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鹳雀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本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习题

人教版部编版本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习题

《登鹳雀楼》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rìhuánɡhéɡāo shān dàhǎi
qiónɡrén máquèlóu fánɡyù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入()近()依()欲()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2、黄河入海流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3、欲穷千里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4、更上一层楼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鹳雀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鹳雀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登鹳雀楼体裁:诗题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名字:王之涣年代:唐代描述: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翻译: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原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赏析三:艺术特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字中;读者阅读时也如临其地,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的写法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唐代诗人。

注释①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这座楼后来被河水冲没。

②百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⑤欲:想要、希望、欲望。

⑥穷:穷尽。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再次。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方的山峦渐渐地往下落,滚滚的黄河水向着大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这千里的风光和美景看个够,那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的城楼。

诗文赏析: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后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沉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一、教材内容简析∶《登鹤雀楼》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望庐山爆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障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爆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瀑"的读音,掌握"照"字的写法。

熟读成诵。

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意境。

2学生认知起点分析∶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低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要注重趣味性。

三、与课文相关的教学素材1、王之涣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唐朝诗人。

[1]幼年聪颖,弱冠能文。

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

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

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

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

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王之涣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诵。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赏析《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登雀楼 (唐)王之涣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雀楼,⼜名鹊楼,据《清⼀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处,时有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雀楼三层,前中条,下⼤河。

唐⼈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五绝是“唐⼈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西太原)⼈,后迁居绛州(今⼭西绛县)。

唐代诗⼈。

注释 ①雀楼:旧址在⼭西永济县,楼有三层,前对中条⼭,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这座楼后来被河⽔冲没。

②百⽇: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⑤欲:想要、希望、欲望。

⑥穷:穷尽。

⑦千⾥⽬:眼界宽阔。

⑧更:再,再次。

译 ⼣阳依傍着西⽅的⼭峦渐渐地往下落, 滚滚的黄河⽔向着⼤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这千⾥的风光和美景看个够, 那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层的城楼。

诗⽂赏: 诗的前两句“⽩⽇依⼭尽,黄河⼊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写得景象壮阔,⽓势雄浑。

这⾥,诗⼈运⽤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既⾼度形象⼜⾼度括地把进⼊视野的万⾥河⼭,收⼊短短⼗个字中;⽽我们在千载之后读到这⼗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开。

⾸句写遥望⼀轮落⽇向着楼前⼀望⽆际、连绵起伏的群⼭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沉没。

这是天空景、远⽅景、西望景。

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来,⼜在远处折⽽东向,流归⼤海。

这是由地⾯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显得特别宽⼴,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诗⼈⾝在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海,句中写的是诗⼈⽬送黄河远去天边⽽产⽣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的⼴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图歌》中有“尤⼯远势古莫⽐,咫尺应须论万⾥”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来论诗。

统编部编版小学1-6年级语文古诗词+译文+注释全解

统编部编版小学1-6年级语文古诗词+译文+注释全解

目录一年级上册3 01咏鹅3 02江南3 03画4 04悯农(其二)4 05古朗月行(节选)5 06风6二年级上册7 01梅花7 02小儿垂钓7 03登鹳雀楼8 04望庐山瀑布9 05江雪9 06夜宿山寺10 07敕勒歌11三年级上册13 01所见13 02山行13 03赠刘景文14 04夜书所见15 05望天门山16 06饮湖上初晴后雨17 07望洞庭18 08早发白帝城19 09采莲曲19四年级上册20 01鹿柴21 02暮江吟21 03题西林壁22 04雪梅2306出塞25 07凉州词26 08夏日绝句27 09别董大27五年级上册28 01乞巧29 02示儿29 03题临安邸30 04己亥杂诗31 05山居秋暝32 06枫桥夜泊33 07长相思34 08渔歌子35 09观书有感(其一)36 10观书有感(其二)37六年级上册38 01宿建德江39 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9 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0 04过故人庄41 05七律·长征42 06春日44 07回乡偶书45 08浪淘沙(其一)46 09江南春46 10书湖阴先生壁47一年级下册48 01静夜思48 02池上48 03小池49 04春晓50 05赠汪伦5107画鸡52二年级下册53 01村居53 02咏柳54 03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55 0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6 05绝句56 06悯农(其一)57 07舟夜书所见58三年级下册59 01绝句59 02惠崇春江晚景60 03三衢道中60 04忆江南61 05元日62 06清明63 0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4 08滁州西涧65 09大林寺桃花66四年级下册66 0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67 02宿新市徐公店67 03清平乐·村居68 04卜算子·咏梅69 05江畔独步寻花70 06蜂71 07独坐敬亭山72 08芙蓉楼送辛渐72 09塞下曲73 10墨梅74五年级下册75 0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7503村晚77 04游子吟77 05鸟鸣涧79 06从军行80 0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81 0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2 09凉州词83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4 11乡村四月85六年级下册87 01寒食87 02迢迢牵牛星88 03十五夜望月89 04长歌行90 05马诗90 06石灰吟91 07竹石92 08采薇(节选)93 09送元二使安西93 10春夜喜雨94 1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95 12江上渔者96 13泊船瓜洲97 14游园不值98 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99 16浣溪沙100 17清平乐101一年级上册0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登鹳雀楼》2018年秋学期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教材解读

