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 必修二 第6单元 单元总结 21张(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 必修二 第6单元 单元总结  21张(新人教版)

3.二战后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 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 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 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 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实际应用2:(2011· 宣城模拟)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 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 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答案] D )
政的异同
实际应用1: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 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 们的共同点是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 D
保卫莫斯科!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片中的信 息:保卫莫斯科来看该时期应是在二战前后,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与史实不符,选D。
2.(2009· 广东,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 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 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B.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 了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 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 被逐步放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自主学习一、罗斯福新政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1)标志: 1929 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3)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严重过剩,产销矛盾空前尖锐。

(4)影响:① 资本主义腐朽性充分暴露。

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 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③ 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 世界经济大危机 ②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2)时间: 1933 年开始。

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主要内容:①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 复兴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 调整农业政策④ 实行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⑤ 保护劳工权利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作用:①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 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 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美国的“新经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

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 1996 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 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

“新经济”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 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2.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目的: 实质:5)6)内容: 过程:评价: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 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讲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古代商业总趋势是不断发展,但比较缓慢,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前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繁荣考纲要求商业的发展主干梳理·理思路基础排查理一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朝: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某某、某某、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新兴大城市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②表现:某某、某某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某某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某某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清代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特许某某“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二、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新政的“新”之处)(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第一,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二,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第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

);第四,保护劳工权利;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复习课件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复习课件1
过度消费——直接原因(供需矛盾)
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盲目扩大生产; 劳动人民相对贫困,实际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提前消费: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 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定。 (市场虚假繁荣,需求成了“虚求”)
2.深层次的体制和制度原因 ①经济体制: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和政策——重要原因
盲目和无限制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和商品的生产者并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 占有者,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3.新政从何处着手——制度?体制?道德? 经济运行机制,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重点
调整供需关系。 ——最可行和有效的选择
启示一:
投资有风险,消费须理性; 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规避风险。
面对危机,美国各阶层的反应和选择 理性“的人声们音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
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利用外汇储备优势,购买资源及技术、投资资源行业; 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规避美元风险; 扩大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增强自主性; 努力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扩大内需; 吸取危机的教训,探索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
启示三:对危机的新认识,危机孕育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新机遇
2007年8月,次贷危机席卷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 演变为华尔街金融风暴,并波及全球。
★合作究疑•问题一
危机源自华尔街的贪婪? ——经济危机发生的制度和体制原因
占领华尔街
9月17日,以抗议华尔街的贪婪、美国的高失业率及社会分配不均 为主要内容的“占领华尔街”活动在纽约爆发。
99%有话说:他们是“占总人口99%的普罗大众”。承受重税、失业、战 争以及不平等待遇,他们用智慧与幽默,自由地表达愤怒与抵抗。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基础知识巩固一,大萧条历史背景二,大萧条主要影响三,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四,罗斯福新政主要影响五,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主要表现六,经济滞胀的原因、表现、应对措施七,福利制度的评价八,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思想发展线索选择题专项训练1,材料一:1929年,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

材料二:1932年,胡佛决定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对比上述材料,说明胡佛总统()A.是坚定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忠实践行者C.在没有稳定思路下随意调整政策D.在自由放任前提下实施有限干预2,下图是美国1890—1945年的某项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依据所学分析,该示意图最有可能是哪一项数据()A.农业发展指数 B.工业发展指数C.失业人数指数 D.黄金储备总量3,《全球文明史》记述:“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

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

”材料中的“新问题”是指()A.“垄断”加剧了无序竞争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恶性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造成“滞胀” D.殖民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4,美国总统胡佛在经济危机来临后这样考量说:“……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

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

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

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阻止大范围失业的发生。

”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经济崩溃是因为向商业借款人提供的信贷太少B.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C.公共建设成为解决经济萧条的有力手段D.政府应系统强力干预,控制劳动者工资水平5,据所学知识推断,下表“□□”中应填入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中国D.苏联6,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必修二的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代、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等。

下面是对必修二各个学习单元的知识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远古社会和原始文明该单元主要讲述了远古社会和原始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城市的形成、农业的兴起、手工业的发展等。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等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单元:先秦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

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及儒家学说、墨子及墨家学说、道家和法家等。

第四单元:秦汉时代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秦汉时代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

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汉王朝的政治制度、汉武帝的改革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第五单元:三国时期与南北朝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动态。

包括三国鼎立的局势、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事迹、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和南朝等。

第六单元:隋唐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文化。

包括隋文帝的统一、唐太宗的征服、唐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唐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等。

第七单元:宋辽金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宋辽金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冲突。

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辽朝和金朝的兴起、宋辽金三国的战争等。

第八单元:元朝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元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统治。

包括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元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元朝的外交关系等。

第九单元:明清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包括明朝和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两代的经济状况、明清时期的文化和科技等。

以上是对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总结归纳,每个单元都涵盖了常见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点

☆导论:世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一、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1917--1945)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20世纪90年代初)三、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点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2—1929年美国经济的繁荣(“柯立芝繁荣”)。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⑴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具体原因:①广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

