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问题与对策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海省海东市作为湟水河流域的主要地区之一,对于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也非常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湟水河流经海东市境内,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一直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湟水河两岸存在着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采砂等问题,导致河水污染严重,岸边植被稀少,自然生态系统失衡。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对湟水河两岸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河道周围建筑物、垃圾覆盖等问题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湟水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也对周边的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青海省海东市的治理措施针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问题,青海省海东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对湟水河两岸环境问题的监测和巡查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其次是推行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水生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湟水河两岸的自然植被,提高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再次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倡导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居民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最后是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生态补偿和奖励。
三、取得的成效通过上述的治理措施,青海省海东市在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是湟水河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中的污染物质减少,水质逐渐恢复清澈。
其次是湟水河两岸的植被逐渐恢复,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自然生态环境开始慢慢恢复平衡。
再次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现象明显减少,社会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最后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贡献了力量。
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问题与对策
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问题与对策朱丽东(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青海东部河湟区是青海省内水土流失的典型区。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不仅是当前水土资源利用、规划和管理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西部开发战略实施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本文就河湟区水土资源的特点和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土资源;水土流失;河湟区;对策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42(2004)01-0073-051 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特点青海东部黄河、湟水谷地,是青海省内乃至整个青藏高原水土资源最为良好的地带。
青东黄湟流域涉及青海省东部的23个县市,流域面积18144km 3,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1%[1],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6%,从北至南由“四岭三河”及青南高原东部组成,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脊山—黄河干流—隆务河谷地—黄南诸山地及青南高原东部,属省内主要的高原河谷农业带和草原畜牧业区。
1.1 水土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河湟谷地,气候温和,农牧皆宜。
5000多年的青海区域开发史表明,西汉以来河湟区就是省内以农为主,农牧兼营的重要农业区,中耕除草,施肥,除虫灭蝗,粟麦麻菽轮作倒茬等农业技术和灌溉农田水利技术至隋唐时已应用普遍,耕地和灌溉水地的面积均不断得以扩展,主要集中在今西宁、大通、湟中、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化隆、湟源、海晏、贵德、循化等县境内。
清乾隆时期,东部河湟区灌溉渠道总长3437华里,水地面积比已达14.4%[2]。
农业经济史中,汉、唐、北宋、明、清时期大规模屯田均以河湟区为重点,使上万亩荒旷难垦之地变为灌溉便利的肥沃良田,粮产可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相比。
解放后,除农业外,地方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西宁为中心,以兰青铁路为轴线的工业带已逐步形成,水土资源的利用呈现多元化,水土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加。
1.2 土地利用与农作物种植呈立体模式河湟谷地两侧,水土资源空间组合上体现一定的垂直变化,随海拔增加水土组合质量及利用状况变差。
湟水河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
湟水河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湟水河流域范围湟水河是黄河青海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主要由湟水干流及其支流大通河组成,流域总面积32863km2。
规划范围特指青海省境内的湟水干流,流域总面积1612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2.2%。
位于北纬3602~3728,东经10042~10301之间,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西宁市5 区及所辖湟源、湟中、大通3 县,海东行署所辖的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化隆 5 县。
2 水土流失现状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土石山区和高地草原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6),土壤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人为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要类型。
近年来,人为侵蚀也呈加剧趋势。
侵蚀模数丘四区为5000~10000t/km2a,土石山区为100~500t/km2a,高地草原区为946.13t/km2a,全流域综合多年平均为603.23 t/km2a。
根据水利部2000 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土壤侵蚀调查获成果、黄委会完成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成果以及规划外业调查情况,湟水河流域干流轻度以水土流失面积为7623.9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7.3%。
水力侵蚀、沟道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湟水河中下游黄土丘陵区,多发生在每年降雨集中的时段内,沟道重力侵蚀其他时间也有发生,侵蚀面积7431.9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7.5%;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湟水上游海晏县附近,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春季节为甚,风蚀面积106.0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1.4%;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和其他高海拔地带,又可分为冰融侵蚀和雪融侵蚀,主要发生春夏冰雪消融期,冻融侵蚀面积85.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1%。
在水力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3111.56km2,占40.8%;中度侵蚀面积1400.07km2,占18.4%;强度侵蚀面积1597.06km2,占20.9%;极强度侵蚀面积1470.54km2,占19.3%;剧烈侵蚀面积44.68km2,占0.6%。
青海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青海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代桂礼摘要:青海地处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生态植被十分脆弱。
