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领导权变理论—“途径-目标”理论)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与模型讲义
©2003 Prentice@Ha2ll,0In0c4. Copyright bTyo aMccinomzphauny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TnoagOemregnat,n2nizdaEtdioitinonBehavioSrlid7e#4EindCithioapnter 3
领导理论的变迁:权变理论(三)
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
领导者行为 ✓指导型 ✓参与型 ✓支持型 ✓成就取向型
环境的权变因素 ▪任务结构 ▪正式权利系统 ▪工作群体
下属的权变因素 •控制点 •经验 •感知到的能力
效果 绩效 满意度
©2003 Prentice@Ha2ll,0In0c4. Copyright bTyo aMccinomzphauny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TnoagOemregnat,n2nizdaEtdioitinonBehavSiolidre71#1EindCithioapnter 3
©2003 Prentice@Ha2ll,0In0c4. Copyright bTyo aMccinomzphauny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TnoagOemregnat,n2nizdaEtdioitinonBehavioSrlid7e#7EindCithioapnter 3
组织行为学复习概况
仅供参考,答题时切记雷同,请自己组织语言,不要记太多,记要点发挥就可以了,不然容易搞乱。
同时自己准备好条条,待机而动,等考试前,再打探下消息可缩小范围。
一、六种人性假设及管理启发1、“经济人”假设(X理论):特点⑴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⑵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不愿意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的受别的人指导⑶多数的个人目标是与组织目标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目的而工作⑷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⑸人大至可分为两类,多数人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人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管理的责任。
2、“社会人”假设(又称“社交人”)⑴不仅有经济需求,还有社会需求:安定感、归属感、友谊、爱人关心和尊重、心理满足等社会欲望⑵人类的工作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⑶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又取决地家庭和社会活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⑷人们最期望领导者能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通过社会人假设提示我们,在管理中如果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保持职工的“士气”,而这些不仅仅是经济能满足或是换来的,还需要我们去寻找他们的社会需求,把他们的需求和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通过满足他们不同的社会需求来鼓舞士气,进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3、“自我实现人”假设(Y 理论)⑴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们自然⑵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人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⑶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但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需求责任⑷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谋求解决组织问题的创造性⑸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4、“复杂人”假设(权变理论或超Y理论)⑴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⑵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因人而异⑶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之间会交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⑷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因而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⑸人在不同的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会有不同的表现⑹由于人的需要、能力各异,因而对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有效的管理方法5、“观念人”假设(又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假设)⑴人不仅有诸多需要,更重要的是人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并愿意为之奋斗和作出牺牲⑵人们都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获得自由的发展,以追求生活的意义和成功的途径6、“自我超越的人”假设:⑴员工不会停留在一人目标、一个理想的实现上,它是不断成长的人⑵在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内部条件的情况下,它会不断超越自己,使自己获得成长,并实现新的愿望。
组织行为学--领导
20
高 关系行为 低
高关系 低任务
参与
说服
高任务 高关系
⑴理论渊源: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个人的努力程度或获得的满意程 度取决于:个人对其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预期以 及这种预期结果的效用。
30
⑵基本观点
究竟采取哪种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和领导方式 的匹配。找出员工想从他们的职业和组织中得到什 么结果;用员工期待的结果,奖励那些做出优异的 业绩和实现目标的员工;向下属明确实现目标的路 径,排除妨碍优异业绩的任何障碍,对下属的能力 表示有信心。
6
区别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六项特质
进取心 领导愿望 诚实与正直 自信
智慧
工作相关知识
领导者表现出高努力水平,拥有较高的成就渴 望
领导者有强烈的愿望去影响和领导别人,他们 表现为乐于承担责任
领导者通过真诚与无欺以及言行高度一致而在 他们与下属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下属觉得领导者从没缺乏过自信。领导者为了 下属相信他的目标和决策的正确性,表现出高 度的自信。
11
