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类阅读:乡苏童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
故乡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故乡的阅读理解及答案故乡的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
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
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③我思念月亮。
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
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
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
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
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
我一直在生活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
偶尔回乡,却见阡陌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
笔直的机耕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
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
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
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
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
乡情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乡情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现代文阅读题是语文试卷中必考内容,所以大家在平时要多练习阅读题。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乡情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乡情》阅读原文(1)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农村。
没画山绣水,没茂林修竹。
地薄,人也憨。
据说五百年前,家乡出产的红高粱曾被征去给皇帝做过御酒,此外,别无稀罕物儿。
据说五十年前,出了一个补锅匠,曾以他的技艺誉满乡里,此外,别无能人儿。
(2)家乡用红薯干儿养活我长大成人。
前些年当学生,常嫌家乡穷,离家千里不想家。
这些年工作了,总觉家乡美,隔一段儿,总想回去看看。
去年,燕子归来时候,我把刚满四岁的儿子苗苗儿送回家乡,让他跟着爷爷奶奶。
这样,几乎每月,我总回家一次。
每次,都像掉进了酒窖里,老是觉得有一种醇美的香呋甜味扑面而来,心里麻酥酥的。
(3)我还没进院,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得了消息,纷纷跑来,边跑边顺德:“苗苗儿他爸回来啦!”“苗苗儿他爸回来了哟!”(4)我进屋,孩子们堵了门,都不想离远点儿,又都不敢过门槛儿,只有东邻老二奶奶的孙子小坠儿胆大,从人缝里挤进来,凑到我面前,看我的玳瑁边儿眼镜。
我拿出糖果,让苗苗儿分给他们吃。
他们的大多数,我叫不出名字,更分不清辈份儿。
母亲总在一旁调教苗苗:“给你小五爷一块儿。
”“给你二毛爷一块儿。
”“给你四姑奶一块儿。
”……当然,那些当爷和姑奶的不是光着屁股,就是拖着鼻涕,接到糖块儿,立即塞进嘴里,同时流下长长的口水。
分罢糖果,孩子们格格笑着,领苗苗去林中粘知了,或者去村头捉蚱蜢。
(5)苗苗儿也是全村的宝贝。
东家蒸了碗豆糕,总给他送一块;西家熬了绿豆汤,总给他端一碗。
老二奶奶给孙子过生日,苗苗也跟着过;聋子四爷为儿子说媳妇招待媒人,给苗苗送一个鸡大腿。
小坠儿在沟里摸了两条泥鳅,总要送苗苗一条,用面糊儿糊着放灶膛烧吃;二毛用狗尾草做了两只毛茸茸的小狗儿,总要把最肥胖的一只送给苗苗儿。
过五月端阳节,苗苗儿得到十几个香布袋儿,有菱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腰形的,鸡心形的,还有的做成红毛绿尾巴的小公鸡,扳脚胖娃娃……(6)我坐院里的石桌旁喝着白桑叶茶。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学习语,是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学习效率。
阅读的同时要,甚请教别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1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4.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三、整体阅读5.“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6.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7.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8.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人物性格:(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1.《呐喊》,小说,鲁迅,周树人,“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辛亥革命后十年2.对比3.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4.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敏,中年闰土呆滞麻木。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梁孟伟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
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
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
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
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
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
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
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
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
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
苏童:八百米故乡 漫读
苏童:八百米故乡漫读导语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
我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
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漫游家,心随自然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记忆的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
所谓我的字典,是一本写作者的字典,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打开着,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从苏州城最北端的那条老街上继续往北五百米,过一座桥,再穿越一条很短很狭窄的街道,左手是我母亲工作的水泥厂,右手的工厂宿舍楼,就是他们的新家。
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工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
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近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
远的风景,正面方向是水泥厂工厂区白色的大烟囱和水泥窑,侧面远眺,能看见一家炭黑厂黑色的烟囱和黑色的厂房,在水泥窑的后面,有京沪铁路通过,可惜水泥窑能看见铁路和火车,我看不见。
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但是其他的房屋挡住了那旧屋,我什么也看不见。
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是在对环境污染一无所知的年代里,我们从一家化工厂的对面搬到一家水泥厂和一家炭黑厂之间,从苯干生产污染的空气里扑向水泥粉尘和碳黑粉尘的怀抱,空气质量对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并没有太多的妨碍,唯一的问题是日常生活的直径改变了,正负八百米,我父亲去市中心上班,自行车要多走八百米,我母亲上班少走八百米,可是去看望我外祖母和舅舅舅母们要多走八百米,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字眼,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故乡阅读答案参考(汇编)
故乡阅读答案参考(汇编)第一篇:故乡阅读答案参考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故乡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鲁迅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阅读附参考答案
