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分类,病因

合集下载

精神疾病的分类标准

精神疾病的分类标准

精神疾病的分类标准精神疾病是指影响人们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的一类疾病,通常包括心理障碍、情绪及心理能力受损等症状。

精神疾病的分类通常帮助医师了解病因、治疗和护理患者。

精神疾病在根据不同诊断系统被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其中最重要的有美国精神障碍学临床诊断手册(DSM)的分类和欧洲精神护理学会(EMCP)的分类。

美国精神障碍学临床诊断手册(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其它医学专家所编写的,主要用来来帮助医生确诊和治疗精神疾病,其分类主要由五大类组成:1. 精神分裂症状群( psychotic disorder):这个类别包括抑郁症状、幻觉和妄想、行为褪颜以及精神状态波动等,常见的疾病包括妄想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2. 精神分裂和双重性群体(mood disorder):这个类别指的是与情绪有关的疾病,比如抑郁症、躁郁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等。

3. 恐怖和焦虑症状群(anxiety disorder):这个类别指的是与恐怖或焦虑有关的疾病,比如恐怖症、急性紧张状态等。

4. 风险行为和强迫性行为群体(risk behavior and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此分类指的是与风险行为和强迫性行为有关的疾病,包括嗜食症、吸毒成瘾及攻击症等。

5. 特殊情况群体(special circumstance group):此分类指的是开发障碍(比如迟发痫症、自闭症等)、心理受精病等。

此外,欧洲精神护理学会(EMCP)的分类也应用于诊断精神疾病,它有六大类:1. 抑郁障碍(oppressive disability):抑郁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

2. 躁郁障碍(manic disability):躁郁障碍指的是一类以兴奋和活动性为特征的疾病,包括躁郁症等。

3. 谵妄障碍(delusive disability):谵妄障碍是指心理活动障碍,妄想和幻觉等,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等。

5. 依赖障碍(dependence disability):依赖障碍指的是因仰赖他人以获取满足或保护需要而引发的疾病,如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

精神疾病的名词解释

精神疾病的名词解释

精神疾病的名词解释精神疾病是指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是由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1. 精神疾病的分类精神疾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其中较常见的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这些疾病根据主要症状、持续时间和病程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

焦虑障碍是一种以情绪紧张、不安和恐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患者可能感到常常紧张、害怕以及不适应正常的社交和生活需求。

抑郁障碍则是一种情绪低落、消极和无助感的疾病。

患者可能出现兴趣损失、睡眠和食欲变化、自卑感以及集中力障碍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严重干扰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躁狂症则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情绪高涨、言行冲动、注意力分散等症状。

2. 精神疾病的病因精神疾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社会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说明基因对于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如心理创伤、压力、药物滥用等也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体系和文化信念等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精神疾病的风险。

3.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医生对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的评估。

医生会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确立诊断。

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社会支持等。

药物治疗在精神疾病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

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社会支持和康复措施则有助于患者重建社交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详解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详解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一)生物因素(内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

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性格因素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

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精神病的早期常出现性格改变为主的症状,而且不大被人们注意,以致耽误早期医治的机会。

精神病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发展过程的,只要周围的人详细观察是能够识别的,容易诱发精神病的不良性格主要有这几方面。

