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专题:怎样读懂“诗家语”
古代诗歌阅读」读懂“诗家语”5角度(下)
古代诗歌阅读」读懂“诗家语”5角度(下)三、语言跳跃诗家语具有跳跃之特性。
五字或者七字之内往往具体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式上,诗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
概因诗之句式因受字数、韵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之表达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
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
这里逐一浅说:省略句: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
1.略主语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张九龄《望月怀远》)2.略谓语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顾况《洛阳早春》)上下句省略了(流落)和(争鸣);再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上下句省略了(成)(传),这种情况很常见。
3.略宾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是: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为宾语省略了,下句草作为兼语(吹的宾语、生的主语)也省略了。
4.省略虚词成分①略介词。
比如: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②省略连词。
比如:(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省略了表示转折的连词。
③省略助词。
比如:无边(的)落木萧萧(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
(杜甫《登高》)④名物语式,就是整个句子都是由相关联的一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此亦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句式(此从语法角度彼从意象组合之方式角度着眼点不同而已)倒装句:为使句子具摇曳生姿之美,诗家故意错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时候亦是为了格律表达之需要(包括对仗和平仄)或需要强调某一句子成分。
1.主语置谓语后。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
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高考专题复习:读懂“诗家语”课件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
暗:使(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早过大通驿》)
软、轻:使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课堂研学 一、懂得“诗家语”——诗歌语言变形:改变词性
高考对接 找出下面这首诗的词类活用。
插田歌(202X全国卷三)
高考对接 找出下面这首诗的互文。
精卫词(202X卷三)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课堂小结
诗歌的意象组合常会存在跳跃。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强调、声律要求或出于修 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生:升起 怜:喜欢 期:约定
课内固学 翻译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体现的“诗家语”变形方式。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泉壑带(环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重要词语!联想想象!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词类活用、语序、省略)+互文修辞
22
课内固学
翻译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体现的“诗家语”变形方式。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茅茨:茅草屋
一、读懂诗家语
从读懂诗到理解诗பைடு நூலகம்
• 1. 明白表层意思,即能翻译出大意: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 方法:辨明主语、谓语、宾语 • 2. 领会深层意思,即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 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 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 诗歌即以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来 表情、言志、说理
情
思
怜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日忆李白 •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1、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2、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 •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 3、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 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 •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 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 样的高度评价?(3分) 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二、句式变化(倒装):读懂一个句子的基本方法即是找 出句子的主谓宾。当一个句子不能明确其意思的时候,应 当积极的去寻找其主语,谓语,宾语等。
• • • • • • •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PPT
古代诗歌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一、懂点诗歌基本常识(一)古代诗歌分类古代诗歌诗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
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
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
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
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高考重点考查)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
(二)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二、读懂诗家语,方悟诗歌情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名词活用作动词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会文言文 读懂“诗家语”
学会文言文读懂“诗家语”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每个语文教师都很重视。
但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教师只是过分重视研究每年的鉴赏题型,然后分解知识点,教给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辨析文本中的表达技巧等等。
而学生在答卷时又是什么情况呢?好多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诗词的内容,只能根据教师讲解的重点生搬硬套,在答题时胡乱贴标签,答题术语张冠李戴的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要想让学生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
因为古代诗歌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学作品,所以要想让学生读懂诗歌,必须让他们张大“慧眼”,发现诗歌中的文言现象。
一、调整倒装句式由于受到格律的制约,倒装句式在古诗词中极其常见,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作者在这里把语序做了调整,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竹”和“莲”这两个高洁雅致的意象,倒装句式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这首诗是回忆长安景物,这样一调整,表达的重点就成了“香稻”和“碧梧”,是在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
2010年北京卷中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诗中的“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就是倒装句式,如果考生不能按照正常的语序调整成“燕雀巢梧桐,鹓鸾栖枳棘”,就不能读懂这首诗,进而影响答题效果。
二、补充省略句式由于古诗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有的字词便省略浓缩了。
省略的字词,不仅有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还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实词。
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就属于省略主语的情况。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在理解诗歌时就需要学生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
2019高考如何读懂诗歌
表明诗歌体裁
咏柳 (贺不遇 (贾岛)
表明写作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
表明地点类别
书愤 征人怨 春夜喜雨