②国民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直接原因)⑵时间:1929年月-1933年。

⑶经济危机的特点:来势迅猛、波及速度快、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⑷经济危机的影响:①经济:经济萧条,推动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政治: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③国际关系:各国大打贸易战。

⑸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认识:要随时注意资本主义制度內部机制和政策的调整,国际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1.原因:(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社会矛盾激化。

(2)胡佛政府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3)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推行新政。

2.目的:(1)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税制等,重建银行信誉。

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发起蓝鹰运动,公平竞争。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思】 二、有关“战后新变化”的两组问题:
㈡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国家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让经济自我治疗。罗斯福新政则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⑵判断及理由: 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罗斯福新政
【思】 一、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三组问题:
㈢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探究之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分析其在资本主义自 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作用:①体制创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告别了自由放任,形
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救济贯穿新政全过程。具体包括: ①首要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②中心措施:复兴工业。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罗斯福新政
【思】 一、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三组问题:
㈡主要内容及特点 探究之二:罗斯福新政与胡佛经济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有无本质的区 别?为什么? ⑴不同: 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⑴原因: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呼吁劳资双方和政府在“自愿合作” 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反对政府通过强制手段直接干预经济。使经济 危机更加恶化。

2021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必修2

2021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必修2
2.社会领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社 会福利保障制度和公平竞争体系。
3.政治领域: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单元复习
一、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 1.20 世纪 30 年代,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大危机仍坚持“自 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2.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放弃“自由垄断资本主义,对后世影响 深远。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 机构来统管经济,并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政府的调节和管理 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
6.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新经济”。政府看 到了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 业的发展,使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 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领域: (1)生产力大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自动 化、市场信息化、管理电脑化、工业材料复合化。其产业结构 从劳动密集型转到资本密集型,再转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 型,总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的重心从物质 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2)生产关系的新变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 家私人所有制趋向社会化,即由个人直接占有发展为个人间接 占有,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3)经济模式的共同点: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使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和可调控的特点。资本 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继续推行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如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解决就业问 题,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 施政纲领。虽使美国经济继续繁荣,但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 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高一历史(理)必修二复习讲义:第6单元

高一历史(理)必修二复习讲义:第6单元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 主要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广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导致供需矛盾扩大。

3.重要原因: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股票投机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

4.导火线: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二、表现:略注意:物价下跌三、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四、影响:1.消极影响:(1)加深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局部)(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世界)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②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③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积极影响:为改革提供机遇(如胡佛简单干预、罗斯福新政)为苏联引进技术装备、资金、人才等提供机遇。

注意:尽管胡佛政府固守“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但还是进行了简单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的政策。

第18课罗斯福新政1、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一、背景1.历史原因: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2.经济基础:经济实力最强,有广阔的海外市场;3.政治条件:稳固的民主制度;4.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5.民众基础:民众要求改革;6.国际条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以书本内容为主)项目主要内容理解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美联储的权力、管证券制业。

放弃金本位制:破除黄金对货币的限制,增发货币,刺激经济,实行货币宽松政策。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缓解经济危机;加剧了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各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蓝鹰运动。

目的:防止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单元知识整合精品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单元知识整合精品PPT课件
考点1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011 年福建文综)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图一
图二
图三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解析】选B。从图三的“600 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 看出生产严重过剩,A 项正确;从图二“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 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C 项 正确;从图一“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 主义体制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 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 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B 项符合题意。
考点2 罗斯福新政 2.(2012 年广东文综)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解析】选 A。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 1933 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面临工人失业、银行倒闭、生产相对过
剩等问题,因此,B、C、D 三项排除;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加强立法工作,
规定工时与工资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待遇,A 项正确。
考点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2012 年海南单科)1945 年 7 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 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 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为更好满足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 可以自由编辑,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learning and using, the courseware is freely edited after downloadi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文章摘要: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编者按】: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本单元重点讲述资本主义世界所出现的经济危机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二、罗斯福新政1、具体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③推行“以工代赈”,(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2、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3、特色和影响(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思维拓展】1、各国反危机的措施及启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一般分四类:(1)美国一类:采用罗斯福新政(1933-1939)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2)英法一类: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3)北欧国家一类: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多种合作.(4)德意日一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2、30年代大危机得出的启示:(1)危机与繁荣相关,居安思危.(2)国际经济关系协调极为重要,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3)危机具有两重性:一是表明资本主义末日加速来临;二是迫使政府改革调整的信号.3、“大萧条”下的美、德、日走向简评: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原因:美国:①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强,国家干预经济可行.③美国虽有阶级矛盾,但左右两翼的力量不足以危及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④罗斯福的个人作用体现了当时时势的需要.德国:①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历史.②德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产阶级唯一的办法依靠军事化复苏.③德国整个社会不满一战后的失败,对《凡尔赛和约》不满,希特勒借助了“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④德国阶级矛盾尖锐,革命迫在眉睫,纳粹党正好充当垄断资本家镇压革命、发动战争的工具.⑤希特勒的个人作用适应德国当时社会的“土壤”.日本:①日本具有浓厚封建军国主义历史,标榜“武士道精神”.②日本早已对中国、朝鲜、东南亚实施过侵略扩张,为转嫁国内危机,借经济危机之机,在更大范围内扩大战争.③日本的阶级矛盾尖锐,利用法西斯力量镇压革命是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④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左右了日本社会.影响:美国缓和了经济危机,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word1 / 1 必修2第六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繁荣时期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电气业和建筑业。

