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中考总复习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初三物理课时作业(4)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初三物理课时作业(4)

头灶镇中学初三物理课时作业(4)班级:学号:姓名:联系电话:导学导练:1.酒精的比热容是2.4×103J/(kg),它表示。

一瓶酒精倒去1/3,剩下的酒精的比热容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小丽在海边游泳时发现,同样在烈日下,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什么?小丽感到不可理解,请你给她解释一下。

答:因为水的比热容较,水和沙相比,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但比较而言,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因此,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沙滩比海水温度。

3.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液气温变化较大,形成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这一特性的是()A、炎热的夏天,在室内的地面上散水感到凉爽B、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C、在城市里修建人工湖,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调节周围的气候D、供暖系统使用热水循环供暖5.把质量为500g,温度为4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了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能使多少20℃的水升高到40℃?6.两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A、热量B、温度C、内能D、比热容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比热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不一定多B、质量大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C、质量相同初温不同的两个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相同,则两物体的比热容一定不同D、把一大杯热水与一小杯冷水混合,当它们温度相同时,热水放出的热量一定大于冷水吸收的热量8.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2:1,它们降低的温度之比为1:4,则它们放出的热量之比是()A、2:1B、1:2C、1:1D、1:49.一个热水袋内装1kg水,水温从90℃降到20℃,它放出的热量为J。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初中物理试卷灿若寒星制作。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初三物理课时作业(6).doc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初三物理课时作业(6).doc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唐玲出品头灶镇中学初三物理课时作业(6)导学导练:1.四冲程内燃机在它的一个工作循环中,要顺次完成、、、四个冲程。

在冲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把燃料释放的内能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冲程。

2.各种热机都是利用来做功的机器,热机是把能转化成能的机器。

3.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有些冲程是辅助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只有一个冲程是不用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这个冲程是()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4.四冲程的内燃机只有做功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其余三个冲程的运转要依靠()A. 活塞的惯性B. 飞轮的惯性C. 曲轴的惯性D. 连杆的惯性5.柴油机的转速为2400R/min,则在1s内柴油机对外做功的次数是()A. 2400次B. 1200次C. 40次D. 20次6.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四个冲程组成,其中在做功冲程中燃气对活塞做功,实现了能向能的转化,图示的是汽油机的冲程。

7.氢气的热值为1.4×108J/Kg,它表示1Kg的氢气放出的热量是 J,它的燃烧产物不污染环境,是一种未来能源.我国于1980年成功地研制出国内第一辆以氢气为动力的汽车.若这种汽车行驶1小时需1.68×108J的热量,则每小时需要消耗氢气 Kg(不计热量损失).8.据“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利用经验交流大会”资料显示,仅199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达1.3×108t,假设垃圾的平均密度为103kg/m3,若将这些垃圾铺放在银川市(银川市的城市面积是3.3×107m2),将会形成多厚的垃圾层?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已着手利用垃圾发电,科学家预测,焚烧1t垃圾,其中的有机可燃物可产生1.5×1010J的热量,试计算,若将199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用来发电,与燃烧多少煤炭产生的热量相同(煤的热值为3.0×107J/kg)9.某厂汽车在车型测试中,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5.6km,受到的阻力是3.0×103N,消耗燃油1.5×10-3m3(假设燃油完全燃烧)。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课时作业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课时作业

热机作业一、填空题1.热机是把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机器.2.内燃机的特点是:燃料在__________燃烧,生成_______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_______,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3.内燃机的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_______冲程,将内能转为机械能的是_______冲程.4.在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辅助冲程要靠飞轮的_______来完成。

5.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如图2-3所示表示的其中的__________冲程;它将__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__能。

二、选择题6.汽油机在某个冲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此冲程是()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7.在图15—5所示的内燃机工作的一个循环中,其四个冲程的顺序应当是()图15—5A.乙、甲、丁、丙B.甲、乙、丙、丁C.乙、丁、甲、丙D.甲、乙、丁、丙8.关于热机错误的说法是()A.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热机B.蒸汽机、内燃机、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都叫热机C.一切热机的工作过程都包括四个冲程D.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10、如图所示,水沸腾后会将软木塞冲开,其能量转化情况和四冲程内燃机的哪一个工作冲程相似()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11、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示意图,(箭头标示为顺时针方向)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12、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下列关于这种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中四个冲程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丙、丁、乙、甲B、乙、丁、甲、丙C、乙、甲、丁、丙D、甲、乙、丙、丁13、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依靠飞轮惯性来完成的是()A、只有吸气和压缩两个冲程。

