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合集下载

江南小镇的建筑美学

江南小镇的建筑美学

江南小镇的建筑美学江南小镇的建筑美学——文献综述前言:江南作为中国的鱼米之乡,生产气候条件良好,物产丰富,这使得江南成为了适宜人居住的宝地。

江南雨水充足,河道纵横,多平原丘陵,因此江南的建筑多依山傍水完美的结合了周围的景物。

江南的富庶也在建筑中得到了表现,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精致细腻。

江南小镇的民居建筑更是诠释了江南建筑的美,苏州园林,周庄古居,透显了江南纤美玲珑的曲线。

正文:江南民居的建筑美学:江南地区指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等东南沿海省份, 历史上的江南概念要大得多, 可以包括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等省或这些省的部分地区。

由于江南地区地形富于变化,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形态。

江南民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自然条件、相同的自然经济、相同的交通条件、相同的传统文化底蕴, 培育了大量的气质相同的水乡民居, 而各个地区因其微观环境, 建设者爱好的不同, 通过广大群众以及各阶层人士的不懈努力, 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水乡民居。

1.江南民居的布局江南民居院落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 只是一般布置紧凑, 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 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 迎面正房为大厅, 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 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 房屋开间多为奇数, 一般三间或五间。

每间面阔3~4米, 进深五檩到九檩, 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 和院墙一起, 围成封闭式院落。

不过为了利于通风, 多在院墙上开漏窗, 房屋也前后开窗。

这类适应地形地势, 充分利用空间, 布置灵活, 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 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现保留下来的以浙江吴兴县南浔镇新开河李宅为代表。

浅析江南建筑的意象之美——以昆山锦溪古镇为例

浅析江南建筑的意象之美——以昆山锦溪古镇为例

浅析江南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以昆⼭锦溪古镇为例摘要:江南⽔乡以灵动秀美著称,其建筑更是传统美学思想的衍⽣。

本⽂从江南⽔乡传统建筑的意象概念出发,体验美的意境,并分析传统美学思想是如何在锦溪古镇的建筑空间形态中外化出来,探寻古镇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意象之美。

关键词:江南⽔乡,建筑意象,意象江苏省昆⼭市锦溪古镇是⼀个典型的江南⽔乡古镇,古镇境内湖荡密布,河巷纵横。

⼤多数民居依⽔⽽筑,风貌古朴,青⽡⽩墙,空间精巧宜⼈。

江南⽔乡的美,向⼈们传达着独特的情感,是“景”与“情”的统⼀。

锦溪古镇鲜明的地域风格与和谐有机的布局,形成了理想⽽⾃由的⽣活环境和建筑意象。

1.空间形态与布局锦溪古镇空间构成与其地理位置关系密切,民居因地制宜,以⽔为⾻,临⽔⽽建,两岸⾯⽔界⾯整齐有序,形成“⼗”字形河道布局。

(图1)古镇的建筑平⾯布局随河道,街道空间⾃由进退,细微的收缩、扩张和转折丰富了空间连续完整的体验,极富耐⼈寻味的意趣。

1.1形态虚实 锦溪古镇的建筑没有复杂的形式,主要靠单体建筑⾃由组合来展现⼀种群体美,所谓化零为整。

凯⽂·林奇在《城市意象》⼀书中说到:“任何⼀个良好的城市都应有连续的组织结构⽽⾮⼀个个单体。

”锦溪古镇就是这样的⼀个组合灵活,图1: 锦溪古镇 河道-街道-建筑 图底关系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进退有序,⾼低有致的组织结构。

单体民居同中求变,有序的紧密排列,形成连续的空间界⾯。

沿街巷⾏进时,建筑为实,留空处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明实暗虚,物实影虚,感受街巷张弛有度的虚实变化,丰富内⼼情绪。

古镇空间的开与闭、疏与密、动与静,使得古镇空间是⼀系列变化着的构图,这构图具有连续性,给⼈步移景异的感官享受。

1.2布局层次锦溪古镇的街巷形态平⾯多随⾃然地势曲折,曲折有度,忌宽求窄,私密性较强,使街景在统⼀中又不乏变化,又能满⾜⼈探幽的⼼理情绪。

⽆论是曲折多变的河街空间,还是曲径通幽的巷弄空间,都体现着“⼭重⽔复疑⽆路,柳暗花明又⼀村”的“意”之情境。

中国古镇的美学分析03

中国古镇的美学分析03

中国古镇的美学分析现实中的美有很多种,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生死抗争,有宁静致远的林间小路,悠闲温馨小屋,有繁华热闹的集市,一段感人肺腑的母子真情,神秘内敛的古代遗迹,海阔天高的青藏高原。

