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汇编18篇)
《大学》教案(汇编18篇)《大学》教案(1)不知不觉,我们步入大学已过去一个学期了。
在这短短的半年里,我们在这经历了魔鬼式的军训,也开展了属于我们的活动,同时,我们班干也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作为班长,我的工作是统筹并协调各班干管理好班中的日常事务,协调同学们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从高中上大学的转变。
并努力创建优良学风班,在班主任的监督,班导的带领下,我们积极开展活动,同时也结合我们的班情制定了班规。
一个学期过去,我们班干有做得好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集各班干的意见,工作总结如下:一、班级工作方面1,建立班群和加同学们的飞信,便于联络同学的情感及传达各种信息。
2,班干分工明确,同时也是个分工不分家的集体,大家团结一致,积极团结同学,使班级的日常管理井然有序。
3,我们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班委工作原则,着力加强班委队伍建设。
我们不仅创建了班干群,便于讨论日常工作事务。
同时也有每周一小会,每月一大会的班委例会,这样就能将各阶段时期所存在的问题能得以讨论解决。
4,在搞集体活动时,主要以一个班干为活动总负责人,其余班干则全力配合,并且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求各活动负责人写工作总结。
针对本次活动的优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以此来警醒自己以后不要再重复犯错。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班委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班级的集体活动能顺利、圆满完成。
5,我们也经常与我们的兄弟班--1班和3班的班长及其他班干进行交流沟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班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学习与生活方面:1,班上的同学基本上大部分都能准时参加早读早操晚修和上课,并能够高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2,大部分同学都会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同时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3,合理使用班费,班费由生活委员范锶慧负责,把班费用在实处,并有记账记录。
4,生活委员及其他班干都时刻关心同学的生活状况,定时到各宿舍查寝,并与同学保持密切联系。
《大学》_教案
《大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
2. 引导学生掌握《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学习《大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旨和内涵。
2. 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
3. 《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4. 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大学》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主旨、内涵和重要观点,阐述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大学》中的观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大学》,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教学内容1. 《大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大学》的主旨和内涵。
3. 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
4. 《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5. 文言文阅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解《大学》的主旨和内涵1. 阐述《大学》的主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 讲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仁、义、礼、智、信。
(三)分析《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1. 明明德:讲解“明明德”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观念。
2. 亲民:讲解“亲民”的含义和意义,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3. 止于至善:讲解“止于至善”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
(四)培养文言文阅读技巧和鉴赏能力1. 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语法等。
2. 指导学生阅读《大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大学》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3)掌握《大学》中的修身方法及实际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古文鉴赏水平。
(2)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大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学》的主要思想内涵。
(2)修身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中的修身方法。
(2)将《大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为何《大学》能成为儒家经典?(二)讲授新课1. 讲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内涵。
(1)修身:个人修养,包括品德、知识、才能等方面。
(2)齐家:家庭和谐,关爱家人,传承家风。
(3)治国:国家治理,以德治国,关注民生。
(4)平天下:世界和平,倡导仁爱、和谐、公正。
2. 分析《大学》中的修身方法:(1)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道德品质。
(2)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做到自律。
(3)积善:多做善事,积累美德。
(4)慎行:言行一致,言行谨慎。
3. 讲解《大学》思想的实际应用:(1)在家庭中,关注家庭和谐,传承家风。
(2)在学校中,注重个人修养,关心同学,尊敬师长。
(3)在社会中,关注民生,关爱他人,倡导公正。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思想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
四、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大学》的背景和思想。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国学经典《大学》教案篇一——王金丽教学目标:1、熟悉“乖、凭、职、痒、淘、辟、勃”7个生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注视、枝折花落、生气勃勃”等词语;读准多音字“折、屏”,并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猫的奇怪性格(1-3自然段)和它满月时的调皮、得意(4自然段)的内容。
3、了解是怎样写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重点:了解是怎样写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进而感受对猫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提醒课题二、检查生词的预习状况出示生词,生读(指名读、齐读),师正音。
红色的字不仅要求会认还要会写,提示学生留意简单写错的字,(“凭”字的上半局部是“任”,最终一笔稍短;“贪”字的上半局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辟”字的左边不要多一点)。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大猫满月时的小猫(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概括这两局部内容的句子。
第一局部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其次局部写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得意,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调皮。
四、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一)“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这句话中的“奇怪”是什么意思?(二)快速扫瞄第1-3自然段,看看猫的性格奇怪表达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词语说一说。
猫的性格奇怪主要表达在(板书)狡猾,贪玩,尽职;温顺可亲,任性;胆小,威猛。
(三)精读第1自然段1、体会“狡猾”(1)猫的狡猾表达在哪里?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说它狡猾吧,它确实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温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2)你体会到了什么?(3)是呀,多么狡猾乖巧的猫,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4)如此乖巧的猫,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2、体会“贪玩”(1)这么狡猾的猫其实也很贪玩,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可是,它打算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召唤,它也不肯回来。
小学语文《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大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感悟《大学》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二、课文讲解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 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生字、难句。
3. 分析《大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课堂活动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大学》所蕴含的哲理。
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大学》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出题,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思想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所倡导的道德品质。
六、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大学》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大学》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感悟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大学》_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掌握其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2. 《大学》的基本内容三、教学难点1. 《大学》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2. 将《大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大学》会成为儒家经典?(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大学》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何意义?- 《大学》中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个方面有何内在联系?- 《大学》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大学》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3. 拓展阅读:《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注重将《大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大学》的理解。
国学经典教案《大学》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掌握《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能成为国学经典?二、新课讲授1. “三纲八目”讲解(1)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经典名句讲解(1)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身:君子必慎其独也。