B、只有压缩和排气两个冲程C、只有排气和吸气两个冲程D、有吸气、压缩和排气三个程14.下面关于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中考物理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下册课时作业(人教版含答案)

中考物理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下册课时作业(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课时作业(人教版)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 如图中能正确反映通过某一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的是( )A B C D2. 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关系”的实验过程中,应通过观察下列哪个元件来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 )A. 滑动变阻器滑片B. 电压表示数C. 电流表示数D. 电阻3. 如图为“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示数过大,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过小B.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科学的结论C. 实验中,更换大阻值的电阻后,滑片适当向右移动D. 实验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4. 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A. 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B. 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C. 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D. 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5. 如图所示,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中采用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②闭合开关前,移动滑片P到最右端是为了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③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P的作用是控制通过电阻的电流保持不变④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P的目的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6. 某学习小组在一次实验探究中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得了多组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请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实验时的电路可能是( )U/V 3.0 2.5 2.0 1.8 1.5 1.3I/A0.200.300.400.440.500.54A BC D7.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电路如图所示。

电源电压恒为3 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5 Ω 1 A”字样。

在a、b间先后接入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R,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1.5 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中考物理17.2欧姆定律下册课时作业(人教版含答案)

中考物理17.2欧姆定律下册课时作业(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课时作业(人教版)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2节欧姆定律1. 在学过欧姆定律后,同学们有以下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欧姆定律揭示了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B. 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C. 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过程中使用了控制变量法D. 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知,导体的电阻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2. 将一只标有“100 Ω 2 A”的滑动变阻器与一只标有“20 Ω0.5 A”的电路元件串联起来接入某一电路,该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及最大电源电压为( )A. 0.5 A210 VB. 0.5 A60 VC. 2 A210 VD. 2 A60 V3. 关于如图所示的I—U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A. R1=R2B. R1<R2C. R1=2R2D.R1>R24. 某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导体两端的电压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B. 该导体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C.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电阻为5 ΩD.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 V时,电流为0.6 A5.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4 Ω,R2=8 Ω,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的示数为4 V,则电源电压为( )A. 4 VB. 6 VC. 8 VD. 12 V6. 甲、乙两地相距40 km,在甲、乙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了两条输电线,已知所用的输电线每千米的电阻为0.2 Ω。

现输电线在某处发生了短路,为确定短路位置,检修员在甲地利用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R0和电源接成如图所示电路进行测量。