就中国古镇来说,不管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北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到徽州的菊斗乡里的祠堂;再到山西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无不透射着一种美。

这种美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为什么它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它深厚的历史厚重感。

它的形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而逐步形成的。

它的背后映射着一种历史沧桑感。

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都是经受了千百年锤炼的,上面都记载了无数被遗忘的故事。

每一块石头都在向人们讲述着数百年前人们的真实生活。

古镇凝聚了神秘的古代文化。

毕加索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古镇就是东方艺术的综合体现。

宁静感是古镇美的另一个方面。

古镇的氛围是非常闲适的,那里的生活是非常安宁的平淡的。

所有的活动都是自主的,与现代都市的竞争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可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和解脱。

现代过度的发展经济。

带来的是一时的表面繁荣。

很多古镇的人性化设计被抛弃了。

取而带之的是一些非常不人性的人造环境,造成了许多交流、休闲的缺乏,人都成为了金钱驱动的机器,但人们似乎还没有清醒过来。

“孤僻”虽冠以独立的美名,“金钱”成了成功的象征,中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老祖宗留下的设计瑰宝都丢弃,而那些称自己是文明现代一代,口口声声称自己适应时代,去捡西方的垃圾,古镇的人性化美正在于它的合理性,经过长期发展,长期否定、肯定发展起来。

艺术美是古镇美的又一个方面。

古镇的美来源于它的客观形式美,可谓风景如画,色调的同一性,它一般以灰色为主,色彩的明度不高,和谐而淡雅,建筑的安排变化而统一,没有刻意去营造的设计,才是自然的形成了。

古镇的美可以用形式美的法则来判断一下单纯统一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了,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因数,如古镇的苍劲古老的大树与苍老斑驳的墙壁、岁月磨平的石板路宁静平和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等,这种单纯能使人产生一种顿悟平和的感受。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形容古镇的建筑

形容古镇的建筑

形容古镇的建筑
古镇的建筑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和艺术魅力,它们通常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以灰砖和黑瓦为典型建筑元素,形成一种古朴而优雅的建筑风格。

古镇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耐用性,更具有美感和文化价值。

古镇的建筑有着错落有致的屋顶轮廓线,独特的挑檐和雀替等细节处理,使建筑物更显精致和优美。

在建筑结构上,古镇的建筑多采用“四梁八柱”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同时,古镇的建筑也注重内部装饰和外部景观的协调统一,使建筑物与环境相得益彰。

古镇的建筑通常分为住宅、商铺和作坊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住宅建筑通常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空间的利用率;商铺建筑则注重门面和橱窗的设计,以吸引顾客的眼球;作坊建筑则注重实用性和生产效率,以满足生产需要。

总之,古镇的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更是一种历史传承和人类文明的象征。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感受古镇的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呈现出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在于其精细的设计、和谐的比例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结构与比例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和比例的协调。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天人合一”。

这意味着建筑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宇宙的和谐相应。

传统建筑采用了许多天文、地理和数学的原则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和比例。

在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包括单檐、重檐和抬檐。

这些结构形式使建筑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够适应,并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使用实木、石材和砖瓦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在建筑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使建筑更坚固耐用,也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美感。

二、装饰与细节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的精美。

在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宫殿和庙宇等重要建筑,采用了许多雕刻和绘画技术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在建筑的门窗、柱子和檐口等地方常见到精美的雕刻图案,这些图案常常以动物、植物和神话传说为主题,形象生动而富有艺术魅力。

此外,传统建筑的屋顶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形式,如“飞檐”和“翘角”,这些形式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水和遮阳的作用。

屋顶上的彩画和琉璃瓦更是为传统建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古建与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建筑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旅游景点以及民居建设中。

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益于文化传统的传播,也对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保护传统建筑,现代社会还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美感,同时也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中国传统建筑古镇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古镇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古镇的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古镇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古镇的建筑风格,尽可能地展示出它们的美丽与独特性。

一、概述中国传统建筑古镇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这些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同时,它们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文化遗产的瑰宝。

二、南方古镇的建筑风格1.水乡古镇水乡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水为中心,建筑依水而建。

