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陈的策划——以绩溪县博物馆为例

浅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陈的策划——以绩溪县博物馆为例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08作者简介:程图,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博物馆。

浅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陈的策划——以绩溪县博物馆为例程图(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博物馆,安徽 宣城 245300)摘要:自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开始逐步实施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迎来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县级博物馆的成立,为当地特色文化宣传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博物馆就必须有展陈,与其他市级及以上的博物馆相比,县级普遍存在着藏品少、人员少、资金缺乏、参观人数少等量上的差别,如何办好作为博物馆传播教育功能主要手段的陈列展览,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突出。

以绩溪县博物馆为例,多方面对县级博物馆如何体现文化特色进行阐述。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策划;文化一、立足县情,找准位置,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

由于县级博物馆所处的地理环境,使之难以与大、中型博物馆的展览、宣传和展品相比,但县级博物馆也有自己的优势:以地方独有的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办馆风格。

(一)地理环境绩溪县博物馆地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绩溪又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后,《歙县志》有载:“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得名。

”而清康熙年间置安徽省,就是取安庆和徽州二府之名。

所以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徽州建筑特色,表现绩溪山水人文特点,演绎绩溪之形,展现徽州之韵。

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

使建筑和庭院本身成为一件最直观的展品,让参观者宛若置身在古老的徽州古镇之中。

(二)历史文化宋人有云: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绩溪为最。

朱熹理学的影响以及徽商的崛起,绩溪县自古儒风兴盛,崇文重教,代有闻人。

代表人物有胡仔、胡适等。

绩溪成年男子多半从商坐贾、旅外经商,使绩溪墨业享誉海内,茶商遍布四海。

代表人物有胡雪岩、汪孟邹等。

绩溪县博物馆方文本

绩溪县博物馆方文本

演形 聚气绩 溪 县 博 物 馆 设 计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 •用地情况方案设计绩溪县博物馆用 位于绩溪旧城北部,原县政府大院用 内。

绩溪县博物馆用地位于绩溪旧城北部,原县政府大院用地内。

用地南侧为良安路(北大街),西侧为适之街,北侧与绩溪中学间隔一条 小路 东侧由一条不足 小路,东侧由 条不足3米的小路与居民区分隔。

用地基本呈矩形,朝向 米的小路与居民区分隔 用地基本呈矩形 朝向 偏东南。

用地南北向长约136m,东西长约71m,总用地面积约9500㎡。

用地位于绩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周边有文庙、考棚 的文物建筑,并有绩溪中学、胡雪岩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和机构。

周边建筑 目前较为凌乱,未来均将改造为徽派建筑风貌。

徽山东山绩溪县博物馆安徽绩溪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 •任务要求方案设计•绿化用地内现有树木40余株,树种包括槐树、樟树、水杉、雪松、 用 , 槐 樟 玉兰、桂花、枇杷等,其中用地西北部有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

根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拟定的设计任务书, 根据复 大学文物 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拟定的设计任务书, 绩溪县博物馆拟建设总建筑面积10000㎡。

建设内容包括展示空间 4D影院、观众服务空间、行政管理、 建设内容包括展示空间、 影院 观众服务空间 行政管理 库藏空间、设备机房等用途。

绩溪县博物馆将建设为“国内一流,安徽领 先” 具有学术性 知识性 文化性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中小型地方历史 先”,具有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中小型地方历史 文化综合博物馆。

绩溪县博物馆安徽绩溪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二、方案概念 •概念生成方案设计绩溪县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于对绩溪的 形 势、名称由来的 察, 绩溪县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地势、名称由来的考察, 基于对徽派建筑和聚落的调查研究。

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建筑设计逐渐迷失于国际风格之中,人们意识到文化才是区别于其他地区,长久影响下去的东西。

如何将传统建筑形态应用到设计之中,如何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紧密结合。

传统建筑形式的转译为当代设计提供了解决思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

绩溪博物馆的设计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底蕴,对于传统性、地域性都做出了很好的回应,将人工与自然也做到很好的融合,延续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出具有文化特性的当代建筑设计。

一、转译的概念及相关论述(一)转译的概念:转译本意指语言学上的翻译,后来在生物学上用来描述DNA转录到RNA 的过程。

转译行为是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更加引申为两种不同的表义结构之间互相作用转化的行为。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转译是一个整体设计过程,不仅是某一环节,引入传统建筑内容,将最初空间形态,通过当代的设计手法转化成为新形态的设计过程称之为转译。

