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思想篇共19页

合集下载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摘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重要课题,其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政治体制变革影响着社会转型的进程,经济结构调整也对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事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转型的挑战,中国社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同时也要抓住机遇,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政治体制变革、经济结构调整、文化观念更新、社会结构变化、教育事业发展、社会进步、不断深化、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社会稳定。

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和调整,对于构建更加现代化、开放、法治化的社会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了中国未来社会的面貌。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还关乎到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在转型过程中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更关乎到每个中国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福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1.2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农民起义、外国侵略、国内分裂等多重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严重挑战。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转型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洗礼,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思想篇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思想篇
Hale Waihona Puke 20世纪初主要观点
师夷长技 以制夷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激进派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孙中山
陈独秀 李大钊
民主和科学
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传统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民主和科学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
特点: 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 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 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 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学史感悟
他们试探着“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希翼着“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他们小心翼翼投入“变法维新”,他们为“应世界 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们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 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目标的实现苦苦奋斗;在一次次军事的惨 败、经济的衰落、政治的朽、外交的无能后,他们终于发现并欢 呼“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 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他们勇敢地投入对 这种革命的学习、模仿、实践和创新之中。在即将建立一个新的 共和国之前,他们冷静并坦陈:“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 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 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 灝所謂轉型時代,是指1895-1920年初前後大約二十五年的時間,這是中國思想文化由傳統過渡到現代、承先啟後的關鍵時代。

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者是思想的內容均有突破性的巨變。

就前者而言,主要變化有二:一為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及學會等制度性傳播媒介的大量湧現,一為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的出現。

至於思想內容的變化,也有兩面:文化取向危機與新的思想論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

新的傳播媒介甲制度性傳播媒介的出現與成長(i)報刊雜誌1895年以前,中國已有近代報刊雜誌的出現,但是數量極少,而且多半是傳教士或者商人辦的。

前者主要是有關教會活動的消息,後者主要是有關商業市場的消息。

少數幾家綜合性的報紙,如《申報》、《新聞報》、《循環日報》,又都是一些當時社會的「邊緣人士」,如外國人或者出身買辦階級的人辦的,屬於邊緣性報刊(marginal press),影響有限。

1895年以後,最初由於政治改革運動的帶動,報刊雜誌數量激增。

根據布里滕(Roswell S. Britton)的統計,1895年中國報刊共有15家。

1895-98三年間,數目增加到60家(我個人的統計是64家),1913年是487家,五四時代數量更為激增。

根據當時《中國年鑒》(China Year Book)的估計是840家,《申報》認為有1,134家,而1917年美國人伍德布里奇(Samuel I. Woodbridge)在《中國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Sinica)給的數字是2,000家。

據胡適的估計,僅是1919年,全國新創辦的報刊大約就有400種。

由此可見轉型時期報刊雜誌增長速度的驚人。

1895-1920年是中國的轉型時代,無論是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者是思想的內容均有突破性的巨變。

就前者而言,主要變化有二:一為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及學會等制度性傳播媒介的大量湧現,一為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的出現。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涉及了广泛而深刻的转变,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思想与文化变革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背景下的思想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是在政治背景下进行的。

封建王朝的衰落,帝国主义入侵以及列强的压迫使得中国人民对传统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开始质疑。

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政治制度和理念。

新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人民逐渐摒弃了封建主义的思维方式,开始提倡民主、科学和国家独立等新概念。

二、科学与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思想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

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启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现象,提出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方案,积极参与了思想变革的进程。

三、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与文化变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期,主张彻底改革传统文化,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思想家们积极倡导新文化,通过文学、杂志、报纸等载体,广泛传播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还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中国思想变革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变革理论,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角色。

