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语文教学反思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教师语文教学反思12篇
初中老师语文教学反思1
新课程向全部奋战在一线的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洪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供应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学问,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学问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当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老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常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许多老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
造成了学
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美丽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老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准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乐观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洁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或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懊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扬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老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李永菊
20xx年12月
初中老师语文教学反思2
谈起语文教学,我的阅历可以说并不算长。但是工作几年来,却也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语文课。对于语文课的最初理解也在不断的转变。这其中有让人观赏,值得学习的课堂,却也有许多语文课,刻板、
教条而又一味的拔高煽情。一堂语文课,学生听完没有更加爱文学,没有更想交流,也没有想写作的丁点儿欲望,只是单纯的背诵,诱导式的牵强附会的点拨和答题公式的背诵。这样的语文课,文学的味道在哪里?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对现代语文教学也颇有微词。在听完一堂名为《怒吼吧,黄河》的公开课后,他曾怒气冲冲的说道:“这是典型的假语文!”这让那位刚刚讲完的年轻老师非常尴尬。但王旭明却“不依不饶”,他操起手机又写了一则微博:“??先放五分钟音乐(音乐课),问听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师朗诵并配乐朗诵《五月的鲜花》(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乐理论课),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思品课),要命啊,是全部课独非语文课??”
无独有偶,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也与王部长有着相同的怀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矫情造作和陈词滥情,让我对将来的路茫然无措。是该坚守自己对于文学最初的喜爱和理解来讲出有自己风格的课,还是和老老师一样,臣服于传统,一板一眼的根据“常理”出牌?其实,许多老老师们也曾和我一样,有过探求文学,别具匠心的愿望,却被残酷的考试成果达标评比残忍的摧毁。是啊,着重培养文学底蕴的课堂,论应试成果怎能比得上针对试题进行专题讲座的课堂呢?论观赏性也无法与集多媒体、配乐、动画、朗诵、表演与一体的课堂相媲美。然而,文学美感的培养,怎么会有速成班?怎么可能小锣打鼓、皆大欢喜?博大精深的国学,从《诗经》到诸子百家,从唐诗到宋词,
从明清小说到《白鹿原》,这些由中国的文字组成的如此美感的文学世界,我们却无法用一颗平常心来传递给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好像越激情越亢奋越好,老师的个人表演能力成了国学如此悠久历史和底蕴的代名词。可是我却认为,相比较这样极端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更应传达文学中的温文尔雅,韬光养晦。我们自然可以在文学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力,天马行空,恣意狂狷的挥洒自己的才华,但是,传递这种能量的方式应当是隐忍的、是内敛的。老师的激情当然不可缺少,但这种激情应当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病态的亢奋和剑拔弩张的课堂氛围。
当然,传统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对于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来说,前辈们摸索出来的讲课的思路与模式确实是培养语感与得分两者兼得的最佳方式。我个人并不是很赞成每逢课改就对以往的讲课模式进行批判。每一种得以传承的教学方法,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而被广为借鉴。不能因为要改革就批判旧有的模式。课改,究竟应当如何改?这本应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教学尚且无法推选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我们面对如此多元化的学科,却非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执行,让穷尽一生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们情何以堪?我想推行课改的学者们也必定是为了传递一种更科学的价值观在努力。没错,课改必需得进行,然而,需要优先改革的却是我们的选拔制度。语文教学只有推行了正确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剔除教条死板的阅读和死记硬背的基础,将文学的灵动通过文章,通过更敏捷更主观的阅读体现出来时,一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得以
彻底的贯彻,发挥其原本被给予的作用。
不守旧、不盲从,不偏激,我想应当是一名青年老师应有的特质。在感恩传统给予我们课堂力气的同时,批判的接受和学习,放宽眼界,虚心求教,敢于批判,才会尽到新时代语文老师应有的责任。
初中老师语文教学反思3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详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公平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公平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公平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平安感,才能布满信念,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乐观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剧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胜利的教学依靠于一种和谐平安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摩挲,殷切地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靠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忱,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胜利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说老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老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气。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