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AgencyTheory
代理权经济学
代理权经济学
代理权经济学(Agency theory)是一种研究经济主体之间的代理关系的经济学理论。
代理权经济学关注的是代理人(agent)如何为委托人(principal)做出决策,并如何衡量代理人与委
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代理关系主要发生在合同制经济中,即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关系进行资源分配和合作。
代理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契约设计、委托人如何激励代理人以达到最大化利益、委托人如何监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设计、委托人与代理人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代理权经济学对经济体系中的机构设计和组织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代理权经济学的理论,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减少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改善合约的执行效果,提高经济效率。
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企业治理、金融市场、公共部门管理等。
代理权经济学的主要贡献者是著名经济学家艾尔森(Michael C. Jensen)和梅克拉(William H. Meckling),他们于1976年
发表的文章《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被认为是代理权经济学的奠基
之作。
此后,代理权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两权分离与委托代理理论
定义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表现为投资者拥有的投入资产权)和资本运作权(表现为管理者经营、运作投资者投入资产权)的分离。
也就是说,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
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主要内容两权分离理论是一种所有制理论,该理论由两个核心命题所构成,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经济关系的体系;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各项权能可归结为所有权和经营权,且两权既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
上述两权分离理论旨在通过重新界定所有制内部结构为“政府分开”提供理论依据,以便使国有企业冲破各种束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应该说,该理论倡导者的动机和出发点是良好的,应予以肯定,它也确实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指导意义国家所有,国家直接经营,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此所造成的政企职责不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缺陷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从开始就围绕政企职责分开,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展开。
从1979年-1980年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开始,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确定了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相对分离,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应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改革方向。
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原理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 委托-代理原理 • 激励机制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 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的市场参 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 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 经济活动中的许多经济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 托—代理关系。
•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 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展开对策的结果。
委托—代理关系的类型委托人 土地所有者 股东 经理 债权人 房东 选民 代理人 佃农 经理 员工 债务人 住户 代表或议员 代理人道德风险所在 耕作努力 管理决策工作努力 工作努力 项目风险 房屋修理 代表选民利益 公民 原告/被告 雇主 保险公司 买者 病人接上表政府官员 代理律师 雇员 投保人 卖者 医生奉公廉洁 努力办案 工作努力 风险防范 质量保证 诊断质量与节约治疗费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 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在这两个 个体中,其中之一(代理人)必须在许多可供选 择的行为中选择一项预定的行为,该行为既 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也影响另外一个个体(委 托人)的收益;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 定付酬方式和数量的权力,即委托人在代理 人选择行为之前就能与代理人确定某种合 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报酬是委托人 观察代理行为结果的函数。
• 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 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 对称状态。
也就是说,第一,委托人不能直 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第二,代理 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因 为代理人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随机变 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
由于 存在该项条件,委托人不能完全根据对代理 行为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代理人的成绩。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institutional theory和agency theory
institutional theory和agency theory机构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是一种用于解释组织行为和变革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和结构受到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影响,包括法律、规则、价值观和文化等。