五、思想与文化变革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之思想部分【课件】

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之思想部分【课件】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学读史(信息知多 少) Nhomakorabea本材料属于论证型材料,重在抓论点,明论据。此类材料往往采取“总—分—分” 或“分—分—总”的形式,因此论点往往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本材料的论据在 开头第一句,而论据则在两个省略号后,即俗称的“答案就在省略号后”,分别 从保守派和务实派(洋务派)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深化拓展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 (1)焦点: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2)表现:洋务派:中体西用;
顽固派:原封不动维持原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本质上:没有区别,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秩序,手段不一样而已。 (3)评价 局限: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不涉及封建制度。 积极:冲破了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 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推动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逐 渐过渡到“制度”。
一、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1894)——思想文化
• 明线——晚清中国的思想文化 1、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萌发 2、洋务运动期间的“中体西用” 3、早期的维新思想 • 暗线:交流与传播(西学中用) • 重点 • 1、 “中体西用” • 2、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 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 4、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区别 • 5、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不利因素 • 难点: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6.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 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
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化的转型(1912--1927年)-19页PPT资料

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化的转型(1912--1927年)-19页PPT资料
第四,改革开放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 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 河”。与改革同步,对外开放工作也正式启动。在对 外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决 策。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 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保
功的遏制住了经济的下滑态势,经济回升趋势明显。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
结合,与时俱进,通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产生了 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进行 了科学的指导,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力量,中国人 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信仰得以实现。
【解3.析不】同历从史上时图期来党看员,构党成员的构变成化发反生映重了大中变国化共,农产民党所 占比自重身加建大设,很的显不然断当发时展工。作对重下心图已中由党城员市构转成到变农化村的,原故 C项因正理确解;A准、确B的两是项(发生时)。的工作重心都在城市,故排除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变 革,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有力量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过了几次大的社 会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寻找到 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人民富强的理想与信仰,把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结合。
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 业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许多重大转型的时期,这些转型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其中几个重要的转型。

1. 政治体制的转型
在近代,中国从封建王朝逐渐转向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

清朝末年,推翻封建统治的思潮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变。

2. 经济模式的转型
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转型。

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传统经济的落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困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3. 社会结构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社会的崩溃使得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市民社会的兴起,使得社会地位和财富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

4. 文化观念的转型
近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观念,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思想。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

这些转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近代中国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阶段,近代中国从1840年起被英国用大炮打开大门以后,便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不得不一步步进入了世界范围之内,于是第一次面临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这是由其长期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及文化制度等各方面深层次的矛盾所引发和决定的。

而这样复杂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清楚地理解的。

事实上,中国完全是被迫卷入世界大潮之中,因此,近代中国不自觉地进入了这个转型的艰难时期。

简单的说,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是古老中国必须要进行的社会变革,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先进的近代工业国家,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的国家,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转变为一个有着现代民主平等意识的新型国家。

在我看来,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我认为是在这两个方面:社会性质和思想的转型。

社会性质的转型始于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口,中国门户自此被打开。

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

在此期间,社会性质自然开始转型。

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工业开始曲折发展等等。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明了中国在侵略中曲折进步,在战争中曲折成长。

而思想上的变革,则更加的曲折深刻以及漫长。

首先,在鸦片战争前期,魏源,林则徐等人便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虽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深思,但却是近代中国变革的先声。

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一些封疆大吏开始反思,洋务运动由此展开。

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转型

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转型

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转型中国的近代文化与思想转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发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中国的现代化及其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转型的起因和影响。

起因中国的近代文化和思想转型的起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接触,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是近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官员阶层和士人阶层之间的变化也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做出了贡献。

官员阶层的权力渐渐消退,而士人阶层的思想逐渐主导了整个社会。

此外,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因素也是近代文化和思想转型的重要原因。

19世纪末,中国不得不面对被列强扰乱的局面,特别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外国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迫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模仿外国的生产力和现代化的方式。

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转型对教育、宗教、政治和社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近代文化和思想转型催生了全民教育。

新的教育制度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并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其次,这一历史事件也使得中国宗教和哲学上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导致了反儒家主义的兴起,打破了古代士人阶层的垄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方向。

政治方面,近代文化和思想的转型推动了新的政治运动,对革命和帝制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由思想转型引发。

最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也加速了社会结构的转型,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女性地位的提高、民主变革的出现以及经济模式的变化都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之一。

