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心理分析
腐败行为的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腐败行为的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刘宁(吉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也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系统研究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对腐败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其特征,对于深入了解腐败问题,进而探寻预防性的对策,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腐败行为;社会心理;心理因素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3-0022-07收稿时间:2019-01-13作者简介:刘宁(1978—),男,内蒙古通辽人,吉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理论与政策。
腐败行为,作为一种以私利为目的,以不正当使用公共权力为主要特征的行为,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已成为严重威胁社会秩序、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恶性毒瘤。
产生腐败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广大学者已经从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在研究中不难发现,心理因素尤其是社会心理因素在腐败行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是较为突出的。
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关系紧密,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和现实呈现。
因此,在研究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时,充分认识心理因素对腐败行为产生的影响,对于探寻预防腐败行为对策、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腐败行为心理分析的必要性腐败行为的主体是人,腐败行为也就是人的行为,因而,在研究腐败行为的过程中,必然要对腐败行为人进行全面分析。
现实中,可以看到很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腐败行为产生影响,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个人觉悟、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所以,腐败行为的产生是多种环境、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但是,在对腐败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如果忽视腐败行为人的心理因素,那么,分析的结果将是片面的、浅显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浅谈腐败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浅谈腐败心理的表现及对策2011年第45期(总第82期)一、腐败心理的表现1.“侥幸”心理。
党和政府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工作纪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腐败分子大多是明知故犯,其中侥幸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使当权者一意孤行,铤而走险,陷入深渊。
2.“攀比”心理。
个别党员干部在社会生活中不是比党性、比奉献、比成绩,而是没有节制的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致使心里失衡,有的人则为自己能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名利,甚至违纪违法。
3.“不满足”心理。
从近来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来看,腐败分子并非家庭生活困难、经济窘迫,而主要原因是私欲膨胀,贪一千想一万,贪了一万想十万,受这种心理支配的人会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钱财。
4.“不自觉”心理。
个别党员干部在最初的腐败行为中,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进行腐败活动,他或许只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作出的一种自发行为。
起初只是碍于亲戚和朋友的情面对他们开了方便之门或收受了他们的财物,这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进行腐败活动,可能认为是在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
5.“附恶”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以腐败为耻,反视腐败为能耐,他们思想麻木,对腐败现象视而不见,闻而不愤,甚至受腐败消极因素影响,“你贪我也贪”,“不贪白不贪”,由不敢贪到试贪,由小贪发展到肆无忌惮的大贪,最终变成了吞食国家财产的蛀虫。
6.“弥补”心理。
一些老党员老干部,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可快到退休的时候却往往产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总感觉付出太多,收获太小,生活太清苦,“权”是自己“挣”的,理应“还本付息”,必然导致心理扭曲,容易被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所左右,最后发展到不断地追逐金钱,腐败便不可避免。
7.“负气”心理。
生活中有些人员看不惯别人腐败的所作所为,但又不从思想上自觉加以抵制,以致心理失衡,赌气做出了腐败之事。
这些人平时工作也有所成绩,但同时又经不起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一旦有了机会,便动用手中的权力,以身试腐。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心理方面进行分析:
1. 物质诱惑:许多官员在担任职务期间会接触到各种资源和权力,这让他们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
一些官员可能会开始为自己谋取私利,以满足经济上的渴望。
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自我辩护,认为这样做并没有违法或者道德上的错误。
2. 自我权力感:一些官员可能会因为身居高位,拥有大量的权力而感到满足。
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会越来越追求掌控和掌权,导致出现一种“度越用越高”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常常会造成官员的专断和孤立,他们不愿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3. 社会压力:社会舆论和公众对官员的期望是巨大而复杂的。
官员可能会感到被迫符合观念的道德水准,感到压力和不安,试图通过腐败减少这些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将自己的目标转向一些利润高、风险低的领域,来表现自己的成就和力量。
4. 道德沉淀:官员长期以来在体制中工作,接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一些官员可能会对腐败行为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视其为“自然”和“合情合理”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有一种自我辩护的心理,或者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或惩罚。
