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二分法
第5章-古典经济学
当MP 0时,TP达到极值。
二阶条件:d 2TP dMP dx2 dx
10.5
1
6
68.4
11.4
1
7
84.7
12.1
1
8
100.8
12.6
14.2
40
15.5
20
16.2
16.3
0
15.8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1
9
116.1
12.9
1
10
130
13
1
11
141.9
12.9
1
12
151.2
12.6
1
13
157.3
12.1
1
14
159.6
11.4
相对价格用实物单位衡量,是真实变量
6
例2:真实工资与名义工资
一个重要的相对价格是真实工资:
W = 名义工资 = 劳动力价格,如$15/每小时
P = 物价水平 = 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如 $5/每单位产
出
真实工资是劳动力相对于产出的价: 格:
W P
=
$15/每小时 $5/每单位产出
= 时
3
单位产出/每小
2
理论基本内容:
古典经济学都是“市场崇拜者”:他们承认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出现失业和经济波动, 但这种波动时暂时的、局部的现象,而充分 就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
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一种 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最 优配置方式。
3
经济生活应当自由放任,让经济当事人自由交 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的追求个人利 益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0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一、重要名词解释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它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岀数量方程式:即方程式M V P Y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二、重要摘抄1.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服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而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联邦储备与银行体系共同决定货币的供给,而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虽然许多变量都影响货币需求,但有一个变量最为重要: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图1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美联储将货币供给量固定了。
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每一美元买的东西减少时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就更多。
显然,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经济中注入货币时创造了超额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加;货币的注入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然而经济中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因此这种对物品与服务需求的增加就引起价格上升;而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且货币量増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问答
宏观经济学一、通货膨胀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
包括三层含义:1、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2、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3、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非某些微小的上涨。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单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效用,研究生产者怎么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
2、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使用的是个量分析法,而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总量分析法。
联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两者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分析。
2、两者假定的制度前提是相同的。
3、两者使用的分析方法大多相同。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分析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前提的。
三、劳动力参与率=四、估算价值在计算GDP时,大多数商品与服务能够根据其市场价格来估价,但有些产品因为不在市场上出售,从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
如果GDP要包括这些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就必须使用其价值的估算,这种估计被称为估算价值。
由于计算GDP所需要的估算知识近似的,并且由于许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被排除在外,所以GDP并不是衡量经济活动的一种完善指标。
五、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MPKP 因此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利润大部分是资本收益。
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特点1、规模报酬不变;2、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3、经济利润为零,要素报酬之和等于总产量;4、和1-分别代表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在总收入中占得比例。
六、原始生产要素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费者。
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七、解释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之间的差别政府购买指一国政府像消费者一样直接购买产品和服务,而转移支付则是政府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向特定人群进行转移,这个过程中没有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
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
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
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
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
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
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
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
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1)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一、名词解释:1.IS曲线:当产品市场实现均衡时,利率r 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IS曲线。
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图象。
它表示的是:与任一给定的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2.LM曲线:当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LM曲线。
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图象。
它表示的是:与任一给定的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利率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某一给定的货币的供给量,因此这条曲线称为LM曲线。
3.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4.流动性陷阱: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随时应付不测之需,随时满足投机之需,因而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称为流动性偏好。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就会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持有货币损失的利息不多,持有债券的风险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抛出债券,换回货币,有多少货币就持有多少货币。
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投资减少的现象。
6.古典二分法:把经济变量分为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方法称为古典二分法。
在货币数量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它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这种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