镇上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外墙上涂以白色,整洁而雅致。

房顶多采用歇山顶或者筒瓦,独特的造型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2.园林式古镇园林式古镇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建筑周围常有精心布置的花园和庭院。

传统建筑多以庭院为中心,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得到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慰藉。

这种建筑风格追求的是和谐、平衡与美。

三、北方古镇的建筑风格1.明清古镇明清古镇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明清时期建筑的影响。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房屋多为砖木结构,色彩丰富多样。

传统的飞檐、斗拱、雕花等装饰元素使得建筑更加具有雄伟的气势。

2.边塞古镇边塞古镇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边疆地区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塞北风格。

建筑多采用凝土墙体,外墙多涂以白灰,给人以简朴而坚固的感觉。

古镇内的建筑也常常配有瞭望塔或者城墙,以应对边境的风险。

四、古镇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古镇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

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使这些古镇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向后代传授千年文明。

总结中国传统建筑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历史和卓越智慧。

无论是南方的水乡古镇还是北方的明清古镇,它们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保护与传承古镇建筑风格,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一、古镇民居建筑的线形美(一)直线美直线隐藏于建筑的墙体、柱梁和门窗等。

例如长扇落地窗中的边框线、门板线、窗棂线。

以窗棂为例,窗子作为建筑的眼睛,在民居建筑中起的主要作用为采光和装饰。

窗棂由长、短、粗,细不同的木线条构成,形态各异,长短不一。

建筑中的线条构成既抽象,又直观,这些线条看似简单,但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 同时寓意深刻。

例如常见的冰裂纹窗棂图案(如图1-3所示:)。

冰裂纹的来历为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冰裂纹最初在瓷器上呈现,应用于家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用短直线交错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窗棂形式,居住者们借此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

梅花纹饰的运用也较为常见,其花纹主要是榫接和透雕的技术加以制作,用简洁的几何形构成犹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强调居住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此外,还有菱形、井字纹、丁字纹、万字纹、夔纹等,其中万字纹和夔纹分别承载着万寿无疆和望子成龙的心愿。

这些图案均由精巧、挺直的木线条构成,事实上,是追求实用价值的结果。

因为窗子作为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道,在不失美观的前提下必须最大可能地引进光线;与此同时窗子起着借景的作用,每个窗棂中呈现的风景不尽相同,窗棂便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

直线简洁、刚毅的特点在马头式风火墙的设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浙北古镇地少水多,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

以水为生的水乡古镇,寸土寸金,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中,为保护自家建筑免收火灾,在建筑山墙上建起阶梯式的墙壁(如图1-4所示)。

这些墙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风火墙,其阶梯性的延伸至屋脊之顶给人们有视觉的稳定性和上升感,在与垂直地面的墙角直线形成呼应,长短错落分布,打破了白色墙面的平静,使得建筑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建筑中一排排的直线如同五线谱,风火墙的延伸如跳动的音符,前后左右有节奏地变化,与流淌的河水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一直一曲,虚实相间。

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点

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点

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点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展开分析和论述,主要是介绍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一些美学特征。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美学特征通过对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并且与区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传统的民居建筑所体现的美学特征也较为丰富多样,主要是包括了中原文化的北方院落、江南水乡文化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了使得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具有特色,有必要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所具有的美学表现及特征和她蕴含的民族风俗和特色。

一、中原文化下的北方四合院的美学特征分析第一,中原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华夏或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核心的文化就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还有佛教思想以及宋明思想等理学思想等。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之下,出现了北方四合院这种标志性的建筑。

这种建筑所体现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群体和谐。

经过对四合院的分布和布局进行调查发现,充分体现出了群体和谐以及尊卑长幼的传统理念和文化。

一大家族集体生活在四合院当中,把家族的相亲相爱,更能够将尊卑长幼以及相敬如宾等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典型的三进式院落正门处,一般在东南角,由外宅前院、内宅正院和后院三部分所组成,进入宅门之后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影壁墙,绕过影壁墙之后就是外宅的前院,位于南方位的房间一般是家谱或者是客人居住的地方。

而居中的位置则是正房或者是二房,正房的地基会比其他的房间的地基要高一些,这样就体现出了地位的尊贵和高低。

厢房位于正房的东西两侧,主要有儿子或者是兄弟们所居住,主人和长辈会居住在耳房,女儿以及女仆则会在内宅的后院居住。

这种住宅的比例及分布,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家族尊卑长幼的思想。

而且由于各个宅院的布局都严格的按照中轴线对称的原则来进行分布,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传统中尊卑长幼的思想和理念。