综上,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诱惑、自我权力感、社会压力和道德沉淀等方面的因素。
理性认识这些原
因,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减少官员腐败行为的发生。
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
05
腐败现象的治理对策
完善监督制度
增强监督力度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确保他们遵守法 律法规。
多元化监督方式
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如媒体监督、公民监督、党内监督等,使监 督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加强监督文化建设
培养公民的监督意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形成全民反 腐的氛围。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缺乏自我约束心理
缺乏自我约束心理是指在一些人中存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 的缺失。这些人往往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无法有效地控制 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从而容易走向腐败的道路。
这种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于自我控制的缺失,对于自身行为的 失控,以及对于情绪的无法自我调节。这些人可能会因为一 时的冲动或者情绪的波动而做出不当的行为,从而走上腐败 的道路。
不良竞争心理
不良竞争心理是指在一些人中存在的一种不正当的竞争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会使 人们为了获取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如弄虚作假、 欺诈、行贿等行为。
这种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于竞争的过度追求,对于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的过度关注 ,以及对于不正当手段的过度依赖。这些人可能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甚至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教育内片面化
一些地区的教育内容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 素质的培养,使得一些人对于道德准则和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发生腐败行为 。
03
腐败现象发生的制度原因
监督制度原因
监督制度不健全
监督制度未能覆盖公共权力的各个方面,导致腐败行为难以被 发现和惩处。
缺乏独立性
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难以 对腐败现象进行查处。
腐败现象的普遍性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在当今社会,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给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社会治理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破坏了社会正义,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腐败行为的形成,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心理驱动力。
对腐败心理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内在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对于净化社会风气,防范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腐败心理的典型特征腐败行为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心理驱动力,腐败者通常具有以下典型心理特征:1. 贪婪欲望。
腐败者通常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望,他们渴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巨大的利益,一味追求财富的满足。
2. 不满足心理。
腐败者常常对已有的财富地位不满足,内心空虚,渴望通过腐败手段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以填补自己的心灵空虚。
3. 势力欲望。
部分腐败者希望通过权力或职位达到控制他人和事物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达到支配他人、实现个人目标的目的。
4. 不良的职业心态。
腐败者常常具有侥幸心理和投机心态,认为只要不被发现,就能够逍遥法外,这种不负责任的职业心态是腐败行为的一大诱因。
5. 缺乏道德观念。
腐败者往往缺乏对社会道德的敬畏和尊重,对职业操守缺乏自觉,对社会责任没有意识,造成了他们放任自己的腐败行为。
腐败心理的预防措施针对腐败心理的典型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 加强道德教育。
对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社会组织负责人等重要岗位人员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2. 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权力运行和决策程序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腐败行为,减少腐败事件的发生。
3. 提高薪酬福利待遇。
提高公职人员的薪酬水平,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促使他们依法公正办事,提高廉洁自律意识。
4. 增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
5.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类媒体宣传腐败案件的查处和打击成果,向公众宣传腐败行为的危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腐败是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腐败行为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腐败心理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了解和分析典型的腐败心理,对于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我们也需要探讨对腐败心理进行干预和纠正的方法。
本文对典型腐败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权力欲望权力欲望是腐败心理的典型表现之一。
权力可以给人带来支配和控制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可以给予人丰厚的物质利益。
部分人对权力的渴望会导致他们为了谋取或者保住权力而采取不择手段的行为,从而滋生腐败。
这种腐败心理的持有者往往认为自己处于特权地位,可以置之处高且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在工作中,他们不择手段地谋取自己的私利,甚至会腐蚀他人的利益,并以权力为护身符来逃避惩罚。