导致精神障碍性格1.暴发性格:又称为“癫痫性格缺陷”。

这类人常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短时间发作后,一切恢复平静。

平时常表现黏滞,凝重,没有灵活性,一旦暴怒发作,自己完全失控,情绪行为变得异常粗暴,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不顾后果,不考虑影响,与平日判若两人,这类人间歇期正常,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人,分娩时受损伤,难产窒息,头部外伤,脑炎,儿童多动症,幼时被遗弃,缺乏正常家庭温暖等情况是导致暴发性格的重要因素。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三)诊断要点
1. 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来作出。 2. 症状特点以下条目表现越多,诊断的信度、效度越高。
(1)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被广播。 (2)各种被动体验;妄想性知觉。 (3)评论、争议性幻听,或来源于身体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听幻觉。 (4)与文化不相称的持续性妄想。 (5)原发性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6)思潮断裂、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7)紧张性行为。 (8)阴性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致。 (9)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3. 病程特点 大多为持续性病程 既往有类似发作者对诊断有帮助 首次发作要求在1个月以上的大部分时间内确实存在上述症状条目1~4中至少1个(如不甚明确需2个或多个症状)或5~ 8中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第9条仅用于诊断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且要求病期在一年以上。
三、诊断分类系统
1、WHO疾病及有关保荐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系统) ICD11 课本P43/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系统) DSM5 课本 P44 四、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又称物质、成瘾物质、药物。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 状态。
两者的情感障碍有本质的不同 抑郁患者的情感不是淡漠,与周围仍有情感上的交流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淡漠,不语不动或伴有违拗和紧张性兴奋 4.与躁狂发作的鉴别 躁狂患者情感活跃、生动,有一定感染力,为“协调”性兴奋 躁狂患者常主动接触别人 分裂症患者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单调杂乱,有时怪异,与环境刺激不协调分裂症患者虽然行为动作多,但情绪并不高涨甚至呆板淡漠,不主动接触别人 分裂症患者还有持续的思维破裂,幻觉妄想等症状 5.与焦虑、强迫障碍鉴别 焦虑与强迫障碍患者多数有较好的自知力,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处境,求治心切,情感反应强烈。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虽可有自知力,但却不迫切求治,情感反应亦不强烈。分裂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常有离 奇、荒谬、多变和不可理解的特点,摆脱的愿望不强烈,无明显痛苦体验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某些其他症状,如情感淡漠迟钝、行为孤僻退缩等 一时难以诊断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患者,则需要- - -定时间的随访观察,切忌轻易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有时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6.人格障碍 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学习经历,追溯到童年时期 人格障碍是一个长期、持续、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是一个量的变化,一般无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后有明显的转折,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异常, 精神分裂症具有某些重性精神病性症状 (五)治疗原则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注意及注意障碍 (四)记忆及记忆障碍 (五)智能及智能障碍 (六)定向力障碍 (七)意识障碍 (八)自知力
目录
三、情感障碍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二)情感稳定性障碍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
四、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二)动作和行为障碍
一、概述
➢ 症状学的定义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之为精神障碍
二、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 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病人对
强烈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仅有轻微感受,甚至对 外界的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抑郁状态、木僵状态等情况
✓ 内感性不适 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
觉(挤压、虫爬样等),病人对此种感觉难以用言语准 确描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器质性精神障 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二、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 定义 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
该事物 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抑郁症等
二、认知障碍
➢分类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病人感到周围的人或物 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如视物显大症、 视 物显小症和视物变形症
慢 、 主 题 转 换 油的机器 ,转 应迟缓、心境低 抑郁发作
减慢
不过来了
落等
脑子空空的, 常 表 现 出对提问 联想的内容减少 没什么可想的, 回答“没有” 、 精神分裂症
也没什么可说的 “嗯” 等简短词语
二、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

精神疾病基础知识

精神疾病基础知识
4
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
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生活质量
家庭负担加重: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照顾,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
家庭关系紧张: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与家人关系紧张,影响家庭和谐
社会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受到社会歧视,影响其融入社会和正常生活
03
双相情感障碍: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时而高涨,时而低落
04
2
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01
遗传因素是精神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02
家族史:家族中有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03
基因突变: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04
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评估:使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生理检查:通过血液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
精神检查:通过精神科医生的专业检查,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
治疗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物治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家庭治疗等
康复治疗:包括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
康复和预防
03
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等
02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压力,加强社交活动等
01
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04
家庭支持:家庭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度过难关,提高生活质量等

精神疾病的症状和分类

精神疾病的症状和分类

睡眠障碍
失眠:入睡困难, 睡眠质量差,早

嗜睡:过度睡眠, 白天过度困倦
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中呼吸暂停,
导致缺氧
梦游:在睡眠中 行走,说话,甚 至做出危险行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2
精神疾病的分类
抑郁症
主要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 退、悲观消极、焦虑紧张等
发病原因:遗传因素、环境因 素、心理因素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 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加强心理调适、寻求社会 支持等
焦虑症
症状:过度紧 张、焦虑、恐 惧、担忧等
原因:遗传、 环境、心理因 素等
治疗:药物治 疗、心理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等
预防: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 学会放松、保 持乐观心态等
0
0
0
0
1
2
精神疾病的症状和分 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精神疾病的常见 症状
Part Two
精神疾病的分类
01
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
情绪障碍
情绪低落:持续感到悲伤、无 助、绝望
情绪高涨:过度兴奋、易怒、 冲动
焦虑:紧张、担忧、恐惧
情绪波动:情绪变化无常,难 以预测
行为异常
自言自语:患者经常自言自语, 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语
幻觉:患者出现幻觉,看到或 听到不存在的事物
妄想:患者产生妄想,坚信某 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冲动行为:患者无法控制自己 的冲动,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 人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事情,无法记住新信息 思维混乱:思考困难,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 语言障碍:说话困难,无法理解他人的语言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精神疾病相关概念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

二、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生物医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发病机制。

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人们将那些“有明确病因的”,“有组织形态改变或明确发病机制的”疾病归于器质性疾病,而将那些未能找到肯定的病因和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疾病归于功能性疾病。

然而,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但是生物学的人,同时还是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在内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功能性疾病患者遗传到的是亲代的易感素质,不但包括同种疾病的易患趋向,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质。

2.理化生物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起精神障碍。

例:梅毒螺旋体如进入脑内可致神经梅毒→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

3.素质因素(1)心理素质:是气质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

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质4.机体的功能状态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

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症,经前期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更年期神经症与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发生,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精神专业医生培训课件

