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登鹳雀楼》诗词解析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登鹳雀楼》诗词解析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原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经典诗作。
登鹳雀楼
中心思想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 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慢沉落,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若 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一层的城楼。
登鹳雀楼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景之妙:这两句诗是诗人登高望远后所描绘的壮丽景色。“白日 依山尽”写的是远景、山景以及天空景,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 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直至在视野尽头缓缓消失,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空间 感和时间的流逝感。“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近景、水景,黄河奔腾咆哮、 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一景象由近及远、从地面 到天边、由西到东,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部纳入其中,使画面 极其宽广、辽远。
登鹳雀楼
总结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激励着无数人不断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没有真正看到这一景象。诗人只是看到黄河之水滚滚东去,“入海 流”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真正看到。
登鹳雀楼
整体意境与主题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连贯,以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 又高度概括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诗人将道理与景物、情事完美 融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体现 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此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蓬勃发 展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 句和唐诗中的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
关键字
诗的前两句由远望“白日”到俯视“黄河”,画面由远及近又从西向东, 显得雄伟壮阔。“入海流”是诗人看到黄河水滚滚东去而想到的。诗人把 眼前看到的景色和想象中的景象结合起来,使眼前的景色具有万里磅礴 的气势。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二班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欢迎大家共享。

学校二班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干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熟悉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干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预备】老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同学:预习课文: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舞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师:今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闻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熟悉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关心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沟通展现。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肯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生:自由读汉字,沟通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肯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1.1《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象,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所见的景色,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地概括了万里河山落日黄昏的宏大景象。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写景转为说理,把哲理与景物、情感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1.2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体系中,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想象力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它处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范例,对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结构、韵律、意境有着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2.1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对于古诗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字义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依”“尽”等字。

2.2在理解诗句意境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他们可能难以想象出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场景以及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心境。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古诗中蕴含的哲理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挑战。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1.2 认识“鹳、雀、楼”等生字,会写“日、山、云、层”等生字。

3.1.3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

3.2.2 学习借助插图、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 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3.2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4. 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识字、写字。

引导学生准确认读生字,规范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例如,在教学“楼”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字形结构,是左右结构,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右边部分笔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按笔画顺序书写,这样可以让学生牢记字形,书写规范。

登鹳雀楼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

登鹳雀楼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

登鹳雀楼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帮大家分享的12篇登鹳雀楼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默读诗句,结合书上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文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文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文及教案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课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其次,在诗句意义的理解方面,虽然我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但感觉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义,或者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感受和表达。
此外,在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或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切入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鹳雀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很高的地方,看过远处的风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体会诗中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创造潜能;
4.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包括“雀、楼、依、尽”等。教师应通过直观演示、词语卡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4.体会诗人王之涣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寓意;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登鹳雀楼》教案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导语】《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希望能让您的学习工作更上一新新台阶,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之作仅六首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p2、生自读生字、课文。

3、抽读生字词。

4、指名读古诗。

四、学习第一句1、板书第一句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白日”的意思就是指傍晚的太阳。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课件)-统编版)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课件)-统编版)
指“九重、九霄”, 形容很高。
诗意: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
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
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 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 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 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 的恢弘。
想一想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 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 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思考
仔细体会诗中“挂”字的妙用
“挂前川”,这是“望庐山”的第一眼形象, 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 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它还 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
解诗义
山高水急 怀疑
瀑布直泻 指很高
飞流直下. 三千尺, 疑. 是银河落九天。
撇略偏上,捺变点。
生字指导
yān
烟 音序:Y 部首:火 结构: 左右
组词 造句
烟雾 烟火
烟火散开像一片五彩缤纷的瀑布。 书写指导:“火”最后一
笔变点。
生字指导
guà
挂 音序:G 部首:扌 结构: 左右 组词 挂牌 挂念 造句 他决定把房子挂牌出售。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
部横画分布均匀。
生字指导
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学习任务三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什么景物
白日
黄河


解诗义
指的是傍晚时分落 山的太阳。
依存、依靠的意思,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 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白日依. 山尽,
消失
诗意:傍晚的太阳依 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课件(共16张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
我的收获: 今天大家跟着老师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并背诵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并且能把其中的名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收获真不少,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5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出感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会用: 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三好学生”时,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期末评语中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你获得某一项奖励或者荣誉时,为了不让你骄傲,妈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 ) 当你登到一座山的半山腰,累得气喘吁吁时,爸爸会鼓励你:欲看更多景,( )
登鹳雀楼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
鹳 雀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出节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课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登鹳雀楼
目录
1
背景知识
2
识字识词
3
课文解析
4
课后作业
01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
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 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 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 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 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背景知识
登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02
识字识词
识字识词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识字识词
拼音
dēng
生字
癶 登 →
+豆
结构
上下结构
字义
(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
中条山
落下去了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调整顺序——“入海流”就是“流入 海”。
课文解析
欲 穷 千 里 目,
添加变通顺
想要
全部
看到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全部景色
更上一层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楼。
调整顺序——“千里 目”就是“目千里” 。
04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读一读
娃娃 山洼 旅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 降落伞 苍耳 准备 告别 娃娃
组词
登山 登陆 登高
识字识词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guàn 鹳 左右结构 像白鹤,嘴长直,顶不红。 白鹳 鹳雀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o认识“鹳、雀、楼、览、览、暮、色、山、河、远、天”等11个生字,会写“鹳、雀、楼、览、暮、色”6个生字。

o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o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o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诗歌的含义。

o通过图画、音乐等多种手段,辅助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o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美的能力。

o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表达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包括鹳雀楼图片、诗歌朗读音频、相关视频等)、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朗读。

