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练习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年前)
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
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
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
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A.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B.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C.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D.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解析:六科制度和内阁制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和唐代三省六部制也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的导火线是胡惟庸案,故D项错误;六科制度改善了朝政,故C项正确。
答案:C2.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
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
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B.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解析:宋代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故A项错误;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促进了理学的繁盛,“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故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道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理学主流学派程朱理学的特称,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故D项错误。
答案:B3.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有利于()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角度一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2018·高考题及模拟题汇编)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答案] A2.(2018·河北省辛集中学月考)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
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
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B项正确;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D 项错误。
[答案] B角度二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3.(2018·山西省太原市五中二模)傅衣凌先生认为,江南市镇的创市者,有地主、官僚、家族集团。
封建后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不仅农民要出卖商品化物资,地主也扩大了购买范围,也要出卖从生产力增长中所掠夺过来的剩余剥削份额,这是他们关心市场创立的原因。
封建地主阶级在建立市镇方面的这种作用()A.有力地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解体B.推动了地主阶级向市民阶层转化C.压抑着市镇经济新秩序的创建D.增强了市镇经济之于政府的独立性[解析]从材料“创市者,有地主、官僚、家族集团”“不仅农民要出卖商品化物资,地主也扩大了购买范围”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市镇始终是地主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市镇的支配权长期操纵于地方的地主阶级手中,从而压抑着市镇经济新秩序的创立,故C 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市镇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阶层转化,故A、B项排除。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复习试卷:第3练_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明清时期
第3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经典提升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2015·重庆文综,5)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 A.队形操练B.武艺训练C.阵法演练D.习惯养成2.(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3.(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根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根杼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4.(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6.(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7.(2015·甘肃兰州模拟)《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练习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一、选择题1.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
这一规定( )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解析:从材料“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该规定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前后行政效率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这一规定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 项错误;大臣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皇帝批阅同意后批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辅政制度完善,故D项正确。
答案:D2.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延机构外延化解析:“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这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故A项错误;“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无法体现规范,故B项错误;“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效率得到提高,故C 项正确;“清代军机处”本是外部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C3.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
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
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 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解析:明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可以说内阁权力超过六部,而不能说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虽有票拟权但决策权在皇帝,六部与内阁也经常争权,排除C项;材料中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看不出内阁对皇帝的制约,排除D项。
答案:A2.[2019·安徽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钦定台规》是清代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监察法规,在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控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对监察人员的严格纪律,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视御史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排除D项。
答案:B3.[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解析:材料反映出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出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到清初官窑和民窑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出制瓷业的利润,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民窑数量上占主导,但不能表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B 项;虽然民窑数量增加,但不能表明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排除D项。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1840年前)
第一部分板块一第3讲(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毛坦厂中学联考,27)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
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增等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A.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解析:C[据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监督六部的工作,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是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项;据所学,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检察权不是行政权,排除D项。
] 2.(2020·漳州质检,27)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
这一系列活动() 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解析:C[据材料“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强了明帝国的影响力,故选C项;据所学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而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不属于改变了海禁政策,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并非为了经济利益,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大量财富,另外,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难以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排除D项。
]3.(2019·天一大联考六,27)据记载明初“风尚诚朴”,“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课时作业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2
课时作业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解析:明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可以说内阁权力超过六部,而不能说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虽有票拟权但决策权在皇帝,六部与内阁也经常争权,排除C项;材料中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看不出内阁对皇帝的制约,排除D项。
答案:A2.[2019·安徽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钦定台规》是清代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监察法规,在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控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对监察人员的严格纪律,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视御史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排除D 项。
答案:B3.[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2020高考历史二轮提分广西等课标3卷专用课件:专题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20-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3
(1)(2019广东江门调研)明朝中后期,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
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引进了西方科
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这说明当时( A )
A.出现社会转型的倾向
B.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
C.程朱理学的根基遭到动摇 D.早期启蒙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答案:A
-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1
(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明朝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
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
拟启事,人而调旨。”这反映了( B )
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B.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
C.内阁已拥有对国家大事的部分决策权
-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例题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
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朝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15-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的主张。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 生。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知识重组议权,没有决策权,这需要皇帝勤政,否则这一体制就会严重阻碍行政效率和国家中枢权力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政局的稳定。
(2)明朝中后期是明朝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内阁制逐渐成形;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对外政策上明朝开始执行“海禁”政策。
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这一时期的相关变化。
误区警示1.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军机大臣都不是丞相。
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他们都不是丞相,“有丞相之责,无丞相之权”。
2.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完全禁止对外交往。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海外贸易,而是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当时,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而且外商只能与政府设立的十三行进行贸易。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故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4.明末清初反封建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这些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批判思想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因此这些思想家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考情调研考向例析1.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此人认为宰相劝谏君主可以防止君主肆无忌惮,有利于防止君主暴政,此人的观点实际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
答案:A备考指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围绕着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措施、特点各不相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二步
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二步通史串讲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对点训练1.(2015·江西赣州二模)明朝时,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
这主要反映了( )A.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奴仆身份而存在B.手握国家利器的官员仰仗皇帝的家奴C.宦官专权严重加剧了封建政治的腐败D.宦官借助专制皇权以抬高自身的地位解析:选A。
材料说明“内官”作为皇帝的代表,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都要对其“回避之,且称以翁父”,大臣则对其“并头叩拜”,这实际上表明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的奴仆而存在,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宦官专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宦官地位提高背后反映的是皇权的提高,故D项排除。
2.(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
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
该谕旨的目的是(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南书房设立的背景,目的是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作诗写字是表面现象,故A项排除;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不存在丞相,故C项错误。