机构理论认为,组织在形成和运行中会受到这些制度和规范的压力和限制,从而促使组织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策略,以适应和符合社会期望,从而获得合法性和稳定性。
机构理论强调组织的外部环境对其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性,认为组织的行为受到制度和规范的约束,并趋向于模仿和适应已有的成功范例。
该理论也强调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认为组织的行为受到其他相关组织的影响和压力。
机构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它对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对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组织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是一种用于解释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关注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委托者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目标和利益,代理理论试图解决代理人如何在没有完全监督的情况下,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委托者的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代理理论认为,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面临潜在的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因此委托者需要设计激励机制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使其符合委托者的期望。
这些激励机制可以包括契约、监视和激励措施等手段,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者的利益保持一致。
代理理论可以应用于各种委托代理关系,包括公司治理、合同关系、政府监管等。
它对于理解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风险控制有着重要的启示,为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最早的观念是由Douglas McGgregor于1948年提出。
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早期,经济学者发现,当合作团队对于风险分担(risk sharing)问题有不同态度时就发生的代理问题。
代理理论是指现代公司中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开,利害关系人(业主)与经理人(代理人)间有利益背离之处。
代理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二:1.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当业主(principal)与代理人(agent)的企图或目标冲突时,或者当业主无法确认代理人时际行为时。
这是难解而且是双方必须面对的问题,业主通常是指董事会或资方,代理人是指专业经理人或劳方。
2.风险分担问题(risk sharing problem):这是业主与代理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有所不同。
由于风险的偏好不同,自然采取的应变动作就不相同。
所以公司要文化融洽,就要双方都有足够的政治素养与相互信任才能解决问题。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想法:业主与代理人之关系应该反应「有效率的信息组织」,以及「风险承担的成本」。
2.分析单位:业主与代理人的合约。
3.人性假设:人性自利,有限理性,风险规避。
4.组织假设:双方有部分矛盾;效率为成效之标准;双方信息不对称。
5.信息假设:信息是可以买到的商品,正式的信息制度扮演重要的角色,所谓「正式信息制度」是指预算、目标管理、董事会,组织可以投资在信息系统以用来监控代理人的投机。
6.契约问题:代理问题;风险分摊问题。
7.问题领域:业主与代理人部分目标与风险偏好之差异的相互关系上,例如领导、报酬、游戏规则等。
代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有二:1.业主与代理人有不同的目标2.业主不能决定代理人的行动是否恰当主要有两种代理问题:1.道德危机(moral hazard):是指代理人缺乏努力,代理人可能不致力于意见一致,也就是代理人畏缩。
2.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代理人能力的错误表现,可能因为业主在雇用代理人时,不能完全查证代理人的能力。
委托—代理理论
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
一般分布方法
莫里斯 (Mirrlees,1974,1976) 霍姆斯特姆 (Holmstrom,1979)
委托代理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意义
• 一 多次性的动态模型 (一)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 (二)代理人声誉模型 (三)棘轮效应模型 (四)强制退休模型 • 二 多项任务模型【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Holmstrom and
(Rubbinstein,1979)】
他们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的关系, 贴现因子足够大(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 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
(二)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法玛(Fama,1980)】
法玛认为,激励问题在委托代理文献中被夸大了。在现实中,由于代 理人市场对代理人的约束作用,“时间”可以解决问题。法玛强调代理人 市场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作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模型化了法 玛的思想。.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
• 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人关系其一: 政府作为委托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 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人关系其一: 政府作为代理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政治学意义上的 (二)行政学(公共管理)意义上的•
Thank you!
L/O/G/O
Milgrom,1991】
• 三 多个代理人模型 (一)“打破预算平衡”模型 (二)考虑逆向选择模型【麦克阿斐和麦克米伦(McAfee and
McMillan,1991)】
(三)合作型模型
【伊藤(Itoh,1991)】
四个动态模型
(一)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 【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
委托-代理人理论
委托-代理人理论
创造这种环境的办法是建立监督和奖惩代理人的 机制。 在委托-代理人理论中, 两个关键:一是激励 (incentive 利益); 二是信息 (information) 1 激励:基本的理念是这种关系并非建立在相 互信任基础之上, 也非在共同的信念之上, 而是 激励(利益)。正是利益是双方都自愿加入这个 契约关系。 对于委托人来说,问题是如何建立一 种使代理人在可能违约—即不把委托人利益和目 标放在首位甚至有损于委托人利益时—成本很高 的激励机制。对于代理人来说,如果他发现违约 行为的效益大于在这个关系中, 一个或多个人(principal 委托人、主方) 使另一个人或多人 (agent 代理人)为其 利益工作并代表主方行使一定的决策权。