目前全省沙化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
黄河、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全省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达1.046亿吨,全省沙漠化的面积平均每年以13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大。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治理对策1.水土流失概况青海省地处"三江"发源地,总面积72.1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4万km2,占46%.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自然条件严酷;地质结构复杂;坡耕地多;林草覆盖率低;过度开垦.由于水力、风力和冻融侵蚀交错,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近一半;河流径流减少,湖泊萎缩,“中华水塔”水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青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9.44%,其中东部农业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该地区面积的59.62%;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呈加剧之势,全省沙漠化面积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增加,“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地退化面积达1165.13公顷,并以每年2.2%的速度继续退化。
2003年,青海省气象局在柴达木盆地的冷湖和小灶火、共和盆地的共和县、环青海湖地区北部的刚察以及青南高原北部的兴海5个沙漠化典型地区选点设立了沙丘GPS定位点,发现5个地区的沙丘均发生了明显的水平移动和垂直变化。
其中,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小灶火,其高度降低2米,共和降低0.5米,其余地区降低1米;水平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兴海,达到27.1米,冷湖水平移动1.6米,其余在9~10.7米之间。
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功能逐年降低,90%以上的沼泽地干涸,河流径流减少以至断流,湖泊萎缩以至消失。
青海境内的黄河1988~1996年9年间年均来水减少23.3%,共计少来水22亿立方米。
玛多县1000多个小湖泊干涸消失。
龙羊峡水库多年达不到设计蓄水位,每年少发电24亿度。
河湟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刍议
适时早播 能使植 株完成 整个生育期 的生 长而安全越
冬 ;晚播 因气 温低 、生 长 慢 而不 能 完成 整个 生 育 期 的 生长 ,致 使植 株 弱 小 ,抗 性 降低 ,不 能安全 越 冬 、正 常返青 。 从 表 2 草 地 上生 物 量 上看 ,随着 播种 时 间 向后 发
参考 文献 :
【] 尚 武 . 海 植 物 志 【 . 宁 :青 海 人 民 出版 社 ,19 :2 1刘 青 M]西 9 65
推移 ,地 上生 物 量呈 逐渐 减少 趋 势 。其 中 4月 1 5 日~ 月 1 播种的,地上生物量普遍较高 ,6 1 5 5日 月 5
日以 后播 种 的 ,因 整个 生 育 期 短 或 不 能完 成生 育 期 , 致使 地上 生物 量小 或无 。 对发 草地 上 生物 量 分 别进 行 方差 分 析( 表 3 见 ,表 4得 出 :发 草不 同播 期 间 的籽 草 和 草籽 产 量 是 显著 不 ) 同的 ,均 达 到 D R。极 显 著水 平 。 说 明在 繁殖 种子 或 。 草坪建 植过 程 中都应 选择 适 宜 的播 种 时期 。
青 海 省 河湟 地 区 各 流 域 总 的 水 资 源 量
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 即河川径流量) 加地 下水 资 源量 中减 去 与河 川径 流 量重 复 的水 量 之 和 。河 湟地 区地表水 资源量 为 6 .亿 m ,地下水资源量为 81 。 3 . 亿 m ,扣除重复量 3. 亿 m ,水资源总量为 24 2 。 24 2 。
基 本 一 致 ,但 返 青 率 和 生 长 情 况 差 异 较 大 。4月 1 5 日 ~7月 1 5日播 种 的 ,植 株 年生 长量 相 对较 大 ,长势 良好 ,且 翌年 返青 率较 高 ;8月 1 5日以后播种 的 ,当 年 生长 量小 ,长势 不好 ,且 翌年 返 青率 较 低 。这 说 明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题目: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一、引言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青海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青海的生态状况。
二、青海生态问题概述1.草原退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草原地区,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青海的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短缺:青海位于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
3.湖泊富营养化:青海拥有众多的湖泊,但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湖泊水质受到污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状况差。
4.生物多样性减少: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三、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压力大: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工业污染和人口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生态意识薄弱:由于青海的农村比较贫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在谋生的过程中过度开采资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破坏。
3.管理不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监管不力,导致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对环保违法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四、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青海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工作,依法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力。
2.扶持农牧民转型: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草原的过度开发。
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青海河湟调查报告(一)青海河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其发源于青海省一段叫做河源的地方,经过黄河源头附近的一片高原地带,最后注入黄河大峡谷。
本文将对青海河湟进行调查,并就其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源保护青海河湟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青海省的冰川、雪水和饮用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扰动,青海省的冰川正在迅速消失,导致青海河湟的水源量减少。
为了保护水源,我们建议加强对冰川的保护,同时对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进行合理规划,以减少对青海河湟水资源的压力。
二、生态环境青海河湟流经的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过度放牧和非法砍伐等人为活动,青海河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对违法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守护青海河湟的绿水青山。
三、社会经济发展青海河湟流域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基础设施不完善,青海河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青海河湟旅游资源的开发,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增加地方收入。
综上所述,青海河湟是一个重要的河流,其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保护好青海河湟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二)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已经对青海河湟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青海河湟的文化遗产和环境教育。
