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02 如何读懂诗歌(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时精讲
示例:虚词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又呈吴郎》
诗词里的虚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上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为……宁”“只缘……转须”使 语气委婉、含蓄,便于接受。“不为困穷宁有此?”是问句,其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西邻的妇 人到你那儿打枣确实是不对的,发生这样的事,当然是不好的。进而又为妇人辩护:“她不是因 为困穷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来呢?” 杜甫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个妇人实在是毫无办法了,走 投无路了,不得已才来打枣的。“只缘恐惧转须亲”这一句,只因她心怀恐惧,反而要对她格外 亲切,使她可以放心地来打枣。“转”是转而、反而的意思。这个妇人自己知道打人家的枣不对, 心里怀着恐惧,倒是应该亲切地对待她才是。这个“转”字,表现了杜甫对劳苦人民的体贴。
01
例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
满衣裳。(省主语)
02
例2:上吞巴蜀下潇湘,怒似连山
静镜光。(省动词)
03
例3:日出寒山寺,江流宿雾中。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省介词)
(3)省略(不完全句)
前提:读懂实词,抓住能黏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
一、能识别 语言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
会诗人所炼之“意”。
主 语 后 置 : 竹 喧 归 浣 女 , 莲 动 下 渔 舟 。 — — 王 维 《 山 居秋暝》 宾 语 前 置 : 天 街 小 雨 润 如 酥 , 草 色 遥 看 近 却 无 。 — — 韩愈《早春》 主 谓 倒 装 : 多 情 应 笑 我 , 早 生 华 发 。 — — 苏 轼 《 念 奴 娇·赤壁怀古》 定 语 后 置 :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状 语 后 置 : 鸟 宿 池 边 树 , 僧 敲 月 下 门 。 — — 贾 岛 《 题 李凝幽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怎样读懂诗歌导学案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怎样读懂诗歌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知识要点】一. 明白表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领会深层意思1、关注熟悉的作家的概况时代在变迁,思想在传承,大凡杰出的诗人,其诗心总与时代之脉一起博动。
因而要读懂作为思想载体的诗文,就必须能勾勒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命轨迹及其思想流变,了解其为何喜极而泣又因何痛彻心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
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历代大诗人的代表作,以此为窗可以洞悉诗人沉浮悲喜的人生,感悟其诗词中的徬惶与呐喊。
如陆游在《书愤》中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志:恢复中原之志至死不渝;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剖心:忧愤之情深如江海,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当此二人的其它同类诗作奔赴眼底时,我们便可据此联读而悟。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例1: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田园居(之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2、关注题目--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读文指导鉴赏要从读懂始
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
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
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
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一)基本特点1.情景结合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读懂诗歌导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预习目标巩固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预习内容一、方法点拨1、从题目入手读懂诗从题目入手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方法,因为标题一般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从注释(包括作者介绍)切入3、从意象切入,特别注意意象的修饰语4、从“情语”切入这里的“情语”是指能比较直观地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二、先试身手1、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其思想情感的理解。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读诗歌:2、你是怎样解读《次北固山》的?有哪些切入点?学习目标能够灵活运用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方法正确解读诗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交流“预习案”中的思考二、(小组合学)进行读懂诗歌的方法探讨、实践阅读下面诗歌,谈谈你对其思想情感的理解。
例1、(2010·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2、(2008·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3、(2009·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4、(2008湖北卷)临江仙①[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注]①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含解析)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歌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主旨概括(间接)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的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
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
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③高考对古诗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会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
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2020新高考Ⅱ卷《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观点)概括全国《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哲理概括Ⅱ卷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古诗文阅读,读懂是王道。
读不懂诗意,再高超的解题技巧也是白搭。
读懂诗歌,首先需要一颗细致的心,诗句不多,一字一句要细细看,认真品。
这里总结了“八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结构,看意象,看用典,看关键词,看选择题。
一、看标题灵犀一点通读懂诗歌,从标题入眼。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人点。
古人诗歌标题多直接了当,写出诗的重要信息。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梦李白》、张继《枫桥夜泊》;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元稹《重赠乐天》;③暗含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张籍《秋思》、李绅《悯农》;④揭示作品线索,如曹操《观沧海》、杜甫《春夜喜雨》;⑤表明诗歌题材,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⑥暗示表达技巧,如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李华《春行即兴》(借景抒情)。
牛刀一小试思考:读下面高考试题诗题,分别读出什么信息?01【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答友人论学》02【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湖上晚归》03【2022·新高考I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04【2022·新高考ⅡI卷】《送别》05【2021·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06【2021·新高考Ⅱ卷】《示儿子》二、看作者灵犀一点通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李白一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总结方法
一、读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 括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的缘由或目的,暗含感情;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表明诗歌的题材; 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总结方法
•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 北宋哲理思考入诗 • 南宋爱国情怀入诗
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谢冕
读诗任务 含义——韵味
5
分组探究:阅读下列诗歌题目,填写下表,
然后小组展示。(10分钟)
题目
送杜少 府之任 蜀州
重要信息
念奴 娇· 赤壁 念奴娇 赤壁怀 古 咏山泉 思远人
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送别对象(杜少府); ②交代了写作 的目的(送别友人入蜀上任); ③表明诗歌题 材(送别诗)。 ①交代了写作的地点(赤壁)、事件(怀古); 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 感情基调(怀古伤己)。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②表明诗歌的题 材(咏物诗);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①交代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②暗示诗 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③表明诗歌题材 (怀人诗)。
