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学领域的大科学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向“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学习的决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向“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学习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24.09.27•【文号】工信部联人〔2024〕188号•【施行日期】2024.09.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向“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学习的决定工信部联人〔2024〕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科技主管部门,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各有关单位:杨士莪,男,汉族,1931年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
杨士莪同志75年如一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我国首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覆盖全面的水声工程专业;完成了“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工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坚实基础;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首个“重力式低噪声水洞”,领导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完成我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引领中国水声走向深海,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突出贡献。
曾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龙江楷模”等称号。
2024年3月逝世,享年93岁。
202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决定,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杨士莪同志用一生的坚守和付出生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是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的杰出科学家,是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先锋模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代表。
为学习宣传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当先锋、作表率,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决定开展向杨士莪同志学习活动。
耄耋院士 赤子情怀——记中国声学研究奠基人马大猷
多篇论文 , 些论文几乎 2 3 “ 这 / 是 诞生” 好 ,我就 非常高兴 了 ,并不需 要别的什 启程 回国。 于 6 岁 以后 。他经常说 “ 0 我的科学生命 么报酬 。对 于我来说 ,从科研 中得到 的
是 从 6 岁 开 始 。 0 4年 ,这 位 勤 奋 的 满 足 , 比 其 他 什 么 报 酬 都 要 好 ! ” 0 ”2 0
让他 免 去 了社 会 应 酬和 纷 扰环 境 的 影 北京 中关村 ,马大猷 院士 的家 ,整 洁而简朴 。面积达 3 O多平方米 的书房 , 在马 老的书房里 ,除了挨得 紧紧的 响 。他深居简 出 ,但固定不变 的是 :每 书本外 ,就 是一摞摞的笔记本 ,其 中大 周他都到声学 研究所去看一看 。如果有
马 大 歙 院 士 在 做 学 术 报 告
助 。马大 猷征求 了在 国 内的恩师朱物 华
的意见 ,思师告诉他 不要为 国民党政 府
平 时马 大猷总 是带 着 一个 公文 包 , 以 不 去 理 会 太 多 的 人 际 关 系 方 面 的 事 , 做事 ,希 望他到 已并人 西南联大 的清 华
能解 决一 些 别 大学工学 院任教 。此时他 的老母 尚在沦 里面放着书稿 ,无论走 到何 处 ,可 以随 可 以更好地 集 中精 力 。“
时拿 出 来 写 作 。 现 在 , 共 完 成 了 1 0 人 无 法 解 决 的 问题 , 或 比别 人 解 决 得 更 陷区被 困 ,为 国为 家 ,马大猷决 定立即 到 他 6
实验 及 其 他方 面 证 实 , 当 中有 些 是错 的, 能成为论文 的只是一小部分 。 ”马大 猷介绍 说 。这 位 9 4岁的老人 在北京 出 生, 小学 、中学 、大学都是在北京上的 ,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钟观光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丁颖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卓越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帧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耪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陈建功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陈帧小麦大王——金善宝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一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林巧稚电子学科奠基者——朱物华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傅鹰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中国的“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赵忠尧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周培源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吴学周“数学王”——苏步青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书群[1] “长寿院士”——贝时璋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汤佩松中国市市才学的开拓者——唐燿中国X射线晶体学的创建人——陆学善应用光学事业的开拓者——龚祖同充满传奇色彩的水声学家——汪德昭中国催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大煜中国胸腔外科奠基人——黄家驷自称“候鸟”的鸟类学家——郑作新微生物学的“忠实牧童”——方心芳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