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痰饮
痰饮
饮留胃肠——痰饮
饮流胁下——悬饮 饮流肢体——溢饮 聚于胸肺——支饮 病质:阳虚阴盛 ,因虚致实。中阳素虚,脏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病理 基础。 病机转化:虚实转化。
二、诊断与鉴别 【诊断】
1.临床特征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中有振水声,肠间沥沥有声,头
昏目眩等,形体昔肥今瘦。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 出性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扩张、不完全 性幽门梗阻、肠梗阻、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的某些阶段,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病因】
• 外感寒湿 • 饮食所伤 • 劳欲体虚 肺失输布 伤及脾阳 损伤肾阳
水 液 停 聚
痰 饮
【病机】
基本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津液停聚 病位:肺、脾、肾、三焦,可影响五脏。
2.悬饮
(2)饮停胸胁
证候:咳唾引痛,胸胁疼痛较前减轻,呼吸困难反加重,咳逆气 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饱满, 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泻肺祛饮。 方药: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2.悬饮
(3)络气不和
证候: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胀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 至迁延经久不愈,阴雨天加重。舌质暗苔薄,脉弦。 治法:理气和络。 方药: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3.溢饮与水肿之风水 证鉴别
水肿之风水证,分表实、表虚 两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 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 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
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 咯痰等肺系证候。
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
异。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痰饮学说是阐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理及其辨证论治的学说。
痰饮是体内津液结聚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浊者为痰,其质清稀者为饮。
由于痰和饮的性质相同而又常合而为病,所以常痰饮并称。
痰饮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引起病变的致病因素。
《中医内科学》教材则分为痰证、饮证。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调,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症。
分有形、无形两类。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这一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在理论上和临床治疗上都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众多方面,并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有特点的组成部分。
一. 痰饮的产生人体水湿津液代谢生理:《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腕,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 痰的发生文献:历代医家论述很多,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对痰的发生归结到肺、脾、肾三脏。
“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痰之来也,多由于肺”“痰之本也,多在于肾”。
明代李延《医学入门》中说:“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2. 饮的发生文献:《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宋代陈言、明代张景岳认为,饮的发生是由于外受寒湿,内伤水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以致水液聚积而成。
3. 痰与饮之区别痰与饮虽然均为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内则脾、肺、肾三脏失常,水液结聚而成,但痰与饮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
益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所谓饮也。
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痰饮)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痰饮)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痰饮病,症见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及转侧时疼痛加重,心下痞满,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2.痰饮病,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
脉沉弦。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3.痰饮病,症见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
胸胁闷痛。
舌红少苔,脉数。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悬饮阴虚内热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4.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5.痰饮病。
症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痰饮6.支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7.痰饮病,症见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时有咳嗽,舌苔薄,脉弦。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悬饮阴虚内热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络气不和证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8.痰饮病的病机,主要关系到A.肺心肾B.肝心肾C.肺肝脾D.肺脾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9.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小青龙汤D.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10.治疗悬饮饮停胸胁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11.溢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12.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痰饮13.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