3、管理方格论 布莱克和莫顿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 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论。
12
高
1.9
9.9
对人的关心
管理方格图
5.5
1.1
9.1
低
对生产的关心
高
13
低
高
对人的关心
1,9乡村俱乐部管 理
注意人们建立合意 关系的需要,导致 愉快的组织气氛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一、单选题1。
管理方格理论是由( )按照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工作的关心程度的不同,组成了八十一中不同的领导方式。
A.布莱克和穆顿B.布莱克和利克特C。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 D.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人员2。
管理方格理论是按照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工作的关心程度的不同的领导方式,其中(1,9)属于哪种类型?( )A.贫乏(虚弱)型领导B.任务型领导C.乡村俱乐部型领导D.团队型领导3.管理方格理论是按照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工作的关心程度的不同的领导方式,其中(9,1)属于哪种类型?()A.贫乏(虚弱)型领导B。
任务型领导C。
乡村俱乐部型领导 D.团队型领导4。
动态情境领导理论也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 )提出。
A。
赫西和布兰查德 B.乔治·格里奥C.罗伯特·豪斯D。
阿罗和布兰查德5。
当一方或双方已经体验到潜在冲突所带来的紧张或焦虑并产生了行为意向时,就会进入冲突的()阶段.A。
潜伏期 B.感知期 C.感觉期 D.行为期6.根据()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B.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C。
根据所研究的群体的范围 D.根据群体的组织方式7。
()团队,它的责任范围包括:控制工作节奏,决定工作任务,安排工间休息。
A.解决问题型团队B。
自我管理型团队C.多功能型团队D。
高效率型团队8.在高绩效的团队中,它们的成员乐意接受支持新的观念,扮演的是哪种角色()A。
创造者—革新者B。
探索者—倡导者C。
推动者—组织者D。
评价者-开发者9。
在高绩效的团队中,它们的成员是很好的听众,而且不愿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扮演的是哪种角色( )A。
支持者—维护者 B.控制者—核查者C。
汇报者—建议者D。
联络者10。
下列哪一种群体决策法其决策速度偏低()A。
互动群体法 B.脑力激荡法C。
名义群体法 D.德尔菲法11.下列哪一种群体决策法其社会压力中等()A互动群体法 B 脑力激荡法C 名义群体法 D.德尔菲法12。
路径 目标理论
(5)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类情境作 为领导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中间变量, 它们是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以及下属 个性特点中的一部分。行为类型,而下属个性特点决定了对 环境和领导者行为作出何种解释。在工作 环境中,领导者必须确认员工的任务是否 已经结构化了;正式权力系统是否最适合 于指挥型或参与型领导,以及现在的工作 群体是否满足了员工的社会和尊重需要。
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
“目标-途径理论”同以前的各种领导理 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立足于部下,而不是 立足于领导者。在豪斯眼里,领导者的基本 任务就是发挥部下的作用,而要发挥部下的 作用,就得帮助部下设定目标,把握目标的 价值,支持并帮助部下实现目标。在实现目 标的过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满 足。
路径-目标理论的内容
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 导者的工作是利用结构、支持 和报酬,建立有助于员工实现 组织目标的工作路径。这里涉 及到两个主要概念:建立目标 方向;改善通向目标的路径以 确保目标实现。其内容包括以 下五个方面:
(3)路径改善。
领导者在决定顺利实现目标的路径之前, 还需要了解一些权变因素和可供选择的领导 方案,特别是必须权衡确定对两类支持的需 要。
这样,就形成了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原 理:
一是领导方式必须是部下乐于接受的方 式,只有能够给部下带来利益和满足的方式,
谢谢!
路径-目标理论
什么是路径目标理论
领导方式的路径—目标理论是领导权变理 论的一种,由多伦多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 罗伯特·豪斯最先提出,后来华盛顿大学的管 理学教授特伦斯·米切尔也参与了这一理论的 完善和补充。
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前期(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分工)科学管理时期(泰勒——科学管理;法约尔——管理的五要素;韦伯——官僚行政组织)人群关系学派(非正式组织)权变学派(考虑外在环境因素对组织内部特性的影响)权变理论(亦称应变理论、超Y理论):莫尔斯、洛西提出。
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职能根据各种具体情境而定。
稳定-机械式:(1)环境相对稳定和确定;(2)目标明确和持久;(3)技术相对统一和稳定;(4)按常规活动,其生产率是主要目标;(5)决策可以程序化,从而协调和控制过程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的等级系统。
适应-有机式:(1)环境相对不稳定和不确定;(2)目标多样化并不断变化;(3)技术复杂、易变;(4)有许多非常规活动,需较强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5)使用探索式决策过程,而协调和控制经常出现相互调整;系统等级层次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经济人假设——X理论(措施:强制、奖惩分明)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强制。
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人群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社会人假设(梅约依据霍桑实验提出)(措施:人性化,注重人际关系需要)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力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
路径目标
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
“目标-途径理论”同以前的各种领导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 它立足于部下,而不是立足于领导者。在豪斯眼里,领导者的基本 任务就是发挥部下的作用,而要发挥部下的作用,就得帮助部下设 定目标,把握目标的价值,支持并帮助部下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 的过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满足。 这样,就形成了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领导方式的路径—目标理论 是领导权变理论的一种,由多 伦多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罗 伯特· 豪斯最先提出,后来华盛 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特伦斯· 米 切尔也参与了这一理论的完善 和补充。