奠基人——魏寿昆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王应睐神经科学泰斗——张香桐以身殉职的两弹元勋——郭永怀为国为民,献身科学——张文裕一代数学宗师——柯召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巨匠——华罗庚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伟长“娃娃教授”——时钧“肝病的克星”——关幼波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王伏雄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石油能源专家——朱亚杰声学泰斗——马大猷“毛估大师”——卢嘉锡太空翱翔领航人——任新民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陈芳允“伯乐院士”——钱令希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魏荣爵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申泮文矢志不渝报效祖国——谈镐生国之大医——吴阶平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池际尚火箭和导弹专家——屠守锷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严东生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关肇直中国半导体科学的奠基人——王守武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吴文俊情系祖国,造福人类——高小霞固体物理学的一代宗师——黄昆“红色科学家”——涂光炽红外物理和技术的奠基者——汤定元大地的女儿——郝诒纯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徐僖科学界的女劳模——沈天慧“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的——王业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教师节的首倡者——王梓坤激情于数学王国——王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误入”地球物理学——马在田中华“神光”的重要缔造者——邓锡铭激光元老——干福熹“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高庆狮“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谱写观察宇宙的新篇章——苏定强中国计算机先驱——孙钟秀拓扑学大师——姜伯驹中国地震学泰斗——陈运泰立志“精忠报国”的科学家——白以龙从放牛娃到气象学家——黄莆辉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朱清时。
杨士莪,一生把大海倾听
杨士莪,一生把大海倾听作者:本刊综合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2年第12期他,创建了我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为我国水下设备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
他,一生把大海倾听,在深蓝大洋上开垦,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呼唤。
他就是我国水声科技事业重要的开拓者杨士莪。
为国家填补杨士莪于1931年出生,童年正逢战乱,家境贫寒。
他曾跟随家人辗转多地,逐渐在心里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在高等学校设置“水声学”这个新专业,培养水声领域青年人才。
当时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杨士莪了解到国家的需要,便毅然报名参军,提前告别学生时代,从清华大学来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
即便是半路改行,杨士莪依旧带着满腔热血投身于蔚蓝大海。
1995年7月,杨士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站到底的院"从教70余年来,杨士莪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一站就是一节课。
有的学生心疼他,就在上课前为他放好椅子,但每次他都把椅子挪开,并笑着说:“我从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课了。
”他就这样站着连讲几堂课,整整齐齐地板书,一下午甚至要写好几块黑板。
当被人问起为什么一定要站着讲课,他打趣地说:“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
”因此,他被大家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
在身边人眼中,“一站到底”不仅是他上课的姿态,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状态。
为学生打开水声世界杨士莪認为,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受过教训、栽过跟头的一代人应该让年轻人少摔跟头,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学科更好地发展。
2022年9月,91岁高龄的杨士莪再次走上讲台,站着为本科生新生开讲专业第一课,这一幕获得无数人的敬意。
他认为,这节课好比打开水声世界大门的钥匙,必须要讲好。
讲课时,他用生动活泼、简洁易懂的语言描绘了水声学的轮廓和脉络,激情澎湃地嘱咐青年学子们:“一定要牢记,中国有幅员辽阔的蓝色海洋国土,需要你们去爱护她、守护她、保护她!”目前,杨士莪已经为国家水声领域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名,受教弟子数千人,多数已经成长为国内外有名气的科研专家及学术骨干。
我国古代著名的八个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我国古代著名的八个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古代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八位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1. 支点支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几何学领域,提出并发展了数学中的比例和相似理论。
支点通过研究三角形与比例的关系,创造了推算和测量方法,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
2. 石田榜石田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声学和光学。
他发现了声音的传导和反射规律,并提出了声学中的共鸣理论。
此外,他还探索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对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迦陵迦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医药学领域。
