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儿科疾病护理_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_常规

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入院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但避免直接对流,室温以18-22度为宜,相对湿度55%—65%为宜。

3、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分别安置病儿,防止院内感染。

4、病情危重及急性病儿,须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恢复期及慢性病者,可适当活动,但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5、按医嘱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

并根据不同年龄及病种对饮食的特殊要求,协助营养食堂提高烹调技术,增进病儿食欲,正在断奶的婴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6、凡入院24小时以内的病儿、新生儿未成熟儿危重病儿以及体温在38以上度或36度以下着,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其余病儿每天测两次,体温在39度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低于36度者,应给予保暖。

7、三个月以内婴儿,每周测量体重两次,一般病儿每周一次。

8、保持床铺平整、干净、整洁,注意皮肤护理。

婴幼儿便后应洗净、擦干臀部并涂油,以防红臀。

夏季每天洗澡1-2次,冬季每周一次,危重儿应床上擦浴。

9、饭前、便后应洗手,培养病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病儿所用面盆、毛巾,每日收回消毒一次,便盆每日清刷一次。

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遇有病情恶化者,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处理,做好计划护理或特别护理,并做好书面及床头交班。

12、注意病儿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13、帮助病儿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可根据病儿年龄、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游戏及玩具,使他们在陌生环境中得到安慰,从而安心修养,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14、病儿出院时,所用物品须分别清洁、消毒。

向病儿家长进行预防疾病及正确育儿的知识宣传教育,并作出院家庭特殊护理的示教,使其熟练掌握。

入院一般护理入院护理是指患儿住进医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所做的一系列医护活的安排。

1、接待患儿及家长后确定床位,填写各种卡片,交待用物,并通知主管医师。

2、责任护士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住院须知、探视和陪护制度、病区环境及自我介绍。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一、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温度20度左右,湿度60%左右)。

患儿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活动及游戏,以防咳嗽加重。

卧床时须经常更换体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以防交叉感染(抢救患者除外)3、入院时做入院宣教,修剪指甲,必要时更换衣裤4、入院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体重(7岁以下患儿可以免测脉搏、呼吸、血压,病情需要或特殊情况者例外)5、基于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营养素均衡摄入。

特殊疾病患者饮食遵医嘱执行。

鼓励患儿多饮水,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鼓励患儿进食,但应少量多餐,以免因咳嗽引起呕吐6、儿科科室普通患者陪护一人,危重患儿可陪护2人。

7、,每日进行晨间护理及分级护理。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1次,血压一次(7岁以上),并记录于体温单上8、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正确调整输液速度,有特殊疾病或使用特殊药物,如心衰、休克、脱水,使用多巴胺、西地兰等,遵医嘱执行相应的输液速度9、做好患儿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10、健康教育(1)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流行病期间避免到公共场合;有出院带药者,讲解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根据不同病种做好相应的出院指导11、出院后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二、小儿喂养及辅食添加护理常规合理喂养是小儿从外界摄取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基本保证,其喂养方法有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一)母乳喂养1、早开奶,按需哺乳。

新生儿生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婴儿2个月前,提倡按需哺乳,以后可以采取按时喂养,一般2~3小时喂一次2、哺乳前母亲清洗双手及乳头,一般采取坐位,抱起婴儿哺喂,哺喂时心情愉快,全身放松,专心哺喂3、哺乳时两侧乳房先后交替进行,尽量让婴儿吸空一侧再换另一侧,每次哺乳时间约15~30分钟。

4、哺乳后将婴儿直立抱起,头部靠在母亲肩头,用手轻拍其背部数分钟,排除吞入的空气,然后置婴儿于右侧卧位,头颈稍抬高,防止溢乳,半小时后可翻身5、注意事项(1)尽量不要躺着喂奶以免婴儿呛咳窒息,也勿让婴儿含着奶头入睡(2)乳母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饮食应营养丰富、膳食平衡,少食辛辣有刺激性食物,多喝汤、水,保证母乳乳量充足。