中医内科学试题(6)【精选100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痰饮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A.病因B.病机C.病理产物D.病位E.症状【答案】C2、眩晕的转化A.阴阳俱虚B.气血亏虚C.中风D.厥证E.脱证【答案】A B C3、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若出现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应加用A.秦艽.白薇B.龙胆草.黄芩C.青蒿.黄芩D.竹茹.藿香.白蔻仁E.郁金.香附.青皮【答案】C4、鼓胀病变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病证是A.昏迷B.血证C.癃闭D.痰证E.瘀证【答案】C5、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应首选A.椒目瓜蒌汤B.香附旋覆花汤C.柴枳半夏汤D.大青龙汤E.小青龙汤【答案】C6、下列属于少阴病的临床表现的有A.畏寒蜷卧,四肢逆冷B.精神萎靡,似睡非睡C.下利清谷,小便清长D.心烦不得眠E.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答案】A B C D7、消渴日久不愈,常可并发的病证是A.疮疡B.关格C.水肿D.中风E.白内障【答案】A B D E8、太阳头痛可选用A.羌活B.蔓荆子C.川芎D.白芷E.柴胡【答案】A B C9、瘀阻脑络证的头痛特点是A.冷痛B.绵绵而痛C.刺痛D.胀痛E.空痛【答案】C10、呃逆与呕吐在病机上的相同点为A.胃失和降,气逆于上B.胃阴不足,胃虚不降C.食管狭隘,胃失和降D.外邪犯胃,气逆于上E.脾胃虚弱,食入不化【答案】A11、中风病脱证治疗首选A.六味地黄丸B.补阳还五汤C.补中益气汤D.参附汤E.以上均不是【答案】D12、癫证多见于A.壮年女性B.青年男性C.青少年男性D.老年男性E.青壮年女性【答案】E13、下列各项,属于水肿病理因素的是A.风邪B.水湿C.痰浊D.疮毒E.瘀血【答案】A B D E14、郁证中的梅核气与噎膈的主要鉴别点是A.患者的年龄与性别B.有无咽喉阻塞感C.有无吞咽困难D.有无咽干.灼热.咽痒E.有无长期吸烟饮酒史【答案】C15、下列各项,属于胁痛病因的是A.情志不遂B.饮食失宜C.跌仆损伤D.劳欲久病E.虫毒感染【答案】A B C D16、心衰的病因A.久病耗伤B.感受外邪C.七情所伤D.劳倦内伤E.跌打损伤【答案】A B C D17、噎嗝病位在食管,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A.胃肝脾肾B.脾肺肾C.心胃脾肾D.脾胃肝胆E.心肺脾胃【答案】A18、丁某,男,患肝病多年。
中医内科学课件-痰饮
饮
【学习目标】
1.掌握痰饮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 3.了解痰饮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预防调护。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的运化、输布失常,停聚于身 体某一局部的病证。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别,广 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 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 即饮停胃肠之痰饮。本节仅讨论广义痰饮。
中医内科学
其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外感 新病多实、内伤久病多虚,但久虚更易感外邪,故常见虚实夹杂之 证;寒饮伤阳,热饮伤阴,可由实转虚,出现阳虚或阴虚证。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及分类
中医内科学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属饮停胃肠。
肺居上焦,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主运化、转输水液; 肾居下焦,为水脏,主蒸化水液;三焦司一身之气化,是运行水液 的通路。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湿邪 困脾,或脾虚不运,可使水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为饮;肾气、 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权,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三脏之 中,脾失健运,首当其冲,尤以脾阳不运为发病之关键。
中医内科学
根据痰饮发生部位,选择相应检查。疑为痰饮,可行消化系统检查; 疑为悬饮可行肺部检查;疑为溢饮可行泌尿系或心功能检查;疑为 支饮,可行心肺检查。
(二)病证鉴别
1.悬饮与胸痹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左侧胸膺部或膻中处突然发作的疼痛,可 放射至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 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多数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 持续不解,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 肺系证候。
中医内科学之痰饮课件
久病体虚:久病不 愈,正气不足,脏 腑功能失调,导致 水液代谢失常,形 成痰饮。
痰饮的分类
痰饮:指体内 水液代谢失常, 停积于体内形 成的病理产物
痰:指水液停 积于肺,表现 为咳嗽、气喘、 痰多等症状
溢饮:指水液停 积于四肢,表现 为四肢肿胀、疼 痛等症状
01
03
05
02
04
06
饮:指水液停积 于胃肠,表现为 腹胀、腹痛、呕 吐等症状
05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粉 尘,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6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痰饮的心理调适
1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焦虑和紧 张
2
3
4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 理平衡
培养兴趣爱好, 转油腻、 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03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 分摄入
04
避免烟酒,减少对呼吸 道的刺激
05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06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痰饮的预防
