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验切片观察共40页文档

合集下载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书版)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书版)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为脂滴所在位置),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2、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3、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

肺泡腔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后者胞浆内含多量棕色颗粒。

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出血)及淡粉色的蛋白质水肿液4、混合血栓:闭塞静脉内可见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的血小板梁,有分枝相互连接,其间有粉染丝状纤维素网,网眼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血栓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5、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为淡粉色,无细胞核结构,但仍可见肾组织结构轮廓。

梗死区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6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表面为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为粉染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呈网状分布。

7、肠假膜性炎(肠粘膜纤维素性炎):切片取自结肠,粘膜坏死,有处表面有脱落的膜样物,坏死的粘膜表层组织和纤维素、白细胞形成膜样物--假膜。

粘膜下层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脓细胞, 小血管扩张充血,阑尾系膜也有改变9、肺脓肿:肺组织内可见脓肿灶,脓肿中心为变性坏死的中心粒细胞。

周围肺泡内有多量纤维素渗出,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脓细胞浸润,周边肺组织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粉染水肿液10、皮肤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由表及里分别为鳞状上皮角化层、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及基底细胞层。

间质随上皮长入乳头内,其中可见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少量淋巴细胞。

临床病理学实验报告

临床病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常见病理切片的观察和病理诊断技巧,提高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切片:正常组织切片、病理组织切片(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切片架、载玻片等。

3. 实验试剂:HE染色液、苏木精染液、伊红染液、酒精、盐酸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正常组织切片(1)首先观察正常组织切片,了解正常组织的形态结构。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基本结构。

(3)注意细胞排列、细胞间质、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结构。

2. 观察病理组织切片(1)观察病理组织切片,了解病理变化。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3. HE染色(1)取病理组织切片,放入染色机进行HE染色。

(2)染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足。

(3)染色完成后,用自来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4. 显微镜观察(1)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调整焦距。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5. 病理诊断(1)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

(2)分析病变组织的特点,如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分裂象、肿瘤标志物等。

(3)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组织切片观察正常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清晰可见。

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核增大、深染,细胞质减少,细胞器破坏,细胞排列紊乱,出现浸润现象。

3. HE染色结果HE染色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病理诊断。

4. 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对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切片观察实验指导

切片观察实验指导

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实验目的〕通过组织切片观察,认识﹑掌握器官组织发生充血、淤血、出血、梗死等病理变化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了解其发生原因、机制﹑结局和意义。

二、〔实验材料〕充血、淤血及出血的组织切片三、〔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大体标本充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机能不全。

静脉回流受阻,肺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色紫红,质地较坚实,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

淤血较久时,则易发生肺水肿,此时肺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血样液体。

肺间质增宽,富含水分。

肺组织块投入水中如载重舟。

2. 肝淤血:常见于右心衰竭。

淤血时体积增大,边缘钝圆,色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紫红色血液,淤血较久时,小叶中央部充血呈暗红色,小叶边缘则肿胀或脂变呈黄褐色,形成暗红色与黄褐色相间的斑纹,类似中药槟榔的断面故称“槟榔肝”。

3肠淤血:肠壁静脉扩张增粗,充满暗红色血液,形似树枝状。

出血1. 猪肾点状出血:肾表面及切面上有多数针尖至菜籽大小的出血小点。

此标本取至猪瘟病。

2. 心内膜斑状出血:心室内膜下出现黑红色斑点,称淤斑。

3. 马肝被膜下血肿:肝被膜下与实质之间有大的凝固血块,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裹。

