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童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把握课文主题,感悟童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一些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童趣的文章,看看作者小时候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二、自主探究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感悟课文主题,体会童趣。

四、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童趣?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探讨课文中的哲理。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童趣?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2.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童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教学目的:知识储藏点:1.了解白话文虚词的意义。

2.掌握白话文的诵读方法。

才干培育点:1.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发扬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资料停止表述。

情感体验点:体验生活,顾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白话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诵课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时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先生在朗诵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停止背诵。

课时布置:2课时教具预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正音、指点朗诵、重复朗诵。

2.疏浚文句,掌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进程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先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先生仔细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先生〕假设先生讲得不好,教员应给予纠正,先生评价假定不知如何说起,教员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形,导入新课。

〔2分钟〕教员:同窗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请一先生讲讲。

〔备先生〕没有先生回答,教员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光阴。

三、指点朗诵,了解文意。

〔目的1〕〔15分钟〕1.教员正音。

藐〔〕小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土砾〔〕壑〔〕虾〔〕蟆〔〕2.教员提示、正确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诵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俯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先生自在朗诵,齐读。

四、翻译课文。

〔目的2〕〔23分钟〕1.幻灯显示,先依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渐渐地〕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童趣》教案篇一【课文说明】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

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

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

记忆二、整体感知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教师指导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相关疏通字词句)三、合作学习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朗读课文五、小结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二、问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引导;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三、拓展创新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自然与社会》中的《童趣》一课。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回忆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通过观察、体验和想象,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童年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与纯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让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想象,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

2.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童年的乐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照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

3. 讲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本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童年的乐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一个充满童趣的场景。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典型例句,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让学生模仿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描绘一个自己童年的美好画面。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完成一篇描绘童年趣事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童趣》2. 主要内容:童年的美好与纯真描绘童趣的方法与技巧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童年趣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童年的乐趣,教学效果较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童趣,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童趣》。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童年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追求美的意识。

(3)培养学生诚实、善良、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重点字词的写法与含义。

3. 课文主题的分析与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有个别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童年的乐趣。

3. 采用欣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重点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1.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探讨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重点字词学习4.1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4.2 学生练习书写重点字词,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朗读并背诵课文《童趣》。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童年时的“我”觉得世界是____的,充满了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童趣》。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童趣》。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文中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童趣》,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法。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童趣》。

2. 总结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写的童年趣事短文的质量,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特色。

解读作品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作品的结构和特色。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及作品背景,解读重点词语和句子。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教材和教辅:提供文本和相关的解析资料。

多媒体: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供直观的展示和丰富的信息。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和补充。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解析讲解: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2 时间安排引入和阅读理解:1课时解析讲解和文学鉴赏:2课时创作练习:1课时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情况。

阅读理解:通过测试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学鉴赏:通过创作练习和讨论检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创作能力:通过创作练习和作品展示检查学生的创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掌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各组派代表进行解答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让学生进行跟读和模仿。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5. 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1)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训练。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明确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1.能根据要求熟练朗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文言词句,初步了解文言文词语的基本特点,打消学生学习文言文胡心理顾虑。

2.能根据古文朗读胡要求熟练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口头翻译全文。

课型:讲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呢?池塘边的榕树、秋千、知了、蝴蝶,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童年就像是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我们的乐趣。

相信我们班每个同学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童年的我们也曾很傻,可是却也很天真,普通的事物通过想象或是联想会在我们眼中变得很美丽很奇特。

那么到底有么美丽、奇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沈复的《童趣》,看一下发生在儿时的作者身边的童年趣事。

板书课题童趣二简介作者沈复,生于1763年,即清乾隆年间,卒年不祥,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东州)人,清代文学家,擅长于诗画和散文。

三介绍文言文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本来是没有停顿的,更没有标点符号,我们现在阅读大的文言文都有标点,是后人加上的。

2.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使得文言文逐渐被丢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白话文。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

