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摘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是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论语》中体现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包括: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向谁学习?等等,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仍有很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关键词:论语学习学习观引言:《论语》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记述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如何学习的观点、做法、经验,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的学习观。
本文试图从学习目的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所体现的学习观,为今天人们的学习提供借鉴。
一、学习目的观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君子”,所谓“女为君子儒”;成为君子为了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改造社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提到“君子”一词共108次。
但成为君子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仁”的表现归结起来就是做好人、会做人、做好事、会做事。
二、学习内容观“君子不器”,要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在孔夫子看来,学习的内容是丰富而生动的,包括:孝、文、仁、礼、乐、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依于仁、游于艺),书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在孔子那里,是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的。
各种学习内容的地位是不同的,“孝”是学习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要做到了“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习“文”,主要是指学习书本知识,包括:《诗》、《春秋》等。
但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先“做好”人了以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活学学用,学习了《诗》,就要做到“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文史纵横丨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张琴诗(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 本文阐释了孔子《论语》中的学习观: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重道德实践的原则——行有余力,则有学文;时习总结的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思结合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虚心向学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不知,是知也;终身学习的原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先立己再立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词】 孔子;《论语》;学习观后人常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这一句话可窥知其价值之大。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及其思想,而孔子作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论语一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以及教育方面的思想,单是这个“学”字,出现的次数高达64次,而“好学”这个词出现了15次。
因此,在本书中关于学习和教育方面的讨论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当今时代,探讨论语中的学习观,对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要。
本文试从《论语》一书入手,简要探讨其书中蕴含的学习原则,兼及论述对当代中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而开篇的第一句话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对于古人来说,确实如此。
因为古人对于学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喜爱,他们的读书并不以取得任何功名为目的,是一种脱离功利性目的的学习。
而且他们的学习不单单仅是指课本上的道德学问,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学习实践,他们的学至少包含了这两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学习与古人的学习已经有大大的不同了,并不是说今天的学习富含功利性目的,而是我们的学习已经被逼着向功利性目的进发。
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升学压力,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每一个阶段,但凡你考不上,没学上,家长们都会问:“考不上学,不读书,你能干什么呢?”为什么不上学,就没有出路呢?因为我们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成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一直读下去,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之一、《论语》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学习方法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对《论语》进行分析。
首先,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论语》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
这句话强调了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论语》中还提到“温故而知新,敦实而不愚”(《论语·为政篇》),强调了对已学知识的反复温习和总结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温故而知新,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入内涵。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追求真理的方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论语·述而篇》)。
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和空谈理论。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才能真正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次,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论语》强调了仁爱、诚实和尊重这些重要的价值观。
仁爱是孔子强调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仁爱的价值观是指导个人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好谋而成,其能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篇》)。
诚实是基础,是一切品德和行为的基石。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也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尊重的价值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为政篇》)。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反省。
通过尊重他人,可以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从而改进自己;通过自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论语》是一本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等人撰写的著作,包含了孔子的学说、理论、思想和实践教育等。
作为一部涉及到儒家思想的著作,《论语》中的学习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当今时代的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启迪。
首先,《论语》中强调要“革新”。
孔子说:“学习之道,在于革新”。
“革新”是指一种持续不断地探索知识、学习知识、改善知识的思想,强调要求不断地钻研,追求卓越,为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而不断努力。
同时,还要求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学习,通过思考和反思,把学习的过程改进和创新,使自己的学习变得更有效,并不断取得进步。
其次,《论语》强调要“精打细算”,要求学习者不能偷懒,而要做到“省吃缩用”、“勤奋做事”,节省时间和精力。