血肿周围实质受压贫血,呈淡黄褐色。

4. 血管破裂性出血:乳牛产后子宫中动脉破裂出血,患畜死于失血过多。

此标本示血管破裂处。

5. 线状出血:肠粘膜皱壁的顶端出血,呈暗红色的线条,称线状出血。

6. 出血性子宫炎:子宫内膜弥漫性出血,呈暗紫红色。

血栓形成1. 牛肺静脉红色血栓:肺内扩张的静脉内有一血块,其中心红色,边缘淡黄,(这是因形成时间较久,边缘血红蛋白崩解之故)因发生血栓软化,血管与血栓界线不清。

2. 猪心瓣膜上白色血栓:二尖瓣向血流面有一干燥灰白赘生物附着,表面粗糙不平,呈椰菜花样外观。

瓣膜变形、缺损。

此标本取自慢性猪丹毒患猪。

4. 动脉内白色血栓:马前肠系膜动脉根部管腔扩大,管壁肥厚,内膜粗糙不平,内膜上附着干燥灰白片状血栓物质。

通过此标本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

《病理切片观察》课件

《病理切片观察》课件

病理切片观察的步骤
1
形态学特征观察
2
通过高倍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特征,
如核形态、细胞密度等,进一步确定病
变类型。
3
病变程度评估
4通过病理分级系统,评估病 Nhomakorabea的程度和 严重性,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初步观察
通过低倍镜观察整体结构,初步了解病 变部位和范围。
病变类型鉴定
根据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 鉴定病变的类型,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
病理切片的常见病变
1 肿瘤
病理切片可以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分化程度、生长方式等,对肿瘤的类型 和恶性程度进行评估。
2 炎症
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炎症反应的特征,如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帮助诊断和了解 疾病的炎症程度。
3 组织坏死
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组织坏死的表现,如细胞溶解、结构破坏等,指导疾病治疗和判断 组织存活程度。
病理切片观察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切片制备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
如组织变性、伪影、切片断裂 等,可通过优化取材和固定方 法、调整切片机参数等方式解 决。
切片观察中的问题
如切片质量差、染色不均匀等, 可通过重新制片、调整染色方 法等方式解决。
解决方法及注意事项
遵循标准操作规范,保证切片 制备和观察的质量,注意细节, 确保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的准确 性。
病理切片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
病理切片观察中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病理学知识、显微镜操作技巧、病理切片分析等是掌握病理切片观察的基本技能。
病理切片观察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病理切片、机器学习辅助诊断等是病理切片观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了解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动植物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记录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首先,我们选取了植物茎的横切面和动物肝脏组织进行切片观察。

在植物茎的横切面中,我们观察到了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以及维管束和木质部的分布情况。

而在动物肝脏组织的切片中,我们观察到了肝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以及肝小叶的结构和血管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这些组织切片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植物茎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细胞壁的厚度和细胞核的位置对细胞功能有重要影响;而动物肝脏组织的结构紧密,肝细胞紧密排列,有利于肝脏的生理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在植物茎的横切面中,我们观察到了维管束中的导管元素和木质部中的木质纤维,它们的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同;而在动物肝脏组织中,我们观察到了肝细胞内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这些结构对肝脏的代谢功能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茎和动物肝脏的组织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揭示组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对组织切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以确保观察到的结构清晰可见。

同时,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也要认真细致,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论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组织学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思路。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对于我们了解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发现。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理学显微切片图谱

病理学显微切片图谱

高倍镜观察:多数病灶中心可见 细支气管,管腔面黏膜上皮部 分坏死脱落,腔内可见较多脓 性渗出物,周围肺泡腔内可见 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巨噬细 胞、浆液以及纤维素等,部分 区肺组织结构破坏,形成小脓 肿,病灶之间肺泡腔扩张,其 中可见多少不等的浆液和中性 粒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 扩张充血
低倍镜
低倍镜观察:瘤组织由增生的 腺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并根据两种成分的多少和分 布情况分为:管内型、管周型 和混合型。①管内型者增生 的腺体被大量增生的纤维挤 压,腺管变形成为弯由、狭 窄、有分支的裂隙;②管周 型者腺体增生为主,增生的 纤维围绕在腺管周围:③混合 型者表现为前两者混合而成
高倍镜观察:增生的 腺体上皮细胞呈立 方形或柱状,外周 为肌上皮细胞,使 腺体细胞呈两层, 细胞异型性小。增 生的纤维组织可发 生黏液样变、胶原 化和玻璃样变
高倍镜观察:硅结节境 界清,星圆形或椭圆 形,主要由纤维细胞 及胶原纤维,呈同心 圆状排列,部分结节 明显玻璃样变。相邻 结节可融合,肺泡结 构明显减少,代之以 大量的纤维组织
10×10倍镜
40×10倍镜
诊断要点:硅结节形成,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
镜下观察:肝小叶 内肝细胞胞浆中出 现大小不等圆形空 泡,有的空泡较大, 将核挤于一边,空 泡部位为脂肪小滴, 在制片过程中被有 机溶剂溶去,故呈 空泡状
高倍镜观察:风湿小体中央见少许 淡红色丝状或颗粒状物质,为纤 维素样坏死,周围出现许多风湿 细胞(或称Aschoff细胞)。该细胞 体积较大,梭形或多边形,胞浆 丰富,弱嗜碱性,核较大,呈卵 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 的中央,并有细丝放射至核膜, 细胞核的横断面似枭眼状,纵切 面核染色质呈毛虫样。有的风湿 细胞呈双核或多核,称为风湿巨 细胞。风湿小体最外层为增生的 纤维组织,并有少量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病理切片观察课件下载

