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933环境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海洋学复习资料(中国海洋大学版)

环境海洋学复习资料(中国海洋大学版)

环境海洋学复习资料(中国海洋大学版)环海--物理部分第一章——海洋权益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和毗连区法》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2.1996年5月15日我国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有权划定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第二章——海洋环境地学1、海洋的划分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2、有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从海洋学观点,前三个大洋南部相互连通,水团和环流结构独具特点而划为南大洋3、地转偏向力--科氏力: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其基本性质为:只有当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如果人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看,在北半球它垂直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南半球指向左方。

科氏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速率。

水平科氏力的量值与物体运动的速率以及地理纬度的正弦成比例,在赤道上为零。

4、现代海岸带:指现代相对稳定的海岸带环境分带明显:海岸(sea coast):高潮线以上的狭窄的陆上地带,又称潮上带。

大多数时间裸露于海水水面之上,但遇到特大潮或风暴浪时可能被淹没。

海滩(beach):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潮间带(tidal zone,littoral zone)。

海洋生物学家再细分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

生物分布与此相关。

水下岸坡(shore face):低潮之下直到波浪作用所及的海底部分(波基面,wave base),水深可达10- 20m,又称潮下带(sublittoral zone)。

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和大洋层化结构2.海冰:(海冰形成的必要条件:海水温度降至冰点并继续失热,相对冰点稍有过冷却现象并有凝结核存在)海水结冰过程:当海水盐度S小于等于24.695时,结冰情况与淡水相同。

当海水盐度大于24.695时,最大密度的温度在冰点以下,(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与冰点温度都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所以海水温度越低,密度越大。

海大环境水文学复习资料

海大环境水文学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1. 流域:地面分水线包围的区域称为流域2. 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3. 流域面积: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称为流域面积,它是水系的集水面积。

径流总量W:4. 给水度: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体积Vg与岩土的总体积V之比。

5. 基质势(ψm):由土壤固体(基质)对土壤水分的吸引而使水分自由能降低,这种势能叫基质势6. 下渗能力fp: 指充分供水和一定土壤类型、一定土壤湿度条件下的最大下渗率,又称下渗容量。

7. 潮汐河口:受潮水入侵和顶托影响的河段8. 潮流界:涨潮时,潮水沿河上溯到某一点,潮流流速与河水流速正好抵消,于是潮流停止前进,此处称为潮流界。

9. 潮区界:在潮流界以上的河段,潮波继续上溯,而潮波的振幅急剧减小,在潮差为零处,潮汐的影响已完全消失,此处称为潮区界。

10. 测压水位: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11. 狭义的河口范围:一般是指枯季大潮时咸水所及之地至洪水小潮时淡水所及之地12. 盐水楔异重流:入海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一方面有淡水径流的下泄,另一方面含有盐分而密度较大的海水随潮流上溯。

海水因含有盐分,密度较大,故位于密度较小的淡水之下,其交界面由海向陆呈楔状。

这就是盐水楔异重流。

13. 产流模式:在天然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种或数种不同径流成分的组合,称这种产流机制的组合为产流模式14. 环境水文学:研究环境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影响,以及水体水文情势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

水体中量和质的变化规律以及预测、预报的方法15. 隔水层:是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16.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7.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R与相应的降水深度P之比值。

18. 壤中流:发生于非均质或层次性土壤中的易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的交界面上。

19.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所能保持的分子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933 环境学(初试大纲)考查目标《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 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

3.考试题型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考查内容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

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

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

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第一章水环境1。

水的自然循环(图p5)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第⼀章1、什么是环境⼀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着⼈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类⽣活和发展的各种⾃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是⼈类开发利⽤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是⽬前世界⼈类⾯临的⼏个主要问题之⼀。

环境问题按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原⽣环境问题是由于⾃然⼒引起的,没有⼈为因素或⼈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也称为第⼀类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滑坡、泥⽯流、台风、洪⽔、⼲旱、⾃然地球化学异常等⾃然灾害问题。

次⽣环境问题。

是由于⼈类的⽣产和⽣活所引起的⽣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机⼈类⾃⾝的⽣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也叫做第⼆类环境问题。

次⽣环境问题,主要是⼈类不合理利⽤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次⽣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3、环境容量:是指在⼈类⽣存和⾃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荷量。

4、环境科学的产⽣环境科学是在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并⽇益严重的过程中产⽣和发展起来的⼀门综合科学。

