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3月模考好题精选(现代文阅读Ⅱ篇1)
2023年3月全国卷高三语文第二轮联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全国卷高三语文第二轮联考试题卷2023-03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
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
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
“饰穷共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与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
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
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
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
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
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
还有人编成“年表”或“世系表”,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
至于去猜迷详梦、比附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
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像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寻。
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有它可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及解析(新高考Ⅰ卷A卷)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及解析(新高考Ⅰ卷A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
”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
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
”探春笑道:“有了_________,就称‘蕉下客’罢。
”众人都道别致有趣。
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
”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材料二: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
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图。
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
反观探春,“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
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
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
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
”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
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
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
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语文(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大蝎座旁。
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
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着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史·仁宗本纪》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
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
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
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
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因此,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
材料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2023年高三年级语文新高考模拟试题样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三年级语文新高考模拟试题样卷一【满分150分;考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
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
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
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
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
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
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
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
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
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
空间距离的改变,使得一切关系得以改变,从而不断编织新的或改写原有的人间故事。
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绝不只是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它们一定还会作为改变生活、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故事的因素而存在。
丈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闺怨诗,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丈夫远征归来,与妻子整日厮守,又是另一番情趣,并且会演绎出另外一些故事。
小说的写作无非是在空间的改变之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
空间不仅仅是改变关系的因素,同时也是故事得以发生与进行的场所。
就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不属于空间艺术。
绘画、雕塑才是空间艺术——它们必须关心平面、立体之类的空间问题。
绘画者面对画布,也就是面对一份特殊的空间,而在画布上进行的关于物质的或生命的描绘,空间问题则是由始至终的:视点、灭点、近距、远距……而雕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如何实现被雕塑的物质在空间中呈现某种形态、形状的意图。
而这一切,对小说来讲是不存在的。
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
绘画与雕塑属于瞬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
关于这一点,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已做了明白的解释:“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
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动作。
”而小说却可以去描绘持续性动作。
当一只鹰听到山林的呼唤,展开大翅,从岩石上缓缓起飞,向高空而去时,一个小说家可以凭借文字,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鹰飞翔的全过程。
我们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是从小说的形式而言的。
而从小说所要关注的、最终作为自己内容的那一切来看,空间问题却又成了它基本的、永远的问题。
2023年全国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
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
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
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
”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暗示了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
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
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
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
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麑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迂《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
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
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
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
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
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
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
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
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
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
“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
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
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
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
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
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
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
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
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
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
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
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
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
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
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材料二: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
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情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
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是一种自卫的本能。
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
枕戈待旦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3月模考好题精选(语用篇1)
枕戈待旦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3月模考好题精选(语用篇1)2023年新高考全国1卷语文3月模考好题精选语用篇 1(2023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3月月考)(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
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他在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虽日理万机却嗜书如命,仅菊香书屋藏书就有9万多册,分成11大类,堪称读书典范。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养成愿读书、勤读书、深读书的好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如今,各类书籍多如牛毛,图书质量_①__,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
好书如同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或如春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或循循善诱,令人_②_;或荡气回肠,让人拍案叫绝。
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
所以,读书一定要分良莠,选书而购,择书而读,否则就开卷无益了。
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
一个人读书再多,不能活用,不仅于事无补,且不如不读。
因而,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_③_,不可分割。
只有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
人不读书不足以成长,每个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读书氛围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来,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也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参考答案】参差不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相辅相成【解析】第①空,语境指图书的质量不一。
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第②空,语境指读一本好书能令人顿悟。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茅塞:被茅草塞住。
顿:顿时、立刻);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第③空,语境强调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互相补充。
2023年3月山东新高考高三语文质量测评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山东新高考高三语文质量测评联考卷2023-03(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说,AI正在重塑互联网。
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引发行业变革,ChatGPT究竟做对了什么?一方面,是人机互动带来的人性化体验。
ChatGPT让人工智能成了一项大众都能使用的服务,而且用户体验十分"惊艳"。
这是此前人工智能从未达到的境界。