医院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医院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发热护理常规 (3)新生儿护理常规 (4)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6)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7)婴幼儿腹泻护理常规 (8)心脏病护理常规 (9)糖尿病护理常规 (10)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护理常规 (11)新生儿口炎护理常规 (12)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发热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后发病而致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是指非感染性的组织破坏或坏死,如机械性,物理性或生理性损伤所致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中枢神经调节失常,产热,散热异常。

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以及输血,输液反应等均可引起发热。

一、一般护理病儿应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二、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即可祛除体内毒素,不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饮食后注意清洁口腔。

三、观察病情发热时须定时测量体温,并准确记录,以观察病儿热型,有利于诊断。

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

如系高热惊厥或超高热以及有其他特殊情况时,须1—2小时测量一次。

给退热处置后1小时应测量体温,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理象,以上虚脱表现,应保暖,饮热水,严重者需静脉补液。

四、降温措施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所以并非对所有发热都要给以降温,只有在高热对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的才给降温处置。

一般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上是才给降温处置。

婴幼儿对发热耐受较强,虽有高热,但精神较好,仍玩耍如常,可不必处置。

但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病儿,应及早给处理。

较好的降温方法是物理降温法。

头部冷湿敷或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或温湿敷等。

按医嘱给以药物降温,或口服退热剂等。

药物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揩干汗液和更换衣服,以防着凉。

自出生至不满28天称新生儿期。

一、预防感染新生儿的饮食,衣物,用具应保持清洁。

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皮肤感染,活动性肺结核等患者接触,家长应在病室外探视。

儿科护理常规(精选五篇)

儿科护理常规(精选五篇)

儿科护理常规(精选五篇)第一篇:儿科护理常规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儿科患者入院后以亲切和蔼态度做好三测,并送到指定床位,向家属或较大患儿介绍病区规章制度进行卫生安全教育,通知医生。

2.病房内应安静,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床头避免对流风;呼吸系统疾病流行季节,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3.新入院患儿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3岁以内酌情免测脉搏,呼吸);连续三日。

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四次,体温达到39℃以上,每4h一次,待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2次。

每日询问二便一次,每周测体重一次。

需书写护理病历时,应在48小时内完成。

4.按医嘱进行分级护理。

5.24小时内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检。

6.为传染病患儿治疗和护理时应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并向患儿宣讲隔离的意义,已取得患儿的合作。

7.加强巡视,主动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等情况,做好相应护理。

8.密切观察患儿神色、囟门、形态、呼吸。

哭声、舌像、指纹、皮肤、四肢、二便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同处理。

9.饮食按医嘱执行;注意饮食卫生,食前便后洗手;应鼓励患儿进食,并随时注意饮食情况,如有恶心,呕吐,厌食等,应报告医师;家属送来的食物须经检查符合病情和卫生要求方准给予。

10.婴幼儿煎药液50-150毫升为宜,并采用少量多饮法喂服,严禁捏鼻,以防呛入气管。

丸剂碾细后用温开水调服,并亲视患儿服下。

11.急危重症要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实施,做好记录。

定期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

对恢复期患儿或其家长交待有关注意事项。

第二篇:儿科护理常规儿科护理常规小儿泄泻病护理常规泄泻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

病位在脾胃,婴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护理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一)喂养史,卫生习惯。

(二)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四)辨证: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儿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儿科疾病,常见病,儿科;1.新入院患儿根据病情及病种安置床位;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周;3.入院测血压(<7岁免测)和体重;4.入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3日;5.遵医嘱执行等级护理及饮食,注意饮食卫生;6.入院后3日内收集大小便标本作常规检查;7.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及床单位整洁,修剪指甲;1.新入院患儿根据病情及病种安置床位。

做好入院指导。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周空气消毒一次。

3.入院测血压(<7岁免测)和体重。

以后每周测一次,并记录。

4.入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3日,3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1次。

T37℃~38.4℃每日测3次,T38.5℃~38.9℃及病重患儿每日测4次,T3 9℃以上者及病危患儿每日测6次,并遵医嘱给予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体温不升者给予保温。

<3岁测肛表,<7岁免测脉搏、呼吸。

5.遵医嘱执行等级护理及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6.入院后3日内收集大小便标本作常规检查。

