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固体废物)【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 )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出版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2.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3.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大会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生物环境【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生物环境【圣才出品】

第六章生物环境一、名词解释1.剂量—效应关系答: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剂量与个体或群体呈现某种效应的定量强度,或平均定量强度之间的关系。

2.三致作用答:三致作用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3.生物入侵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其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有意引入,无意识引入以及自然入侵。

生物入侵会造成经济损失、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和威胁人体健康等危害。

4.生物安全答: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人类的健康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与人类生存有一定关系的环境生物安全。

狭义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转基因生物安全和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安全。

5.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6.遗传多样性答: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等多个层次上。

7.景观多样性答: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是由自然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

从原理上讲,景观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其他所有层次的多样性。

8.存在价值答:存在价值是指环境的非利用价值。

人们因感知某环境资源的存在而获得的满足,与是否实际利用该资源完全无关。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大气环境概述 1.大气的成分 大气是由多种气态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有N 2、O 2、Ar 、CO 2等各种气体,以及水汽、水滴、冰晶、尘埃和花粉等,大气中除固态、液态物质 大气的成分 大气的分层 大气环境概述 湍流运动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 风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煤烟型污染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交通型污染大气污染 酸沉降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质量基准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绿色交通烟尘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末端治理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氟化物治理技术环境自净大气环境及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见表2-1)。

表2-1 大气的各成分2.大气的分层(1)各层的特点(见表2-2)表2-2 大气各层特点(2)大气层状结构(见图2-1)图2-1 大气的层状结构3.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km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因为贴近地面,大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1)湍流运动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下垫面粗糙度的影响,风速越靠下层变得越小,因而产生了风速的垂直梯度,形成湍流。

(2)风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越往高处摩擦力越小,因而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变大。

(3)温度的垂直分布(见表2-3)表2-3 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近地面温度的垂直梯度比上层大气要大得多,而且太阳辐射越强,云量越少,风速越小,土壤导热性越差则气温的垂直变化越大。

二、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1)污染源分类①天然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②人为源,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2)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第七章全球变化一、名词解释全球环境变化答:全球环境变化简称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3个方面。

二、简答题1.请简述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

答: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如下:(1)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气候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国家应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率先采取减排措施。

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历史排放少,当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较低,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2)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过去,适应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国际社会今后在制定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文书时,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问题,尤其是提高发展中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合作,积极参与适应领域的国际活动和法律文书的制定。

(3)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

应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转让;应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应建立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态—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态—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生态—环境调控1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水环境调控的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1.水环境演变五律解析 水环境演变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各类水体水质的发展演变,又称水质演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污染,即由有害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

(1)水污染源发生过程解析—技术、经济、社会规律①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

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三大部分。

水环境调控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水污染控制思路—两种关系、两类地区、两个策略 煤烟型污染的五律解析 交通型污染的五律解析 大气环境问题五律解析 酸沉降污染的五律解析 臭氧层破坏的五律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五律解析生态—环境调控图16-1 水污染的五律解析a.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是水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包括工艺废水、设备冷却废水、洗涤废水,以及场地冲洗废水等,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b.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主要是城市居民(含服务产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员)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主要来自于厨房、浴室、厕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染源已逐渐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c.农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由于其分散广泛、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面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

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②水污染源发生的技术规律污水的产生过程都直接取决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技术因素在水污染源的发生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a.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绝大多数行业的废水排放不可避免;b.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生产技术,产生的废水性质不同,对水体污染程度不同;c.同一行业所产生的废水性质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d.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决定了农业污染源的特点;e.技术发展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改变了生活污水的性质;f.污水处理技术对控制水污染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壤环境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土壤概述1.土壤的组成表3-1土壤的组成(1)矿物质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地壳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和成土过程作用形成的产物。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①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原始成岩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仅仅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破碎,矿物晶格、结构和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②次生矿物岩石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分解或由风化产物重新合成的矿物,统称次生矿物。