(3)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三、课堂讨论1. “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四、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提高自身素质。
五、作业1. 阅读教材,深入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三纲八目”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心得。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大学》经典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掌握《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1. 对《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理解。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其基本内容。
2. 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怎样的?(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三、课堂小结1. 总结《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内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复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二、案例分析1. 选择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相关的现实案例。
2. 分析案例,探讨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践行“修身、齐家”的思想?(2)在学校生活中,如何践行“治国”的思想?(3)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平天下”的思想?四、课堂小结1. 总结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
2. 强调《大学》中的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评估其对《大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想认知:评估学生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大学》全本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思想。
- 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 熟悉《大学》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经典著作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
全文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正文教学1. 讲解《大学》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
2. 阅读并讲解“经”部分:- 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 分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 阐述“修身”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方法。
3. 阅读并讲解“传”部分:- 分析“君子必慎其独也”的含义。
- 阐述“慎独”在修身中的作用。
- 介绍“大学之道”及其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事例。
2.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
2. 强调《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篇章结构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大学》主要思想的认同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及注释。
2. 相关研究资料。
3.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共计2课时。
国学_大学_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大学》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仁爱、义理、诚信、中庸等。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读《大学》文本。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大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使学生能够自觉践行儒家思想。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之一。
教材以“三纲八目”为核心内容,系统阐述了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材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大学》之前,已有一定的儒家思想基础,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大学》的深层含义、运用儒家思想分析现实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学》文本,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传授《大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观点和内涵意义。
(二)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三)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实践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历史地位。
2.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学》会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引发学生思考。
《大学》全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学》全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学》全文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地位等。
2. 提问:《大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 第一部分:修身(1)讲解修身的意义和重要性。
(2)分析修身的方法,如诚意、正心、修身等。
2. 第二部分:齐家(1)讲解齐家的意义和重要性。
(2)分析齐家的方法,如治家、教子等。
3. 第三部分:治国平天下(1)讲解治国平天下的意义和重要性。
(2)分析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如治国、平天下等。
(三)讨论与思考1. 讨论:《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2. 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大学》全文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
2. 拓展: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如《中庸》、《论语》等。
四、作业布置1. 阅读并总结《大学》全文。
2.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感悟。
3. 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全文,使学生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大学》全册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年级:大学本科学科:中国哲学教师:张伟教学周期:16周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大学》的基本思想、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引导学生将《大学》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个人修养。
教学大纲:第一周:课程导入与《大学》简介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阐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安排。
第二周:《大学》原文解读(一)1. 学习《大学》的开篇部分,了解“三纲领”、“八条目”等核心概念。
2. 分析《大学》的哲学思想,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意义。
第三周:《大学》原文解读(二)1. 学习《大学》中关于“诚意、正心、修身”等内容,探讨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大学》中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探讨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第四周:儒家伦理与《大学》1. 分析《大学》中的儒家伦理思想,如孝道、仁爱、诚信等。
2. 探讨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第五周:修身与个人成长1. 学习《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内容,探讨如何实现个人成长。
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修身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第六周:齐家与家庭伦理1. 学习《大学》中关于齐家的内容,探讨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2. 分析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第七周:治国与国家治理1. 学习《大学》中关于治国的内容,探讨国家治理的哲学思想。
2. 分析现代国家治理中的问题与《大学》思想的启示。
第八周:平天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1. 学习《大学》中关于平天下的内容,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 分析全球治理中的问题与《大学》思想的启示。
第九周:实践《大学》思想1.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将《大学》思想应用于个人生活和工作。
2. 分组讨论,分享实践《大学》思想的体会和收获。
第十周:《大学》与现代社会1. 分析《大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诵读《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诵读《大学》,使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诵读《大学》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及译文。
2. PPT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知识。
3. 纸张、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何会成为儒家经典?二、学习《大学》原文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原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三、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段《大学》原文进行讨论。
2. 小组内分工,一人朗读,其他成员听后讨论,理解段落大意。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原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二、结合实际,解读《大学》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中某些思想的感悟。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以《大学》中的某条思想为主题,进行演讲或情景剧表演。
2. 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大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演情况。
2.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大学》原文、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大学》优秀教案及板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理解《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著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
2. 《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教学难点1. 《大学》中的文言文特点及阅读方法。
2. 理解《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
2. 学生谈谈对《大学》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大学》原文,讲解文言文特点及阅读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仿写《大学》中的名言警句。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2.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读书心得。