也传达了我国古代比较注重家庭和睦,另外也会追求威严以及端庄的美学原则。

古建筑中的独特设计之美

古建筑中的独特设计之美

古建筑中的独特设计之美古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内涵。

它们的独特设计元素也是吸引人们驻足观赏、沉浸其中的重要原因。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中独特设计之美,并从多个方面展示其魅力所在。

一、建筑布局的巧妙设计古建筑的布局设计精妙独特,往往能够体现出建筑师的智慧和对人们居住环境的思考。

例如,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常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

入门之后的第一个院落称为"牌坊院",用于隔离内外、引导人们逐渐进入宫殿的空间序列。

接着是"正厅院",作为"朝中"之地,常常以高大宏伟的建筑形式出现,以彰显皇权的威严和统治的正当性。

最后是"后院",作为皇帝及其家族的居住场所,兼具私密性和舒适性。

这样的布局设计不仅满足了从外到内、由公共到私人的渐进过程,同时也让人们在游览中能够感受到"进退有序"的美感。

二、材料运用的独特之处古建筑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有着独特的见解,常常能够将材料的特性和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效果。

例如,在古代欧洲的教堂建筑中,经常使用大理石。

大理石具备天然的美观纹理和高强度特性,可以创造出高贵典雅的氛围,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受。

而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则常常使用仿木贴金的技法,通过对木材纹理和质感的模拟,给人一种错觉,让人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以木制构件为主的空间中。

这样的材料运用不仅注重于物质本身的质量,同时也让人们能够从感官上感受到材料的纹理、温度以及触感的美感。

三、灯光效果的独特设计古建筑中的灯光设计也是其独特设计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灯光的运用不仅能够烘托出建筑的氛围,还能够通过光影的变化,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例如,在印度的泰姬陵中,建筑师通过精心布置的光源,使得白色大理石建筑在夜晚呈现出梦幻般的效果。

光影在建筑上的流动,让人们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感受到灯光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带来的美感。

江南古镇的古建筑之美3000字

江南古镇的古建筑之美3000字

江南古镇的古建筑之美3000字小桥、流水、人家......这也许是对江南水乡民居最好的注解。

心思巧妙的江南人,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水乡民居,自然与水关系密切,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河网密布,这里的房屋多依水而建,“贴水成街、就水成市”,形成优美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集镇景色。

既方便取水,又方便水路运输。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

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

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

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

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江南水乡民居形成原因: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丽江古城民居的审美赏析-最新文档

丽江古城民居的审美赏析-最新文档

丽江古城民居的审美赏析一、丽江古城民居的地域文化建筑有自己的美感体现,它不像绘画、雕塑那样再现生活,而是通过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空间安排、形体结构及各种装饰造成一种韵律和情调,侧重情感和意境的表现。

合院建筑是我国最为普遍的建筑类型,发源于中原地区,随着中原文化进入西南地域,合院建筑及诗歌、绘画等在西南地区流传开来,以“一颗印”“三坊一照壁”为民居典型代表,在汉化尤为明显的丽江,大研镇民居、大理古城民居、建水民居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纳西族占总人口的66.7%,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滇中高原过渡地带,纳西族居住的地区因此成为上述几省区各民族彼此交往的通道。

丽江大研古城是个海拔 2400 米的高原山城,是丽江的中心。

丽江当时的统治者木氏土司十分敬仰中原文化,因此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了“合院建筑”为主导地位的多元并存形态。

二、丽江古城民居的类型丽江古城形成约在宋末元初。

纳西族在古代曾有“穴居”的习俗,故史籍上有“么些洞蛮”之说,之后又有过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羊毛毡制帐篷居住的习俗。

自明代始,在丽江纳西族中已建有宏伟壮观的瓦房,到了明末,丽江古城居民逾千户,可谓“民居群落,瓦屋栉比”。

从清代起,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术不断为纳西人吸收,“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在丽江城镇和坝区、河谷区农村普遍流行,并产生了古朴中透出清幽、恬静中显出古雅的、极有特色的民居庭院。

丽江民居较为常见的形式有两坊拐角、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

一院建筑基本由三部分组成:院子,也是当地人说的“天井”,生活功能需求的房屋,介于两者之间的廊。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座坊和一座照壁所围成的四合院,东面为照壁,正对正房,成为院内主要景观。

