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一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登鹳雀楼古诗意思讲解
登鹳雀楼古诗意思讲解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著名古诗。
这首诗简洁明快,富含哲理,展示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心境变化和深远的思考。
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及其意思讲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讲解:
1.白日依山尽
这一句描述的是景色:太阳即将落山,阳光照在山的那一边,好像是太阳紧靠着山尽头一样。
诗人用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和宽广的空间感。
2.黄河入海流
这句话继续描绘景色,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诗中象征着伟大和持久,流入海洋则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景象。
3.欲穷千里目
这里转入诗人的内心感受。
"欲穷"表示想要看尽,“千里目”指远方的景物。
诗人站在高楼上,希望能够看到更远的景致,表现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求。
4.更上一层楼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
诗人表达了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想要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
通过登高这个动作,寓意着人生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的来说,《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宏伟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曰依山尽的意思
白曰依山尽的意思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
出处: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关于鹳雀楼: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
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遗憾。
2001年7月,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翻译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
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一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面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黄河入海流什么意思
黄河入海流什么意思
答案:滔滔黄河水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拓展: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全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通首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
前半两句十字,调遣了日、山、河、海等最能体现自然伟力的意象,以寥廓天宇为背景,与苍茫的暮色构成一幅极其壮丽宏阔的画图,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黄河入海流”其实是诗人“下瞰大河”并目送其远去的意中景,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是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咫尺有了万里之势。
诗的后半拓开一层作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最能传登高望远之神。
这两句诗,好在切合鹳雀楼处势,与前两句诗承接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是壮阔景象激起的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好在它借登楼这一平常情事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好在它极其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古诗描写黄河的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描写黄河的诗句翻译赏析描写黄河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有关赞美黄河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登鹳雀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全文诗句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诗句如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征人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其全文诗句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翻译】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河阳桥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其全文诗句如下: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翻译】滚滚黄河从千里之外奔涌而来,宽阔的江面上架有河阳浮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路途一直延伸到茫茫的远方。
倚着栏杆,遥望千里之外的友人所住之地,但见北风萧萧,雨声淅沥,吹打着载着友人远去的马儿。
《行路难》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
《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的诗全集赏析】: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其中一种东西或达到其中一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登鹳雀楼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白日依山尽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出处《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全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登鹳雀楼的全诗意思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一首诗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描写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是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王之涣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登鹳雀楼整首意思
登鹳雀楼整首意思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 ,他登上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 。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整首意思, 快来了解下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读: 太阳沿着山坡慢慢低落下去了, 黄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
要想眼界放得更 开阔,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得要在上一层楼去。
王之涣的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
向西 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
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 一层高楼。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 的名句。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栏西望。
一轮白 日正巾近山梁, 徐徐下落, 下落, 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 脚底下的黄河流水, 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 的启示却深刻得多。
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