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安排得井井有条,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抓住每一分钟把学习的机会利用起来,用最有效的方式学习,这是《论语》中介绍的学习态度。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要“多思考”,要求学习者不能单纯的死记硬背。
孔子曾说:“温故,知新。
”这意味着,学习者应该不断思考,反复思考知识,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得出更深刻和完整的理解,充分发挥思维,发掘知识的深层,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深入。
此外,《论语》中也强调要“尊师重道”,要求学习者要尊重老师,重视学习。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着重指出,学习者应该以尊重老师、珍惜机会、重视学习为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老师的智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学习观,是一种包含有许多智慧的思想观念,其中强调要求学习者革新、精打细算、多思考、尊师重道,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当今的学习者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知识,将之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素质,为把握未来做好准备。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始终是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核心读本,受到了晚清学者和小说家的重视,里面蕴藏着许多的学习观念。
首先,《论语》强调学习的态度。
它认为,学习的精神应该是坚定而清晰的,即“弹冠相庆,礼让为先”。
这句话蕴含着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是指学习的姿态要乘胜而归,学习时敬畏对方、克己复礼、诚信守望,赢得他人的尊敬。
这句话也可以解读为,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敬畏戒备之心,主动适应环境,能够激发出积极性,并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接受他人的教导从而更好地实施行动。
其次,《论语》主张谦让学习,提倡“学而不厌”。
让人“学而不厌”,说明要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
让人谦让学习,指的是要接受他人的教导,不断吸取经验,不要固步自封,不断挑战自我,与时俱进,饮水思源,发扬传统文化。
最后,《论语》也提倡“学如逆水行舟”的观点,意思是尽量用对的方式去学习,不断进步,改正错误。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习不仅要集中精力,而且要有毅力,不断下功夫,总结经验,实践出真知,适应新环境,不断修正,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论语》蕴含的学习观,始终给我们指引方向,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去学习,不断开拓创新,争取进取,锻炼自身,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争做有孝心,有爱心,善良正直的人。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中学习态度
论语中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论语》中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论语中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其中,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学习态度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聚焦在《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传统观点,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观点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一、刻苦钻研:以恒心追求真知孔子在《论语·为政》一章中曾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表明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不仅应该口头上表示自己对学问有所追求,更需要通过切实努力去证明自己对学问的实际贡献。
在教育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培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来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老师可以设置适当难度的作业和考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研究的机会。
二、虚心听从:尊重他人意见与师长教诲在《论语·述而》一章中,孔子强调了谦虚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并接受他人观点,我们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更好地改善自身。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我们需要鼓励他们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与反馈。
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互助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彼此交流意见,互相启发。
此外,老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相应调整和指导。
三、实践运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论语·颜渊》一章中,孔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
” 学习只有应用于实际才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为了帮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和实践活动,来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老师可以组织项目制学习、实践实训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真正用途和力量。
结论《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观点一直以来对教育和学习都有着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不仅需要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中得到启示,更需要在现代教育中加以引导和落地。
只有通过刻苦钻研、虚心听从和实践运用这些方法,我们才能够将《论语》中的传统理念融入到当下的教育环境,并为培养出拥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学生做出贡献。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论语学而篇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在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围绕这些观点展开,探讨如何根据论语中的教诲来提高学习效果。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孔子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原则。
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孔子还提出了“三省吾身”的原则。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检查自己的言行,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还提出了学习的态度和心态。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思考和学习的相互关系。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
只有通过思考和学习的相互结合,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断思考和探索,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孔子还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和追求。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成为别人的老师。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把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持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此来成为别人的榜样和引领者。
《论语》中的“学习”观
