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四种模式(一)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在财务管理、经济活动中承担的责任进行全面核查、评估和审计的一项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政府财产的安全、促进政府部门的经济运行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能力。
一、审计内容
1、资产管理责任:对领导干部在资产管理中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包括资产登记、资产保管、资产评估、资产处置、资产出租等方面的执行情况。
3、经济活动责任:对领导干部在政策制定、项目管理、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中的责任进行审计,包括决策的正确性、项目管理是否规范、招投标是否合规等方面的执行情况。
二、审计方法
1、系统审计:以整体的、系统性的视角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分析整个经济管理环节中的各种问题,以期发现管理的短板和漏洞。
2、抽样审计:按照一定的规律,从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活动中随机选取一定比例的数据进行审计,以此来证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否能够得到落实。
3、比较分析法:采用比较性的方式,将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行为与现行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不同管理方式的优缺点。
4、现场核查法:以现场核查为基础,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核查其执行过程和真实性,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进行监督和调查的手段,也是领导干部自我管理和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执行过程中需注重细节,全面回顾领导干部实际执行情况,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重点和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重点和方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监督的角度,运用审计理论和方法,检查、确认和评价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一种审计制度,是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重要保证。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1.坚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原则。
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根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的。
同时,审计结果最终还要送达干部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
因此,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工作。
2.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
按照有关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辞退、退休以及任期届满,都应在离任前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3.坚持重要性的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干部任职期间的重大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业绩进行较为详尽的审计评价,重点审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资产、负责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有无盈亏不实或潜亏挂账的问题;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无重大决策失误等。
4.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的原则。
客观是以事实为依据;公正是以法律为准绳;全面是业绩、责任及其形成原因都要讲,不偏不倚;准确是以写实手法,评价观点鲜明,用词准确,切忌轻描淡写,模棱两可,含意不清。
5.坚持及时反馈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领导者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
作为责任人,迫切希望了解审计报告对自己任期工作的评价。
因此,除审计过程中与责任人及时沟通外,还应在审计报告报送党委、组织部门前,及时征求责任人的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根据审计法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包括:1.责任指标是否全面完成。
指标的完成情况,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中首先要把握的重点。
责任指标一般由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管理指标三部分组成。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式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式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的一种方式。
根据具体情况和审计目标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审计方式:
1. 文件审计:审查企业的经济责任有关文件和资料,包括财务报表、会计凭证、合同、合规文件等,以验证企业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
2. 计算审计:通过计算、核实企业的经济责任数据,比如财务数据、成本数据等,以确定企业的经济责任是否得到了正确执行。
3. 实地审计:通过实地踏勘、实地观察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和评估,以获取更真实、全面的信息。
4. 系统审计: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体系等进行审查和评估,判断企业是否建立了健全的经济责任执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5. 数据分析审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经济责任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以识别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发现经济责任执行中的异常情况。
以上审计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种主要方法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种主要方法作者:李清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0期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风险大、程序较为复杂的工作,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特别是在规范单位、企业法定代表的经济行为,促进其勤政、廉政、严肃财经纪律,以及为组织部门考核、任用干部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被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所瞩目。
因此,如何搞好此项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综合审计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48-01一、专业审计方法(一)实质性测试方法查账的方法有很多种,经常使用的有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复合法、核对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鉴定法、分析法、推理法、询问法、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属于实质性测试方法。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详查法。
详查法也称精查法,是指对被审查单位被查期间的所有经济活动、工作部门及其经济信息资料,采取精细审查程序,进行周详的审核检查。
详查法是审计检查的方法,是按检查手续对检查方法的分类。
2.抽查法。
抽查法也称抽样审计方法,是指从作为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方法,有选择地抽取一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其检查结果对其余部分的正确性及恰当性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
抽查法是审计检查的方法,是按检查手续的粗细对检查方法的分类。
3.询问法。
询问法也称面询法,是指针对某个或某些问题通过直接找有关人员进行面谈,以获取必要的资料或对某一问题予以证实的一种审计方法。
询问的方式:一是个别询问;二是集体询问。
询问的策略:主要包括创造适宜的询问气氛,恰当地提出问题并注意询问技巧等。
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有两人以上审计人员在场;(2)对询问对象、询问内容要予以保密;(3)要认真做好询问笔录,并在询问结束时交被询问人签名;(4)对涉及多个当事人的询问,应单独并同时进行。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式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式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式1. 概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重要的审计方式,旨在评估个人、组织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履行情况。
通过对财务记录、经营决策和财务报告的审查,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揭示责任的履行和违反的范围,为改进经济管理和提高透明度提供指导。
2. 审计周期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以确保对经济责任的全面评估。
审计周期可根据需求而定,一般为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审计。
这样可以确保对财务状况和经营表现的审查是及时的,同时也增加了识别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3. 审计范围经济责任审计应该覆盖所有与经济责任相关的方面,包括财务收支、资源利用、运营风险等。
具体来说,审计范围应包括以下方面:3.1 财务记录审查对财务记录的审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这包括对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