生矿物颗粒粒径<0.002mm或<0.001mm的称为次生黏土矿物或土壤矿物胶体,它们是土壤环境中矿物质部分最活跃的重要物质成分。

(2)有机质组成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物,可分为土壤活有机体、土壤生物(土壤动物、藻类和菌类);简单有机物、酶和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积累于土壤表面和上部土层,是土壤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溶液物质组成常见的物质有无机盐类,无机胶体,有机物和有机胶体,配合物;溶解性气体,如O2、CO2等;离子态物质,包括各种重金属离子、阴离子化合物、H+、OH-等。

(4)土壤空气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和土壤自身特性的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在质和量上都和大气不同,其组成主要是CO2、O2、N2、CH4、H2S、NO等气体。

(5)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两大类。

2.土壤的结构(1)土粒土粒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创造多孔的骨架,行使吸、供、保、调能力的实体。

土壤矿物颗粒包括一系列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物质,称为机械组成。

矿物颗粒的粒径大小实际上包含了矿物成分的差异。

由于土粒各粒径所保留的矿物成分有差异,它的化学成分也有明显的差异。

表3-2土粒分类(2)土壤结构①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基本上可以将土壤结构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似立方体结构类型,似柱状结构类型,似片状结构类型。

②土壤结构体的形成土壤中的矿物颗粒,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的,而是互相黏聚或被胶结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片、土块和土团的。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调控篇【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调控篇【圣才出品】

第三篇环境调控篇一、选择题中国未来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

(东华大学2010年研)A.城市区域属于人口的自然负增长区域B.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降低C.人口低增长率状况会持续较长时间D.中国未来10年就可实现人口总量下降【答案】C【解析】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是:①人口总量剧变。

人口总量高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高峰即将到来,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迅速下降,并且减少的幅度非常巨大;②人口结构恶化。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将异常老化,老龄化率急速升高,社会负担系数迅速升高后将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二、填空题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为_____。

(东华大学2010年研)【答案】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鲜明地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_____,公平性原则、_____。

(东华大学2010年研)【答案】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②公平性原则,包括横向的代内公平和纵向的代际公平;③共同性原则,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三、名词解释1.适度人口(杭州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对周围环境开发利用能获得最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人口数量。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科学技术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对适度人口数量都有影响。

2.人口容量(华侨大学2015年研)答: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3.规律与规则
表 10-2 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3 / 31
圣才电子书

4.规律规则原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事物的发展是由其背后的规律决定的,但其最终发展方向可能与期望相符,也可能与期
望相反,这就取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类行为所遵守的规则是否顺应了相应的规律。
智力行为为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
a.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行为规律是自然规律,属于非智力行为规律;
b.人类智力行为规律包括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环境规律,它们依次
是人类技术行为、经济行为、社会行为规律,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指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规律规则原理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规律
规则Biblioteka 规律规则原理概述 规律与规则
规律规则原理
环境基准与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技术政策
规 环境技术规则



原 理
环境社会规则
环境标准 环境伦理 环境法律 环境管理
环境经济战略
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2)应用 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由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构成的环境标
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工作指南和监督 依据。
①空气方面 a.美国 1970 年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对常见的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 合物、一氧化碳及臭氧六种污染物,都有第一标准和第二标准两种规定。第一标准是为保护 公共卫生,第二标准是为保护公共福利。 b.苏联在 1951 年颁布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这个浓度应对 人不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不损害工作能力和不影响情绪,同时对植物、局部气候、大气透 明度等也不产生有害影响。 ②水方面 最早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是饮用水质量标准。1971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国际饮用水标 准,苏联 1973 年规定了生活用水中 400 多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日本把江、河按 不同用途分级规定水质标准。 ③土壤方面 各国环境质量标准产生于自身的环境保护现状和技术经济条件,各国所制定的土壤环境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全球变化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全球变化概述 1.全球变化的概念 (1)全球变化的由来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用于表述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现象。

