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史实时间及简要内容
世界经济千年史
世界经济千年史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古代的贸易往来,到现代的全球化经济,世界经济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本文将简要回顾世界经济的千年历程,探讨其主要发展阶段和关键事件。
一、古代经济(公元前2000年公元500年)古代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贸易为辅助。
最早的贸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随着文明的兴起,贸易逐渐扩展到地中海、印度洋和中国丝绸之路等地区。
这一时期,货币的出现和城市的发展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经济(公元500年1500年)中世纪经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农业仍然是主要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起,商业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欧洲的汉萨同盟和地中海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国家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
同时,伊斯兰世界的经济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发展。
三、近代经济(1500年1900年)近代经济以工业革命为标志,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工业化的推进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四、现代经济(1900年至今)现代经济以全球化为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重大事件,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金融市场的融合,使得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从古代的贸易往来,到现代的全球化经济,世界经济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市场拓展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将继续朝着全球化、创新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史
2、由于各国的历史环境的差异,资本主义 经济在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决 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方式的多样性。
如早期资主阶级革命时期,当时还处于工场 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决定了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扫清资本主义道路上的阻 碍因素,确立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基本原则;资产 阶级往往与其有共同利益的阶级或阶层结盟,共 同担负领导任务;革命的道路往往曲折反复;确 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很少。
②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积累了巨额财富,后 来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 ③ “价格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工商 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另 一方面付给工人的贬值的货币工资,因而经济力量 日益增长。而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的货币地租受到 价格革命的影响,地主的实际收入减少,地位削弱 了。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两极分化加剧,大部分人 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④奴隶贸易
五、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和延续, 一切政治问题都可以从经济利益上找到渊源,也 只有从经济方面才能准确地找到一系列政治事件 的根本原因。
1、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世界近代史重要 内容,无论各国采取何种形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其共同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阻 碍的因素或是封建专制统治,或是国家政治分裂, 或是外国殖民统治等。 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斯图亚特专 制王朝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波旁王 朝阻碍,德意志、意大利,政治分裂阻碍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等等。这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资本主义成为势不可挡的 历史潮流,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 历史趋势,而其他因素只能影响到各国资本主义 制度何时或以何种方式取代封建制度。
→国家垄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变革与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变革与发展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经济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经济变革与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世界历史上的几个重大经济变革与发展。
一、新石器革命: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的开始新石器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经济变革,发生在约1.1万年前。
在这个时期,人们从以狩猎采集为主转向了农业生产,并开始定居下来。
农业的兴起不仅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食物来源,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和养殖家畜,开垦土地,建立起了村落和城市,形成了农耕社会。
农业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从而促进了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业带来的剩余生产也催生了贸易的出现,人们开始进行交换和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的崛起与全球化的开始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另一次重大经济变革,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英国。
工业革命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标志,通过蒸汽机、纺织机械和工厂制度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力。
这一变革不仅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转变为机械化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人纷纷从农村迁往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劳动力。
这也促进了劳动分工的深化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而且,工业革命还推动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商品和信息更容易流通,全球化的雏形开始形成。
三、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巨大推动力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经济变革,以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特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世界经济史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
第五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将原始所有制分为三种:亚细亚所有制、古代所有
制和日耳曼所有制。这三种原始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后 东方社会与欧洲社会开展道路差异的重要根源。 介绍: 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 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土地是共同体的根 底和财产。 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 的公有制,或公社占有制。 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 式的重要根底。
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不同之处。
埃及是古代东方专制主义国家,是中央集权的半父权 制—半奴隶占有制国家。
法老
贵族
军队
村社农民
奴隶
第三节 专制主义国家制度
三、巴比伦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
汉穆拉比 之前
汉穆拉比时期
1. 概况
土地政策变化
2. 土地政策
经济
3.
国家严格地维 政治
护各种土地所有制 ?汉穆拉比法典?