四面各有一座坊,在四个角上还各有一个小院,当地称为“漏角天井”,这种形式称为“四合五天井”,它采取正房坐西朝东、南的方向,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有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欣赏古镇建筑的独特

欣赏古镇建筑的独特

欣赏古镇建筑的独特古镇,是我心中一片富有韵味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建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长河之中。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常常沉浸在古镇建筑的独特之中,欣赏着它们的美丽和历史。

一、古镇建筑的外观美古镇建筑的外观美是吸引人的第一眼。

无论是青砖黛瓦的民居,还是飞檐翘角的庙宇,都展示着古镇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木材结构,巧妙地运用斗拱和榫卯结构,使建筑更加稳固,同时也更加美观。

在夕阳的映照下,这些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美感,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故事。

二、古镇建筑的内部设计除了外观美,古镇建筑的内部设计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进入这些建筑,你会发现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木质的楼梯蜿蜒曲折,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

房间里的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每一件物品都透露出主人的品味和生活方式。

在这些古镇建筑中,我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能够体验到人们生活的独特韵味。

三、古镇建筑的文化意义古镇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的传承,如雕刻、绘画、陶瓷等。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了古镇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这些建筑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欣赏古镇建筑,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古镇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许多古镇建筑正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古镇建筑成为了当务之急。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古镇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古镇建筑的修缮与维护。

同时,应积极开展古镇建筑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古镇建筑的独特之处,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欣赏古镇建筑的独特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通过欣赏古镇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古镇建筑的独特继续闪耀着光芒,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尽的美好。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乌镇是浙江省桐乡市境内的一个古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而闻名于世。

乌镇古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本文将就乌镇古镇的建筑形式运用进行鉴赏,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太极哲学”思想。

太极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宇宙和谐,乌镇的建筑设计中也能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乌镇的居民大多数是江南水乡的居民,他们生活在水边,建筑要能适应水乡环境。

因此,乌镇的民居大都采用木结构,木质材料能够适应水乡湿润的气候,同时木结构还能保持建筑的稳定性,承受水的冲击。

此外,乌镇的民居建筑也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设计,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其次,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乌镇的古镇内,可以看到很多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围绕着湖泊或河流修建,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自然美景。

此外,乌镇的建筑还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建筑物内部常常设置有庭院和天井,使得室内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线和通风,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者,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乌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乌镇的宅邸建筑多为仿古建筑,外观典雅庄重,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反映了乌镇富商大贾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积累。

而一般居民的民居则更为朴实,建筑设计简约精巧,完全符合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

最后,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展示了传统建筑技艺的精湛与创新。

乌镇的民居建筑在传承和继承传统建筑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例如,乌镇的民居在外观上仿古,但内部的布局和装饰则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此外,乌镇的民居还注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了建筑的抗震、防水和保温性能。

总之,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而丰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前言----------------------------------------------------1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1.1 乌镇概况--------------------------------------------11.2 乌镇街道和建筑--------------------------------------2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 ---------------------------------32.1 巷街 ----------------------------------------------4 2.2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2.3 街道空间艺术----------------------------------------6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 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3.3 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 ----------------------------------------104.3披檐,临水敞廊--------------------------------------11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前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水乡古镇街道的空间艺术魅力。

乌镇水乡房屋的介绍和特点

乌镇水乡房屋的介绍和特点

乌镇水乡房屋的介绍和特点研究了这么久乌镇水乡的房屋,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你知道吗,乌镇水乡的房屋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那种临水而建的布局。