最后,《论语》中的“德”还包括了感恩和包容等品质。在孔子的思想中, “德”是一种感恩的心态,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一种感激和敬畏之情的表 达。“德”也是一种包容的精神,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和 谐共处的境界。这种感恩和包容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孔子提倡德治。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 张以道德教化为基础,推行德治。他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人们达到道 德上的完美,而这种引导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和刑罚,而应该依靠道德教育和道德 感化。这种德治思想,强调了社会治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 德习惯和道德行为。这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是 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仁学”是《论语》的核心 思想之一,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 演示将围绕《论语》的“仁学”研究展开,探究“仁学”的思想内涵、发展演变、 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总结等内容。
此外,孔子还强Βιβλιοθήκη 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 的老师。”)的观点,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吸取他人 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他也强调了“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 的人请教为耻”)的精神,认为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四、总结
《论语》中的“学习”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 性、学习的本质和学习的过程。在今天的社会中,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我们应该以《论语》为鉴,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和社会责任。
简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作者简介 : 薛乐( 1 9 9 0 - ) , 男, 西藏 民 族 学 院 ( 陕 西成 阳 7 1 2 0 8 2 ) 中 国哲 学 专 业 2 0 1 3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哲 学、 藏传 佛 教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1 0
了 。“ 仁” 是整部《 论语》 的核 心思 想 , 这里将 “ 学” 与 “ 仁” 相 结合 , 可见 为学 是 成仁成 圣 的基 础和 必须 。
光 有端 正 的 态度 还 不 够 ,正 确 的 方 法也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谈 到学 习方法 , 我 们 总是讲 要 重 视实 践 , 要
高 兴 吗 ?“ 习” , 人们 一 般将 其 理 解 为 “ 温习” , 但 在 古
书中 , 它 还有 “ 实习” 、 “ 演 习” 的意 思 。如 “ 《 史记 ・ 孑 L 子 世家》 中‘ 孔子去曹适宋 , 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 , 这 一 ‘ 习’ 字, 便是 演 习 的意思 。 ” _ 3 ¨学 习并且 时常应 用 于
论语中的学习观二
授课老师:乔卫平 学生:胡笑玲
学习观二
学习观二:
四、学习中的择友观 五、终身学习观
学习观二
六、学习方法:(1)学习应该会举一反三
(2)学习应该善问,不耻下问 (3)学习应该要温故知新 (4)学习贵在笃行,学思结合
四、学习中的择友观
1.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 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孔子论述择友必须要不能不如自己,当然这种 择友观在目前是否成立有待商榷。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告诉我 们,人的智力的划分不是单一的,而是分为语言, 逻辑等九组合,所以不同的组合,显示人各有强项, 没有人特别不如别人,所不同的只有 智力的组合而 已。
(1)举一反三
(2)八佾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论语正义 注: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 喻礼,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
2.学习应善于发问,并不耻下问
首先是善问,孔子的学生好多都善问的如
当然《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是无穷无尽的,
其学习的观点也是也是非常丰富的,对儒家 思想的解读也是因人而异的,我在此也仅是 涉及一部分且是自身观点而已。我相信在以 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会体会更多的其学习思想。
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家!
六、学习方法
1、该会举一反三 2、学习应该善问,并不耻下问 3、应该要温故知新 4、循序渐进 5、学习贵在笃行,学思结合 6、榜样在学习中作用 7、教学相长
(1)举一反三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
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对学的理解
《论语》对学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学习的目的:《论语》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人民谋福利。
2学习的方法:《论语》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习的态度:《论语》强调学习的态度要谦虚、虚心、不骄不躁。
要有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地学习、进步,不自满、不自大。
4.学习的内容:《论语》认为,学习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乐、诗、书、易、春秋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5.总之,《论语》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论语》中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
学科教学品位.经典论《论语》中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O王攀(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论语》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孔子及其弟子、门人为我们树比了最早的教育规范。
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
这包括乐学与博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等学习观,不仅对当时的儒家弟子意义重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乐学;博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论语》中蕴含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为人处世、治学教学等多方面的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他博学的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人为本的教育情怀等使他成为最早的良师典范。
《论语》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思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直到今天,重读《论语》,我们依然深受启发。
本文从乐学与博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以及学以致用四个方面谈谈《论语冲蕴含的学习观及其对当前教育的启发。
一、《论语》中蕴含的学习观《论语》中言简意赅、启迪心智的学习观,不是牵强附会、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而是孔子及其弟子深入的思考以及学习经验的总结。
这些理论智慧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当前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o”[1]<论语》中有关学习的言论对当代教育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一)乐学与博学在学习方面,《论语》首先提倡要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态度,即“乐学”。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叫学习的最高境界则是喜欢学习并且能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因为,只有乐学者才会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动力,面对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不会退缩,主动克服,对学习始终抱有热诚之心。
一个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学习,而是苦学,那么他很可能在短时期内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是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进而放弃学习。
19《论语》中的学习观
4、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是我们了解情况、学习知识得一种主要得方法。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得地方,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要 不懂装懂,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应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不仅可以 巩固我们学过得知识,还有可能有新得发现,新得收获。