表明情感
第二步、读作者(知人论世)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 打。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 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 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 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 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 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明确情感+具体分析)
第三步: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注释的内容有: ①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感情; 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 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
【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了什么】
体裁:五绝3,七绝7,五律4,七律1,宋词4, 元曲1;
题材:写景5,思乡4,咏怀4,咏史2,送别1, 登临1,咏物1;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 体裁,章法,风格;
手法: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接 胸臆,情景交融。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特点
1.重诗歌,轻词曲。(但2013宋 词11篇) 2.注重比较鉴赏。 3.注重考察表达技巧。 4.注重情景分析。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十讲专题02读诗基本法二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含解析20190220133
专题02 读诗基本法(二)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一、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1、诗歌鉴赏障碍(1)语言理解障碍:①省略②语序③词类活用④词义解读(2)文学欣赏障碍:⑤修辞(用典)⑥意象(3)文化传承障碍:⑦节气文化⑧礼仪文化⑨官场文化⑩民俗文化(婚姻爱情文化)2、读懂诗家语“四步法”(1)推敲字词标注名词(古诗词“意象”),查找动词或形容词;落实文言词类活用,猜想关键词的语境义;把古诗词当成文言文来读。
(2)补充内容古诗词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和留白等。
(3)调整语序还原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移位等。
(4)整合诗句前后连缀,解读为意思完整通顺的语句或古诗词画面。
一般包含时、地、景、物、人、事(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
知识补充古诗中的特殊句式一、并列式诗句这种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东边日出/西边雨北风卷地/白草折月落/乌啼/霜满天二、主谓式诗句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主语,后一部分是谓语。
几处早莺/争暖树明月/出天山乱花/渐欲迷人眼轻舟/已过万重山二月春风/似剪刀玉人/何处教吹萧(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一树梨花/压海棠杖藜/扶我过桥东三、动宾式诗句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动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心理活动,宾语表示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
但悲/不见九州同拈断/数茎须独钓/寒江雪常恨/春归无觅处最爱/湖东行不足劝/君更尽一杯酒问/君能有几多愁唯见/长见天际流不教/胡马度阴山四、偏正式诗句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修饰、限制语是偏的一部分,中心语是正的一部分绿杨阴里/白沙堤孤舟/蓑笠翁边秋/一雁声离离/原上草二十四桥/明月夜铁马秋风/大散关芳草萋萋/鹦鹉洲五、补充式诗句这种诗句类型由两部分构成。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诗家语”,就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样式,在文字词语运用中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特色。
“诗家语”之说的最早出处,是在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讲到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给一个前来应试的学子修改诗句,没有改动原诗之意,只是变换了其中词语的顺序,然后提到,“诗家语,如此乃健”。
自此以后,“诗家语”便成为古人在探讨研究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诗歌语法理论之一。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导说,想学习古典诗词创作,对现代人来说,首先要掌握平仄,韵律等基础知识。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基础知识,对以现代汉语为本的人们而言,往往是最难以完成的一个门槛。
而这些确实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入门技能,试想:如果每次遇到触动心弦,撩拨起心中的层层涟漪,准备有感而发时,一挥而就,提笔成书。
结果平仄混乱,毫无韵律可言,岂不是贻笑大方?古汉语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经过历代社会文化的不断进化,特别是现在汉语的巨大转变,已经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白话文更大众化,更普及,古汉语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
当下仍然有一些人在坚持写古典诗词,有的是出于爱好,有的是出于研究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掌握“诗家语”,更多的是鉴赏学习的需要。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体悟,传承发扬。
这是毋庸置疑的。
诗歌内容多取材于生活,语言却往往要高于生活。
因为日常语言的首要作用是交流,尽可能直观的表达。
而诗歌讲究的是意境,往往追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所以诗歌语言常常是“不渉理路”,要求欣赏者“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也”。
古诗词有哪些“诗家语”,需要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要关注呢?这里以诗歌为例,作一介绍。
第一,诗句中的词语组合悖于通常规律,从而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如常见的“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之类,把本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的词组合到一起,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
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明明是浣女喧闹归去,渔舟唱晚而下,这样写一是符合诗歌韵律,二是比直接白描,更有灵性,更具有诗意的妙处。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教学目标]掌握解读诗家语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如何读懂诗家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解读诗歌语言是高考中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家语呢?(一)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的诗人形象。
其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
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现诗人愉悦的心境。
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推敲炼字炼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
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
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怎样读懂“诗家语”
专题学案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专题学案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讲 对仗,押韵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歌讲究字数、句数、平仄、 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 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 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 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2.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 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 乐情,哀景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 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 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 乐景衬哀情等。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读诗的
