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合集下载

食品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及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及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7 G-兼性厌氧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 兼性厌氧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 变形杆菌属,为重要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属,为重要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柠檬酸细菌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尤其部分为低温菌株,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属,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尤其部分为低温菌株,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耶尔森氏菌属也污染食品引起食品中毒。 耶尔森氏菌属也污染食品引起食品中毒。 8 G+的球菌: 的球菌: (1)微球菌属:是重要的食品腐败菌,引起肉类、鱼类、水产品 )微球菌属:是重要的食品腐败菌,引起肉类、鱼类、 和豆类制品腐败变质。 和豆类制品腐败变质。 (2)葡萄球菌属: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产生毒素。 )葡萄球菌属: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产生毒素。 (3)链球菌属、明串株菌属、片球菌属(啤酒片球菌、乳酸片球 )链球菌属、明串株菌属、片球菌属(啤酒片球菌、 戊糖片球菌、嗜盐片球菌),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 ),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 菌、戊糖片球菌、嗜盐片球菌),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一些也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9 G+的芽孢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的芽孢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 菌属(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解糖嗜热梭状芽孢杆菌), ),是罐头工业 菌属(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解糖嗜热梭状芽孢杆菌),是罐头工业 的杀菌对象。 的杀菌对象。 10 G+的无芽孢杆菌:乳杆菌属。 的无芽孢杆菌:乳杆菌属。
第二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一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1 G-需氧或微需氧、运动的螺旋形或弯曲细菌: 弯曲杆菌致病菌。 需氧或微需氧、运动的螺旋形或弯曲细菌: 弯曲杆菌致病菌。 2 G-需氧的杆菌和球菌:假单胞菌属,嗜冷的肉品腐败菌,如荧光 需氧的杆菌和球菌:假单胞菌属,嗜冷的肉品腐败菌, 假单胞菌、生黑色腐败假单胞菌、菠萝软腐病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生黑色腐败假单胞菌、菠萝软腐病假单胞菌;盐杆菌 属和盐球菌属,耐盐菌在盐肉、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腐败。 属和盐球菌属,耐盐菌在盐肉、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腐败。 3 醋酸杆菌属: 幼龄菌为 -杆菌,老龄菌为 +。无芽孢能运动或 醋酸杆菌属: 幼龄菌为G 杆菌,老龄菌为G 不运动,需氧。对酒类饮料有害, 不运动,需氧。对酒类饮料有害,在发酵的粮食和腐败的水果蔬 菜常常由本属菌引起。 菜常常由本属菌引起。 4 无色杆菌属: G-杆菌,能运动,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无色杆菌属: 杆菌,能运动,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5 产碱杆菌属:G-杆菌,能在培养基上产碱,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产碱杆菌属: 杆菌,能在培养基上产碱,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6 黄杆菌属: G-杆菌,能运动,嗜冷菌,能产生色素使肉类、乳和 黄杆菌属: 杆菌,能运动,嗜冷菌,能产生色素使肉类、 蛋食品腐败变质。 蛋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卫生学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卫生学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① 去除微生物 ② 杀灭微生物
A.热处理: 热致死时间(TDT值): 特定温度下将某种微生物菌悬液中的细菌或芽孢 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时间.
10倍递减时间(D值): 同一温度下D值越大,所试细菌的耐热性越强 特定温度下杀死90%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煮沸消毒法:1000 ,15-20min 巴氏消毒法:
检验方法
乳糖发酵法(三个稀释度各三管)
检验结果用相当于100g 或100ml食品中大肠菌 群的近似数表示,简称大肠菌群近似数 (MPN,maximum proble number)或大肠菌群值.
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粪便污染指示菌,其中典型大肠杆菌表示 近期污染,非典型大肠杆菌表示陈旧污染.
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 单糖、有机酸、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 这个过程的主要变化是酸度升高(酸味),也可伴有 其它产物所特有的气味.
脂肪的酸败
自身氧化: 油脂中不饱脂肪酸的双键部分受到空气中氧 的作用,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 进一步氧化,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 光、热或湿气都可以加速油脂的酸败.
概念:
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发 生的食品成分及感官性质的一切变化.
原因
微生物的作用(细菌、霉菌、酵母-酶) 食品本身的因素(蛋白质、碳水化物、脂肪)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氧气)
植物和动物组织的有效贮存期(21℃,天)
食品
一般贮存期
食品
一般贮存期
牲畜肉 鱼
家禽 干制、腌制、熏制的肉、鱼
卫生学意义:
食品菌落总数是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 利用菌落总数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性
举例:鱼体菌落数目 105 cfu/cm2 103 cfu/cm2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分析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分析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分析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一、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微生物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食品表面或内部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可能导致食品变质或食源性疾病的问题。