四、文化遗产青海河湟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和传统村落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传统民居和宗教建筑面临着老化和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加强对修缮工作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确保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青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青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调查报告主要围绕青海生态问题展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问题青海是我国的水库,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水资源面临着枯竭的风险。
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旱灾和水文情况不稳定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解决方案:1.加大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推行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2.开展水资源调查研究,了解水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用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4.强化工业用水的管理,倡导节约用水,推广循环水利用技术。
二、土地草原退化问题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域,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地草原退化严重。
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草原火灾等。
解决方案:1.实施合理放牧政策,控制放牧数量,遵守草原保护法规。
2.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3.控制草原火灾,完善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技能。
4.推广草原恢复技术,如草种选择、草场改良等,促进草原的生态恢复。
三、气候变化问题青海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首个气候变化试点省份。
气候变化对青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冰川退缩、湖泊缩水、沙漠化加剧等问题。
解决方案:1.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了解其对青海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2.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湖泊、河流等水资源,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青海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青海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及保护对策
青海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及保护对策刁玉美【摘要】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emerge in Qinghai Lake such as water level drop, mineralization rise and water ecology deterioration, etc. , which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region and nearby area. The water resources quality situation of Qinghai Lake is introduced;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and the up-to-standard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water function zone are evaluated and the major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lake region are determine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region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promoting pollution receiving limitation system in water function zone,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reating sewage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perfecting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 network.%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出现水位下降、湖水矿化度升高、水生态恶化等问题,给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湟水河是青海省海东市的母亲河,也是海东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改善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母亲河,海东市政府决定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本文将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治理对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湟水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祁连山脉,河流蜿蜒曲折,流经海东市多个乡镇,最终注入青海湖。
湟水河的两岸地区地势起伏,植被丰富,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水土流失严重:湟水河两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土地资源长期以来受到过度开发和滥用,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湿地生态受损:湟水河流经的部分地区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水质污染严重:湟水河在流经城镇和村庄时,受到了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严重污染,河流水质下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4.生态恢复需求迫切:湟水河两岸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恢复,以保护湟水河母亲河,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破坏: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水土流失加剧:湟水河两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滥用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4.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不够到位,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1.加强湟水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好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湿地植被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2.严格控制湟水河两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推行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好湟水河两岸的土地资源。
3.加强对湟水河水质的监测和治理,控制当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净化湟水河的水质。
河湟地区的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河湟地区的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马伟东(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19)摘要: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河湟地区逐渐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该地区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和较早的工业基础,在全省4.98%的面积上,集中了全省72.77%的人口,在全省经济的发展中,河湟地区始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每况愈下,生态环境达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本文通过对河湟地区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河湟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 区域简介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形成的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区,包括西宁市(包括4区3县)、海东市(包括1区5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尖扎县等5区13县的自然区划,国土面积3.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98%。