就像房子跟水是特别好的朋友,紧紧挨在一起。

沿着河道走,一眼看过去,都是那种白墙黑瓦的房子,低低地趴在水边。

比如说,你在桥上站着的时候,低头看下面的房屋,就像一幅水墨画在你眼前展开一样,那些房子错落有致的,这儿一间那儿一间,没有那种特别规整像是城市里那种排排坐的感觉。

还有啊,乌镇房屋的屋顶挺有意思的。

那个屋顶啊,是斜着的,而且坡度还有不小呢。

我就琢磨啊,为啥要这样呢?后来我想啊,这可能是为了下雨的时候,雨水能快快流走,不至于在屋顶积着把房子压坏了。

就像咱们下雨天,如果伞面不漏水,但是水都积在中间了,那拿着也怪沉的是不是。

这屋顶啊,就好像是一把大伞,这斜度就是为了排水便利。

乌镇水乡房屋的窗户也是特点满满。

有些窗户特别小,而且还有那种木格子的造型。

我就想,这是为啥呢?是为了防范什么吗?不过这样的窗户看起来就很有古旧的味道,从外面往里面看,影影绰绰的,就像有一种神秘的面纱似的。

这要是住在里面往外看,感觉就像是通过时光的小格子在看外面的世界。

它们的建筑材料也很有讲究。

大部分都是那种木质结构的框架,再配上砖石之类的。

摸着那些木头,都能感觉得到一种岁月的痕迹。

我能想象以前的工匠们,一块一块木头精心地搭建,真是不容易。

这就跟搭积木一样,不过可不像我们现在搭积木那么简单随意,而是每一块都要严丝合缝地放好,关乎房子的坚固程度呢。

而且啊,房屋一般都是好几进的。

从我观察来看啊,这就像一个个小院子串起来似的。

从第一个院子进去,走过一个相连的过道,又进入下一个小院子,这种感觉很奇妙。

就好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小世界一样,一扇门后面又是另一番天地。

另外呀,房屋和房屋之间的小巷子深得很呢。

窄窄的,两个人要是迎面走来啊,还得侧侧身才能过去。

这小巷子曲里拐弯的,如果没有人领着,第一次走都容易迷路。

不过在这小街巷里走着啊,真有那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雨巷诗里描述的那种清幽神秘的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

醉美中国风,探寻中国旧时民居之美

醉美中国风,探寻中国旧时民居之美

醉美中国风,探寻中国旧时民居之美建筑艺术是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包括建筑物的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以及装修、装饰、家具陈设,乃至于庭院与环境。

民居之美,首先表现在它的空间与形体符合生活的需要,不虚夸;它的权衡、比例、尺度都从实际出发,不做作;尺度亲切近人,就地取材,因材致用,色彩及质感都属朴实淡雅,简洁洗炼,疏密有致,序列丰富。

装修与装饰是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

装修是在主体工程之外,为满足使用功能而装备修造的部分,如门、窗、栏杆、楼梯等等。

装饰是为满足视觉上美的要求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如彩画、雕刻等。

中国建筑的装饰,多是在建筑物的构件上加以雕饰,如绘上彩画等等,很少是附加上去的构件。

尤其是民居因限于财力,仅在梁架屋顶、影壁、门、窗等必需的构件上最显眼的部位加以雕刻、彩绘等美化装饰。

「装饰你的构件,而不要去构造装饰」。

这一现代建筑的用语,在中国民居中得到体现。

民居的建筑特色民居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也是分布最广泛的建筑类型。

由于社会的发展,民居随着时代不断地嬗变,当今存在的传统民居最早的不超过明代,绝大多数是清代及以后所建。

由于民居最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比较直接地反映所在地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自然条件指地形、地势、气候等。

人文环境指仪礼及风俗习惯等),因此民居的特色可概括为如下数点:(一)多样性、灵活性、系列性:各地各民族的民居,都有一种自己的典型形式,有自己独有的名称,但又不是简单的定型设计,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又从属于一定的系列,如北京四合院、江南的「四水归堂」、云南的「一颗印」等,都各自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但又同时属于中国特有的庭院式建筑。

(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应用地方建筑材料是民居一大特色,森林地区就用井干壁体,黄土高原就挖窑洞,多煤的晋城就烧砖、盖青砖小楼,西南的干栏建筑用竹材,广大的中原地区则用木构架体系的房屋,用砖或土坯做维护结构。

(三)结构不拘一格:官式建筑有一定「则例」规定,用料较大,而民居在结构上则十分灵活,如抬梁与穿斗并用等,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

中国古建筑中的形式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形式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形式美摘要:建筑美,建筑形象的内容与其相应的形式之间的和谐统一。

美的内容一般地决定美的形式,然而,内容的美只有具体显现于形式才能得到确证。

同时,建筑的形式美本身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渗透出具有中国民族气质的形式美。

关键词:古建筑形式美自然属性组合规律中国古代的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也决定了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化中独特的形式美。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1、自然属性1.1、色彩色彩是无形的语言,不同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不同的配色风格会反映出设计者的文化修养。

而建筑装饰除了使房屋躯体具有了艺术的外观形象,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思想内涵和民族性。