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织在一起,这就是古印度社会制度的根Biblioteka 特点。第三节 专制主义国家制度
五、中国的宗法———国家制度
家
国
在这种制度下,宗法血缘关系对于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有深 刻的影响,宗法与政治高度结合造成家国一体的特有体 制。
在这种家国一体的制度下,家就是国,国也是家,国家的 组成、政治结构与国家活动,都以家族血缘与政治的结 合为根本形式。
第三节 专制主义国家制度
一、东方专制主义的经济根底
恩格斯指出:“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 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 专制制度的根底。〞
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灌溉或排水〕。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世界经济史
1、简述1000—1820年经济的西欧收入在1000年左右处于最低点。
其水平显著低于其在公元一世纪时的水平,也低于同时期的中国、印度以及东亚西亚的其他地区的水平。
11世纪是西欧经济开始上升的转折点。
它以缓慢步伐前进,但到了1820年,它的实际收入已经三倍于其起点水平。
经济领先的地区和特征发生了变化。
1000-1500年,威尼斯开拓了沿商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间的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运动的发展。
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了通往美洲和亚洲的贸易通道。
在14世纪时,西欧在人均收入方面超过了作为亚洲领先经济的中国。
英国从1500到1700人均收入几乎翻了一倍,而同期的法国和德国的人均收入只增长了三分之一,意大利几乎没有增长。
1700-1820年英国上升为霸权国,英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西欧对北美自然资源的掠夺,欧洲人口以及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引进,给18世纪以来西方经济的上升拓展了新的巨大空间。
到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先者。
日本是亚洲正常状态的一个例外。
在17、18和19世纪的前半叶,它的人均收入赶上并超过了中国。
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了大量旨在追赶西方的制度变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收入方面它已实现了这一目标,但在生产率方面它仍然落后于西方。
拉丁美洲的殖民占领与北美洲有些相似但伊比利亚的制度比起北美的制度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比之下,拉丁美洲有更多的土著人囗他们被作为下层阶级对待,无权得到土地和享有教育。
独立之后的社会秩序也没有多大改变。
从长期来看,它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要慢于北美,但超过了亚洲或非洲。
非洲在1820年时的人均收入要低于其在公元一世纪的水平。
从那以后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增长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慢到1998年,它的收入水平仅比西欧1820年时的水平略高—些。
它目前的人口增长比任何其他地区都要快,其速度是西欧的8倍。
在公元9—13世纪之间,中国出现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在8世纪时3/4的人口居住在中国北部,其主要的农作物为为小麦和谷子。
最新历史笔记之世界经济史2
历史笔记之世界经济史214、15世纪——1917)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1917年至今)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经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政治:资产阶级: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代议制确立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及马克思主义诞生思想: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经济: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新经济、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形成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向多极化发展文化:科技成就、文学艺术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经济自由主义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一)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萌要求扩大市场(根本原因)社会根源:欧洲“寻金热” (《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原因)思想根源:14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冒险进取)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政治需求:葡、西统治者掠夺财富以巩固统治客观条件:A.西欧生产力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B.天文、地理知识进步及航海、造船技术发达使远洋航海成为现实。
(地圆学说、罗盘针应用等)主观条件:A.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积极支持;B.欧洲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一个中心:欧洲两个方向:西、东两条航线:西欧—美洲—亚洲—西欧西欧—非洲—印度四个人物: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地理大发现指15中后-17末,欧洲人通过大规模远航探险(新航路开辟),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大片陆地和水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航路和通道,把地球上的各大洲(南极外)、洋、地区直接而紧密地联系起来,真实认知地球基本概貌。
世界经济史整理资料
一.名词解释1.梭伦(前630年~前560年)改革经济改革主要内容:解负令遗产自由,容许分割氏族财产鼓励工商业发展。
评价及结果恩格斯高度评价梭伦改革,指出: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结果:一方面形成了新阶级即从事工商业的富人对旧的贵族权力的胜利竞争,而另一方面,也使旧的氏族制度的残余失去了它的最后地盘。
2.罗马法: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
3.井田制:是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所有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
公田是领主的自营地,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耕作;“私田”是农奴的份地,农奴通过为领主无偿耕种“公田”而取得耕种“私田”的权利。
4. 鲁国初税亩: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弃劳役地租,行实物地租,实质上并未改变了土地制度5. 日尔曼所有制(日尔曼氏族公社公有制):日尔曼制度起源于日尔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这个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一是领主表现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占有者;二是大量公地的存在,归公社,即后来的公国所有,从而也就归大公所有。
6. 抑商政策:措施: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原因1.保证农业基础。
2.抑制土地兼并。
3.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大一统。
如行会:见于隋唐,起源于肆。
行:主观上“入行”,客观上“投行”明清时期增加“海禁”7. 庄园经济:8.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9.工业革命:广义上所指的是由生产技术创新所引发,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及市场、贸易及其规模以及这些方面的扩散等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革。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升,经济结构轻工业化。
世界经济史概要
世界经济史概要
世界经济史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古代经济、中世纪经济和现代经济。
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贸易形式简单。
大规模世界性贸易在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兴起。
中世纪经济时期,封建制度占据主导地位,贸易逐渐扩大,商业活动持续增长。
现代经济时期,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全球纷繁复杂的商业活动变得更加发达。
随着科技与生产力不断进步,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球化的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今天,世界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全球产业分工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与流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人类经济史的特点。
世界近代史(经济部分)
世界近代史(经济部分)中考考点一:哥伦布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的掠夺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新航路的开辟(P8)1、时间:15—17世纪2、过程:航海家资助国家主要成就哥伦布西班牙发现美洲新大陆。