痰饮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健脾化湿:通过健 脾益气、化湿利水 的方法,恢复脾胃 功能,消除痰饮产 生的根源。
温阳化饮:对于阳 虚水饮内停的患者, 采用温阳化饮的方 法,以恢复阳气, 消除水饮。
活血化瘀:对于痰 饮与血瘀互结的患 者,采用活血化瘀 的方法,以消除血 瘀,促进痰饮的消 散。
清热化痰:对于痰 热互结的患者,采 用清热化痰的方法, 以消除痰热,促进 痰饮的消散。
痰饮(中医内科学)
1.常见病因
(1)外感寒湿
气候湿冷、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 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肺气不能 宣布水津;或寒湿由表及里,中阳受困, 脾失健运,水液不化,水津停滞,积而 成饮。
(2)饮食不当
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损伤 中阳;或炎夏受热、饮酒后,因热伤冷, 冷热交结,中阳被遏,均可致脾失健运, 水湿内生,水液停积而致痰饮。
历史沿革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 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论述了正常水液的代谢。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在泉……湿淫所 胜……民病饮积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又曰: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 食减。”这是对痰饮认识的开端,又为后世痰饮学说 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首创“痰饮”名称,并立专篇 对痰饮的分类、证候、治法、方药等加以论述, 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成为后世对 痰饮病进行辨治的重要依据。
隋唐至金元,有痰证、饮证之分,发展了痰 的病理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
《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做了明 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 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
西医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 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 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痰饮(病证)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
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 气化不利,水液输布运化失常,津液停积为患。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型?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该证型的治法:如何?当选用何方药?应如何调养?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同时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
诊断分析
此患者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化气行 水,故出现全身水肿等症状。
05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痰饮研究现状及成果
痰饮理论源流
梳理了痰饮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历代医家的认识, 总结了痰饮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 教材)
目录
• 痰饮概述 • 痰饮辨证论治 • 痰饮预防与调护 • 痰饮案例分析 •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痰饮概述
痰饮定义与分类
痰饮定义
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
痰饮分类
痰饮分为广义痰饮和狭义痰饮。 广义痰饮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 痰,狭义痰饮则指四饮之一,即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03
痰饮预防与调护
痰饮预防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 味,多食健脾利湿之品, 如山药、扁豆、薏苡仁等。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 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 体质,提高抵抗力。
避免外邪侵袭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 免外邪侵袭,诱发痰饮。
痰饮调护要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潮湿,以免加重痰饮症状。
痰饮证治研究
对痰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痰饮证治体系。
痰饮方药研究
对化痰祛饮类中药的配伍、功效及作用机制等方 面进行了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痰饮研究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痰饮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价,同时将与现 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痰饮证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中医认为痰饮与情志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痰饮患者的神经系 统也有所异常。
痰饮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痰饮的分子机制研究
现代医学对痰饮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痰饮生成和代 谢相关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
痰饮与细胞生物学
研究揭示了痰饮与细胞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如痰饮对细胞形态、功 能的影响等。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现代医学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切诊
通过切脉、按诊等手段 ,判断痰饮的病位和病
势。
03 痰饮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04
温化寒痰
针对寒痰引起的咳嗽、痰多等 症状,采用温化寒痰的中药进 行治疗,如半夏、陈皮等。
清化热痰
针对热痰引起的咳嗽、痰黄等 症状,采用清化热痰的中药进 行治疗,如贝母、竹茹等。
燥湿化痰
针对湿痰引起的咳嗽、痰白等 症状,采用燥湿化痰的中药进 行治疗,如苍术、厚朴等。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痰饮 的目的。常用的手法有摩法、揉法、推法等。