(二)转译组织结构及过程:1.原型—连接转译设计的媒介:对传统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化处理,提炼出来具有代表性、特征性、延续性及隐性思想的内容都可称之为原型。

原型承担联接前后不同物质形态之间的媒介作用,具有高度概括性。

在建筑设计方面,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与现代之间产生联系,归纳提纯有效信息,形成有意义的原型载体,以此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独特风格,并达到传承的目的。

2.语境—影响转译设计的环境:在语言学上一个词语不可脱离整体语境而单独存在,要充分考虑到上下内容,才能获得更深刻意义。

同理,一个建筑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习惯、思想等这些语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转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处周围语境内容,从中汲取信息,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出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

3.转译设计过程:转译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以传统建筑元素为设计思考来源,深入挖掘有效信息,经过概括提炼,得出原型这一载体,从而产生联想,利用当代如夸张、叠加、变形、简化等一系列设计创新手法,从而得到进一步具象改变,与设计语境结合,引入地域性特征,创造出一种“既古又新”的新形式,使当代建筑设计形成自身独特风格,从而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如图1。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绩溪博物馆是中国安徽省六安市绩溪县首家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95年。

本文将对绩溪博物馆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

绩溪博物馆的案例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建筑与环境设计绩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古代楚国建筑特色和现代美学元素,使其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博物馆的外立面以典型楚式风格为基调,采用大量的琉璃和陶瓷材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筑的形式语言通过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表达了对楚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同时,博物馆的园林环境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精心布置了花木和水景,以及与馆内展览相关的雕塑和景观。

这种环境设计不仅美化了博物馆的外观,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参观空间。

通过环境设计,绩溪博物馆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绩溪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方面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博物馆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展览中融入了声光电等多种元素,提供了丰富的观展体验。

这种展示手法通过形式语言的运用,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展品所传递的信息。

其次,博物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设置了丰富的互动体验区域。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VR技术等实现与展品的互动,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兴趣。

3.教育与传播绩溪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览场所,还承担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讲座,积极参与学校教育。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培训班,为有志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

通过教育和传播,绩溪博物馆为当地和外来观众提供了了解绩溪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了绩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绩溪博物馆在网络和新媒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博物馆开设了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并通过这些平台与观众保持互动。

通过建立线上展览和互动游戏等形式,让观众能够在家中也能参观博物馆,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绩溪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教育与传播以及网络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杜翔-绩溪博物馆游记HHH

杜翔-绩溪博物馆游记HHH

绩溪博物馆—浅谈材料的工艺与运用创作中心·杜翔一、简介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

绩溪因水而得名。

据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

绩溪县博物馆于2010年动工建设,2013年11月正式开馆。

其设计者李兴钢因设计中国首个博物馆小镇--安仁古镇和主持设计了2008北京奥运场馆鸟巢而闻名。

博物馆位于绩溪县旧城北部,基址曾为县衙,后建为县政府大院,紧邻百年名校绩溪中学。

现因古城整体保护修整规划,改建为博物馆。

图1、图2为绩溪老县衙中的监狱遗址。

图1 图2 绩溪县博物馆用地南北向长约136米,东西长约71米,占地面积95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3平方米(图3、图4)。

用地内有生长繁茂的40余株树木,其中用地西北部有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设计因地就势,留树作庭,形成了院落式的布局。

(图5)。

建筑群落内沿着街巷设置有东西两条水圳(图6),汇聚于主入口大庭院内的水面。

建筑南侧设内向型的前广场——“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聚拢风水之气”的理念,所谓“明堂者,穴前水聚处也”。

主入口正前方设置了一组被抽象化的“假山”(图7),由前到后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水面、假山、白墙面和挂瓦墙面,立面的层次感让建筑更加饱满。

围绕“明堂”、大门和水面,形成了对市民开放的、立体的观赏流线,占地不到一万平米的建筑,我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将各个角落都参观完。

登上建筑东南侧的屋顶观景台,我们看到曲折起伏的青瓦屋面、建筑好像是周边山脉的延续,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

图3图4 图5图6 图7二、外墙材质的选择1、石灰+墨汁的混合物粉墙黛瓦一直是徽派建筑的特征,徽州建筑的白墙之所以看的很有历史感,是因为白灰墙常年处在自然环境中,与空气中的水汽、灰尘等杂质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包浆质感(图8)。

这种肌理的形成如果全靠自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绩溪博物馆解析博物馆展品说明方法初探

绩溪博物馆解析博物馆展品说明方法初探

绩溪博物馆解析博物馆展品说明方法初探[提要]本文就当前博物馆展品陈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符合博物馆工作实际和观众需求的展品说明理念,以供博物馆工作者借鉴。