从技术上而言,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从参数上看未必是最高的,但其创新在于让AI的算法和训练过程更加“人性化”,生成“有组织”“有筛选”的文本模型,让人工智能会“思考”。
这也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
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
一项技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和推广产品,那么终将是昙花一现。
ChatGPT作为一款能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商业模式,打破了AI“嵌入式”的常规形态,打造了新的内容生成和交互形态。
在发布后短短5天内,用户数量破百万,两个多月后用户破亿,显示出其在规模化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而ChatGPI背后的模型和算法,应用空间远不止这些。
基于ChatGPT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付费服务是其最直观的商业模式。
即便仅部分付费或者收取少量费用,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通过流量、广告等渠道也能实现快速变现。
除了ChatGPT自身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其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后产生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此外,互联网能够在全球普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ChatGPT能够“出圈”,关键原因之一也涉及人——提升了人性化互动体验和应用。
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而言,竞争的核心并不只是技术,还有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其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
眼下,一场新的人工智能大战已经打响。
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3月模考好题精选(名句名篇默写1,含答案)
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3月模考好题精选(名句名篇默写1)(2023福建省宁德市五校高三3月联考)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两句,是他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
(3)大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如“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023四川省树德中学高三3月模考)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从民心、人性同理心的角度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地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流水以其连绵不断,奔腾不息的特点,往往成为古诗词中表达无尽愁苦的意象,如:“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2023福建省南平市四校高三3月模考)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但实际上也是仕途失意时的自慰之辞。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描摹色彩,用语简省,寥寥几字,就将红日初升、霞光四射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假如你登上了岳阳楼,你可以引用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绘登楼所见的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
2023年3月全国统考高三语文考前模拟预测卷(二)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全国统考高三语文考前模拟预测卷(二)2023.3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
《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
《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
《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
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个例子。
锺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锺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摩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
锺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枕戈待旦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3月模考好题精选(现代文阅读Ⅱ篇1)(2023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孙皓晖太阳出来了。
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
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
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
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
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
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
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
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
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
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
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
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
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
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
“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
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
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
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
“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
”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
“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
“立国不赖一贤。
”鲁伸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
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
君自思之。
告辞了。
”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春申君,时也,势也。
”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
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
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
”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
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
”“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
”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
屈原之失,在于愚忠。
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
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
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
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
(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A. 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
B. 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关切。
C. “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歉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D. 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参考答案】C【解析】“歉意”理解有误,鞠躬,表达的是对屈原的尊敬,应为“敬意”。
7. 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 春申君认可屈原对楚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
B. 鲁仲连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故对屈原之死“平静得有些冰冷”。
C. 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鲁仲连大喊,前后照应,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D. 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
【参考答案】D【解析】“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错,渔人们的悠闲之态,未见其对楚国现实不满。
8. 在投江之前,屈原的情绪通过两次问天得到一一宣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②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绝望。
【解析】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
“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
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
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绝望。
9.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使故事情节更丰满,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②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使屈原形象更立体;③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④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⑤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
【解析】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增加情节,使得原本简单的“自投汨罗以死”的故事情节更丰满;同时“'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这样的描写很有画面感,很感人,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
在仲连话别的情节中,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如“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对屈原之死深感悲怆,觉得“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而鲁仲连却认为“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
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屈原之失,在于愚忠。
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
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
通过二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对楚怀王、对楚国一片忠心,想要变法图强,这样使屈原形象更立体。
鲁仲连的一番话很有哲理,如“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这样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
对于屈原,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塑造正面形象,歌颂其忠君爱国的品格;但本文却认为屈原是“愚忠”,认为其做法不值得效法。
这样就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
传统习惯中人们对屈原的品格一直是赞颂的,而此文却思考屈原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对楚国有利,能否打破楚国衰败的局面,塑造了一个与传统认知不同的屈原,因而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
(2023福建省龙岩市高三3月联考)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村庄大海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
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
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中部。
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
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
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
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
其他伯父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
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
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
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
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
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
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
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
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
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
祖母向来慈祥,那次却第一次动手打我……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
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
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
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