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 )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出版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2.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3.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大会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生物环境【圣才出品】
第六章生物环境一、名词解释1.剂量—效应关系答: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剂量与个体或群体呈现某种效应的定量强度,或平均定量强度之间的关系。
2.三致作用答:三致作用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3.生物入侵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其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有意引入,无意识引入以及自然入侵。
生物入侵会造成经济损失、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和威胁人体健康等危害。
4.生物安全答: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人类的健康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与人类生存有一定关系的环境生物安全。
狭义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转基因生物安全和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安全。
5.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6.遗传多样性答: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等多个层次上。
7.景观多样性答: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是由自然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
从原理上讲,景观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其他所有层次的多样性。
8.存在价值答:存在价值是指环境的非利用价值。
人们因感知某环境资源的存在而获得的满足,与是否实际利用该资源完全无关。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大气环境概述 1.大气的成分 大气是由多种气态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有N 2、O 2、Ar 、CO 2等各种气体,以及水汽、水滴、冰晶、尘埃和花粉等,大气中除固态、液态物质 大气的成分 大气的分层 大气环境概述 湍流运动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 风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煤烟型污染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交通型污染大气污染 酸沉降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质量基准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绿色交通烟尘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末端治理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氟化物治理技术环境自净大气环境及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见表2-1)。
表2-1 大气的各成分2.大气的分层(1)各层的特点(见表2-2)表2-2 大气各层特点(2)大气层状结构(见图2-1)图2-1 大气的层状结构3.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km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因为贴近地面,大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1)湍流运动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下垫面粗糙度的影响,风速越靠下层变得越小,因而产生了风速的垂直梯度,形成湍流。
(2)风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越往高处摩擦力越小,因而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变大。
(3)温度的垂直分布(见表2-3)表2-3 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近地面温度的垂直梯度比上层大气要大得多,而且太阳辐射越强,云量越少,风速越小,土壤导热性越差则气温的垂直变化越大。
二、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1)污染源分类①天然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②人为源,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2)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全球变化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全球变化概述 1.全球变化的概念 (1)全球变化的由来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用于表述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现象。
(2)全球变化的内涵①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
②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即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3)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的概念全球变化概述 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 近现代气候变化回顾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后的全球环境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全球变化①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②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④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2.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1)四大研究计划①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②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③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④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组成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全球碳循环、全球人文、气候多样性的变化、全球水循环等专题。
(2)全球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从大气化学、生物排放和海洋生物化学三方面进行研究。
②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就植被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③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把海气耦合模式与陆地过程模式及环境系统中的化学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耦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④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预测全球变化对农业、海岸带、能源等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有关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间筑起桥梁。
左玉辉-环境学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2、西气东输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3、西电东送
它有南、中、北三大通道。一是将乌江、澜沧江、 红河水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 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二是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 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 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它是从根本上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SO3、H2SO4、MSO4 、NO2、MNO3 、醛类、酮类、酸类。
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一)煤烟型污染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2、CO和 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 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 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二)交通型污染
4、氮氧化物
5、光化学氧化剂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
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
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 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
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
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 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15、30、60”目标。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地面交通,
适度发展小汽车,限制摩托车,逐步替换助动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2、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 系统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 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 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技术相继取得 突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群体性 突破的时期已经到来,电动汽车将迅速大规模进入市
环境学左玉辉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环境学左玉辉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篇环境问题篇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第三篇环境调控篇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篇环境问题篇第一章水环境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三章土壤环境第四章固体废物第五章物理环境第六章生物环境第七章全球变化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第八章环境多样性原理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第十章规律规则原理第十一章五律协同原理第十二章环境科学第三篇环境调控篇第十三章人口—环境调控第十四章经济—环境调控第十五章资源—环境调控第十六章生态—环境调控第十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篇环境问题篇一、选择题1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的是()。
[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A.钙循环B.铁循环C.磷循环D.汞循环E.锰循环【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在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
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有O2、C O2、N、Cl、Br、F等。
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它们的主要储存库是土壤、沉积物和岩石,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明显,循环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
属于沉积性循环的物质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元素。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到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
汞循环是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典型,汞以元素状态在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因此汞循环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
2富营养化是一种水污染现象,正确的描述是()。