迪亚士葡萄牙到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太平洋就是他命名的。
3、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激起了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直接原因:土耳其的崛起阻断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传统商路。
4、条件:○1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主观条件)○2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客观条件)。
5、影响:积极○1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2打破了相互隔绝的局面,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
○3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消极:新航路的开辟,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
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6、比较▲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时间:明朝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也伴随着血腥的殖民扩张&拓展延伸: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火药,用于战争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P48)一、英,法,荷等对印度的入侵: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对英国的影响:①从印度掠夺的财富流入英国后,被迅速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②把印度作为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对印度的影响:1.把欧洲的商品经济和工业生产活动带到了印度2.对传统的印度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
3.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上有利于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基础及历史历程
3、扩展性(主要有两大标志) (1)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生产原增长速度 ,说明世界市场容量的扩充。 (2)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大, 说明各国经济生活对世界市场依存度的增强。
基本运行机制
1、关税率机制 :关税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 要来源,更是调节进出口的基本手段 2、国际价格机制:国内外价格转换,等价 交换关系,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价格并调 节各产业间的资源配置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
国际分工的产生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迅 速扩大,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 从供给方面看,大机器工业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使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需要寻找新的销路——国际产品市场 2、 从需求方面看,生产的急剧膨胀导致对原料的大量 需求,大工业需要开辟丰裕的、廉价的原料来源——国际 原料市场。 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出现,使得跨国扩张能够实现, 也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6、传导机制 不论是驱动机制 还是作用机制,又都是通过传导机制 对各国经济运行发挥其作用的。 什么是传导机制?是指某些经济现象通过国际贸易和国 际金融渠道从一个国家传导和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并 对该国经济产生作用的过程。
内 容
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的交换活动 。 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 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 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 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 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欧美先进国家在胜利进军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开始在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推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们以廉价 商品为武器,以自由贸易为旗帜,在破坏这些国家原有 的前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以后,逐渐把这些国家的经济改 造成依赖于国际分工的单一经济。自由贸易对落后国家 社会经济的破坏,比以往殖民主义所实行的一切政策更 为彻底。 到19世纪中期,欧美发达国家与亚非拉等落后地区既对 立又互相依存的垂直性国际分工体系基本形成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经济史
1935年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西方的影响。
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出现了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北魏
南北朝
实行均田制。
使用灌钢法。
隋唐(581—907年)
隋唐
出现了曲辕犁,创制了筒车。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宋朝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推广稻麦复种制。
出现高转筒车。
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朝
中国连入Internet第一根专线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上海开通了第一条商业性磁悬浮列车线路。
1951年
1956年
1967年
1967年
1985年
1989年
1991年
1991—2000年
1992年
1994年
1995年
1999年
法国等过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苏共二十大召开。会后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
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同年,完成三大改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中国开始为城市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世界经济发展重要事件年表
世界经济发展重要事件年表1600年代至1800年代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标志着荷兰成为世界第一个跨国公司的先驱。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提出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君主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37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周期性危机开始。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869年:美国完成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提升了国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舍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标志着反垄断立法的兴起。
1900年代至1950年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和贸易受到严重冲击,为经济体制变革奠定了基础。
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加速了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求。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确定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打下基础,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1960年代至1990年代1971年:美国宣布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得国际货币体系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
1973年:石油危机发生,石油价格暴涨,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并引发了对能源安全的重新思考。
1981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990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衰落和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
2000年代至今2001年:美国爆发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对科技产业和全球经济带来冲击。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多国陷入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和全球力量重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史史实时间及简要内容
