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75134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a.png)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蜀道难》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分析并欣赏《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李白的生平简介。
诗歌结构分析:五言古体诗的形式特点,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意象与象征:蜀道的艰难险阻,象征人生困境和追求理想的努力。
深层含义探讨:对人生的思考,对困难的挑战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和鉴赏。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学作品选读:提供相关的诗歌和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
第二步:分析诗歌形式,讲解五言古体诗的特点。
第三步:解读意象与象征,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第四步: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课堂小结。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自己的理解。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部分或全诗进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写作练习: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蜀道难》诗文本,相关文学作品选读。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3274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1.png)
《蜀道难》的教案《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的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蜀道难》教案五篇
![《蜀道难》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a9ffe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9.png)
《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案五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案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2c786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5d.png)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为唐诗单元,选编了四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若干作品,意在通过诗篇的阅读展现不同创作风格,进而呈现唐诗的整体风貌。
学习《蜀道难》,引导学生理解太白诗歌豪迈飘逸的情境、意境,领略诗美独特的审美情感,并逐渐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典故、意象的具体内容,理解太白古体诗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交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体味该诗奔腾回旋和纵横恣肆的动感和气势。
3.感受诗歌中作者对蜀道难的赞叹,对仕途难的慨叹以及对国事的关切与忧虑。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难点:理解诗人创造性的生发和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
三、教学方法:诵读、探讨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陕西的简称你知道吗?(秦),长安指陕西的何处?(西安)四川简称是?(板书汉字:蜀)据说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称为蜀道,古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
蜀道到底有多难行,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请准节奏2.学生朗读(个别)你最喜欢读哪一段,请把你的朗读展示给大家分享。
策略:生读——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节奏、语速)3.示范朗读(1)如果每一段只能保留一句,你会保留哪一句?要求:标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要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2)你朗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是哪一句?要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手法——一咏三叹、突出强调)小结:全文三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从而概括出“蜀道”的“高”“险”“凶”的特点。
(3)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
![《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f7450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7f.png)
《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教案篇1[导学新概念]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
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
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
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
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
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
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
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
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
〖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必修三蜀道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3c66fec3a87c24028c4fc.png)
必修三蜀道难教案(共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必修三蜀道难教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
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
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
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
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
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f4bfd1fab069dc502201c0.png)
蜀道难【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学生读诗(至少3遍)鉴赏要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
兹分述如下: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2d7c5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3.png)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
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
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二、教学难点: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1、朗读诗歌的技巧(1)节奏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
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2)语速: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08710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d.png)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本课主要通过诵读和鉴赏《蜀道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风貌和XXX这位诗人的作品和人格魅力。
同时,针对学生在表达上封闭的问题,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敢于开口诵读,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到学生对散句的情感把握难度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诵读诗歌。
同时,要注意到学生可能会因为XXX艰深的用词而抑制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诗歌的丰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诵读。
总之,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诵读和鉴赏《蜀道难》,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歌和XXX这位诗人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敢于开口诵读,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诗歌的情感节奏。
3、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如快慢、高低、轻重等,体验诗歌的不同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深入分析诗歌内涵,探究情感主旨。
一)、“剥皮抽筋”法分析诗歌情感主旨。
1、剖析“蜀道难”四个字,引出诗歌主题。
2、分析诗歌结构,找出情感。
3、分析诗句,找出情感转折点。
4、总结情感主旨。
二)、诗歌意境分析。
1、分析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朗诵和情感分析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感受诗歌,避免过于机械化的朗读和分析。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应注意的朗读要素,包括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然后,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教师解释了“噫吁嚱”这两句的重要性,并指出全诗主旨自明。
接着,教师分析了“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段的朗读要求,包括用叙述调读、读得轻而平缓,以及渲染正意等。
教师还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6篇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d71ab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2.png)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6篇《蜀道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2、“诗仙”由来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一)初读《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2、指名朗读。
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
“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
“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https://img.taocdn.com/s3/m/01bea90810661ed9ad51f3ca.png)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教学的问题: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4.在比较中鉴赏《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诗坛争霸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时间:15分钟活动过程:1.多媒体投影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
