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汇集

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汇集

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概念: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体现在教育目的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2、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1)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所形成的素质结构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4)教育的根本宗旨: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二、全面发展教育与实施1、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特征:(1)全体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全面性:每个人自身所蕴涵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潜能的全面发展;(3)主动性:排除外在强迫,主动设计与实现的发展;(4)和谐性: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致力于各种素食的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5)充分性:分体在社会给予的空间条件下,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6)可持续性:个人的现实发展既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又不会对其未来发展和潜能造成损害。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1)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世界观,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对受教育者起定向作用。

(2)智育: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给予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于实际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

(3)体育: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教授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4)美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点和感知、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和追求美的能力,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1、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2 、1997 年 10 月 29 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3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的含义: (重点记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是实施素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强调因材施教)(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5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要义”。

(重点记忆)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大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6 、教育素质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 “坚持育德为先”,立德树人;二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三是“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 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8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第二章 学生观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也是确立科学学生观的理论基 。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 新课改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学生观。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教师的学⽣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的态度和⽅法。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的主体性、独⽴性、发展性和差异性,依据中学阶段的发展特点,恰当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师⽣关系。

⼀、“⼈的全⾯发展”的思想关于⼈的全⾯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教育⽬的的理论依据。

(⼀)⼈的全⾯发展的概念(⼆)⼈的全⾯发展的基本内容1、⼈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造成了⼈的⽚⾯发展⼈的⽚⾯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劳动和体⼒劳动的分离和对⽴。

3、机器⼤⼯业⽣产提供了⼈的全⾯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的全⾯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发展的⼈的唯⼀途径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被视为培养全⾯发展的⼈的唯⼀途径。

⼆、“以⼈为本”的学⽣观(⼀)“以⼈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为本,就是以学⽣为本,以学⽣的全⾯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的全⾯发展为本。

1、“以⼈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是党坚持全⼼全意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为本的“⼈”,是指最⼴⼤⼈民群众。

2、“以学⽣为本”是“以⼈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学⽣是独⽴的个⼈。

以⼈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种学⽣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先,坚持以⼈为本,必须⾯向全体学⽣。

其次,坚持以⼈为本,必须以学⽣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为本,必须以促进学⽣全⾯发展为⽬标。

以⼈为本,就必须以促进学⽣的全⾯发展为⽬标。

(⼆)“以⼈为本”学⽣观的内涵把促进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切⼯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1、学⽣是具有独⽴意义的主体(1)学⽣在教育活动中出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学⽣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养》重点总结板块一职业理念一、教育观〔一〕素养教育的根本内涵1、素养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素养教育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2、素养教育是全面进展的教育:素养教育强调培育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进展。

3、素养教育是促进学生共性进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共性差异,充分进展学生的共性。

4、素养教育是以培育创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育具有创精神和力量的一代人才,这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素养教育的根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根底性:为提高全民族素养、将来劳动者素养和各级各类人才奠定根底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是安排机敏与组适宜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乐观开拓猎取学问的来源和获得进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和谐进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进展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必需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进展的需要,必需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

6、重视学生创精神和实践力量的培育7、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留意学生共性安康进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制造条件。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进展: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进展的各个阶段。

〔三〕实施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教育活动的根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治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施课程逐步建立起的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是实施素养教育的根本途径。

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进展”,即使学生进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学校治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治理者。

2、方法(1)教师成为素养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进展〔四〕实施素养教育应留意的问题1、实施素养教育,批判应试教育,并不是否认以往的根底教育2、素养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3、实施素养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4、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进展特长:实施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5、创是实施素养教育的关键二、学生观〔一〕“人的全面进展”的思想1、概念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进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进展2、内涵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进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进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人的全面进展”思想与素养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进展是素养教育的目的,素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进展的保障与措施1、人的全面进展是素养教育的目的2、素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进展的重要途径3、素养教育表达的人的全面进展和共性化的统一〔三〕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进展中的人,要用进展的观点生疏学生2、学生是进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具有主体需求的人,具有主动进展可能性的人。

综合素质知识点必背

综合素质知识点必背

综合素质知识点必背
1.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任何事都要讲诚信,不说谎,不欺骗,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2.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多个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要相互协作,互相支持,让大家的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团队目标。

3.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礼貌和规矩,包括穿着得体、言谈举止得当、尊重他人等。

4.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知识创造者对其创造的知识享有的权益,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5.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要注重沟通,理解他人,并且要尊重他人的观点。

6. 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用言语、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倾听、表达、表达信任等。

7.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思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

8. 人生规划:人生规划是指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目标,制定出一份合理的人生规划,包括职业规划、生活规划等。

9.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艺术素质等。

10.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对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应用能力,包括文化知识、文化价值观、文化能力等。