7.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8.消费函数: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同方向的变化,我们用消费函数来体现这种同向关系即:C=a+cY (a>0,0<c<1)9.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利率下降会增加投资,从而使均衡收入水平增加。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4
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M1与M2:都是美联储计算货币存量的指标,M1是指通货加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和其它支票性存款,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是指加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储蓄存款以及小额定期存款,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M1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但没有利息。
M2有利息但不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M1与经济关联性强,而M2与货币政策关联性强。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显著的上涨。
它包含三层含义:①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②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③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例如每年上升0.5%,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不同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奔跑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分为预期型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3、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月以5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为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较为少见,它往往发生在战争期间或战后初期。
20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都曾出现这种物价上涨率数以亿计的急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政府大规模地滥发货币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往往是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因此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最终还要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改变。
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货币丧失储藏价值功能,而且至少部分丧失交换媒介的职能,公众尽管不可能完全放弃正在迅速贬值的货币,但要进行代价高昂的努力,以减少货币持有量。
中级宏观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规定的财政⼯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2、国内⽣产总值:⼀国的总收⼊及其⽤于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出3、挤出效应:指政府⽀出增加所引起的私⼈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利率上升减少了私⼈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则挤出效应⼤。
4、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这⼀⽅向关系称为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个百分点实际GDP通常下降2个百分点。
5、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般价格⽔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般说来,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物价⽔平的上升和⽣产总量的增加,但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即达到实际产量的极限之后,总需求任何⼀点的增加,都会引起价格⽔平的进⼀步提⾼,也就是通货膨胀更加明显。
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6、古典⼆分法:把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理论区分称为古典⼆分法,且这说出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7、数量⽅程式:表⽰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M*V=P*Y(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量)8、资本的黄⾦律⽔平:使消费最⼤化的稳定状态值k被称为资本的黄⾦律⽔平9、效率⼯资:⾼⼯资使⼯⼈的⽣产率更⾼。
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付给员⼯的⽐市场平均⽔平⾼得多的⼯资促使员⼯努⼒⼯作的⼀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10、李嘉图等价:⼀般原则是政府债务相当于未来税收,⽽且,如果消费者是典型地向前看的,未来税收等价于现在税收。
因此,⽤借债为政府筹款等价于⽤税收筹款。
11、周期性就业:劳动总需求不⾜⽽引起的短期⾮⾃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平,⼀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12、卢卡斯批评:传统的政策评估⽅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影响13、索诺模型:⽤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考试重点一、 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个流量概念;GDP 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U u 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宏观课后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宏观课后答案【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class=txt>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西北大学2008研)答: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
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货币数量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
2.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nominal variables real variables)答: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3.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西北大学2008研)答:古典二分法指古典模型中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进行理论划分,从而使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名义变量实际变量货币中性(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
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
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
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
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
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他告诉人们,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效率工资(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这样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也就是指企业付给员工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这样的工资能够起到有效激励专业人员的作用,可以提高生产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因此,这样的高工资就是效率工资,也就是在这样的工资水平支付下,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收益是最高的。
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 (2)专业课考试试题