[1]2013年青海省人口总数为572.59万人,而河湟地区就占72.77%,地区生产总值为1454.36亿元,占全省GDP的69.22%(如表1)。
由此可见,河湟地区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表1 2013年河湟地区人口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西宁市海东市同仁县贵德县尖扎县海晏县门源县总计人口数量(人)2002515 1703359 95854 109322 60108 36221 159552 4166931 生产总值(亿元)978.53 333.90 20.72 29.98 21.94 37.39 31.90 1454.362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频数增多自1980年以来,河湟地区的大气状况趋于恶化,气象灾害频发,沙尘暴、大风、暴雨洪涝、干旱以及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状况频数增多,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河湟地区均占有较大比例。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地纷纷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青海省海东市作为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湟水河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巨大的挑战。
为了加强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海东市政府积极推进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湟水河,是青海省的第二大支流,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河流全长约300公里,流经海东市境内60公里。
湟水河两岸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且湟水河流域的自然植被覆盖率高,气候适宜,地质构造复杂,水土资源丰富。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1. 河流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湟水河沿岸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排放,导致湟水河水质严重恶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围填海开、乱堆乱放、非法采砂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系统,湟水河自然湿地的退化和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3. 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湟水河沿岸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湟水河流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治理目标和措施为了解决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海东市政府提出以下治理目标和措施:1. 湟水河水质净化: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市政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湟水河水质得到有效净化。
2. 湟水河生态系统修复:加强湟水河湿地保护,推进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以保障湟水河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强化对围填海开、乱堆乱放、非法采砂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加强对湟水河岸线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海东市政府决定开展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一、治理目标本次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是:恢复生态功能,优化景观,打造美丽宜居的湟水河生态环境。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湟水河两岸植被恢复和绿化。
通过植树造林、培育草坪等方式,恢复湟水河两岸的自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景观质量。
2. 湟水河两岸垃圾清理。
加大清理力度,清除湟水河两岸的垃圾、废料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沿岸环境卫生状况。
3. 湟水河两岸污染治理。
针对湟水河的水质问题,加强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维护湟水河水质,让市民可以放心使用。
4. 湟水河岸边设施建设。
增加湟水河两岸的休闲设施,如景观长廊、健身路径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治理措施1. 强化生态保护。
完善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
2. 加强协同治理。
落实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共同协作,形成联合治理的合力。
3. 强化管理服务。
加强湟水河两岸管理,维护治理成果,做好居民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推进治理工程。
开展湟水河两岸绿化、垃圾清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等工程,实现目标。
三、治理效果1. 湟水河两岸的自然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植被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
2. 湟水河两岸的垃圾得到有效清理,环境卫生状况大幅改善。
3. 湟水河水质得到有效治理,水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全民共建,才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城市,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浅谈西宁市湟水南岸水资源问题与对策
• 50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攻,k 5备源2016年增刊(二)浅谈西宁市湟水南岸水资源问题与对策畔林琳(青海省西宁市水政水资源办公室,西宁810001)摘要:青海省西宁市湟水流域水资源分布状况总体上呈现“北丰南枯”,湟水南岸水资源量仅为1. 72亿m3,占全市水资源量的13. 1%,严重制约着南岸新型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本文主要分析了南岸水资源特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以及解决湟水以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湟水南岸;水资源;对策1概况1.1湟水南岸河流水系概况湟水流域水资源分布状况总体上呈现“北丰南枯”,北岸水资源较为充沛,主要支流有西纳川、云谷川、北川 河、海子沟、沙塘川等,集水面积约为5918km2,水资源 量11. 34亿m3,占全市水资源量的86. 3%。
湟水南岸主要支流有药水河、盘道沟、康城沟、甘河 沟、石灰沟、南川河、小南川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集水 面积约为1413km2,均以降水补给为主,水资源量1. 72 亿m3,占全市水资源量的13. 1%。
1.1.1盘道沟。
盘道沟是湟水一级支流,位于湟中县 盘道乡境内,发源于青阳山烟贵峡,流经盘道乡的盘道 村、西台村,于湟源县的石崖村注入湟水河。
流域面积 159km2,河长31. 9km,年平均流量0. 7m3/s,多年平均 径流量0.22亿m3,水量主要靠降水补给。
1.1.2甘河沟。
甘河沟是湟水右岸的一级支流,位于 湟中县境内,发源于湟中、湟源、贵德3县交界的青阳 山。
县境内流域面积113. 9km2,上游出口处(青石坡村) 河水年径流量约〇.25亿m3,多年平均流量0. 79m3/s,水 源靠降水补给。
1.1.3石灰沟。
石灰沟是湟水一级支流,发源于湟中县 大源乡的石峡,于西堡乡佐署村汇入湟水。
流域面积 189. 8km2,多年平均流量0. 16亿m3,水量主要靠降水补 给,河水时断时续,总体水量短缺。
1.1.4南川河。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环境气象 Huanjingqixiang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何淑琴湟水河处在我国青海省的东北位置,其两岸便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内人口较为密集,所以必须要加大力度实施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护好珍贵的森林资源,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打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树立起青海省的良好形象。