每日记录大便,3日未解大便者,遵医嘱给予通便处理。

7.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及床单位整洁,修剪指甲。

8.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9.健全儿科病房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护理。

10.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出院指导。

一、小儿惊厥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一切检查、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以免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给予患儿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鼻饲或静脉营养。

5.遵医嘱给予吸氧,憋气或窒息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吸痰。

6.遵医嘱应用止惊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7.密切观察患儿T、P、R、神志、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高热者应立即给予降温处理,以防诱发惊厥。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管理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管理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管理儿科疾病护理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卫生:保持儿童的皮肤清洁,每天多次更换尿布,并保持尿布区域的干燥。

定期为婴儿洗澡,注意保持水温适宜并使用适当的洗浴用品。

2. 饮食护理: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需要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

对于有特殊疾病的儿童,如食物过敏、肠道疾病等,需按医嘱做好饮食调整。

3. 疫苗接种: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接种,确保儿童免受常见传染病的侵袭。

4. 环境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卧室、浴室等场所的干净整洁。

5. 疾病预防:灌肠、口服或肌肉注射预防传染病。

如流感、轮状病毒等,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儿科疾病护理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监测和评估:定期检查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观察儿童的情绪、行为和食欲等变化,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对于有特殊疾病的儿童,如心脏病、糖尿病等,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2. 用药管理:根据医嘱合理使用药物,确保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正确。

对于长期用药的儿童,需要注意药物的存放和使用情况,避免误用或滥用。

3. 治疗和康复指导:根据医嘱进行治疗,如给药、使用药物外敷或物理治疗等。

对于康复期的儿童,需要进行康复指导,包括进行适当的运动、接受物理治疗等。

4. 家庭护理指导: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包括如何更换尿布、给药的方法、如何进行体温测量等。

同时,教育家长要遵循医嘱,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和饮食。

5. 定期复诊和随访:儿童在得到治疗后,需要定期复诊和随访,对疾病的病情进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也要对儿童的生活和饮食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一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入院一般护理常规(二)一般护理1.根据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与非感染疾病分别放置患儿,防止院内感染。

2.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以18-22度为宜,湿度以55,,65,为宜。

3.休息急性期危重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除适当休息以外,应鼓励患儿离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4.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正在断奶的患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5.心理护理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做好患儿心理护理,以增加治疗效果。

6.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红臀的发生。

7.根据病情准确记录出入量。

(三)病情观察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处理。

2.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四)健康教育1.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指导合理用药,并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及护理计划(一) 护理常规1保持安静,取头侧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物和裤带。

2高热惊厥时应及时给予降温措施,按高热护理常规,如物理降温、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新生儿解开包裹降温。

3治疗和护理操作要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4惊厥患儿应就地抢救、吸氧,及时清理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以免发生窒息。

5惊厥时可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门齿之间,以防舌咬伤。

6用药止惊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以避免因用药过量而抑制呼吸。

7对惊厥持续不止者,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等,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囟门、神志的变化,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加强营养,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8惊厥发作时,禁忌任何饮食,包括饮水,待惊厥停止、神志清醒后根据病情适当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9健康教育告知家长要备好体温计,并指导家长熟练的使用体温计,以便及时掌握孩子的体温变化。

指导患儿家长注意观察患儿发热时的表现。

用药知识的教育。

(二) 护理计划常见护理诊断包括:?体温升高;?有外伤的危险;?潜在并发症--窒息;?有口腔粘膜改变的危险。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儿科疾病的一般护理1.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以18℃~20℃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定时开窗通风。

2.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防止交叉感染。

3.新病人入院时测T、P、R、体重,7岁以上测量血压,并记录。

4.护士向患者及家长介绍病室环境及规章制度,饮食按遗嘱执行,注意饮食卫生,做好婴幼儿喂养指导。

5.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保证患儿充足睡眠与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坠床、走失。

6.根据病情,按分级护理要求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剪指甲1次,更换床单1次,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

7.认真执行医嘱,按时给药及治疗。

严格查对制度意识留取各种标本。

8.病儿入院4小时内,护士应对患儿全面评估并填写评估表,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