通过检查账目、银行对账单和发票等财务文件,可以评估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
3.2 经营决策评估经营决策是影响经济责任履行的重要因素。
审计应该评估经营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符合性,包括战略规划、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经营决策的审查,可以发现责任履行中的优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3 财务报告审议财务报告是了解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审计应该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估,并核实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审查。
审计人员应通过比对原始数据、核实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合规性等手段,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帮助个人、组织和企业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并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我们可以了解财务状况、经营决策和财务报告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提高透明度和信任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在评估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索(一)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索(一)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反腐败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社会公允、效率及有效政权目标的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跨机构、兼容审计、监察、人事管理及管理监督的多种职能的更高层面的综合监督形态;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活动,具有政治化色彩,它基本上依靠政权力量的支持和推动,要设立一个民主政治与法律支持框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方面不规范、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审计是符合中国国情,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监督形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审计官员秩卑、位尊、权重、风险大、回报率低。
一则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是人,即中国执政党的党务官员和政府官员及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部门负责人,二则审计本身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法律地位,许多东西不规范,因此,审计官员要承担更大政治风险和法律责任。
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内在因素如上所述,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缺乏法律条文支持,对现有法规执行有不力一面,给审计实践带来政治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依据不足,故此,难且风险大;经济责任审计中,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实施的时效性;如何确认绩效审计目标和认别经济责任的界限;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力量单薄构成比例失衡,不利于审计质量提高和深化发展;审计中收集到的用于支持审计结论的信息不足,为了使其足,往往不规范操作,使其范围偏大,内容偏杂,这可能与审计内容不集中有关。
综上可见,目前的审计实践中越位和缺位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亟待在实践中研究和逐步解决。
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刍议加快立法步伐。
一是入围《审计法》,为审计主体对政府官员、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持有财政资金部门主要负责人等审计客体的审计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入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审计主体对中国共产党党务官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依据,以解决《审计法》越位问题(此法系行政法系列)。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及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及途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及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经济责任审计是评估和审计有关财政、物资、工程等方面的责任执行情况的一种审计形式。
本文将探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及途径。
一、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对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手段之一。
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经济数据、文件和资料来评估和审计责任的执行情况。
文献资料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有效节省资金和时间成本,提升审计效率;(2)数据来源稳定,数据真实性高,可靠性较好;(3)能够全面地了解对应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
2、现场检查法现场检查法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常见方法。
现场检查法是指经审议机关产生内部审计工作后,采用现场实地勘查方式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
现场检查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准确评估和审计责任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的根源;(2)能够发现文献资料法无法涵盖的问题;(3)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问题。
3、调查询问法调查询问法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有效方法。
调查询问法是通过与被审计对象进行交流沟通,了解责任的执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调查询问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更好地理解被审计对象所面临的具体情况;(2)能够发现文献资料法和现场检查法无法检测到的问题;(3)可以直接与被审计对象沟通,建立信任,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途径如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需要考虑途径的选择。
经济责任审计的途径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自查自纠自查自纠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自查自纠是被审计单位自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纠正的过程。
自查自纠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有效降低因不当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2)能够提升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市场知名度;(3)自查自纠有益于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内容及方法介绍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内容及方法介绍市经济责任审计局沈遵如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新年伊始,新的一年审计讲坛又开讲了。
很高兴有机会走上今年的第一期审计讲坛与同志们进行业务交流。
今天是正月十九,元宵节刚过,按照传统习惯,还属新年,所以,借此机会给同志们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事业进步,家庭幸福,万事顺利。
今天,我主要和同志们谈一谈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有关情况: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三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下面,我就依次进行。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对象划分: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二条及即将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二类是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包括地方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包括的理由:地方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实务操作中,与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类似,故将其纳入党政工作部门的范畴。
三类是国有企业(含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
(二)具体规定1、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审计对象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
具体包括:(1)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2)履行有关政府职能的政府派出机构(仅指政府派驻地方的行政公署、开发区管委会等),以及相应党工委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2、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审计对象主要是地方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
