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7.1 溶解现象及其解释素材 (新版)粤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7.1 溶解现象粤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7.1 溶解现象粤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7.1 溶解现象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7. 1 溶解现象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二、重点、难点建立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过程第七章溶液7.1 溶解现象(引言)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溶液,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

(一)可溶与不可溶实验:将少量的蔗糖、食盐、酒精、植物油、土壤、高锰酸钾、硫酸铜、粉笔灰分别放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将不同的物质放到水中,是否都得到溶液?振荡后,各自都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食盐、酒精、高锰酸钾、硫酸铜能均匀地溶解在水中,它们是可溶物质。

植物油、土壤、粉笔灰均不能均匀的溶解在水中,它们是不溶物质。

总结: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观察实验:将少量蔗糖放在水中搅拌[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回答: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回答]分糖和水两部分;糖被溶解。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如上例中的糖。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如上例中的水。

[问题]溶质、溶剂通常的状态如何?溶质可以是固体,如糖。

也可以是液体,如酒精。

还可以是气体,如二氧化碳。

溶剂通常是液体。

如不特殊指明,一般的溶剂指的就是水。

其它可以做溶剂的物质是:(二)影响溶解的因素(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假设:假设1:温度假设2:溶质颗粒的大小假设3:是否搅拌实验:结论:温度越高,颗粒越小,搅拌均可加快溶解速率。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再测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溶解现象》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溶解现象》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7.1 溶解现象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4.体验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5.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电热现象及溶液的导电性三个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试管、烧杯、玻璃棒、低压电源、导线、灯泡、电极;硫酸铜、蔗糖、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醋。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试管、烧杯、玻璃棒;硫酸铜、蔗糖。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

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讲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硫酸铜和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

细沙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

[板书]一.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均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稳定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精品」粤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7.1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精品资料

「精品」粤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7.1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精品资料
从中选取一种方法,设计实验证明实验方案:
水的温度高低影响:在两个烧杯中,一 个加入20℃的水50mL,另一个加入80℃ 的水50mL,分别同时加入3g颗粒大小相 同的蔗糖,都不搅拌,观察记录两个烧 饼中蔗糖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2019/10/16
精心制作,敬请观赏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4、判断
(1)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
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 (5)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2019/10/16
二、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完成【观察活动】及【检查站】
A.A>BB.A<B C.A=BD.不能确定
2 、 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KNO3溶液放置 一年时间后,KNO3将()
A.会沉降下来B.不会分离出来 C.会浮上水面D.不能确定
2019/10/16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氢氧化钠 氯化钠 硫酸铜 碘
水 水 水 酒精
2019/10/16
2019/10/16
小试牛刀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
(1)石灰水_氢___氧__化__钙_____________ (2)520的白酒_酒__精_______________ (3)盐_氯___化__氢__气___体____________ (4)碘酒_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 过 对 比 实 验 可 知 : _ _ _ _温_ _度_ 升_ _高_ _ _ _ 、 __减__小___溶__质__颗__粒________、__搅__拌________能

粤教版九下化学 7.1溶解与乳化 课件 (共29张PPT)

粤教版九下化学 7.1溶解与乳化 课件  (共29张PPT)

想一想:
1、溶液都是无色的吗?
不是,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
黄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一定溶液吗? 不一定,如:水、酒精 3、溶液里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吗?溶剂呢?
不是,如:氯化钠和蔗糖同时和水溶解,形成溶
液,溶质是氯化钠和蔗糖两种,所以溶质可以是 一种也可以是几种,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铜与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后得到的溶液是 硝酸铜溶液
B.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石灰水后得到的混合物 不是溶液
C.溶剂的质量加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 D.溶剂的体积加溶质的体积等于溶液的体积
课堂小结: 1、深刻理解溶解现象的内涵; 2、明确溶液、溶质、溶剂的含义及它们之
点击本质:
1、硫酸铜晶体、酒精溶于水后,肉眼不能
看到它们的粒子,形成的是混合物。
2、浓稀程度一样,也不会分层,因为溶液
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3、形成的物质是透明的。




H2O

NaCl
溶剂 溶液(混合物) 溶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蔗 糖、高锰酸钾、食盐

四、影响溶解的因素
• 实验探究: • 假设:有可能影响等量硫酸铜在水中溶解
的快慢的因素是: • 1.温度 • 2.溶质颗粒的大小 • 3.是否搅拌
假设1:实验操作: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注
入100ml的冷水和热水,同时用药匙分别向烧杯中加入 等量的硫酸铜粉末后,(必要时用玻璃棒可做相同程 度的搅拌)观察,看那个烧杯中的溶解的快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1溶解现象探秘素材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1溶解现象探秘素材