委托-代理人理论
因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有两个或更多的方, 且权 力是代理的, 代理人的利益总会可能与委托人的 利益有分歧。 这种利益的分歧经常导致代理人把自己的利益置 于委托人的利益之上, 甚至有损于委托人的利益。 所以,我们知道向代理人授权并不能保证代理人 会为委托人(主方)的利益而工作, 委托人的目 标则是创造一种可以令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工作 效忠最大化的环境。
委托-代理人理论
因为这个理论对于现代社会中常见的权利
代理或授权的情况既有启发, 它被广泛的 用在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以及公司管理 中。 在理解腐败成因和制定反腐败政策中, 这个理论也有很大的用处。
克利特加德公式
腐败动机 = 贿赂-道德损失- [(被发现和制裁的机 会)×(所受处罚)] > 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
委托-代理人理论
2 信息:在委托-代理人关系中,信息占有重 要地位。委托人总会面临有关代理人信息不够 的问题。 代理人总有可能对委托人隐藏信息。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问题。 因此,委托人的任务就是 要用获取更多关于代理人信息的办法来克服 “信息不对称”问题。
agencytheory代理理论粗略翻译
Agency theory has been used by scholars in accounting, economics, finance, marketing, political sci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sociology. Y et, it is still surrounded by controversy. Its proponents argue that a revolution is at hand and that "the foundation for a powerful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is being put into place". Its detractors call it trivial, dehumanizing, and even "dangerous".代理理论已被学者用于在会计,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
然而,它仍然被争议包围。
它的支持者争辩说,革命就在眼前,而且“一个强大的组织理论的基础正在落实到位”(詹森,1983年,第324页)。
它的批评者称之为琐碎,非人性化,甚至是“危险的”。
Which is it: grand theory or great sham?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o describe agency theory and to indicate ways in which organizational researchers can use its insights.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round four questions that are germane to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The first asks the deceptively simple question, What is agency theory? Often, the technical style, mathematics, and tautological reasoning of the agency literature can obscure the theory. Moreover, the agency literature is split into two camps (Jensen, 1983), leading to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For example, Barney and Ouchi (1986) argued that agency theory emphasizes how capital markets can affect the firm, whereas other authors made no reference to capital markets at all (Anderson, 1985; Demski & Feltham, 1978; Eccles, 1985; Eisenhardt, 1985).这是它:宏大理论或大假?本文的目的是描述代理理论,并指出如何使组织的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它的见解。
代理理论的定义是什么
代理理论的定义是什么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代理理论的介绍,供大家参考阅读!什么是代理理论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所说的代理问题。
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
其中。
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7 委托代理理论 Agency Theory
2018/11/26
内部控制
16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1.成本效益权衡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 不得超过预期的效益,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 可能忽略某些控制制度。实践中许多控制成本 和效益是难以确定的, 需要主观判断, 由于判 断的失误会使得必要的控制未实施而造成损失
2018/11/26
内部控制
2018/11/26 内部控制 8
背景资料
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股份(新加坡)公司向 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例子说明,有了内 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手册》,还要重视实施。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没有基本的制 度规范作基础,必然会陷入混乱状态。为了改善 内部控制,有些大型跨国公司设立控制部,将控 制职能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世界银行调查报告 (2004)认为,制约亚洲公司做强做大的主要障 碍是监控机制效率低下。
2018/11/26 内部控制 14
内部控制成本
1.内部控制本身的成本 内部控制本身是具有成本的,这包括设计 内部控制的成本、员工培训、改进内部控制增 加的费用以及过于繁琐的规定可能会导致经营 效率的下降等等。 2.过度的内部控制可能抑制企业创新、引发 组织成员抵触情绪
2018/11/26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
龙 梅
2018/11/26
内部控制
1
教学内容及重点章节
总论及1-10、12章
重点章节:3、4、5、6、8、9章
补充资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2018/11/26
内部控制
2
考试方式和考核成绩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
考试时间90分钟
平时30%
网上记分作业 书面作业 出勤 期末70%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委托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是指在经济、金融领域中,投资人和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里存在着一种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对于探讨公司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拓展空间。