电压表的示数为3.0 V,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则短路位置离甲地的距离为( )A. 7.5 kmB. 15 kmC. 25 kmD. 30 km7. 某定值电阻两端加上10 V的电压时,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2 A,则其阻值为Ω,若电压为0,则它的阻值为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集课时同步练习 (打印版】(全书完整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集课时同步练习 (打印版】(全书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打印版)第1节分子热运动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 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 一阵风吹来,刮得尘土满天飞扬B. 将糖加入开水中,使之成为甜水C. 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D. 走进厨房,闻到一股饭菜香味2. 宏观的热现象如果用微观的分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B. 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C. 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D. 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构成它们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3. 打碎的玻璃靠在一起也不能“破镜重圆”,其原因是()A. 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 玻璃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而没有引力C. 玻璃表面太光滑D. 碎片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4. 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B. 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C. 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D. 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5. 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引力B. 只有斥力C. 既有引力又有斥力D. 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且引力与斥力大小总相等6.如图所示,能说明分子间隔变小的是( )A. AB. BC.C D. D7.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 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 构成“纳米纸”的分子之间没有间隙B.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C. “纳米纸”可阻挡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D. 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8. 美丽的泉城济南,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以下泉城美景的形成,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是( )A. 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B. 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C. 大明湖,湖面荷花飘香D. 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9.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同学们的共识. 会议室里贴了如图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 分子间有引力C. 分子间有斥力D.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0. 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在0 °C时物体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是( )A. 仍然是运动的B. 处于静止状态C.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 大部分分子处于静止状态11.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这时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可以吊一个重物都不能将它们拉开(如图). 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B. 分子间存在扩散现象C. 分子间存在斥力D. 分子间存在引力12. 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A. 甲是气态B. 乙是气态C. 丙是气态D. 甲是固态13.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 记住测力计的读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 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如图所示. 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 不变, 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B. 变大, 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C. 变小, 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D. 变大, 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14. 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 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 则关于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色的NO2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B. 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C.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D. 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15. 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形成的. 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16.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之一, 在包、煮、吃的过程中包含许多物理知识:(1)包饺子时, 将面团擀成面皮,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2)煮饺子时, 沉入水底的饺子看起来比实际的位置浅, 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3)吃饺子时, 周围的人也能闻到香味, 这是________现象.17. 10 mL的水和10 mL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 mL. 这种现象用微观的分子理论分析,该现象说明了和. 小朋友们喜欢“吹泡泡”游戏,五光十色的肥皂泡弹性好,不易破,这是分子间的起了作用.18. 请指出图中的几个演示实验,通过演示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问题.(1)甲说明;(2)乙说明;(3)丙说明;(4)丁说明.19. 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或相互“窜味”,从物理学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现象.铁棒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力;同时铁棒也很难被拉伸,这是因为分子间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20. 如图是某同学做“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甲、乙两个瓶子中,一个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一个装有空气. 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瓶中装有二氧化氮气体. 抽掉玻璃板后,过一段时间,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基本一致,说明气体分子是不停地的.21. 从分子热运动分析:“墙内开花墙外香”属于现象;“冷水泡茶慢慢浓”说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有关.22. PM2.5是粒径小于2.5 μm的空气中的悬浮物. 微小的可溶性固体、可溶性气体是形成PM2.5的首要因素,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物质形成的水的微小液滴和微小颗粒,这些颗粒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过长,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很大,那么北京在春节前后持续的雾霾天气(填“属于”或“不属于”)扩散现象.23. 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一杯是80 ℃的热水,另一杯是 5 ℃的冷水,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1)甲、乙两个水杯中,盛有热水的是;(2)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有关.24. 如图所示, 蜡烛甲燃烧一会后会闻到蜡油味, 这是________现象; 把蜡烛甲与未点燃的蜡烛乙靠在一起, 然后用吸管对着蜡烛乙的上方吹, 会发现蜡烛乙被“吹”着了, 这是因为空气流速越大的位置, 压强________的缘故.评卷人得分三、简答题25. 小雪同学在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在注射器筒内先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将筒内空气排除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嘴,再用力推活塞,结果她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实验表明了什么?她又将一匙白糖慢慢加入满满的一杯水里,糖溶化,整杯水变甜了,可是水却没有溢出来,这是为什么?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26. 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的不平衡撞击,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1)布朗运动中花粉颗粒的运动是( )A.分子运动B.原子运动C.物体运动(2)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正如布朗运动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 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A.现象:压缩密闭在注射器内的空气,感觉越推越吃力;推测: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B.现象: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之间有空隙C.现象: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墨水在沿途拉成一长串墨迹;推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3)小明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发现花粉颗粒的运动加剧并上下翻滚,于是小明推理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你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填“可靠”或“不可靠”).原因是.参考答案1. 【答案】A【解析】分子肉眼不可见, 尘土是固体颗粒, 是机械运动. 故选A.2. 【答案】D【解析】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表明水分子运动越快,故A正确;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故B正确;气体分子的间隙较大,很容易被压缩,故C正确;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故D错误3. 【答案】D【解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间均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但分子间作用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由于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故选D.4. 【答案】B【解析】玻璃破碎后, 分子被打散, 拼接时接触面分子间距太大, 分子间作用力可忽略, B错5. 【答案】C6. 【答案】D【解析】本题可以根据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隙小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隙,或分子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情况得出分子空隙的变化.7. 【答案】D【解析】分子之间都存在间隙, “纳米纸”只是分子间隙较小,故A选项错误;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B选项错误;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C选项错误;靠得很近的两滴油,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D选项说法正确.8. 【答案】C【解析】A、泉水清澈见底是光的折射,错误;B、寺内暮鼓晨钟是物体由于振动而发声,错误;C、荷花飘香是由于香气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正确;D、花团锦簇是光的反射,错误.9. 【答案】A10. 【答案】A【解析】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故选A.11. 【答案】D【解析】两铅块分不开, 说明两铅块间具有引力, 两铅块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吸在一起.12. 【答案】C【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固体分子之间距离很小,分子之间作用力最大,因而固体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而不能移动,因此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乙图为固体分子排列特点,B选项错误;气体分子之间距离很大,为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因此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气体分子能充满整个空间,因此气体不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丙图为气体分子排列特点,C选项正确;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介于固体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分子之间作用力小,而比气体分子之间作用力大,这样液体分子除了在某一位置附近振动以外,还可以移到另一位置附近振动,因此液体具有流动性,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甲图为液体分子的排列特点,A、D选项错误.13. 【答案】D【解析】分子之间引力作用的考查14. 【答案】A【解析】①②是一种实验得到的现象, 是事实, 而③④是在看到实验现象后的进行推理得到的, 故答案为A选项.15. 【答案】运动间隙斥力16. 【答案】扩散17. 【答案】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的运动引力18. 【答案】分子间存在间隙19. 【答案】扩散;斥;引20. 【答案】乙;运动21. 【答案】扩散温度22. 【答案】不属于23. 【答案】温度24. 