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4章 税收制度)【圣才出品】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4章 税收制度)【圣才出品】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4章 税收制度)【圣才出品】

第14章税收制度

一、概念题

1.分级分税预算体制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内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政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实行预算调节制度;(5)适应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传统而长期形成,体制整体相对稳定。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以及名符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分税制是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硬化各级预算约束,有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2.税收中性

答: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市场活动中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税前)资源配置状况。这些改变效果即税收的非中性。税收的经济效率通常与税收中性有关。

3.税收转嫁

答: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在广义上,税负转嫁包括税收负担转移和最终归宿两个部分。税负转嫁与价格的升降直接相关,是税收负担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也是纳税人维护和增加自身利益的自主行为。

税负转嫁包括下面五种类型:(1)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这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这是最典型的税负转嫁形式。(2)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这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购进价格等方式向后转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3)散转,又称“复转”或“混转”。即纳税人将税负既向前转,又向后转。这是双渠道的转嫁。(4)消转,又称“消化税收”。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前转也不后转,而是内部消化,使纳税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增长中消失。这是一种积极的税负转嫁方式。(5)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这是后转的一种特殊方式。一般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生产要素的应纳税款预先通过压价扣除,实际是将税负转给了生产要素的出售者,从而使自己的资本具有更高的创利能力。

二、选择题

1.社会保险税的课征范围包括()。

A.资本利得

B.股息所得

C.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

D.利息收入

【解析】社会保险税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课征的税。

2.下面不属于财产课税的是()。

A.遗产税

B.赠与税

C.房产税

D.所得税

【答案】D

【解析】财产课税,包括一般财产税、个别财产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净值税、资本税、土地税、房地产税等。所得税不属于财产课税。

3.不属于财产课税的是()。

A.房产税

B.房地产税

C.车船使用税

D.利息税

【答案】D

4.在各国的税收体系中,财产课税一直()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A.联邦政府

B.地方政府

D.不确定

【答案】B

三、判断题

1.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社会保险税已占全部税收的一半左右。()

【答案】对

2.社会保险税不像个人所得税的课征对象那样,可以从总所得中扣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开支。()

【答案】对

3.社会保险税是把纯工薪收入额直接作为课征对象。()

【答案】错

【解析】社会保险税不像个人所得税的课征对象那样,可以从总所得中扣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开支。

4.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水平逐步增加,社会保险税的税率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答案】对

四、简答题

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包括: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纵向调节的典型做法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金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五、论述题

试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策手段选择。

答:经济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

(1)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①财政手段

财政手段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包括:

第一,财政收入政策,即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第二,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第三,财政补贴政策。

②金融手段

金融手段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金融的调节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由于金融手段比财政手段更富有机动性,因而它对短期的政策目标(如物价稳定)的实现具有较强的作用。

③行政管制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④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制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的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⑤制度约束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2)经济政策手段的传导机制与选择原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