9.值班人员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遇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输液、输血时,应注意滴液速度,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及输液、输血反应的发生,以便及时处理。

10.出院前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出院指导。

第二节高热护理高热即体温在39℃以上,发热是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高热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

3.饮食: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喂水,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4.降温:高热者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置冰袋(小婴儿用冷水袋)、温水浴等。

效果不佳时,遵医嘱给退热药,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因大量出汗而虚脱。

物理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测体温。

5.密切观察病情,没4小时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

同时观察热型及发热时伴随症状,如有无寒战、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情骤变时,及时通知医生。

6.加强口腔护理,口唇干裂涂以润滑油。

7.注意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

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干燥清洁。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肺炎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高热时多饮水.3、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喂养技术,防止咳呛.4、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氧或使患儿做好输氧护理,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一次.5、输液患儿,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以8-10滴为宜,以防肺水肿发生.有心力衰竭的患儿,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惊扰,保证患儿安静和休息.6、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户外活动,但应避免受凉.婴幼儿腹泄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2、严格执行床边隔离,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侧卧位3、严格饮食管理,按医嘱禁食或喂少量补盐液,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好的饮食,宜少量多餐,由淡到浓4、详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次数,量,色和尿量.并注意T,P,R,BP变化,如有脱水症状及时通知医生.5、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臀红及尿路感染.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有呕吐的患儿做好口腔护理6、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无药物外漏.7、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物,器械,以利抢救.8、出院时应宣传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急性肾炎护理常规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3、饮食按医嘱.浮肿期进无盐饮食,限制入水量,保证热卡,浮肿消退后给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4、测体重每周一次,浮肿厉害时隔日测一次,按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并观察小便量和色.5、按医嘱测BP并记录.注意精神状态,浮肿程度,如有血压过高伴呕吐,头痛者,及时报告医师.6、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浮肿患儿,操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破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重症患儿输液治疗时,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切忌输液过多过快而加重病情.,7、长期使用激素的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低钾,低钙以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的表现.8、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嘱家长督促患儿避免剧烈活动,一年内不宜参加体育活动.高热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儿科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医学科目。

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免疫系统都不同于成人,所以儿科护理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护理方法。

以下是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1.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护理常规包括:-鼓励儿童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

-帮助儿童保持舒适的环境,包括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使用湿化器或蒸汽浴帮助缓解咳嗽和堵塞的鼻子。

-观察儿童的呼吸和食欲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腹泻腹泻在儿童中也很常见,护理常规包括:-确保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特别是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

-提供轻食,如清汤、面条等,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维持室温舒适,减少儿童的不适感。

-做好手卫生,防止传染。

3.发热儿童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发热在儿童中很常见。

护理常规包括:-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儿童的体温,记录变化。

-帮助儿童保持室温适宜的环境。

-给予温水擦浴或温水敷布帮助退烧。

-避免儿童暴露在直射阳光下。

-给予充足的水分摄取。

4.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儿童中常见的疾病,护理常规包括:-鼓励儿童大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

-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如软熟食物。

-给予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如医生所嘱。

-观察儿童是否存在吞咽困难或疼痛,及时报告医生。

5.中耳炎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护理常规包括:-观察儿童是否表现出哭闹、耳痛或睡眠障碍等症状。

-提供室温适宜、湿度适宜的环境。

-鼓励儿童保持体位上抬,有助于耳道引流。

-给予按时服药,如抗生素或止痛药。

儿科疾病护理的常规内容根据不同的疾病而有所不同。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给予儿童温柔的关怀和悉心的护理。

在帮助儿童缓解症状的同时,还要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汇报。

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儿童可以更快地康复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一、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评估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明确护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及家属的卫生指导和出院指导,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并做好护理记录。

2、病室环境宜空气新鲜,光线充足;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室温以18~22℃为宜,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按感染和非感染病种分配床位,避免院内感染。

3、做好入院指导,及时通知医师查看患者;留熟悉病情的家属,供医师询问病史。

4、按医嘱给予相应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患儿家属所送食物,由责任护士检查后根据病情食用。