目 录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2013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2014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2018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一)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二)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三)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三)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2013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非常不完整)一、名词解释1供求定理2范围经济3公共品二、简答题1为什么一段时间内消费的商品减少,其边际效用会增加?2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二阶段生产?3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正好收支相抵?4解释向里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三、论述题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消除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2014年河南大学806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微观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5分)1科斯定理2资本边际效率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二、简答题(4×10分)1简述完全竞争的条件。
2简述需求点弹性和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3简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简述效用可能性边界和产品可能性边界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20分)“市场可以有效配置可再生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不可再生资源”,这一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5分)1国民生产总值2恶性通货膨胀3浮动汇率二、简答题(4×10分)1考点:菲利普斯曲线。
2考点:萨伊定律。
3考点:企业存货产生的原因。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1.国内生产总值 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既衡量经济中的所有产出和收入,又衡量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GDP有实际和名义之分。
名义GDP以现期价格衡量产品与服务,实际GDP 以一个不变的基期价格衡量产出与服务的价值。
2.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例,表示按现期价格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期的成本比率。
有公式:GDP deflator=名义GDP/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使我们可以把名义GDP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衡量以不变价格评价的产出,另一部分衡量价格变动。
3.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物价总水平的一种衡量指标。
表示相对于基期的一篮子固定消费品的相同一篮子的现期价格水平。
4.奥肯定律Okun’s law表示失业率与实际GDP直接存在的负相关关系。
原因在于就业的工人有助于生产产品和服务,而失业工人不能。
失业率的提高必定与实际GDP下降相关。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每上升1%,实际产出下降2%。
有公式(Y-Y*)/Y*=-k(u-u N),其中Y是实际产出,Y×是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u为失业率,u N为自然失业率。
5.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real rental price of capital指用产品单位而不是货币衡量的实际资本的租赁价格。
6.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消费量的变化量。
边际消费倾向取值在0与1之间。
7.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且要素都得到了自己的边际产量,则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经济利润必定为零。
8.要素份额 factor share支付给一种生产要素的总收入的比例。
9.经济利润 economic profit企业所有者在支付了所有生产要素报酬后剩下的收益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古典通货膨胀理论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1)物价水平可看作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人们必须为他们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支付更多的钱。
(2)可以把物价水平看作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
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价值下降,因为每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变少了。
用数学方法来表述上述思想:假设P 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或GDP 平减指数所衡量的物价水平,那么P 也就衡量了购买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所需要的美元数量。
用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等于1/P 。
换句话说,如果P 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么1/P 就是用物品与劳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因此,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s M B M =⋅,它提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因素:基础货币(B )和货币乘数(M )。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2)货币需求①货币需求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②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心理预期、人们的资产选择等因素。
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下降)增加名义货币需求量。
中国人民银行经济金融类笔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中国人民银行经济金融类笔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判断题(0.5分*20=10分)1、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情况,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则经济高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
2、缺口解析法和久期解析法是更精确有效的流动性评估方法,商业银行应该尽量采取这两种方法,而减少采用诸如流动性指标解析和现金流解析等不精确的方法。
3、压力测试是用来评估银行在极端不利情况下的损失承受能力,主要采取敏感性解析和情景解析法进行模拟和评估。
4、创业板市场门槛较低,注重企业的发展潜力。
5、离岸金融业务是属于批发性银行业务,存贷款金额大,交易对象通常是银行及跨国公司,而与个人无关。
6、政策性银行是政府设立,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金融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并同时靠财政拨款和发行金融债务获得资金。
7、生命周期消费假说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区别在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关系。
8、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凡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需按照吸收存款数额和规定的保险费率想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一旦存款机构破产,保险公司承担破产存款机构的负债。
9、科斯定理强调只要产权明晰以及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10、股指期货的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也可称为股价指数期货、期指,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
11、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2、委托----代理关系是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是委托人。
13、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复试模拟题(五)及答案详解
Born to win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试备考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
1.资本集中
2.产业资本
3.再生产周期
4.庞巴维克的《资本实证论》
5.弗朗斯瓦·魁奈
6.古典二分法
二、问答题
1.简述西斯蒙第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2.试述一般均衡理论的指导思想
3.试述虚拟资本的作用。
4.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何影响?
6.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
7.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8.谈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是怎样注重效率和公平的?