试想,如果我们连古人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又何谈继承呢?所以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三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

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教师范读。

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童趣》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精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擅长观看,擅长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挨次,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悟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把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看、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预备这是同学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同学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简单把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使同学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考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考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怪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很多的趣味。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看、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知我们,只有观看得认真,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第一遍,老师范读;其次遍,老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同学读一句(为使同学正确地把握停顿)第三遍,老师大声读,同学小声跟读;第四遍,同学齐读。

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要把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殊加深印象记住的。

老师根据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依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课文优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课文优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课文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这篇课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童年时光》中第二节《童趣》。

我们将详细探讨课文中所描述童年游戏、童趣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年快乐与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珍惜童年时光,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关键词语,理解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体会童年快乐与美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童年游戏图片,引发学生对童年生活回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

3. 课堂讲解:我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期趣事,鼓励他们用生动语言描述,增强课堂互动。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童趣2. 生字词:蹦蹦跳跳、捉迷藏、无忧无虑、怀念3. 课文主旨:珍惜童年时光,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生活态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2)用自己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自己童年生活,写一篇关于童趣作文。

作业答案:(1)生字词及其含义见课本。

(2)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回忆童年游戏,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怀念之情。

(3)作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部分,涉及教材第一章节《儿时的梦》。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童趣》的阅读理解,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描述,以及对童年时期情感、想象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童趣》的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组,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字、词组,以及对童年生活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生活图片,引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生字、词组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组,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阅读理解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童年时期的趣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童趣》2. 生字、词组:略3. 重点句子:略4. 课后练习: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童年的回忆》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创作,注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增强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童趣》的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教学难点中的“课文中的生字、词组,以及对童年生活情感的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以《童年的回忆》为题,写一篇短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课文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课文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课文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课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掌握本课生词、短语和句型,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表达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找出新词新句。

3. 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童真童趣。

4. 实践情景引入:设计一个关于童年游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成果。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句型。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童趣》2. 生词、短语和句型3. 课文结构分析4. 童真童趣体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结合课文,用“童年”和“游戏”造句。

(3)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游戏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答案:(1)略(2)例句:童年时光,我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捉迷藏,度过了一个个欢乐的时光。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童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本课反映了少年儿童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2.聆听《四季童趣》、《捉迷藏》、《樱花》、《雪花飞舞》,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情趣。

教学重、难点:1.创编活动。

2.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录音)2.请小朋友们讲述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

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四季童趣》范唱。

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2.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教唱歌曲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

4.反复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

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地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

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1(交流、处理、试唱)四、创编活动1.编自己的歌。

例:2/4 ×× ×× │ × × │ ×× ×× │ × — ‖ 6 1 2 3 │ 5 6 │ 5 3 2 1 │ 6 — ‖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自制碗琴。

五、课堂小结听着音乐下课。

《童趣》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童趣》。

内容包括:作者沈复以自己的童年趣事为线索,展现了童年时代的纯真与快乐。

具体章节为第一、二自然段,着重分析作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表达童年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臆”、“幢”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童年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趣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3. 生字词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臆”、“幢”等,并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课文解析:分析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童年的美好时光。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让学生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童年某件趣事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生字词:臆、幢等3. 重点句子分析4. 写作方法:观察力、想象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忆自己的童年,选取一件趣事,运用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2. 答案: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给予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童年的作品,如《城南旧事》,进一步体会童年的美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童趣》。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筛选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友谊、亲情和师生情的珍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童趣》。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童趣》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情感表达。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取课文有用信息。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童趣》。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3. 收集自己的童年趣事,准备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共同解决问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作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总结其作用。

3.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修辞手法。

3. 运用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童趣》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_2

《童趣》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_2

《童趣》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示范教案一(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1.读议结合法。

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

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

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

(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
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
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
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
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
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
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教师按照
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
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
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
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

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

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
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

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

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