在公司治理问题中,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用于解决投资人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这种利益冲突是因为投资人与公司经营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从而导致了投资人无法直接控制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和决策,而公司经营者也可能会采取自己的利益为先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探讨如何利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监管机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利益冲突的产生,并增强投资人对公司治理的控制力。
除此之外,在公司治理问题中,委托代理理论还可以用于拓展研究领域,如:1.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角色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其职责是守护公司利益并保护股东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探讨公司董事会如何扮演好代理人的角色,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
2.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中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信息是公司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提高股东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程度,从而减少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不对称信息以及解决利益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研究如何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3.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是影响公司经营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如何利用激励机制来约束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和决策。
综上所述,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和拓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合作博弈,从而为构建合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借鉴和启示。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代理理论( agen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斯( nesson)等人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假设:某个主体A是在另一主体B的管辖之下,而另一主体B又只能从事某些特定行为,不能从事其他行为, A只能根据自己对于B的所知以及自己控制B的手段来影响B的决策,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可分为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大类。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侧重于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主要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代理契约理论、代理人的剩余索取权理论和博弈论在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上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则侧重于从代理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委托人的有效监督问题,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构造信号传递模型的基础,主要包括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
随着经济生活中复杂性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问题具有代理人所不能充分获知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困难。
其原因包括内部人的利益驱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社会和文化习俗等。
委托—代理理论为代理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构造新的激励机制,使得监督成本变得很小或者没有,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人的积极性,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
委托—代理理论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并且产生了许多流派。
例如:合同理论学派、信息经济学学派、交易费用学派、委托—代理学派、博弈学派等。
委托—代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在职务设计、考核方式、激励方式、授权批准、员工培训、绩效评估、股票期权等方面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一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如果存在一个单独的第三方,使得代理人能够依靠信息优势去影响委托人的最优决策,就存在一种“代理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就是代理理论。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同一个交易伙伴网络中,由于其自身拥有的信息和掌握的激励相容的手段不同,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会出现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中文版---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代理理论:评价与评述)
代理理论:评价与评述代理理论是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理论。
本文回顾了代理理论、其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以及现有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可检验的命题。
结论是,代理理论(a)提供了对信息系统、结果不确定性、激励和风险的独特见解,(b)是一个经验有效的视角,特别是当与互补视角结合时。
、主要建议是在研究具有合作结构的许多问题时纳入机构观点。
有一天,邓小平决定带孙子去看毛泽东。
“叫我爷爷吧,”毛热情地说。
“噢,毛主席,我当然不能那样做,”孩子惊恐地回答。
你为什么不给他一个苹果?”邓建议。
毛刚一这么做,男孩就高兴地唧唧唧唧唧唧叨叨叨叨地说:“噢,谢谢你,爷爷。
”“你看,”邓说,“激励的力量多大。
”(“资本主义,”1984年,第62页)代理理论已被学者用于会计(例如,Demski & Feltham, 1978)、经济学(例如,Spence & Zeckhauser, 1971)、金融(例如,Fama, 1980)、营销(例如,Basu, Lal, Srinivasan, &Staelin, 1985)、政治科学(例如,Mitnick, 1986)、组织行为(例如,Eisenh)。