世界经济史-- -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我国古代农业进步的进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灌溉工具:曹魏:(翻车,驱动为人力)-唐朝(筒车)-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详细进程:(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时期,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铁犁牛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
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
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进程官营手工业:西周-明中期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艰难发展,一直到明中期才超过官营手工业。
世界经济史资料
P21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
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内容: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
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
意义:农耕和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自学会用火以来又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它标志着人类从蒙昧时代转入野蛮时代。
它不仅使人类第一次摆脱了对自然产物的依赖,而且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知识领域等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
P41 梭伦改革第一个内容是解负令,即废除农民欠土地贵族的债务负担,废除债务奴役,禁止将雅典人卖给他人作奴隶。
债务奴役的取消和欠债的废除,结束了梭伦以前所盛行的与土地有关的高利贷活动,以及土地占有过度集中的状况。
第二个内容是实行遗产自由,容许分割氏族财产。
这项改革破坏了氏族所有制,削弱了贵族权威的基础。
土地的转让和分割鼓励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使经济活动旺盛。
评价:恩格斯高度评价梭伦改革,指出: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第3单元第1讲 世界近代经济史
1、原因:
2、殖民活动:
⑴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统治 东印度公司)
⑵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
3、影响:P39
殖民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转化成资本,加上广阔的海外 市场,这些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了工业革 命的到来。但是,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东方日益从 属于西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时间:14、15世纪——20世纪初
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 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
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等。
第三单元 第一讲
(二) “海上马车夫”——荷兰殖民时代(17世纪)
1、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条件: ⑴16世纪的荷兰已经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⑵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和发达的海上运输业
2、殖民贸易范围:
西北欧海域贸易及对亚洲、新大陆的远洋贸易
3、殖民活动特点:
⑴大型商业垄断公司是荷兰向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 ⑵少量占有殖民据点
(4)1519年麦哲伦船队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向西完 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1)主要商路和商业中心的转移 商业革命: (2)欧洲与其他洲的商业贸易关系更密切 (3)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如大型商业公司的出现) 欧 价格革命: 货币多——物价上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击封建势力 洲 欧洲地位的变化:开始崛起; 美洲:灾难;美洲的传统社会受到灭顶之灾,但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做出了重要贡献。客观上利于美洲文明的发展; 非洲:灾难;成为欧洲人猎获黑奴的场所: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 洲,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经济的发展历史
经济的发展历史
农业时代
在早期的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
他们耕种土地、养殖动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被广泛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工业革命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进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了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见证了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和大规模工厂的建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大规模工业化。
现代经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现代经济体系包括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人们通过交换商品和服务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全球经济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全球经济体系的
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密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
列挑战和机遇。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持续发展,经济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创新和转型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综合利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资源,促进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议题。
以上是经济的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这一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和
塑造未来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经济时代都有其特点和挑战,
我们需要在适应变化的同时,保持对过去经验的尊重和学习,以推
动经济的进步和繁荣。
17专题十七:世界经济史(英法美)
专题十七:世界经济史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1、简单协作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
2、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把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3、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4、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5、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6、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1929―――1933年)1929年从美国开始;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7、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8、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9、经济全球化:二:经济发展英国经济史1.从15世纪后半期,通过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2.17世纪40年代,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3.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4.4、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进行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为何首先发生于英国)5.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产值退居世界第三位。
(原因)6.二战中经济受破坏,一战后初期经济衰退。
7.1924-——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出现一时的繁荣,1929年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
8.1929-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政府对经济干预。
9.二战后初期,依靠美国援助和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经济得到恢复。