具体包括:(1)地方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2)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3)行政公署和各类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工作部门、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4)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日益受到重视。
企业领导人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作用,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度的背景与意义当前,我国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一方面,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难以全面准确地审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审计制度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对于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然而,建立和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企业领导人员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企业的经济运作中拥有重要的权力和资源,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确保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为企业领导人员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促使企业的决策者更加谨慎和理性地进行决策,减少不良决策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三、制度的内容与要求1.审计对象和范围: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审计范围应包括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决策、经济行为和经济成果等。
2.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应遵循真实、公正、客观、独立和可验证原则。
审计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
3.审计流程和程序: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按照一定的流程和程序进行。
审计程序包括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审计证据、评价审计结果等。
4.审计报告和结果: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形成相应的审计报告,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表达。
审计结果可以分为符合规定、需改进和不符合规定三种情况,供企业领导人员参考和改进。
四、制度的实施与展望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一、概述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确保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能够按照合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和相关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方法2.1 审计准则经济责任审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审计准则,以确保审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常用的审计准则包括: - 适用性准则:审计的范围和适用性应明确界定。
- 抽样准则:通过抽样方法选择样本,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 一致性准则:审计过程中应保持审计对象的一致性,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可比性。
- 审计证据准则:审计需要基于充分的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2.2 审计流程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需要被审计的项目和区域。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
3. 实地调查和核实: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根据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异常情况。
5. 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报告,包括问题描述、风险评估和建议等内容。
6. 跟踪和整改:监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整改,跟踪整改情况的进展。
2.3 审计技术和工具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借助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常用的审计技术和工具包括: - 数据挖掘和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发现数据中的异常情况,提高审计效率。
- 电子审计工具: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 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方便数据的管理和查询。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和问题3.1 意义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 促进透明和公正: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的经济活动将更加透明和公正,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形象。
归纳经济责任审计的四种方法
归纳经济责任审计的四种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按单位性质基本可分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县市区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由于不同类型的被审计对象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审计实务中,就要针对各自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用的审计方法。
一、基本分析法这类审计方法,主要运用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是:承担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责,或者担负一定社会公益的职能。
经费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有一部分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各单位的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
基本分析法,就是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以上特点,首先了解单位的人员编制情况,结合人员编制情况,分析经费中人员经费是否合理。
其次是了解单位的行政职能和管辖范围,对比分析公务费开支的合理性。
第三是了解维持行政职能的资产总量是多少,财政核定的年度经费预算额度和有无专项资金收入,分析研究领导任期内主要财务收支活动的合理合法性。
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变动比较大和显著不合理的地方,再采用常规审计手段进行深入核实,调查取证。
对一些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有一定收入的事业单位,需要分析的内容要复杂一点,但是按照基本分析法的逻辑思路,仍然可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指标修正法县、市区长做为一级行政区域的行政首长,全面负责一个地区的经济工作,其担负的经济责任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内容广泛,往往涉及到一个或几个指标体系,有些指标是建立在有完备会计资料基础上的财政财务收支指标。
二是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强,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指标、经济增长率、财政收支规模等,单纯地通过对其行政区域内的财政收支活动来评价领导者的经济责任,既不全面也不准确。
只有对业已形成的完备的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审核修正,才能用这些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和界定被审计对象的责任,这样的评价才具有全面性、客观性,才可以防范以偏概全、以点带面造成的审计风险。
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
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摘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活动,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
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发展,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
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理论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
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
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
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
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一、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模式1.经济责任审计同步审计同步审计----与审计对象的任职履责过程同步。
从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任职开始到任职结束全过程审计。
任职期初审计审计时间: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到任时;审计内容:任期目标的确定;前任责任的界定;前后任交接手续等。
任职期中审计审计时间: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审计内容:任期目标的确定执行;各项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各项决策的风险控制;法规制度的执行;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信息的披露等。
