藏书547万6千册,为海外各国藏书最多㊂其次为法国,图书馆达500座,拥有459万8千册图书[6]㊂英㊁法㊁德㊁美国的图书呈缴制是这一时期译介内容之一㊂ 溯前此二百二十年,经英国议政院定章,凡书局印售新书,无论何类,皆必先择一纸墨精佳者,呈存英廷内库,例不取值㊂ [7]这里所说的 二百二十年 ,即1709年英国颁布的‘版权法案“㊂它明确规定,图书馆肩负保存英国出版的呈缴样书的重任㊂德国规定,凡是书肆新出书籍,必捐官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各一部㊂法国要求呈缴一部,但美国规定新出图书须缴二部㊂‘设学堂教人管理书藏“译自1898年9月27日美国纽约的‘格致报“,凡1101字㊂在未署名的译者笔下,杜威被译为 羊路委路钓义 ㊂关于他创立的图书馆学校,其中如是写道: 昔日曾充科仑比亚大书院之总掌书藏人,乃于一千八百八十七年正月五号,创设一书藏学堂,取名纽约,与该书院相辅而㊃53㊃平保兴: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论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行㊂此是天下书藏学堂之鼻祖㊂其所收学徒,系教以掌管书藏之法㊂凡受业于此门,即能知古今书籍之源流,并时务要书之旨趣,并知检点书籍之善法,学成后,即可往充各公家书藏管理人㊂ [8]文中所述的 书藏学堂 ,即是图书馆学校㊂1889年,该校随杜威赴纽约州立图书馆而迁至奥尔巴尼㊂当时学生只有20人㊂入图书馆学校者,需要考试,通晓英文㊁拉丁文㊁法文㊁德文㊁各国史记,交纳学费㊂学习课程分为浅学课程和深学课程㊂前者包括列书单㊁识书目㊁检点书籍㊁订议钉装工价等㊂后者包括图书馆藏书沿革和书籍源流㊂修完这些课程后,学生还要到图书馆参加实习㊂由于工资低,美国女子在图书馆工作,男子一般不愿就任此职㊂此文也反映了杜威图书馆学校办学思想,譬如,图书馆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图书馆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女子宜入图书馆学校学习㊂从笔者目前掌握的史料看,‘设学堂教人管理书藏“是我国最早介绍美国图书馆学校教育的一篇专文㊂作为专业术语的 图书馆 一词,出现于那时出版的‘时务报“和‘清议报“㊂‘古巴岛述略“译自8月26日出版的日本‘新报“㊂该文称,自1827年哈瓦那大学创立后,古巴建立了女子学校㊁音乐学校㊁农艺学校㊁博物馆和图书馆㊂‘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一文,原刊于日本的‘太阳报“第九号,主要阐述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指出图书馆与学校相辅相成,能使在校青年学子获得辅助知识,使不受学校教育者得到知识,使学者获得参考,使读者随意研究学问,利用贵重图书,速知各国近况,不知不觉养成人才㊂2㊀1900至1911年外国图书馆学译介1900至1911年,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从下列笔者汇编的这一时期外国图书馆学译介成果(表2)可见一斑㊂表2㊀1900至1911年外国图书馆学译介成果年份篇名译介者报刊名称卷期(版) 1900古图书馆佚名清议报57期书楼巨观佚名皇朝经济报;教保;经济报第1册;3期;第5册1901纪美国藏书楼佚名集成报18期外国人创办藏书楼佚名杭州白话报16期1902欧美书藏纪要佚名教育世界36期英国:记藏书楼林乐知,范祎万国公报157期日本藏书楼佚名选报;顺天时报17期;1902年6月3日美国:珍藏图书林乐知,范祎万国公报162期学堂书楼记佚名选报11期世界第一之图书馆佚名大公报6月20日1903美图书馆佚名济南汇报五洲近事汇编12世界之图书馆佚名广益丛报;新民丛报;海外丛学录3期;25期;1904年第1期少年图书馆佚名大陆报7期最大之图书馆佚名大陆报;东方杂志;商务报8期;1904年7;11期;1904年17期美国轮阅图书馆佚名教育世界49期记美国少年图书馆佚名教育世界51期世界第一图书馆佚名江苏(东京)1期世界最大图书馆之藏书数佚名游学译编6期记日本藏书楼佚名启蒙画报2期1904法国巴黎之图书馆佚名大陆报2卷8期日本全国图书馆之现状佚名湖北学报8期日本全国图书馆调查案佚名政艺通报20期㊃63㊃总第171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1904古代亚历山德里亚之图书馆及博物馆佚名教育世界70期藏书楼之利益林乐知,范祎万国公报181期书楼之益林乐知教保50期1905德国之小图书馆佚名教育世界95期日本之图书馆佚名教育世界97期英国博物馆内之图书馆佚名教育世界107期纪日本图书馆(又名:纪图书馆)佚名北洋官报;教育杂志(天津);四川官报677期;8期;19期1906法国图书馆数佚名教育世界123期东洋第一图书馆佚名消闲录749期英国博物院之大藏书楼季理斐,范祎万国公报211期1907日本图书馆之增设佚名教育世界150期各国图书馆之藏书佚名教育世界;旅客146期;2卷7期录日本大桥图书馆杂志目系言孟昭常法政学交通社杂志;时报2期;2月26-28,3月1日世界最大图书馆佚名潮声19期世界图书之总数佚名通问报282期1908欧美图书馆藏书数佚名江西1期1909日本竹贯直人建置儿童图书馆议何棫译预备立宪公会报2卷5期设立儿童图书馆办法蔡文森教育杂志1卷8期图书馆孙毓修教育杂志1卷11-13期;1910年2卷1期,8-11期藏书楼与学堂之联络佚名教育杂志1卷1期富翁慷慨佚名教育杂志1卷7期1910欧美图书馆之制度服部