7.1 溶解现象探秘
在教材中,关于溶液的形成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具体地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做了不少的探究,再次深刻地认识到:溶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在此列举几例供参考。

理解与解释
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
冷水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外因——
酒精中加入
溶解

KMnO


溶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一些变化过程发生得维妙维肖,进行得扑朔迷离。

但真正的溶解是达到了分子、原子、离子的层次,而不是一般的分散、乳化、溶胶等。

只有形成了具有的均一、稳定特征的才是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1溶解与乳化第1课时溶解教案新版粤教版.doc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1溶解与乳化第1课时溶解教案新版粤教版.doc

第七章溶液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内容概述本章主要内容:1.溶解与乳化;2.物质溶解的量;3.溶液浓稀的表示;4.结晶现象。

这四节内容穿插、渗透了课标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溶解”涉及对溶解现象的认识,溶解过程中涉及到的吸热、放热现象,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常见溶剂、溶质的种类;“乳化”包括乳化作用、乳化的概念以及对乳化现象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节主要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溶解能力的表征、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

第三节涉及气体溶解度的表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液浓度的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和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涉及结晶的概念、除去盐中难溶溶质的方法以及有关过滤操作的知识。

本章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了解结晶现象。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7.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①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②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③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④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⑤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

7.1 溶解与乳化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三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PPT课件【精品】科粤版

《溶解》PPT课件【精品】科粤版

(√ )
c. 固体D不能溶于冷水。
(×)
d. 固体D的消失,说明升高温度溶解加速。(× )
3.请各举出固体物质A、B、C的一个实例。
A__N_a_N__O_3_或__N_H__4_N_O__3 _____ B__K__N_O__3 _______________ C__C_a_C__O_3_或__M__n_O__2 _______
溶解速率 A1_>__B1
固体溶质的形状影响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 率,粉末状溶质比块状溶质溶解快。
溶解速率 A1_>__B1
在搅拌溶剂的情况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 解速率快。
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可知:① 提高溶剂温度、② 溶质颗粒小、③ 溶解时进行搅拌等能加快溶质 在溶剂里溶解。
点击画 面播放
检查站
透明:即指溶液清澈、澄清,但不一定是无 色的,如 CuSO4 溶液是蓝色的。
均一: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 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 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 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各种水溶液。
HCl
4
由不溶性固体小颗粒 (如泥沙) 分散到水里 形成的混浊液称为悬浊液。由不溶性小液滴 (如 油滴) 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浊液,称为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稳定,容易分层。
讨论交流
1. 在【实验 7 – 1】的溶液中,溶质分别 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溶质是 硫酸铜
溶质是 酒精
溶剂是水
讨论交流
2. 你怎么理解溶液具有透明、均一、稳定 的特点?透明一定是无色的吗?
课堂小结
概念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 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 液 特征 透明、均一、稳定、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 7.1 溶解与乳化 水溶液素材 (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7.1 溶解与乳化 水溶液素材 (新版)粤教版

水溶液
水可以用来溶解很多种物质,是很好的无机溶剂,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即称为水溶液。

当物质溶解于水时,一些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在水中发生电离,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这样的溶液一般是透明的。

当分子溶于水时,有些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形成新物质,这些新物质溶解于水中,或者这些分子直接填补水分子间的空隙。

这些分子、离子等都是溶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作特殊说明,“xx溶液”,指的就是"xx"的水溶液。

任何含有水的溶液,都称为“xx的水溶液”,即不管溶质于水的比例,只要有水存在,一般均把水当作溶剂。

对于大部分物质,它们能在水中溶解的质量是有限度的。

这种限度以溶解度的大小标定。

有些物质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如“乙醇”,但绝大多数物质在达到溶解度时,就不再溶解。

过饱和溶液会形成沉淀或者放出气体,这种现象叫做析出。

还有一种特殊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胶体中,粒子的大小在100nm左右,由于胶粒的电性作用不沉淀,悬浮在溶液中。

由于被溶解物质(称作溶质)的颗粒大小和溶解度不同,水溶液的透明度会有所不同,透明的称作真溶液,较混浊的称作悬浊液或者乳浊液(又称假溶液),有些胶态溶液还会进一步在底部形成沉淀,成为沉淀胶态溶液。

1。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1 溶解现象及其解释素材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1 溶解现象及其解释素材

溶解现象及其解释溶解本来表示固体或气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一种过程。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金与铜、铜与镍等许多金属以原子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金也应看成是一种溶解现象。

所以严格地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一个相的过程就可以称为溶解,生成的相称为溶液。

一般在一个相中应呈均匀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原子状态相互混合。

溶解过程比较复杂,有的物质在溶剂中可以以任何比例进行溶解,有的部分溶解,有的则不溶。

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其影响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溶解过程有关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相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与不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范德华引力);⑵分子的极性引起的分子缔合程度;⑶分子复合物的生成;⑷溶剂化作用;⑸溶剂、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⑹溶解活性基团的种类和数目。