微生物污染可以分为细菌、霉菌、酵母、病毒等多种类型。

二、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1. 环境来源: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等,微生物通过这些环境媒介传播到食品上。

2. 原料来源:原料本身就可能携带着一些微生物,比如动物产品、农产品等。

3. 食品加工环节:加工环节中可能引入外部微生物污染,比如操作人员、工作环境等。

4. 储存和运输环节:不合理的储存条件和运输方式可能导致微生物繁殖和传播。

三、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影响1. 食品变质:微生物污染会导致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和破坏,使食品品质下降,甚至变质。

2. 食源性疾病:某些微生物具有致病性,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如果摄入这些被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等食源性疾病。

3. 经济损失:食品微生物污染造成食品变质,不仅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整个食品行业的信誉和市场形象。

四、食品微生物污染的监测与控制1. 监测方法:目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污染监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PCR法、ELISA法等,可以对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以评估其安全性。

2. 预防控制措施:食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加工操作、卫生条件等多个方面加强控制,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3. 合理储存和运输: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以防止微生物繁殖和传播。

4. 消费者教育: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正确储存和烹饪食品,避免食品微生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总结: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与防控策略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与防控策略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与防控策略食品加工业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微生物污染一直是该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微生物污染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能导致食品中毒等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

本文将探讨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防控策略。

一、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微生物污染源头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气: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进入食品加工环境。

2. 水源:若食品加工中使用的水源受到污染,其中的微生物就会成为污染源之一。

3. 原料:食品加工所使用的原料本身可能含有微生物,如土壤中的细菌、水果表面的霉菌等。

4. 人员:操作人员的卫生习惯直接影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二、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可能带来多种危害,主要包括:1. 食品变质: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生长,产生酸、碱、气体等物质,导致食品腐败变质。

2. 食品中毒:某些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产生毒素,食用后引发食物中毒。

3. 营养流失: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能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使食品营养价值下降。

三、防控策略为有效防控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可采取以下策略:1. 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加强操作人员的卫生培训,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加工环境的清洁卫生。

2. 严格控制原料质量:选择优质、无污染的原料,确保原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3. 引入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利用高温、高压等加工技术,有效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

4. 加强环境监测和检测:定期对加工环境、水源、原料等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5. 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从源头到消费者端的全程追溯机制,确保食品安全。

四、结语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防控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只有通过全面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保障食品加工的安全与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存在于食品中,如果不经过适当的控制,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一、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指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微生物进入食品并繁殖的过程。

常见的食品污染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

这些微生物会引起食品腐败、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等问题,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二、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环境:生产场所的不洁净和卫生条件不佳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例如,生产车间的空气不洁净、设备不彻底清洁和消毒等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存在和繁殖。

2. 原料和供应链:食品的原料和供应链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介质。

原料也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而供应链中的一环出现微生物污染也会影响最终食品的安全。

3. 储存和运输条件:不合理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也是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之一。

食品在高温、潮湿或不洁净的环境中长时间存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会大大加快。

三、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方法为了减少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安全,采取适当的控制方法是必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污染控制方法:1. 清洁和消毒:保持食品生产和处理环境的清洁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首要措施。

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包括设备、工作台面、器具和容器等,可有效减少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

2. 合理贮存和运输:储存和运输食品时,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食品应储存在洁净、干燥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避免与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接触。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晒和防止与不洁物质接触。

3. 食品处理和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加工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食品应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加热或处理,以确保微生物被完全杀灭或控制在安全水平。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在现代社会,食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生产方式的改变,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各种感染,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

因此,食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以及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如果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部分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和腹泻。

感染者的症状包括腹痛、发烧、肚子胀、噁心、呕吐等。

4.霉菌: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产生毒素,对人体有严重危害。

直接食用霉菌感染的食品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5.病毒:食品中的病毒包括诸如乙肝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它们可能引起食品中毒、病毒性感冒、腹泻等。

食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非常重要。

以下是多种食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1. 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是防止食品污染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清洗和消毒所有设备和表面,以杀死残留的细菌和真菌。