五、板书设计《大学》一、作者:曾子二、成书背景:战国时期三、主要内容:1. 修身:正心、诚意、修身齐家2. 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主要思想:1. 修身:完善自己,为他人树立榜样2. 齐家:管理家庭,使家庭和睦3. 治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4. 平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理解《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并学会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教案(优秀8篇)
大学教案(优秀8篇)大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以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为主。
二、教学目标:1、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理解透彻。
2、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字句。
3、充分理解并掌握比字句的衍生用法,完成课上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比字句中程度副词的添加位置,数量词的添加位置和比字句的句型转换。
四、教学方法: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
归纳法:先举出一些例子,再总结语法规则。
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
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对比性练习、排差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组织教学,课堂问好。
2、通过对于比字句在汉语中的地位和介绍来导入比字句的理论性课堂教学:“比较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比较的范畴。
比较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汉语当然不例外。
“比”字句是汉语中表达比较的典型句式。
”(二)具体教学1、提出比字句的概念:比字句指有“比”字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
如“甲比乙好”。
其中心语是谓词或谓词短语,用来表示甲乙两物或两事在数量,性质,程度的差别,又叫差比句。
再通过具体的例句来说明:例如,甲山比乙山高一些。
甲比乙有经验得多。
阿哥的心比蜜还甜。
你比我睡得晚得多。
2具体分析比字句的基本结构:“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上的差别或高低(也可以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
并且通过例句来分析:她比我大三岁。
他比我高。
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3、讲比字句的结构类型公式化:基本格式:A比B+C并且通过例句来分析这棵树(A)比那棵树(B)高(C)。
这个班的学生(A)比那个班(B)的学生多(C)。
巩固分析比字句格式成分:“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A比B+C其中A被称为比较项,B被称为被比较项,C被称为结论项,比被称为标记项。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3. 让学生了解《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一)导语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阐述《大学》作为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正文1. 讲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大学》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
3. 探讨《大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如教育、政治、家庭等。
(三)教学拓展1. 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举例说明《大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
(一)讲授法1. 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和儒家思想。
2. 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实际应用。
(二)讨论法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某一观点或名句。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学》思想的感悟。
(三)实践法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心得体会的文章。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感受国学魅力。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与《大学》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的黑板报:展示《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重要观点。
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阅读笔记。
2. 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大学》相关知识的测试,检验学习效果。
《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大学》教案《大学》教案(通用14篇)《大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大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核心思想,如“三纲八目”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八目”。
2.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二)朗读经典1. 教师示范朗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学生跟读,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
3.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点评,提高朗读水平。
(三)讲解内容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指个人修养,“齐家”指家庭和睦,“治国”指国家治理,“平天下”指天下太平。
2. 结合实际,分析“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四)互动交流1.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和诵读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理解能力。
3. 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参与度。
六、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了解其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大学》的理解和感悟的作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阅读《大学》的情况和作文质量。
3. 诵读效果:评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如语调、节奏等。
《大学》教案及反思
《大学》教案及反思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
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大学》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大学》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2、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能力目标1、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3、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分析“八目”的基本含义2、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2、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大学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
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
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百度文库《大学》的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背景及作者介绍。
2.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深奥哲理。
2. 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及背景。
2. 提问:《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它属于哪个学派?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二、阅读《大学》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全文,了解其主要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大学》中的关键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三、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1. 讲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讲解《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及意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2.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大学》中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的掌握程度。
2. 提问:请列举《大学》中的关键词句,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二、拓展阅读1. 引导学生阅读《大学》中的经典段落,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实际运用1. 教师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思想内涵,强调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大学》的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大学》的阅读理解及运用能力。
3. 学生感悟:了解学生对《大学》的感悟,评价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
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释如何“诚其意”。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3. 第三段: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4. 第四段: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1)之:对于。
辟:偏颇,偏向。
(2)哀矜:同情,怜悯。
(3)敖,骄傲。
惰:怠慢。
(4)硕:大,茂盛。
5.第五段:解释“齐家”和“治国”。
(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
(2)慈:指父母爱子女。
(3)机:作用。
(4)偾(fèn):败坏。
(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6)帅:同“率”,率领,统帅。
(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
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
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8)诸:”之于”的合音。
(11)恕:即恕道。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12)喻:使别人明白。
6. 第六段: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
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
(3)恤:体恤,周济。
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违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絜,量度。
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10)此:乃,才。
四、合作探究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提示:“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条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
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