[关键字]博物馆;展品说明;观众需求[]G264.1 []A []1005-3115(xx)04-0098-02大凡到博物馆参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博物馆里展出的展品,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内容,展品特别丰富,但在参观结束后,记忆中除了能回忆起个别精美的展品外,很难回忆起此行的收获。

究其原因,是博物馆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观众的需要。

时代在前进,观众的思想理念、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许多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持续下降,既有展览内容多年一成不变的缘故,也有展览方式、技术严重滞后的原因;而另一个不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展品的说明太枯燥、太简单。

当今国内博物馆陈列的展品说明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展品说明仅包括名称、年代、质地、作者或是使用人等极为简略的说明。

显然这已不能满足参观者的求知欲。

那么博物馆展品的说明应当是以简为主,还是以繁为主,这首先要对博物馆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第三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

”1979年,我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提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结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定义明确了博物馆是一个宣传教育机构,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设施和公共设施。

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和作用是对文物和标本进行收藏保护、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进行宣传教育、传授知识、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

博物馆既有固定陈列,也有随情况变化需要而举办的临时性展览,其内容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

绩溪博物馆详解

绩溪博物馆详解
人的心脏将血脉第输一入到PP整T模个板身体网的,每w个ww细.1胞p。
呈坎水圳
宏村水圳
“城市明堂”
在绩溪博物馆主入口之 前.结合城市广场.设计 了一个叫做”城市明堂” 的空间.与博物馆主入口 相对,是一座由层叠片石 墙体构成的人工假山。公
众可通过假山内部第的一台阶PP、T模板网,
于用地西北角.并利用古树所
在庭院设贵宾入口以及少量临
山院
时停车位。后勤入口独立设于
用地北侧,博物馆办公、管理
用房和库房设于用地东北
侧.局部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展厅
商业
水院
庭院/天井
保留县衙遗址
参观观众从南侧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主庭 院.通过天井进入观众服务大厅.穿过位于 庭院正北侧的序言厅后进入西侧的1号展厅。 2号展厅在南侧与1号展厅通过室外走廊相连。 两个展厅中部均设有半地下层和夹层.特殊 的错层处理既充分利用了建筑内部空间.又 可以保证参观流线不重复。6个主体展览分 别以“山水、人文、商道、风土、徽韵、徽
味和“4D为影主院题位.于布用置地于东第两侧一个.展P既P厅T可模中串板。联临网于时,整展个w厅w流
线又可各自独立运行。观众最终停留或穿过 博物馆商店离开建筑。
第一PPT模板网,
建筑特色
1.古镇客厅
绩溪博物馆设置了一套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其室外空间除 为博物馆观众服务外.同时对绩溪市民开放。这个开放空 间源自徽村的启示.如著名的宏村、呈坎等很多徽村的村 口都有一汪巨大的水面.四周环围路径.或水中架桥,名 日水口。水口既是村落的户.又是村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 空间。水口之水沿着村子内部的街巷延伸.形成一个复杂 变幻的水系统.名日水圳。水圳兼做生活排雨之用.犹如
合博物馆。 第一PPT模板网,

博物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案例分析

“树 屋 山”
“山”院里保留的树木
“树”院中700年古槐
“水”院里保留的树木
3.假山池岸
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 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 假山”.与位于南侧的茶室 隔水相对.并有浮桥.游廊 越水相联.山背后一道临水 楼梯飞架而过。这座“片石” 假山.与池岸,台地.绿池 等均基于同一模数而生成其 几何形式.相互延伸构 成.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 使得山池一体.相得益彰。
建筑特色
1.折顶拟山
源自“绩溪”之名与山形水势的触动.博物馆的设计基于一套“流离而复合,有如绩 焉”的经纬控制系统.原本规则的平面经纬.被东西两道因于树木和街巷而引入的弯 折自然扰动,如水波扩散一般;整个建筑即覆盖在这个“屈曲并流.离而复合”的经 线控制的连续屋面之下.并通过相同坡度(源自当地民居屋顶坡度而确定)不同跨度的三 角轻钢屋架.沿平面经纬成对组合排列,加之在剖面上高低变化.自然形成连续弯折 起伏的屋面轮廓.仿似绩溪周边山形脉络。登及屋顶观景台放眼望去.层叠起伏的屋 面仿佛是可以行望的“人工之山”.此时观景即观山,近景为“屋山”.远景借真山。 因此,这个建筑不仅与周边民居乃至整个古镇自然地融为一体,也因其屋面形态而与 周边山脉相互和应.并感动于观者的内心。
案例分析
• 何香凝美术馆 • 绩溪美术馆
何香凝美術館
——建筑的氣質
美术馆概况
项目名称:何香凝美术馆 建筑师:龚书楷 项目地点:深圳市
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何香凝美术馆是我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 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1995年,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立项兴建, 1997年4月18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何香凝美术馆是香港著名设计师龚书楷的作品,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其 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它座落在 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 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宽阔的广场与民俗文化村西门入 口相连,是人与人交流和活动的生活化空间,也成为该建筑的前奏曲。美术馆在 强调建筑空间的同时,也重视对文化内涵的探求,注意空间序列的精心安排、庭 院的灵活运用,与自然环境展开了良好的对话。