路径-目标理论的内容:
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建 立有助于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路径。其 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领导过程。 (2)目标设置。 (3)路径改善。 (4)领导风格。 (5)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类情境作为 领导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中间变量,它们 是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以及下属个性 特点中的一部分。
下属是教条的和权力主义的, 任务是不明确的,组织的规章 和程序是不清晰
指导型领导方式 参与型领导方式
对于结构层次清晰、令人 不满意或者是令人感到灰 心的工作
支持型领导方式 成就导向型领导 方式
当任务不明确,或下属具有 独立性,具有强烈的控制欲
如果组织要求下属履行模 棱两可的任务
路径—目标理论证明:当 领导者弥补了员工或工作环境 方面的不足,就会对员工的绩 效和满意度起到积极的影响。 但是,当任务本身十分明确或 员工有能力和经验处理它们而 无需干预时,如果领导者还要 花费时间解释工作任务,则下 属会把这种指导型行为视为累 赘多余甚至是侵犯。
基 本 原 理
一、领导方式必须是部下乐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能够 给部下带来利益和满足的方式,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
组织行为学-领导学
(1)德才兼备
德:德行(贤者有德能服众)
才:才能(能者有才须懂行)
(2)知行并重
知:认知(真知灼见,实事求是)
行:实行(坐言起行,付诸实践)
领导者素养
(3)智勇双全 智:智谋(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 勇:勇敢(有勇气,敢冒风险) (4)仁义共施 仁:仁爱(仁者爱人,同利共患,得人心) 义:正义(义者宜也,行为适宜,行正道)
(三)从层次上来说,领导具有战略性、较强的综合性,贯穿在 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如果我们把管理过程划分 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的阶段,领导活动处在不同阶段之中, 集中起来就表现为独立的职能,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计划得以 实施,使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够有效运转,组织和配备人员,并对各 个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R4 高
任务导向
R3
R2
下属心理成熟度
高任务 高关系
S1 指令型
高任务 低关系
高 R1
低
2、菲德勒权变模式
菲德勒(F.E.Fiedler) 权变(Contingency): “随机应变” —— 经:不变 —— 权:变 “如果……那么……” (相当于函数关系)
如果……那么……
情景三要素
提示问题 作为新上任的领导者,李刚的困窘是如何造成的?
李刚与其前任刘仁的领导方式有何不同?
菲德勒模式是否适用于本案例?有何启示?
李刚应当如何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复习思考题
7-1 领导概念及其实质 7-2 影响力分析 7-3 三类领导理论着眼点 7-4 菲德勒权变模式要点
案例:新来的财务处长
市针织总公司财务处长刘仁退休后,其职务由该公司属下最大的一家针织厂的财务科长 李刚继任。 财务处在公司内部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处长刘仁资深能干,待人随和, 善解人意。他要求下属互相协作,在没有严格监督下做好各自的工作。一直以来,财务 处的工作颇有效率。李刚正值年富力强,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被认为是接替前任 的合适人选。李刚本人也满心希望领导好财务处一班人。就职两个多月来,李刚觉得财 务处的工作效率下降了,不顺心的事接二连三。一次,李刚急着要用最新的成本资料, 两位女职员却屡屡拖延。李刚认为这是故意的。 又有一次,由于一位老职员误报情况, 致使李刚在给总经理的一份报告出现差错。为此,李刚很恼火,当着其他同事的面批评 了这位老职员。 那天刚上班,处里一位年轻的女职员来请事假,说是要去火车站接人。 李刚不准假,结果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如此等等,令李刚深感苦恼。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领导
两维理论
• 三、PM型领导模式:由卡特莱特和赞特在《团体动力学》 中提出三种领导类型:(1)目标达成型(P型);(2) 团体维持型(M型);(3)两者兼顾型(PM型)。
领导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
• 权变理论,又称情境理论也称为环境理论。集中研究特 定环境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 • 该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和永恒的,而是随着领导者自身、被领 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 即 效率=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第六章 领 导
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
去实现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
包含以下含义
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 领导工作的中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处理好人际 关系。
领导的实质是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对被领导者施
加影响力。而实施这种影响力的基本手段就是指挥、激励
标。
代表性权变理论
“途径-目标“理论
领导模范模式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菲德勒(F.E.Fiedler)模式
菲德勒模式
• 基本观点: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在于他们的个性, 而且还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以及领导者同群体成员 之间的交互作用。
菲德勒模式
• 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方面是: • 1、职位权力:是否充分,如对雇用、解雇、晋升、加薪 等的影响程度等。 • 2、任务结构:是否明确 • 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下级的喜欢、 尊敬和信任
路径——目标理论