离任审计审计时间: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离任时;审计内容:任期目标的确定执行结果;各项责任的履行结果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各项决策的风险控制;法规制度的执行;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信息的披露等。
2.经济责任审计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对象的任职履责过程及其任职管辖区间。
从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所在单位内部到任职单位外部。
领导干部权力流向跟踪领导干部权力范围跟踪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责任评价----以绩效责任评价为核心,以信息真实性、经济活动合法性验证、确认为基础的定量计分评价模式。
单项指标计分评价分类指标计分评价全部指标计分评价二、经济责任审计计划1.经济责任审计年底立项计划年度立项计划的规定《规定》第十二条规定: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起草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制度和文件,研究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总结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
《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组织部门每年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经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后提出(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CIA内审师小站)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审计机关报请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年度立项计划的编制年度立项计划编制应考虑的问题审计对象的选择----全面性,不应有遗漏。
审计项目的均衡----分“三类”,做好时间均衡。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及重点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及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已经开展得较为成熟的审计类型。
尤其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财政部或国资委下发了一整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非常丰富,涵盖了管理者经济责任的方方面面。
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确定评价标准。
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评价,而对人的评价不仅仅凭几个指标就能说得清楚、说得全面。
而经济责任审计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类型,每个类型又都有不同的审计重点。
1.任中审计。
任中审计就是对被审计的管理者进行审计时,被审计人还在任期内。
对被审计人进行任中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其经营结果的真实性、合规性。
通常来看,任中审计的结果不会影响到被审计人的任职,除非审计人员发现该被审计人的经营管理行为有重大过失、舞弊等行为。
2.任前审计。
任前审计一般是对将要提拔的人在其前面的履职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任前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价被审计人的经营能力、品德等。
如果一名管理者虽然达成了计划任务目标,但是采用了违规、不计后果的手段,说明其职业品德出现了问题,也就不适合担任管理职务,更不适合担任更高级别的管理职务。
除了任中审计和任前审计,还有离任审计。
离任审计又分为以下两种:3.调离审计。
调离审计是指当管理者从组织的一个管理岗位调离到另一个管理岗位时,所要开展的离任审计。
调离审计所要关注的重点是被审计人所在单位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真实性、重大决策的延续性等。
调离审计是为了防止被审计人调离后还留下大量的未尽事项让接任者来处理以及承担前任的经济责任。
4.离职审计。
离职审计就是对离开组织的管理者开展审计。
离职审计是要在调离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被审计人在任期内的经营管理行为是否给企业组织带来实际或潜在损失。
离职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人任期内经手的重大决策、签署过的重大经济合同、发生过的重大经济事项等。
企业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制定规则:被审计人在审计部门开展离职审计后,审计部门出具可以被企业组织领导人认可的审计结果后,才能办理离任手续。
经责审计的审计方法
经责审计的审计方法现代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竞争压力,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责任审计方法。
一、全盘审计法全盘审计法是指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查和检查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需要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情况下。
全盘审计法通常包括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审核、抽样检查和细致分析等步骤,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抽样审计法抽样审计法是指审计师通过抽取被审计单位的一部分数据进行审计,以此推断全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一种方法。
抽样审计法在大规模企业和复杂的财务状况下得到广泛应用。
审计师需要根据一定的抽样方法和抽样策略,选取代表性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审计,然后将审计结果推广到整个被审计单位。
三、比较审计法比较审计法是指审计师通过比较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与同行业或同期的数据进行对比,以此评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一种方法。
比较审计法可以帮助审计师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
比较审计法通常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法,以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
四、风险导向审计法风险导向审计法是指审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工作的一种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法强调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能力。
审计师需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五、系统审计法系统审计法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信息系统等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
系统审计法的目标是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系统审计法通常包括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审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审查等步骤,以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运作和风险控制情况。
论监督主体一体化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模式(一)
论监督主体一体化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模式(一)从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第十条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出规定以来,经过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一直到2006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一直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它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手段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权力和责任,其中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审计机关受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限的限制,越来越难以独立承担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任务。
为此,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建立了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
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组织协调问题,但目前普遍实行的干部管理部门委托立项、审计机关组织审计、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利用审计结果的监督主体相互分离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也暴露出明显的弱点,他导致审计立项不能很好地考虑审计部门的特点、审计实施不能很好地反映组织人事部门的要求、审计结果不能得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很好利用。
因此,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纪律监督、经济监督都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致性。
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机关等监督主体应当在坚持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环节探索适应当前形势要求并适合各自特点的协作机制。