孝文著;蔡文森译教育世界2卷5期世界图书馆小史王国维译学部官报1909年91-92期,1910年110,114-120,116-131,133-135期日本帝国图书馆高等官官等俸制佚名宪志日刊11月14日第14号图书馆教育户野周二郎著;谢荫昌译四川教育公报7-9期日本图书馆之盛况佚名教育杂志2卷4期欧美图书馆谈佚名图书汇报2期儿童图书馆佚名教育杂志2卷2期1911纽约图书馆落成佚名教育杂志3卷6期世界最大藏书楼佚名新闻报6月1日10版美国注意藏书楼佚名广益丛报;左海公道报272期;11期〛㊀㊀上表显示,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图书馆学文章大多也不署名㊂署名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中外合译者,如林乐知㊁季理费㊁范祎㊂季理斐(Donald MacGillivray)是加拿大长老会来华传教士㊂在与林乐知㊁季理斐合译的中国人中,范祎无疑是最出色的译者之一㊂他原名叫范子美,号皕诲,1902年任‘万国公报“编辑㊂1902至1903年,他先后在‘万国公报“发表‘记藏书楼“‘珍藏图书“和‘藏书纪念“㊂他还与林乐知合译‘记藏书楼“和‘英国博物院之大藏书楼“㊂二是留日学生㊁晚清翻译家和学者,如樊炳清㊁孟昭常㊁何棫㊁蔡文森㊁孙毓修㊁王国维和谢荫昌㊂孟昭常,江苏武进人,1903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为清末法学家㊂何棫㊁蔡文森㊁谢荫昌㊁王国维都有留日经历,或为政治家,或为教育家,或为国学大师㊂孙毓修是20世纪著名翻译家㊁藏书家和图书馆学家㊂㊃73㊃平保兴: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论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除了前期‘万国公报“‘清议报“‘集成报“等相同报刊外,这一时期还有36种新的报刊,总共发文53篇,译介数量较之前期有了明显增加㊂刊登的译介文章,既有综述,又有国别专论,主要介绍美国㊁英国㊁法国㊁德国㊁奥地利㊁日本等国图书馆及其藏书量,侧重于世界图书馆藏书量的排行,如法国㊁英国㊁俄国㊁德国㊁奥地利各1家,美国4家㊂名列前3名依次为巴黎国民图书馆㊁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和俄国圣彼得堡帝国图书馆㊂巴黎国民图书馆藏书300万册,英国博物馆图书馆藏书200万册,俄国圣彼得堡帝国图书馆藏书150册[9]㊂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德国柏林图书馆藏书量都是100万册,并列第4㊂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书91万册,为那时唯一上榜的大学图书馆㊂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分列第7和第9名,藏书量为71万余册和61万册㊂除了官立㊁公立和私立图书馆㊁公共图书馆㊁学校图书馆㊁轮阅图书馆等外,儿童图书馆的译介格外引人瞩目㊂‘教育世界“‘济南汇报“和‘大陆报“登载的‘记美国少年图书馆“‘美图书馆“和‘少年图书馆“,皆述美国各州设立的少年图书馆㊂此类图书馆往往选择良好的教育家掌管,馆内有书籍㊁新闻杂志㊁地图和彩画㊂凡少年不知所借之书名,馆员负责答复,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㊂那时日本兴办儿童图书馆,走在我国前列,引起了留学日本的何棫和蔡文森的关注㊂他们在‘预备立宪公会报“和‘教育世界“,分别发表‘日本竹贯直人建置儿童图书馆议“和‘设立儿童图书馆办法“㊂这两篇译文涉及日本儿童图书馆的藏书㊁典藏数量㊁图书陈列法㊁阅览规则㊁开放时间㊁图书经费等㊂它们都出自日本图书馆学家竹贯直人之笔㊂‘欧美图书馆之制度“讲述德国图书馆㊁美国图书馆㊁瑞士苏黎世市图书馆㊁英国伦敦小学校图书馆㊂以德国为例,当时国内有官立图书馆㊁准官立图书馆㊁大学图书馆㊁各学校图书馆㊁小学校图书馆㊁盲人图书馆㊁教员图书馆㊁城镇乡图书馆㊁巡回图书馆㊁农工商会议所附属图书馆及私立图书馆等㊂1905年,德国柏林官立图书馆成立的图书馆通信所规定,凡是无法查寻的图书,只要出资五分,即可帮助查找㊂该所编制国内外图书馆总目,政府为此每年拨款15000元,从经费上予以保障㊂从1908年开始,德国图书馆会议每年举行二次,讨论馆中重大问题㊂图书馆会议规定委员四名,委员长为柏林官立图书馆馆长㊂日本帝国图书馆实行高等官官等俸制,将图书馆人员分为馆长和司书官两类,根据官级划分不同工资等级㊂ 图书馆职员,其属于高等官者,曰馆长,叙三等以下六等以上高等官㊂俸分七级,一级二千五百圆,二级二千二百圆,以下逐级递减二百圆㊂曰司书官,叙六等以下八等以上高等官㊂俸分六级,一级千二百圆,二级千圆㊂以下级逐递减一百圆云㊂ [10]这是晚清专述日本图书馆薪金制的译介文字㊂在民间人士为图书馆捐款的译介文章中,热心图书馆公益事业的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Carne-gie),是当时举世闻名的慈善家㊂1885年2月19日‘字林西报“(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首次提到他的名字,称 匹兹堡钢铁制造商㊁百万富翁安德鲁㊃卡耐基已经拥抱社会主义 ㊂1901年5月22日‘字林西报“发表‘卡耐基先生的慷慨之举“,称卡耐基捐出200万,资助苏格兰等地的大学生㊂在晚清报刊中,他的中文译名有卡匿奇㊁克尼直和高尼基等㊂他的感人事迹频见于报端,如美国巨富克尼直捐出51596963美金,创设1800家图书馆㊂在英国创设329所图书馆,分馆59所㊂在加拿大建82所图书馆,分馆5所[11]㊂ 