对抗权力欲望的腐败心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康的权力观。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权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和组织,而不是用于谋取自己私利的工具。
需要建立健全的权力制衡机制,让权力不再集中在个别人手中。
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滥用职权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制裁,让腐败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二、利益追逐利益追逐是腐败心理的另一重要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谋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不择手段,利用职权和资源来获利。
他们会将公共资源作为私人财产加以挪用、侵吞或者故意放任他人侵吞,以满足个人欲望。
这种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也会导致公平公正的受损,破坏社会秩序。
对于利益追逐的腐败心理,需要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让遵纪守法者受到应有的表彰和奖励,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
也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于利益追逐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处,杜绝恶意侵吞、挪用公款等行为的发生。
在组织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资源使用的程序和流程,防止资源被利益追逐者所侵吞。
三、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腐败心理的又一重要表现。
探析党员干部腐败心理原因及腐败防控措施
探析党员干部腐败心理原因及腐败防控措施作者:王莹华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8期摘要:腐败主要表现为利用职业专长、职务便利或专业知识侵犯侵占公共财产、款物挪用、行贿受贿、私分罚没财物。
党员干部腐败行为是多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分析了党员干部腐败心理表现为特权心理、侥幸心理、补偿性心理等八种类型。
提出了腐败防控措施主要有构建科学教育体系、优化外部环境、健全和落实反腐机制。
关键词:党员干部;腐败心理;原因;心理干预;对策党员干部腐败是受到腐败心理影响及支配下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每一个腐败党员干部内心深处都有异常的心理表现,导致了腐败行为。
一、党员干部腐败心理表现根据大量数据和腐败党员干部案例分析,腐败心理现象主要有八种类型。
(一)特权心理。
腐败党员干部认为权力即意味着财富,为了满足特权心理,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行为。
甘肃省合作市森林公安局原局长包世华自2014年任局长以来,三年内公车私用114次,用罚没款公款旅游,他认为这些是小问题,不值得被纪检监察机关关注。
(二)侥幸心理。
腐败党员干部明知腐败行为必定触犯法律,但在侥幸心理支配下不收手。
(三)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指个体通过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以得到某种补偿或超越,是一种以过分行动寻求解脱的心理防御机制。
湖南省常德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武福曾作为援藏优秀干部,在西藏南部地区海拔4000米的隆子县担任县委书记职务,自认为吃了苦应该得到补償。
他回湖南任职后看到一些老板坐豪车住阔宅,心里更加不平衡疯狂敛财。
(四)盲从心理。
盲从即不假思索地在知觉、判断等方面跟从、追随他人愿望的心理倾向。
原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勇表达悔意,“思想上的庸俗化让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党内生活的庸俗化让我更加放纵自己;社会风俗的庸俗化改造了我的思想;政治原则的庸俗化支配了我的行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庸俗化让我禁不住各种诱惑;待人接物的庸俗化麻醉了我的神经。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腐败心理指的是使人贪婪、急功近利、追求私利、不择手段等心理倾向,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对腐败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是研究腐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腐败心理往往源于人的欲望和利益诱惑。
有些人在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时,往往放弃道德底线以谋求个人私利。
心理分析可以深入探究腐败者的内心世界,找出其腐败动机和心理需求,从而揭示腐败行为的根源。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也可以帮助预防腐败的发生。
通过对腐败者的心理分析,可以提前发现腐败的迹象和风险,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对于那些有权力、贪图私利的人,可以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提高责任感和廉洁意识,从而防止腐败的发生。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
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和物质欲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经常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形式进行腐败,这是一种典型的腐败心理。
为了预防这种腐败心理的发生,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腐败行为。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监督。
腐败问题不仅是腐败者个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强化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腐败。
在预防腐败中,可以通过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加强舆论监督,提高社会参与度等方式,让整个社会形成对腐败的高度警惕,共同维护社会的廉洁和公正。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腐败是一个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腐败现象。
腐败心理是导致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根源之一,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分析典型腐败者的心理特征,并提出预防腐败的建议。
1. 金钱至上心理典型腐败者的金钱至上心理非常严重,他们把金钱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他们的世界里,金钱是一切的根源。
他们追求的不是合法的获得,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赚钱。
典型腐败者的金钱至上心理与贪欲、自私、利己主义等心态有关。
2. 特权和权利观念典型腐败者有特权和权利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享有免责和优先权。
由于这种特殊身份和特权地位,他们有机会从公共事务中获得利益。