3.(2015·江苏海安中学高三四模)“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为市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C.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解析:选D。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通史专题突破 第3讲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杭州模拟)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特点的比较。
根据题干材料“票拟”“类皆小心敬慎”等信息可知,内阁与军机处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侍机构,①符合题意;二者的设立都有利于限制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③符合题意;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制度,排除②;④与内阁、军机处设置无关,排除。
答案 B2.(2013·深圳模拟)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解析由材料信息“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可知A、B、C三项正确。
答案 D3.(2013·德州模拟) 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根据题干“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 可知,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明清。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一+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1.(2019·成都二模)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
这主要反映出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解析据材料“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减少,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减弱,逐步僵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中平民与官员的变化,而未涉及到平民经商现象,排除A项;依所学,科举制采用糊名、誊写等方式,程序更加公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成员比例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恩荫等其他方式,排除D项。
答案 C2.(2019·惠州三模)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
据此可知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 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 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每亩平均米7.77 5.40 6.52 1.22麦数(升)实征麦占总20.49% 3.32% 1.91% 3.88%数百分比实征米占总23% 10.76% 11.47% 1.91% 数百分比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南直隶和浙江在田赋税收的各项方面都比北直隶多,再联系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比北方要高很多,即江南地区经济的重要性凸显,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田赋收入的各个方面,不涉及经济结构问题,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四个地区的田赋收入情况,没有涉及经济区域一体化问题,排除B项;通过表格可知,南直隶地区的米和麦都比北直隶地区收入要多很多,不能反映出南北粮食结构的分化,排除C项。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某某某某一模)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秦6位两宋121位西汉47位明4位唐182位清0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2.(2018某某某某高三模拟)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时期规定明朝初期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明朝后期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康熙时期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D.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3.(2018某某某某高三一模)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
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4.(2018某某某某高三一模)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
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
清朝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5.(2018某某和平高三一模)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2020届高考历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
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
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由此可见( )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答案 C 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答案 A 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
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通史课件: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2016课标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
高考导航
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B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考点二 栏目索引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对外贸易
高考导航
1.(2019课标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 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D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2019广东深圳模拟)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 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
高考导航
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 ( C ) A.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 C.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高考导航
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 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 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考点一 栏目索引
考点一 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 高考导航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习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绵阳一诊)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解析:B 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对明朝灭亡原因的认识,“元之大弊”在于“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朱元璋认为“人君”必须“躬揽庶政”,于是废除了丞相,因此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D两项不正确。
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A项错误。
2.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解析: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向皇帝随时秘密奏闻,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B项正确。
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A、C、D均不是密折制度的作用,排除。
3.(2014年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解析:D “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该类官员的权力不是法定的权力,所在的权力机构也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明代的内阁的地位相一致,D项正确。
4.(2014青岛一模)“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 古代文明的演进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明、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上,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明清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形成。
主题一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到顶峰[研析真题]从制度演进角度考查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朝中后期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材料对宦官读书识字态度的变化正体现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的异变,但并不能体现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故A 项正确,D项错误;皇帝的权力日趋强化,B项错误;内阁仍然具有议政功能,C 项错误。
答案 A2.(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选B项;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
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
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由此可见( )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答案 C 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答案 A 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
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
4.(2019 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这体现了(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答案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构成较大的制约,由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及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
军机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并不能统率六部,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
这表明(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答案 C “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容可知白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D项。
6.(2019广东茂名一模)1684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
之后,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 C 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
从材料信息可知,康熙帝认为,开海贸易有利于财货流通,对民生有益,因此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这表明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故选C项。
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故令开海贸易”“管理对外贸易”可排除D项。
7.(2019天津和平三模)16世纪后期,传统妇女的才学观、妇德观发生某些变化,江浙地区的女子识字率有所增高。
晚明知识妇女组织诗社,参与游历活动,创设闺塾,出售字画绣品,宫中个别有参与国政的机会。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B.女性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 D 从材料看不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A排除。
女性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符合16世纪后期的史实,B排除。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与材料主旨不符,C排除。
明清时期,女子可以从事更多的社会活动,对她们的道德要求也有所下降,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正确。
8.(2019四川雅安三诊)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
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B.商品经济的发展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答案 B 依据材料“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并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B正确。
9.(2019辽宁大连一模)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说明( )A.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B.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答案 B 题干中“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无法说明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故B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家族经济……逐步被分割”符合史实,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9东北三校联考一)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四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心区。
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促进中西方贸易的繁荣B.政府政策的变化C.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 B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只允许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并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作为交易场所,由此广州关税收入得以迅速增长,故B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并非只针对广州一地,不能成为广州一地繁荣的主要原因,故A、C、D三项错误。
11.(2019广东广州测试一)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的传播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C.市民阶层的兴起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答案 A 《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作品内容都涉及儒家思想,结合题干中的“明清时期”,可以得知这一现象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传播,故选A项。
题干主要涉及文化现象,没有涉及经济现象,排除B项;题干所述现象与市民阶层兴起关系不大,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木刻版画的内容,与印刷术无关,排除D项。
12.(2019四川双流中学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答案 D 根据“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了轻视理论的特点,故D 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A;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C。
13.(2019四川成都三诊)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
这表明,陆王心学(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答案 A 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故A正确。
14.(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孟子强调:“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上述言论意在( )A.提倡君主专制B.强调民本思想C.主张依法治国D.批判君主专制答案 B 材料中这些言论都强调以民为本,故选B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故A、D两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
15.(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反映了(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答案 D 《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
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故A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万历八年至十八年,葡商每年从中国运出生丝约3 000担,获利约36万两白银。
”明朝中后期,中国的丝绸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中转输往拉美各地。
这些丝织产品基本上都是江南所产。
时人张瀚曾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
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乾隆年间,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衣被几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