《故乡》阅读附参考答案第一篇:《故乡》阅读附参考答案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3一15题。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13.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禽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①“阿!闰土哥,一一你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故乡》阅读答案14.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15.画线句子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优选】(写写帮整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优选】(写写帮整理)第一篇:《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优选】(写写帮整理)故乡的炊烟一直在我的心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故乡的炊烟⑴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
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
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
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
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
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
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⑶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
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⑷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
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
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
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
故乡阅读题答案(精选4篇)
故乡阅读题答案(精选4篇)故乡阅读题答案篇1地上的故乡是人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天上的故乡是作者心中不变的寄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故乡》阅读原文:①我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进入眼帘的人和事物,都因与我上一次保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遥远,这使我有些恍惚,他们同我打招呼,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一根电话线传来,细小而飘忽。
我的神情可能因此有些怪怪的,因为他们总是很注意地看我一眼或几眼,然后才匆匆走开。
②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变老了吗?我凝视着他们的脸或背影,看见时光之手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抚摸——时光之手没有光,它投下的是阴影,正是这种抚摸使阴影进入生命,使生命逐渐失去光泽。
但他们对此显然毫无知觉,因为时间的长度还不够,距我上次回来才几个月而已。
而且,人总是很难看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我也同样如此。
③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傍山依水的故乡特有的那种我熟悉的气息。
这唤起了蕴藏在我心中的亲切感,但仍然有些不对头,它吹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总是夹杂着陌生与疏远。
因为太熟悉了才陌生?似乎是这样,如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故乡而是异地,我不会觉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本来就是陌生的地方或者事物,足以制止陌生感觉的产生——异地本就是陌生的,有何陌生可言?④不变的是生活,不仅与我上一次回来时相比毫无变化,与我许多年前回来也毫无本质的不同。
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甚至连那些长在田中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黄豆,也如同不曾更换——它们与十年五十年或者数百年前有什么不同?而人虽然更换了,劳作的姿势以及身影,比如说我现在看见的那个剥玉米的老女人的姿势和神情,她投在下午的地上,鸡鸭在上面跑来跑去,甚至很从容地将屎尿遗在其中的那个影子,与在她之前生活过、剥过玉米的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玉米在她手上缓慢地旋转着,一柱金光从逐渐被剥开的包皮中长出,最后完全赤裸,像是被什么用牙齿细细地很小心地咬过,留下了极规则的牙痕。
茹志鹃《故乡情》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茹志鹃《故乡情》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情茹志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
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
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
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
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
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
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
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
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
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
哦,故乡。
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
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
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
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
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嗯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
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
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
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
八百米的故乡
八百米的故乡作者:苏童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3年第03期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怀着特殊的感情。
作者的故乡不是一个村子,而是一条街道。
作者在回视故乡时,特别谈到了地域歧视,谈到了地域歧视给孩子们心灵上造成的伤害,这让我感到震惊。
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随时都能找到歧视同类的理由,故乡所在的地方也成为划分人群等级的标准。
读这篇作品,对我们认识人自身会有启示。
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记忆的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
所谓我的字典,是一本写作者的字典,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打开着,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从苏州城最北端的那条老街继续往北五百米,过一座桥,再穿越一条很短很狭窄的街道,左手是我母亲工作的水泥厂,右手的工厂宿舍楼,就是他们的新家。
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工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
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近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
远的风景,正面方向是水泥厂工厂区白色的大烟囱和水泥窑,侧面远眺,能看见一家炭黑厂黑色的烟囱和黑色的厂房,在水泥窑的后面,有京沪铁路通过,可惜水泥窑能看见铁路和火车,我看不见。
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但是其他的房屋挡住了那旧屋,我什么也看不见。