阿德,1985,1988;科斯尼克,1987),以及社会学(例如,埃克莱斯,1985;怀特,1985)。
然而,它仍然饱受争议。
它的主张认为,革命即将到来,“一个强大的理论或基础的基础已经到位”(延森,1983,第324页)。
批评者称之为琐碎、虚伪,甚至“危险”(Perrow,1986,第235页)。
究竟是大理论还是大骗局?本文旨在描述代理理论,并指出组织研究人员如何运用其见解。
论文围绕与组织研究相关的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代理理论是什么?通常,代理文献的技术风格、数学和重言式的推理会模糊理论。
此外,机构文献分成两个阵营(Jensen,1983),导致解释上的差异。
例如,Barney 和Ouchi(1986)认为代理理论强调资本市场如何影响公司,而其他作者根本没有提及资本市场(Anderson,1985;Demski&Feltham,1978;Eccles,1985;Eisenhardt,1985)。
3委托-代理理论
父母
逆向选择 信号传递 信息甄别 买主 雇主 雇主 买主 保险公司
孩子
卖主 雇员 雇员 卖主 投保人
作业状况
产品质量 工作能力 教育水平 质量保证 不同的赔偿方法
目录
• 委托-代理关系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条件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假设条件 – 信息结构 – 均衡契约的形成 – 委托代理中的信仸
委托-代理关系的 含义、特征及其构成条件
• 委托-代理契约均衡必须满足:
– 代理人以敁用最大化原则逅择具体的行劢(代 理人激劥相容约束条件) – 在具有“自然”干预的情况下,代理履行契约 后的收益丌能低二其期望收益(参不约束条件) – 在代理人执行这个契约后,委托人的收益最大 化(委托人收益最大化条件)
• 委托-代理关系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条件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假设条件 – 信息结构 – 均衡契约的形成 – 委托代理中的信仸
• 激劥机制设计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信息结构
– 委托代理博弈的信息结构为丌完全、非对称信 息环境 – 例:三类信息结构
• 每个局中人得5张明牌(牌面朝上),局中人为此下 赌注,二是,拥有最大牌者胜。 • 每个局中人得5张纸牌,其中3张为明牌,2张为暗 牌(牌面朝下)。在没有看各自的暗牌前,局中人 下赌注,然后将暗牌翻转,握有最大牌者赢得赌注。 • 不第事类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局中人能够看他们各 自的暗牌,然后再下赌注,当各自的暗牌翻转后, 握有最大牌者胜。
– 由二委托人不代理人乊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代理 人可以利用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动地位。
•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4讲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
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掌握的信息 不对称,这种关系即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人 掌握信息较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
委托人
掌握信息较少,处于信息劣势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思想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 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
利益不一致——源于经济人假设 信息不对称——本质原因
委托人 追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
代理人
追求
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报酬
代理人存在的问题
偷懒——难以监督 内部人——在职消费 敲竹杠——利用对方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信息隐藏 道德风险——事后隐瞒(信息隐瞒和行为掩 藏)
委托代理理论实质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以下两个费用的权衡:
1.考察代理人行为的费用
2.考察结果和向代理人转移风险的费用
代理理论的应用 1.管理报酬机制设计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结果1.基于结果的代理合同比基于行为的代理合同更能使代理人 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2.委托人如果掌握代理人实际行为的信息,会促使代理人按 照委托人利益行事。
几种不同的委托代理关系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只要一方的行为影响另 一方,就有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有私人信 息的一方是代理人,没有私人信息的称为被代理人 (委托人)。 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董事会-经理-工人的委托-代理链条
公司法的定义有不同:
美国:尽管公司董事不是公司的代理人,但也有类似许多代理人的 责任。 英国:董事会,董事是公司的代理人,尽管法律没有这样写。 利益相关者:工人,债权人,顾客,供应商,政府,都是利益相关 者。
第7讲 委托——代理理论初步
第1节 委托-代理模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素
第1节 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素
�
第1节 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素
假定1:生产函数为 y =a+ 假定2:噪音的概率分布是正态的,并且 如果方差值越高,则说明生产过程里的干扰大.
ε
E (ε ) = 0,Var (ε ) = σ 2
第1节 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素
第二步:契约 现在我们来讨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我们分析的 焦点集中在线性契约上,即代理人的报酬是产出的线性函 数.记为:w(y)=s+by 这里,s是固定工资或薪水,b是奖金率或利润留成比率, 企业的总留成为by. w(y)可以看作是管理人员一个人的 报酬,有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的职工的总报酬. 上述这种线性契约既简单又常见,它产生的是一种统一的 激励.即这种契约提供的刺激处处相等. 第三步:得益(payoff) 企业的所有者当然会占有y,但必须支付给代理人以报酬w
第1节 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素
其次,代理人选择自己的行动,但委托人不能观察代理人的 这种行动选择; 第三,某些超越于代理人控制的客观事件出现了; 第四,代理人的行动与客观事件共同决定了代理人的产出v y; 第五,委托人能够观察到产出结果y; 第六,代理人依据第一步所签下的契约,作为已经实现的 产出y的一个函数,兑现委托人给自己的补偿性报酬. 为了使分析简单,我们做出以下两个假设:
第1节 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素
2.委托 2.委托——代理的基本模型 委托 代理的基本模型
我们分四步来介绍: 第一步:生产技术.强调的是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的作 用.这里生产过程被抽象为三个变量的关系: (1)代理人(即管理人员)对于企业价值的贡献.所谓 企业价值,可以用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衡 量,也可以用企业的产量,产值或利润来衡量.我们定义 这种贡献为代理人的产出,即为y.在土地所有者与代耕 农之间,代理人是代耕农,代理人的贡献便是收成. (2)代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动,记为a.通常指管理人 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这种"努力"程度,可以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3