此外,员工也应保证个人卫生和工作环境的卫生。

2. 控制温度:食品应该在适当的温度下存放和加热。

将食品存放在寒冷和干燥的环境中可防止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对于需要加热的食品,应确保充分加热至内部温度达到合适的温度。

3. 引入新技术:现代科技已经允许食品生产者使用新技术来防止污染。

例如,高压处理和微生物控制剂都可以有效地减少食品污染。

4. 实施食品安全计划:制定适当的食品安全计划可以帮助生产者有效地控制食品污染。

根据食品安全计划,食品制造商应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进行抽检和监控。

结论通过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可以减少食品中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食品生产者应认真执行合适的食品安全标准,定期清洗和消毒设备,坚持控制食品温度,引入新技术防止污染,遵守食品安全计划等方面采取各种行动,以确保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食品中的生食与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生食与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生食与微生物污染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的健康问题。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生物体,大部分微生物对人体是有害的,只有少数微生物是有益的。

在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污染形式,而生食也是微生物污染的一个主要途径。

一、生食与微生物污染生食指的是生菜、生肉、生鱼等在食用前未进行烹饪或煮沸处理的食品。

由于生食没有经过高温烹饪,其中可能存在着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引发食物中毒等问题。

1. 细菌污染细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可能存在于食品中。

食品中的细菌污染可能来自不洁的环境、不合格的原料、不当的储存等原因。

常见的细菌污染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它们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尤其是生食,由于没有经过高温处理,其中的细菌可能会更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2. 病毒污染病毒是一类微小的微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细胞生存和繁殖。

食品中的病毒污染可能源自食品原料、制作过程等环节。

而生食中的病毒污染尤为常见,因为病毒往往无法通过高温杀灭。

例如,生食中的生肉可能携带着甲型肝炎病毒,食用后可能导致肝炎的传播。

此外,生食中的生鱼片也可能存在寄生虫危害,如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寄生虫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预防生食微生物污染的方法为了避免生食引发的微生物污染,人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食品加工和储存的良好卫生条件在食品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加工食品时,要求食品加工工作人员做好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储存食品时,要选择干燥、凉爽、通风良好的环境,防止食品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

2. 食品加热处理烹饪和煮沸是消灭微生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含有较多微生物的生食,必须经过充分的加热处理,确保食物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杀灭。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1. 引言1.1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是食品安全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等存在于食品中,它们可能会引起食品腐败、食品中毒或食品变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品中微生物的过度繁殖会导致食品变质,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口感,甚至产生有毒化合物。

其中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事件,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人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防止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

这些控制措施包括严格的卫生措施、科学的食品加工技术、正确的储存方法和适当的食品包装等。

定期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才能有效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健康的关键。

我们应当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防控,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

2. 正文2.1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1. 食品变质: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生长,会产生酸性、碱性和气味等变质物质,使食品失去原有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2. 食品中毒:有些微生物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人食用后会引起食物中毒,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3. 传播疾病:某些致病性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能存在于食品中,人食用后会导致肠道感染或其他疾病。

4. 造成经济损失: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导致变质、损坏,对生产商和消费者都会造成经济损失。

为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做好食品中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加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确保食品无微生物污染。

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也要注意保鲜、避免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做到科学合理的食物存储和处理方式。

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微生物污染,才能保障食品安全,确保人们健康饮食。

2.2 常见食品中的微生物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食品中微生物的存在却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

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危害

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危害

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危害猪链球菌病报道2005年7月中下旬,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报告,资阳市雁江、简阳、乐至3个县(市、区)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不明原因生猪死亡。

专家组经诊断,排除了猪流感、尼帕病等疫病,初步诊断生猪不明原因死亡是由猪链球菌病2型所致。

猪链球菌病机理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

猪链球菌感染通过伤口、消化道等可感染特定人群发病,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

病原体早已长期存在猪群身上,因外界环境变化使病原体变异,从而突破种群障碍,开始从猪传播给人。

猪链球菌病图解四川猪链球菌病病例截至8月3日12时,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206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3例,临床诊断122例,疑似41例。

这些病例中,治愈出院26例,病危18例,死亡38例。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二〇〇五年八月三日候鸟迁徙传播禽流感禽流感将每年造成8000亿美圆损失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高级经济学家Miland Brahmbhatt预测,如果禽流感在人群中流行,将给全球每年造成8000亿美圆损失。