5、新患儿入院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2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测2次;免测脉搏及呼吸;高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按高温护理常规;体温不升者,应保暖。

6、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每周测体重1次并记录。

7、入院测血压(<7岁免测),以后每周测1次,并记录。

8、准确执行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副作用。

服用磺胺药者多喂水。

9、注意患儿安全,随时固好床栏,以免坠床。

10、入院后三日内收集大小标本作常规检查。

11、保持大便通畅,三日无大便者,按医嘱给予泻药,并记录。

12、新入院患儿做好卫生处置,更衣。

保持患儿皮肤、口腔、被褥、衣服整洁,定期沐浴,修剪指甲。

唇鼻干裂者,涂以油剂,危重抢救患儿设翻身卡,防止压疮及并发症。

婴幼儿经常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臀红。

13、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二、小儿肺炎护理常规按儿科及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病史。

2、评估咳嗽性质及痰液的性状,观察有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神经症状,如皮肤、黏膜出血点、巩膜黄染、神志迷糊、烦躁、呼吸困难、嗜睡、谵妄、昏迷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X线检查、细菌学检查等结果。

儿科护理常规(全)

儿科护理常规(全)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热情按待病儿及家长,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病房环境,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姓名和联系电话。

为病儿安排床位、通知医生,配合治疗及抢救。

2、评估病儿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并制定护理计划。

3、加强饮食管理,根据医嘱、病情及年龄选择适宜的饮食(配方奶、婴儿饭、普食、治疗饮食)、特殊饮食,核对正确后再执行。

4、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做好晨晚间护理,室内通风2次/天,20分钟/次。

5、保持病儿皮肤、衣服、床单位清洁、整齐。

6、病儿入院测量体温2次/天。

发热病儿测量体温4次/天;特级护理、危重病儿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4小时,或根据病情随时测量生命体征。

7、每天记录大便次数,3天无大便者,遵医嘱给予通便处理。

病重者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8、每周测体重1次,严重水肿病儿每天测体重。

尿检查阳性者,每周2次尿常规检查。

9、病儿每周更衣2次,必要时随时更换。

每周给病儿剪指甲一次,酌情理发。

10、针对疾病做好健康宣教,及时向家长和病儿介绍喂养及饮食知识、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11、做好心理护理,缓解家长和病儿紧张及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做好出院指导,如休息、饮食、活动、药物用法、疾病观察及护理等。

13、病儿出院后,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心律、血压和意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监测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重症患儿须连续24小时监测。

除此之外,还须观察皮肤色泽、末梢循环、肢体温度、尿量等变化。

(3)昏迷患儿还须观察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受压部位是否有压疮的发生。

(4)观察患儿体温及周围血白细胞的变化、咳嗽、咳痰的性质,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1)防止窒息:保持安静,避免躁动、剧烈咳嗽后痰液堵塞呼吸道。

平卧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立即松解患儿衣扣,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将舌轻轻向外牵拉,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儿科疾病护理常规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评估要点:1.观察患儿全身状况:有无畸形,面色,肢体活动,全身皮肤状况。

2.测体温、血压、脉搏、体重(3岁以上免测血压。

脉搏、呼吸、但危重儿除外)3.呼吸系统监测:评估有无咳嗽、气促、声嘶嘶哑、呼吸困难。

4.消化系统监测:评估有无腹痛、恶心、呕吐、大便次数、性质、颜色及量。

5.循环系统监测:评估有无体格发育迟缓、皮肤发绀、脉搏增快、呼吸急促、杵状指等、6.神经系统监测:评估有无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惊厥、(二)护理要点1.按不同年龄、疾病、病情分别收住患儿、必要时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2.病室保持空气清新,阳关充足、温湿度适宜,每周空气消毒2次。

3.体温37.5-38.9℃以上每日测4次,39℃以上者每日测体温6次,正常后改为每日一次。

4.每周称体重一次。

5.按时留取标本送检。

6.做好心理护理,安全护理。

7.出院后床单位分比恩进行终末清洁消毒。

(三)指导要点1.指导家长合理喂养2.讲解用药注意事项3.预防交叉感染和意外事故,防止外伤4.定期随访急性感染性喉炎(一)评估要点1.观察有无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喉梗阻等现象。