如果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看成国有企业的组织人事部门,我们认为,对需要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手段考核、评价和监督的领导干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督、降低监督的成本,提高监督的绩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机关应当实施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依托,成立以审计部门领导为组长、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为副组长,以审计部门人员为主、辅之于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行统一立项、统一组织、结果统一利用的监督主体一体化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四种模式(一)
对国企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审计机关模式、国资审计模式、社会审计模式、企业内审模式。
毫无疑问,这四种模式的审计独立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势必决定了审计结果的巨大偏差,最终导致审计结果的非公平性和对企业领导人员的非公平性,就如同我们用四把不同刻度的“尺子”去量度物品得出来的显然结论。
大家都知道,独立性是任何形式的审计的基础,没有独立性的审计就不是审计,审计的独立性会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但是,审计的独立性又是一个相对的值,是满足不同层面管理者或机构和不同层面社会民众需求的值。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相对于审计对象来说都是外部审计,外部审计的显著特点就是能够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在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的框架内实现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他们都把审计独立性视为最基本的生命力和工作基础,都强调审计独立性对审计质量保证的不可或缺性,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家审计经验来看,审计独立性最强的应该是社会中介审计组织。
然而,在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似乎并非如此,审计机关所表现出来的审计独立性更强。
由于不同审计模式导致最终审计结果的差异性影响,审计监督职能的客观、公正的张力显示得不充分,这是在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直视和面对的问题,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一、委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的“审计机关模式”
实践表明,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最强。
首先,从组织形式上看,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发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受托审计前一般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商定,确定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项目,同时要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照法规和规范履行委托程序,审计机关接到书面委托后将其纳入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并依照《审计法》和相关法规要求以及委托事项组织实施审计,一旦审计机关进入审计程序,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不得干预审计,就是委托机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不得干预正常的审计工作,也干预不了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将在常态下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期限独立完成审计任务。
其次,从实质内容上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又表现在独立执法的主体资格上,即独立执法审计,是其它三种审计模式所不具备的。
同时,法律向国家审计机关设定和提供了支持其独立性的根本制度保障,隔离了与企业及企业领导人员任何形式的“人、财、物”关系,突出表现为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与审计客体在物资上和精神上的双独立性,有效保证了审计监督的权威与公正。
第三,从获取审计信息资料或电子数据来看,法律法规保证审计机关获得审计所需资料的畅通渠道,也赋予了审计机关收集审计证据的有效手段,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使其处于获取资料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审计机关可以在第一时间里直接处理或移交,审计处理处罚权又成为审计机关与其它三种审计模式的显著区别,也是审计独立性又一具体体现,促进了审计监督威慑杠杆作用发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积极认可,有效保证了审计独立执法的完整性与审计质量。
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审计的“国资审计模式”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我们称之为“国资审计模式”。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自身不具备直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力量或人力资源,“国资审计模式”的具体操作只能是聘请专业人员和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配合审计或者抽调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审计。
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定,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和企业内审机构承担财务审计事项,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形成财务审计结论,起草财务审计报告初稿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组成部分,最终由国资委向企业出具报告或下达处理意见,其独立性可见一斑。
首先,《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赋予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然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以监督人和管理者的身份组织实施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成为了国资部门系统的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相比较所表现的独立性明显降低了。
其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人事任免权和建议权,对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决策具有影响和知情权,以及向企业派出监事会进行日常监督管理等。
基于“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势必形成二者之间日常往来的“亲密接触”,从精神情感上又一次降低了审计独立性的可信赖度。
第三,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需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委托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需要和自身监管的需要,实现了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活动能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但是,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理监督体制在审计实践中已经暴露出审计结果的“软弱”,真实的审计结果所列示的敏感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会因独立性等差异而隐匿了,而这种模式也颇受学术界争议与社会民众的质疑。
三、委托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实施审计的“社会审计模式”
国资部门委托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由中介机构“独立”向企业出具报告,我们称之“社会审计模式”。
这种审计模式拓展了社会中介审计机构的业务领域和获取其它业务的可能性,也回答了目前为什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成为社会中介审计机构角逐的“市场”,会成为与社会中介机构打交道最集中、最频繁的政府部门。
首先,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受托的社会中介审计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对企业出具报告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在审计中能摆脱国资部门和企业的影响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种审计模式表面上看是接受国资部门委托,实质上是接受企业委托,源于企业是审计服务的真正“买单人”,同时,还要及时向国资部门报告审计进度和重大问题。
因此说,“社会审计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审计独立性再次之。
其次,尽管CPA遵循着《独立审计准则》并视独立性为其执业的灵魂,尽管CPA口口声声念叨自己是靠信誉来获取业务价值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可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受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实践中与《独立审计准则》常常相悖,因受托服务的性质使然,“金钱”决定了委托人的意志体现成为他们必须考虑与服务的宗旨。
第三,加之于CPA生存市场的巨大压力与经济利益的诱惑对于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来说,会计中介服务是“卖方市场”,CPA放弃职业操守,牺牲独立性而谋取利润与业绩是不得已的选择,更何况牺牲独立性会得到“买方”的“青睐”可赚取更多的业务合约与业务利润。
这种靠牺牲独立性而毁损的利益成本和信誉成本又是低下的,信誉在多数CPA眼里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导致了人们对金钱价值的认可超越了对信誉的维护,CPA只要有饭吃有钱赚何乐而不为。
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中的丑闻与代价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的警示作用,反而激活了中国CPA对金钱的贪婪追求,在国家审计的实践中会常常遇到CPA帮忙做“假账”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