总结总之,中国的近代文化和思想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源于多个方面。

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型。

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也鼓励了中国向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在当前背景下,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变革。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鸦片战争引发中国历史出现第三次礼崩乐坏级别的变革,让此前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制度范式开始崩溃。

中国进入第三次制度范式变革期,目前依然处于这一过程之中。

在制度范式变革期中,旧的制度范式被推翻,新的制度范式将建立。

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三个制度范式,三个制度范式变革期。

第一制度范式是三皇时代的契约范式,第一制度变革期是以黄帝战蚩尤开始的五帝时代;第二制度范式是三代时期的礼乐范式,第二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从春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制度范式是从汉、唐、宋、元、明、清,大六朝时期的儒法范式。

第三制度变革期,是从鸦片战争至当下,尚没结束。

旧的制度范式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制度范式尚未被真正建立。

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不仅有制度层面变革,而且有思想文化层面的。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四种文化。

对其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把握中国之现在,展望中国之未来,非常重要。

这四种文化分别是:洋务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改开文化。

洋务文化是中国应对西方列强之侵略,所形成的第一种文化。

企图在维持制度范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西方之侵略。

其基本原则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给日本,也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中国和日本在同期遭遇西方侵略,但是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中国的回应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日本的则是“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就被看成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间的竞赛,继而是作为其基本原则的“中体西用”和“脱亚入欧”间的竞赛。

战争中中国惨败,也就被看成了洋务运动的惨败,进而是“中体西用”的惨败,于是中国转向明治维新,转向“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是什么?即“脱中入西”、“脱儒入西”也。

即便自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大化改新算起,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已经1000多年,他们的学术系统也是中国之儒学。

但是,日本也一直将儒学认为是外来文化,而并真正将其内化。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转型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转型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转型研究中国近现代经历了一场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从传统文化到新文化运动,从盲目信仰到理性思考,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性变化。

这场思想文化的变革,不仅对中国本身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及其缺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传统价值的忠诚,语重心长地讲述帝国的秩序,而且这一秩序也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时代之中被应用。

然而,封建思想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对于那些处于极端贫困和失去话语权的群体,是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需求的。

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性和落后。

另外,中国儒家思想也面临着世界观的制约。

出于对天命的感恩和畏惧,中国儒家一直视世界为无限的,地球是天心所在之处,而人类则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客,对于宇宙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天人合一、天命至上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但与之既有的孤立和保守,却对中国的进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在此前三百年中国传统文化上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刻的冲击。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们目光短浅地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学术和科学进步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将中国从百年羞辱中解救出来的唯一途径。

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的落后是中国被列强统治和侵略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并且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

引进西方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科学、哲学到政治,西方的思想与知识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不少人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现状中。

这些思想和知识的介绍掀起了一场思考中国现代化、寻找中国精神的激烈讨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世界观。

三、二战后的思想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再次的剧变。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

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

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二十一世纪一九九九年四月号·第五十二期所谓转型时代,是指1895-1920年初前后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先启后的关键时代。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或者是思想的内容均有突破性的巨变。

就前者而言,主要变化有二:一为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一为新的社群媒体──知识阶层(intelligentsia)的出现。

至于思想内容的变化,也有两面:文化取向危机与新的思想论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

新的传播媒介甲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出现与成长(i)报刊杂志1895年以前,中国已有近代报刊杂志的出现,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多半是传教士或者商人办的。

前者主要是有关教会活动的消息,后者主要是有关商业市场的消息。

少数几家综合性的报纸,如《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又都是一些当时社会的「边缘人士」,如外国人或者出身买办阶级的人办的,属于边缘性报刊(marginal press),影响有限。

1895年以后,最初由于政治改革运动的带动,报刊杂志数量激增。

根据布里滕(Roswell S. Britton)的统计,1895年中国报刊共有15家。

1895-98三年间,数目增加到60家(我个人的统计是64家),1913年是487家,五四时代数量更为激增。

根据当时《中国年鉴》(China Year Book)的估计是840家,《申报》认为有1,134家,而1917年美国人伍德布里奇(Samuel I. Woodbridge)在《中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Sinica)给的数字是2,000家。