- 1 -。

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综合素质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宏观:国家政策保障中观:新课程改革推进微观:学校具体改革措施(一)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2.新课改的教学观(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三、案例分析总结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正例——面向全班教育(集体教育,开班会)反例——个别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正例——除了成绩,还重视德、体、美反例——重成绩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正例——特长反例——对个体差异视而不见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正例——新想法、去实践反例——灌输式教学,学生不会应用5.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正例——互动反例——传统教学,一言堂,教师主体6.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正例——学习方法反例——只重视知识本身7.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正例——参与反例——重视成绩,不关心过程8.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正例——情感体验,人格养成反例——只关注学科知识,忽略学生情感体验附:答题格式第二章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二、全面发展的内涵(一)德育:灵魂与统帅(二)智育:前提和支持(三)体育:物质基础(四)美育:动力作用(五)劳动技术教育:其他各育的特殊保障三、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完整版)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必背知识点
1. 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
-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 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 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心理学基础
-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 研究理论和研究风格
- 人格和情绪发展
- 异常心理学和儿童心理疾病
-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3. 教育学基础
- 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 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
- 评价和测量
- 教育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
- 教育改革与发展
4. 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管理
-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管理
- 学生管理与教育评价
- 班级管理与教育协作
- 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权益保障5. 教育论文写作与教育调查研究
- 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 教育调查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教育统计和数据分析
- 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
以上是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的知识点,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管理,以及教育论文写作与教育调查研究等内容。

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资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资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a.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面向全体学生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e.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PS :全面发展≠平均的全面发展a. 人的全面发展的丝线b.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α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β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γ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②学生是发展的人③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c.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①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②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a.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①角色转换: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学活动的教书匠→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学校的教师→社区的开放的教师② 行为转换:师生:尊重、赞赏学生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自我:课程的反思与其它教育者:合作b.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 职前培训②入职培训③ 在职培训④ 自我教育c.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①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d.教室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强大动力:改革创新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关键:机会公平a.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b.爱岗敬业---本质要求c.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d.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e. 为人师表 --- 内在要求f.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a.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b.教师教学行为规范c.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d.教师仪表行为规范e.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a. 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习b.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平等沟通、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学生c. 同事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协作d.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综合素质知识点全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全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全总结一、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标准。

道德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一个道德品质差的人,则会受到舆论和社会的唾弃。

提升道德品质,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正确的道德信仰。

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做到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其次,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提高情商和社交能力。

另外,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出冲动的行为。

同时,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关爱弱势群体,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二、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所表现出来的素质。

一个人的智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

提升智力素质,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通过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见识,拓展思维。

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强化逻辑思维。

其次,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积极参与各类智力游戏和思维训练,锻炼大脑,提高智力水平。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智力素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三、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表现。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

提升心理素质,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其次,要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

另外,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同时,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身心健康,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保持心理健康。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健康。

四、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表现。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一、文化素质:1.文学艺术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了解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2.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3.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各大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环境等基本情况4.政治知识: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组织、国际关系等,培养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5.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了解个人权利和义务,培养法治意识6.哲学思辨:了解基本哲学概念,开展思辨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二、科学素质:1.数学: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物理:了解物体的运动、能量和力学等基本概念,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3.化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培养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4.生物: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健康知识,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5.环境科学: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三、人文素质:1.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2.外语:掌握基本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3.音乐艺术: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培养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能力4.美术:掌握绘画和造型的基本技巧,了解艺术和审美的基本概念5.体育:掌握基本体育项目,培养身体素质和协作能力四、思想道德素质:1.道德修养:了解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2.社会责任:培养关心社会、爱护环境、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和行动3.心理健康:了解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适应能力等心理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五、身心素质:1.健康知识:了解基本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了解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方法2.饮食与营养:了解饮食的基本原则和营养需求,培养合理饮食和养生的习惯3.运动与锻炼: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适应性,培养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4.安全教育:了解常见事故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上内容只是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的一小部分,中学综合素质还包括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综合素质16个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16个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16个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教养程度。

它包括对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了解和欣赏,以及对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思维素质思维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它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等。

思维素质决定了一个人在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素质的人能够主动思考、灵活应变,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它包括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尊重、关爱和责任。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能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它包括体格、体质、体态、体能和心理素质、心态、心理素养。

一个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心态平和,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五、语言素质语言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它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语言素质的人能够清晰表达和准确理解,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学习素质学习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它包括自主学习、批判思考、合作学习、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素质的人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具备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和学习方法。

七、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它包括学习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能够具备较强的面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新事物的创造能力。