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约10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引导学生回忆旅游经历,激发学习兴趣)2.图片导入:展示鹳雀楼的图片,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可以简单介绍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景色壮丽。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鹳雀楼的诗歌——《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鹳、雀、览”等字的读音和字义。

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识字,如:组词、造句、图画识字等。

例如,“鹳”字可以结合图片讲解,让学生了解鹳是一种鸟类;“览”字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看”的意思。

3.指导朗读: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王之涣的代表作。

诗⼈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河归海的景⾊,告诉⼈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登鹳雀楼》知识点 【原⽂】: 登鹳雀楼(王之涣) ⽩⽇依⼭尽, 黄河⼊海流。

欲穷千⾥⽬, 更上⼀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西永济县,楼⾼三层,前对中条⼭,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 ⼣阳依傍着西⼭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的⼀层城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淩,⼭西晋阳(今⼭西省太原市西南)⼈。

少年时豪放不羁,后发奋读书。

曾任冀州衡⽔(今河北省衡⽔市)主薄,不久因被诬陷⽽辞官,晚年⼜做过⽂安(今河北省⽂安县)县尉。

他曾漫游黄河南北,对边地⽣活很有体验感触。

他与⾼适、王昌龄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

【篇⼆】⼩学⼆年级语⽂《登鹳雀楼》教案 第⼀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导⼊新课。

1、⼩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种鸟⼉,样⼦像鹤。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鹳雀楼》说课稿《登鹳雀楼》说课稿(精选8篇)《登鹳雀楼》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5.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诗,激发创造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本节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正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有感情地朗读《登鹳雀楼》。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是否有过登高望远的经历,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美时,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仍存在困难,比如“鹳雀楼”的由来,以后在这一块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讲解。
-创作实践:在创作练习中,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短诗创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解释:针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追求更高目标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学习上如何设立并实现更高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抽象的寓意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我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自然景色相关的主题。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就我执教的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中的《登鹳雀楼》进行说课,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谈一些我的想法。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内容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而《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这首古诗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我结合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我设计了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想象画面来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二、学情分析刚上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在学前已经有了朗读古诗的基础,但学生只是凭借着记忆来读好古诗,古诗中的一些生字并不是真正的认识,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理解,从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来看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识字教学。

然后是虽然学生会读会背古诗,但头脑中缺失画面感,也就是说学生是在无意识的背诵古诗,诗句的意思他们并不了解,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会充分的关注对学生诵读和背诵的指导,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结合上下文体会诗的大意,感受诗的韵律,从而使学生爱上古诗。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学写“依、尽”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写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了解诗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写的画面。

第8课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共27张PPT)

第8课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共27张PPT)

想要。
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的 景色,指眼界开阔。

翻译: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 再登上更高的城楼。
讨论交流
2
0 2 3 年
想 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 鹳 雀


级语Βιβλιοθήκη 文 上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
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随堂练习

欲 穷/千 里 目 ,更 上/一 层 楼 。
古诗解读
读读想想
2
0
2
3

二 年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登 鹳 雀 楼

语 文 上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古诗解读
2
依傍。
消失。
0
2
3 年 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 鹳




语 文
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
地沉没,黄河的水滚滚流向
鹳雀楼,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
文化名楼之一,古名鹳鹊楼,因时有 登

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位于山西
雀 楼
省永济市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
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
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走近诗人
作者名片
2
0
2
3 年 二
王之涣(688年—742年),
2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的古诗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认识“鹳、雀、楼、览、览、暮、色、山、河、远、天”等生字,理解词语“鹳雀楼”、“落日”、“远近”等含义。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通过图画、想象等方式,丰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美的能力。

•初步了解唐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鹳雀楼图片、诗歌朗读音频、相关视频等)、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约10分钟)1.激趣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配以鹳雀楼的图片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揭题:教师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引导学生读题,了解诗歌的名称和内容。

3.谈话引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雄伟壮观的建筑吗?你们想象过站在高高的楼上看风景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登高望远的名诗——《登鹳雀楼》。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并进行词语解释,如“鹳雀楼”(一种古代建筑)、“落日”(太阳下山)、“远近”(距离远近)。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例如:组词、编故事、看图识字等。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互相朗读课文,并尝试解释诗歌的意思。

4.交流反馈: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朗读和理解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约30分钟)1.逐句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 欲 穷 目 更
看好笔顺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更加 更多
更快
更正
看好笔顺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眼目 目前 目的
看好笔顺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穷人
穷山
穷困 穷尽
看好笔顺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依靠
依依不舍
杨柳依依
看好笔顺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欲望
欲求欲念 欲火课来自阅读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
学古诗要求一:读准字音 学古诗要求二:读通诗句 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做到不错读, 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 楼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鹳 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 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看好笔顺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麻雀
鸟雀
家雀
看好笔顺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楼房 上楼 楼层 高楼
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
一边看课文,一边朗读两遍;想想刚才 提出的问题。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课外阅读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

想要

全部

看到


目,
楼。
添加变通顺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 全部景色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调整顺序——“千里目” 就是“目千里”。
学古诗要求六:想象意境
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 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 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 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 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 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学古诗要求七: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学古诗要求八:背诵默写
︱ ︱
— —

白日/依山/尽, — — ︱ ︱

黄河/入海/流。 — — ︱ ︱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 — —
大声读好下面的生字,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靠着

中条山
尽,
落下去了
傍晚的太阳


流。
调整顺序——“入海 流”就是“流入 海”。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学古诗要求三:知诗人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 年,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 南北,强自克制,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 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的时候,王之涣、 王昌龄、高适已经名躁一时。 王之涣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 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
学古诗要求四:理解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