他通过广泛收集和研究草药,发现了许多有益的药物并制定了使用方法。
他还总结了许多疾病的治疗经验,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对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 张衡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天文学和地理学领域。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称为地动仪。
此外,他还研究了星象、日食和地理测量,并发展了地理仪器和观测方法,推动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进步。
5. 应劭应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面。
应劭编纂了《风土记》一书,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社会情况。
他对地理的描述准确,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历史地理的了解,对后世的地理和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刘表刘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学领域。
刘表发展了古代数学中的代数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方程和等式的方法和规则。
他的著作《乘法释方》对后世的数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后来数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7. 管子管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哲学和思想领域。
管子提出了许多创新和独特的思想,包括法治、天人合一、阐述人的行为道德等。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源头。
中国古代的声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声学成就中国古代在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至今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
一、有关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研究东汉王允在《论衡》中记载了声音的产生机理及其传播与媒质的关系。
“生人所以言语吁呼者,气括口喉之中,张翕(xí)其口,故能成言。
譬如吹箫笙,萧笙折破,气越不括,手无所弄,则不成音,夫萧笙之管,犹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犹人之动舌也。
”是说人要发声就须“动摇其舌”,箫笙要发声则须“手弄其孔”,对于声的传播要有气,他提出声波犹如水波的见解:“今人操行变气远近,宜与鱼等;气应而变,宜与水均。
”西方明确“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一种媒质”,是17世纪由玻意耳提出以后的事了。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论气·气声篇》中讨论了声的产生:“气本浑沦之物,分寸之间,亦具生声之理,然而不能自为生……冲之有声焉,飞矢是也;界之有声焉,跃鞭是也;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持物击物,气随所持之物而逼及于所击之物有声焉,挥椎是也……凡以形破气而为占也,急则成,缓则否,劲则成,懦则否”。
宋应星认为,声还空气的运动,由于有形之物冲击空气使其振动而发声,他分析声音的大小、强弱取决于形、气间冲击的强度,把这叫做“势”。
说“气得势而声生焉。
”他还讨论了声在空气中的传播,《论气·气声篇》写道:“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纹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
”形象地说明了以物冲气而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情形很像以石击水形成的水波扩散。
二、对共鸣现象的研究公元前3、4世纪成书的《庄子·徐元鬼》中,有关于弦线共鸣的记载:“为之调瑟,废(置)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皆动。
”《吕氏春秋》也有“声比则应,故鼓宫则宫应,鼓角而角应”弦共振的记载,这里的“宫、角”是指中国古代的音阶之二。
中华名人小故事(陈景润的科学研究)
中华名人小故事(陈景润的科学研究)
篇十六:陈景润的科学研究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他被誉为中国的“声学之父”。
陈景润在声学和振动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陈景润早年留学美国,他在西方知名大学深入学习了声学和工程的理论和实践。
他回国后积极开展了声学和振动工程的研究,他的工作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陈景润在声学和振动工程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他被授予许多重要的科学奖项和荣誉称号。
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工程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景润的事迹和智慧广为人知,他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偶像和楷模。
他的研究方法和精神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大猷:大音希声
马大猷:大音希声■ 张泽华 常平马院士相片 ▲063的发展和展望》,提出了该学科的两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一是利用双耳定位原理对飞机定位的“声定位器”,二是语言声的频谱分析。
次年,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他向梅贻琦校长申请暂不出国参加抗战。
国难之际,中国更需要高精尖人才,梅校长经过深思熟虑,让他出国。
一年后,马大猷先生的名字在世界声学界崭露头角。
他所采取的简正频率分布的公式,被誉为世界声学史上“波动声学的一个基本公式”。
同年转到哈佛大学,参与“矩形室中声衰变的分析”研究。
1940年,年仅25岁的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在哈佛大学300年的历史中,本科毕业生在两年时间内连续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唯一先例。
在此期间,他还取得了美国声学界瞩目的成就,确立了他在现代声学研究中的地位。
此时日寇铁蹄下的祖国山河破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科研水平低,迫切需要各种人才复兴民族大业。
马大猷先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留美搞科研,二是帮国民党政府在美国购买武器。