(2)全球变化的内涵①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

②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即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3)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的概念全球变化概述 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 近现代气候变化回顾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后的全球环境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全球变化①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②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④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2.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1)四大研究计划①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②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③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④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组成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全球碳循环、全球人文、气候多样性的变化、全球水循环等专题。

(2)全球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从大气化学、生物排放和海洋生物化学三方面进行研究。

②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就植被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③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把海气耦合模式与陆地过程模式及环境系统中的化学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耦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④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预测全球变化对农业、海岸带、能源等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有关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间筑起桥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源—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源—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 资源—环境调控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能源利用五律解析 1.化石能源 (1)自然解析 首先,作为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储量要足够丰富,在考察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能源的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

其次,能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包括能量密度和能源形态也要加以考虑。

①资源量总体而言,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紧缺,虽然煤炭资源是国内最具优势的能源,但资源量也不容乐观,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资源尤其短缺。

我国能源供应将面临长期后备资源不足,特 化石能源 核能能源利用五律解析 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生物质能 “四地”“四地”平衡基本概念 “四地”平衡 土地利用五律解析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需求预测 “四地”平衡五律解析 自然解析技术解析水资源—环境调控—大西线调水 经济解析社会解析环境解析资源—环境调控别是优质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

近期来看,化石能源的资源量可以保证与目标的协同,但从长远来看,化石能源的资源量是有限的,终将耗竭,供给不可持续,与目标拮抗。

图15-1 化石能源五律解析(近期)图15-2 化石能源五律解析(远期)②自然属性a.能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包括能量密度和能源形态,是决定能源开发利用重要因素。

b.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多数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分散性强、不稳定、不连续,随时间、季节,以及气候等变化,造成现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本高、效率低,大规模推广应用困难。

c.为了供应适合消费需要的能源,必须将能源转换成为容易储存、运输、分配并能在各种设备中使用的形态。

(2)技术解析①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煤炭开发、燃烧、转化、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

②油气利用技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持续增加,但其供应却严重不足,供求矛盾日益加剧,由此产生的对油气高效开采和加工利用新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③电力从发电设备技术看,提高火电的转化效率,降低火电机组的供电煤耗是可行的。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五章物理环境一、名词解释1.噪声答:噪声是指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噪声会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它不单独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而且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2.放射性污染答:放射性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污染物使局部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现象。

放射性核素排入环境后,由于大气扩散、水流输送、地下水运输,会在自然界中稀释和迁移,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最后进入人体,使人们受到放射性伤害。

其来源主要有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以及医疗照射等。

3.白亮污染答:白亮污染是光污染的一种,主要是指白天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引起的光污染。

白亮污染会引发意外事故,伤害身体健康,以及间接造成经济损失。

二、简答题1.噪声的主要特性和来源有哪些?答: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

(1)噪声的主要特性①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

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②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③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

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转化为空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

(2)噪声来源①交通运输噪声。

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如小轿车、载重汽车、电车、火车、拖拉机、摩托车、轮船、飞机等,在行驶过程中会发出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等各种噪声,而且行驶速度越快噪声越大。

②工业生产噪声。

工业生产离不开各种机械和动力装置,这些机械和动力装置在运转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消耗后以声能的形式散发出来而形成噪声。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第二章大气环境一、名词解释1.干洁空气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固态、液态物质及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

它是大气的主体,平均约占低层大气体积的99.97%,主要包括78%的氮气和21%的氧气。

2.对流层答:对流层是指位于大气圈最底层的气层。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km,极地为8~9km,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减温率为6.5℃/km,顶部为-70~-50℃,所以对流和湍流运动从不会停止,大气的铅直混合作用很强,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这一层。

3.逆温答:逆温是指空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逆温是由大气运动所造成的,主要包括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