按摩部位
通过按摩相应的部位,如胸部、背部、腹部等,促进气血流通,达 到治疗痰饮的目的。
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04 痰饮的预防与调理
,形成痰饮。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等心理因素影 响脏腑功能,导致气机郁滞,水湿 不化,形成痰饮。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阳 气,导致水湿运化失常,形成痰饮 。
痰饮的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是由于水液代谢紊乱,水湿 停聚所致。痰饮的形成与肺、脾 、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内科学讲座(3)痰饮
通调 水 道 的功 能 - 为水 的 上 源 。 肺 气 不 足 则 通 调 窒 滞 } 主 中 若 脾 焦 , 运 化 水 答 的功 能 , 脾 气 虚 则 转输 无 权 } 处 下 焦 , 蒸化 有 若 肾 有 开台 的功 能 , 肾气 虚 则 燕 化 无 力 。 、 、 通 调 、 输 、 若 肺 脾 肾 转 蒸化 的 功能 失职 , 致 水 津 内停 , 而 为 痰饿 导 聚 12 3 病 理 性 质 屑 阳 虚 阴 盛 .. 因 水 为 阴类 , 阳 不 运 , 阳 气 非 若
四 肢 肌 肉之 间 , 体 疼 痛 而 沉 重 饮 为 水饮 停 留 于胸 脶 , 身 支 咳端 不能平卧 。 外形 如 肿 代 医 学 的 慢性 支气 管 炎 、 气 管 哮 喘 、 现 支 渗 出性 胸 赓 炎 、 性 胃炎 、 慢 胃功 能紊 乱 、 门 梗 阻 、 炎 水 肿 等 疾 病 幽 肾 的 某 一 阶 段 而 具 有 相 应 临 床 表 现 者 , 可 参 照 本 病 进 行 辨 证 论 均
下几 点 : 一 有 助 于 早 期 诊 断 , 内资 料 在 I 肝 癌 . P< 第 国 期 AF
孕 妇 血 中 AF P多 在 5 0n / 以 下 故 基 层 广 大 乡村 医生 0 g ml
在 参 阅医 院转 来 的 化 验 单 时 。 多 加 思 考 。 面 分 析 , 清 AF 要 全 认 P
维普资讯
・4 ・ 8
中 国乡村 医药 杂志 20 0 2年 6月 第 9卷 第 6期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痰饮辨证施治。
1.痰阻于肺证候: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出现,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
治则:宣肺化痰。
2.痰蒙心窍证候: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治则:化痰开窍。
3.痰蕴脾胃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所致。
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
治则:健脾化痰。
4.肝经痰郁证候:多由肝气郁结所致。
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
治则:解郁化痰。
5.痰动于肾证候:多因久病及肾,阳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
治则: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
6.痰留骨节经络证候: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
治则: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7.痰饮证候: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
治则: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8.悬饮证候: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则:攻逐水饮。
9.溢饮证候:因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攻逐水饮。
10.支饮证候: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痰饮
痰饮一、痰饮的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二、痰饮的分类——按痰饮停积的部位来分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饮邪支撑胸肺。
三、痰饮的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
(二)病机基本病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机体某部位。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
病变脏腑——肺、脾、肾、三焦,脾首当其冲。
四、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饮邪支撑胸肺。
五、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悬饮与胸痹两者均有胸痛。
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水肿之风水相搏证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
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
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六、痰饮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首辨饮停部位2.次辨标本主次3.三辨病邪兼夹。
七、痰饮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以温化为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八、痰饮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一)痰饮1.脾阳虚弱证候: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名释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痰古名淡, ①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游动的物质 ②指病理性之液体,即本篇所讲内容。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二 历史沿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内经》无“痰饮”之名,但有“积饮”
三 讨论范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本篇章论述的范围以《金匮要略》中之痰饮病为主。
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 性心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 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些阶段,可参照本篇进行辨 证论治。
病因病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溢饮与风水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分表寒、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无 汗、身体痛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表虚证身体浮 肿汗出恶风,与溢饮易鉴别。