10.50——70年代初期经济飞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11.1973——1975年引发经济危机,后期经济发展缓慢美国经济史1、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迅速。
2、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3、独立战争后,18世纪末美国进行工业革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1810——1860)4、1860——1865年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又一障碍。
5、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史-- -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我国古代农业进步的进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灌溉工具:曹魏:(翻车,驱动为人力)-唐朝(筒车)-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详细进程:(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时期,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铁犁牛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
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
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进程官营手工业:西周-明中期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艰难发展,一直到明中期才超过官营手工业。
超过原因:1.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元朝海南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等其他)2.原料,农业生产的进步提供原料(结合前面的史实)3.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4.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5.官营手工业管理模式陈旧,压制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冶金,制瓷,纺织三个行业的发展自己结合课本去看。
商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1)商周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大商人,商人地位得到提高(3)秦汉时期:受时间地点限制,艰难发展,总体水平不高(4)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发达,,除丝绸之路外,出现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贸易中,陆路交通也很发达,柜坊(最早的银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时期:出现纸币交子;“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不是主要财源);对外贸易发达。
瓦肆等娱乐场所增多。
元朝交通便利,首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出现雇用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形成地区性的商业集团——商帮,会馆出现。
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我国城市发展:政治军事中心-商业中心经济政策:土地制度: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代表:周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度。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均田制(土地国有制)遭破坏。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国家应对土地兼并的措施:一条鞭法(明),王安石变法,均田制。
井田制废除过程:管仲:收鱼盐之利——商鞅:法律形式废除。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生产力。
原先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其他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
影响:解放生产力。
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主要承担者。
制造了贯穿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均田制:隋唐均实施均田制。
政府按户数人口给予土地。
农民每年给政府赋税。
农民得到土地。
获得生活来源。
意义:缓解了阶级矛盾。
实施条件: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宋:不抑制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详细见书。
本节知识点散乱不堪,是重点难点,需要课后仔细梳理,相互结合。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支持国家:葡萄牙迪亚士1487 到达好望角达伽马1497 到达印度西班牙(相信地圆说)哥伦布(葡萄牙人)1492美洲大陆麦哲伦(葡萄牙人)1519-1522 环球航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交汇,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荷兰(海上马车夫)成立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
)十七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奠定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三次战争1588 英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取代荷兰海上殖民帝国地位,夺取新阿姆斯特丹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英国在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的过程中颁布的条例,其目的是为了发展本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增强自己在争霸中的力量。
)18世纪中期英法战争,法国战败,确立世界霸主地位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一革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是其标志性成果;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1807年轮船(美,富尔顿);1814年火车机车(英、史蒂芬孙,)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80年代电灯,90年代意大利人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③: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压在民族资本主义身上的三座大山官僚资本主义:雏形始于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正式开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1949新中国成立帝国主义:1840-1949封建主义:终结于1912年南京国民临时政府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文革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一五计划(1953~1957)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1953年-1956年底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 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文革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进行国民积极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经济特区建立1985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 开放上海浦东1992初南方谈话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200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特点:持续时间长(1929-1933),规模大(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性强。
胡佛政策:坚持自由放任政策,仅在极少领域采用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罗斯福新政(1933):金融方面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工业方面2、复兴工业(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方面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社会福利方面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逐渐走出低谷,1939年美国工业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 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根除经济危机。
至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式拉开序幕(凯恩斯主义)注意是正式!!!此前也存在!凯恩斯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二战后(1945)-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进入滞胀时期,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出现混合经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福利国家规模不断缩小福利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