2.观察病情变化,正确判断缺氧的程度。

(二)护理要点1.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发生窒息及时抢救。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

3.保持舒适体位、保持患儿安静,集中操作和检查,避免哭闹。

4.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1.指导患儿有效咳嗽2.指导家长耐心喂养,避免呛咳。

3.指导家长正确护理患儿,加强体格锻炼。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一)评估要点1.观察发热、咳嗽、气促及全身症状。

2.评估是否出现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等症状。

(二)护理要点1.执行呼吸道隔离2.保持病房安静,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避免烟尘刺激。

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遵医嘱吸氧,给予雾化吸入。

4.经常更换体位,鼓励患儿有效咳嗽5.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

儿科普通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普通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小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病室按病种合理分配。

防止交叉感染。

2新病人入院后立即测体温、磅体重,一周一次。

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

危重患儿住抢救室便于及时抢救处理.按医嘱收集各种标本及早送检.3、急性期卧床休息。

4、病儿入院后立即向家属介绍病房环境及各种制度。

5、新入院患儿三日内及发热患儿Q4H测体温正常后三天。

然后改为一日二次。

6、做好晨、晚间护理。

保持床单元整洁,以湿式扫床法。

注意皮肤护理,定期沐浴和修剪指甲,婴幼儿经常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消灭臀红。

预防受凉及褥疮发生。

7、按医嘱给予饮食。

注意饮食护理及食具卫生,饮前、便后需洗手。

教育病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8、随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9、注意患儿安全。

具体措施如下:(1)、离开病儿时拉上床栏,以防发生意外。

(2)、测量体温时防止折断。

(3)、喂哺婴儿时应抱起或坐起,以防食物进入气管。

(4)、一切针类用品,如别针等,不可放在床上或易拿到的地方。

10、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向家属宣传卫生常识,保护患儿,防止感染。

心脏疾病护理常规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有气喘时半卧位。

3、限制水盐的摄入。

给予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少食多餐,防止胃部膨胀,压迫心脏。

4、保持室内安静、清洁,各种操作集中,以避免患儿烦躁、哭闹,加重心脏负担。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5、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6、保持大便通畅。

7、严格掌握洋地黄类药物作用及毒性反应,用药时间及剂量。

用药期间观察脉搏、呼吸的改变,测脉搏需测一分钟。

8、有水肿患者应注意皮肤护理。

隔日测体重一次,详细记出入量。

按医嘱应用利尿剂。

9、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突变,除立即通知医师外,准备药品器械进行抢救。

10、患儿出院后,告诉家长各种注意事项,避免剧烈活动、受凉,定期来院复查。

肾脏疾病护理常规1.按小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精心整理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一、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一)病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18~22℃,相对湿度55~65%。

经常开窗通风自然净化,室内每周紫外线消毒两次。

(二)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有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恢复期可适当进行室内活动。

减少探视,勿乱串病室,避免交叉感染。

(((5毫克,(感染(避((六)高热病儿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以免加重病情,无效者可适量给予药物降温,必要时给予镇静剂,避免出现惊厥。

(七)鼻塞者可用小儿呋嘛液滴鼻,及时清除鼻内部分泌物,以免影响呼吸.(八)做好卫生宣教,多晒太阳,增强呼吸道的抗病力,婴幼儿不宜到公共场所。

三、肺炎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冬春季或气温骤变时。

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极少数可为霉菌感染。

按X线表现及病理学分类可分为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节段性肺炎及间质性肺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鼻翼煽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紫绀等,全身症状可有精神不振,烦躁,食欲减退,呕吐,腹泻,重症可导致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脓、气胸等并发症。

(一)执行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居住呼吸系统疾病病室。

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应单居一室,执行呼吸道隔离,一切用物需经消毒处理。

(三)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每1~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发热时多饮水,随时测体温。

(四)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给婴幼儿喂奶时抬高头部或抱起喂奶,防止呛咳,吃奶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者,可稍停片刻,立即吸氧,待紫绀缓解后再喂,((观察有((((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病儿多饮水,并增加餐次,增强体质。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者应按高热护理常规。