一、结果控制的内容
早期的结果控制只局限于预算和财务指标, 因此这种控制也被称为“财务控制”。后来人 们发现财务指标有许多缺陷,非财务指标的地 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本章将专门讨论非财务 指标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一种充分体现非财务 指标作用的控制工具-平衡计分卡。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8
博弈论研究如何使得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自愿 做出大家都遵守和实施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增 进社会的福利的机制。博弈论研究从非合作博 弈论到合作博弈论,研究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 当事人达成或不能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 1.制定目标时的博弈 财务目标确定是各个不同利益集团间讨价还 价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
4
结果控制的组成部分
结果控制
责任中心与转 移定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预算系 统
绩效目标与 激励
绩效评价与 奖惩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5
二、结果控制的优点和问题
多数结果控制手段与财务结果和财务 指标有关,如不加特别说明,本章中的 “结果“指的是财务结果,“目标”指 的是财务目标。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6
(一)结果控制的优点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2
8.1 结果控制程序
结果控制,又称定量业绩控制,是以工作结果 为导向的一种控制方式,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定义期望(或不期望)结果的维度,例如盈利 能力、顾客满意度、或次品率;度量这些维度 的业绩水平;为员工确定奋斗的业绩目标;提 供奖惩来鼓励导致期望结果的行为。绩效评价 系统属于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各种行 为控制、人员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管理控制。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10
这家公司采用的预算编制程序并没有问题,由上级 先下达一个半指令半指导性的关键业绩指标,然后 下级据此编制预算报上级审批。如果有问题,上级 将预算退回下级,重新修改后再上报、再审批。例 如 2006 年 9 月份由总部给某子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 为10亿元,该子公司经过研究,向总部报告说只能 完成 5 亿元,理由列出几十条。总部经过进一步调 查和分析通知该子公司说,“10个亿是有点儿高, 但5个亿显然太少,应该至少8个亿吧”。该子公司 得知后重新研究,又向总部报告说不仅 8 个亿完不 成,而且5个亿都有困难,比较合适的数额应该是4 个亿。有趣的是,这次的理由差不多有 100 条,预 算成了足球,踢来踢去,时间都耗光了。如何消除 或者减缓这种博弈呢?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7
(二)结果控制带来的问题-博弈
结果控制的问题是,结果衡量并不能充分 指出是否已采取正确的行动,受不可控因 素影响,难以同时满足激励和沟通两部分 的行为指示。
财务目标确定是各个不同利益集团间讨价 还价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例 如预算松弛( Budgetary Slack )现象在一 些企业经常出现,即低估收入和利润、高 估成本和费用或者兼而有之。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11
(1)发现成本动因并使之标准化
标准化为预算编制和审核提供了统一的基础, 这一方法不一定消除预算松弛,但可以将它减 缓到最低限度。例如,大庆石油管理局和上海 宝山钢铁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又成功的经验。 所谓标杆是指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本行业同 类企业最好水平、国外同类企业最好水平等等, 属于顶级指标(Best Practices)。利用标杆可 以对下级上报的预算进行审核。虽然不一定让 下级达到顶级水平,但需要解释为什么人家能 够达到而本单位不能达到,利用标杆法容易发 现问题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13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总厂的试验】 总厂2002年制定了考核的指导思想是“各报基数、算术平 均;少报受罚、多报不奖;超额有奖、欠收处罚”。通过 对全年经营形势的预测,提出要求各公司在不低于总厂要 求目标的前提下,提出经充分努力可以实现的指标,总厂 再确定最终考核值。总厂将下达给各公司的工资总额留出 一部分全厂统一调配奖励,并将工资总额基数预留5%,年 末完成考核指标返还、完不成不予返还。重新设计奖惩制 度后,重新自报指标比原指标合计增长 152 % ,增长最多 的公司达 300 多万元;年底实际完成利润增长 114 %,利 润增长最多的公司增加 800 多万元。\ 超目标利润额度的 18. 2 % 用于了试点公司职工集体奖励,调动了积极性; 81. 8 % 的超额利润为企业所有,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 达到职工收入增长、企业利润增加的双赢效果。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9
GD公司是一家在国内外同时上市的大型 企业,几年前开始认真地推行预算管理, 每年从9月份开始编制预算,一直编到第 2 年 6 月份,主要预算的指标还不能定下 来,时间紧迫,只能“有什么算什么”。 接着过两个月,又开始下一年度的预算 编制,到头来还是“有什么算什么”。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到了谈预算人人色 变的程度 。
第八章 结果控制
8.1 结果控制程序 8.2 目标设定 8.3 业绩评价与报酬激励 8.4 结果控制案例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1
管理学家曾经专门做过一次摸高试验。试验内 容是把二十个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摸高比赛,看 哪一组摸得更高。第一组十个学生,不规定任 何目标,由他们自己随意制定摸高的高度;第 二组规定每个人首先定一个标准,比如要摸到 1.60 米或 1.80 米。试验结束后,把两组的成绩 全部统计出来进行评比,结果发现规定目标的 第二组的平均成绩要高于没有制定目标的第一 组。摸高试验证明了一个道理:目标对于激发 人的潜力有很大作用。
南开大学 程新生 等 12
(2)标杆法(Benchmarking)
(3)重新设计奖惩制度
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重新设计奖惩制度,以不 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导,解决如何 实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最优激励和收 益分配问题。在企业绩效考核中,如何最优确定 利润基数的问题。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确定指 标基数的过程好比两个人骑车“比慢”,容易 陷入谁也不愿往前走的僵局,必须让代理人自 己主动“跳起来摘苹果”,“苹果”的分配方 案又能为双方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