Miland Brahmbhatt表示,“SARS爆发使2003年二季度东亚地区的GDP损失2%。

因此,全球禽流感流行将使全世界GDP损失2%,全年经济损失高达8000亿美圆。

禽流感的流行范围和时间将超过SARS”。

目录1、细菌的危害2.真菌的危害3、病毒的危害4、寄生虫的危害简介凡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包括生活病原体、有毒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等,通过各式各样的环节进入食品的过程,统称食品污染。

食品污染可发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烹调直至食用等多个环节。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通常分为三大类:1. 生物性污染2. 化学性污染3. 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细菌性污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变形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污染食品为变质的肉、蛋、奶、豆制品、发馊的饭菜或冷饮,肉毒杆菌污染的火腿、腊肉、罐头、臭豆腐等;?霉菌性污染:常见有黄曲霉毒素等,污染的食品主要为霉变的米、麦、花生、玉米等;?寄生虫性污染:常见有缘虫污染的猪肉、牛肉,姜片虫和肺吸虫的卵、囊蚴污染的荸荠、蟹、虾等;?病毒性污染,如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毛蚶。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处理方式,让我们的食品更加多样化,可是也随之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源于细菌、病毒,甚至是寄生虫。

因此,了解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不仅是个人生活所必需,也是食品加工和检验人员必备知识。

一、细菌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大肠杆菌是一种居于大肠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于土壤中,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之一,但其某些菌株能引起人类肠道和泌尿系统感染。

食品中的大肠杆菌都是人畜共患病菌,主要通过不洁食具、污染的水或食品等传播。

常见的食品污染风险来源包括未煮熟或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海鲜、蛋类以及蔬菜等。

2.沙门氏菌(Salmonella)沙门氏菌是一种居于动物和人类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会引起从轻微症状到严重休克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腹泻、发热等。

沙门氏菌存在于水果、蔬菜、肉类、家禽和蛋类等食品中,一旦食品未受清洗或未充分烹饪,就可能会引起疾病感染。

3.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在人类和动物皮肤、黏膜和泌尿生殖系统中发现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人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该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而食物中毒主要由残留在食品中的毒素引起。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多为加工食品,比如麻辣烫、汉堡、沙拉等,因其生长速度快,易于繁殖,食后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

4.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杆菌,可以在酸性环境下生长和繁殖。

它们通常被用于酸奶或其他发酵食品的制造中。

在某些情况下,乳酸杆菌会在人类或动物肠道中生长和繁殖,有效抵抗一些有害菌的侵害。

乳酸菌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作为益生菌添加到食品中,以帮助维持人类肠道菌群健康。

二、病毒1.诺如病毒(Norovirus)诺如病毒是最常见的食品中毒病毒之一,引发的疾病通常被称为胃肠炎。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食源性疾病
微生物污染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用了被有害微生 物污染的食品后,可能会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中 毒和死亡。
营养成分损失
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时,会消耗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导致食品的营养价 值降低。
03
感官品质下降
微生物污染还会导致食品的感官品质下降,如出现异味、变色、变软等
诺如病毒
常见于生鲜蔬菜、水果等,可 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流感病毒
常见于生鲜蔬菜、水果等,可 导致流感。
寄生虫污染
弓形虫
常见于生鲜蔬菜、水果等,可导致寄生虫感 染。
阿米巴原虫
常见于生鲜蔬菜、水果等,可导致寄生虫感 染。
肺吸虫
常见于生鲜蔬菜、水果等,可导致寄生虫感 染。
肝吸虫
常见于生鲜蔬菜、水果等,可导致寄生虫感 染。
纳米技术
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提高微生物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实现快速、准确地 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
生物传感器
研发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情况。
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
长期影响
深入研究长期食用微生物污染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 慢性疾病、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生物种类和数量。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 过特异性抗体检测微生物抗 原,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免疫荧光技术。
利用DNA或RNA探针技术, 通过核酸杂交和PCR技术等手 段检测微生物基因组,如基 因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利用生物传感器将微生物代 谢产物转化为电信号,从而 快速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污染源分析
调查发现,问题肉制品的原料猪在 养殖过程中感染了沙门氏菌,且屠 宰和加工环节未能有效控制污染。

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然而,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菌类与微生物的污染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与控制。

一、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来源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和水源:许多菌类和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和水源中,它们可能通过灌溉或洗涤等途径进入食品体系。