注意病儿的呼吸情况,若有呼吸困难、紫绀,大咯血等,应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五)保持排痰通畅,根据病变的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引流,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常规目录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 1危重患儿护理常规 ----------------------- 2气管插管护理常规 ----------------------- 3有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 4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 5昏迷护理常规 -------------------------- 6休克护理常规 -------------------------- 7发热护理常规 -------------------------- 8惊厥护理常规 -------------------------- 9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 10急性支气管炎护理常规 --------------------- 11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 12肺炎护理常规 -------------------------- 14腹泻病护理常规 ------------------------ 15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 16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 17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 18儿童糖尿病护理常规 --------------------- 19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 20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 21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 22肾病综合征护理常规 ---------------------- 23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 24川崎病护理常规 ------------------------- 2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常规 ------------------ 26急性白血病护理常规 ---------------------- 2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常规 ---------------- 28呼吸机治疗护理常规 ---------------------- 29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护理常规 ------------------ 30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 ---------------------- 32骨髓穿刺术护理常规 ---------------------- 33胸腔穿刺术护理常规 ---------------------- 34血液净化护理常规 ----------------------- 35血管通路(双腔静脉导管)护理常规 ------------ 36PICC护理常规------------------------ 37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病室温度18〜,湿度55%〜60 %,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2、根据病情、病种合理安排床位,感染与非感染病儿分室居住,病床应加床栏。

3、普通患儿先办理入院相关手续,危重患儿先行抢救,待病情稳定或有其他医护人员在场、不影响抢救的前提下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4、做好入院宣教,本班内完成新入院患儿护理评估,按要求书写护理记录。

5、一级护理患儿每日测量T、P、R 4次,BP 1次;二级护理每日测T、P、R 1次,每周测BP 1次或遵医嘱;T>每日测量T、P、R 4次,T正常3日后改为日2次;7岁以下仅测T,特殊情况遵医嘱;T>或V报告医生。

6、每周测量体重1次(周二),肾炎、肾病患儿每周测体重2次(二、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3天无大便报告医生。

7、昏迷患儿每日眼部、口腔、皮肤护理2次;留置胃管者给予口腔护理日2次;留置尿管时予外阴护理日2次;每周剪指甲1次。

&按医嘱给予适当饮食,进行适当的饮食指导,家属带来的食物经医务人员许可后方可食用。

9、按时正确采集、留取化验标本,及时送检。

0、正确执行医嘱,按护理级别要求巡视病房并做好记录,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认真做好床头及书面交接班。

1、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耐心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2、病人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危重患儿护理常规1、遵循抢救流程及方案、标准预防、查对制度、安全原则。

2、备好抢救床及急救车,检查抢救单元各种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3、需要紧急处理的患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医生未到之前,根据病情予以适当及时的紧急处理。

4、不需要紧急处理或经紧急处理后的患者,按医嘱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完善各种化验和辅助检查。

5、各种急救药物须经双人核对、口头医嘱须向医生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应用,抢救完毕后及时督促医生补写医嘱及处方。

6、抢救中各种药物的空安瓿、输液/输血空瓶(袋)等集中放置,以便统计及查对。

7、使用抢救用品后要及时清理、补充并归还原处。

&认真细致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诊断,依病种执行相应护理常规。

9、定时检查各种监护仪及抢救设备,确保运转正常和报警处于工作状态。

0、及时、准确做好各项记录,认真做好交接班。

气管插管护理常规1•准备插管1.1备好呼吸机,连接模肺试机后处于待机状态。

1.2准备合适型号的气管插管、喉镜、吸引装置、药物、胶带等,去除病人床头挡板。

1.3适当约束病人双上肢。

2•协助插管2.1准备体位:仰卧、抬高颈部,使咽喉部充分伸展。

2.2插管前后给予充分吸氧,若插管困难应使用简易呼吸器接面罩做人工呼吸,加压给氧后再行插管。

2.3协助吸引呼吸道分泌物。

3.插管后3.1连接呼吸机,观察胸廓起伏情况。

3.2牙齿萌出者垫牙垫,防止插管被咬扁。

3.3协助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必要时调整插管深度。

3.4协助固定插管。

3.5记录插管深度,严密观察是否移位。

3.6必要时吸痰。

3.7遵医嘱给予镇静剂、肌松剂等。

有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1、检查呼吸机工作状态。

2、评估并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皮肤、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

