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现在: 被人抬着上楼,只能喃喃地说“牛奶”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 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 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三、探究释疑::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 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 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 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我”则充当 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 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幼年的伯尔眼睛里有 一股不服输的神情
伯尔,1917年 出生于德国科 隆市一个普通 的木匠家庭, 是家中的第八 个孩子,自幼 家境贫寒,渡 过了艰难的童 年和青年时期。
二战期间,他应 征入伍,在俘虏 营中渡过了六年, 后被保释。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代表作品有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 卡塔琳娜·波罗 姆》。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 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 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 “我失声呼叫,医生 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 只耸了耸肩膀”……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
比较阅读
两篇小 说都用了 “自白”的 形式,但又 有不同,试 作比较。
《一》:索科洛夫 是在和别人交流; 《流》:“我”是 内心独白,是在和 自己的心灵世界交 流。
我们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 3500 万 ; 各 种 损 失 折 合 当 时 美 元 计 算 数 额 高 达 1000亿以上。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 世界上共发生战争 14513 次,使36.4亿人丧生,损 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 150 公 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 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 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 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三、探究释疑::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 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 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 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我”则充当 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 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幼年的伯尔眼睛里有 一股不服输的神情
伯尔,1917年 出生于德国科 隆市一个普通 的木匠家庭, 是家中的第八 个孩子,自幼 家境贫寒,渡 过了艰难的童 年和青年时期。
二战期间,他应 征入伍,在俘虏 营中渡过了六年, 后被保释。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代表作品有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 卡塔琳娜·波罗 姆》。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 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 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 “我失声呼叫,医生 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 只耸了耸肩膀”……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
比较阅读
两篇小 说都用了 “自白”的 形式,但又 有不同,试 作比较。
《一》:索科洛夫 是在和别人交流; 《流》:“我”是 内心独白,是在和 自己的心灵世界交 流。
我们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 3500 万 ; 各 种 损 失 折 合 当 时 美 元 计 算 数 额 高 达 1000亿以上。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 世界上共发生战争 14513 次,使36.4亿人丧生,损 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 150 公 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 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 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 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 德国士兵 ,因 战争 受了伤,但 “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 “我”始终想知道”
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
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 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
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 这里是“我” “我”所写的铭文 由 得以确认: 三个月前学美 术绘画的母校。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 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 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 “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 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 让历史重演。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 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 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 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 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 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复仇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 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 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 的母校,被放在自己曾经接受过军国主 义教育的美术教室,反复出现的对学校 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 争对文明、对艺术的摧残。同时,对我 最终醒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