2.动物和昆虫:动物和昆虫身上携带的菌类和微生物也是食品污染的重要来源。

例如,病原菌可以通过动物粪便传播到食物中。

3.人和环境:人和环境中的菌类与微生物也有可能成为食品污染的原因。

不恰当的食品加工和处理过程,以及卫生条件不达标都可能导致菌类与微生物的污染。

二、常见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在食品中,常见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可以引起人体肠道感染的细菌,其存在于污染的水、土壤、食物和动物粪便中。

食用受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2.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存在于许多不洁的食物中,如生肉、鸡蛋、生鲜蔬菜等。

沙门氏菌感染可导致食物中毒,症状包括腹泻、发热、恶心和呕吐等。

3.霉菌:霉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源,常见于谷物、坚果、干果等。

霉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引起食物中毒或过敏反应。

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存在于不洁的食物和病人的鼻、喉、腋窝和肛门等部位。

食用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预防与控制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措施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生产环节的卫生管理: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措施是预防与控制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关键。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采取适当的加工处理方法,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转移。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微生物污染指的是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存在,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从污染的原因、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微生物污染的原因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传染源: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动物或人的污染物等途径进入食品,这些常见的传染源包括动物粪便、泥土、污水等。

2. 不当加工和储存:食品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遵循卫生操作规程,包括温度控制、处理时间、消毒等措施,会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食品污染。

3. 交叉污染:当生食和熟食共同放置时,微生物从生食传播到熟食,或者通过切菜板、刀具等传播,引起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二、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物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物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 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它是食品中最重要的指示性微生物污染物之一。

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毒素,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和肾脏造成损害。

2. 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细菌,尤其容易在禽畜产品、生肉和生蔬菜等食品中存在。

沙门氏菌感染会引起食物中毒,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肠胃炎、败血症等疾病。

3.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常见的人体皮肤和咽喉黏膜中的常驻菌,但某些菌株会产生毒素,当这些菌株进入食品中,会引起食物中毒,主要症状为急性腹泻和呕吐。

4. 霉菌: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容易生长在高湿度和温度不适宜的条件下。

霉菌能够产生多种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肝脏、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

三、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食物中毒:某些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够产生毒素,当人们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后,可能会出现急性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

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防范

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防范

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防范微生物是指不能自己生长和繁殖的微小的生物体,属于一种无形但是危害巨大的污染源。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微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一、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微生物是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的统称,它们分别在食品中的生长和繁殖,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乙型肝炎病毒等。

1.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于饮用水、肉类和蔬菜等食品中,可能会导致肠胃炎、肝炎、肾衰竭等疾病。

2.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容易感染,常见于肉制品和蛋制品中,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

3.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肉类、禽类、蛋类和乳制品中,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对肠胃系统造成伤害。

4.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传播性疾病,主要通过食品和饮水传播,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微生物污染防范措施在日常生活和食品加工过程中,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是保障人们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加强监管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保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阻断微生物污染的传播。

2. 用药注意对于养殖和加工业的人员,使用防疫药物和畜禽用药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得超标和滥用。

3. 加强消毒加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消毒措施,彻底杀灭微生物的传播,同时保证加工业的卫生条件。

4. 注意饮食安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安全和个人卫生,选用有保证的食材和烹饪方式,避免食品污染的风险。

三、未来微生物污染防范的展望随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将更加精细化和科技化。

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将继续发展,同时要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继续提高,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危害及防护知识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危害及防护知识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危害及防护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由于食品本身的易腐性与微生物繁殖的特性,微生物污染成为了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

本文将阐述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并提供预防微生物污染的防护知识。

一、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食品又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

食品中含有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同时,水分、温度等因素也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便利。

然而,食品中微生物过多、超标的情况就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过度消毒、滥用消毒剂等不当行为,导致食品中的微生物也越来越具有抗药性,无法通过传统的消毒方式达到杀菌的效果。

微生物污染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菌等。

大肠杆菌可能带来严重的肠胃疾病,如腹泻、肠炎等;沙门氏菌则会引发胃肠炎、伤寒热等传染病;而霉菌则可能产生毒素,导致人体中毒甚至死亡。

二、预防微生物污染的防护知识1.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预防微生物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首先,生产企业要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管控,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

同时,也要保证生产过程中工人的个人卫生,做到清洁干净、工作服无菌污染。

2.餐饮过程中的卫生措施对于餐饮业而言,餐前摆放的餐具要清洗消毒,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杀菌,同时勤洗手,避免因为手部残留的微生物污染食品。