一般方法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方法三 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 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 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 的地方,往往成为读诗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 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 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的艺 术效果。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阅读技巧》
2.最稳妥的三条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 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抓诗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 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如杜 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古今如一, 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乡。诗 人以幻作真,为的就是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体会诗 人的感情内涵,从诗歌营造的总体意境中把握它要暗示的东西。要避免理 解上的实指性,要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二、找准“解诗路” 1.最直接的三条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体裁; ⑤“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和王安石《桂枝香·金 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 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 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 感。
解读“诗家语”
解读“诗家语”作者:唐惠忠来源:《课外语文·中》2017年第09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语言与文学》中指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确实,解读古诗语言是高考中考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个步骤,是把握作者情感、鉴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关键。
那么,解读“诗家语”应注意些什么呢?一、不用世俗语来解读“诗家语”所谓“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不同于散文用语,更不同于日常用语。
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诗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去“泡”。
如果我们采用世俗的语言解诗,就可能忽略了诗人的用心所在。
例如唐代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用世俗语看,这首诗就解不通:既然是“留别舍弟”,为什么要提到“杜陵叟”?为什么又是喝酒,又是下棋,又是独对鸬鹚?而用诗家语看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绕了许多弯子:不说写信人怪自己迟迟不回来,而是借杜陵叟的口来责怪,隔得相当远的杜陵叟都怪“我”迟迟不回去,那么同村的人和家里的人之“怪”,自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东溪忆汝处”,是讲“想念你”,而“潭上酌”“林下棋”“对鸬鹚”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想你!——杜陵叟先是想到无人可以在林中下棋,是想你;无人做伴,只好独向潭上酌,也是想你;连独饮的兴趣都没了,只好面对鸬鹚躺着,更是想你。
这样一层叠一层地推进,就把情感表达得含蓄而充分。
如此一来,作别舍弟的理由就很充足了。
可见诗中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有跳跃发展的故事,需要用想象将其接通,不理解这一点,就读不通诗作。
二、不用史家语来评读“诗家语”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为题材,或抒写对古人的缅怀、赞颂之情,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但读诗不同于读史,史书常对前人的功过是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诗歌则不一定关注评论的合理与否,重视的往往是诗人主体情感的抒发。
比如同是评项羽,晚唐的杜牧认为项羽乌江自刎不应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王安石却提出了相左的观点,认定“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又如杜牧的七绝《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高中语文 高中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
高中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诗词鉴赏想得分?首先要读懂诗歌。
具体应该怎么做?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诗:又称诗歌。
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一首诗歌是由什么组成的?形式上看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而诗歌在吟诵的时候又离不开节奏和韵律。
所以,我们从字(词)、语句、语序、节奏和韵律四方面来认识一下“诗家语”。
01字(词)古汉语中常常是单音词,因此字和词的界线常常没那么分明。
每一个汉字都是文明的结晶,都蕴含着数千年文明,每一个汉字也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多令》吴文英)很多诗中都抒发一个”愁“,这”愁“有着千百种面孔:游子的羁旅漂泊之愁、怨妇的红颜凋零之愁;有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中愁自何来?诗人自问自答,来自那离人心上的凉秋。
“心上秋”既点明了季节、点明了“愁”从何而来,还抒发了自己此时因离别伤怀而涌上心头的凄凉,一个“愁”字蕴含了丰富的意味。
1组字成词。
不同的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同样是“落花”:可以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可以说“落英缤纷”还可以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同样是说夕阳:可以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可以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还可以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表达相似的情感,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将微妙差别加以区分。
比如表达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可以是飘渺,可以是恍惚,可以是迷离,可以是苍茫。
2还有一类特殊的词叫联绵词。
他们分开不能表达单独的意思,但是他们天生就是为诗而生的。
比如,花影婆娑春寒料峭残梦依稀秋风凄紧关河冷落舞姿曼妙……3有时候重复可以产生独特的效果,比如说叠词。
桃之夭夭杨柳依依蒹葭苍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实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诗句作变形处理的呢?1. 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两种。
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
如崔颢的《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
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中的“葡萄酒”就是第二句中“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
2. 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所谓超常搭配就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际上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这种方式组句最能表达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片的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象,而且营造了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极为相称。
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词作的的感情基调。
3. 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是作者采用了答话蕴含问话的方式,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去补充完善。
4. 句子的反常组合在古代诗歌中,句与句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快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而进行反常组合。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按常理,应该先说“昨夜”,后说“今朝”,这种反常组合,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语后置 宾语前置 改变词序 主、宾换位 定语的位置 定语挪前 定语挪后
返回