病理切片观察课件下载

3、大肠癌(瘤9)
• 肉眼红染实性组织。 • 镜下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腺样结构,
并浸润至粘膜下层,癌细胞核大、深染。
切片3
结肠组织学
切片3
结肠管状腺癌(高分化)
杯状细胞消失,细胞核大、深染,腺体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排 列拥挤,浸润性生长(已浸润至肌层)。
实习八、实习切片
1、乳头状瘤 (瘤3) 2、皮肤鳞癌 (瘤4) 3、淋巴结转移癌 (瘤11)
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炎1)
(1)肉眼管腔(切片为阑尾的横断面)。 (2)镜下低倍镜分清阑尾壁各层。由内向外观 察,主要表现为
①管腔内有大量脓性渗出物。 ②粘膜坏死脱落,变得不完整。 ③阑尾各层充血水肿及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
切片 1
正常阑尾
切片 1
泸州医学院
1 炎
切片 1
切片 1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切片 3
脾小动脉玻璃样变
切片4 肾凝固性坏死(局3)
(1)肉 眼 ·溃疡底部的粘膜下层和肌层破坏消失
细胞较大,梭形或卵圆形,可见瘤巨细胞;
为红染实性组织,其内可见一略呈三角形的粉 其深部有浅蓝色细菌团。
炎性渗出、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瘢痕组织 周围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等。
染区。 ·广泛肝细胞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切片1
平滑肌瘤
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杆状核,两端钝圆,核分裂
2、平滑肌肉瘤(瘤12)
• 肉眼红染实性组织。 • 低倍瘤细胞较平滑肌瘤更密集,排列更紊乱,
弥漫分布,纵横交织呈束状或漩涡状。 • 高倍瘤细胞较大,呈梭形或椭圆形,异型性
明显(核大、深染,可见较多的病理性核分 裂象)。
切片2

病理学实验切片

病理学实验切片

病理学实验切片1. 肾小管水样变性(1)低倍镜:在肾小球周围的肾小管,有些细胞体积大,染色淡红,为病变部位。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有的胞浆崩解脱落入管腔,细胞核结构清晰。

(3)诊断要点: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体积大,胞浆淡红,管腔不规则变小。

②水肿细胞的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

2. 肝脂肪变性(116)(1)低倍镜: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空泡边缘清楚。

(2)高倍镜: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

(3)诊断要点:①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②细胞核受挤压偏向一侧,胞浆减少。

3. 肾小管细胞内玻璃样变性(1)镜下:近曲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球形颗粒,即为病变部位。

(2)诊断要点:肾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球形颗粒。

4. 脾动脉硬化(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1)低倍镜:脾被膜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体积缩小,脾窦扩张充血,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内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

(2)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在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的物质。

(3)诊断要点:①脾小体中央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②内膜下可见环状红染均质物质。

5. 脾梗死(1)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

(2)高倍镜: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脾小体轮廓和小梁的结构尚可辨认,其余部分为慢性脾淤血的改变。

(3)诊断要点:①坏死灶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②坏死后脾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