留树作庭随遇而安折顶拟山会心不远—记绩溪博物馆

留树作庭随遇而安折顶拟山会心不远—记绩溪博物馆
留树作庭随遇而安 折顶拟山会心不远
— 记绩溪博物馆
Trees, Garden, and Mountain-Like Roofs
on Jixi Museum
[ 李兴钢 张音玄 张哲 邢迪 ]
Li Xinggang, Zhang Yinxuan, Zhang Zhe, Xing Di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北京,100044)
粉白山墙,与从上面休息平台下来的楼梯踏步几乎“咬合”在一起。
这株秀美的玉兰与几何状的片石“假山”一起,组合为水院的对景
画面 ( 图 21)。
22
水院后面的中间庭院“山院”,是保留树木最多的院落。松、杉、樟、
槐,都在自己原来的位置,茂密荫蔽,它们是活的生命在默默静观
四周变迁。配合几何状的隆起地面、池岸和西端弯折披坡下来的“屋
这里的街巷和庭院,与建筑周边民居乃至整个古镇数不清的街 巷、庭院同构而共存。
6
主入口
5 城市明堂到博物馆内院 的游线
6 明堂水院的游线
的屋顶平台及制高点的观景台,再经由与平台连通的二层游廊,拾 级而下,进入博物馆入口之内的主要庭院——明堂水院 ( 图 6)。
在这个犹如村落般“化整为零”的建筑群落之内,利用庭院和 街巷组织景观水系。沿东西“内街”的两条水圳,有如绩溪地形的徽、 乳两条水溪,贯穿联通各个庭院,汇流于主入口庭院内的水面,成
功能流线 建筑主入口设于南侧,入口东侧为观众服务设施。主要展厅分
为两大部分,布置于用地的中部和西侧。展厅主体为单层,局部两层, 两展厅和序言厅之间通过室外连廊沟通。临时展厅和 4D 影院设于用 地东侧,并在东侧路设有独立出入口。贵宾接待区和 160 人报告厅 设于用地西北角,并利用古树所在庭院设贵宾入口以及少量临时停 车位。后勤入口独立设于用地北侧,博物馆办公、管理用房和库房 设于用地东北侧,局部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PPT课件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PPT课件

平面形状
平面
最早期的基本的教堂空间有两个相互关联的设计趋势——中心与深度。万 神殿的向心性和长方形基督教堂深长的轴线都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早期的基督 教建筑中。在现代主义时期,教堂空间的中央对称与轴线对称的重要性越来 越低,这与保护主义者对宗教等级制度的反对密切相关。
在平面设计上,有一个八角形的中央礼堂,四周环绕着方形的廊道。
平面立面形状在剖面图上看屋顶外形不如细长狭缝一样的采光天窗的运用都放大了空间的纵深感凸显了这个神圣空间的最高点这里也是所有轴线相交之立面小教堂的设计丌遗余力地发挥光神奇的魅光仿佛是上帝的启示准确无误地从屋顶的窄缝中投向下斱主厅座席中央温和地从圣坛墙面的十字架后面溢出丌着痕迹地照亮木质屋顶精致的结构纹理
SPF木十字架 白色木地板
材料
SPF木格栅 深灰色沥青瓦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谢谢聆听
·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平面
“小教堂”具有一个完美的正方形平面。虽然内部空间和外 部结构之间存在 45度的转角,并且容纳了门厅、主厅、圣坛、 告解室等必须的功能空间,这个矩形平面仍保持了高度的完 整性、对称性和向心性。
设计师并不满足于一个抽象、静态的方盒子,同时也不情 愿为了形式的意图破坏空间的纯粹性,最终一个令人吃惊而 又极其简明的操作产生了—将平面中暗藏的对角线延伸到屋 顶结构。这个操作被以同样的逻辑使用了两次 :顶面南北向 的对角线下移,底面东西向的对角线上移,二者形成的斜面 在建筑高度的中间三分之一段重合。由此产生精致折板屋面, 同样是空间、力、材料的高度统一。