9.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在产业中是呈下降趋势的,但是我国却提出了“建设新农村”和“工业支持农业”,谈谈你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试备考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
1.资本集中
答: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背诵版(上)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背诵版写在前面的话:1.本版本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补充版本,补充了一些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专有的概念2.部分概念非常经典,除了考名词解释,还能考简答题,因此建议哪怕不考名词解释的学员也记得看下,适当背背。
3.考研院校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为参考书,一般都为名校。
考研难,考名校更难,多加油!炳哥2019年10月12号1.三部门经济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三部门经济又称“封闭经济”,只包括个人、厂商和政府而没有国外经济部门。
现实中并不存在封闭经济,它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
建立“封闭经济”假设的目的是为了能由简单到复杂地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有利于分析经济中最基本的总量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就是在排除国际经济往来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就业。
2.古典二分法答: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称为“古典二分法”。
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古典二分法的产生是由于在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
这种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
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简化了经济理论,考察实际变量而不考虑名义变量。
3.货币非中性答: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此政府为调节经济而制定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在其中调节作用的显现,货币中性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作用在不断下降。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动最终不仅仅会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还会对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等实际变量也产生影响。
古典二分法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古典二分法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古典二分法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一、古典二分法1.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古典经济学家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首次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在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国家整体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并试图寻找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古典二分法。
1.2 古典二分法的内涵古典二分法是指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将经济体系中的变量划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两部分的思想方法。
实际变量是指在不受价格水平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影响经济的变量,比如实际产出、就业水平等;而名义变量则是指在受价格水平影响下变化的变量,例如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
古典二分法认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清晰的分割,而且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1.3 古典二分法的局限性古典二分法的提出是古典经济学家试图解释经济体系中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然而,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古典二分法在解释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
古典二分法忽略了价格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使得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无法完全解释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宏观经济学2.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科。
它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的总体经济现象和规律,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释和预测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情况,并探讨经济政策对整体经济活动的影响。
2.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结构和增长态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会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产出水平、价格水平、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等,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
2.3 宏观经济学的意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规律,指导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典二分法名词解释
古典二分法名词解释
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bisection method),也称为二分法或二分查找法,是一种在有序数组中查找某个特定元素的算法。
古典二分法通过将待查找的有序数组不断地分割为两个子数组,并根据中间元素与目标元素的比较结果,确定目标元素在哪个子数组中,然后再在子数组中执行同样的操作,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确定目标元素不存在。
古典二分法的步骤如下:
1. 首先确定数组的左右边界,通常左边界为0,右边界为数组长度减1。