3. 存储方式的选择食品的存储方式也是预防微生物污染的重要环节。

新鲜食品需要及时冷藏或冷冻,而易腐食品则需要及时食用或处理掉余下的部分。

4.食品加工过程的保证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加工器具应当清洗干净,做到无菌污染,并保证食品高温加热,彻底消除微生物的残留。

5. 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最后,作为消费者,我们也需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意食品安全,学习有关的食品知识,加强防护措施,减少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食品微生物污染分析

食品微生物污染分析

食品微生物污染分析食品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超出了卫生标准或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况。

微生物污染可能来自原料、生产过程、运输环节或储存条件等多个环节,一旦食品被微生物污染,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口感和品质,更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因此,对食品微生物污染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料污染: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本身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如土壤中的细菌、水产品中的霉菌等。

生产环境:加工车间、设备、人员卫生状况等都可能成为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源头。

运输和储存:在食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如果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当,就容易导致微生物滋生。

交叉污染:不同食品之间的交叉污染也是常见情况,比如在同一个切菜板上加工肉类和蔬菜。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食品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食源性疾病: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产生毒素,人体摄入后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如肠道感染、风湿热等。

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某些微生物具有过敏反应,摄入被这些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

营养价值下降:部分微生物会分解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导致食品营养价值下降。

食品微生物污染分析方法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食品微生物污染,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分析方法:菌落计数法:通过将样品制备成适当稀释液,在富养分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来确定样品中细菌总数。

PCR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样品中特定细菌或真菌的DNA序列,快速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种类。

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利用荧光染色技术观察样品中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帮助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何预防食品微生物污染为了有效预防食品微生物污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卫生管理:保持加工环境、设备和人员的清洁卫生是预防微生物污染的基础。

严格控制原料质量:选择优质原料,并确保原料在采购、储存和加工过程中不受到二次污染。

乳制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

乳制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

乳制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腐败型细菌腐败型微生物主要有乳酸细菌 (链球菌属、乳杆菌属),胨化细菌(芽孢杆菌、一些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脂肪分解菌(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产碱杆菌等)。

这些细菌广泛分布于乳制品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场所,由于乳制品中的糖分、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养分物质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不但影响了乳制品的风味,而且导致乳制品养分价值降低。

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类可发酵碳水化物产生大量乳酸的无芽孢、革兰染色阳性细菌的统称。

其首次是从牛奶中分别出来的,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其中能进行乳酸发酵的主要为链球菌类和乳杆菌类。

常见的链球菌有乳链球菌、乳脂链球菌、粪链球菌、液化链球菌和湿热链球菌;常见的乳酸杆菌主要有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干酪乳酸菌、嗜酸乳杆菌等。

由于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被这些细菌分解,从而引起乳制品的自然腐败。

胨化细菌胨化细菌是一类能够产生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使乳制品胨化产生苦味的细菌。

主要有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

脂肪分解菌脂肪分解菌是一类能够产生解酯酶,分解脂肪,导致乳制品酸败的细菌。

主要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属、芽孢杆菌等。

致病性细菌致病性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有两种途径。

一是受感染性微生物的污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氏菌等,这些菌简单感染人体,从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传播;二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如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

在致病性微生物中引发细菌性乳制品中毒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球型,显微镜下排列成葡萄串状,其特征为无芽孢、无鞭毛、大多无荚膜,革兰氏染色为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具有高度的耐盐性; 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甲基红反应为阳性;很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第一大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威胁。

以下总结了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供检测同行们参考。

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

一般食品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

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6、志贺氏菌志贺氏菌即通称的痢疾杆菌。

痢疾贺志贺氏菌是导致典型细菌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很少数量的个体就可以致病。

志贺氏菌食物中毒是指由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志贺氏菌主要是宋氏志贺菌。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热肉制品等。

志贺氏菌侵入肠粘膜组织并释放毒素引起症状。

潜伏期一般10-14h。

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可带血和粘液)、发热、里急后重显著。

严重者出现痉挛和休克。

7、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又称沙培林,对热和化学清毒剂均敏感,常引起扁桃体、咽部、中耳等感染。

亦为肾盂肾炎、产褥热、猩红热的病原体。

一般来说,溶血性链球菌常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①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脓性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②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畜禽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③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8、斯特菌斯特菌,又核球增多性斯特菌、氏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为斯特菌症的病原体。