他们认为他们的权利高于其他人,可以免除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3. 安逸享乐心理典型腐败者追求安逸享乐心理,他们不愿意承担任何艰苦的工作,希望通过腐败手段获得不劳而获的利益。
他们认为公职是追求私利的手段,而不是为公众服务的责任。
4. 缺乏自我控制心理典型腐败者缺乏自我控制心理,他们不能控制他们的欲望和冲动,往往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有害社会和国家。
他们可能试图为自己的腐败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由,以平息内心的愧疚。
预防腐败的建议1. 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
对于那些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需要加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
这样可以减少腐败发生的根源。
2.优化法律体系优化法律体系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立公正、透明、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管和惩罚力度,使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提高违法成本和决策者的风险,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和蔓延。
3. 增强公民文化和道德素质通过增强公民文化和道德素质,可以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减少腐败者的数量。
对于腐败行为,公民应该积极揭发和举报,使其受到惩罚。
4. 提高政府监管提高政府监管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自我监督和监管,建立有效的内部机制,切实落实关于防止腐败的制度和规定,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管,确保公共资源的正确使用。
反腐倡廉国内反腐败官员的心理分析
反腐倡廉国内反腐败官员的心理分析反腐倡廉——国内反腐败官员的心理分析在中国的国内反腐败斗争中,反腐倡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口号和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认识到,要真正解决腐败问题,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和加大监督力度,还需要深入思考反腐败官员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因。
本文将对国内反腐败官员的心理分析进行探讨。
一、权力欲望的滋生权力是引诱腐败的最根本因素之一。
反腐败官员在反腐斗争的舞台上,扮演着关键角色,掌握着特权和决策权。
而权力的滋生也会滋长他们内心的腐化因子。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腐败官员会面对怎样的困惑和选择?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二、道德缺失的心理堕落在权力的驱使下,一些反腐败官员可能会产生道德缺失的心理堕落。
他们可能意识到贪污、受贿和滥用职权是错误的,但他们在面对诱惑时,往往会因为个人私利放弃对道德的坚守。
这是一种心理衡量和权衡的过程,当他们认为违法腐败能换取更多的利益时,道德的底线往往会被逐渐抛弃。
三、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为了应对内心的冲突和负罪感,一些腐败官员会采取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
他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借口和自我辩解来洗白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例如,他们可能声称他们的贪污行为是为了救人性命或者经济发展,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这种心理机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自我安慰和解脱的方式。
四、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对一些反腐败官员来说,拥有权力地位也是一种满足自我价值和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通过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地位,他们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崇拜。
这种心理需求驱使着他们去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进一步加剧了腐败问题。
五、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在腐败官员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能会使用否认、逃避或者投射等防御机制来对抗内心的焦虑和矛盾感。
例如,他们会否认自己的腐败行为,把责任推给他人,或者故意忽略自己的错误行为。
这些机制帮助他们维持自尊和掩盖内心的真实动机。
六、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后,反腐败官员的内心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腐败是指在为官、经商、做事等活动中侵吞财物、挪用公款、受贿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全体人民的利益,也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令人厌恶。
腐败心理是指在腐败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因为腐败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所以腐败行为中要有特定的心理因素,才会促使该行为的发生。
下面就对典型腐败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贪婪心理。
贪婪心理是腐败现象中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心理因素之一。
对于某些人来说,财富就是一切,一旦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就会产生更强烈的贪婪心理。
这就会促使他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
此外,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的自私自利而产生贪婪心理,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危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应对措施:加大反贪力度,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树立公正正义的道德理念。
二、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指一些人认为自己能够获得特权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暂时逃避法律的制裁。
比如一些公职人员认为他们接受贿赂时只是“临时过路费”,不至于逃不过法律制裁。
这些人认为通过修图搞好关系能够成功逃脱。
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的腐败活动越来越大胆,最终导致腐败事业的败局。
应对措施: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法律制度,切实打击腐败现象,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公职人员受贿作恶的惩罚性。
三、权力欲望。
权力欲望也是腐败现象中最为普遍的心理因素之一。
在职务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一些人会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公共事物,从中获取自己的私利。