5、环境科学的内容环境科学是研究⼈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的。

1、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2、研究环境变化对⼈类⽣存的影响3、研究⼈类⽣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4、研究⼈类⽣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5、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法6、研究环境科学的认识论和⽅法论6、环境科学的特点1、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了⼀个完整的系统,故⼜称系统性,也就是说,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式联系在⼀起,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通过稳定的物质、能量流动⽹络以及彼此关联的变化规律,该结构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整体的功能却不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是由各部分之间通过⼀定的联系⽅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的.2、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说来就是:不同(⾯积⼤⼩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海洋学试卷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海洋学试卷

1.概括海与洋的特点。

2.简述淡水与海水结冰过程的差异。

3.试述各种类型混合的区域特点和环境效应。

4.试述风暴潮的种类及中国风暴潮的特点。

5.试述潮汐静力理论基本假设及优缺点。

6.阐述海洋表层水温和盐度的分布特点。

7.海洋中哪些环境因子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分布?这些环境因子如何影响海洋生物?
8.红树植物的生存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红树植物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
9.简述海水的化学组成及海水化学组成的特点。

10.什么是海洋酸化?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地质学》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试题1.Why is it important in land- and water-use planning to strive for a balancebetween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and less tangible variables such as aesthetics? In answering, consider what you have learned about both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ility. (10分)Scenery is now considered a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aesthetics evaluation of a site or landscope before modification may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2.How and why could processes such as clear-cut logging (where all trees are cut)and use of off-road vehicles lead to loss of soil fertility?(10分)A soil may be considered a complex ecosystem. The organisms are important inthe mixing and aeration of soil particles and in releasing or converting nutrients in soils into forms that are useful for plants, soils are often manipulated to increase plant yield by applying fertilizers to supply nutrients or materials that improve the soil’s texture and moisture retention. The clear-cut logging or use off-road vehicles may cause soil erosion or leaching that removes nutrients and may interrupt natural processes, that provide supply nutrients, which may reduce soil fertility.3.Make a list of all the natural processes that are hazardous to people and propertyin the region where you live. What adjustments have you and the community in general made to lessen the impacts of these hazards? Could more be done?What?Which alternatives are 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20分)Natural hazard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cyclones and hurricanes are nothing more than natural processes. They become hazards when people live or work in areas where these processes occur. It’s the environmentalists’ job to identify potentially hazards processes to planners so that they can take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threat to human life or property. The place I live in may suffer from landslides. Our community have built up a system of disaster prediction and warning.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may creep (move slowly) for a long time toactual landslide. We have fixed somedevices to keep watching the process and forecast when and where may the landslide occur.4.Why do you think that many people are not easily swayed by technicalinformation concerning hazards such as landslides? Assume you have been hired by a community to make the citizens more aware of the landslide hazard in their area, which has a lot of steep topography. Outline a plan of action and defend it.(20分)To minimize landslide hazard, 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iden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procedures. Monitoring and mapping techniques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hazardous sites. Where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landslides has been used to establish grading codes landslide damage has been decreased.Prevention of large natural slides is very difficult, but good engineering practices can do much to minimize the hazard when it cannot be avoide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for landslides prevention include drainage control, proper gra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upports such as retaining walls, correction of landslides must attack the process that started the slide; this usually initiating a drainage program that lowers water pressure in the slope.5.Y ou live in an area that has a significant earthquake hazard. There is ongoingdebate as to whether or not an 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 should be developed.Some residents are worried that false alarms will cause a lot of problems and others point out that the respnse time may not be very long. What are your views on this? Do you think it is a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officials to finance an 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 assuming such a system is feasible? What ar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if a warning system is not developed and a large earthquake results in damage that could have been partially avoided with a warning system in place?(20分)It’s technically feasible to develop an 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 that would provide up to about 1-minute to local people prior to arrival of damaging earthquake waves. This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radio waves travel much faster than do seismic waves. Depending on where the earthquake is initiated, thewarning time would vary from as little as 15 seconds to as long as 1 minute. This could be enouth time for people to shut down machinery and computers. The 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 is not a prediction tool, as it only warns that an earthquake has already occurred.A potential problem with a warning system is the chance of false alarm. However,it’s difficult to place an economic value on all issues related to public safety, especially as they relate to potential injuries or loss of life. Rejection for economic reasons of technology that could warn us of approaching disaster may be unwise. 6.Do you believe that human activity has increased the coastal-erosion problem?Outline a research program that could test this hypothesis.(20分)Human interference with natural coast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building of seawalls, groins, jetties, breakwaters, artificial dunes, and other structures is occasionally successful, but in many case it has caused considerable coastal erosion. Sand tends to accumulate on the updrift side of the structure and to be eroded on the downdrift side. Most problems occur in areas with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but sparsely populated areas along the onter banks in north Carolina are also having success in restoring or widening beaches, but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it will be effectual in the long run.。