最终他选择并入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工学院任教,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回国途中,他还不忘参观正在纽约开展的世界博览会,并特别注意了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合成器——贝尔实验室“语言演示器”,“它比现在会说话的计算机差得远,但这个开始很重要,对后来语音计算机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他如是说。
他也没有错过盐湖城的摩门教堂。
这是一座在世界声学意义上有名的建筑,该教堂采用木结构,不用钉子,可容5000人,即便是讲坛上掉了一根针,后面的人都能听到。
这为他多年后主持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埋下了伏笔。
大国声音 与秋水长天共色《建筑十书》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写的最早建筑声学记载,古希腊剧场中利用共鸣缸和反射面以增加演出的音量等音响调节方法被记述其中。
在中世纪,欧洲教堂则通过采用大的内部空间和吸声系数低的墙面,产生长混响声,造成来自天堂声音的神秘的氛围。
到16世纪,中国著名的北京天坛皇穹宇,建有直径65米的回音壁,微弱的声音可以沿壁传播一二百米。
周光平,男,1963年9月生,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附件:2008年深圳市人才驿站—“双百计划”人选简介一、深圳大学(5名)1、邢锋,男,1965年7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1992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曾获‚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南粤优秀教师‛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或EI收录24篇,主、参编著作各1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建筑材料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主持研究或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题),3项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及11项省部市级项目,纵向科研经费累计达到401万元,主持重大横向课题多项,近五年合同金额达2475万元以上。
现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开发及应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础理论研究、土木工程结构使用寿命评估理论及应用、新型智能建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2、阮双琛,男,1963年10月生,教授,分别于1986和1989年在西北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3年至1994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
1994年晋升为教授。
长期从事光纤激光器、光纤非线性特性和超快光学器件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
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王大珩光学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谢维信,男,1941年12月生,196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并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别作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1986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6年至今在深圳大学工作。
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
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目录第一辑深深赤子情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钟观光002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004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丁颖006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008卓越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桢010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012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014 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016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陈建功018 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陈桢020小麦大王——金善宝022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024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026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028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030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032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034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036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038第二辑拳拳爱国心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042一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林巧稚044电子学科奠基者——朱物华046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傅鹰048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050中国的“克隆之父”——童第周052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赵忠尧054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周培源056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吴学周058“数学王”——苏步青060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062“长寿院士”——贝时璋064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汤佩松066中国木材学的开拓者——唐■068中国X射线晶体学的创建人——陆学善070 