一些官员往往会把职务当成个人赚钱的工具。
应对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加强司法保障。
四、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是造成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现象往往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
当一个人进入腐败的组织时,很难不受到身边腐败人员的影响,很难说他不被腐败所腐化。
一些官员之所以腐败,往往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些腐败组织中,这些组织不仅能够提供帮助,还能够提供资源。
应对措施:打破腐败组织,加强监管,依法惩治腐败分子。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腐败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无论是在政府机构、企业单位还是个人生活中,都可能存在腐败现象。
腐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贪污受贿,也可以是徇私舞弊,更可以是玩忽职守。
而导致腐败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其中腐败心理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分析典型的腐败心理,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
一、权力欲望许多腐败行为往往与权力欲望有关。
对于那些拥有权力的人而言,很容易沉溺于权力的巨大诱惑中。
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权力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心理状态很容易让他们忽视道德和法律的限制,而沉溺于腐败行为之中。
预防方法:提高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监督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地遏制权力的滥用,同时也需要对权力的行使进行限制,防止个人权力过大,从而降低腐败的可能性。
二、贪婪欲望贪婪是另一个导致腐败的典型心理,有些人因为不满足于现有的财富地位,一味地追求更多的利益。
这种贪婪心理会让他们不择手段地去获取利益,包括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行为。
这也是许多腐败案件中被提及最多的心理因素。
预防方法:加强对贪污受贿行为的打击,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提高国民的法制观念。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弘扬诚信正直的价值观,从根本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利己主义一些人在处理公务时,由于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往往会忽视公共利益。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到利益,其他的事情可以不管不顾。
这种利己主义观念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出现,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他人和社会。
预防方法:加强对公共利益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
同时也需要通过立法等手段约束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行为,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腐败分子。
四、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许多腐败行为的驱动力之一,一些人因为过分追求个人荣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地去谋取利益。
他们为了迎合领导或者社会的要求,往往忽视了自己应有的职责和道德底线,从而滑入腐败的深渊。
预防方法: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那些勇于担当,敢于担责的人,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个人自律意识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心理分析视阈下高校腐败行为过程及应对举措
件数量都 呈现 出逐 渐增长的势 头。心理 学研 究表 明 , 的各种行 为都是在相应心理 的支配下进行 人
的, 高校 腐败也概 莫能外。造成 高校腐败行 为的相 关心理 存在萌 芽、 初步形成 、 发展 与成熟 以及 消
退 四个 阶段性 的过程 , 在不 同的阶段 高校 腐败 者分别具有 不同的心理 。因此 , 真把握 高校腐败 要认
步形成 时期 、 发展 与成熟 时期 以及 消退 时期 四个 阶段性 的过程 。 这 四个 阶段 进行 剖析 将 帮助 对 我们从 心理层 面更 科学 地看 待高 校腐败 问题 。
( ) 败心 理 的萌 芽时期 一 腐
很多高校腐败者 , 尚未拥有相关权力 的时候 , 已经滋生出腐败心理 , 在 就 这为其以后 的腐 败行为埋下了罪恶的种子。因此 , 腐败心理的萌芽时期 , 可以追溯到腐败者还不拥有高校权力
定权 , 都掌握在高校手中, 甚至可以说掌握在高校内部相关的身居较高职位 的领导干部手 中。 高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 已然掌握可以决定一个学生教育权实现与否的生杀大权 。再 比如学
位授予领域 , 高校腐败也滋生其中, 一些商人和政客运用手 中掌握的资源 , 通过不正当的渠道 获得别 人 多年苦 读 才能够 获 得 的学 位 , 学位 买卖 事件 层 出不 穷 , 校学 位授 予 的钱 权 交 易 、 高 权
已然 来 临 !
视
点
二、 高校腐败行为 的心理过程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在相应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 ,高校腐败行为也不例 外, 它们也是在高校腐败者 自身的各种心理因素支配下而产生的。 高校腐败者 自身的心理因素
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内因, 外部的高校腐败行为则是腐败者 内部心理的具象表现 。 现有各种研究表明, 高校腐败者并不是突然就具有了腐败的想法 , 其腐败心理也不会一如 既往地持续下去, 高校腐败者的心理其实是一个动态且发展的过程 , 间要 经历萌芽时期 、 其 初
官员腐败的心理分析及其心理干预
官员腐败的心理分析及其心理干预官员的腐败行为是多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官员腐败心理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再到心理结构总体质变的过程。
官员的腐败心理主要有特权心理、贪婪心理、畸形攀比心理、侥幸心理、过度补偿心理、盲从心理和定势心理等。
官员自身的人格缺陷、认知偏差、情感错位和意志薄弱等是其产生腐败心理的决定性因素。
对官员的心理干预包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养官员健全人格;建立心理评估机制,关注官员心理健康;调控需要结构,树立官员合理的需要观;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训练,提高官员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
标签:腐败官员;腐败心理;心理干预腐败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反腐败是全党、全国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预防官员腐败除了要加强国家廉政制度建设、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外,还要关注并重视官员腐败心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历程,有效防止官员的心理病变。