原理: • (1)领导行为能被员工接受,取决于职工对领导行为的 认识和拥护程度,只有大多数职工认识到领导行为能给 他们带来近期的或长期的利益,领导行为才能被员工乐 意接受。 • (2)好的领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性的,有无激励性,要看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2、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人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5、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菲斯廷格提出的,致力于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
认知协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6、群体: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租者而成的集合体。
7、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9、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0、晕轮效应:指的是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所受到的影响。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使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12、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不可能接受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接受其中的某些刺激。
13、冲突:是指一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影响就开始了。
14、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2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概括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结构维度以及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但是管理方格理论主要表明的并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为达到这些结果领导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路径-目标理论
路径-目标理论一、什么是路径目标理论?领导方式的路径—目标理论是领导权变理论的一种,由多伦多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最先提出,后来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特伦斯·米切尔(Terence R.Mitchell)也参与了这一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目前已经成为当今最受人们关注的领导观点之一。
目标-途径理论来源于激励理论中的期待学说。
期待学说(即期望理论,这一理论以弗罗姆的研究最有代表性)认为,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的期望值的大小(目标效价)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值的概率高低(期望几率)。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路径—目标”的概念来自于这种信念,即有效领导者通过明确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这一履行更为容易。
二、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目标-途径理论”同以前的各种领导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立足于部下,而不是立足于领导者。
在豪斯眼里,领导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挥部下的作用,而要发挥部下的作用,就得帮助部下设定目标,把握目标的价值,支持并帮助部下实现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满足。
这样,就形成了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一是领导方式必须是部下乐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能够给部下带来利益和满足的方式,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二是领导方式必须具有激励性,激励的基本思路是以绩效为依据,同时以对部下的帮助和支持来促成绩效。
也就是说,领导者要能够指明部下的工作方向,还要帮助部下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使其能够顺利达到目标,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使职工需要得到满足。
三、领导人的职能按照豪斯的概括,领导人的职能,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①唤起员工对成果的需要和期望;②对完成工作目标的员工增加报酬,兑现承诺;③通过教育、培训、指导,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④帮助员工寻找达成目标的路径;⑤排除员工前进路径上的障碍;⑥增加员工获得个人满足感的机会,而这种满足又以工作绩效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10章-领导)
2.领导与管理的职能和行为方式不同 第一,领导和管理都有决策的职能,但这两种决策的依据、 内容和方法却迥然有别。 第二,领导与管理职能的区别,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决策职能 的不同上,同时也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影响力与监督、控制; 用人;沟通;协调;激励。 第三,领导的职能还包含了变革与创新,相比之下,管理则 更多地侧重于维持秩序、完善规则。 第四,管理的着眼点是人的行为,而领导的着眼点却是人的 思想。 第五,从行为方式上看,领导是一种艺术,即领导行为是艺 术化的;而管理行为则更注重规范性、程序性、角色的定位及 其行为规范。 3.领导与管理的行为主体不同
关注未来
引起变化 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文化 建立与下属的情感纽带 运用个人权力 注重人力资源
关注现在
保持现状与稳定 实施政策与程序 对下属冷漠、客观公正、控制 使用位置权力 注重组织结构
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具体比较
行为
确定工作进度
管理
制定计划,精打细算,作好准备和预算工作---将 目标、任务做细致划分,建立时间表,然后将任 务斟酌分派,以取得最佳效果。 组织和调度—确定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要的人员结 构,然后调动得力人员来充实它,确定相应的规 定、政策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适当约束。
----------------------------------------------------------------------------------------------------------
成功欲和进取 责任心 主动 任务导向 合作性 善于交际 领导意愿
三、 为什么特质论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并不成功?