【答案】扩散越小25. 【答案】(1)在注射器筒内先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将筒内空气排除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嘴,再用力推活塞,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2)糖放入水中变没了,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糖放入后水没有溢出,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糖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糖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26. (3) 【答案】不可靠;加热过程中主要是由于水的对流加快了花粉的运动【解析】水被加热过程中,发生对流,推动花粉颗粒一起运动,所以从花粉运动剧烈程度不能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结论,故结论是不可靠的.第2节内能学校: 姓名: 班:1. 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温度低于0 °C的物体不具有内能B. 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C. 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D.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2. 如图所示,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铁锅热得烫手B. 暖风机开了,房间温度升高了C. 棉被被晒得热乎乎的D. 冬天,男孩通过搓手使双手变暖3. 下面是小明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正确的是( )A.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热量上是等效的B. 热量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给内能小的物体C.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D. 温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越多4. 下列情景对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B.C.D.5. 把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在这个过程中( )A. 工件的内能增大,冷水的内能减小B. 冷水的内能增大,工件的内能减小C. 工件和冷水的内能都增大D. 工件和冷水的内能都减小6. 若A、B两物体之间没有热传递,正确的解释是( )A. 两物体所包含的热量相等B. 两物体的内能相等C. 两物体的温度相等D. 两物体没有接触,且都处在真空中7. 如果物体的温度没有改变,则( )A. 物体的内能一定没有改变B. 物体的内能可能产生改变C. 物体一定没有吸热D. 物体与外界都一定没有做功8. 将装有酒精的金属管固定在桌子上,并用塞子塞紧,快速来回拉动绕在管上的绳子,过一会儿塞子眺起来,如图所示,则( )A. 拉动绳子过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B. 拉动绳子过程,管内酒精温度不变C. 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D. 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机械能转化为塞子的内能9. 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爆炒, 会将肉炒焦或炒糊, 大大失去鲜味.厨师预先将适量的淀粉拌入肉片中, 再放到热油锅里爆炒, 炒出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 对此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炒肉片过程中, 肉片的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B. 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有效防止了肉片里水分的蒸发C. 在炒肉片过程中, 肉片内能增加主要通过做功实现的D. 附近能闻到肉香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10. 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C. 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D.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11. 某同学由于粗心,将放在厨房中一个装有液化石油气的气罐打开后(没有打着火),忘记将其关闭,过一会整个屋里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现象;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把大货车停在水坑中,这是通过方式给轮胎降温.12. 一块500 g的0 ℃的冰具有的内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熔化成0 ℃的水时的内能,这表明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所处的状态(填“有关”或“无关”).13. 冰箱冷冻室内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北极圈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可拒寒风于门外,由于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室内外之间几乎不能发生,同样冰屋内不允许生火取暖,否则冰屋就会成水.14. 请你根据内能的定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在图中,甲杯中水量较少,乙、丙、丁杯的水量相同,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1) 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2) 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15. 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能、能,还具有能,子弹落地静止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能.16. 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 图7(甲)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 当迅速压下活塞时, 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 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__增加, 温度升高, 达到棉花的燃点, 使棉花燃烧. 图7(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17. 简单机械、机械功及机械能的知识与人体很多的活动联系紧密.(1)冬天天冷时, 我们通过双手相互摩擦、跺脚等动作使身体发热, 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物体的内能增加.(2)人通过曲臂使手臂转动来拿起重物, 此时人的手臂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________(填“省力杠杆”或“费力杠杆”).(3)初中生安静思考问题时, 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约为1.5 W, 则你在考试的80分钟内, 心脏做功约为________J.18. 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填空.内能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即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动能)、分子的势能(即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原子核内的能量等. 在热学中,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 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内能是指所包含的总能量.(2)压缩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的能会变化.(3)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的能发生变化.(4)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内能中能发生变化.评卷人得分三、简答题19. 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两位同学的取暖方式(图16)有何不同.图16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20. 如图是对A、B两种品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进行测试所获得的图象信息.利用该信息和你具有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A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B.B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C.A和B两种品牌的保温效果相同D.保温杯在水温较低时能自动加热(2)保温杯周围环境的气温是℃.(3)测试过程热水降温的快慢是不同的,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参考答案1. 【答案】B【解析】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与物体温度、机械能无关, 故选项A、C错误;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 两者相互独立, 可以同时具有, 故选项B正确; 物体的内能增大, 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物体对其做了功, 故选项D错误.2. 【答案】D【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但两者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3. 【答案】C【解析】做功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非热量,并且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上是等效的;热量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故A、B、C选项正确;温度是过程量,不是状态量,温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越多,并不是热量越多,故D选项错误.4. 【答案】B 【解析】根据分子运动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说春天花香四溢,这是扩散现象,A正确;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所以说“-200 ℃液态空气, 它是没有内能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B错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水沸腾壶盖跳动,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正确;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下滑时有灼热感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D正确.5. 【答案】B6. 【答案】C【解析】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故选C.7. 【答案】B【解析】由Q=cmΔt可知, 物体内能可能改变; 而物体是否吸热、是否做功不确定. 故选B.8. 【答案】C【解析】拉动绳子时, 绳子与金属管相互摩擦, 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故选项A错误; 拉动绳子过程中金属管温度升高, 将热量传递给酒精, 酒精的温度会升高, 故选项B错误; 塞子跳起时, 管内气体对塞子做功, 将气体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管内气体的温度降低, 内能减小, 故选项C正确, 选项D错误.9. 【答案】C【解析】内能增加, 主要靠热传递实现.10. 【答案】D【解析】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 物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 但物体的温度不变, 这时物体内能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内部分子势能的增加, 所以A、C选项不正确; 造成物体温度升高的原因有两个: 物体吸收了热量和别的物体对它做了功, 所以B选项不正确; 物体温度升高, 分子热运动剧烈, 分子动能增大,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分子势能也会增大, 故内能增加, 即D正确.14.(1) 【答案】丁;丁杯水的质量最大,温度最高(2) 【答案】甲、乙;甲杯水的质量小,温度高,乙杯水的质量大,温度低.17.(1) 【答案】做功【解析】摩擦双手、跺脚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2) 【答案】费力杠杆【解析】人的手臂在拿东西时, 阻力臂大于动力臂, 是费力杠杆;(3) 【答案】7 200【解析】心脏做功W=Pt=1.5 W×80×60s=7 200 J.18.(1) 【答案】物体内部所有分子【解析】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包含的总能量为物体内能;(2) 【答案】分子势【解析】压缩针筒里的气体, 气体的体积变小时, 分子间的距离减小, 分子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因此分子势能变小;(3) 【答案】分子动【解析】加热针筒里的气体, 气体的温度会升高, 由于温度越高, 分子动能越大, 因此分子动能变大;(4) 【答案】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解析】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 金属块的温度和体积都发生变化, 因此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都会随着发生变化.19. 【答案】“哈气”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搓手”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20.(1)(2) 【答案】20(3) 【答案】快【解析】本题是研究多因素之间关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初温和质量是相同的,这样可以直接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保温材料的性能情况;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品牌A作保温材料时,水降温慢,因此A材料保温效果好;当温度降到20 ℃时,温度不再变化,可见室温为20 ℃;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快.第3节比热容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 一瓶矿泉水结冰后, 不发生改变的物理量是( )A. 质量B. 比热容C. 内能D. 密度2.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谚反映了我国新疆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而沿海地区不像内陆地区昼夜气温变化那么大,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A. 热量B. 密度C. 比热容D. 内能3. 状态一定的某种物质,它的比热容( )A. 跟它原来的温度成正比B. 跟它的质量成正比C. 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D. 是它的特性之一,与上述无关4. 由Q=cm(t-t)得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小一半B. 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C. 比热容与物体质量多少、温度变化大小、吸热或放热的多少都无关D. 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5. 家用电器中大功率电子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尽快散热,通常在大功率元件上安装金属散热片,下表是四种金属材料的比热容,选作散热片最好的材料是( )物质比热容c/[J/(kg·℃)]铝0.88×103铁0.46×103锌0.39×103。