[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A.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水流流速较快区域B.发生在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C.只有含氮、磷的物质排放水体才会发生富营养化D.富营养化不可控制E.富营养化的危害不是破坏性的【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过多的营养物排入水体,则有可能刺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短生命周期生物的死亡和腐化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五律协同原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 五律协同原理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1.现象与规律 (1)现象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通常不需要理性思考就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
(2)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是客观事物本质或本质之间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秩序。
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1)自然现象自然界是指除人类社会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
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动 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技术现象、技术规律和技术科学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科学 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科学 环境现象、环境规律和环境科学 五律协同原理 解析与五律协同 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五律协同原理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
自然现象具有客观性,可以被直接感知,且自然现象具有广泛的多样性。
表11-1 自然现象分类(2)自然规律与自然科学自然规律是存在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研究等)而形成的关于自然事物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人类的自然科学。
①物理规律与物理学物理规律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和概括,是分析物理问题所应遵循的准则。
人们不断研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建立和发展了物理科学,即物理学。
②化学规律与化学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③地学规律与地学地学是对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
其学科分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等分支学科。
④生命规律与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⑤天文规律与天文学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空间与天体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起源和演化的规律,以及宇宙的形成、发展、演化的规律。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科学)【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 环境科学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探索时期 (1)环境问题 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古代烧制陶器的古窑中就有排烟的烟囱;②19世纪下半叶开始,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a .1847年,德国植物学家弗拉斯C N 在《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中论述了人类活动影响植物和气候的变化;b .1864年,美国学者马什G P 在《人与自然》一书中从全球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类活动的多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索时期形成时期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时期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论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与环境规律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环境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科学c.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E H创立“生态学”的概念;d.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利A G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①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特P发现烟囱清扫工患阴囊癌的较多,并认为与接触煤烟有关;②1915年日本学者山极胜三郎用实验证明煤焦油可诱发皮肤癌;③20世纪20年代以来,公共卫生学逐渐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2)环境保护工程技术①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给排水技术。
1850年,人们开始用化学消毒法杀灭水中的致病菌;1897年,世界上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出现在英国。
②消烟除尘技术在19世纪后期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初期开始使用布袋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
2.形成时期①现代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纷纷从各自的母学科出发,逐渐发展形成了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新兴学科,在这些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环境科学。
③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当时研究的是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
左玉辉-环境学共43页文档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பைடு நூலகம்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一、名词解释1.代内公平答:代内公平是指区域内同代人在利用资源环境、满足自身需求上要机会均等,即区域内每个单独的行为个体应公平地享受区域内资源、环境、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与义务。
2.代际公平答: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均等。
即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
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答: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如下:(1)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
(2)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
(3)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
(4)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2.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答: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如下:(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岔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以保住我们的地球。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五律协同原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五律协同原理一、名词解释1.自然规律答:自然规律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研究等)而形成的关于自然事物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人类的自然科学。
2.边际决策答:边际决策是指人们经常要对现有的行动计划进行增量调整。
只有当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经济人才会采取该项行动。
二、简答题1.自然现象与环境现象的区别(举例)。
答:(1)自然现象①自然界是泛指除人类社会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
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
相对于人类引发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的影响。
②自然现象可以被直接感知,主要有天文现象、地理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生态现象等,如月盈月亏、四季变化、气候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自然现象纷繁复杂,具有非常广泛的多样性,是无法进行穷举的。
(2)环境现象①环境现象,指的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其主要内容是人类在进行资源利用、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科学研究、物品使用及废物排放等活动中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和变化。
②环境现象的特点在于影响和改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有些表现为提升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有些则表现为损害人与环境的和谐。
这类现象习惯上也被称为环境问题。
(3)举例关键在于体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降水和酸沉降;湖泊退化与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气候变迁与温室效应。
2.辨析环境规律的独立性。
答:(1)环境规律定义①“人与环境”和“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当前讨论环境问题时常用的一个概念,通常很容易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这是人们误将人类环境等同于自然环境的结果。
事实上,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而人工环境又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最为频繁、强度最大的重要环境客体。
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容易使人们误以为人工环境的建设就是对“自然”的破坏,进而导致对必要的人工环境(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乡人居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抵制。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1.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2.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
人类与威胁环境安全的灾害之间的斗争,基本上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环境公害、战争、核威胁、生物安全等问题正在或已经成为人类最终实现环境安全的巨大障碍。
生物生态适应 适应生存社会生态适应自然灾害与安全环境安全环境灾害与安全 原生环境问题与健康 环境健康 环境污染与健康 城市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农村环境舒适自然景观欣赏环境欣赏人文景观欣赏人与环境和谐原理3.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度量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是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需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4.环境舒适环境舒适是指代表着更高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
5.环境欣赏在环境欣赏的和谐程度下,人类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二、适应生存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基本要求是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给。
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迁的方式产生与环境有利关系的过程。
1.生物生态适应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点,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生态适应现象有如下规律性:①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生物生态适应性,不论其种族和民族的属性如何,都会在同样的方面表现出来。
②人类生态适应的反应率,即人类特征的变化,是在某种族所固有的界限范围内实现的,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的自然遗传性。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 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
(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生物多样性 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七、全球化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 P240-241(简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
2坚持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933 环境学(初试大纲)考查目标《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 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