应用光学事业的开拓者——龚祖同072充满传奇色彩的水声学家——汪德昭074中国催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大煜076中国胸腔外科奠基人——黄家驷078自称“候鸟”的鸟类学家——郑作新080微生物学的“忠实牧童”——方心芳082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王淦昌084第三辑不朽铸丰碑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奠基人——魏寿昆088 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王应睐090神经科学泰斗——张香桐092以身殉职的两弹元勋——郭永怀094为国为民,献身科学——张文裕096一代数学宗师——柯召098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巨匠——华罗庚100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102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伟长104“娃娃教授”——时钧106“肝病的克星”——关幼波108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110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王伏雄112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114 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116 石油能源专家——朱亚杰118声学泰斗——马大猷120“毛估大师”——卢嘉锡122第四辑殚精绘华谱太空翱翔领航人——任新民126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128 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陈芳允130 “伯乐院士”——钱令希132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魏荣爵134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申泮文136矢志不渝报效祖国——谈镐生138国之大医——吴阶平140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池际尚142火箭和导弹专家——屠守锷144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严东生146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关肇直148 中国半导体科学的奠基人——王守武150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吴文俊152情系祖国,造福人类——高小霞154固体物理学的一代宗师——黄昆156“红色科学家”——涂光炽158红外物理和技术的奠基者——汤定元160大地的女儿——郝诒纯162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徐僖164科学界的女劳模——沈天慧166第五辑赤诚写丹心“两弹”元勋——邓稼先170中国“氢弹之父”——于敏172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的——王业宁174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176中国教师节的首倡者——王梓坤178激情于数学王国——王元18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82“误入”地球物理学——马在田184中华“神光”的重要缔造者——邓锡铭186激光元老——干福熹188“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190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高庆狮192“嫦娥之父”——欧阳自远194谱写观察宇宙的新篇章——苏定强196中国计算机先驱——孙钟秀198拓扑学大师——姜伯驹200中国地震学泰斗——陈运泰202立志“精忠报国”的科学家——白以龙204从放牛娃到气象学家——黄荣辉206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朱清时208第一辑深深赤子情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钟观光钟观光(1868~1940),字宪鬯(chàng),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
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者:声学泰斗马大猷
⼈民⼤会堂的⾳响设计者:声学泰⽃马⼤猷2019-10-21他是⼀位享誉世界的声学泰⽃。
他⼆⼗五岁时便成为哈佛⼤学第⼀位仅⽤两年时间就拿到博⼠学位的⼈。
他被亲⾃点将,主持完成了北京⼈民⼤会堂的⾳响设计。
他在中国第⼀个提出与⼈们⽣活息息相关的噪声污染问题。
提起马⼤猷,许多⼈会觉得有些陌⽣。
但是在声学界、物理学界乃⾄科技界,他却赫赫有名。
他的个⼈经历写满了传奇般的“第⼀”:他是哈佛⼤学历史上第⼀个仅⽤两年时间就获得博⼠学位的⼈;⼆⼗七岁时,他成为20世纪40年代全中国最年轻的教授;1955年,四⼗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之⼀。
⾄于他的学术⽣涯更是充满了“第⼀”:这位以“科学救国”为⼰任、于20世纪40年代回国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上取得许多达到世界⽔平的成果,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国建造起了第⼀个声学实验室、⽔声实验室、⾼声强实验室,解决了⼈民⼤会堂的⾳质设计等问题。
北京中关村,马⼤猷院⼠的家,整洁⽽简朴。
⾯积三⼗多平⽅⽶的书房,被两排倚墙⽽⽴的书柜“挤”⼩了很多。
九⼗多岁⾼龄的马⼤猷,⽩发如银,微笑着缓步⾛来,向笔者伸出热情的双⼿……哈佛⼤学⾸位仅⽤两年时间拿到博⼠学位的⼈“我祖籍⼴东潮阳县上寨村,村⾥⼈都姓马,我的名字是⽗亲给起的,⼩名‘雄才’,上学了就叫‘⼤猷’,在本村我这个辈分的男性名字⾥,都是‘⼤’字起头,其实‘⼤猷’也是‘雄才⼤略’之意……” 马⽼从⼩时的起名说起,对他⽴志声学科研的⼀⽣娓娓道来。
马⼤猷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年代。
他⽬睹了⽇本侵略者的残暴,更痛感国家贫弱招致的苦难,由此树⽴起“科学救国”的信念。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凭借⾃⼰的勤奋和聪颖,考上了清华⼤学留美公费⽣。
马⼤猷留学美国期间在加州和哈佛⼤学崭露头⾓。
1940年,他获得哈佛⼤学博⼠学位时,年仅⼆⼗五岁。
在哈佛⼤学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本科毕业⽣能在两年时间内连续获得硕⼠和博⼠学位,前所未有。
汪德昭科学大师的乱世沉浮