在逆温层中大气向上的对流受到抑制,大气中污染物不易向上扩散。

4.大气污染答: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主要类型包括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以及酸性降水污染。

5.大气污染物答:大气污染物是指大气中超过洁净空气组成中应有浓度水平的物质。

它们对生物体、物体及气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效应或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自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两类,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人为污染物,其来源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泄漏物等,尤其是来自煤和石油燃烧以及工业生产的。

6.降尘答:降尘又称落尘,一般是指粒径大于30μm的大气颗粒物。

它反应尘的自然沉降量,用每个月沉降于单位面积上尘的重量表示,是反应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尘的自然沉降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重量及粒度大小。

7.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答:温室气体又称大气保温气体,是指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吸收极少),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烃及臭氧等30余种气体。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多样性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多样性原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 环境多样性原理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多样性原理概述 1.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文化多样性 (1)定义 文化多样性是指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多元的、多线索的、多样态的,而不是一元的、单线索的、单一样态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其主体独特生活史的产物和表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原理概述 文化多样性环境多样性原理物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多样性 环境过程多样性 环境形态多样性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 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 人类创造的多样性人类衣食住行的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人类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多样性环境多样性原理(2)内容①语言多样性;②宗教多样性;③民族文化多样性;④民俗风情多样性。

3.环境多样性原理环境多样性是指各类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具体内容为:①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②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产生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无穷的深度,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多样性;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应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二、自然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是指地球的空间环境、阳光、地磁、空气、气候、水、土壤、岩石、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1.物质多样性(1)生命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主要有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质。

虽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如表8-1。

表8-1 各类生命物质(2)非生命物质多样性①非生命物质是包括生命物质在内的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的积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

②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主要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等。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五律协同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五律协同原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 五律协同原理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1.现象与规律 (1)现象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通常不需要理性思考就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

(2)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是客观事物本质或本质之间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秩序。

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1)自然现象自然界是指除人类社会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

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动 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技术现象、技术规律和技术科学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科学 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科学 环境现象、环境规律和环境科学 五律协同原理 解析与五律协同 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五律协同原理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

自然现象具有客观性,可以被直接感知,且自然现象具有广泛的多样性。

表11-1 自然现象分类(2)自然规律与自然科学自然规律是存在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研究等)而形成的关于自然事物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人类的自然科学。

①物理规律与物理学物理规律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和概括,是分析物理问题所应遵循的准则。

人们不断研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建立和发展了物理科学,即物理学。

②化学规律与化学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③地学规律与地学地学是对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

其学科分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等分支学科。

④生命规律与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⑤天文规律与天文学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空间与天体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起源和演化的规律,以及宇宙的形成、发展、演化的规律。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 人口—环境调控1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口发展的五律解析 1.自然解析 在人口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规律主要起约束作用,使人类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的同时,又不至于短时间内过量繁衍而产生“人口爆炸”。

(1)人口再生产的自然规律 人口再生产是指由许多个人组成的人口整体每时每刻都经历着出生、成长、死亡的生命不断更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过程。

①生—人类出生规律 自然解析技术解析人口发展的五律解析 经济解析社会解析环境解析人口总量情景分析 中国人口发展情景分析一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情景分析 老龄化趋势情景分析 中国人口发展前瞻 中国人口发展情景分析二 中国人口前景潜在危机 人口—环境调控时机中国人口—环境调控 人口不能过多人口—环境调控原则 人口不能过少人口不可剧变 人口—环境调控a.“生”的本质,即生产,人口的生产即为人类的繁衍,这是人类得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基础;b.“生”的结果,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这是决定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因素;c.人类特定的生育能力决定了人口群体的相对稳定;d.正常的出生性别可保证人口稳定发展。

②老—人类衰老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生命机体的衰老。

个体老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发育、成长、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虽然技术的进步可以使人们利用一些药物或手段延缓衰老,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使人类彻底避免衰老。