据胡适的估计,仅是1919年,全国新创办的报刊大约就有400种。

由此可见转型时期报刊杂志增长速度的惊人。

同时,这些新型报刊杂志的主持人多出身士绅阶层,言论受到社会的尊重,影响容易扩散。

因此,这种新型报刊可称之为精英报刊(elite press)。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近代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以阶级斗争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来理解现实,从而提出改变社会现状的对策。

对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研究的视角。

下面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出发,来看一下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和意义。

中国的近代文化转型是一个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传播,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挑战;第二个阶段是从民国中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的文化现代化。

在第一个阶段,对于中国文化的接纳和改变,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但这些思想和传统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比如封建主义、宗法专制等。

这些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限制,导致社会的发展滞后。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社会现状,以进步的思想和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转型。

在第二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下,文化进一步现代化,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化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和多样化,表现出了更加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近代文化转型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这个转型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使中国更加适应了国际化的趋势。

同时,这个转型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为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近代文化转型。

它使我们得以深刻理解这个历史进程的意义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思想工具,帮助我们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思想近代化

中国思想近代化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涉及政体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 可知魏源主张变革,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 ;魏源并未提倡工商,故D项错误。答案C
《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地理非图不明, 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 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 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 摹。”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 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 图描摹。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 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 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 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 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 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 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 并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 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答案D
|科|网Z|X|X|K]
“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 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 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 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 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 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解析: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 也”说明欧洲诸国与欧洲诸国相遇,恒以道理为权力,故A项 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 也”可知,道理不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没 有强调民族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 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说明作者强调民族要自强,故D 项正确。答案:D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的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宰割,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促成中国思想界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闭关自守到学习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粉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探索新知,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转变:从学习西方技艺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并开展了洋务运动。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技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欲自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改造社会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期。

第三次转变: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展了“百日维新”,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中国实际,把从西方学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正当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找不到革命的正确出路而痛苦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先进中国人开始把眼光集中到苏俄身上,他们从学习欧美转变为“以俄为师”;从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转变为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发生了思想解放的壮大浪潮。

这些变革和解放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科技进步、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科技进步的推动近代以来,科技进步在中国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西方先进的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成果不断涌入中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蒸汽机、电力等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国社会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也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进步的推动还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深化。

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使得中国的思想家和学者们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念,从而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他们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性思考,呼吁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新社会秩序。

科技进步为人们提供了信息获取的便利,通过传媒的力量,思想解放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

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找到适应时代要求的办法。

二、政治变革的推动政治变革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百姓只能被动接受。

然而,在近代社会变革的浪潮下,中国政治出现了巨大的动荡和转变。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变革的标志性事件,它打破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格局。

随后,中国开始探索并引入西方的民主和法治理念,逐步建立起基本的政治制度。

然而,在政治变革的过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曲折与动荡,比如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地方军阀的割据等问题。

这一时期,思想家和理论家纷纷提出了各种社会发展的方案,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治变革的推动也带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民主、平等、自由的政治理念激励着大量的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事业中,他们积极倡导民主与民权,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

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12/8/2015
时间 1840s-50s
阶级 地主阶级
冲破束缚 鄙夷到师夷 器物
思想升华
指导实践 -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资政新篇》
1860s-90s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15-1917 1917-1919 1919-1927
12/8/2015 1927-1949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2/8/2015
旧三民主义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清政府最终沦为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却均以失 败而告终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加强 背 在上海和东京等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青年知识 景 分子、留学生兴起一个创办刊物、编印小册子和翻译介绍西方 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革命历史的热潮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后,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广东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考察西方社会,丰富 革命思想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成员在东京集会,组建近代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 形 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成 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创办《民报》作为机关刊 物。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 12/8/2015 义
12/8/2015 其他 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畬《瀛环志略》等
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太平天国)外患,统治 景 岌岌可危(目的:根本、阶级、民族) 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员曾国藩、李鸿章、 代 表 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 革救世) 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 主 张 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 西方的使用科技,实现富国强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