3.考试题型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考查内容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
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
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
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水环境1.水的自然循环(图p5)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学原理篇【圣才出品】
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一、选择题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山东大学2015年研)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人类环境【答案】D【解析】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及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
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
2.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技术科学的学科范畴()。
(东华大学2010年研)A.水环境学B.环境生物学C.水污染控制工程D.环境毒理学【答案】C【解析】环境技术科学是技术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群,研究技术规律与环境规律联合作用领域内的特征规律,即环境—技术规律;运用工程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和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其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学、环境工程学、清洁生产学等分支学科,其中环境监测是人们认识环境要素的重要手段,环境工程(包括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控制,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是人们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生物多样性(华侨大学2014年研)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2.环境多样性(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研)答: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
其中,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产生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无穷的深度,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应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3.环境基准(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研)答:环境基准是环境质量基准的简称,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五章 物理环境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声学环境 1.噪声概述 (1)声音与噪声 ①声音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进行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②噪声 噪声概述噪声来源声学环境 噪声危害噪声控制电磁辐射的来源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污染的控制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影响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光污染及其来源光污染 光污染的危害光污染的控制定义热污染的类型热污染 热污染的危害热污染控制 物理环境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噪声的主要特性①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②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③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
(3)噪声评价方法在噪声的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等效连续A声级。
它表示为L,单位为dB。
其定义公式为:式中,T1为噪声测定的起始时刻;T2为噪声测定的终止时刻;L p为声级,一般为A声级;L cq为等效连续A声级。
如果测得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累积分布在正态概率纸上为一直线,则可用下面近似公式计算:式中,L10为测定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峰值;L50为测定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L90为测定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
L10、L50、L90为累积分布值。
2.噪声来源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
(1)交通运输噪声交通运输噪声是指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会发出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等各种噪声。
行驶速度越快噪声越大,由于此类噪声源具有流动性,因此它的影响范围广,受害人数多。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多样性原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 环境多样性原理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多样性原理概述 1.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文化多样性 (1)定义 文化多样性是指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多元的、多线索的、多样态的,而不是一元的、单线索的、单一样态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其主体独特生活史的产物和表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原理概述 文化多样性环境多样性原理物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多样性 环境过程多样性 环境形态多样性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 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 人类创造的多样性人类衣食住行的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人类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多样性环境多样性原理(2)内容①语言多样性;②宗教多样性;③民族文化多样性;④民俗风情多样性。
3.环境多样性原理环境多样性是指各类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具体内容为:①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②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产生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无穷的深度,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多样性;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应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二、自然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是指地球的空间环境、阳光、地磁、空气、气候、水、土壤、岩石、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1.物质多样性(1)生命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主要有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质。
虽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如表8-1。
表8-1 各类生命物质(2)非生命物质多样性①非生命物质是包括生命物质在内的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的积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
②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主要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为mg/L)或总有机碳(TOC)(水的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以碳的数量表 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
水的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危害:含有NO2-、NO3-,危害人体健康;引发水华和赤潮;透明度降低,DO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有些藻类分泌有毒物质;底层沉积死亡生物的残体,厌氧分解产生H2S等有害气体;水生生态系统紊乱,多样性破坏。
赤潮: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水华:
重金属特点:重金属的毒性通常由微量导致;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几乎都通过与有机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某些重金属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物;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放大;重金属的毒性与金属的形态(价态)有关。
7.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
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有机毒物污染)、物理性污染(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主要指致病菌和病毒的污染)3类。
总需氧量(TOD)(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氧气的量,单
5.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
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②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挖掘水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潜力。
6.水污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 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加剧了全球的水资源短缺,危及环境健康,严重制约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水循环系统(自然和社会)
3.水资源的特征
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④利用上的多用性。
4.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①水资源总量不少,人均和亩均水量不多;②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年内和年际变化大
(夏秋多,春冬少);③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④水污染的蔓延,极大减少了我国水资源的可用量;⑤用水的极大浪费,影响水的总量。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 作者:
———————————————————————————————— 日期:
ﻩ
933环境学(初试大纲)
考查目标
《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 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 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主要考察学生对环 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 水环境
1.水的自然循环(图p5)
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海洋上空的降水回落到海洋,陆地上控的降水则降落至地面,一部分渗入土壤与岩石空隙,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后都汇入海洋。由此构成全球性的连续有序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3.考试题型
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考查内容
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 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 机制及控制方法。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 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 的区别。
难降解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POPs)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并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长期与人类和动物接触会引 起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异常,致癌、致畸、致突变。POPs在低纬度地区,挥发大于沉降,在高纬度地区沉降大于挥发,逐渐向中高纬度地区转移,并最终在极地地区积累的现象,称为POPs的全球蒸馏效应。POPs在低纬度地区排放,伴随中纬度地区冷暖季节变化而挥发沉降,并通过全球蒸馏效应逐渐积累到极地地区的现象,称为POPs的蚱蜢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