③死—人类死亡规律死亡取决于生存环境的负作用、身体机能与这种负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死亡是生命规律的客观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发展的规律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制约人口总量和影响人口地域分布两个方面。

①一定区域内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决定其人口总量的多少;②人口多数分布在自然环境较适宜生存的区域;③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人口的承载力有所不同;④自然灾害制约人口发展,但这种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减弱。

2.技术解析技术进步改变人口发展轨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口的生命质量,二是生产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科学)【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科学)【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 环境科学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探索时期 (1)环境问题 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古代烧制陶器的古窑中就有排烟的烟囱;②19世纪下半叶开始,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a .1847年,德国植物学家弗拉斯C N 在《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中论述了人类活动影响植物和气候的变化;b .1864年,美国学者马什G P 在《人与自然》一书中从全球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类活动的多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索时期形成时期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时期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论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与环境规律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环境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科学c.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E H创立“生态学”的概念;d.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利A G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①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特P发现烟囱清扫工患阴囊癌的较多,并认为与接触煤烟有关;②1915年日本学者山极胜三郎用实验证明煤焦油可诱发皮肤癌;③20世纪20年代以来,公共卫生学逐渐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2)环境保护工程技术①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给排水技术。

1850年,人们开始用化学消毒法杀灭水中的致病菌;1897年,世界上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出现在英国。

②消烟除尘技术在19世纪后期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初期开始使用布袋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

2.形成时期①现代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纷纷从各自的母学科出发,逐渐发展形成了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新兴学科,在这些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环境科学。

③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当时研究的是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五章 物理环境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声学环境 1.噪声概述 (1)声音与噪声 ①声音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进行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②噪声 噪声概述噪声来源声学环境 噪声危害噪声控制电磁辐射的来源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污染的控制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影响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光污染及其来源光污染 光污染的危害光污染的控制定义热污染的类型热污染 热污染的危害热污染控制 物理环境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噪声的主要特性①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②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③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

(3)噪声评价方法在噪声的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等效连续A声级。

它表示为L,单位为dB。

其定义公式为:式中,T1为噪声测定的起始时刻;T2为噪声测定的终止时刻;L p为声级,一般为A声级;L cq为等效连续A声级。

如果测得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累积分布在正态概率纸上为一直线,则可用下面近似公式计算:式中,L10为测定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峰值;L50为测定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L90为测定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

L10、L50、L90为累积分布值。

2.噪声来源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

(1)交通运输噪声交通运输噪声是指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会发出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等各种噪声。

行驶速度越快噪声越大,由于此类噪声源具有流动性,因此它的影响范围广,受害人数多。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1.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2.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

人类与威胁环境安全的灾害之间的斗争,基本上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环境公害、战争、核威胁、生物安全等问题正在或已经成为人类最终实现环境安全的巨大障碍。

生物生态适应 适应生存社会生态适应自然灾害与安全环境安全环境灾害与安全 原生环境问题与健康 环境健康 环境污染与健康 城市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农村环境舒适自然景观欣赏环境欣赏人文景观欣赏人与环境和谐原理3.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度量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是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需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4.环境舒适环境舒适是指代表着更高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

5.环境欣赏在环境欣赏的和谐程度下,人类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二、适应生存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基本要求是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给。

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迁的方式产生与环境有利关系的过程。

1.生物生态适应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点,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生态适应现象有如下规律性:①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生物生态适应性,不论其种族和民族的属性如何,都会在同样的方面表现出来。

②人类生态适应的反应率,即人类特征的变化,是在某种族所固有的界限范围内实现的,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的自然遗传性。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学原理篇【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学原理篇【圣才出品】

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一、选择题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山东大学2015年研)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人类环境【答案】D【解析】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及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

