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
腐败,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病疾。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反腐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消除腐败,加强自身的廉正建设,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反腐败斗争,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腐败现象仍然在蔓延滋长。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很快,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只有清楚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源头所在,正本清源,才有助于解决腐败问题。

对于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对腐败现象进行剖析,据此提出根除腐败现象的政策建议,为最终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提供参考。

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是指社会肌体的腐烂变质,其本质是社会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退化与堕落。

从纵向上看,腐败现象在每一个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从横向上着,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又有不同的腐败现象。

在现阶段,腐败现象有三个层次,即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

权力腐败是以职权非法谋取私利,如权钱交易;行业腐败是以职业非法谋取私利,如乱收费贪污或挪用公款等;社会腐败是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以及社会治安的混乱。

在这三个层次中,权力腐败是整个社会腐败的核心,行业腐败是权利腐败的延伸和扩展,社会腐败是国家公共权力不能正常运行的结果。

二、腐败现象的心理原因透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

可见个人腐败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
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

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一切腐败行为,都是为了牟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蔓延,在心理因素的直接支配下,是引起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腐败的群体心理透视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按照概念,团伙也是群体的一种,属于消极群体,其最大的功用在于为腐败分子提供消除焦虑的安全需要。

这类人对自己的腐败行为有一定的认识,但总是企图通过责任分散来达到逃避惩罚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称之为“群体安全心理’, 四。

这种群体安全心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法不责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是腐败团伙的心理屏障。

在他们看来,任何腐败行为只要是大家普遍为之的,即使违法出格也是安全的。

因为法律不可能把众多的触犯者都加以惩罚,所以从事这种腐败行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许多政府官员,公职人员卷人腐败的泥潭之中,都是源于这种心理的支配。

2 .集体决策心理集体决策是某些腐败分子精心策划的一种腐败策略。

他们认为,只要是集体研究决定的就不需个人负责,即使是违法的行为,也没有任何危险,因为犯罪行为是大家共同决定、共同从事的,大家都有责任。

即使出了问题,也不可能只追究一个人。

这种集体决策心理导致腐败行为者在从事腐败行为中较少顾虑,往往会干出单个人不敢干的严重腐败行为。

3 .为公无罪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导致集体腐败的组织心理中更显得突
出和普遍。

他们认为:“不管什么腐败不腐败,只要不直接装人私人腰包,就没有什么行不行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所产生的腐败,往往是利用公权谋取地方利益、团体利益和单位利益,损害的却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

《二)腐败的个体心理透视所谓个体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人们的个性、价值观、态度、意志、气质、性格均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腐败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腐败者个人的心理畸形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

1 .贪婪心理因素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

贪婪心理的产生是个人私欲恶性膨胀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有的党员干部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败下阵来。

他们贪权、贪财、贪色、贪图享乐,沉迷于灯红酒绿,追求奢侈享乐,个人私欲极度膨胀。

由于国家的工资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极少领导干部就把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最后走向腐败堕落。

纵观所有腐败案件,虽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其腐败分子都具有贪婪的心理,腐败正是从贪婪开始的。

2 、从众心理因素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独立,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主要取决于从众行为本身的性质和社会意义。

这种心理对权力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的争取的一切,都是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明,在群体压力下,容易使自己本来坚定的信念动摇,使其预测到如果坚持自己的原则会是怎样的结果,顺应“潮流”又会是怎样的结果,然而最后还是想到自身的利益而随波逐流。

这也是反腐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3 、侥幸心理因素一般而言,腐败分子都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对他们有害的事情绝不会去做。

他们不是不知道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而是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腐败行为根本不会被发现。

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腐败堕落。

三、腐败现象的预防及对策(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腐败行为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贪婪心理还是失衡心理,其产生的根源都是不正确的心理和观念。

因此,预防腐败要从教育抓起。

通过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服服务的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牢固建立起防腐抗变的思想防线。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于贪污腐败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

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其核心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

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是自省自律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断地进行对比检查,与先进找差距,深人持久地学习马列理论,增强
爱国主义热情,在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力争使自己成为先进典型,这样,根源性腐败就没有立足之地和蔓延的市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来。

《二)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建设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很大程度建立在权力制约机制的缺陷上,他们“伸不伸手”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约束程度的强弱,也就是取决于腐败机会的多寡。

约束力越大.腐败机会就越少,腐败分子就不敢轻易伸手。

只有当约束力小,腐败机会多,对成功地实施腐败有相当的把握之后,他们才敢一步越雷池。

因此,必须加强权力制约制度建设,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

第一,要改革法律和规章制度中的不合理方面。

如在职务消费方面,除保留少量界限明晰、可量化的公务接待等公务费用外,其余相关费用可按照职务、工作性质确定相应的额度进人干部的工资,节约归己,超支自负。

在自由裁量权方面,逐步缩小自由裁量的幅度,完全可以取消自由裁量的,坚决予以取消。

在政策规避等方面,能做出界定的,也要做出相应的政策规范和限制。

第二,应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腐败行为,严厉打击腐败。

一方面可以使腐败者看到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发挥刑罚的威慑功能,令其不敢腐败;另一方面,及时打击腐败,可以给想腐败者以警示,消除其侥幸心理,使其体会到腐败行为的后果,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

(三)强化权力监督制度建设当前,监督不力是导致根源性腐败成风的重要原因。

为此,必须加强对权力运作、各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毛泽东同志在与黄炎增先生谈话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咽首先,要对权力部门建立起跟踪监督制度。

尤其要对重要的权力部门和主要事项的决策过程建立跟踪检查制度,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就跟踪监督到哪里,防止权力滥用,权力失范等问题的发生,自觉置身于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切实加强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发挥纪检察部门监督的主渠道作用。

其次,要建立广泛的民主监督制度,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通过人大、纪检、司法等机关和民主党派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形成制约腐败的强大合力。

特别是要健全、完善反腐败检举有功奖励制度,要奖得让人心动,并积极保护检举人,使其安心放心,使腐败及权力交易、权力袭读化等隐蔽性较强的根源性腐败无处藏身。

马克思早就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 l ' 1 ,新闻媒体以其信息传播上的公开、迅速、广泛,对监督客体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效应。

第三,要在权力运动中建立外部约束机制。

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

我国内部监督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容易受关系的影响,很难对同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行为实行“铁面无私的监督”。

所以结合我们的实际,要建立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l ]朱永新,衰振国.政治心理学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 ( 1 ) [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82 、[ 3 ]胡鞍钢.对腐败问题的枯计和诊断[J ] .北京:清华大学反腐败战略研究会,2001 ( 3 ) . [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3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