海洋环境生态学 期末复习内容

海洋环境生态学 期末复习内容

海洋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这四方面相互关联,体现了海洋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干扰、修复、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1)干扰: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的重要原因,课程内容包括干扰与干扰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

(2)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恢复生态学与生态修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与植物修复技术等。

(3)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包括: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基本原则;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及途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态规划与设计等。

(4)理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特点;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及行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1.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引起另一物种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如此形成了种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的协同适应系统。

2.生物多样性:指栖息于一定环境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3.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的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即为光饱和点,也称饱和光强。

4.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和生长。

因此一般把生物开始发育的最低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发育起点温度)。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5.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6.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有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它包含空间和功能两层含义,空间含义是指物种的栖息空间即栖息地,功能含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环境学基础复习资料

环境学基础复习资料

一、环境的定义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环境”同样是一个决定学科性质特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本概念。

它研究的环境(environment)的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也就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生存与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是一种资源,具有资源性。

二、环境要素规律①最差(小)限制定律。

该定律是指“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这是针对环境质量而言的。

②各环境要素的等值性。

无论各个环境要素本身在规模或数量上如何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因素,那么它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异。

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只要处于最差状态,对环境就有相同的限制作用,即对环境质量的限制具有等值性。

③各环境要素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之和。

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整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④各环境要素互相联系。

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的顺序虽然有先后之别,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

从地球演化的角度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

例如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存在,又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又孕育了生物圈。

三、环境功能和特性(l)环境的功能环境的首先功能是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其次是环境的调节功能。

第三是环境的服务功能。

最后是环境的文化功能。

(2)环境特性a. 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b. 环境变动性和稳定性c. 环境的资源和价值性四、生态系统的功能2.1.3.1 生物生产(l)初级生产过程(2)次级生产过程2.1.3.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的。

a. 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换为有机能贮存在机体内。

这个途径在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过程中得以体现。

b. 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输出生物有机体的呼吸作用消耗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到周围环境。

(完整版)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资料

(完整版)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资料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化需氧量:在有氧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所需的氧量。

2.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K2Cr2O7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水循环: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通过海洋等水面及土壤表面、植物茎叶的蒸发和蒸腾形成水汽,遇冷后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的运动称为水循环。

4.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5.水体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一自然净化过程叫做水体自净。

6.亏氧量: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与实际浓度之差。

7.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8.自由沉淀: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的沉降过程。

9.过滤: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净化的工艺过程。

10.截留沉速:淀池内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11.表面负荷:单位沉淀池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水量,即沉淀池的沉淀能力。

12.滤层膨胀率:是指滤层在一定的反洗强度下发生体积膨胀,体积膨胀前后的体积差与体积膨胀前的比值。

13.污泥沉降比: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占混合液的体积分数。

14.污泥指数: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

15.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为CH4和CO2等物质的过程,也称厌氧消化。

16.生物膜法:附着在构筑物挂膜介质上,并在其上生长和繁殖,由细胞内向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细胞形成纤维状的缠结结构,又称固定膜法。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系统分析第四章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精)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系统分析第四章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精)
C4.环境质量基本模型
环境质量:
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描述的环 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Ocean Uni境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y
0
一维模型示意图
x
z
ux C
C Dx x
uxC
u xC x x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4.环境质量基本模型
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就是用数学模型来定量分析和研究各 种自然要素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布等,定量反映出环 境质量的优劣,为环境质量管理、评价、规划等服务。 环境质量基本模型是以质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对排放到 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的最基本规律进行数学描述, 它也是各种环境质量数学模型(如河流水质模型、大气质量 模型)的基础。
z
ux C
Dx C x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 国 海 洋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z
x
y
u xC x x C C Dx ( Dx )x x x x uxC
环境介质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 国 海 洋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
① 交替暴露于空气中和淹没于海水中; ② 温度、光照、盐度等变化剧烈; ③ 受波浪和潮汐过程影响,冲刷作用非常明显; ④ 潮间带底质状况也很复杂,不同类型的底质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的生物,形成各具
特点的生物群落,耐受性高; ⑤ 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易在此积累。 (3)潮间带类型 ① 泥滩潮间带
环境特征 海岸平缓、开阔; 波浪小,一般出现在半封闭的海域; 沉积物颗粒小,主要是粉砂和淤泥,有机质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较大。
还对生物个体的生理变化甚至造成个体毒害乃至诱发基因突变;
③ 另一方面,单一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海洋生态系
统所面临的大多是由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或协同、或拮抗、
或加和、或独立、或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
④ 海洋环境的复合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化学污染物的(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还与
其浓度水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⑤ 复合污染效应还与海洋生物种类有关,特别是生态系统类型有关,也于污染物作用
的生物部位有关。
⑥ 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已成热点。
13.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1)石油(几个例子)
① 海洋石油污染:
② 油品入海途径:
③ 影响和危害 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危害: 对水产业的影响:
3.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的主要机制。
4.重金属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第二章 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
5.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6.海洋中 CO2 的比例为什么远高于大气中所占的比例?
第四章 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近海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潮间带海洋环境 (2)河口海洋环境 (3)海湾海洋环境 (4)浅海海洋环境 (5)大洋海洋环境 2.潮间带海洋环境 (1)潮间带:位于平均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2)一般环境特征