美国于一千九百零一年民间捐助学校之款,共计有美金一百二十四兆元,以为增添各种学校经费之用,内三十大书院得美金四十二兆五十万元,并有十五人合捐美金十五兆元者㊂各处藏书楼中之捐款,得美金十二兆八十八万零五百元㊂按藏书楼为富商高尼基所建立者甚多㊂ [12]当时译入我国的还有日本和美国的图书馆协会㊂1900年,日本京都大学堂图书馆长岛君文二郎,与京都及大阪府名儒协商,创设图书协会[13]㊂美国于1876年始有 图书公会 (图书馆协会),研习目录学,创设图书馆,设立总会和分会,会员逾万人[14]㊂1890年,美国21个联邦成立 图书馆进行会 ,委员由公举产生,为地方选定图书㊂委员必须支付百元以上美金,承买书之责㊂3㊀译介特点与影响上述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国图书馆学早期在我国的传播史实,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如下译介特点㊂首先,从译介者来看,当时我国已形成了一支由中外人士共同参与的外国图书馆学译介队伍㊂除了佚名外,正式署名的译介者至少17人,分为外国译介者和本土译介者两类㊂就译介语而言,映堂居士㊁韦廉臣㊁艾约瑟㊁林乐知㊁季理费㊁袁竹一㊁蔡尔康㊁孙毓修等人为英文译㊃83㊃总第171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者㊂古城贞吉㊁蔡文森㊁谢荫昌㊁孟昭常㊁何棫㊁叶庆颐等人是日文译者,朱树人为法文译者㊂在译介方式上,有的是独译,有的是独介,有的则为合译,但尚无组织性和规范性,处于一种零散而无序的自由译介状态㊂从译介数量来看,晚清报刊至少发表85篇外国图书馆学译介文章㊂这一数字明显多于我们学界已有的研究结果㊂从译介内容来说,它们主要涉及外国图书馆的藏书㊁儿童图书馆㊁图书馆学教育㊁图书馆教育㊁图书馆制度与协会㊁图书馆史㊁图书馆捐赠和各类图书馆等㊂从国别看,它们分为国别专述和多国综论两类㊂国别专述是指专门论述一国图书馆学的文章,主要国家有日本㊁美国㊁英国㊁法国㊁德国㊁古巴㊁印度㊁古埃及㊂其中,日本最多,美国㊁英国㊁法国㊁德国次之㊂多国综论是指一篇文章同时论述多国的图书馆事业㊂需要指出的是,晚清报刊的译介文章存在一文多刊的现象,如‘济南汇报“的‘美图书馆“,‘大陆报“的‘少年图书馆“,‘教育世界“的‘记美国少年图书馆“,虽然篇名不同,但内容相同㊂不仅如此,译介文章篇幅长短不一,如‘泰西藏书考略“1630字,‘世界图书馆小史“约52000字㊂晚清报刊登载美国㊁法国㊁英国图书馆的照片,如‘华盛顿图书馆“‘纽约公共藏书楼“‘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之景“‘巴黎国民图书馆总管处摄影“‘巴黎国民图书馆缮录处摄影“和‘英国恶斯佛古书楼“㊂此外,晚清报刊还登载图书馆统计表,如‘日本府县郡市町村各学校公费合幼稚园图书馆等(是表据明治三十二年决算)“‘日本帝国图书馆阅览人员及贷附图书“(表格)和‘日本:官公私立图书馆“(表格)等㊂从译介载体来看,晚清刊载外国图书馆学的中文报刊有54种㊂从创办者来分析,它们可以分为六类:(1)在华传教士创办,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教会新报“,宣传基督教教义㊂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改为‘万国公报“,介绍西学知识,评论时事㊂(2)外国商人所办㊂‘字林沪报“为上海第二大商业日报,由英商字林西报馆所办的一份中文报纸㊂(3)洋务派创办㊂‘时务报“‘新知报“‘岭学报“‘广智报“‘知新报“等,鼓吹维新变法,宣传西洋思想㊂(4)晚清政府主办㊂1902年在天津创立的‘北洋官报“是我国第一份政府官报,介绍外国新思想和新知识㊂(5)出版机构创办㊂‘教育杂志“‘东方杂志“‘图书汇报“为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专业刊物㊂1901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的‘教育世界“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杂志㊂(6)海外中国人主办㊂1903年江苏同乡会在日本创办的‘东京“和‘江苏“,灌输新思想和新学说㊂上述外国图书馆学译介文章,主要是通过宗教㊁经济㊁政治㊁教育㊁艺术㊁出版等报刊传播的,那时国内尚无专业的图书馆学杂志㊂最后,从译介影响来说,晚清外国图书馆学的译介产生了正面的良好影响㊂任廷旭㊁蔡文森㊁何棫㊁孙毓修等译介者,在译文后发表感言,呼吁按照西方图书馆模式创建新式图书馆㊂林乐知㊁范祎指出,中国有志之士应当仿行西法,提倡在北京或上海建立图书馆[15]㊂谢荫昌在‘图书馆改组系统办法议“中,提倡高尚民间读书趣味,主张开展图书馆教育,讲授图书馆学㊂在罗振玉㊁端方㊁徐世昌等人看来,凡是对近代图书馆建设有价值的经验,皆可拿来参考和利用㊂在创建图书馆摺和制定的图书馆章程中,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充分体现㊂ 近日欧美各邦,竞尚文化,一国之内,藏书楼多至百数十所㊂卷帙宏富,建筑精良,于以尽图籍之大观,资学人之参考,洵盛事也㊂ [16] 近百年来欧美大邦兴学称盛,凡名都巨埠,皆有官建图书馆,闳博辉丽㊂观书者日千百人,所以开益神智,增进文明,意至善也㊂ [17]当时各地在制定图书馆章程时,已经认识到中外国情的差异㊂ 外国图书馆章程,凡来阅者每月均须缴纳银元,补助馆中费用㊂ [18]为了开通风气,体恤寒士,云南图书馆在制定的章程中明确规定,不向读者收取费用㊂这种对待外来文化持开放和借鉴的精神,又能结合国情采取灵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㊂参考文献1 ㊀李钟履.