3 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 哮病鉴别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肺胀是肺系多 种慢性疾患日久渐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 症,哮病是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性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 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伏饮指伏而时发的饮证。 在急性发作阶段可表现支饮症候,喘证的肺寒、痰浊两类又 常具支饮特点,哮证发作期与伏饮基本类同,应注意鉴别。
Ø 在肺脾肾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致水液停滞中焦,流溢四末,波及五脏。
病机-三焦气化失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水液的输布排泄,还与三焦的作用密切相关。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
官,水道出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诊断依据—结合痰饮的临床特征、停积的部位
1 痰饮 心下痞满,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 体夕肥今瘦---饮停肠胃
2 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 痨病史---饮流胁下
3 溢饮 身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 出或伴咳喘---饮溢肢体
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则水液停积为饮。
痰饮病因病机示意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外感风 寒湿
中阳受困水 湿不运
饮食 不节
阻遏脾阳水 湿停聚
肺通调雍滞 脾转输无权 肾蒸化失职
劳欲 所伤
脾肾阳虚水湿 不化
三
焦
水
道
水湿或聚而成饮或遇
失
火煎熬为痰
司
痰饮以阳虚阴盛为本 证候以本虚标实多见
【诊查要点】
Ø 宋.严用和提出“气滞”津凝可以生痰饮。
Ø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一般而言,粘稠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
Ø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 者”的观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Ø 明.张介宾:五脏之病,虽俱然生痰,然无 不由乎脾肾。
Ø 清.叶天士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水 积水不散留而为饮 饮 饮因于湿
水泛为痰
饮痰
为为 痰饮
湿
之之
渐化
痰 痰因湿而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鉴别诊断】
1.悬饮与胸痹
同:两者均有胸痛 异: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疼痛,可引及左肩背 或左侧内臂,常于劳累、受寒、饱餐后发作,历时较 短,休息或用药后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 呼吸时加重、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状。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v 辨证要点 v 治疗原则 v 分证论治
4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型如肿---饮邪支 撑胸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舌脉象和辅助检查等
——苔白滑或厚腻,或舌淡体胖,脉象多为沉弦 而滑。
——x线、内窥镜、胃肠动力学检查、痰培养、 胸水、尿常规、胸腹腔B超或CT等理化检查有 助于疾病诊断。
【病证鉴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Ø 痰、饮、水、湿的区别
Ø 痰—多厚浊,无处不到病变多端,为阳邪以热煎熬 而成。
Ø 饮---呈稀涎,多停于体内局部,为阴邪多由寒积聚 而成
Ø 水---为清液,每泛溢体表全身,为阴类但有阴阳之 分
Ø 湿---粘而滞,发病缓慢缠绵难解,属阴邪每与它邪 相兼为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痰饮之病名,首见《金匮•痰饮咳嗽病
脉并治》篇,痰饮含义的广义和狭义 之分亦见其中。
广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狭义---痰饮 提出痰饮的著名治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从隋唐至金元渐有痰证、饮证之分: 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Ø 唐.孙思邈:温胆汤
目的要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熟悉痰饮的概念、病因、诊断及相关病证的鉴别
2、重点掌握痰饮病机、治疗原则。
3、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常见证候及治疗方 药。
一 定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 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多种 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病因、 病理产物、临床表现,病机概括) 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致肺 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归正化,或 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 形的复杂痰饮病证。
1 外感寒湿
寒湿—伤人阳气-阳气受损-水湿侵袭卫表,停聚而成痰饮。
2 饮食不当
暴饮过量、饮食生冷、因热伤冷—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津 液停聚—痰饮
3 劳欲所伤
劳倦伤脾阳,纵欲伤肾阳—阳不化水水湿停聚-痰饮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
Ø 肺之通调雍滞,脾之运化无权,肾之蒸化失职,水液不得运 化输布而成浊液,其聚而为水为饮,或遇火气煎熬为痰。
之说,为后世认识痰饮奠定了理论基础。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民病, 饮发湿下。”
– 《素问•经脉别论》论:“饮入于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正常代谢
–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 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 举。”——脾肾功能失调可致停饮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