借鉴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能够鲜明地传达古典韵味,彰显浓重的历史厚重感。

中国古代建筑用色大胆、强烈。

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

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

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

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

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

清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低。

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一、古镇民居建筑的线形美
(一)直线美
直线隐藏于建筑的墙体、柱梁和门窗等。

例如长扇落地窗中的边框线、门板线、窗棂线。

以窗棂为例,窗子作为建筑的眼睛,在民居建筑中起的主要作用为采光和装饰。

窗棂由长、短、粗,细不同的木线条构成,形态各异,长短不一。

建筑中的线条构成既抽象,又直观,这些线条看似简单,但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同时寓意深刻。

例如常见的冰裂纹窗棂图案(如图1-3所示:)。

冰裂纹的来历为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冰裂纹最初在瓷器上呈现,应用于家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用短直线交错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窗棂形式,居住者们借此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

梅花纹饰的运用也较为常见,其花纹主要是榫接和透雕的技术加以制作,用简洁的几何形构成犹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强调居住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此外,还有菱形、井字纹、丁字纹、万字纹、夔纹等,其中万字纹和夔纹分别承载着万寿无疆和望子成龙的心愿。

这些图案均由精巧、挺直的木线条构成,事实上,是追求实用价值的结果。

因为窗子作为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道,在不失美观的前提下必须最大可能地引进光线;与此同时窗子起着借景的作用,每个窗棂中呈现的风景不尽相同,窗棂便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

直线简洁、刚毅的特点在马头式风火墙的设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浙北古镇地少水多,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

以水为生的水乡古镇,寸土寸金,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中,为保护自家建筑免收火灾,在建筑山墙上建起阶梯式的墙壁(如图1-4所示)。

这些墙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风火墙,其阶梯性的延伸至屋脊之顶给人们有视觉的稳定性和上升感,在与垂直地面的墙角直线形成呼应,长短错落分布,打破了白色墙面的平静,使得建筑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建筑中一排排的直线如同五线谱,风火墙的延伸如跳动的音符,前后左右有节奏地变化,与流淌的河水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一直一曲,虚实相间。

(二)流线美
流线的美来自于自然的造型。

流线本身代表着曼妙柔和、雅致。

在浙北水乡古镇民居建筑中的流线主要体现在建筑中的山墙上。

山墙的构造形式常采用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主要特点是在山墙顶部做成半圆形罩于山墙上,
高出屋顶,顺着山墙的坡度变化而逐渐缓缓下行,至屋檐处挑出,放眼过去犹如一条飘带在半空中,充满了生命张力。

因为形式样子像观音菩萨的帽子,俗称观音兜。

有吉祥之意。

在浙北水乡古镇建筑中常见有两种观音兜形式:一是传统式观音兜,其特点是线条简洁,顺着硬山顶山墙的形状构成一条完整的曲线,其特点精巧、修长,有飘逸之感(如图2-1所示);二是巴洛克式观音兜。

巴洛克式观音兜流行于清末民初宁波建筑中,是中西合璧的写照,清朝末期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商人思想开放,开始逐渐接受外国文化,在建造私宅时请欧洲设计师进行设计,这些外来的建筑师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把观音兜做成带肩式、加入装饰小雕塑,变得浑厚而略显粗壮,缺点是形成的线条不够流畅、略显笨重(如图2-2所示)。

民间一说观音兜来自于传统捕鱼的兜,因为形状像观音戴的帽子,俗称观音兜,用于建筑上有祈福丰收;同时起到隔离火的作用。

观音兜在屋顶形成的曲线是浙北水乡古镇民居建筑群中的一大特色,其与建筑形成大量的整体方正、棱角分明形成对比,同时与河流的自然曲线相得益彰,起防火作用的观音兜曲线变化使建筑有了动感,条条曲线凌驾于屋宇之上,像展翅飞翔的凤鸟,翩翩起舞,为朴素而宁静的古镇增添了活力。

(三)弧线美
在西晋时期建筑师就将弧线应用在石拱桥上,目的是减轻桥面的承重。

浙北水乡古镇建筑在使用弧线应用主要是用于拱券门和山墙,主要为了实用和承重的作用;其次才是美观因素。

拱券门中弧线是应用最多的,如出现在廊棚的下的过街门,随着廊棚的高低而弧线不尽相同(如图3-1所示)。

另外在建筑屋檐山墙上还运用了弓形弧线(如图3-3所示),主要是因为建筑第二层向外伸展,需要缓解房梁的压力而建造,它的设计原理与桥拱和大型建筑中斗拱的作用类似,但比斗拱简单、用的材料以砖为主。