2、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这句话得意思是:学了,然后按照一定得时间去实习它,运 用它,不也快乐吗?它强调得是学与行得关系。
只有把在书本上学到得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我们才能 更好得理解它,更好得去运用它,让它发挥更大得作用。如 果一个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那这样学了又有什么用呢, 他根本不会把学到得东西运用到我们得现实生活中,这样学 了根本就等于没学。
在《论语公治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贡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 之 ‘文’也。”
“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比自己身份地位低得人请教 为耻。孔子得这句话在现代可以引申为,不管什么行业, 学历高低,经历多寡,其他人一定有自己不懂、 不知道得技能,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要抛开身份地 位得束缚,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 才能有所长进。
我们学习贵在坚持,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 就,如果总是半途而废,那么将会一事无成。
《论语》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中得一颗明珠,其中包含了 伦理、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得论述,它们并没有因为时 代得久远而泯灭其光芒。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孔子那种好学与乐学得精神,从孔子得学习主张中可以 看出,虽然我们所处得时代与孔子所在得时代截然不同,但 《论语》里面所提到得孔子得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我们现 在这个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得时代仍有很大得借鉴作用。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汤洪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本文原载于《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6期摘要《论语》“学而时习之”其实是“学”、“习”这两种意思既有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的人类知识增进行为的充实表达,其外延远超过今天双音节合成词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一词。
《论语》中大量使用到“学”和“习”,“学”为强调对典籍的理解与吸收,“习”则强调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故“学习”其义应为“学习并实践”。
不独《论语》,先秦其他典籍所载“学习”一语其情况与《论语》相同,“学”与“习”皆有严格区分。
但是,汉代以后随着汉语词汇构成规律的变化,诸如《史记》、《东观汉记》、《后汉书》等典籍所载“学习”一语已由先秦两个意义递进的单音节词组演变为双音并列式合成词,从而导致“学习”词义的缩小。
还原“学习”在《论语》中的本义,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振兴以及建构终身学习型社会或将有所裨益。
儒家孔孟理论主张“性本善”,每个个体皆有向善的本心,个体皆有修成君子、仁者、圣人的潜能。
但是,若要达成个体从自然人性向美善人格的升华,从“小人”到“君子”的转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习。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儒家理论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不灭的内在成因。
但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学习和《论语》的本义却大相径庭,出入甚远,若能厘清《论语》“学习”的本真意义,对指导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以及建构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型社会皆有重要意义。
《论语·学而》开篇第1章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章为童蒙熟读内容,也为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所熟知和广泛征引,对此孔子之后的解经者如王肃说是“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
”简言之,也就是学习之后要不断复习、反复温习,这样做了是很快乐的事情。
但这种认识有没有什么偏颇呢?我们每个人都学习过,每个人都这样听着老师和父母的唠叨成长,自己也这样教育着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 ——《论语·子罕》
总结
孔子的一生历经挫折, 但去世后,他的思想却 薪火相传数千年,很大 程度归功于他的学习和 教育思想,不仅培养出 一大批能够活学活用、 在不同领域事业有成的 弟子,而且历久弥新, 在不同时代,给不同读 者以新的启发和感悟。
谢谢聆听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
而》) •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吃肉感觉不到肉的香味。感叹道:
没想到听《韶》乐能达到如此境界啊!《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 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孔子不止传授 文化知识
《论语•子路》篇中说 “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可见,在孔 子的教学中,“文”只 是其中的一少部分,更 多的内容还是做人做事 的道理、准则和方法。
《论语》中其它关于学习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壹 以学为荣、以学为乐的精神
贰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叁 超越生死的执著
以学为荣、以学为乐的精神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是郑国大夫,死后应当授予谥号,
当子贡问为什么封他“文”这个谥号时)孔子认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当别人问“弟子孰为好学?”时,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循序渐进
在《论语•学而》篇中,子贡 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 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 之谓与?”这时孔子就很高 兴,说子贡:“赐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第叁章
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 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随后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意为:“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 指导实践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 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按 今天的话说,就是你先把 家中老人照顾好,家庭生 计解决好,子女教育培养 好,人际关系处理好,本 职工作完成好,之后再学 习理论知识。
用实践评价学习效果
《论语•子路》篇中,他这 样说: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使于四方,不 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一个人即使熟读诗经三百 篇,但交给他一件治国的 任务,完成不好;派遣他 出使外交,又不能凭能言 善辩说服对方;这样的人, 书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 呢?
超越生死的执著
• “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 • 在孔子看来,学习不仅是从政谋身、实现个
人理想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存 的方式,是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必由之路, 学习的重要超越生死。
第贰章
循序渐进
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 唯恐又闻。 ——《论语 •公冶长》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 也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公冶长》
孔子把得意门生子贡和颜回做对比,子贡谦 虚的说,颜回更厉害吧,他学到一点知识, 能够发挥联想到十个方面,而我呢,只能发 挥联想到二个方面,孔子很中肯的赞同子贡 的评价。
第肆章
知行合一
论语的
学 习观
序言
孔子一生好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十有五而至于学”、“五十以学易, 韦编三绝”,《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关于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 的、学习方法等。
壹
目
学 习
录
至 上
叁
贰
举
肆
循 序 渐 进
一 反 三
知 行 合 一
第壹章
学习至上
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纵观《论语》, 反映出孔子学习至上的思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