汪德昭科学大师的乱世沉浮作者:来源:《科学家》2014年第08期在我国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20世纪,大部分科学家的科研道路都时刻伴随着硝烟战火。
面对外敌入侵、政治博弈,有人选择退居后方,抓紧一切时间加快研究步伐、寻求科学救国,也有人选择直面冲突,亲自参与到斗争的洪流与漩涡当中。
我国著名的大气电学家、水声学专家,中国国防水声事业的奠基人汪德昭就属于后者。
苦心科研的同时,他也在反抗法西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积极奔走,或许力量微薄,却难掩赤子之心。
德高望重、忠诚爱国,这或许是对汪德昭最恰当的评价。
反抗法西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
他负有社会责任,应对人类进步尽自己的义务。
”在中法大学的演讲中,著名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的这句名言,深深震撼了场下的汪德昭。
也正是这句话,将师生二人的缘分牵到了一起。
1933年10月,汪德昭抛下父母家人,和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李惠年,万里投师来到法国,进入了郎之万的实验室。
也正是在这个实验室中,诞生了“目前普遍接受的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这个大气电学的经典理论,让汪德昭“一举成名”。
随着二战战火的扩大,法国也宣布参战。
郎之万是反潜艇声呐的发明者,他领导的实验室也受命成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国防第四研究组。
按照惯例,战时一切外国人都必须离开国防研究机构。
但由于汪德昭的卓越才能和出色表现,郎之万破例将他留了下来,汪德昭也成为了战时法国国防科研机构中的唯一一个外国人。
郎之万把海军部下令给他的课题组研究的课题——“尽快解决主动声呐加大功率的问题”,交给了汪德昭,这使他有幸接触到了水声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
也因此,汪德昭与国防水声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汪德昭开创了我国的国防水声事业,培养和造就了我国国防水声科学研究队伍,使我国国防水声从无到有,并迅速成为国际水声学的“指挥”。
1940年,德军侵占法国全境。
郎之万拒绝了逃往英国的建议,毅然决定与法国人民站在一起,继续在巴黎从事科研工作,汪德昭也选择留了下来,与恩师共同进退。
中国古代声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声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声学是在2000多年前开始发展的,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较大的进展和创新。
这个领域主要涉及声波传播、声音频率、共振、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等方面。
在早期,人们主要通过经验和实践来研究声学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古代科学家逐渐开始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声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墨子》一书中就有关于音乐和声学的论述。
《礼记》中也有关于乐器制作和音律的记载。
但真正的声学研究则是在汉代开始的。
当时,汉武帝下令设立“乐府”来负责乐律的考证和修订,这为后来的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宋时期,声学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阐述了声音的传播和共振。
宋代陈元晖则在《洪源》中提出了“谐波”和“倍音”等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声学研究的发展。
此外,明代的刘基和清代的钱大昕等人也对声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古代科学家的探索和创新,为现代声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 1 -。
中国古代声学成就
名 的“ 三分损益法 ” 以基音的弦长为基准 , 以÷ ( : 乘 j 损一 ) 或乘 以÷ ( j 益
一
) 即 可 确 定 另 一 个 比基 音 高 或 低 的 音 的 弦 长 . 此 类 推 , 算 1 次 , . 依 计 2 ( 是 高八 度 或 低八 度 的音 ) 就 的
孔 , 经 具 备 七 声 音 阶 结 构 , 今 仍 能 吹 奏 出 民歌 《 白菜 》 旋 律 . 已 至 小 的 侧 , 《 书 . 历 志 》 当 时 的 乐 器 品 种 按 质 料 分 为 八 种 , 为 八 汉 律 将 称
音 :土 日埙 , ( 瓜 ) 笙 , 日 鼓 , 日 管 。 日 弦 , 日磬 , 日 钟 , “ 匏 木 日 皮 竹 丝 石 金 木 日 祝 . 现 在 我 们 一 般 把 乐 器 分 为 管 乐 器 、弦 乐 器 和 打 击 乐 器 等 三 种 . ” 那 么 , 音 中可 归 为 管 乐 器 的 有 八
0 o
o 0
中 国 古 代 制 造 乐 器 的 历 史 可 追 溯 到 史 前 时 期 。 琴 操 》中 就 有 “ 羲 《 伏 作 琴 ” 说 法 . 河 南 博 物 院 里 . 藏 着 一 支 河 南 舞 阳 贾 湖 遗 址 出 土 的 新 的 在 收 石 器 时 代 的 骨 笛 , 支 骨 笛 已 有 87 0 年 的 历 史 , 称 为 “ 华 第 一 笛 ” 这 0 被 中 , 是 迄 今 为 止 所 见 年 代 最 为 久 远 的 乐 器 . 支 骨 笛 是 用 鹤 骨 所 制 . 钻 七 这 上
宫 殿一 般都 有又 高又 长 的门洞 . 产生 的混 响效果 能 增强 宫 殿威 严 肃穆 它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发明家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发明家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许多伟大的发明家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十位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家。
1. 造纸术——蔡伦中国的造纸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制造技术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发明家蔡伦发明。
造纸术的出现使得书写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便捷,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 火药——孙思邈火药是中国古代发明家孙思邈发明的,它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火箭、烟花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火药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并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指南针——沈括指南针的发明者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和文献学家。
