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 复习要点

01 消息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泄(xiè)气督(dū)战要塞(yào sài)业已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败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

二、文学常识《消息二则》是毛泽东主席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撰写的消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新闻作品集》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们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知识点1、消息写作的“五要素”消息的五个要素,现在国内外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所谓“五何”或“五个W”: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

这五项是缺一不可的,缺了任何一项,消息就不完整,不容易使读者理解了。

现在西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除了五个“W”,还有一个“H”(如何)或(何果),这就是新闻六要素说。

2、结构层次消息的结构层次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部分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展开: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西路军渡江情况(同时辅以议论);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2024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

2024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归纳•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拓展延伸与实际应用•课堂互动与检测反馈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及课文来源时代背景本文所选的两则消息分别发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

通过学习这两则消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课文来源《消息二则》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是教材中的重要课文之一。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消息写作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作者生平与创作特点作者生平本文的作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

创作特点毛泽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精神,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他的消息写作更是简洁明了,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反映事实。

文学地位及影响文学地位《消息二则》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消息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

影响通过学习《消息二则》,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也对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02文本解读与赏析介绍《消息一》发布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为读者理解消息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

报道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概述《消息一》的主要事件、涉及人物、地点等关键信息,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消息的核心内容。

阐述《消息一》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它对于后续事件发展的推动作用。

030201介绍《消息二》发布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与《消息一》进行对比,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报道背景概述《消息二》的主要事件、涉及人物、地点等关键信息,与《消息一》在内容上形成呼应或对比。

主要内容分析《消息二》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它对于人们认识历史、理解现实的启示作用。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二新闻的相关知识: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

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

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

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

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教案#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

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教案#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教案#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中的消息二则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在长江南岸的胜利渡江行动。

文章首先交代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然后通过描绘战况的紧张和激烈,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反映了这一伟大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出恢宏的气度。

文章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这两则消息都以真实、客观的方式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同时强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决心。

通过这两则消息,学生可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结构和语言风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0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领袖” 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 • 雪》《七律 • 长征》《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 1949 年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 20 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 日 2 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 摧枯拉朽:“枯” 指枯草,“朽” 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主要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主要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主要内容部编版一、《消息二则》主要内容《消息二则》包括《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

-内容简洁明了,语言准确生动。

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主体,即“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接着描述了渡江战斗的过程,突出了我军的势如破竹和敌军的不堪一击,“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最后强调了战斗的胜利成果,“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

-消息开头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主体部分按照中、西、东三路军的顺序,分别叙述了各路军的渡江情况,展现了我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据,如“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等,增强了消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结尾指出渡江战役的重大意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已成定局”。

二、解析1. 文体特点-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对导语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和展开,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等条件的介绍,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对消息内容进行总结或升华。

2. 语言特色-准确简洁:消息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例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时间、人物、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

第一课《消息二则》1.溃退【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2.泄气【xièqì】:引申为泄劲、放弃。

3.督战【dūzhàn】:在前线监督作战4.要塞【yào sài】: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5.业已【yèyǐ】:已经6.摧枯拉朽【cuīkūlāxiǔ】: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7.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颁发【bān fā】:公布;发布。

2.遗嘱【yízhǔ】: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3.建树【jiàn shù】: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4.仲裁【zhòng cái】: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5.巨额【jùé】:巨大的数额。

第三课《“飞天”凌空》1.凌空【líng kōng】: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

2.翘首【qiáo shǒu】: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3.酷似【kùsì】:极其相似。

4.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5.轻盈【qīng yíng】:姿态、动作轻巧优美。

6.悄然【qiǎo rán】:形容安静而无声。

浑然,依然。

7.由衷【yóu zhōng】:衷心的;出自内心的。

强调自发,不是假装的。

8.新秀【xīn xiù】: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

9.屏息敛声【 bǐng xīliǎn shēng】: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10.眼花缭乱【yǎn huāliáo luàn】: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2.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 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结语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 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 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 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 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及其作用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 敌人的气势。
2.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用:高度概括事件主要内容、从作战 兵力、作战区域及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 文,引起下文。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强,及时准确。
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标题 主标、副标
可 少 的
导语 常为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
三 部 分
主体
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大
背景 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历史背景等。
结语
5、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 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去世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 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 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消息二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消息二则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句②用词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句①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重复。
填空题 ……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 战中,我已( 歼灭 )及( 击溃 )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扬中、镇江 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 )江阴要 塞。( 封锁 )长江。我军前锋,业
P8 二、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结语——新闻结尾
(注:背景、结语未必每篇都有,且可暗含在主 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 简洁而具有气势
•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 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作战兵力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表达效果。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标题
标题
扼要揭示新闻核心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导 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渡江作战兵力:多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消 息 的 结 构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 结语——新闻结尾
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 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问题探讨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 表达效果。
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突破阵地,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
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面 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七律.长征》等。
毛泽东
1、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并概 括出来。 素,即时间、地
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
长江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 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
再打了、泄气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 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英勇善战 ,嘲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 笑了敌军的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1、详略得当。 2、穿插议论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 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章开头的小字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 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敌军抵抗甚为微弱,但东线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后, — 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后写东 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 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 出了文章中心。
简洁 、 概括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 料真实,报点及
作用。导语中“大约”一词说明了什 么?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
识记字音
溃退 kuì 执行 zhí 魁首 kuí 鳌头 áo
jiān
诞生 dàn 横渡 héng 诸城 zhū 歼灭 签订
qiān
要塞 sài
芜湖 wú 督战 dū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 成部分;找出这则新闻的要 素。
时代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 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 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后,于4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 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毛泽东
文体知识
概念:新闻,又称消息。狭义的新
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 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以简明的
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 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常见、最 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文体知识
消息的特点
1.真实性
2.及时性 3. 简明性
六要素
表达方式
新闻的作用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 因、经过、结果。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 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大约”表约数,突出了新闻语言 的准确性、严密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我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时间、 地点及结果,饱含了作者对人民解 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作 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课文阅读分析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战况)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中路军: 首战告捷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区域 时间 战况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安庆-芜湖 九江(不含 )-安庆 芜湖-江阴
时间
20日夜-- 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22日22时
战况
全部渡过 渡过2/3 大部分已 渡过
中路 军 西路 军 东路 军
30万 35万 35万
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 这样安排?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西路军的 顺序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