(含答案)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课时练《18.4 焦耳定律》(1)

(含答案)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课时练《18.4 焦耳定律》(1)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8.4焦耳定律》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已知一台直流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6V,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2A,线圈的电阻为0.5Ω.则在1min内电动机消耗的电能及产生的热量分别为A.720J、720J B.720J、120JC.720J、600J D.600J、120J2.某电路中白炽灯工作一段时间后,用手靠近灯头,感觉温度很高,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热,这是因为()A.导线散热比灯丝快B.导线绝缘皮隔热C.通过导线电流比灯丝小D.导线电阻比灯丝小3.甲乙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甲产生的焦耳热比乙产生的焦耳热多,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甲的电流大B.加在甲两端的电压大C.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一样大D.甲的电阻比乙的电阻大4.下列家用电器中,将电流热效应作为工作原理的是()A.电视机B.电热水器C.抽油烟机D.电冰箱5.家用洗衣机的主要部件是电动机,若一台洗衣机在220V电路中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2A,每分钟产生的热量为960J,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动机的功率为440W B.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10ΩC.电动机的发热功率为16W D.电动机被卡住不转动时,电功率为12100W 6.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如果将电阻丝的两个断头接上后继续使用,电热毯的接头处很容易被烧焦,这样做很不安全,接头处的电阻常称为“接触电阻”。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课时作业(十九)B(练习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课时作业(十九)B(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课时作业(十九)B(367)1.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比是;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是。