从官员个体角度看,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是导致个别官员腐败的外因,腐败心理才是诱发腐败行为的直接内因,即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因此,对官员的腐败心理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为解释腐败现象的发生提供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有效预防腐败提供政策建议。
一、官员腐败的心理分析官员腐败行为是指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一般而言,任何腐败行为的发生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
其中公共权力是官员腐败行为的物质前提,腐败动机是内在直接动因,腐败机会是外在诱因。
虽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其中腐败动机具有决定性作用。
处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同样的诱惑,之所以有的官员能恪守节操,而有的却变节腐化,就是腐败动机的作用。
官员的腐败动机是由其不合理的需要引导和激发的,腐败动机的形成大都有一个从初识、试探到被动参与,再到主动出击甚至“最后疯狂”的渐进心理过程。
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
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腐败,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病疾。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反腐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消除腐败,加强自身的廉正建设,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反腐败斗争,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腐败现象仍然在蔓延滋长。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很快,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只有清楚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源头所在,正本清源,才有助于解决腐败问题。
对于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对腐败现象进行剖析,据此提出根除腐败现象的政策建议,为最终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提供参考。
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是指社会肌体的腐烂变质,其本质是社会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退化与堕落。
从纵向上看,腐败现象在每一个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从横向上着,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又有不同的腐败现象。
在现阶段,腐败现象有三个层次,即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
权力腐败是以职权非法谋取私利,如权钱交易;行业腐败是以职业非法谋取私利,如乱收费贪污或挪用公款等;社会腐败是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以及社会治安的混乱。
在这三个层次中,权力腐败是整个社会腐败的核心,行业腐败是权利腐败的延伸和扩展,社会腐败是国家公共权力不能正常运行的结果。
二、腐败现象的心理原因透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
可见个人腐败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
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一切腐败行为,都是为了牟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蔓延,在心理因素的直接支配下,是引起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腐败的群体心理透视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
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一、经济根源: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漏洞为腐败提供了可能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论任何的社会行为,背后总是存在着经济原因,物质利益永远是人们的最原始动机。
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转型期间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
1.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过分干预导致寻租泛滥经济体制的转型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国在社会转型之前,政治方面,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纲领,人们不注重经济建设,只追求政治斗争,对资本主义进行完全的批判和抵制,在当时人们不会也不敢去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而在经济方面,实行完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的公有制经济以及平均分配的分配制度。
所有的经济运营、资源分配和产品分配都是由政府操作,人们收入水平大体相似,消费水平也相差不多,所以不会有去追求额外的个人利益的冲动和欲望。
但是这种状态却导致了经济发展异常缓慢,绝对的平均导致了平均的贫困,不利于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后,社会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党和国家把经济重心从政治斗争转了经济建设。
而且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也改为生产力标准。
全社会人民脱贫致富的要求非常强烈,所以形成了追求利益的强烈欲望和冲动。
在经济体制上,不再排斥所有非公有制成分,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这样一时之间不同的经济成份的企业经营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但是由于竞争能力不同,不同的经济主体实现利益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造成了利益分化现象。
各个主体无不把自己利益最大化作为奋斗目标,这也助长了一些公务人员和经济主体通过权钱交易来获得更大收益的行为。
比如:一些利益主体拥有财富,但是没有权力,他们就希望用手中的财富来换取权力,进而在获得更大的财富。
所以就会掌权者送礼行贿,达到自己增加财富的目的。
而另一方面许多掌权者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比别人高,理所应当应该享受更大的经济财富,对自己目前的收入不满足,心里产生严重的不平衡性,所以在面对一些送礼者的时候就无法抵制,更有甚者,会想尽办法索贿,只有有人有求于自己,便会狮子大开口,索要钱财和“好处”。
腐败群体的病态心理分析及根源探究
腐败群体的病态心理分析及根源探究作者:李涵周琦李红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30期摘要腐败既是一种社会综合症,又是在腐败心理作用下的能动结果。