海大环境海洋学期末复习参考

海大环境海洋学期末复习参考

海洋学:生物部分一、海洋环境的特点1. 广阔性1)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2)平均深度:3800米,最深处11000米3)海洋总体积是陆地和淡水所提供生物生存空间的300倍2. 异质性近海与远海;表层与底栖二、海洋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重力、水、温度)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物从海洋迁移到陆地,部分陆地生物重返海洋。

海洋环境的不利因素:光、营养盐、生境相对单一三、海洋环境的分区1. 海洋底栖环境1)沿岸带(浅海带,深度200米以浅):食物丰富,光线充足,海水温盐变化大,水运动显著,栖息地多样,生物多样性高a. 潮间带b. 潮下带2)深海带(深度200米以深)2.海洋水层环境1)沿岸区(深度200米以浅)200米是有光带和黑暗带的分界线2)大洋区(深度200米以深)海洋水层生物:浮游生物(被动地漂浮或漫游)和游泳生物四、影响海洋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限制或影响海洋生物生存和时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1.光照强度阳光的重要性表现在:光合作用、视觉、取暖、杀菌等2.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生长的第一环境要素,每一种海洋生物对水温的适应都有特定的范围,表现为:1)控制生物代谢和生长的速度2)影响水团的垂直运动3)决定海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4)影响生物的分布5)影响生物的进化3.盐度:盐度对于海洋生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渗透压,各种海洋生物对盐度都有各自的“生态幅”,可以把海洋生物区分为窄盐性种和广盐性种两大类4.生源要素大量元素(C,O,S,N,P,Si)和微量元素(Fe,Mn,Cu,Mo等)生源要素过量→赤潮五、浮游生物1.浮游植物分类1)硅藻门形态:单细胞,个体大小2-1000 m,有些种形成链状集合体。

所有种都具有外骨骼或硅藻壳,由硅质构成并基本形成两瓣。

2)甲藻门形态特征:有两根鞭毛,可以活动;除少数裸型种类外,多数具有厚的主要是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无性的细胞分裂是普遍的繁殖方法,有性生殖罕见。

3)蓝藻门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繁殖通过无性分裂,未发现有性繁殖;能够固氮;热带海洋中数量丰富;能够引起赤潮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3环境学(初试大纲)考查目标《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

3.考试题型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考查内容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

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

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

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水环境1.水的自然循环(图p5)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

海洋上空的降水回落到海洋,陆地上控的降水则降落至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补给河流和湖泊,一部分渗入土壤与岩石空隙,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后都汇入海洋。

由此构成全球性的连续有序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2.水的社会循环(图p12)人类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水,经使用,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但绝大部分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放,重新进入天然水体的过程。

3.水资源的特征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④利用上的多用性。

4.中国水资源的特点①水资源总量不少,人均和亩均水量不多;②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年内和年际变化大(夏秋多,春冬少);③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④水污染的蔓延,极大减少了我国水资源的可用量;⑤用水的极大浪费,影响水的总量。

5.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人工降雨;②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挖掘水资源潜力。

6.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加剧了全球的水资源短缺,危及环境健康,严重制约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水环境污染物包括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以及放射性物质等。

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有机毒物污染)、物理性污染(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3类。

①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细小固体或胶体物质。

造成水体浑浊,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水底栖息生物窒息,破坏鱼类产卵区,淤塞河流或湖泊。