胜景几何——建筑设计地域文化之表达——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胜景几何——建筑设计地域文化之表达——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胜景几何——建筑设计地域文化之表达——以绩溪博物馆为例张浩然【摘要】以绩溪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建筑师探索如何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的文化趋势,解释源自李兴钢“胜景几何”的图示语言对结构、形式和技术的实践,以此分析了建筑师如何在建造过程中传达出微州地区的在地性和在场性,试图评价李兴钢对传统继承的得与失.【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绩溪博物馆;胜景几何;建造;地域文化【作者】张浩然【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回溯现代建筑之历史,我国的建筑师们始终以两条路来尝试中国建筑在现当代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一是所谓的“拿来主义”——全方位学习欧美建筑学,包含了空间和形式的语言体系、理论语境,再到教育与职业体系;其二可以说是纵向学习——探索如何弥封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并在更广阔现当代建筑中寻找新的结构与技艺来完成传统的转化与表达,回忆起中国文化的悠远意向[1]。

尝试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当代城镇发展,就会看出浮于表面的大众价值取向偏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千城一面”的形式问题[2]。

同时习主席发表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决策和评估机制,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风貌。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重拾传统文化、唤醒中国传统记忆的重要思想动力。

通过绩溪博物馆,李兴钢对于既是客观景象的空间,也是主观意向和诗意的精神认同的追寻,似乎是从“鸟巢”设计工作之后,他追寻诗意秩序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理想和集体认同的情感。

他通过一条深埋于本土设计中的群体回忆的暗索,演绎中国建筑师重拾诗意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

1.“胜景几何”概念某个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应该是建立在特定建筑师对于空间、结构、环境以及秩序和诗性的理解与把握基础之上的个人倾向的文化表达。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博物馆建筑分析——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博物馆建筑分析——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2)04-0006-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2.04.0020前言当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相结合而产生赋予这个场地以精神,这个精神就被称为场所精神。

当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地方时,它没有具体与其他地方区别的特征,但通过人们逐渐认识并且赋予其这个地方所独特的价值的过程,这个新的地方它就成为了“场所”,并具有意义。

1场所精神与建筑营造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场所精神重要的三个方面[1]。

其中的方向感指的是人在这个场所中能够明确自己的位置,一般通过场所中的路径、标志和节点来确定自己身在何处,从而产生安全感。

人们通过对场所的认同感而产生对此场所的归属感。

建筑是一种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而产生,人们在这个建筑空间内体验感知世界。

每一种建筑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而营造的空间体验感不同。

2地方文脉下博物馆的场所意识建筑只有与人文环境、自然充分融合,才能够发挥出这个场所的功能效应。

因此,建筑本身就需要深刻解读文化元素背后的主题,延续地方文化内涵,反映出其所在的人文环境因素,体现地方文脉。

另外,建筑也应该充分考虑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周边建筑物的有机契合,达到既和谐又不同的效果。

2.1绩溪博物馆的地理位置绩溪县现如今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历史上曾隶属于古徽州区。

据县志记载,县城的北边有一条乳溪河,与徽溪相隔1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绩溪因此而得名。

走进绩溪,绩溪县水系十分丰富,群山环绕,整个小镇古色淳朴,多处可见历史文化遗迹,更有数不清的徽州村落,均“枕山、环水、面屏”,布局丰富巧妙,具有特色。

而绩溪博物馆位于县城的北部,场地周边既有传统的徽州建筑的气息,又存在着像文庙、绩溪中学、绩溪文化馆和胡雪岩纪念馆等文教类建筑,周边文化气息浓厚,这就要求绩溪博物馆不仅仅要有作为博物馆公共建筑的特质,还要提供给周边居民生活所需的公共社交空间。

绩溪县博物馆观后感800字

绩溪县博物馆观后感800字

绩溪县博物馆观后感800字绩溪县博物馆观后感一近午时分,我来到了绩溪县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隐藏在一片悠然的山谷中,宁静而古朴。

步入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长河中的绩溪县。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绘画作品,画中生动地展示了绩溪县的山水风情和悠久的历史。