图书馆学论文索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3152 ㊀钱维钧.早期传播西方图书馆学的著译简介[J].图书馆杂志,1984(4):693 ㊀吴稌年.近代图书馆学教育之初[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714 ㊀映堂居士.英京书籍博物院论[J].中西闻见录,1874(21):138-1395 ㊀林乐知.建院藏书[J].中西教会报,1891(11):27-286 ㊀藏书卷数续志[J].利济学堂报,1897(11):67 ㊀泰西藏书[N].字林沪报,1888-10-2(2)8 ㊀设学堂教人管理书藏[J].知新报,1898(73):179 ㊀世界之图书馆[J].新民丛报,1903(25):19210 ㊀日本帝国图书馆高等官官等俸制[J].宪志日刊,1910-11-14(14):2811 ㊀富翁慷慨[J].教育杂志,1909(7):5012 ㊀学堂书楼记[J].选报,1902(11):2013 ㊀设图书会[N].汉报,1900-02-8(2)㊃93㊃平保兴:晚清外国图书馆学报刊译介史论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14 ㊀孙毓修.图书馆[J].教育杂志,1909(11):5415 ㊀林乐知,范祎.藏书楼之利益[J].万国公报,1904(181):2516 ㊀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江省拟建图书馆摺[J].政治官报,1908(284):917 ㊀两江总督端方奏江宁省城创建图书馆摺[J].政治官报,1908(353):1318 ㊀本署司郭详定开办云南图书馆章程[J].云南教育公报,1909(22):18 作者简介 ㊀平保兴(1963-),男,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20世纪外国图书馆学汉译史㊂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Library Sc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spapers ,Periodic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Ping Baoxing[Abstract ]㊀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introduction,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 of foreign libraryscience by means of comb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nalyz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is study shows that at that time translators were not only foreign missionaries,dip-lomats and sinologists,but also scholars,translators and statesme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re were 54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in which 85articles were published.Their contents mainly involved library collections,library scienceeducation,library education,library system and association,library history,library donation and so on.They provideduseful references for library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a.[Key words ]㊀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Foreign library science;Translation andintroduction;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9页)Probe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Bian Kao Thought of Chinese ClassicalBibliograph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HumanitiesLi Ruilong ㊀Li Mingjie[Abstract ]㊀The tradition of distinguishing the academic chapter,examining the mirror source and course inchinese classical bibliography is still of practical value in meeting the needs of humanities research.