三、管理方格论(managerial grid)
布雷克和莫顿(Black & Mouton)发展了 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 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论。充分概括 了上两所大学的研究。 9×9(等级)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第十四章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五节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 又称领导寿命循环理论,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卡曼提出,是将领导行为四分图和不成熟—成熟理论相结 合,创造出三度空间领导效率模型。
• 观点: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结合起 来考虑,生命周期理论便是反映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成 熟度之间的曲线关系。
• 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 • 结论:被领导者不成熟时高任务低关系的命令最有效;被
• 观点认为:为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必须采用不 同类型的领导行为以适应特殊环境的客观需要。
• 该模式以期望理论和领导四分图为依据。基本要 点是要求领导者阐明对下属工作任务的要求,帮 助下属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使之能够顺利达到 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满足下属的需要和成 长发展的机会。
• 该模式归纳以下四种领导类型:指导型、支持型、 参与型、以成就为导向型。
•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要把 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 起来考虑。
本章案例阅读
国际企业的先知先觉者注意到。企业不仅在遇到困境、停滞不前或财务不 振时需要变革,即使处于极良好的顶峰状态,依然需要变革。张瑞敏担心的 一个问题,一定会是海尔的人力资源面临未来重大变革的适应性问题。海尔 的员工要成为每个岗位的领导者,要成为真正面向顾客的决策者和自治人, 现在不会没有很大距离。海尔人的成长,要经历磨练与挫折,而不是生成于 “培养”的措施中。如果受“培养出人才”的思维所制约,海尔将会有发展 中的风险存在。广阔的视野,要求海尔人不仅仅满足和创造顾客需要,还要 密切注视周围的变化。如果一些企业下决心竞争,以求平起平坐,也不是一 定做不到的,因为海尔终究没有拿出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产品。
• 观点认为,一切领导方式不可能固定不变,而使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领导方式不是机械地只 从独裁和民主两方面进行选择,而是按照客观需 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组织行为学1-3答案
1. 需要----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应。
2. 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3. 双因素理论---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 权力---权力是指一个人因为具有某种广义的资源(如地位,能力,素质等)而获得的一种力量。
2. 群体凝聚力---群体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3.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最初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变革和修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组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已发展到对全部组织进行有计划、系统的、长远的变革和开发,并形成了一整套开发和变革的战略、措施和方法,成为组织行为学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1. 组织---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2. 群体---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人群集合体。
3. 冲突---冲突是指组织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在相互之间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对抗,使得彼此之间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并为双方所意识到,这种现象就称为“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4.以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为目的,变消极为积极的激励理论是()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5.马斯洛提出了() B.需要层次论6.在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属于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取得效果较好的是( )C.问卷调查法7.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 ) D.主观性8.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社会因素包括( ) B道德规范,风俗习惯9.在斯普朗格尔(E.Spranger)价值观类型中,多数人的价值观类型是() D.社会型10.在性格差异中,如果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来划分性格类型,那种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为的性格属() C.意志型11.人际关系的基本分类是按()进行的分类. B.公私关系12.信息沟通最基本的目的是() B.信息交流13.利克特认为,在压榨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方式中( ) 是效率高的管理方式。
路径-目标理论
什么是路径目标理论
领导方式的路径—目标理论是领导权变理论的一 种,由多伦多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 豪斯最先 提出,后来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特伦斯· 米切尔也 参与了这一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路径-目标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当今最受人们关注的 领导观点之一。路径-目标理论来源于激励理论中的期 待学说。期待学说(即期望理论,这一理论以弗洛姆的 研究最有代表性)认为,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的期望 值的大小(目标效价)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 值的概率高低(期望几率)。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 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 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 致。“路径—目标”的概念来自于这种信念,即有效 领导者通过明确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 并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这一履 行更为容易。
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
“目标-途径理论”同以前的各种领导理论的最大 区别在于,它立足于部下,而不是立足于领导者。在 豪斯眼里,领导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挥部下的作用, 而要发挥部下的作用,就得帮助部下设定目标,把握 目标的价值,支持并帮助部下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 的过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满足。 这样,就形成了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一是领导方式必须是部下乐于接受的方式,只有 能够给部下带来利益和满足的方式,才能使他们乐于 接受 二是领导方式必须具有激励性,激励的基本思路 是以绩效为依据,同时以对部下的帮助和支持来促成 绩效。也就是说,领导者要能够指明部下的工作方向, 还要帮助部下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使其能够顺利达 到目标,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使职工需要得到满足。
谢谢!