因此,研究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程1、林业产业化推进工程要做好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就必须要始终秉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观念,凭借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天然林保护以及中幼林抚育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实现林权的合理依法流转,同时促进森林旅游、特色种植、沙棘与核桃经济林等产业发展。
此外,还应当集中力量策划项目,开展招商引资,逐渐打造出一批示范性的企业,让其发挥出带头作用,开办更多林业产业园区。
在此基础上,促进林区产业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树立起极具当地特色的林产品品牌,让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为林农的发家致富提供良好机会。
2、森林保护体系建设工程维护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坚决保护森林资源,在最大程度上规避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把全社会群众调动起来,宣传有关环境意识,构建起全民参与森林保护的氛围。
要逐步完善火险预警监督机制和处理预案,加强对森林火灾的扑救水平,全方位提升防火管控水准。
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于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优化检疫防灾、生物监测预警、支撑保障以及应急防控等体系。
在市、县、区中均建立起测报中心站等基础设施,以此构成多方面结合的监督预警网络,让疫情的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3、城乡绿化提质增效工程首先,应当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该项工作包含了五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开展公园绿地建设,确保市中心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第二是开展城市道路绿化改造工作。
青海省湟水流域水资源问题初探
[收稿日期] 2006-03-04[作者简介] 姜凌云(1969-),女,青海乐都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和研究.青海省湟水流域水资源问题初探姜凌云(乐都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青海乐都 810700)[摘 要]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人口和水资源量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用水量占青海全省用水量的42%,水资源量仅为全省的3.5%,人均水资源不足0.10 104m 3,加之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直接制约着青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该流域水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湟水流域[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6)09-0632-03The Primary Analysi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Huangshui Basin of Q inghai ProvinceJIANG Ling-yun(Office of Water Policy and Resources,Ledu County of Qinghai Prov.,810700,China)Abstract:T he huangshui basin is th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 and one of the most centralized area of popu -lation of the Qinghai Province.Because the population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re not balanced in the local distribution,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42%of all the Qinghai Province,the quan tity of water resources only is 3.5%of all province,and the average per person water resources is less than 1000m 3.Most of all,the water pollu tion is serious day by day,and the supply anddemand con tradictory is extremely prominen t,which is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Qinghai Province directly.By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the author proposed the protecti on countermeasure for the serious problem at present.Key words:water resources;sustainable utilizati on;protection;Huangshui Basin0 引 言湟水流域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工农业生产基地,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分布于湟水流域,粮食产量占全省的62%,工业产值占全省的66%。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境内湟水河穿城而过,是海东市的母亲河。
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是海东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生产增加以及人类活动不当,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面临着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此,海东市政府一直关注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治理,希望能够让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一、加强污染源治理在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污染源治理。
长期以来,湟水河两岸存在着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源。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海东市政府加大了对工业企业和居民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要求工业企业和居民单位要按照规定进行废水排放和垃圾处理。
通过加强监管和治理,逐步减少了湟水河两岸的污染源排放,改善了河水的水质,保护了河岸的生态环境。
二、推动生态修复工程为了改善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 海东市政府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对河岸的植被进行恢复和保护。
通过种植沿岸植物,修复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系统,改善水土流失问题,降低水土流失率,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海东市政府还大力推进湟水河两岸的湿地保护工程,积极保护湟水河两岸的湿地资源,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水体的水质,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为了提高公众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海东市政府加大了对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广大市民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严格控制工业产生废弃物和污染源排放,减少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东市政府还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到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河岸栽植和湿地保护等活动,增强广大市民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执法监管为了有效地治理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问题, 海东市政府加强了相关的执法监管力度。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湟水河是青海省海东市的重要河流,其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是海东市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加强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海东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海东市加强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规划和保护区划划定。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划定保护区域范围,确保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海东市积极推进湟水河两岸的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河道整治等措施,加强湟水河两岸的植被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修复过程中,注重引进当地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的植物,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海东市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东市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湟水河的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方式,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湟水河的水质和水量。