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分类内容准确充实语言流畅简洁表演性强有文采分值 3分 3分 2分 2分各组代表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
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活动二:朗朗上口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时间:30分钟活动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eb245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2.png)
蜀道难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领悟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大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声韵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根底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手段:班班通PPT教学步骤:一、诊断预习状况,导入新课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概。
3、自读并讨论全诗根本内容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沟通)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慨蜀道的高峻难行。
(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慨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络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入的寓意?(讨论,沟通、明确)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
但本课肯定要通过朗读体悟诗歌的雄阔壮美的意境,非读缺乏以现其美悟其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
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展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领悟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大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
![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8adb1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7.png)
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蜀道难》教学设计篇一《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
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
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蜀道难》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蜀道难》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63e8279e314332396893e1.png)
《蜀道难》教案设计
一、文本分析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作者李白。
诗中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诗歌充分显示了
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不少同学有去川蜀一带的经历,可以结合在一
起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
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
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四、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五、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采用技术教学时间
导入渡荆门送
别
李白
李白,字太
白,陇西成纪
人。
白少有逸
回答老师提问白板
随机提问
九、作业设计
阅读余光中的《寻李白》和背诵本诗。
2.4 蜀道难 教案20(人教版必修3)
![2.4 蜀道难 教案20(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31165faec3a87c24028c49e.png)
2.4 蜀道难教案20(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特色。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3、理清诗歌思路,体会诗歌主旨。
4、赏析诗歌散文化的语言,体会诗歌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5、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6、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国,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耀眼的太白金星。
他的诗风浪漫不羁,雄健奇特。
鲁迅曾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但有些路却似天路,走它犹如登天。
今天看了李白的《蜀道难》之后相信大家就会有很深的体会。
二、讲授新课1、知识简介(1)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性格豪迈,向往建功立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实的说法,如有人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
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
(3)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蜀道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蜀道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743d8c38c1c708a1294a444e.png)
《蜀道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引入蜀道:激发诵读兴趣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质疑(一)初读《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1.读准字音.噫吁嚱yī_ū_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萦岩峦yíng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喧豗huī凋朱颜diāo砯崖pīng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咨嗟zījiē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前指导示例:(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4.齐读课文.1.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明确:〝难〞或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明确:〝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2.诵读指导.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长咨嗟〞之情?(1)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①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人险的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应重读.②反复出现的语句应重读.③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应略快,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音低沉些.(2)本诗主旨句的诵读.本诗的主旨句三次出现,有力表达出作者对〝蜀道难〞的感叹,诵读时要读出各自的韵味.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嚱〞三个惊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此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句感叹蜀道的〝凶险〞.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3.尝试背诵.《蜀道难》全诗294字,如何快速背诵,而又不易遗忘?这里介绍一种方法--梳理思路记忆法.这种方法表现为:化整为零,边思考边诵读.梳理思路,实际上就是找行文方向与写作层次,变诗人的诗为自己头脑中的框架与路线.全诗三段.第一段,按思路,将其划分为四个板块来记忆.第一个板块总起,第二到四个板块写蜀道来历.第一个板块应题,可读记如下诗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点强化〝危(高)〞和〝难〞字.第二个板块本应该正面描写蜀道难,但李白却化用历史传说,言秦.蜀不相往来.可读记如下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重点消化〝何(多么)〞〝茫然(一无所知的样子)〞〝尔(那)〞.第三个板块,诗歌拉回现实,并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天梯石栈相钩连〞,写出了山势之高峻,蜀道之惊险,这种险途,谁敢通过? 第四个板块,可从观察角度与写法层面来引导学生记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板块,前两句是〝面〞,后两句是〝点〞,〝六龙回日〞和〝扪参历井〞句是想像,而〝黄鹤〞〝猿猱〞句是映衬.第二段分为三个板块来记忆.第一个板块,先设问作答,然后用鸟渲染愁情: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个板块强化两个词,一是〝畏途〞,一是〝愁〞.第二个板块,是主旨句复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个板块,先进行视觉描写,再进行听觉描写,进一步写蜀道之难,并劝诫人们别来蜀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第三段,可分两个板块识记.第一个板块是重笔描写剑阁险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一个板块要注意记表现剑阁特点的词语,要注意〝猛虎〞〝长蛇〞的双关义. 第二个板块,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诗人二度劝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课文的翻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第二课时一.品味蜀道--明象析言探法(一)品读典型意象,揣摩蜀道〝难〞在哪里.提问: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蜀道〝难〞在哪里?1.指名三位学生分别从课文1-3节找出蜀道的典型意象.明确:〝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典型意象入诗?明确: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出蜀道的〝难〞.3.结合诗中的意象,说说蜀道〝难〞在哪里?(1)难在〝山高〞.明确:通过直接感叹.自古不通.六龙回日.猿鹤难度.攀援体验极写山高.(2)难在〝势险〞.明确:通过直叹其险.水急.岩峭.鸟悲.松挂.人慌,多方烘托,极写其势之险.(3)难在〝人凶〞.明确:通过地险.人凶.战烈极写蜀道人事之险.(二)细读精彩诗句,赏析〝言外之趣〞.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蜀道之〝难〞?为什么?示例:(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故事,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说明蜀道难行,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不仅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正面写山高(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的迂回,地势的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诗人实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全景式的惊险场景,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3.教师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三)研读神奇笔法,探寻艺术魅力.