指南针的出现使得航海和探索更加方便,为地理学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支持。
4. 印刷术——毕昇印刷术是由毕昇发明的,通过雕版印刷技术,人们可以更快速、精确地繁印书籍。
印刷术的发明在信息传播、教育普及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5. 声学——张衡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声学实验。
张衡的贡献不仅推动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也对后世的声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6. 机械钟——苏颂苏颂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机械钟。
机械钟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对社会的规模化管理和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毛衣毛衣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印刷速度和效率,推动了科学、文化和教育的迅猛发展。
8. 瓷器——景德镇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景德镇则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瓷器的发明和制造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9. 指导飞行——顾诚顾诚是中国民航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创始人,他在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代科学家排名 -回复
中国近代科学家排名 -回复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排名是难以确定的,因为他们的贡献和领域各有不同,且时间跨度较长。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近代科学家,排名不分先后:
1.严济慈:物理学家,著名于“严氏效应”和“清华效应”等物理学现象。
2.钱学森:航空工程师,主导中国第一枚成功发射的火箭的设计和研制。
3.屠呦呦:中草药学家,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为疟疾治疗做出巨大贡献。
4.朱光潜:声学专家,提出“朱氏效应”和“声波超导”等理论,对声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杨振宁:物理学家,获得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研究元素“镭”的方法等,对物理学产生了巨大贡献。
6.傅育宁:物理学家,获得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为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上仅是部分中国近代科学家,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德昭 [ 返回 ]
汪德昭(1904-1998),江苏省灌云县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国防水声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
院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
表学会名誉理事长。
汪德昭同志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留校任助教,1934年6月赴法国巴黎大学朗之成实验室任研究生,194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法进行科学研究。
1956年底回国,先后担任中科院器材局局长,原子能研究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七室主任,主管水声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1964年组建声学所并出任首任所长,1957年被增补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是《理论物理丛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振动、波、声学分部主编,《中国科技史料》主编,《科技导报》顾问编委。
他是法国物理学会和声学学会会员,英国《低频振动与噪声学报》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长前总干事姆博(A.M'bow)教授组织的知名科学家小组成员。
欧美同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留法同学会理事长。
他是全国人大一、二、三、四届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汪德昭同志发表了主要学术论文50多篇,同学生合作出版了第一部《水声学》专著"文化大革命"期间,声学所被撤销,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积极参与水声物理与水声工程的研究。
他满怀发展我国声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向邓小平同志写报告,建议恢复声学所。
根据中共中央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他提出改革方案,使声学所科研工作很快走向正轨,科技成果硕果累累,1979年,声学所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浅海声场"研究进入国际前列,内波是浅海声场的前沿课题,也取得重大成果。
汪德昭同志曾荣获法国声学学会最高奖章、中国物理学会荣誉证书及奖章、巴黎市政府荣誉奖章、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法国总统颁发的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等多种重要科学奖励,1968年以来瑞典科学院还曾三次请他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
魏荣爵 [ 返回 ]
魏荣爵(1916- ) 中国声学家。
湖南邵阳人。
1937年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
曾任南京三民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教师,
重庆金陵大学理学院讲师。
1944年赴美留学,1947年获伊利诺
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哲学博士学
位。
受聘该校物理系研究员。