海东市加强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建立监测站点和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掌握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加强规划和保护区划划定、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宣传教育工作、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保护湟水河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破坏。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
治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
首先,加强宣传和监管。
宣传是治理生态环境的关键之一,必须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普及环保知识,强化公民的环保责任。
同时,应
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强化对企业的环保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
境违法行为。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污染。
湟水河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治
理水污染问题。
一方面,要鼓励居民和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控制废水排放,并加
强水环境检测。
另一方面,应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管理,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处理污水,保
障水质达标,维护湟水河的生态环境。
第三,加强绿化建设。
湟水河两岸的绿化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应加强对河
岸带的绿化,增加绿地面积,植树造林,修建河堤护岸,形成绿色生态屏障,保障湟水河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四,加强生态保护,促进河流生态交融。
湟水河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应该切实保护
好河道的生态环境。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沿岸开发和建设,及时制止破坏湟水
河生态环境的行为。
综上所述,治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
宣传、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污染、加强绿化建设和加强生态保护,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工作,才能切实维护湟水河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湟水河平安段水质变化分析及控制对策
青海省.水河平安段水质变化分析及控制对策张宏霞(海东市平安区环境监测站青海海东810699)摘要:!水河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山,流经西宁、海东两市,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河$长349千米,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年径流量46.3亿立方米,为黄河第三大支流$!水河上游一直保持!类水质,但经过两市后水质变差$文章利用2015-2019年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地表水断面水质监测报告数据资料,结合近年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对青海省!水河平安段(湾子桥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初步探讨!水河平安段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污染控制对策,为政府制定水污染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关键词:!水河;湾子桥断面;水环境质量;分析引言!水河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也是沿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面源污染的受纳水体,西宁、海东两市排污量占!水河干流纳污量的90%左右%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处于!水河中游地区# !水干流自西宁至平安交界处小峡镇小峡桥入境#平安与乐都交界处湾子桥出境,境内全长31.2公里%境内主要有四条支流#即白沈沟河、祁家川河、巴藏沟河和小南川河%本文利用2015-2019青海省海市平区地水面水料,结合近年的水污染防治•施#对青海省!水河平安段(湾子桥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水河平安段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污染控制对策,为今后政府制定水污染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也具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015-2019年#水河平安段水质变化趋势1.1水质达标率变化趋势根据《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水河平安段(湾子桥断面)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为W类#2015年!水河平安段水质达标率为50%#年平均水质类别为劣V类;2016年水质达标率为58.3%#年平均水质类别为V类;2017年水质达标率为66.67%,年平均水质类别为V类;2018年水质达标率为66.67%,年平均水质类别为W类;2019年水质达标率为75%,年平均水质类别为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图12015-2019年#水河平安段(湾子桥断面)水质达标率川类#水质达标率较2015年提高25%,较2016年提高16.7%#较2017年提高8.33%,较2018年提高8.33%,水质逐年改善,向好发展%(见表1、图1)1.2各主要污染物因子变化趋势根据!水河平安段(湾子桥断面)2015-2019年地表水水质,用子对平安的水,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主要检测pH 值、电导率、COD、BOD5、NH-N、TN、TP、等24项常规检测项目%本文主要分析COD(化学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NH-N ()、TP()4污染,4河水的本%(1)COD()!水河平安段水环境中COD从2015-2019年一直处在达标范围内,其中2015-2018年间COD浓度呈小幅上升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18年#到2019年下降#2019年较2018年COD浓度下降16.09%,较2015年有小幅上升%COD是指以化学方法测定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2019年COD的浓度较上年下降说明!水河平安段水体中还原性有机物含量降低#受有机物的污染减轻#是水质有所改善的体现%(2)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水河平安段水环境中BOD5浓度除2015年超标外#其余年份均在达标范围内浮动#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较25--------------------------------------------------------------------------------------------------------------------表12015-2019年#水河平安段(湾子桥断面)水质变化情况统计表监测项目COD(mg/L)bod5(mg/L)氨氮(mg/L)总磷(mg/L)水质类别达标率时间2015年16.927 2.1720.34劣V类50% 2016年19 4.75 1.990.24V类58.30%2017年20.92 5.24 1.670.17V66.67% 2018年21.75 2.3 1.080.16"类66.67% 2019年18.25 3.370.990.07皿类75.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COD•BOD5•氨氮•总磷图22015-2019年COD等四项污染因子年际变化趋势482015年BOD5浓度下降51.86%! BOD5是指水体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被微生物降解所需要的的氧的量,它的下降代表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减轻!