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评论这首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神奇笔法来描摹蜀道之〝难〞?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的呢?示例:(1)想象丰富.思接千载,神骛八极,从辽阔的时空着手,想到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等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2)夸张大胆.用〝四万八千岁〞写出隔绝历史之久;用〝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写出蜀道山岭之高;用〝百步九折〞写青泥岭之盘旋曲折;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杀人如麻〞写出蜀地之凶险.(3)侧面烘托.用〝鹤猿愁度〞〝冲波逆折〞〝枯松倒挂〞来烘托蜀道之险峻;用〝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烘托蜀道之荒凉凄清;用〝仰胁息〞〝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等切身感受来烘托蜀道峻险.(4)拟人生情.用〝猿愁〞〝鸟悲〞〝瀑喧〞,沟通了人与自然万物,对蜀道之险形成同感.(5)反复咏叹.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强化了诗歌感情.三次重复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情感的又一次深化.开篇处咏叹主旨句,是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一声长叹,直逼主题,直抒胸臆,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蜀山的高危张本.诗的中间再次咏叹主旨句,有勾连前后的作用,既绾结前一层〝蜀道高危骇人,凄凉万状〞,又开启下一层〝蜀道极其险恶,易守难攻〞.结尾第三次咏叹主旨句,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既将〝蜀道之难〞的主题概括无余,又借助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留下深长意味.4.教师小结.李白通过大胆联想.极度夸张.反复烘托.生动拟人,反复咏叹,把〝蜀道难〞具体化了,使之可见.可闻.可触.蜀道高险,几不可攀,但终究有路可通;诗仙之韵,几不可及,也终有〝章〞可循.二.悟得蜀道--美读达意通情(一)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蜀道难》的寓意及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代表性的说法有: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的风云变幻,险象丛生.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一)全班分小组争鸣.辩论.(观点相同的为一组)第一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的寓意是〝仕途坎坷〞.理由:李白像中国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不但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粉碎了他〝平步青云〞的政治美梦,这时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第二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行,不如归去.理由:从文本来看,作者的思想是层层推进的:蜀道险--蜀道难行--不如归去.纵观全诗,蜀道难行之意贯穿首尾:无路时,不可行;有路处,亦难行.首先,山势高峻,路途曲折,不可行.其次,古木森森,鸟鸣凄凄,乱人心志,不可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失伴的枭鸟在古木间悲号,啼血的杜鹃在夜月下哀鸣,草木含悲,万壑生愁,风云变色,百兽震惶.人处其间,尚未迈步,然前行之志已顿失矣!第三,山鸣谷应,万壑震响,夺人魂魄,不可行.〝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相汇,战鼓隆隆;瀑击岩壁,雷鸣阵阵;碎石翻滚,万壑震响.人行道中,恍如面临千军万马,两股战战,几难行矣!最后,战乱发生,其祸烈烈,尤不可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猛虎磨牙,长蛇吐信;阴风荡谷,鬼鸣啾啾.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当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趋利避害便会成为人的必然行动.对行者而言,萌生归意则是非常自然的了.(五)老师小结.对探究性的问题,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五.活写〝蜀道〞:赏诗写诗表情.为诗人拟颁奖辞.示例:你从月光下走来,你轻挥衣袖,洒下一片浪漫情怀;你从蜀道上走来,你微微昂头,留下一身豪放气概;你从唐诗中走来,你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你名中带〝白〞,的确,正如一张白纸,才可尽情在上面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可尽兴在上面挥写出任何豪迈.磅礴的气势,才可温柔地倾诉出那一片浪漫心境. 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遍情怀,是你!板书设计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山水险恶中间:主旨句二见照应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结尾:主旨句三见。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e6773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7.png)
《蜀道难》授课设计3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一生及创作。
2、认识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知识。
3、意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4、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5、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授课重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境地、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授课难点对诗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商议、评析。
授课方法合作与研究学法指导朗诵教具 (资料 ) 多媒体、图片板书设计一叹蜀道高而难行——去之难二叹蜀道险而可畏——境之凄清险恶三叹蜀道战祸之烈 (防)——居之难以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确定雄放的基调;内容层层深入 ,有一唱三叹之效作业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以下问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授课后记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诗歌大家酒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
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中通篇记述梦幻中的山川。
作者灵便飞扬,英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荒野的马。
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尘埃,完好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
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悟一下作者为我们描述的蜀道上的奇丽峻峭的山川,感觉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简介蜀道,图片、音乐欣赏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 450 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峻峭,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
瞭望忧如悬空小阁,故称栈阁。
充分反响了古蜀道之险绝困难与祖先坚韧坚毅的毅力。
剑门关 ,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
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不绝,形若利剑,直插霄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手段:班班通PPT教学步骤:一、诊断预习情况,导入新课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
但本课一定要通过朗诵体悟诗歌的雄阔壮丽的意境,非读不足以现其美悟其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1、回顾上节课要点,指名诵读(配乐)2、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A.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B.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C.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D.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E.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课堂小结: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4、提问: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
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
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课堂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三、研究性学习: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
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
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
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
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四、作业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五、教学反思:课堂容量太大,拓展鉴赏的步骤其实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同时既完成背诵的目标更得到美的陶冶,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畅所欲言。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只能在下一课时进行。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当堂背诵并检查。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步骤:一.课前诊断,交流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
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
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
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
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三、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背诵,同位间相互检查。
老师提问默写。
五、布置作业:1、预习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并将它改写为写景抒情散文。
六、教学反思:《蜀道难》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所以这一课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
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在上学期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加强赏析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为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开个好头,也为学习必修四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对于李白,在探究学习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不是很好,估计是因为时间太仓促学生没有充分把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