只有不断攀登,不断 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人生就 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 赏析: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 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时的所看到的景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虽似作者随口朗出,却也自然流畅,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
关于这 两句诗, 有人曾提出质疑, 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象?是傍晚?还是什么 时间?这的确是应该仔细推敲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如何理解“白 日”这个词上。
白日依山尽全诗及解释
白日依山尽全诗及解释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
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目送黄河奔腾咆哮流归大海。
后两句写所想,诗人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
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一些。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作者】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古诗《登鹳雀楼》的解释
古诗《登鹳雀楼》的解释 《登鹳雀楼 》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
也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古 诗 《登鹳雀楼》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这里指的是太阳。
3.依:意思是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这里是指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指的是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 在冀州衡水县 担任过(今河北衡水)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1/6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的是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 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 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 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白日依山尽的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白日依山尽,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的意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描述的是一片伟大的景象。
深秋的夕阳染红了天空,象征着征途的结束,把旅人从远行中拨回。
向太阳低头,无限接近的山头上面,云朵轻轻地飘过,将天边隐藏在云里。
静静地压住了,有一股温馨而真挚的忧伤,把这片神奇的景象浓缩在了一抹蓝色之中,可以让人流连忘返。
更远的地方,黄河从山头谷底,绵延流淌,奔流不息,它蜿蜒曲折,波痕涟漪,让我们惊叹它的魅力。
它若绵绵,飘渺似丝,它若泠泠,如洪流般奔涌。
越过它不远处,大海向我们张开了无边无际的怀抱,海浪咆哮着,潮水滔滔,千里之外的繁星渐入视野,它们环绕着整片天空,把宇宙的宁静投射在大地上,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上燃起了激情的火花。
卷入眼帘的两个景象,仿佛在绵长的歌唱里,焕发出一种肃穆的仪式,变得更加浪漫而又融入大自然。
山峰上的夕阳,把整片天空染红,影子也像绗缝四角,将它们围在自己的怀抱里,为旅人描绘了一幅壮观而轻柔的画卷。
黄河进入大海,流动的水碰撞着潮汐,一场大起大落的绚烂景象,让人百看不厌,把绚烂复杂的一切都简化为清新的绿色,让我们在大自然的环绕中,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它的安宁和尚未探索的无限可能性。
在这里,我们被自然的神奇以及它的勃勃的生机所震撼,我们也被自己的无助所打击。
然而我们同样凝视自然,因为这里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股力量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情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种别有一番意味的豪迈交融,让我们洗涤心灵;远处,蓝天呼唤着行者,拂去一丝尘埃;近处,山水共舞着旅途,把我们引向隐秘的未来。
在这种心灵的共鸣中,自我显现,无限的自由和勇气似乎被淡淡的温暖所分享,整个世界变得更加伟大而宁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释义与运用
今译:一轮白日正逼近山梁,徐徐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滚滚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名句运用示例:
你从小就听说关老爷过五关斩六将,但是否知道关公故里就在我们运城?你从小就知道《西厢记》的爱情故事,但是否知道谱救寺庙就在我们永济?你从小就把白日依山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否知道王之涣所澄之鹳雀楼就在我们河东?你从小就知道祭祀皇天后土,但是否知道轩辕皇帝扫地为坛的地方后土庙就在我们万荣……
日依山尽的古诗
日依山尽的古诗
以下是为你创作的内容:
诗句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意思就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哎呀,你想想看,那夕阳慢慢落下山去的画面,多壮观呀!就好像我们人生中那些美好的时刻,总是让人忍不住感叹呢!比如说,当你和朋友一起在山顶看日落的时候,不就像这句诗描绘的一样嘛!
诗句二:“江村日欲斜,寂寞掩柴扉。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即事》。
这说的是江边的村子太阳快要落山了,关上柴门独自忧伤寂寞。
哇,你感受一下那种寂寞的氛围,是不是有点让人心酸呀!就好比有时候你一个人在家,看着窗外的夕阳慢慢西沉,那种孤独感就会涌上心头呢。
就像诗里说的,太阳都要下山了,寂寞却还在蔓延呀!
诗句三:“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意思是夕阳穿过帘幕,微微的凉意渐渐透进梧桐树。
哎呀呀,这描述得多细腻呀!就好像我们在某个傍晚,感觉到那一点点凉意慢慢袭来,是不是很有感触呢!就像夏天的傍晚,太阳快落山了,那一丝丝的凉意透过窗户钻进房间,是不是让你觉得特别惬意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古诗里的“日依山尽”真的太有韵味啦,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画面呢!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描写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临鹳雀楼,远眺黄河,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抒发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登鹳雀楼》的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鹳雀楼上所作,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展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一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全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著名的古典诗歌,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以登上一座高楼为题材,描写了观看远景的壮丽景象。
诗中描述了在这座高楼上俯瞰四周,可以看到遥远的山脉、美丽的湖光和繁华的城市。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观看远景的心境和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
该诗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首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
前半两句十字,调遣了日、山、河、海等最能体现自然伟力的意象,以寥廓天宇为背景,与苍茫的暮色构成一幅极其壮丽宏阔的画图,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黄河入海流”其实是诗人“下瞰大河”并目送其远去的意中景,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是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咫尺有了万里之势。
诗的后半拓开一层作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最能传登高望远之神。
这两句诗,好在切合鹳雀楼处势,与前两句诗承接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是壮阔景象激起的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好在它借登楼这一平常情事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好在它极其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