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

2.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技术科学的学科范畴()。

(东华大学2010年研)A.水环境学B.环境生物学C.水污染控制工程D.环境毒理学【答案】C【解析】环境技术科学是技术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群,研究技术规律与环境规律联合作用领域内的特征规律,即环境—技术规律;运用工程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和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其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学、环境工程学、清洁生产学等分支学科,其中环境监测是人们认识环境要素的重要手段,环境工程(包括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控制,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是人们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生物多样性(华侨大学2014年研)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2.环境多样性(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研)答: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

其中,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产生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无穷的深度,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应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3.环境基准(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研)答:环境基准是环境质量基准的简称,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固体废物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固体废物定义 固体废物来源 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固体废物分类 固体废物排放量
固体废物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管理法规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固体废物管理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我国的固体废物管理标准
综合利用标准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输送
固体废物的输送 预处理
物化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固体废物的处理 热处理
生物处理
海洋处置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陆地处置
冶金及电力工业废渣的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化学工业废渣的处理和利用
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废塑料的综合利用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废橡胶的再生利用 废纸的再生利用 农林固体废物 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污泥 固
体废物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1.固体废物的定义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固体废物的来源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3.固体废物的分类
(1)按化学活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活性分为化学活性废物(易燃易爆废物、化学药剂等)和化学惰性废物(废石、尾矿等)。

(2)按化学性质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农业固体废物、食物残渣、剩余污泥、废纸、废塑料等)和无机废物(高炉渣、钢渣等)。

(3)按形态分类
固体废物按形态分为固态废物(粉状、粒状、块状)、半固态废物(剩余污泥)和液态废物。

(4)按污染特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污染特性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①一般固体废物是指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②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
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③放射性固体废物包括核燃料生产加工、同位素应用、核电站、核研究机构、医疗单位、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等产生的废物。

(5)按来源分类
固体废物按来源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农业固体废物,其中前两者占主要地位,见表4-1。

①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
表4-1 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组成
②农业固体废物
来自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业生产等所产生的废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固体废物。

4.固体废物排放量
目前一些工业化国家年平均固体废物排放量以2%~3%的速度增长,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量达24.4×108t(包括3.4×108t危险废物)。

二、固体废物污染
1.固体废物污染
(1)固体废物污染途径
图4-1 固体废物的主要污染途径
(2)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固体废物污染呆滞性大,扩散性小,它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水体、大气和土壤进行的。

(3)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①侵占土地
固体废物不像废气、废水那样迁移和扩散,必须占用大量的土地。

②污染土壤
长期使用带有碎砖瓦砾的“垃圾肥”,土壤会严重“渣化”;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废物杀死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使土壤碱化、酸化、毒化,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有些污染物经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③污染水体
大量固体废物排放到江河湖海会造成淤积,从而阻塞河道、侵蚀农田、危害水利工程。

有毒有害固体废物进入水体,会使一定的水域成为“生物死区”。

④污染大气
a.废物的细粒被风吹起,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加重大气的颗粒物污染;
b.生产过程中由于除尘效率低,使大量粉尘直接从排气筒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污染大气;以及固体废物在收运、堆放过程中,经日晒、风吹、雨淋、自燃等作用,产生大量废气,造成地区性大气污染;
c.有的固体废物发酵分解后产生有毒气体,向大气中飘散,造成大气污染。

⑤影响环卫
固体废物在城市里大量堆放而又处理不妥,不仅妨碍市容,而且有害城市卫生。

⑥其他危害
固体废物简单堆放,极易造成爆炸、自燃、塌方、泥石流等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二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1)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①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限期淘汰固体废物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②采用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③采用精料;
④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无废或少废技术和设备;
⑤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员工环保意识的培养;
⑥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
⑦开发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⑧进行综合利用;
⑨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处置。

(2)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①鼓励城市居民使用耐用环保材料;
②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③改进城市燃料结构,提高城市燃气化率;
④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⑤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处置,通过焚烧处理、卫生填埋处置等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减轻污染。

3.固体废物管理
(1)固体废物管理法规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共分为六章,内容涉及总则、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一般规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法律责任及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