随后,我来到了展厅,立刻被展品的丰富多样所吸引。

第一展室中,展示了绩溪县自然景观的特点和珍贵的地质标本。

我看到了大量的化石,它们记录了地质演变的历程,让我感受到自然的伟力和沧桑。

此外,展厅内还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从大象到鸟类,从昆虫到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的一座仿真山,山岩奇特,山水绘卷勾勒着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

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心怀敬畏之情。

第二展室中,展示了绩溪县的历史文化。

透过展品,我了解到绩溪县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幅幅古老的书画艺术品展示了绩溪县人才辈出的传统和对文化的热爱。

而陈列在墙壁上的文物展览,则是见证了绩溪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绩溪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第三展室中,展示了绩溪县民俗风情。

我看到了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它们展示了绩溪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锐意创新。

一些展品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当地的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使我充分感受到了绩溪县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小角落——教育室,这里陈列着一些关于绩溪县孔子学院和艺术教育的展品。

我看到了一些学生的作品,他们用笔墨间表达了对绩溪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个教育室不仅让我了解了绩溪县的艺术教育情况,也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力量。

在博物馆的角角落落,我看到了工作人员的身影。

他们认真细致地解说着每一个展品的来历和意义,引导着观众进一步了解和品味。

他们的付出和辛勤工作让博物馆成为了知识的殿堂,也为绩溪县的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位观众,我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满足,更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博物馆案例ppt

博物馆案例ppt
-
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环境、名 称由来的考察和对徽派建筑和聚落的 调查研究。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 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 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是“北有乳 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 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的充分演 绎和展现。待周边区域修整“改徽” 完成,古城风貌得以恢复后,建筑将 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融为一体。
-
规律性组合布置的三角屋架单元,其 坡度源自当地建筑,并适应连续起伏 的屋面形态;在适当采用当地传统建 筑技术的同时,以灵活的方式使用砖、 瓦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并尝试使 之呈现出当代感。
-
-
-
-
-
-
几何与胜景 胜景是自然,几何是人工 胜景是精神,几何是物质 胜景是空间诗兴,几何是空间 结构
-
• 5.空间 • 至于内部空间,与以往一样,空间的界面似乎总 • 呈被有意无意的倾斜或劈削,自然光从墙体上被撕开 • 的裂缝或洞口袭人室内,窗户的设置总能照顾到与周 • 围环境的视线联系。而固定于地面的大理石或木制家 • 具暗示着空间的二次划分,明亮、宁静的室内空间为 • 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氛围。简洁大方,白色的 • 内部,简单的装修,局部的开窗,隐藏着若隐若现的光 • 源及安全形式,使得建筑达到西扎追求的静谧感—— • 安静并且沉稳。通过吊顶的使用,使得外部临界在内 • 部得以延续
-
• 4.功能流线 • 通过对坡道、踏步、平台的精心组织,形成逐渐升 • 起的“之”字型路线既使场地的地形特征得以表达和 • 延续,又形成了饶有趣味的空间引导。 • 沿街立面上的洞口与坡道将参观者引至高于街面 • 的入El平台,在这里,建筑的南端好像被悬起,留下一 • 个水平缝,透过它,可以看到修道院前的小路、台阶。 • 美术馆的敞向二层高的三角形中庭。中庭的斜上方开有 • 天窗,引进扑朔迷离的光线。门厅的北面通向讲演厅的 • 前厅,讲演厅与前厅之间以坡道联系。由中庭往东经中 • 央廊道,参观者可下到临时展厅。廊道两端的楼梯则将 • 人们带到上层的永久收藏品展厅。参观流线在屋顶雕 • 塑平台达到高潮,在那里,令一个坡道将人们引至高于 • 女儿墙的一个平台上,一副城市的全景图便映入眼帘。

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

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

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以绩溪博物馆为例陈雨洁华侨大学2011级建筑学一班[摘要]:自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斯特奖”之后,中国建筑师门正在为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得到的肯定欢欣鼓舞。

同时,如何在建筑创作中传承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再次成为中国建筑界最受重视、最广泛讨论的课题。

本文就项目概况、设计构思、场所精神、造型风格等方面对绩溪博物馆进行分析,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试图为中国当地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徽派民居;绩溪博物馆;地域建筑创作:场所水文气候、区域等的不通造成了人居环境的差异,自然得也要求建筑形态随之改变,呈现地域性。

南舜薰认为“地区建筑的概念是建立在地方根源,它重视某些地段的特殊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礼仪习俗、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符号意义和语意系统”。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重地。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徽派民居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类型,地域文化特征极其鲜明。