精神专业医生培训课件
精神专业医 生培训课件
目录
01. 精神疾病的基础知识 02. 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03. 精神专业医生的职业素养 04. 精神专业医生的职业发展
1
精神疾病的 基础知识
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精神疾病:指一 组以认知、情感、 意志和行为等精 神活动异常为主 要表现的疾病
分类:根据病因、 症状和病程等, 可分为精神分裂 症、抑郁症、焦 虑症、强迫症等
04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噩 梦等
05
躯体症状:头痛、头晕、心 慌、胸闷等
06
社会功能受损:人际关系紧 张,工作、学习困难等
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表现:如 幻觉、妄想、
思维混乱等
治疗方法:如 药物治疗、心
理治疗等
病程特点:如 病程长短、发
作频率等
预后情况:如 病情好转、复
发等
病因分析:如 遗传因素、环
06
团队合作:与同事、 其他专业人士合作, 共同为患者提供优
质服务
07
终身学习:不断学 习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和职业素养
精神专业医生的沟通技巧
倾听:认真倾听患者的 倾诉,理解患者的感受
和需求
共情:站在患者的角度, 理解患者的情感和困扰
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 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
疗方案
鼓励:鼓励患者积极面 对疾病,增强信心和勇
4
自我提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 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
4
精神专业医生 的职业发展
精神专业医生的职业规划
教育背景: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 01 历,精神医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职业资格:取得精神科医师资格证 02 书
职业发展: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 03 再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精神疾病的病因浅析与治疗方法研究

精神疾病的病因浅析与治疗方法研究

精神疾病的病因浅析与治疗方法研究第一章精神疾病的定义与分类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心理、生理等原因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出的一系列异常状态。

精神疾病是导致个体生理、心理、行为及社会功能遭受破坏的常见疾病。

精神疾病的分类较为复杂,一般可分为神经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和依赖性障碍等多种类型。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病因2.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约为5%-13%,而情感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遗传风险约为30%-50%。

2.2 环境因素。

环境方面的风险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生活压力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家庭关系不良、早年沉重的心理创伤、生活中的慢性压力等都会增加精神疾病的患病风险。

2.3 生物化学因素。

该因素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化学物质等,这些物质协同作用可以影响脑部神经元及化学传递统的功能,进而导致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

第三章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躁狂药等。

然而,药物治疗并不是全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以减轻症状,但是并不能完全治愈疾病。

3.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比药物治疗更理想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病人改变行为习惯,控制自我情绪等。

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交往治疗、情感转移治疗等。

3.3 电疗治疗。

电疗是一种通过电流作用患者大脑神经元的一种治疗方式,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疾病。

目前电疗已经非常精密化,治疗技术及设备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选择,减少了副作用。

3.4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通过物理作用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例如:针灸、推拿、按摩积极舒缓肌肉的紧张度等等。

第四章精神疾病的预防与干预4.1 孕期保健。

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均衡膳食、生活不要过紧张等都是孕期的健康保健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CMD-3精神疾病的分类
❖ 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以及性变态 ❖ 精神发育迟滞 ❖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 其它精神障碍
CCMD-3精神疾病的分类
❖ 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 ❖ 内涵标准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
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 ❖ 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
精神疾病的病因
❖ 一 生物学因素: ❖ 1 遗传因素 ❖ 2 性格和体质 ❖ 3 性别,发病年龄 ❖ 4 器质性因素
二 心理社会因素: 1 心理因素 2 生活事件因素 3 自然灾害因素
何为心理社会因素
❖ 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 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
别、父母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 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构 成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 既可是原因(反应性精神病等),也可以作 为相关因素(如神经症、SP),还可以在躯 体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心身疾病)
精神疾病的病因
❖ 有关因素 ❖ 素质性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即易感
素质.指早年,与发病时间远隔的有害因素。 ❖ 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与发病
和伴随症状。
❖ 精神分裂症为例
❖ (一)症状标准
❖ 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 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 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 或思维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 或强制性思维;
❖ 精神分裂症为例 ❖ (一)症状标准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 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的 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 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 分裂症。
(四)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 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 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Edition, DSM-IV)
精神疾病分类
❖ 一 分类的意义 ❖ 二 分类的角度
轻重; 器质性或功能性(病理形态); 症状学;病因学。 ❖ 三 主要分类学派:症状学分类;
病因学分类。
CCMD-3精神疾病的分类
❖ 器质性精神障碍 ❖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 情感性精神障碍 ❖ 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 ❖ 生理心理障碍
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
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程度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 进行有效交谈。
(三)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 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生物学因素 遗传 脑发育异常 躯体疾病 机体功能状态
心理社会因素 性格特征 应付方式 应激(生活事件)
发 病
精神障碍等级诊断原则
➢ 器质性 → “功能性” ➢ 精神病性(重性)→ 非精神病性(轻性)
精标准第三版
(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CCMD –3) ❖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Tenth Edition ,ICD-10) ❖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直接有关,即后来的,与发病时间接近 的有害因素。
❖ 维持因素能够延长病程的某些因素,在 疾病发生后出现。
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病因:可能病因;经研究证实了原因 ❖ 病因:主要病因;次要病因 ❖ 病因:单一因素;多因素 ❖ 所谓病因未明可能是真正不了解,也可能是
受单一因素影响太深。
精神障碍的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