弓形弧线处在建筑的山墙之下端,一般为对称而立。

在建筑造型上增加了弧线的运用,一是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和视觉语言,二是扩充了古镇民居建筑的使用空间。

二、古镇民居建筑的色彩美
《考工记》十一章讲到“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明确了色彩的涵义和色彩运用的法则及色彩搭配原理。

色彩的宗教和政治含义也决定了民居建筑色彩的应用法则。

色彩艳丽用来形容富贵、华丽;色彩淡雅、用来形容朴素、大方。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最为重要部分,在等级制度统治下,建筑也因为身份不同而建造规格有所区别,如清代建筑制度,宫廷用黄色、贵族宅邸用红色、官宅用黑色、民房不着色。

严格的用色制度直接影响了现存浙北古镇民居建筑的色调以无彩色系为主,灰砖、黑瓦、粉墙、原木、青石为
基调。

而且色彩均是建筑主材本色。

青砖、黑瓦、麻石、白色的墙壁、灰色的瓦顶格调统一(见图4所示)。

建筑中辅材的一次加工、不施粉饰的材料与朴素的建筑造型融为一体,和谐统一,使得水乡古镇房屋显得庄严而肃穆,宁静而自然。

与清澈的河水一起建筑整体显现一种清新、朴素、自然之美感。

绚丽的色彩赋予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使人们感到紧张;朴素的色彩却赋予了民居建筑淡雅、清爽,给人们轻松愉快之感。

黑白灰无彩色的运用,还给古镇犹如国画般的意境,充满了意境和神韵。

同时,这些色彩特点决定了水乡古镇那种特有的沉稳和格调雅致;与江南烟雨蒙蒙的天气、宛如玉带的青青河水辉映成趣,相得益彰,颇具诗情画意之美,构成一幅宛若天成的水墨长卷,给观赏者予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古镇民居建筑的肌理美
古镇民居建筑自然,沉稳。

没有复杂的斗拱结构,也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即使在艳阳天下他还是显得那么地宁静,这种外感是由建筑外在的形式决定的。

古镇民居建筑材质由原木、麻石、灰砖瓦和白粉墙构成。

这些材质没有过多地雕饰,以简洁取胜。

工匠和建造师们师承自然,古镇整体上统一,如有原木构成的长廊柱子,虽没有装饰花纹和油漆,但并不粗糙,木材自然纹理却有几分人情味。

地面有青砖和麻石构成的铺地,有些砖被磨得高低不一,大小各异,但色泽依旧清新。

与粘土烧制而成的砖比较,麻石却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石头中黑芝麻一样的斑点与当初开凿石头留下的凹凸不平的肌理更加协调。

视线从地面转向屋宇之上,历经风吹雨打的灰黑色瓦砾像古老的市河表面激起的涟漪,层层叠叠有节奏地排列着,与经岁月冲刷、黑白相间的斑驳粉墙更加统一,充满了古香古色的味道。

建筑材质本身也是古镇沧桑历史变迁的写照,经过历史的沉淀,木材、石材、墙体、砖瓦的色泽和质感变得更加深沉,材质的陈旧使古镇的建筑、小桥、市河也显得分外老成,这些曾经记录古镇生活、百姓故事的古老建筑、街巷、古桥和石板路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建筑材质朴实无华,不加雕饰,朴素、自然,恰与古镇人们的低调、勤劳和简朴相映成趣。

四、建筑结构设计与形式美的关系
建筑天衣无缝的结构离不开精确的计算方法,而每一处富含寓意的形体不能脱离别具匠心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技艺。

浙北水乡古镇建筑中的形式美在于造型结构中窗棂、墙体、风火墙构成的线形、黑白灰色彩以及朴素无华的材质。

形式是人们了解古建筑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古镇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思想情感,蕴含着不同的含义。

现代人们通过古镇建筑线条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古镇民居建筑的简约和隽秀之美,通过色彩能明白时代政治制度与等级区别,通过材质的肌理和质感能使我们跨越时空感受古镇沧桑的岁月。

建筑中的形式与结构是融为一体的,不能抛却形式,独立运用结构;反过来脱离结构的形
式反倒使建筑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只讲究结构实用而抛弃形式美,那么建筑会失去其最宝贵的生命,无文化可谈,形式与结构是建筑造型的根本,缺一不可,互为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