在安徽地区,甚至全国,已有很多人意识到对徽派建筑继承的重要性,在近期落成的绩溪博物馆,正是采用简约的形式来传承徽派民居的传统精髓,在业内更是广受好评。

1.项目概况1.1地理环境绩溪位于安徽省黄山东麓,属于徽州达千年,是古徽文化的核心区域。

绩溪镇周边群山环抱,西北为徽岭,东南梓潼山;水系交错,一条扬之河于古镇东面山脚交汇流过,“绩溪”二字由此而来。

用地位于绩溪镇旧城北部,原为县政府大院。

用地南侧是良安路(北大街);西侧是适之街,街对面为胡雪岩纪念馆与一排商铺,再往西则为文庙和考棚,适之街北端为绩溪中学;北侧与绩溪中学校园仅隔一条小路,东侧由一条约4m的窄巷与稠密的居民区分隔。

用地接近矩形,朝向偏东南。

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庭院
天井
为尽可能保留用地 内的现状树木(特 别是用地西北部一 株700年树龄的古 槐),建筑的整体 布局中设置了多个 庭院、天井和街巷, 既营造出舒适宜人 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也是徽派建筑空间 布局的重释。
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 环境、名称由来的考察和对 徽派建筑和聚落的调查研究。 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 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 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 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 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 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 的充分演绎和展现。待周边 区域修整“改徽”完成,古 城风貌得以恢复后,建筑将 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 融为一体。规律性组合布置 的三角屋架单元,其坡度源 自当地建筑,并适应连续起 伏的屋面形态。
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老墙做旧
“做旧”已经在徽州本地形成一种工艺,徽州工匠为了追求旧的效果,在 白色涂料墙或石灰墙粉好以后,再用墨汁或者墨汁与稀释石灰浆混合物上 墙再次粉刷,利用自制的一种扫帚,在墙上留下灰黑的痕迹,有点类似书 法墨迹的感觉。徽州人一直保有在白墙上做画的习惯,题材从古至今,似 乎白色的石灰墙做法就是如同画纸一般,给徽州工匠留下创作的空间,而 徽州自古以来就多产书画界名人,也许与身处画纸一般的世界有点关系。
胜景几何
胜景是自然,几何是人工;胜景是精神,几何是物质; 胜景是空间诗性,几何是空间结构。 “胜景与几何”是李兴钢工作室的实践方向,在良辰 美景中,用几何的语言,诠释胜景的美,唤醒自然的 力量,提神而感动。

绩溪博物馆的屋面全由瓦覆盖,从形态各异的屋顶折面到曲折的屋脊线,都是瓦 当做法。由于屋面是钢屋架结构,屋面衬板选用了压型钢板,表面现浇混凝土, 再铺贴防水卷材,在此之上再大面积铺小青瓦。屋脊与檐口收边处不同于传统徽 派瓦屋面的立瓦堆砌,我们利用传统的筒瓦作为屋脊扣瓦,简洁明了的突出屋脊 线的曲折变化,强调博物馆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檐口瓦同样设计了新 的形式,传统的虎头滴水瓦被简练的弧线造型代替,保留了滴水瓦的功能。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黄敏何佩宇(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在建筑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地域主义建筑,继承弘扬地方文化,是建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建筑象征主义为出发点,阐释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通过分析典型建筑案例绩溪博物馆,寻找设计新徽派建筑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象征;徽派建筑;徽州文化1.建筑象征主义象征是艺术的开始,象征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物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辞海》中对“象征”的定义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物。

”[1]在建筑中,建筑象征的核心思想是以建筑有限的客体为媒介,来表达建筑之外的无限可能。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满足物质功能需求,更多的传递精神功能。

象征是建筑的精神所在,通过建筑实体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精神诉求。

象征的表达需要载体,建筑中以建筑的外部造型、空间形式、平面、材质、色彩、光线、雕塑装饰等为载体,通过人的本能、联想等心理活动,产生超脱于建筑实体本身的感情,从而使建筑成为开放的,无限的世界。

文化是象征的媒介,在建筑创作中,建筑中的象征性大多以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传统等为建筑象征的灵感来源。

因此,立足于地方文化,探索建筑象征的文化渊源,是建筑创作的根本。

2.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徽州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沉淀,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璀璨的一笔。

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徽州文化的形成,包含了徽州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自身之间的哲学关系。

徽州人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活动直接体现在徽州建筑中,对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建筑形式、景观、装饰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形成了山水环抱、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雕镂精湛的独特建筑艺术形式。

2.1徽州村落布局的文化象征徽州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八分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苛刻的自然条件使得徽州村落的建设贯彻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注重地理环境的选择,遵循“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原则。

