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氓
《氓》导学案
扎实推进课改,再铸教育辉煌《氓》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氓二、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愆、徂、泮等)的读音与意义。
2、分析本文比兴与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俩主人公的性格变化。
3、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探导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背诵并默写诗歌。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疏通字词: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解释文本加粗字词的意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 )既遂( )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 )自悼( )矣。
及尔偕( )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
信誓旦旦( ),不思其( )反。
反是( )不思,亦已( )焉哉!四、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五、梳理文章脉络: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合作探究一、品读鉴赏: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对俩主人公的前后时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请认真阅读诗歌,完成下列表格。
《氓》导学案
第4课《诗经》两首
氓(1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和把握本诗的故事内容。
2、分析本诗人物形象。
3、学习本诗比兴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
表达方式。
3、体会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本诗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
【学习新知】
自主学习:阅读全文3遍,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1:阅读课文第一遍,给生字词注音,将你找到的难以理解和需要注意的字词翻译写在下面。
活动2:阅读课文第二遍,培养语感,写出诗歌的故事情节。
活动3:阅读课文第三遍,给课文作注释,能够独立理解和翻译各段大意。
请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写在下面供课堂讨论。
学习任务二分析本诗人物形象与艺术手法
活动4 阅读教材,指出本诗中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各有什么形象特点?
活动5 分析本诗艺术手法
1、《诗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本首哪几章采用了比兴手法,
是怎样运用的?
2、本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加以分析说明。
活动6 探究本诗主旨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诗,你认为正确的的婚恋观应该是怎样的?。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卫风·氓》导学案(通用5篇)
《卫风·氓》导学案(通用5篇)《卫风·氓》导学案篇1《卫风·氓》导学案导学任务一、字词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古代婚礼《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分述如次: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课前预习】(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
(二)写作背景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诗经》爱情名句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题目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写下读不准和不理解的字词。
2.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3.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弃妇形象):氓: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6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6篇(一)教材分析:《高一语文下册》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教材,是学生在高一下学期使用的教材之一。
其中,有一篇古文《氓》,也是其中的一篇课文。
《氓》是《诗经》中的一篇民歌,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不公的现象,展示了人民群众对于贫苦、困难的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了解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氓》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理解《氓》的人物形象、主题内容并正确把握。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氓》的主题、人物形象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贫富差距、社会问题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课文话题。
2. 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阅读、分析课文,共同探究《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进行讨论。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合作研究成果,教师对《氓》的人物形象、主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正确把握课文。
4. 学生自主作答: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作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体订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1. 《高一语文下册》教材2. 视频、图片等素材3. 学生讨论小组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作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加强对课文的分析和研究,提前准备好教案,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6篇(二)教案:《离骚》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背景;2.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3.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诗歌鉴赏技巧。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氓》的背景和作者1.1.2 分析《氓》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1.1.3 解读《氓》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1.2.1 《氓》的背景和作者介绍1.2.2 《氓》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1.2.3 《氓》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解读1.2.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氓》的背景、主题思想和文学技巧等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2.1.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氓》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2.1.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2 教学手段2.2.1 教材:《氓》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2.2.2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2.2.3 网络资源:相关文献、评论和分析文章等2.2.4 讨论板:学生可以在上面发表观点和交流想法第三章: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3.1.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氓》,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1.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氓》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1.4 文学技巧解读:讲解《氓》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3.1.5 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解读,进行课堂讨论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和文本阅读:1课时3.2.2 主题分析和文学技巧解读:2课时3.2.3 学生展示和讨论:1课时第四章:评价和反馈4.1 学生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1.3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4.2 教师反馈4.2.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4.2.2 作业反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4.2.3 改进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第五章: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5.1 教材:《氓》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5.2 学术研究:相关文献、评论和分析文章等5.3 网络资源:在线文献、博客、论坛等5.4 教学工具:PPT、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目的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氓》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诗歌,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3、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氓》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和扩展诗歌中关于其他形象的分析,从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解读诗歌,解读诗歌的情感美。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学习难点】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学法指导】通过对《氓》的学习,夯实文言知识,并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掌握一定的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使用说明】认真感受知识链接中关于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同时认真学习课文及训练,熟悉文言知识。
然后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测试.【知识链接】1、高考链接,写作能力的拓展2、关于诗歌形象的分析(1)什么是诗歌形象:通常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的形象),也指咏物诗中所借托的事物(物象)和写景诗中的景物(景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1、诗中主人公形象。
2。
诗人自己的形象。
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事物)4。
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景物)。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象属于客体形象。
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意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2)理解《氓》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领会其寓意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氓》的词语和句式;(2)运用合作学习,探讨《氓》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运用探究学习,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对诚信、友善等美好品质的认同和追求;(3)引导学生从《氓》中汲取智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氓》;(2)理解《氓》的文言文内容;(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氓》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式;(2)《氓》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氓》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氓》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感受其韵律和气势;(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氓》的内容,把握其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氓》的主题和写作手法;(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氓》;2. 运用《氓》中的故事情节,谈谈自己对诚信、友善等美好品质的理解和体会;3. 选择一篇与《氓》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氓》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的差异;2. 分析《氓》在古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悟。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氓》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品质?请举例说明;2. 学生回答:主人公的品质包括忠诚、善良、宽容等;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主人公的品质,并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培养这些品质。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氓》的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氓》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3.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品质等。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4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4篇(一)主题:诗词鉴赏——《氓》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氓》这首诗的主题和核心意思;2. 掌握《氓》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象;3. 学会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分析《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氓》这首诗的深刻内涵;2. 掌握《氓》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象;3. 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分析《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氓》这首诗中的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2. 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分析《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1. 诗歌《氓》的课文板书;2. 课堂讨论所需的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针对学生熟悉的节日或热点话题,展示相关图片或对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入《氓》这首诗:请学生尝试猜测《氓》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