(3)氨氮氨氮浓度均值2015-2017年超标外其余年份均达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较2015年氨氮浓度下降54.42%% 2015-2019年V水河平安段水体中氨氮浓度的逐年下降也表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减轻,水质逐年改善!(4)总磷总磷浓度年均值除2015年超标外其余年份均达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较2015年总磷浓度下降79.41%%2015-2019年V水河平安段水体中总磷浓度逐年下降,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降低,水中营养物质均衡%1.3境内流域平安区境内有东沟、六道沟、东叉沟等12条沟岔,沟岔水系沿高山北麓分别流出,汇入祁家川河、白沈沟河和巴藏沟河三条大沟,加上位于平安区西南方向从西宁市V中区入境的小南川河,共有四条境内支流最终汇入V水河平安段!表22018年-2019年%水河平安段境内流域水质达标率情况统计表监测断面祁家川流域白沈沟流域小南川流域沟流时间(年)水质类别达标率水质别达标水质别达标水质别达标2017皿类66.7%皿类66.7%/2018"类100%"类100%"类100%/2019"类100%"类100%皿类100%I类100%根据《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境内流域断面要求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达到川类水质标准,表2数据显示平安区境内各流水质均达标%2淳水河平安段水质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污染指标分析表明,导致V水河平安段水质类别变化的主要定类因子为氨氮%而V水河平安段氨氮浓度从2015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2015年-2016年下降0.182mg/L' 2016年-2017年下降0.32mg/L、2017年-2018年下降0.59mg/L、2018年-2019年下降0.09mg/L%其中2018年下降幅度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1)沿河上游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输入性污染对V水河平安段水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2)境内各流域均为农业、畜牧业主要生产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和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随雨水等进入河流影响水质变化%自2018年以来我区依法关停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督促禁养区外养殖场建设规范的堆粪场、集尿池、雨污分流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有机肥加工生产线2条,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5%%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境内流域河流水质污染状况,2018-2019年V水河平安段水体氨氮年均浓度大下降%(3)V水河平安段为海东市平安区城镇人口聚集区域,近年来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生活污水总量也逐渐增多%农村生活污水管网的建设收集了部分村镇污水进入城市管网%目前全区共8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均覆盖了污水管网,污水经统一收集后进入城区主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3个乡镇通过污水管网收集进入农村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V水河%我区无大型涉水企业,仅有少量豆腐加工作坊等小企业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目前海东市平安区仅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 能力为30000吨/日,现阶段可满足城区污水处理负荷【3:%3淳水河平安段水质持续改善对策持续改善V水河平安段水质要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做起,强化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和长效治理%—要持续抓好沿河流域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使之减量化、无害化,从源头根治污染物的排放;二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河V新区园区污水处理站、农村污水站和平安区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强化现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措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果,同时加强处理设施及在线监控装置的监督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废水达标排放,达到污染物减排目的%三要持续加大河道巡查力度%定期巡查与专项排查结合,重点部位加大巡查力度,对河道发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思路,努力改善全区水生态环境%四要以工程建设为抓手,继续开展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治理等项,有效解水污染防治%要继续水污染防治作的力度%多,广的水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努力营支持水污染防治作的浓%结语通过对5年来V水河平安段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目前V水河平安段水质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要进一步改善V水河水质,最重要的是继续开展排污口整治改造、加强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和境内流域沿岸农业面源排放的监督管理,削减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量,减轻V水河平安段水质污染承载负担,保障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叫参考文献[1]冯玉,汾河太原段水质变化特征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卩].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年,51-52.[2]彭珂;董晓刚;浏阳河长沙段水质变化趋势及污染控制对策[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320-1321.[3],,等.河表水质及污染控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278-284.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问题与对策朱丽东(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青海东部河湟区是青海省内水土流失的典型区。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不仅是当前水土资源利用、规划和管理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西部开发战略实施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本文就河湟区水土资源的特点和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土资源;水土流失;河湟区;对策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42(2004)01-0073-051 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特点青海东部黄河、湟水谷地,是青海省内乃至整个青藏高原水土资源最为良好的地带。
青东黄湟流域涉及青海省东部的23个县市,流域面积18144km 3,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1%[1],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6%,从北至南由“四岭三河”及青南高原东部组成,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脊山—黄河干流—隆务河谷地—黄南诸山地及青南高原东部,属省内主要的高原河谷农业带和草原畜牧业区。
1.1 水土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河湟谷地,气候温和,农牧皆宜。
5000多年的青海区域开发史表明,西汉以来河湟区就是省内以农为主,农牧兼营的重要农业区,中耕除草,施肥,除虫灭蝗,粟麦麻菽轮作倒茬等农业技术和灌溉农田水利技术至隋唐时已应用普遍,耕地和灌溉水地的面积均不断得以扩展,主要集中在今西宁、大通、湟中、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化隆、湟源、海晏、贵德、循化等县境内。
清乾隆时期,东部河湟区灌溉渠道总长3437华里,水地面积比已达14.4%[2]。
农业经济史中,汉、唐、北宋、明、清时期大规模屯田均以河湟区为重点,使上万亩荒旷难垦之地变为灌溉便利的肥沃良田,粮产可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相比。
解放后,除农业外,地方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西宁为中心,以兰青铁路为轴线的工业带已逐步形成,水土资源的利用呈现多元化,水土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加。
1.2 土地利用与农作物种植呈立体模式河湟谷地两侧,水土资源空间组合上体现一定的垂直变化,随海拔增加水土组合质量及利用状况变差。