“胜景”与“几何”——绩溪博物馆对中国传统空间的继承

“胜景”与“几何”——绩溪博物馆对中国传统空间的继承

“胜景”与“几何”——绩溪博物馆对中国传统空间的继承王达仁;张丹【摘要】绩溪博物馆中实践了“胜景几何”的设计理念.本文从“几何”与“胜景”的形成与塑造中,看绩溪博物馆对传统空间的继承,并以此评价其对传统空间继承的得与失.绩溪博物馆将在地的元素引入建筑,触动对生活及文化的深层思考.面对矛盾,需要更精致地把控,才能根植于传统又有所突破.【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147-148)【关键词】传统空间;继承;建筑符号;批判【作者】王达仁;张丹【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研究背景与方法对于“胜景”的评价,周榕做了如此评述:“既是客观的物质景象和空间构成,也是主观的内在心境与诗意幻化,更是一种文化理想以及集体认同的情感殊胜。

它是一条埋藏于本土的集体回忆的线索,帮助我们抽丝剥茧般重记起有关那个沉沦已久的诗意中国的点点滴滴。

”李兴钢的创作对“胜景几何”进行了深入探索,他设计的房子一直试图唤醒人们心中关于中国传统的记忆,绩溪博物馆(图1)竣工以来,他的创作理念更是得到建筑界与媒体大众的认可。

文章结合笔者实地调研,从多方面分析绩溪博物馆对传统空间的继承并做出批判性反思。

图1 绩溪博物馆远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 抽象继承的传统建筑空间2.1 空间的内向性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空间的内向性,内外之间的平衡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传统习俗与性格。

林语堂曾指出东方民族长期被封建宗族的道德体系所禁锢,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向为住的民族性格,而这种也可以反映在建筑的形式当中。

小到徽派天井民居:建筑外界面是连续的实墙,所有的空间与活动围绕这内部的院子展开;大到皇城如故宫,进入其中总能感到层层叠叠的分割。

相反西方的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外在表现力,尽可能地将宏伟的建筑完整地呈现在视野。

绩溪博物馆的生成过程就是“隔”,区分内与外,接下来以场地内古树的位置以用“几何”的方法生成建筑的内部组织与序列感空间,建筑师用完整的几何轮廓与几何的经纬划分和变异诠释了传统“重重”及“深远”的内向性空间。

格式塔组织原则建筑实例分析标准版资料

格式塔组织原则建筑实例分析标准版资料

在建筑中的表达格式塔的组织原那么
一.背景图形关系原那么。 二.完美图形原那么。 三.群化原那么。
1.相似性原那么。 均衡不等于均等2,.连它不续受性中轴原线那和中么心。点的限制,而是根据构成要素的材 也就是在特定的3“.闭背景合〞性中设原置那边界么线。,在其中创造满足人们意图 的“图形〞 格筑式和塔 远的处闭的合山性就4原是.邻那背么景近是,原指:那“么刺激。的特征倾向于聚合成形 时,即使其间有短缺 有地方特点的青5瓦.均白墙衡,原那么。
1.背景图形关系原那么。
所谓建筑设计,就是建立建筑内外各种限定空间边界的技术。换句话说, 也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中设置边界线,在其中创造满足人们意图 的“图形〞 空间的技术。
图中的绩溪博物馆是绩 溪博物馆的设计基于对 绩溪地理环境的理解、 绩溪县名的由来、徽派 建筑与聚落的表现特征 及其与周边山形水系相 融合的理念。 如图片中的博物馆就是 “图片〞,周围的当地建 筑和远处的山就是背景, 设计师有意的寻找出贴 合背景的图片,也是黑 瓦白墙这一特点的由来。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提炼 出矩形,月亮门的圆, 坡屋顶与山墙形成的三 角形,这些都是设计师 用高对称性图形来表现 设计意图的表现。既贴 合徽派建筑的特点,又 有很强的秩序感。
矩形与圆 三角形与方
3.相似原那么。
格式塔的相似性原那么是指:“互相类似的各个局部,如形状、颜色、大小 等有被看成一群的倾向,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矩形与圆 三角形与方
2.完美图形原那么。
有一些特殊的图形由于其存在的高对称性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被称为完 美图形,简称完型,如圆、正方形、正三角形等。这种格式塔被认 为是简单 规那么的格式塔,它是格式塔由简单到复杂的开展过程中的第一 阶段,称为好 的格式塔。好的格式塔充满秩序感,让人感到平静、舒服,易 于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