2.电阻R1=4Ω,R2=6Ω,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则R1、R2的电阻之比为,两端的电压之比为,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阻R1=15Ω,R2=30Ω.则通过电阻R1、R2的电流之比为,电流表A1与A2的示数之比为.4.如图所示,开关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9V,开关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6V,已知R1阻值为30Ω,则电源电压为V,R2阻值为Ω。

5.有一个电铃,正常工作时电压为6V,电流为0.5A;现只有一个8V的电源,要使电铃正常工作,要给它联一个Ω的电阻。

6.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其中,油量表是用表改装而成的;当油箱中的油面下降时,R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将,油量表的示数将。

(后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如图所示,小灯泡的电阻为10Ω,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20Ω”,则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后电路中电阻的最大值是Ω;若电源电压为3V,则闭合开关,移动滑片,灯丝中电流的变化范围是(小灯泡未被烧坏)。

8.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30V,电阻R1为15Ω。

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5A。

求:(1)通过电阻R1的电流。

(2)电阻R2的阻值。

9.一个标有“6V0.3A”字样的小灯泡,如果现在只有9V的电源,只加一个电阻让灯泡正常发光,该用多大的电阻,如何连接?通过计算说明。

10.如图所示,R1=1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R2=20Ω,电源电压为6V保持不变.求:滑片从左端滑到右端的过程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11.某同学想用一只“2V5Ω”的小灯泡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采用电压为6V的蓄电池做电源。

为了保证小灯泡在使用时不至于因为电压太大而烧毁,该同学又从实验室里找到了一捆标有“1Ω/cm”的电阻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时作业:第二十二章 第4节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时作业:第二十二章 第4节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课时作业(二十)[第二十二章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1.下列实例中,能表示能量转移或转化具有方向性的实例是()A.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B.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热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C.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D.电能可以转化为内能,内能也可以部分地转化为电能2.[2020·淮安改编]下列各种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核能B.石油C.水能D.天然气3.绿色能源不会产生或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如图20-K-1所示,利用的能源中能称为绿色能源的是()图20-K-1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D.①③4.有关“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量是守恒的,故不会有能源危机B.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如消耗掉的内能不能收集起来再利用,因此要节约能源C.水能清洁、安全,因此修建水电站利用水能发电,有百利而无一害D.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都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它们都是可再生能源二、填空题5.[2020·天门]煤、石油、页岩气、可燃冰都是化石能源,同时也是能源和能源。

(均选填“一次”“二次”“可再生”或“不可再生”)6.人类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便利,也给自己造成了麻烦。

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会造成热污染、酸雨、和;过分依靠柴薪能源,会加剧和。

所以,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

7.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机动车辆猛增、工厂污染物排放、农村焚烧秸秆等都会使雾霾加重。

请提出一条中学生可以做到的减轻雾霾的措施:。

8.[2020·广州]某地区把多余电能E1送往制氢装置产生氢气,电能不足时,通过发电装置把这部分氢气燃烧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E2送回电网。