②耗氧有机物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降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的有机物。

主要是指由城市污水、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等排放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的废水所造成的污染。

由于有机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一般常用综合指标如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氧气的量,单位为mg/L)或总有机碳(TOC)(水的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以碳的数量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等表示耗氧有机物的含量。

③植物营养物重点指含氮、磷的无机物或有机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和农业尾水。

水的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危害:含有NO2-、NO3-,危害人体健康;引发水华和赤潮;透明度降低,DO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有些藻类分泌有毒物质;底层沉积死亡生物的残体,厌氧分解产生H2S等有害气体;水生生态系统紊乱,多样性破坏。

赤潮: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④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镍、钴、锡等。

主要特点:重金属的毒性通常由微量导致;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几乎都通过与有机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某些重金属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物;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放大;重金属的毒性与金属的形态(价态)有关。

⑤难降解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POPs)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

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并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长期与人类和动物接触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异常,致癌、致畸、致突变。

POPs在低纬度地区,挥发大于沉降,在高纬度地区沉降大于挥发,逐渐向中高纬度地区转移,并最终在极地地区积累的现象,称为POPs的全球蒸馏效应。

POPs在低纬度地区排放,伴随中纬度地区冷暖季节变化而挥发沉降,并通过全球蒸馏效应逐渐积累到极地地区的现象,称为POPs的蚱蜢跳现象。

⑥石油类⑦酸碱⑧病原体⑨热污染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出的各种废热所导致的环境污染。

⑩放射性物质8.水污染源分为自然源(指自然界自发地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有害影响的污染源)和人为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人为源按污染源进入水环境的空间分布方式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点污染源指排污形式为集中一点或一个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内,多由管道收集后进行集中排放。

(1)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污染源。

根据废水的发生来源,分为工艺废水、设备冷却废水、洗涤废水、场地冲洗废水;根据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性质,分为有机废水、无机废水、重金属废水、放射性废水、热污染废水、酸碱废水、混合废水;根据生产废水的行业性质,分为造纸废水、石油化工废水、纺织废水、制革废水、冶金废水等。

特点:污染量大(用水多,排水也多);成分复杂(污染物种类多);感观不佳;水量水质多变。

(2)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校、旅游、服务行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成分复杂,其组成有一定差异。

污染物以悬浮态或溶解态的无机物(N、P、S等盐类)、有机物(纤维素、淀粉、脂肪、蛋白质及合成洗涤剂)为主。

面污染源即非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一般分散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通常表现为无组织性。

主要指雨水的地表径流、含有农药化肥的农田排水、畜禽养殖废水,以及水土流失等。

农村面源: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分散农村居住点的生活污水、粗放发展的乡镇工业所排废水。

2)城市径流9.水污染的特征(一)地表水的污染(河流湖泊/水库)(1)河流污染指进入河流的污染负荷超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河流水环境质量降低,影响水体使用功能的现象。

特征: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时间变化特性);污染扩散快(上游与下游,局部与整体);污染影响大。

(2)湖泊(水库)污染指污染进入湖泊的数量超过了湖泊的自净能力,造成湖泊水体污染的现象。

特征: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污染稀释与搬运能力差;生物降解和积累能力强。

(二)地下水的污染特征污染来源广;污染难以治理;污染危害严重。

(三)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指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排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以致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渔业、破坏海水正常使用或降低海洋环境优美程度的现象。

特征: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持续性强;污染扩散范围大;防治难,危害大。

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会进入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一旦污染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

全球海洋是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波及全球。

10.水体的自净能力它包括了物理过程(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最主要的两方面为物理作用和生化作用。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污染物浓度会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水的这种自我调节、净化能力为自净能力。

物理作用:稀释只能降低污染物浓度,不能去除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两种运动形式为平流/推流和扩散。

生化作用:生化自净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需要的氧的来源:水中溶解的氧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氧垂曲线(p129)耗氧与复氧作用三阶段:①易氧化有机物被化学氧化分解②生化氧化分解③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关键需要找到什么?溶解氧浓度的最低点,即氧亏值最大点临界点>规定值?未超过河段的净化能力水体中细菌的衰亡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净作用。

促使水中细菌数量减少的主要作用: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使水中有机物量日渐减少,细菌将因缺少食物及能源而逐渐衰亡;水体中生长的纤毛类原生动物、浮游动物的吞食;不利菌类存活的如日光、pH、温度等。

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11.水质与水质指标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