海拔1650m —2300m 间的河谷川水地,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种植业最集约化的地带,川水地精耕细作不休闲,收割后及时翻地,施肥较多,主要以小麦与豆类、薯类、油菜、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海拔2300m —2700m 间的浅山地,坡度增加,干旱缺水,施肥较少,种植青稞、油菜、马铃薯、豌豆、胡麻等喜凉作物;海拔2700m 以上的脑山地,基本上以烧野灰为肥,只种植青稞、燕麦、油菜等耐寒作物。
立体模式及相应的种植技术并未阻止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下降、生态循环恶化的局面;谷地两侧随海拔和地形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率、土壤恶性耕作程度、营养元素流失导致的土壤退化均有增无减,不少地区还存在土壤污染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趋向。
1.3 林地及水浇地比例低黄湟流域森林覆盖率2%,尽管高于全省平均覆盖率0.35%,但从农、林、牧用地结构上看,林地比例低。
流域内耕、林、草面积比为3.04∶1∶67.33;单就该区耕地结构看,水浇地、浅山地和脑山地的结构收稿日期:2003-03-04作者简介:朱丽东(1965-),女(汉族),浙江新昌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2004年第1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2004No .174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比为23.73∶41.81∶34.46,与全省平均构成比29.8∶38.5∶31.7相比,水浇地比例偏低,旱山地及脑山地比例偏高[3]。
1.4 湟水流域及黄河流域(除湟水流域以外)的水土资源开发具有不均衡性和互补性湟水流域水资源21.5亿m3,按区内现有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983m3和449m3,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4。
浅山区土地面积比偏高,缺水严重,以旱灾为主导,包括霜冻、冰雹、洪涝在内的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及水土保持造成了严重威胁。
按区内现有粮食总产量88.36万吨、400kg/人计算,该区粮食可供养220.9万人,但区内现有人口219.4万人,土地人口承载力已近饱和,2000—2005年间,若按省人口平均增长率14‰计算,借时湟水流域将超载人口125.6万。
除湟水外,黄河干流及其支流隆务河水能资源富集,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约1700万千瓦;大通河在“引大济湟”工程中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黄河干流流域内天然草场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30%左右,开发程度低,人口压力轻,可以有效弥补湟水流域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引起的近饱和现状。
2 青海东部河湟区水土资源的问题2.1 水土资源的产出率低该区光照丰富,≥0℃的积温值3400℃—300℃不等,生长季240—50天不等,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高度可分别高达3900m和4000m,但只能满足一年一熟制,土地的休闲期很长,复种指数很低;按区内现有耕地和现有人口计算,人均耕地不足2亩,且80%为山旱地,水地资源的人口压力较大;>25℃的陡坡开荒、毁林毁草开荒十分普遍,长期处于生态恶性循环之中,粮、油作物亩产值很低,平均值分别只有197kg/亩和83kg/亩;农用水土资源中的技术改造投入比重更低,该区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25%,滴喷灌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坡改梯”工程技术、退耕还林(还草)均因资金投入不足而不能全方位实施。
近180年灾情统计表明,该区农业气象灾害频繁,以干旱成灾范围最广,并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后延性,有显著的准三年、准五年和十一年周期;脑山地区雹灾严重;拉脊山北侧和大通山南侧间地区的洪灾机率也较高。
以上充分表明该区水土资源的经济、生态产出效益均很低,贫困人口多达71万,约占分省贫困人口的85.5%。
2.2 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压力日益增强据水土保持部门调查,80年代中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484万ha,占全省总面积的20.41%,主要分布于东部农业区、黄河上游区、长江流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仅东部农业区每年有上万亩土地由于沟蚀、面蚀而变成沟壑,现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6万km2,每平方公里侵蚀量达0.6—2万吨,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浅山区,沟壑面积一般占土地面积的15%—30%。
因该区旱灾频繁,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植被稀,坡度大,水利灌溉设施老化失修,河谷两侧及河流上源盲目采挖蕨麻、中药材和金矿,使每年随表土流失的氮、磷、钾元素达28万吨以上,山区耕地每年土壤冲刷量为1240万m3[4],据化隆县河群、互助县咎扎等10座水库调查,每年因淤积减少水库库容量200万m3,年淤积量占总库容量的1%—3%,每年输入黄河干流及湟水的泥沙约700万吨,占全省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67.8%,造成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据估算,仅淤塞河道和坡耕地损失肥力每年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河湟区低产(粮、燃、饲、肥均缺乏)、当地生活贫困,而且对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威胁与危害。
仅黄河断流经济损失,由1987年300km段10亿元,至1992年300km段20亿元、1995年700km段60亿元逐年增大,预计今后黄河断流的年经济损失将增至100亿元左右。
2.3 湟水流域水土资源污染严重综合性工业中心西宁市,位于湟水河畔,工业布局于东、西、南、北四条川道的两岸,市内小桥、韵家口、南滩、南川、西川及大通桥头等轻重工业区已基本形成,其工业规模已沿湟水谷地向东扩展至平安、乐都、民和等县,成为省内工业及乡镇企业的高密度带。
1997年,西宁又新增与扩建六项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单从水资源角度看,湟水干流及主要支流等城市地面水呈有机污染型,石油类、氨氮挥发酸、高锰酸盐、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及指数均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在市区内19个监测断面中,南川河的七一桥断面污染最重,其次是湟水干流报社桥断面,污染负荷比分别是18.48%和6.36%。
市区工业废水排放量顺序居全省之首,排放率为53.73%;海东地区工业废水排放率9.49%,湟水流域工业废水总排放率高达63.22%,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紧缺的现象。
该流域农用水资源多依赖湟水灌溉,水体污染物极易转移至耕作土壤中,加之除虫草剂和农用化肥施用中的化学物残留,土壤污染指数及污染退化度也与日俱增。
2.4 水土资源的自然稳定性差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诱发,青海东部地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普遍,水土稳定性差。
省内有关学者利用因子综合迭加评判法,即F =∑ni =1Pi (F —综合迭加值、Pi —各因子分值、n —评价因子数)选择汇水面积、沟谷形态、岩土体性质、地裂缝、植被覆盖度、沟麻纵坡降、降水、地震、地形高差、临空空间、岩石风化强度及人为活动等12项评价因子,将青东地质灾害分为:极不稳(36<F <48),不稳定(30<F <35),次不稳定(21<F <29)和稳定(F ≤20)四个等级,抽取的44个点段中,8处极不稳定,15处不稳定,17处次不稳定,稳定点只有4处。
村居、农田、李家峡库区、兰青—青藏铁路、109国道、临平公路、循化孟达公路、湟源源嘉公路、宁果公路等均是潜存威胁对策。
据1995年地质灾害调查,青东地区发生地质灾害53起,直接经济损失0.73亿元,死亡36人,伤15人,毁坏房屋3725间,受灾农田84335亩,其后果非常严重。
其中,50起属崩塌、滑坡、泥石流灾,且多发于8—9月,这与降水集中及洪水对岸坡的侧、底蚀作用有关。
该区滑坡多分布于湟水及其一级支流的高阶地前缘和沟壑发育的丘陵区;崩塌落石多集中分布于黄河及湟水流域的中高山区的基岩峡谷段;泥石流多形成于青东地区的低山丘陵及中低山带。
三者分布范围具很大一致性,地震—崩塌—滑坡链、洪水—泥石流链的突发、频发,不利于水土保持,尤以西宁—民和盆地、尖扎—循化、化隆盆地和黄河干流两侧最严重。
3 遏制水土流失的对策3.1 退耕还林(草),建立青东农业区多元种植模式①受水热条件限制,河湟地区旱情最重的浅山区,沟壑纵横,土质贫瘠,应以“草”为突破口,将该区坡度>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牧),把海拔较高的脑山、高位浅山贫困区划为立即退耕区,在退耕还林(牧)的政策、经济扶持方面保持长期稳定效应,植林中注意种植薪炭林、水源林和经济林。
在低位浅山,按照目前粮油亩产值和实施旱作农业技术的程度,划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退耕缓冲区,逐级退耕或逐级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以促进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目前,该区浅山牧业产值占该区农业总产值的10%,这一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高位浅山地区种草发展牧业的潜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