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是在对环境污染一无所知的年代里,我们从一家化工厂的对面搬到一家水泥厂和一家炭黑厂之间,从苯干生产污染的空气里扑向水泥粉尘和炭黑粉尘的怀抱,空气质量对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并没有太多的妨碍,唯一的问题是日常生活的直径改变了,正负八百米,我父亲去市中心上班,自行车要多走八百米,我母亲上班少走八百米,可是去看望我外祖母和舅舅舅母们要多走八百米,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
《故乡》的阅读答案
《故乡》的阅读答案《故乡》的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的阅读答案篇1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也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阅读题:1、本文的体裁是,这几段主要运用了描写方法。
2、上面第二段文字写了几种人的生活?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几种类型的人?请一一指出。
3、划出上面最后一段文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说这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上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你有什么希望或理想,你又打算怎样去实现?参考答案:1、小说。
心理。
2、四种人。
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种是像“闰土”那样辛勤劳苦的农民;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辛苦恣睢的小市民;一种是像宏儿和水生将要过新生活的下一代。
(只要意思答对就行)3、句子:“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圆月”。
作用:照应前文,也表明作者对美好故乡的留恋。
4、希望要靠实践才能实现。
只要意思对就行。
围绕理想要靠行动去实现谈,言之成理即可。
冯骥才《乡魂》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骥才《乡魂》阅读练习及答案十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魂冯骥才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
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
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
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
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
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
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
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
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
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
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
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
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
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
故乡的味道阅读以及参考答案解析
故乡的味道阅读以及参考答案解析故乡的味道阅读范文以及参考答案解析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的味道阅读范文以及参考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味道阅读以及参考答案解析篇1故乡的味道①渐渐发现一个人静静待着,会处在一个无味的世界里,使劲呼吸,周围还是陌生的空气。
除了下雨时飘散的泥土和青草芬芳,能触动我的嗅觉神经,时间便在这无味的空气中缓缓消逝。
②前几日,当老家的亲戚提着大包小包自产的蔬菜和水果,风尘仆仆出现在家里时,我的嗅觉神经瞬间活跃起来。
褐皮梨散发的甜腻香味,溢满纸箱的西红柿酸甜味,直窜鼻孔的豆角清香,还有土豆裹着红泥土的香气,一阵一阵向我袭来。
顷刻间,我仿佛置身田野,到处是瓜果飘香,蝴蝶飞舞。
③我开始怀念起了在故乡的日子。
④房头的小麻雀唧唧喳喳,唱响清晨第一支悦耳动听的歌。
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窗外的晨雾已悄悄捎来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
⑤迎着晨曦,奶奶点燃灶里放好的干柴,开始做早饭。
虽然村里大部分人家早已使用方便快捷的电饭煲,可奶奶依然喜欢用传统方法———甑子蒸。
奶奶说,甑子蒸出来的饭吃着才有米饭的清香和甘甜,让人回味无穷,一辈子也忘不了。
每当这时,厨房里总是氤氲着白米饭的醇香。
⑥院里的空地都被奶奶利用起来,不用出大门就能吃到新鲜蔬菜。
韭菜、小白菜、青菜、豌豆尖、葱、辣椒,没有施过化肥,靠肥沃的土壤和雨水自然生长,靠奶奶起早贪黑的精心呵护。
想吃什么,到院里摘,清水一洗,锅中一炒,加了作料,便是美味佳肴。
⑦饭菜的浓香与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在召唤亲人回家团聚。
⑧吃过早饭,我扛着水瓢跟随奶奶到离家不远的菜地里浇水、拔草,既能与可爱的瓜果蔬菜亲密接触,又能尽情挥洒勤劳的汗水。
《文学——从家乡到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从家乡到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从家乡到故乡刘亮程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
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鸟语出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
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
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事物的眼神、走路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
家乡用她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
家乡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婆外公。
住着和我们一起长大留有共同记忆的一代,住着那些看着你长大你看着他们变老直到死去的一两代人。
还有你从来谋面,只是在家谱和祖坟的基碑上留下名字的先人们。
家乡是那个完整保留你祖先记忆,和你人生初年记忆的地方,是祖先的基地和你的出生地。
在你之前,无数的先人死在家乡,安睡在家乡。
您在厚厚的尘土里醒来,在代复一代的时空交替中,你的时间到来了,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您,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欲生养交给你,把她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給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背痛交給您。
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
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优秀的文学具有故乡意义。
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
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
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
故乡在身体里。
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
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
故乡在心灵里。
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有的作家一生在写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最终没有上升为故乡。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孙犁《老家》阅读及答案
孙犁《老家》阅读及答案孙犁《老家》阅读及答案孙犁《老家》阅读及答案老家孙犁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年,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
有时决心启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窝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却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
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
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八百米故乡苏童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
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
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
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