繁荣背后潜伏着危机,最先出现衰退的部门是建筑业。

2、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这次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以纽约股票交易所股价暴跌为标志。

(注意: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端最先显露出来。

1857年首先从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29年首先从美国开始,爆发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占支配地位。

1973年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危机有四个特点:X 围特别广(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造成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最主要原因: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

注意:苏联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此时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

(“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

)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采取的共同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走上两条不同道路: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保持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某某制度;德国和日本则建立法西斯政权,走上对外侵略扩X 道路。

3、美国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大萧条日益加剧。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推行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胡佛政府和罗斯福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但他们的本质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主要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

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归纳

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归纳

历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一、虚假繁荣
表现:1、一战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2、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一派繁荣景象。

二、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阶级矛盾尖锐
(2)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社会不稳定性
(3)各国长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造成市场虚假繁荣,无法阻止危机大规模爆发。

>
(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失败原因: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4、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大危机,有效遏制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2、建立福利国家
3、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兴起
4、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单元回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单元综合六:第六单元单元回顾

第9页
返回首页
第六单元 单元回顾(六)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2.变革原因 (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原因。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 (3)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社会、时代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第5页
返回首页
第六单元 单元回顾(六)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2.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 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 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 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 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个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 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
第10页
返回首页
第六单元 单元回顾(六)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3.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 行机制的变革与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的变革互为前提。经济 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与变革,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自由资本 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完 善,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史实表明,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协调的 一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 义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 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 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主编人:yangdayuan一、课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课型:陈述性知识新授课三、教学目标:1、能记住: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表现、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整、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等基本史实。

2、能通过阅读材料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以及福利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3、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并能够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从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使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同时,让学生感悟我们今天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性。

说明:其中第1、2点为本课的重、难点。

四、学与教的方式:自主学习、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五、课时安排: 2课时拓展: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围绕“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展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经济:“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调整的背景;“罗斯福新政”是调整的实践;“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讲述调整后的发展和影响。

概念解析: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

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回顾原有知识】(2009年广东高考11题)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二)【知识线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0-91页,完成知识填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1、背景:20年代美国的“繁荣”景象及背后的危机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主要原因:供求矛盾(生产和销售的矛盾)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带来股市崩溃2、表现:开始标志:1929年10月24,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P81书本划出)3、特点:①范围特别广②时间相当长③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经济:从局部看: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政治)(1)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示威、游行和罢工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从整体看: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了当地人民更激烈的反抗。

政治格局演变:经济危机——政治危机: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将国民经济军事化5、对策:“自由放任”政策(1)特点:自由放任,市场调节(2)结果:没有克服,更加恶化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引起的混乱(2)、胡佛反危机政策的失败(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4)、罗斯福以“新政”当选美国新总统2、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①整顿银行;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③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蓄委员会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蓝鹰行动(核心)①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②制订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等条款的行业法规,将生产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③制订保障工会权利的法规;调整劳资关系(3)、调整农业政策:①成立农业调整局;②减耕,政府提供补贴;③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①建立联邦紧急救助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兴办公共工程;3、影响:进步性⑴直接影响:摆脱危机困境⑵间接影响: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

⑶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读史明智第 2 页以古鉴今4、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

5、特点:政府干预经济;多以立法形式解决问题6、美、德解决危机的不同道路: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制(国家干预经济)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四个变化)1.变化的背景:吸取了大危机的惨痛教训;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2.变化的表现:(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重要的变化)①、定义: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制度②、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③、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④、成就:20C50---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⑤、失灵:73年经济危机,出现“滞涨”现象;(“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

重要原因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

)①对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②结果: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混合经济”。

⑥、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例如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系列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例如1973~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就是证明。

(2)建立“福利国家”(From the cradle to tomb即“从摇篮到坟墓”)①、定义:教材P89页『历史纵横』②、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④、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⑤、发展历程:成功实践: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日渐完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缩小规模:20世纪八十年代⑥、评价:积极性: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矛盾。

消极性:财政困难、培养懒汉、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穷人的心理仍不平衡(3)第三产业的兴起①原因: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②影响: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4)新经济”的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①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②由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③特点: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三)【合作探究】(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月收入50 80 200儿童津贴13.0 13.0 13.0其他津贴50.1 30.1 0纳税0 -7.9 -43.8国民保险-4.5 -7.2 -18.0实际收入108.6 108.0 151.2——(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5分)(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分)(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儿童利益。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5分)(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 ;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读史明智第 4 页以古鉴今(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09广东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美国14.7 3.3英国21.8 2.8挪威23.9 2.8德国24.3 1.4芬兰24.8 3.5法国28.5 2.1瑞典29.5 2.7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此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得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问题:(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共不得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主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助于经济发展。

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3)福得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

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

(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讼证皆可)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

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