3、每小时检查呼吸机接头与管道连接是否紧密,注意气管插管的深度、呼吸机的模式及参数,观察有无堵管、脱管。

4、呼吸机湿化罐保持适宜的温度、水量。

5、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按时吸痰,注意无菌技术,观察并记录痰液的性质、量。

7、预防感染。

⑴床头抬高20-30 °每日3次口腔护理;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⑵贮水罐保持最低位,及时倾倒管道内的冷凝水。

⑶湿化罐内无菌注射用水及输注管每24小时更换。

⑷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罐每周更换。

(5)每次吸痰后,管道接头处严格酒精消毒。

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1、撤底清理口鼻腔、咽后壁的分泌物。

正确连接呼吸机管路,检查呼吸机运转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2、将面罩或鼻塞固定于患儿鼻部,松紧适度,防止压伤和漏气。

3、经口留置胃管,接负压吸引器。

4、随时检查呼吸机运转状态及管道密闭性。

5、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SpO2变化,防窒息。

6、定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7、做好气道湿化,及时倾倒储水罐中冷凝水于指定废液容器内。

&鼻塞或面罩专人专用,做好清洁消毒,定时更换。

9、保护受压部位皮肤,必要时使用减压贴。

昏迷护理常规1、按儿科危重患儿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定时按摩四肢,肢体处于功能位,头偏向一侧。

3、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高营养。

4、严密观察病情,记录生命体征及出入量。

5、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6、保持被褥干燥、平整,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防止压疮及肺部感染。

7、口腔护理每日2次;眼睑不能闭合者,应涂上眼药膏或敷生理盐水纱布, 保持纱布湿润。

休克护理常规1、按儿科重症患儿护理常规2、患儿取平卧位或中凹位,注意保暖。

3、及早建立多条静脉通路。

4、吸氧,保持气道通畅。

5、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6、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皮肤颜色等;做好护理记录,严格交接班。

7、静脉输液要遵医嘱严格执行,原则上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快速补液时观察有无肺水肿及心衰表现。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意剂量、速度,防止外渗。

9、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性,预防感染。

发热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发热时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

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3、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少食多餐。

多饮水,进食少或不能进食者,报告医生,遵医嘱静脉补液。

4、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者每1~2小时测量1次, 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按护理级别要求测量。

T>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采取降温处理30mi n.后复测体温并记录,观察患儿有无虚脱表现。

5、观察精神状态、有无四肢发凉、寒战,口腔黏膜改变、有无皮疹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疑为传染病时,进行预防性隔离。

如有高热惊厥,立即备好急救物品、药品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执行惊厥护理常规。

6、遵医嘱正确应用退热及止惊等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7、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被,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婴幼儿每次喂食后喂少量水,较大患儿鼓励晨起、睡前、饭后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清洁护理,每日两次,口唇干裂涂石蜡油。

小儿惊厥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惊厥发作时就地抢救,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领和裤带。

3、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4、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5、根据病因进行处理,高热引起的惊厥予降温;颅高压的注意观察瞳孔、呼吸,按医嘱给脱水剂治疗;低钙者注意喉痉挛,并备好钙剂。

6、病儿未清醒前禁食水或服药,以免误吸,待惊厥停止、神志清醒后根据病情适当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密切观察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时的状态及间隔时间,并做好记录;②随时观察患儿呼吸、面色、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防止外伤:①将纱布包裹好的压舌板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②使用床栏,移开硬物,防止坠床、碰伤;③专人守护,惊厥发作时不要强行按压患儿肢体。

9、遵医嘱正确应用解痉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做好记录,以避免因用药过量而抑制呼吸。

0、保持眼部、口腔和皮肤清洁,禁食或口腔黏膜有破损时,每日口腔护理2次,勤翻身,预防皮肤感染及褥疮发生。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