(1)氢的热值是1.4×108 J/kg,20 kg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J。

(2)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精品】初三物理总复习校本作业样本(1)

【精品】初三物理总复习校本作业样本(1)

九年级总复习物理校本作业目录序号主要内容1运动的世界2声的世界3多彩的光(课时1)4多彩的光(课时2)5质量与密度(课时1)6质量与密度(课时2)7熟悉而陌生的力(课时1)8熟悉而陌生的力(课时2)9力与运动10压强(课时1)11压强(课时2)12浮力13机械与人(课时1)14机械与人(课时2)15温度与物态变化16内能与热机17了解电路18探究电路(课时1)19探究电路(课时2)20电流做功与电功率(课时1)21电流做功与电功率(课时2)22电流做功与电功率(课时3)23分子运动论、电与磁、信息、能源、材料与社会(课时1)24分子运动论、电与磁、信息、能源、材料与社会(课时2)九年级物理校本作业1(运动的世界)班姓名号数1.北京奥运会赛况采用地球同步卫星直播,同步卫星虽绕地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地球上空静止不动,这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B.月亮C.地球D.三者均可2.我国研制的“亿航”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具有垂直起降、定速巡航、空中悬停等功能。

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感觉地面“迎”他而来,这时飞机的运动状态是()A.垂直起飞B.垂直降落C.定速巡航D.空中悬停3.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如图所示的几种方法中正确的是()A B C D4.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12.45cm、12.46cm、12.4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12.46cm B.12.457cm C.12.45cm D.12.5cm5.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时间成反比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速度大小恒定不变D.以上说法都对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A.B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B.A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C.v A>v BD.B物体运动 1.5s通过的距离是3m7.坐在快速行驶的客车上的某乘客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卡车在向自己“倒退”而来,这是因为该乘客把_______作为参照物,由此现象可推断出________的速度更快。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课时作业(十四)(练习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课时作业(十四)(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课时作业(十四)(367)1.如图所示是四根高压输电线上的一个装置,它的作用是将四根导线并联起来。

利用这个装置把四根导线固定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线的,从而输电导线的电阻,这样就能大大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

2.白炽灯用久之后,灯丝变细,导致灯丝的电阻。

白炽灯的灯丝烧断后,再将其搭接上,通电后比原来更亮了,这是由于灯丝电阻的材料不变,长度,横截面积,电阻,通过的电流了。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当用细铁丝绕制的线圈未被加热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给铁丝加热一段时间后,电流表的示数将(选填“>”“=”或“<”)0.4A,原因是。

4.提到“测谎仪”,同学们会认为很“神秘”,其实用物理知识可帮助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据测谎专家介绍,测谎技术从三个方面测定一个人的生理变化,即脉搏、呼吸和皮肤电阻(简称皮电)。

其中皮电最敏感,是测谎技术的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就是它“出卖”了被测人心中的秘密。

从以上介绍可看出:人体是,并且人体的电阻是(选填“可变的”或“不变的”)。

从以上介绍还可看出:一个人在说谎时,变化最明显。

5.硅、锗等半导体材料的导电能力比铜、铁等金属的导电能力(选填“强”或“弱”)。

LED灯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按物质的导电性来分类,制作二极管的材料属于体。

某些物质在温度降低时,电阻变为,这就是超导现象,如果能制造出常温下的超导体,它可以在下列哪种情况得到应用(选填序号)。

①用作电吹风的电热丝②用作白炽灯的灯丝③用作输电线缆6.图是用来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电路图和器材。

(1)甲实验小组想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可以选择导体和,将其两端分别接入电路M、N之间,闭合开关,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1、I2;如果I1≠I2,说明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选填“有关”或“无关”)。

(2)乙实验小组将导体A、C的两端分别接入电路M、N之间,闭合开关,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 A、I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声现象基础强化1.(2017德阳改编)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太空中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超声波加湿器工作时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2.(2017赤峰)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B.声音的音色不同,传播速度不同C.声控开关是通过音调来控制电路的D.乐队演出时,可通过音色来识别乐器3.(2017绵阳)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1所示。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图1A.音色不变B.音调变了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完全相同4.(2017广州)如图2,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

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 dB变为50 dB。

说明音叉振动的()图2A.振幅变大B.振幅变小C.频率变大D.频率变小5.(2017郴州)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重要因素之一。

下列措施不能直接减弱噪声的是()A.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B.给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D.纺织工人在车间工作时戴上耳罩6.(2017南充)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描述声音的________;汽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

