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学领域的大科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德昭 [ 返回 ]
汪德昭(1904-1998),江苏省灌云县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国防水声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
院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
表学会名誉理事长。
汪德昭同志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留校任助教,1934年6月赴法国巴黎大学朗之成实验室任研究生,194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法进行科学研究。
1956年底回国,先后担任中科院器材局局长,原子能研究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七室主任,主管水声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1964年组建声学所并出任首任所长,1957年被增补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是《理论物理丛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振动、波、声学分部主编,《中国科技史料》主编,《科技导报》顾问编委。
他是法国物理学会和声学学会会员,英国《低频振动与噪声学报》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长前总干事姆博(A.M'bow)教授组织的知名科学家小组成员。
欧美同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留法同学会理事长。
他是全国人大一、二、三、四届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汪德昭同志发表了主要学术论文50多篇,同学生合作出版了第一部《水声学》专著"文化大革命"期间,声学所被撤销,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积极参与水声物理与水声工程的研究。
他满怀发展我国声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向邓小平同志写报告,建议恢复声学所。
根据中共中央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他提出改革方案,使声学所科研工作很快走向正轨,科技成果硕果累累,1979年,声学所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浅海声场"研究进入国际前列,内波是浅海声场的前沿课题,也取得重大成果。
汪德昭同志曾荣获法国声学学会最高奖章、中国物理学会荣誉证书及奖章、巴黎市政府荣誉奖章、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法国总统颁发的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等多种重要科学奖励,1968年以来瑞典科学院还曾三次请他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
魏荣爵 [ 返回 ]
魏荣爵(1916- ) 中国声学家。
湖南邵阳人。
1937年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
曾任南京三民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教师,
重庆金陵大学理学院讲师。
1944年赴美留学,1947年获伊利诺
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哲学博士学
位。
受聘该校物理系研究员。
1951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声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是中国声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声学会高级会员,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委员。
魏荣爵长期致力于声学的教学和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声学、建筑声学、物理声学、分子声学、微粒声学、电声学、非线性声学、微波声学及低温声学等,是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首先开展语言声学研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用现场语噪声方法测量汉语平均频谱,试制成功“可见语言
仪”,在中国第一次将语言变为图象。
运用气体分子碰撞理论,论证雾气中存在低声波吸收,设计出光电雾滴计数器,首先提出用球壳法测量空气中的声吸收。
在微波和低温声学以及水波孤子、混沌等开创性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
“声学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分岔与混沌”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声波在水雾中传播特性的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声非传播孤子(波)和分岔及混沌研究”、“激光探针研究声场及表面振动位移”分别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撰有《语噪声研究发音人音色》、《水雾中声的吸收》、《声学孤子与混沌》等论文100多篇;出版有《魏荣爵文集》。
马大猷 [ 返回 ]
马大猷(1915-)是国际著名的声学家,也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先生一直坚持工作在科研第
一线,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声学新领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
的人才,为我国的声学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50
年代末,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是中国科学
院现代化实验室的典型,也是发展我国声学的重要基地,马先生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的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的音质,受到了国内外的赞赏。
1958年,马先生亲自组织科研人员队伍,在我国率先(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为我国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70年代,马先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开展了气流声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不但得到了具有很大学术价值的气流噪声强度的压力关系,还设计了非常实用的小孔消声器,解决了工业气流噪声的控制问题。
马先生创立的微穿纪板理论已经在国外推文应用,成功地用于德国议会大厅的回场消除,受到声学界的普遍关注。
80年代,马先生指导研究生开展了有源噪声控制研究,以他在建筑声学方面的专长与物理思想的敏锐性,在三维封闭空间声场简正方式有源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马先生在学术上始终站在前沿。
90年代以后,年逾古稀,仍然带领一批有为青年进入了荆刺丛生的非线性声学领域,并很快在大振幅驻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果。
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马先生不但率领声学所的研究人员向声学前沿进军,而且指导国内其它单位的同行共同前进。
他所主编的《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就是推动声学发展、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马先生对我国声学标准化工作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应崇福 [ 返回 ]
应崇福(1918-),中科院院士,声学家。
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应用声学》主编。
浙江宁波人。
1940年毕业于大
理华中大学物理系,1943年获(昆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
硕士学位。
1948年赴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攻读,1952年获博士学
位。
1940年-1941年、1943年-1948年任教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51
年-195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超声学研究。
1956年入中国科学院进行超声研究工作,先后在物理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声学研究所曾任超研究室主任、副所长、迄今仍在声学研究所研究超声学。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学术成就:
1.对固体中超声波的散射,在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上,取得了创造性和系统性的成果。
早在1956年,与人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各向同性弹性固体中平面纵波受球形障碍物的散射"论文,开创了国际上固体中超声散射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80年代,又进一步深化了固体中几种障碍物散射瞬态超声波的理论分析,同时建立和发展了一种称为动态光弹的显示技术,用来目睹和记录透明固体中的超声波和它的传播过程。
这样可以核对已导出的散射式,而在理论处理有困难的场合,则直接实验观察散射的情况。
2.对压电超声换能器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关于向固体辐射声波的理论,证明,除了熟知"表面换能"机理,另一个前所未知的"声电再生"机理,在厚度模换能器的换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有限尺寸的厚度模换能器,实验观察到,不仅向固体辐射纵波,也辐射横波;理论上和实验上证实了一种叫"应电压"的效应,这个效应是换能器所发射声波波形中首脉冲的起因;推导出圆形压电换能器的二维等效电路,以计入厚度振动和径向振动之间的耦合。
3.在下列多个超声学的领域,发表了一些有新结果的论文:医学超声学、激光超声学、功率超声学、压电材料内部和表面上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油井中声波的传播、等等。
4.出版的书籍中有:《超声学》(主编),1990年(中文),和《应崇福论文选集》(1998年以前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