2. 通过计算中间元素的下标,取中间元素的值与目标元素进行比较。
3. 如果中间元素等于目标元素,则直接返回中间元素的下标,表示找到目标元素。
4. 如果中间元素大于目标元素,则目标元素可能在左半部分子数组中,将右边界调整为中间元素的下标减1,并继续执行步骤2。
5. 如果中间元素小于目标元素,则目标元素可能在右半部分子数组中,将左边界调整为中间元素的下标加1,并继续执行步骤2。
6. 如果左边界大于右边界,表示数组中不存在目标元素,查找失败。
古典二分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其中n为有序数组的长度。
这是由于每次查找过程都将待查找数组的规模减半,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元素或找到目标元素为止。
相对于线性查找算
法的时间复杂度O(n),古典二分法具有更高的效率,特别适用于大规模有序数组中查找目标元素。
总之,古典二分法是一种基于有序数组的查找算法,通过不断地分割数组并根据中间元素与目标元素的大小关系确定目标元素所在的子数组,最终找到目标元素或确定不存在目标元素。
其简洁高效的特点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二分法就是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部分———实物经济与货币。
相应地,经济学也分两个相不相关的部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
经济理论研究实物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决定产量的是资源、人口、技术这些因素。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如何决定物价水平。
根据货币量同比例变动,货币的价值(即购买力)也取决于流动中的货币量,与货币量反比例变动。
换言之,货币量变动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和货币价值反比例变动。
这就是著名的货币数量论。
由这种古典二分法又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货币中性论。
这就是说,在经济中,货币量的变动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汇率、名义GDP这些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名义变量,并不影响真实利率、真实汇率、真实GDP这些用实物单位表示的真实变量。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货币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
经济是如何走向邪路的克鲁德曼这篇文章来自昨天的《纽约时报》,说实在的,我转载这篇文章,是因为克鲁格曼的观点符合我的胃口。
我也偶尔会在网上或者微信群里就一些经济学问题展开小辩论,绝大多数对手,都是我所称的经济学原教主义者,他们相信市场能解决所有问题,最坏的市场也比外部干预要好。
也就是克鲁格曼文中所说,他们相信“经济人”总是理性的,市场的自由运行总是完美的......倒退十年,其实我也是这么认知的......然而,套用克鲁格曼文中的一句话,“假如现实世界真的反应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世界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得多”。
如果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出完美的经济学,而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话,那么在中国,到底需要什么呢?是宁市场勿干预,还是多干预?答案我不能确知,我只知道,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所谓自由市场和宏观调控,都很容易变为少数人攫取财富的理论依据,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说法,想涨价的时候就说要尊重市场规律,想管控就说市场已经失灵......所以,经济改革,必须配套制度改革。
原题,经济学究竟如何错到如此地步?感谢ringohan在译言网上的翻译。
by信海光微天下(在这里分享我的见与识......点击标题下名字加关注)上周,我参加了“重新思考经济学”组织的会议,这是一个学生经营的组织,从字面上可以猜到,其目的在于促进对经济学的重新思考。
在一场既没有得到预测又未能得到预防的灾难性危机发生之后,神也知道需要经济学进行重新思考。
不过,在我看来,认识近年来规模巨大的知识失误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也十分重要。
显然,近几年来——准确地说近几十年来——经济学作为一位学科,已经严重地走上邪路,引起了这场危机。
但是,经济学家的罪孽却大大加重了经济学上的失误,他们过多地将党派之见或个人权势凌驾于专业精神之上。
最后且重要的一点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人系统地选择只听希望听到的内容。
正是多层次上的失误——不仅仅是经济学自身的不足——让2008年之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出现令人可怕的局面。
在什么意义上说经济学走向了邪路?几乎没有人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上,这一点应该说是有情可原的。
更具破坏性的是,经济学家们广泛确信,这种危机是不会发生的。
这种沾沾自喜的态度背后,是对资本主义理想化的认识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认识就是个人总是理智的,而市场运行总是完美的。
现在,作为理清思路的工具,理想化模型在经济学中(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学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主要杂志上越来越难以发表任何对这种理想化模型提出疑问的文章。
考虑这种不完美现实的经济学家,面临哈佛大学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曾称的“新新古典主义的压抑”。
罗格夫本人几乎就是一位激进分子,与本人发生过争论。
毫无疑问,设想不会出现非理性及市场失灵就等于设想不可能出现6年前曾压倒发达国家的那种灾难。
不过,对这个世界以及教科书描述的宏观经济学(尽管这种经济学并没有预测出这场危机),仍有许多应用经济学家保持一种更加现实的看法,他们在预测事后形势将方面做得相当好。
出现巨额预算时赤字利率仍将保持低位,货币供应快速增长情况下通货膨胀不会升高,预测实施财政紧缩国家的经济会大幅收缩等等,这些观点让电视上滔滔不绝的头面人物感到意外,但却正是在危机后压倒性的状况下基本模型所能预测的东西。
但是,尽管危机之后经济模型表现并不那么糟糕,但太多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表现却十分糟糕,他们拒绝承认错误,让赤裸裸的党派利益凌驾于理性分析之上。
“嗨,我曾经说过不可能发生另一次经济萧条,但我没有说错,所有这些都是公司对奥巴马医改未来失败做出的反应。
”您也许会说,这种事情属于人类本性,还有,尽管最令人震惊的知识亵渎来自保守派经济学家,但有些左翼经济学家似乎也更感兴趣与保护自己的领地与打击专业对手,而对得到正确的东西不感兴趣。
不过,这种恶劣的行为依然是一种打击,特别是对那些认为我们正在举行真正对话的人士来说。
但是,要是经济学家表现更好一些,真的十分要紧吗?或者说,在台上的人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吗?如果您认为过去5到6年决策者受制于经济学的正统观点,那么你一定是受到误导。
相反,主要决策者积极接受具有创新性的非正统的经济思想——尽管这些思想碰巧也是错误的,但却为这些决策者提供了希望得到的借口。
绝大多数政策导向的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衰退状况下增加政府支出会创造就业,而大幅削减开支会破坏就业——但欧洲领导人和美国共和党人却决定相信一小撮持相反观点的经济学家。
理论和历史均证明,当前的政府债务水平并不足以引起惊慌,但政客们引用未经审查的(而且事实证明也存在缺陷)研究作为理论根据,选择对政府债务采取惊慌的态度。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经济学处于良好的状态,或者其缺陷病并不重要。