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属厚壁菌门,取名自约瑟夫?斯特。

它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

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斯特菌。

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斯特菌的感染源。

斯特菌是嗜冷菌,在冰箱冷藏温度、沙拉中均能生长繁殖。

斯特菌感染后健康成人个体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9、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

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物质之一是血浆凝固酶。

根据致病性的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被分为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性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5种。

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

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

中毒多发生在3-9月。

不同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中毒,症状各不相同。

10、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无牙孢。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

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11、肉毒杆菌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细菌之一。

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肉毒毒素,该种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剧毒物,可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导致肌肉松弛型麻痹。

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中常可检出,偶亦存在于动物粪便中。

人体的胃肠道是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适于肉毒杆菌居住。

肉毒杆菌属于厌氧菌,严格厌氧,在胃肠道既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果糖,产酸产气,又能消化分解肉渣,使之变黑,腐败恶臭。

在厌氧环境中,此菌能分泌强烈的肉毒毒素,能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可引发食物中毒,如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铁罐,玻璃罐)或香肠、火腿。

人感染肉毒杆菌后会出现视觉模糊、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如病情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12、霍乱弧菌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

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

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如海产品、蔬菜经口摄入。

居住拥挤,卫生状况差,特别是公用水源是造成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生产中的控制主要是严格审核原材料的来源,以及生产工序中的灭菌处理。

13、变形杆菌变形杆菌是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和病原菌。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垃圾、腐败有机物及人或动物的肠道。

可引起多种感染。

中毒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发病季节多在夏、秋,中毒原因为被污染食品在食用前未彻底加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

进食后2~30小时出现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

病程较短,一般1~3天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14、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

有荚膜,不形成芽胞。

最适温度为37~42℃。

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

空肠弯曲菌是多种动物如牛、羊、狗及禽类的正常寄居菌。

在它们的生殖道或肠道有大量细菌,故可通过分娩或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饮水。

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夏秋季多见。

苍蝇亦起重要的媒介作用。

亦可经接触感染。

感染的产妇可在分娩时传染给胎儿。

空肠弯曲菌有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

该菌有时可通过肠粘膜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

孕妇感染本菌可导致流产,早产,而且可使新生儿受染。

15、蜡样芽孢杆菌芽胞杆菌属中的一种。

菌体细胞杆状,末端方,成短或长链,革兰氏阳性。

蜡样芽胞杆菌与少数食物中毒有关(约2–5%),包括一些严重的恶心、呕吐以及腹痛。

大概来说,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错误地烹调方法造成细菌孢子残留在食物上,更糟糕的是食物被不及时冷冻而让孢子发芽,细菌繁殖的结果是产生肠毒素,人食用含毒素的食物后会产生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

16、平酸菌平酸菌是引起罐头食品酸败变质而又不胖听(即产酸不产气)的微生物,在罐头工业上称为平酸菌。

它是兼性厌氧芽胞杆菌。

其广泛分布于土壤,灰尘和各种变质食品中。

误食平酸菌导致变质的罐头会造成食物中毒,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17、耶尔森氏菌耶尔森菌属于肠杆菌科,包括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等十余个菌种,这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

其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对人类的致病性已明确,其中鼠疫耶氏菌具有F1、V/W、Pgm、Pst1等重要的毒力因子,毒力很强,少量细菌即可使人致病。

本属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家畜和鸟类等动物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物、食入污染食物或节肢动物叮咬等途径而被感染。

18、阪崎肠杆菌阪崎肠杆菌是乳制品中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致病菌。

阪崎肠杆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目前,微生物学家尚不清楚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来源,但许多病例报告表明婴儿配方粉是目前发现的主要感染渠道。

19、蛔虫卵蛔虫卵是通过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和食物,人吃喝了这种被污染而未经煮死的虫卵的饮水和食物就会得蛔虫病。

控制措施一方面是严控生产工序,另一方面是生活中吃生鲜瓜果时一定要清洗干净。

结语由上可见,食用了任何一种上述微生物污染的食品,轻则腹痛、腹泻,重则一命呜呼,可见食品安全无小事。

因此,作为生产商,不管是严管原料来源,还是控制生产工序,都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

作为消费者,我们平常要多了解些食品知识,购买产品时仔细些,看看产品状态、保质期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使我们自身避免问题食品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