化学组成类似的物质相互容易溶解,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非极性溶剂容易溶解非极性物质。

例如,水、甲醇和乙醇彼此之间可以互溶;苯、甲苯和乙醚之间也容易互溶,但水与苯,甲醇与苯则不能自由混溶。

而且在水或甲醇中易溶的物质难溶于苯或乙醚;反之在苯或乙醚中易溶的却难溶于水或甲醇。

这些现象可以用分子的极性或者分子缔合程度大小进行判断。

纤维素衍生物易溶于酮、有机酸、酯、醚类等溶剂,这是由于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这类溶剂中氧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的纤维素衍生物在纯溶剂中不溶,但可溶于混合溶剂。

例如硝化纤维素能溶于醇、醚混合溶剂;三乙酸纤维素溶于二氯乙烷、甲醇混合溶剂。

这可能是由于在溶剂之间,溶质与溶剂之间生成分子复合物,或者发生溶剂化作用的结果。

总之,溶解过程能够发生,其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应低于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实现。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乙酸乙酯(分子结构式如图)是制药工业重要原料,下列有关乙酸乙酯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B.乙酸乙酯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C.乙酸乙酯中含有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D.乙酸乙酯分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2.已知:NH3+HCl=NH4Cl。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1 溶解现象探秘素材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1 溶解现象探秘素材

7.1 溶解现象探秘在教材中,关于溶液的形成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具体地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做了不少的探究,再次深刻地认识到:溶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在此列举几例供参考。

实验事实与生活经验理解与解释提升Fe、CaCO3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前者是物理性溶解,后者是化学性溶解化学性质少量的氧气溶于水,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前者得到很稀的溶液,后者得到的是碳酸溶液质变NaCl溶于水而难溶于酒精I2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同种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内因——相似相容KNO3在热水中溶解的多,在冷水中溶解的少; Ca(OH)2在热水中溶解的少,在冷水中溶解的相对多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外因——固体物质主要受温度影响向100ml酒精中加入100ml水,结果得到的酒精水溶液少于200ml酒精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交融分子间隔将100克食盐中加入100ml水,结果得到的食盐水溶液少于200克溶解达到饱和;食盐未溶解完全溶解性溶解度将一缺角的蓝矾晶体置于定温下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缺的角补上了,但晶体的质量不变溶解的过程仍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只是溶解与结晶的速度相等表面风平浪静内部波澜壮阔永恒运动NaOH 、CaO 、H2SO4溶于水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温度降低溶解过程 {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当Q放<Q吸: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放=Q吸:水溶液的温度不变当Q放>Q吸:水溶液的温度升高热现象CuSO4溶于水呈蓝色KMnO4溶于水呈紫红色溶解过程中存在形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

而一些水合离子呈现特殊的颜色,如:Cu(H2O)42+呈蓝色水合NaCl溶于水能导电C12H22O11溶于水不能导电酸碱盐溶于水发生了离解,产生了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因而能导电;而一些有机物不能发生离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现象及其解释
溶解本来表示固体或气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一种过程。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金与铜、铜与镍等很多金属以原子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金也应看成是一种溶解现象。

所以严格地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一个相的过程就能够称为溶解,生成的相称为溶液。

一般在一个相中应呈均匀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能够以分子状态或原子状态相互混合。

溶解过程比较复杂,有的物质在溶剂中能够以任何比例实行溶解,有的部分溶解,有的则不溶。

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其影响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溶解过程相关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相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与不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范德华引力);
⑵分子的极性引起的分子缔合水准;
⑶分子复合物的生成;
⑷溶剂化作用;
⑸溶剂、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⑹溶解活性基团的种类和数目。

化学组成类似的物质相互容易溶解,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非极性溶剂容易溶解非极性物质。

例如,水、甲醇和乙醇彼此之间能够互溶;苯、甲苯和乙醚之间也容易互溶,但水与苯,甲醇与苯则不能自由混溶。

而且在水或甲醇中易溶的物质难溶于苯或乙醚;反之在苯或乙醚中易溶的却难溶于水或甲醇。

这些现象能够用分子的极性或者分子缔合水准大小实行判断。

纤维素衍生物易溶于酮、有机酸、酯、醚类等溶剂,这是因为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这类溶剂中氧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的纤维素衍生物在纯溶剂中不溶,但可溶于混合溶剂。

例如硝化纤维素能溶于醇、醚混合溶剂;三乙酸纤维素溶于二氯乙烷、甲醇混合溶剂。

这可能是因为在溶剂之间,溶质与溶剂之间生成分子复合物,或者发生溶剂化作用的结果。

总来说之,溶解过程能够发生,其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应低于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