1951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声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是中国声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声学会高级会员,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委员。
魏荣爵长期致力于声学的教学和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声学、建筑声学、物理声学、分子声学、微粒声学、电声学、非线性声学、微波声学及低温声学等,是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首先开展语言声学研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用现场语噪声方法测量汉语平均频谱,试制成功“可见语言
仪”,在中国第一次将语言变为图象。
运用气体分子碰撞理论,论证雾气中存在低声波吸收,设计出光电雾滴计数器,首先提出用球壳法测量空气中的声吸收。
在微波和低温声学以及水波孤子、混沌等开创性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
“声学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分岔与混沌”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声波在水雾中传播特性的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声非传播孤子(波)和分岔及混沌研究”、“激光探针研究声场及表面振动位移”分别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撰有《语噪声研究发音人音色》、《水雾中声的吸收》、《声学孤子与混沌》等论文100多篇;出版有《魏荣爵文集》。
马大猷 [ 返回 ]
马大猷(1915-)是国际著名的声学家,也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先生一直坚持工作在科研第
一线,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声学新领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
的人才,为我国的声学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50
年代末,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是中国科学
院现代化实验室的典型,也是发展我国声学的重要基地,马先生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的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的音质,受到了国内外的赞赏。
1958年,马先生亲自组织科研人员队伍,在我国率先(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为我国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70年代,马先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开展了气流声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不但得到了具有很大学术价值的气流噪声强度的压力关系,还设计了非常实用的小孔消声器,解决了工业气流噪声的控制问题。
马先生创立的微穿纪板理论已经在国外推文应用,成功地用于德国议会大厅的回场消除,受到声学界的普遍关注。
80年代,马先生指导研究生开展了有源噪声控制研究,以他在建筑声学方面的专长与物理思想的敏锐性,在三维封闭空间声场简正方式有源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马先生在学术上始终站在前沿。
90年代以后,年逾古稀,仍然带领一批有为青年进入了荆刺丛生的非线性声学领域,并很快在大振幅驻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果。
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马先生不但率领声学所的研究人员向声学前沿进军,而且指导国内其它单位的同行共同前进。
他所主编的《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就是推动声学发展、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马先生对我国声学标准化工作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应崇福 [ 返回 ]
应崇福(1918-),中科院院士,声学家。
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应用声学》主编。
浙江宁波人。
1940年毕业于大
理华中大学物理系,1943年获(昆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
硕士学位。
1948年赴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攻读,1952年获博士学
位。
1940年-1941年、1943年-1948年任教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51
年-195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超声学研究。
1956年入中国科学院进行超声研究工作,先后在物理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声学研究所曾任超研究室主任、副所长、迄今仍在声学研究所研究超声学。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学术成就:
1.对固体中超声波的散射,在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上,取得了创造性和系统性的成果。
早在1956年,与人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各向同性弹性固体中平面纵波受球形障碍物的散射"论文,开创了国际上固体中超声散射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80年代,又进一步深化了固体中几种障碍物散射瞬态超声波的理论分析,同时建立和发展了一种称为动态光弹的显示技术,用来目睹和记录透明固体中的超声波和它的传播过程。
这样可以核对已导出的散射式,而在理论处理有困难的场合,则直接实验观察散射的情况。
2.对压电超声换能器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关于向固体辐射声波的理论,证明,除了熟知"表面换能"机理,另一个前所未知的"声电再生"机理,在厚度模换能器的换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有限尺寸的厚度模换能器,实验观察到,不仅向固体辐射纵波,也辐射横波;理论上和实验上证实了一种叫"应电压"的效应,这个效应是换能器所发射声波波形中首脉冲的起因;推导出圆形压电换能器的二维等效电路,以计入厚度振动和径向振动之间的耦合。
3.在下列多个超声学的领域,发表了一些有新结果的论文:医学超声学、激光超声学、功率超声学、压电材料内部和表面上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油井中声波的传播、等等。
4.出版的书籍中有:《超声学》(主编),1990年(中文),和《应崇福论文选集》(1998年以前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