7.(2017长春)2017年5月31日,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上的自由大桥在2 s内成功爆破。

由于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8.(2017云南)弹奏前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声的__________;根据乐器发声的________,可以听出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9.(2017西宁)我们敲击琴键不同键时,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钢琴的同一个键时,听起来声音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不同。

能力提升10.如图3-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有__________,响度相同的有__________。

音色相同的有__________。

图311.如图4-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如图4-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图412.每年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小梦家总能看到附近广场上有很多市民放烟花,他在家看到烟花后2.5 s 听到声音,请问小梦家离该广场约________m。

第2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基础强化1.(2017盐城)上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光LED,为与这两种LED组合,产生白色LED光源,日本科学家又探寻到一种LED,它是()A.紫光LED B.黄光LEDC.蓝光LED D.橙光LED2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A.一叶障目B.七彩虹霓C.群星闪烁D.镜花水月3.(2017福建)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

选项中的光学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A.湖中倒影B.日食现象C.海市蜃楼D.雨后彩虹4.(2017广元改编)下列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红外线烤箱是主要利用了红外线穿透能力强的特性B.小明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C.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比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浅D.太阳通过树叶间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5.(2017嘉兴)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

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6.(2017随州)如图1,小明站在白云湖边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一只“鸟”在水中飞翔,似乎在模仿水面上方另一只鸟的飞翔动作。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1A.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C.水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小于空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D.如果此时下雨,水面折皱,水中的“鸟”和鱼都“不见了”,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不会改变,只是不能形成清晰的像7.(2017江西)如图2-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2-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图28.(2017天水)一束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度,则反射角是________度;若一束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了彩色光带,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在红光外侧还有不可见的光叫__________。

9.(2017扬州)G20杭州峰会期间,晚会“最忆是杭州”美轮美奂。

如图3,远处的激光束看上去是直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扇形光电背景与水中倒影完美结合,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成的是等大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图310. 在黑暗的房间里,紧贴白色的竖直墙壁挂着一平面镜,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和墙照射,从旁边看时,会发现__________(选填“墙壁”或“平面镜”)显得更亮,这是因为光照到这里发生的是__________反射。

11.(2017南京)如图4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又能看到“硬币”。

这是因为光从________斜射入________中时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

图412.(2017宜宾)如图5所示,光线AO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它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

图513.(2017贵港)如图6所示,S为竖直放置的玻璃砖前的一发光点,由S发出的光经平直玻璃面AB反射后通过M点,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以及该入射光在玻璃砖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图614.(2017苏州改编)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

图7(1)如图7,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__________内。

(2)如果在实验中无论怎样折转纸板F,都看不到反射光束,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下表),根据这组数据,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序号入射角α反射角β①50°50°能力提升15.(2016滨州)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8所示)。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__m。

图816.一固定光源发射一束光照在液面上,光通过液面反射后在光屏形成一亮点S1,如图9所示,当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反射角与原来相比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9第3课时透镜及其应用基础强化1.(2017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大镜的镜片是凹透镜B.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2.(2017长沙)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3.(2017广西)如图1所示光线经过一个光学元件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则虚线框内的光学元件是()图1A.凹透镜B.凸透镜C.平面镜D.潜望镜4.下列四种现象中,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5.(2017滨州改编)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幻灯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虚像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D.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一定是虚像6.(2017温州)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组别甲乙丙丁物距(cm) 10 15 20 30像距(cm) 40 30 20 15A.甲C.丙D.丁7.(2017山西)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能看到()A.倒立、放大的像B.倒立、缩小的像C.正立、放大的像D.正立、缩小的像8.如图2所示,透过手表盘上圆滑的透明凸起,能清楚地读出日期信息,圆滑的透明凸起相当于____________,观看到的是日期数字______、________的虚像(填写像的性质)。

图29. (2017兰州)眼睛相当于照相机,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__________和进入眼睛光的强度。

在适当的照明条件下,物体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__________的实像。

10.(2017广东模拟)为了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我市开展了露天电影走进社区活动。

准备放映时,画面超出了整个屏幕,如果你是放映员应将放映机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屏幕,同时要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胶片的间距。

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1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图3中作出凸透镜所成的像。

图312.如图4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

请在图4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图413.(2017毕节)某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5,凸透镜固定在50 cm处,光屏和蜡烛分别在凸透镜两侧。

(1)当蜡烛移到20 cm处,移动光屏到80 cm处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