八、领导素质领导素质是指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

它包括组织领导、管理领导、政治领导、道德领导等方面的品质。

一个具有良好领导素质的人能够具备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九、合作素质合作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一、语文1. 古诗文- 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句式2. 现代文学- 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 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3. 语言文字- 汉字的构造和演变- 词汇的正确运用和成语的意义- 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二、数学1. 基本运算- 四则运算法则- 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 根号和指数的基本概念2. 代数- 一元一次、二次方程的解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集- 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类型3. 几何-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 坐标系和图形的变换三、英语1. 词汇与语法- 常用英语单词和短语- 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 句子成分和复合句结构2. 阅读理解- 快速阅读和寻找信息的技巧- 文章主旨和细节理解- 推理判断和词义猜测3. 写作与口语- 英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文体- 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常见情景对话和演讲技巧四、科学1. 物理- 力学、光学、电学的基本概念 - 物理公式和定律的应用-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2. 化学- 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元素的性质-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条件- 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3. 生物- 细胞结构和功能- 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五、社会科学1. 历史-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时期和文化特点- 历史思维和分析方法2. 地理- 地球和地图知识-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3. 政治- 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 公民权利和义务- 国际关系和全球问题六、艺术与体育1. 音乐- 基本音乐知识:音阶、和声、节奏 - 中外名曲和音乐家- 音乐欣赏和表现2. 美术- 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 色彩、构图、设计基础- 艺术鉴赏和创造力培养3. 体育- 常见体育运动的规则和技巧- 健康生活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以上是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的概要,每个部分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要求和个人兴趣进行深入学习和扩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综合素质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涉及到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综合素质已经被广泛认可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对于综合素质的掌握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我对综合素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1.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学术上的能力和素养。

它包括扎实的学科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术素养的培养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并要注重对新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2.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人类思想和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它包括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追求。

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广泛的阅读和学习,培养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理解和尊重。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新想法和方法的创造和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此外,还需要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

4.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以及理解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观点。

还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冲突和建立良好团队合作的能力。

5.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管理和关爱能力。

它包括身体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健康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注重休息和调节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信心。

6.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的是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解决冲突和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的能力。

还需要培养主动参与和贡献的态度,以及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二)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1.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的现象。

1999年6月,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途径:1.国家政策保障2.推进新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

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内容和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就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仸工作(二)方法:1.发挥教师的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p7)(p8例)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把学生当做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要引导学生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仸。

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把握这种规律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二)中学生发展的特点:1.身心发展2.主体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3.具体教育内容(三)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

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在中学生主体性发展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觉醒,教育者不能将中学生滋味意识的觉醒简单视为叛逆,或将其归为问题学生之列,而应当充分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化解中学生的种种问题。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也需要教育者在尊重中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个方面:1.入学机会均等; 2.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身心发展水平四、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差异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辩>注意区分因材施教同分阶段教育的区别①分阶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依据这种阶段,给予不同阶段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而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不同。

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因材施教,实际上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因材施教,就必须认真分析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发展情况及发展可能性。

)(二)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辩>在教育活动中,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给所以中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

但是,①教育面向所有学生,不因学生的种种差异,做到对所有学生机会均等,这只是教育公正的一个方面。

人的发展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天赋也有所不同,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将对教育的公平、公正,仅仅理解为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东西,让所有的学生以一种模式成长,就会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所谓“齐步”发展,这并不算教育公平。

②教育公平也包括不同学生不同个性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人要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p17)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功能(1)功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通过无形的师生交往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2)教育激励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校生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亲其师,而信其道)。

能够保证课堂活动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思维活跃。

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感受到教学过程的愉快和自身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仸心,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社会功能:学校生活中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走向下一个学业阶段,甚至是走向社会的人际关系情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传递着一种关怀、信仸的心理氛围,对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放仸型(无序、随意和放纵)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不在场时反而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中的具有领袖才能的人,出面进行组织的结果。

(2)专制型(命令、权威和疏远)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教师不在场时。

(3)民主型(开发、平等和互助)√(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互助关系(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尊师爱生: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2.民主平等:不是表面上的你问我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允许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想火花。

3.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及教育的目的,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只有了解了教师和教育取向时,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相长是师生在一中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基础上两者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4.心理相容:师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第三节教师观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角色。

教师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育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1)传道授业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朊友;(6)研究者(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p21)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2.教师行为的改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我国在19世纪末引进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在20世纪初建立了师范教育制度。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1.中学教师的通识素养2.中学教师的专业基础3.与中学教师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2.中学生的专业品质(1)教育思想:两个基本特征:自觉性,即自觉把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深刻性,即能够洞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2)教育情感:教育是实践活动,只有将感情投入其中的人,才会积极地从事教育事业。

(3)职业道德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要做到: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们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要做到: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仸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和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