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hought with digital technologies,we should make a deep investigation on historical scholars and the origin of books.First,the paper selected Su Shi as an example and output his data from CBDB,including the data of his aca-demic relationship network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f his official positions,which are visualized by QGIS and Ge-phi.Then,the paper extracted the category and entry from three bibliographies of Jun Zhai Du Shu Zhi ,Zhi Zhai Shu Lu Jie Ti and Ming Shi Yi Wen Zhi ,and stored them into a SQLite database.Authors use Python to develop a user in-terface in which users can execute queries for data from the database,and show the details by Sankey diagram,based on which books of Yi catalogued in Jun Zhai Du Shu Zhi and Zhi Zhai Shu Lu Jie Ti are analyzed.This study has made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fine traditions of classical bibliograph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Key words ]㊀Classical bibliography;Digitiz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Digital humanities;Distinguis-hing the academic chapter,examining the mirror source and course㊃04㊃总第171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
晚清报载翻译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作者: 文迎霞
作者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
出版物刊名: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90-9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晚清 翻译小说 缺失 谬误 报刊
摘要:缺失与谬误是晚清翻译小说中的普遍现象。
通过以晚清时期《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这四大日报所刊翻译小说为中心的考察可以发现,原著国别、作者和译者的缺失、小说翻译的随意性、自著小说借名翻译小说的混淆之举及翻译过程中的极端“民族化”倾向是晚清报载翻译小说中广泛存在的问题。
在国人普遍缺乏对西方文学与文化了解的背景下,缺少相应的小说翻译经验与规范,受到当时以小说教化、启蒙民众为目的的小说功能观的影响,适应读者的欣赏习惯及利益的驱动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些谬误与缺失在不同程度上遮蔽了小说的原貌,反映出晚清翻译小说处于蹒跚学步的初级阶段。
晚清翻译小说兴起的内因与外因
晚清翻译小说兴起的内因与外因
张霞辉;申连云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4
【摘要】晚清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空前繁荣.翻译小说之所以能在晚清时期有如此超越性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原因.分析晚清翻译小说兴起的原因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以及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不无裨益.本文借助多元系统理论这一译介学理论,对中国晚清翻译小说兴起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探讨.