2.改变词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 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 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 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 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 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 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 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 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 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 置上。
1.改变词性 “诗家 语”的 变形
2.改变词序 3.省略压缩词语
返回
(一)“诗家语”的变形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 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 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 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 剪梅· 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 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 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返回
考题研究 年份 卷 Ⅰ 卷 别 及 卷 内 Ⅱ 容 卷 Ⅲ 2017
本诗的第四句“下 笔春蚕食叶声”广 受后世称道,请 赏析这一句的精 妙之处。(6分) 本诗尾联用了唐 代李揆的典故, 以下对此进行的 赏析不正确的两 项是(5分) 请从“戏赠”入手, 结合全诗,分析 作者表达的情感 态度。(6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
返回
栏目导引
栏目一 栏目二 栏目三 栏目四
考情梳理 · 一目了然 考题研究 · 一步到位 专题学案 · 一一突破 知识清单 · 一览无余
返回
考情梳理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答案: 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天色)近黄昏”。②省略谓语。上句 应为“争(送)缠头”。
返回
2.颠倒语序 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对正常语序进行
变换,使其颠倒错位,增强表达效果。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 情,华发早生”。古诗词中颠倒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答案: 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歌板、酒旗、鱼竿、燕子等
(不能少于4个),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
返回
方法三 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 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 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 地方,往往成为读诗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 人感到简洁明快,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 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的艺术 效果。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2016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5分)
2015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 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 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 怎样的作用?(6分)
返回
例2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 诗句①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 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 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 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去谓语动词 “送”,如果将“争”误解为动词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返回
例1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雨花台①
□ 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
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
又去,如此江山!
[注] 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
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返回
(二)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2.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 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 乐情,哀景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 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 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 乐景衬哀情等。
返回
二、 “诗家语”破解
(一)“诗家语”的变形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 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返回
专题学案
一、诗歌知识概览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讲 对仗,押韵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歌讲究字数、句数、平仄、 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 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 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 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诗家语”解读步骤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 作答。 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
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
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返回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返回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 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 ”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 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 草),将军夜引弓”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 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 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 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 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 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 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返回
方法二 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就是诗歌中注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 些意象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 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 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 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 情感。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读诗的
一般方法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返回
方法一 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从 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 子。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主要有: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揭示作品的线索; 5.表明诗歌的题材; 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 里,并简要赏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 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 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 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