经济学并没有处于良好状态,其缺陷的确也很要紧,我全力支持反思与改革。
然而,经济政策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不是常规经济学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
事实上,假如现实世界真的反应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世界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得多。
如果我们弄得一团糟——现在的确这样——错误并不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而在于我们自己。
2014年9月15日《纽约时报》中国改革何去何从?作者:财富中文网时间:2013-03-29 浏览次数:1552 次中国必须改革,问题是怎么改。
最近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世界500强CEO和诺贝尔奖得主们普遍认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把中国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是关键。
上周末,北京冷的出奇,寒意堪比达沃斯。
很多知名人物参加了仅对受邀人员开放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hina Development Forum),此前他们也在1月份受邀参加了冬季达沃斯年会。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满是亭台水榭的钓鱼台国宾馆(the Diaoyutai State Guesthous,周围由覆盖着琉璃瓦片的高墙所环绕)举办。
此次论坛成为财富500强企业高管与诺贝尔奖得主及中国政府高官交流的盛会。
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将出席该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闭幕会议。
与会期间,嘉宾们相互交换名片,探讨当今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中国将何去何从?多位发言人在开场白中提到了他们曾参加过多少届论坛。
这个数字通常高达两位数。
他们的讲话透露出对聚会上空谈的厌倦以及对付诸行动的渴望。
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奇迹,这一点毋庸置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速达到了7.8%,而世界经济(不含中国)的增长率仅为2.4%——接近但还没有达到非官方的衰退分水岭。
(这一点要感谢中国。
)此前中国经济长达20年的两位数增长让5亿人摆脱了贫困,但近些年的经济增速屡屡让人失望,2012年也不例外。
中国尚未从2008-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欢迎中国与大家风雨同舟)。
中国必须着手解决它在这轮经济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中国面临的令人担忧的趋势包括: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出口,这让中国对全球经济下滑尤为敏感;羸弱的第三产业;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使得广大中国职工更愿意去存钱而不愿花钱;当然还有污染问题、腐败问题、官僚体制僵化问题、金融体制未与国际透明度标准接轨的问题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连续第十四次参加这个论坛的耶鲁大学(Yale)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在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分组讨论会上说:“改革这个词大家经常提到。
尤其对于中国来说,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别的传承,这个承诺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
”罗奇还说,改革“要有目标性,要果敢,而且必须针对不同经济体的具体需求,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
”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为核心的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似乎对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抱有务实的看法。
今年论坛(由中国政府主办)的主题仍然略显呆板——“中国:改革开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英文中,小康社会有时会被草草翻译成同样呆板的描述,即“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中等繁荣的社会”),但我们倒是可以理解。
它符合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总体目标:解决不平等问题,包括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和发展差距;促进国内消费;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正如同副总理张高丽在会议第二天透过翻译所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鉴于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要实现这位副总理的这个期许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确实说了这番话,而且这恰恰是诸多与会的西方和亚洲企业领袖们所希望听到的。
中国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和国内消费支出将提高,对出口的依存度将降低。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纽约大学(NYU)教授迈克尔•斯宾塞在全体大会上对与会代表说:“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步伐会放缓,甚至停滞不前。
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是例外,但闯过这一关很难。
多数国家失败的原因在于,与其他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既得利益团体倾向于控制政策议程,妨碍所需的结构性变革继续推进。
而这两个现象在中国都已经有所体现。
”除此之外,斯宾塞还指出,中国在进入这个发展阶段后,至少有三个独特的特征会让这个转型变得更加困难:第一,中国经济的绝对规模;第二,发达国家经济的普遍低迷;第三,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仍在不断提升的主导地位。
斯宾塞说,其他国家“可以只关注本土增长和发展,而不用在复杂的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之间刻意寻求平衡。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是乐观派的代表之一。
拉米表示,中国和世界目前所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真正的挑战在于将认知转化为行动。
他说,目前,中国较其他国家有三大优势:第一,“有考虑长远发展的内在倾向”;第二,“对政府特有的容忍度”;最后,“中国很大一部分集体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而这为中国带来了优势,可能会加速变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