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
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
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
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引以为憾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③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
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只好放弃腌菜了。
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
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
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
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
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
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
⑤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
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
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⑥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
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和125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
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⑦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
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
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
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⑧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
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
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⑨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
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
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
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
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
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⑩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
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
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12)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
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
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1.文中黑体字的词语能被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A.引以为憾(美中不足) B.首当其冲(首屈一指)C.不齿(不耻) D.凭吊(悼念)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
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惑。
3.作者说“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根据第⑨段回答,“萎缩”的表现是什么。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③在文中的作用。
5.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
1, 【答案】1.A2.C3.①童年时,母辈的几家人聚居一起形成亲密的家族圈;②后来拆迁使得家族圈缩小到仅由作者的直系亲人组成;③直系亲人也不在一起生活且相距很远;④随着住所距离的增大,亲戚关系也日渐疏远。
4.答案示例一:“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
“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的意思是八百米就能让作者产生“故乡”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故乡”的认识越来越迷惘。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答案示例二:①本段的内容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搬家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
引出下文,作者后来在漫长岁月里,以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惘。
②本段与题目相呼应,与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5.①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②1982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③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④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同义词辨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原文所出现的词语语境进行理解,同时还要注意所给词和原文词语意义的区别。
首当其冲:首:最先;当:面对、对着、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意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首屈一指,首:首先。
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
指居第一位。
引申为最好的。
“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耻”。
“不耻”能构成一个褒义的组合。
如,“不耻相师”就是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不齿”最常见的意思即“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例如“不齿于人”,就是不能与人同列,指被人看不起。
不齿为贬义。
凭吊,指对着遗迹、遗物、遗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
悼念,就是对死者哀痛地怀念。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
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
本题中,C. 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没有不愿把苏州当故乡,所以选项理解有误。
作者只是对故乡距离的模糊和不解。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重在对手法和内容进行考核,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注意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枉家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已经指明了答题方向是在第九自然段,所以考生只要结合体现“萎缩”的内容答题即可,根据理解具体体现在:童年时,母辈的几家人聚居一起形成亲密的家族圈;后来拆迁使得家族圈缩小到仅由作者的直系亲人组成;直系亲人也不在一起生活且相距很远;④随着住所距离的增大,亲戚关系也日渐疏远。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中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答题要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答题,根据理解本段在内容上:“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筛选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按照时间的顺序找出作者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感受,根据理解总共分为四个时期:①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1982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