二、课文阅读(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的大意;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节奏和节拍;3. 询问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三、探究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氓》这首诗的主题和核心意思;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3.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背景介绍(10分钟)1. 教师为学生讲解《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体现了什么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现象。
五、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识别修辞手法:学生分组,通过识别并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分析诗的艺术特色;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并解释它在诗中的作用;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解释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选一首诗或歌曲,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解释;2.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作品,并进行点评。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氓》这首诗的主题和意蕴;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全文;(2)理解《氓》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善良、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氓》;(2)理解《氓》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氓》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氓》;(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氓》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意义;(3)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氓》中的美景、美德、美好情感等;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2)引导学生从《氓》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氓》;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主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速度等;3. 学习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氓》的理解程度及自身感悟;4. 诗歌推荐:了解学生对同类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氓》的教案(优秀10篇)
《氓》的教案(优秀10篇)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氓》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氓》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深层意象和寓意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解读。
(2)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5.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背诵《氓》。
(2)检查学生默写《氓》的情况。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写成小论文。
2. 让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爱情的古代诗歌,如《离骚》、《孔雀东南飞》等,让学生对比《氓》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 现代诠释:鼓励学生将《氓》的主题和意象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谈谈对爱情、人生等话题的感悟。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了《氓》的诗意和主题,分析了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诗经氓导学案
诗经氓导学案一、导学目标:了解《诗经·氓》中的内容和意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传世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导入介绍《诗经·氓》的背景和出处,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内容分析《诗经·氓》是《诗经》中的一篇,共四章,描写了古代氓人的生活状态和境遇。
根据文本分析,探索氓人的社会地位、职业特点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3. 艺术特点分析《诗经·氓》的艺术特点,如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篇诗歌的表达意图和艺术魅力。
4. 传世价值探讨《诗经·氓》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
三、导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诗经·氓》的来源和背景,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2. 分析《诗经·氓》的内容:分组讨论,每组阅读并解读一章,回答以下问题:- 描述氓人的生活状态和境遇。
- 氓人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 与其他篇章的联系和对比。
3. 分析《诗经·氓》的艺术特点:- 探索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特点。
- 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 分析诗歌结构,如何体现主题和情感。
4. 探讨《诗经·氓》的传世价值:- 讨论《诗经·氓》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 分析《诗经·氓》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导学延伸:1.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诗经》中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
2. 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诗经·氓》为灵感,创作一首符合韵律和格律要求的古体诗。
3. 田野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当代工人和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和境遇,与《诗经·氓》进行比较和对照。
五、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诗经·氓》不仅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劳动的尊严和社会的变迁,增强对劳动者贡献的认识和珍视。
【高中语文】《氓》导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氓【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3.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品味诗歌语言认识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命运的原因,认识作品主题。
4.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体会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自我徂.尔()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于嗟鸠.兮()犹可说.也()桑葚.()淇.水汤汤()渐.()车帏裳.()靡.有朝矣()士也罔.极()()夙.兴夜寐.()咥.其笑矣()隰.则有泮()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氓之蚩蚩:蚩蚩通嗤嗤()②匪来贸丝:匪通非()③将子无怒:无通勿()④于嗟鸠兮:于通吁()⑤犹可说兮:说通脱 ( )⑥隰则有泮:泮通畔()2.重要字词解释。
氓:来即我谋: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我贿迁:以望复关: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渐车帷裳:女也不爽:二三其德:靡室劳矣:言既遂矣:静言思之:总角之宴:隰则有泮:3.古今异义氓子.无良媒至于..顿丘泣涕.涟涟女也不爽..总角之宴.以我贿.迁躬自悼.矣三岁..食贫静言.思之,言既遂矣4.词类活用其黄.而陨()三岁食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夙.兴夜.寐()5.特殊句式(1)秋以为期()(2)子无良媒()四、课文诵读《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导学案——《氓》学习目标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6、全力以赴投入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学习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方法1、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2、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教材助读《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二、注音匪:()汤:()愆:()徂:()将:()裳:()载:()靡:()于:()隰:()说:()角:()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四、我的疑问探究案一问题导学,超越自我一、课文分析1、全诗顺着什么情节来叙事的?2、全诗共分几部分?每部分具体讲什么?每部分情感基调是什么?二、归纳本首诗歌的主旨。
训练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探究案二问题导学,超越自我一、字词归类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氓:涕:宴:三岁:二、《氓》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主要有哪些?★三、体验拓展:《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四、当堂检测习题见ppt训练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积累运用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修我矛戟(qǐ)B.静女其娈(luán)乘彼垝垣(ɡuǐ)与子同泽(zé)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贻我彤管(yí)D.洵美且异(xún)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嗜草乘彼垝垣B.糜室劳矣矛戟彤管踟蹰C.自我徂尔有炜洵美于嗟鸠兮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晏晏帏裳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二、阅读理解阅读《氓》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氓》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二、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将:qiāng裳:cháng载:zài靡:mǐ于:xū隰:xí说:tuō角:jiǎo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探究案一一、1、《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2、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
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
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
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
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
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
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
更加痛苦。
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
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
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
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
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
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二、主旨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探究案二一、字词归类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说”通“脱”,摆脱,脱身。
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
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
“无”通“毋”,不要。
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今义:流氓,音máng。
涕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宴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今义:宴会三岁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今义:三岁的年龄二、写作特点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三、体验拓展: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
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当堂检测答案:诗诗三百305 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训练案1.答案: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2.答案:C(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3.答案: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4.答案: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
)6.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7.答案:纯真热情8.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悔恨多于哀伤9.答案:清醒、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