《登鹳雀楼》2018年秋学期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教材解读

《登鹳雀楼》教材解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

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

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 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

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

“穷”,“穷尽”的意思。

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

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登鹳雀楼》教材解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登鹳雀楼》原文唐代: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①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

②迥临:高高的在上面。

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③世尘:尘世。

④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

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⑤断山:陡峭的高山。

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登鹳雀楼》习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得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个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最新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赏析》名师精品课件

最新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赏析》名师精品课件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
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 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 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意思。
6 .穷:尽,使达到极点。 7 .千里目:眼界宽阔。 8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 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唐]王之涣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停顿朗读】
3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 、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① ) ③按照
2 、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3 、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4 、拓展应用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
3 、后两句是诗人所 感 ,要想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最远方,就要 更上一层楼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认真读诗歌,解读诗句:
傍晚的太阳 白 日 依 山 尽, 靠着 沉落下去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这两句写诗人所见。诗意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 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想要 欲 穷 千 里 目, 尽 看的很远很远 更 上 一 层 楼。

这两句写诗人所思。诗意是:要想看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表示急湍的水流。造字本义:山谷间由山涧、 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

瀑依

布炉


烟 尽

小兔采蘑菇 遥
读一读 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 ”画出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悟诗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 抓住古诗的重点字词,边 遥看瀑布挂前川。
悟诗意
这么美的风景让人忍不住靠近,诗人走近了瀑布,他看 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笔下的瀑布有什么奇特之处?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没有。“三千尺”是虚指,运用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瀑布水流飞驰、一泻 千里的壮观景象。
层次梳理
品 悟 诗 境意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品诗境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资料:题花山寺壁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资料:题花山寺壁

《登鹳雀楼》资料
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种花要靠辛勤栽培,不然杂草丛生,花就容易枯萎凋零。

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青春常在。

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

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

罢职闲居苏州。

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登鹳雀楼》教材解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古诗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题目:《登鹳雀楼》阅读题《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请仔细阅读该诗并回答以下问题:1. 这首诗是写什么的?2. 诗中描绘的景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3. 诗中的“鹳雀楼”在哪里?你对它有什么了解?4. 诗人将“登鹳雀楼”与什么进行了类比?5. 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答案:1. 这首诗是写乐府诗风格,描绘了辽阔的河山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2. 诗中描绘的景色给人以壮美、开阔的感受。

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美。

3. “鹳雀楼”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附近的滑县境内。

它是中国古代乐府诗《鹳雀楼》的题材来源地。

鹳雀楼修建于唐朝,是一座古建筑,历史悠久。

4. 诗人将“登鹳雀楼”与长江、黄河相比,将其视为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夸张、比喻和拟人。

夸张的手法使得景色更加宏伟壮丽;比喻将“鹳雀楼”比作了长江、黄河;而拟人则赋予了大自然的特征。

二、题目:《登高》阅读题《登高》是杜甫的作品,请仔细阅读该诗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中的“高”指的是什么?2. 诗人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情感?3.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句描写中有什么意境?4. 诗人的心境随着景色的转换有何变化?5.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答案:1. 诗中的“高”指的是登上高山,眺望远方的景象。

2. 诗人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并且抒发了自己壮志豪情的心情。

3.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表达了作者站在高处,远观山水时颜色变幻丰富,近听水流时却无声无息的意境。

4. 诗人的心境随着景色的转换有所变化,从起初的兴奋激动,到后来的宁静淡定。

这种变化显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体悟和情感的升华。

5. 这首诗给我一种开阔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壮志豪情。

通过诗中景色的描绘,我仿佛身临其境,一同登上高山,领略大自然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
体裁:诗
题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
名字:王之涣
年代:唐代
描述: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翻译: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原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赏析三:艺术特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字中;读者阅读时也如临其地,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的写法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则饱含了希望和憧憬。

读者由此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本诗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赏析四:诗歌结构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后两句由风景转入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的所思所想。

将外部世界的景物与内在的情理合二为一,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考点:
一、必背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
关键词:鹳雀楼
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关键词:白日
太阳。

关键词:依
依傍。

关键词:尽
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关键词:欲
想要。

关键词:穷
尽,使达到极点。

关键词:千里目
眼界宽阔。

关键词:更
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