(3)路径改善。 领导者在决定顺利实现目标的路径之前,还需要了解 一些权变因素和可供选择一类是任务支持,领导者必须帮助员工组合资源、 预算以及其他有助于完成任务的因素,消除有碍员工绩效 的环境限制,表现出积极的影响,并且对有效的努力和绩 效给予及时认可:第二类是心理支持,领导者必须刺激员 工乐于从事工作。 (4)领导风格。 按照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 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满足的即时源泉还是 作为未来获得满足的手段。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 它使下属的需要和满足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并 提供了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 为此,豪斯区分了四种领导风格: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 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取向型领导。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 (1)组织经营哲学。(2)组织精神。(3)组织风气。(4)组 织目标。(5)组织道德。
• 确立目标组织文化,必须依据一套科学的标准来运行。 • 1、民族性标准。 • 2、制度性标准。 • 3、时代性标准。 • 4、个异性标准。 • 目标组织文化的个性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 • 1、行业特点。 • 2、产品特点。 • 3、组织特点。
1、对现状文化进行“解冻”(unfreezing); 2、通过变革(motivation)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3.领导者与情境的匹配
三、三极端领导方式理论
• 上述三种领导方式各有利弊。
• 在放任方式下,组织成员一般只能达到社交目 标,工作效率最低;
• 在独裁方式下,下级自由度过小,士气低落, 迫于外部的严格监督,一般可以达成组织目标;
• 在民主方式下,工作效率最高,不仅任务完成 圆满,而且士气高昂,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 动,富有创造性。
• 第三象限表示,当下属成熟度有较大提高(处于R3阶段) 时,就会产生激励的问题,而这时最好用一种支持的、 无指导的参与风格来解决。于是可采用“低工作”、 “高关系”的领导方式,即参与式领导方式,让下属参 加讨论,加强交流,注重双向的思想沟通,由领导与下 属共同作出决定。
• 第四象限表示,当下属相当成熟(在R4阶段)时,领导 者几乎不需要做什么事,因为下属是既能胜任又愿意承 担责任的人,于是可采用“低工作”、“低关系”型即 授权的领导方式,赋予下属较多的权力,领导只须抓住 主要的决策和监督工作。在“低工作”和“低关系”的 情况下,也能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领导行为的假定
参与型:任务明确,程序化管理,职工 自觉性强,领导者侧重创造良好的组织 气氛(如员工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的改善),并向下属征询决策建议; 成就型:职工存在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 需要,领导者侧重为下属设置挑战性目 标,鼓励下属发挥最大潜力。
5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行为
指导型
管理情景
任务不明、压力过大 欠缺结构化 组织内部冲突激烈 结构化任务 正式职权关系清楚 面对内控型部属
部属特征
部署不成熟 外控型部属 部属能力强 内控型部属
支持型 参与型
成就型
任务结构模糊
部属有经验、成熟
7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8
授课内容 领导权变理论—“途径-目标”理论
期望理论 四分图论
组织行为学
途径-目标理论
1
豪斯对领导行为的基本观点
领导者的职能就是为下级设计目标和实现目标的 途径,并影响“途径→目标”之间的通径 领导者应根据下属特征,帮助其明确可实现目标 的途径,减少障碍和危险,促成目标的实现(和 “不成熟-成熟”理论相一致) 领导者的风格是可以改变的 (这与菲德勒的观点不一致) 依据管理情景要素选择适宜的领导行为方式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领导者影响“途径→目标”的基本手段
清除实现业绩的障碍
明确任务:通过规定职位与职责, 调整期望与概率:明确期望目标, 促进内部合作,增加成功概率
3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领导行为的假定
通过心理学实验,豪斯认为有四种领导方式 可供同一领导者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使用: 指导型:职工素质低,任务 模糊不清,群体内部存在冲 突,由领导完全决策,明确 规定下属的行为; 支持型:职工有较强的参与 意识,决策时可以采纳下级 意见,注重关心和尊重下属
组织行为学
“目标-通径”理论模型
管理情景因素 ① 工作结构 ② 正式职权系统 ③ 工作团体 结果 ① 工作绩效 ② 工作满足感
① ②式 成就取向
部属权变因素 ① 自我控制力 ② 经验 ③ 领悟力
6
领导权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
基本结论
根据部属特性和管理情景,选择恰当领导行为, 激励部属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