以前在学校:
画花瓶、描字,休息时下楼吃果酱黄油面 包,喝牛奶,冒险地抽烟, 觉得画画是百无聊 赖的
现在: 被人抬着上楼,只能喃喃地说“牛奶”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 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 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三、探究释疑:
在众多 的证据下, “我”为什 么对自己的 母校不敢确 认?为什么 直到铭文出 现时才敢确 认?
比较阅读
两篇小 说都用了 “自白”的 形式,但又 有不同,试 作比较。
《一》:索科洛夫 是在和别人交流; 《流》:“我”是 内心独白,是在和 自己的心灵世界交 流。
我们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 3500 万 ; 各 种 损 失 折 合 当 时 美 元 计 算 数 额 高 达 1000亿以上。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 世界上共发生战争 14513 次,使36.4亿人丧生,损 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 150 公 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 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 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 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肉体的创痛 心灵的震痛
流浪人,你若到
斯巴……
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 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 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 悲现实。
我的手迹!
换角度问问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 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 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 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我”则充当 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对德国纳粹分子的讽刺,他们给青少年灌输 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盲从,揭示为法西斯 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 判和反思基调。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精品课件36(3份)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色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2)威风凛凛: 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令人生畏。凛凛,严
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3)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4)无济于事: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5)无计可施: 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
也没有。
(6)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二战 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 年被俘,同年 12 月 生平 获释,返回科隆。1947 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 经历 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 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 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 作品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勃鲁 姆》 ,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1972 年,因其作品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 评价 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 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 为了看书不吃面包 伯尔小的时候,十分爱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去书店 读,常常是书店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地来到店门外等候。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 艺品,挣来的钱只够一家 10 口人吃用。小伯尔每天帮父亲去教 堂送一次雕像,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 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有一天,老师宣布要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 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
小伯尔这下可着急了。他自己连一本课外书也 没有。到时,同学们都有书交出去,唯独他没有, 那多丢脸啊!可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 书呢。怎么办呢?又不能向爸爸要钱。爸爸每天从 早到晚地干活,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如 果每天能多存一点钱,那他很快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对呀, 何不把买面包的钱都省下来,这样,两三天后一本崭新的书就 是他的了。
最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教学讲义ppt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 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 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 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 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 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 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 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 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 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 《美狄亚》告诉他们做事可以不择 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 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 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 老弗里茨:腓特烈一世,绰号红 胡子。他试图把神圣罗马帝国变 成一个军事专制国家。六次远程 意大利,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 远程时,他发表演讲,称自己为 “上帝所加冕的、伟大与和平的 使者,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 的扩大者,罗马人的皇帝腓特 烈”。
• 2、我是上帝。“我”是具有强力意志的 人。尼采认为人应当以强力意志取代理 性。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利意志,扩 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 “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蔑视一 切传统道理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 弱者和群氓来实现自我。
• 一般认为,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思想的 温床。
• 多哥的大幅风景画:“几个黑人和 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 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 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英、 法占领。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 民统治,故而对学生进行殖民宣传。
我认出母校了吗?
• 1:一个生活了8年的母校,应很熟悉,为 何“我”竟需要费力辨认?
• ①因为学校在战争中变得面目全非。 • ②不止是面目全非,还有布置雷同。
2:什么地方的雷同让“我”难以确认母校呢?
• 挑刺的少年: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 孩”,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 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 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 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 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 铜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共23张PPT)

2、为什么要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 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 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 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他这“英勇无比”的 行动,他这一“壮举”有 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 可?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 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 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 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 耸了耸肩膀”……
己到底受了什么伤 。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 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 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 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 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 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 下被抬进医院的。
(一) 讨论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 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 烈士充满向往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一、整体感知: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
攻
入德国,
确定:
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1、故事发生在一 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课件

1970年12月7日, 德国总理勃兰特与波兰签 订了华沙条约,在纪念碑 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 下跪并且为纳粹德国侵略 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华沙之跪极大的提高了勃 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 形象,1971年勃兰特获得 了诺贝尔和平奖。
10月18日, 日本反对派自民党总 裁安培晋三参拜了象 征日本军国主义的靖 国神社。北京和首尔 立即给予了强烈谴责。 他让二战日本军国主 义的侵略历史再次成 为日本同邻国关系的 恶化剂。至少目前安 培晋三显然还做不到 “反省过去,放眼未
一个战争受害者对战 争的态度:
欣赏、赞美
我畸形心理形成的原因?
美狄亚 希腊戏剧中的复 仇女神形象,为了爱 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 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 儿女。她被称为“复 仇女神”。
挑刺的少年 公元前四世纪, 一个牧羊少年担当送信 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 到罗马后,才将脚掌上 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 挑出。罗马元老院为了 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 作了这尊铜雕。被称作 “忠诚的男孩”。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点: 人物:
? 事件:
盟军已经攻入德国 的一个夜晚。
本多夫的战地医院, 原是一所文科中学。
原来是一名学生, 现在是一名伤兵。
悬念
情节:
“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 德国士兵,在战争中受了伤。在一个夜晚,被汽车运到 一所已被改成临时医院的文科中学。在被抬往已成为简 易外科手术室的美术教室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熟 悉的景象。因而我始终疑惑“这里是不是自己的母 校?”、“我又到底受了什么伤?”直到最后,他才确 定战地医院就是他的母校,他失去了双腿和右臂。
环境布置
复仇
忠诚 统治
+
常规道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二、人物命运比较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 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 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 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 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 《流》中的“我”失 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 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争蔓延到40个国家,有60多个国家参 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 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 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 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 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 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一、主题比较: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 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 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 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 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 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
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 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 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 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 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 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 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 束了他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