•
积累历史知识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 • • • • • • 陶渊明——朴素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雅俗共赏 李商隐——含蓄朦胧 李贺——奇诡变幻 杜牧——清丽俊逸 王维——诗画一体 王昌龄——雄健高昂 高适——悲壮苍凉 陆游——悲壮爱国
• 李清照——闲适与愁苦
积累文学常识
作业:预习NO.3,完成下表。
诗歌类型 咏史怀古诗 咏物言志诗 羁旅思乡诗 送别怀人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爱情闺怨诗 思想情感 表现手法 常用意象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鉴赏法、练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懂诗歌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试试身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8高考卷)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翻译: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回顾思考:请说说你解答的依据。
4、操练起来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翻译: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如上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均为诗人泛舟所见,描述时可作上述补充。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留醉与山翁”一句就是因为格律之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4、当堂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翻译:(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课堂实践例1:阅读韦应物的《寒食①寄京师诸弟》,回答问题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前备知识——古诗语言特点与章法结构一、古诗的语言特点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
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炼性。
1.语言“变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2.语言“变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
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示例: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3.语言“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示例: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古诗的章法结构(一)近体诗的章法结构1.常见章法结构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结构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1)“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如何读懂诗歌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补上一课如何读懂诗歌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一、懂点诗歌基本常识(一)古代诗歌分类(二)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 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二、读懂诗家语,方悟诗歌情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如: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曛”,日落时的余光。
高三语文诗歌导学案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三语文诗歌导学案之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源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而以外的景和趣。
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 .温故知新,归纳并掌握快速读懂诗歌的方法2.直击高考,找准解读诗歌的切入点3.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明确考纲要求二、温故知新,自主总结1、默写《登高》,思考:你是怎么读懂这首诗歌的?我是这样解读的:三、直击高考,找准切入点1、(2017全国卷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我是这样解读的:我的切入点是:2、(2017•北京卷)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2】出,眺迥二流明。
注释:【1】树杪:树梢。
【2】井:市井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我是这样解读的:我的切入点是:3、(2018•全国卷1)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我是这样解读的:我的切入点是:4、(2013年课标卷Ⅰ)本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我是这样解读的:我的切入点是四、课堂检测,问题诊断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导学案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读懂一首古诗的方法。
2、联系诗歌,能活学活用。
学习重点:掌握读懂古诗词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知人论世”。
学习方法:导读法【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2、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3、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 读文指导 快速有效读懂现代诗歌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读文指导快速有效读懂现代诗歌含解析一、现代诗歌一、现代诗歌文体特征现代诗歌又称白话诗,发端于清末,盛行于“五四”以后,像中国现代社会一样,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推崇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思潮。
其与古典诗歌相比较,虽都为有感而作,但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形式更加奔放自由,意涵也更加丰富跳跃,意象的经营往往重于对修辞的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以及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其特点有:1。
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2。
饱含真情。
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3.立意新颖。
诗歌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5。
跳跃自如.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
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7。
节奏和谐。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
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8。
形象生动。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9。
意境优美。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读懂一首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课前作业】
1、《考试说明》有关诗词鉴赏的要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3、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4、请认真预习《创新设计》P150~~152,读懂一首诗需要注意的七个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七看:(1)看标题(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典故(6)看关键词(7)看选项
❖特别提醒
(1)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词语颠倒、超常搭配)。
(2)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3)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4)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5、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本首诗表达的情感。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从题目来看:
本诗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2)从作者来看:
作者是南宋的汪元量,并不出名。
但我们知道他是南宋的诗人,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的伤感。
(3)从注释来看:
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
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
既然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4)从诗句的情感语来看:
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
“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之情。
(5)从诗句的意象语来看:
这首诗歌塑造了这些意象:燕云,江水,夕阳,寒鸦,四百州。
我们要仔细逐个分析每一个意象的内涵。
首先,……
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目标检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课后巩固】
A类:
从下面一组题目能读出哪些信息?
1.《邯郸冬至夜思家》《春夜别友人》》《春日登楼怀归》
表明时间、背景及写作内容
2.《西塞山怀古》《从军行》《归园田居》
表明诗歌体裁及题材
3.《春夜喜雨》《征人怨》
表明情感
B类:
完成《创新设计》P152《闺怨》一诗。
C类: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属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