深入挖掘腐败形成心理演变过程,归纳其现象表征,分析其主观动因和外部诱因,提炼腐败产生的各类充分心理因素,进而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反腐策略,能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腐败群体病态心理动机反腐倡廉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依托于以下两项研究课题:1.四川省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2014年立项课题(LJWH1401):腐败群体的病态心理分析及根源分析;2.内江师范学院2014年度思政专项立项课题(14SZ06):基于构建廉洁政治背景下的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李涵,硕士研究生,内江师范学院纪委、监审处监察科科长;周琦,成都工业学院纪委;李红霞,内江师范学院纪委。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297-02腐败作为一种长期伴随人类社会演变进程中的非主流历史现象,或者作为人的一种个体非正常行为,不仅破坏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社会财富的绝对浪费,更为恶劣的是引导社会从正义与公平逐渐滑向邪恶与失衡,最终导致人性的泯灭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倒退。
腐败行为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可扩散、易传(感)染的过程,其影响因子是复杂的、多样的。
它总伴随这样一个堕落与腐化的过程:在一定诱因刺激下,触碰了某些社会个体人的不良心理需求,摧毁了其健康心理防线,敞开了个体腐败动机之门,进而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最终掉进腐败行为的罪恶深渊。
一、腐败心理与腐败行为的辩证关系所谓腐败行为,即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
苏满满(2004)将此诠释为:腐败行为=公共权力(物质条件)+腐败动机(心理条件)+腐败机会(制度条件);李晓明(2010)据此提出“腐败三动力”理论,即“本能—腐败的原动力;冲突—腐败的内动力;机会—腐败的外动力”。
落马八种心态个人检查剖析
落马八种心态个人检查剖析自开展整风肃纪实践活动以来,本人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充分认识到落马干部“八种心态”的危害性,通过观看《落马干部”八种心态”警示录》,使我的灵魂得到了进一步洗礼和净化,心灵受到了震憾,警示片中的涉案人员都曾受到组Z的良好培养教育,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权力,也曾对社会、对群众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却因为在各种诱惑面前难以自控,导致政治上蜕化变质、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做为一名教育系统的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查摆、对照,特别是联系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查找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现将个人检查对照情况总结如下:一、存在的问题(一)表面信仰坚定实则理想丧失的“虚无心”方面。
本人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在对照日常支部安排学习方面,只按照组Z要求和工作需求,被动的学,没能从思想上把学习放在首位,把理论武装抓在手上,没有真正将理论内化为价值取向、思维素养、理念思路。
(二)顺境进取逆境颓废的“玻璃心”方面。
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有时因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三)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贪婪心”方面。
规矩意识淡化,防微杜渐的警觉性不足,对《纪律处分条例》《廉洁准则》和党的优良传统规矩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严管和厚爱的工作方式结合的不好,激励和约束并重实现的不到位,不能做到严肃批评,问责追责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
(四)台上道貌岸然台下放纵欲望的“享乐心”方面。
厉行节约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有时对待分管的教职工要求不严、管理不严,勤俭办事考虑得不够细致,在办公耗材、节约水电等细节方面存在浪费现象。
(五)口号震天响行动轻飘飘的“作秀心”方面。
“以会议贯彻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时有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腐败的心理分析
腐败产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
1.攀比心理。
任何人都是在与周围人们的比较中生存和发展的,不管自己的状况怎样,只要比周围大多数人好,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反之则有一种失落感。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有些昔日以政治地位为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失去平衡,从而产生畸形心态。
在我国现阶段,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还是很有限的,一些人受不了“清贫”,就开始想尽办法去捞钱,走上了一条快捷的“致富”之路——贪污受贿。
2.补偿心理。
大部分腐败分子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以前吃亏受苦太多了,现在既然可以权钱交易,何不乘机大捞一把,补偿补偿,找回应有的快乐和享受。
这种心理使这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疯狂地大量聚敛不义之财。
3.投机心理。
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一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和碰撞,有时会出现某种无序状态。
二是在改革的不同层次的衔接上,不可能绝对吻合,从而也会导致某些脱节和失控。
三是不同领域的改革难以完全同步,同时到位,这样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方面就会造成滞后或漏洞,等等。
一部分人就是抱着投机侥幸心理,钻政策、制度、法律、管理的空子,
一旦得逞,便屡试不止。
4、侥幸心理。
少数中层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侥幸心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纪违法的,但经不起金钱的诱惑,铤而走险,采取“高明”的手段,借“合法”的外衣行非法之事。
5.成瘾心理。
人在初始作奸犯科时,往往伴有成功的喜悦与害怕被发现的不安心理。
随着屡屡得手不断尝到甜头,其贪婪之心得到强化,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和习惯;遇到稍有吸引力的目标就不由自主地下手,只有下手才能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紧张,而不下手则会感到特别的痛苦与不安。
由于发现和打击不力,一些腐败分子屡屡得手,慢慢形成了不干不行的成瘾心理,在这种欲罢不能的成瘾心理促使下,他们欲壑难填,在腐败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上述这些病态心理是腐败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
所以,预防和遏制腐败,不仅要从完善社会的外部制度入手,更应对公职人员的心理进行教育和救治,通过塑造国家公职人员健康的心理素质来抵制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