【总页数】3页(P175-177)
【作者】张霞辉;申连云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晚清报载翻译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J], 文迎霞
2.晚清“翻译小说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 [J], 韩晗
3.晚清报人及报刊舆论的兴起与流变——评《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J], 王金龙
4.晚清翻译小说的众生百态 [J], 王敏玲;郭艳;谢雨萌;吕英;童秋涞
5.小说评点的别样风景--以晚清翻译小说为中心 [J], 李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摘要】:本文以《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为题,从文学史的视野和小说传播的角度,以全国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广的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和《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八大报刊为中心,研究中国晚清时代外国翻译小说在报刊上呈现的面貌。
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描述翻译小说在报刊中的酝酿与发展。
1840—1871年之间,是我国翻译小说的第一批译介;1872年《申报》及申报馆所属刊物《瀛寰琐记》上刊载的四种翻译小说,是报刊登载翻译小说的大胆尝试。
1891—1902年《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励学译编》等报刊先后刊载了侦探小说、政治小说、写情小说等翻译小说类型,将翻译小说推向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分析1902—1911年间报刊翻译小说繁荣期的概况。
详细描述四大小说杂志和四大报纸的创办和翻译小说、《新新小说》等其他刊物的小说翻译情况。
1907年后翻译小说在报刊上的刊载情况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小说界对小说翻译活动的关注却并没有减少,引发了小说理论家的激烈讨论。
第三章深入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群体,详论晚清报刊小说翻译者的小说观念、翻译理论和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划分报刊翻译小说译者类型,描述他们的外语背景、翻译活动以及各自的翻译特点和对小说翻译的贡献;讨论译者群体和组织的翻译活动,如译书交通公会对翻译活动的组织与规范等等。
第四章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
包括报刊翻译小说的来源,栏目归
属和类型标示,报刊上主要出现的题材类型;报刊翻译小说形式的特征,如以短篇为主的翻译小说文体、以文言为主的翻译语言、逐渐增多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和在报刊上呈现的刊载形态。
第五章着重讨论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报刊对翻译小说慎重选择,翻译小说出版商和翻译者更极为重视翻译小说的营销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归纳报刊翻译小说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对于国民小说观念的冲击,以及对本土小说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7.42
【目录】:摘要5-6ABSTRACT6-8导论8-20一、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的兴盛和研究意义8-10二、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的研究历史和现状10-15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20第一章报刊翻译小说萌芽与发展(1840-1902)20-43第一节报刊翻译小说的酝酿20-22第二节报刊翻译小说的萌芽22-32第三节报刊翻译小说的发展32-43第二章繁荣期的报刊翻译小说概况——八大报刊的翻译小说(1902-1911)43-80第一节《新小说》等四大小说杂志的翻译小说44-58第二节《时报》等四
大报纸的翻译小说58-70第三节《新新小说》等其他报刊的翻译小说70-76第四节1907年后的震荡76-80第三章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80-126第一节译者的小说观念及其翻译理论80-98第二节报刊翻译名家研究98-126第四章报刊翻译小说的特征126-170第一节报刊翻译小说的作品来源126-129第二节报刊翻译小说的栏目归属和类型标示129-137第三节报刊翻译小说的主要题材类型137-154第四节报刊翻译小说的形式特征154-170第五章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方式170-203第一节报刊对翻译小说的选择170-174第二节报刊对所载翻译小说的宣传174-186第三节报馆书局对翻译小说的营销186-203结语203-206附录晚清四大报纸翻译小说内容梗概206-244参考文献244-250后记250-25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