6. 肉芽组织(1)低倍镜:肉芽组织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

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其排列方式与表面平行。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梭形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胞。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组织切片观察实验
摘要: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观察不同组织切片的结构和特点,进一步了解组织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
组织切片(植物叶片切片、果实切片和动物肝脏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草酸铁钾、苏丹红等试剂。

实验方法:
制备组织切片:用草酸铁钾脱色法将植物叶片和果实切片进行处理,再用苏丹红染色。

对动物肝脏切片先进行蜡采嵌切技术处
理,然后进行苏丹红染色。

最后,将制好的组织切片放置到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拍照。

实验结果:
观察植物叶片切片,我们可以看到其细胞排列有序,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色素体等组成部分。

果实切片则主要由皮层、维管束、内果层等组成,显示出明显的环状结构和寄生粘液细胞。

肝脏切片则展示出肝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丰富的细胞器和小颗粒显示出肝细胞合成蛋白质和代谢功能。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我们对植物和动物组织的结构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上病理实验课时 如何看病理学的切片

上病理实验课时 如何看病理学的切片

上病理实验课时如何看病理学的切

不太清楚你想问什么,说的大条一点就是,先拿肉眼看切片,组织密度颜色一致度一类一类的,然后用低倍镜看看整体,判断一下是什么组织,什么病变,有没有包膜,和病变的大致性质一类的,然后在换高倍。

我的病理老师说,he染色下有一个很泛泛的判断良性恶性的
办法,就是裸眼先扫一下,看看它是偏红还是偏蓝,颜色越深越有可能是恶性——不过吧,我觉得有点教条,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我猜你可能是想问病理实验课应该怎样去上。

很简单,有备无患——你最好搞搞清楚这节课我要看哪些东西,哪些组织哪些病变,知道你要在切片上找些什么东西什么特征,通常这些要点书上都有,提前做好功课就是了。

如果总是想着先看,看完了再做功课,很有可能你看切片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那些特点都被错过了,回来看书就很难记忆深刻追问谢谢你啦。

你说的这些我倒是知道但真正看时又老觉得没头绪,还是得课前做好功课啊。

另外是不是每一张切片都有其正常组织的层次呢,比如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我从看的那些片中觉得
不是的,有些仅有病变的那一处,但不知道是这样吗?
1。

病理实验文字详解(切片)

病理实验文字详解(切片)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14号心肌褐色萎缩①注意观察心肌纵切面。

心肌纤维的粗细较正常有什么不同?②高倍镜下该处细胞核两端有折光性较强的黄褐色颗粒为褐色。

52号慢性宫颈炎伴柱状上皮鳞状化生。

宫颈被覆上皮及腺上皮被鳞上皮所取代,部分区域上皮表面还可见柱状上皮,但下面为大片不完全成熟鳞状上皮(贮备细胞增生鳞化),上皮组织之间有较多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15号肾细胞水肿(肾浊肿)低倍镜下,首先找到肾皮质区的近曲小管。

观察其小管的上皮细胞肿大,突向管腔致使管腔狭窄。

高倍镜下可见这些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细小颗粒。

部分管腔内形成均匀红染物21号肝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晰的圆形空泡,部分空泡融合变大,将肝细胞核挤向一侧,使肝细胞类似脂肪细胞。

肝细胞体积增大,肝窦明显受压,小叶轮廓不易辨认。

19号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切片来源:取自皮肤疤痕组织。

病变要点:真皮内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纤维肿胀互相融合,形成一致半透明红染的玻璃样物质,其间仍可见若干纤维细胞。

5号脾贫血性梗死肉眼观:切片中央有一伊红淡染区,即贫血性梗死区,外围红色反应带,四周蓝染区为脾组织。

低倍镜下:梗死区伊红淡染无结构一片荒凉、血窦轮廓尚可见。

在出血带与坏死区交界处可见坏死细胞核的残迹。

高倍镜下:观察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形态变化。

(1)肉眼:淡染部分为梗死区,兰染部分为正常组织,二者之间有红染的充血出血带。

(2)低倍:①正常区域可见红髓、白髓和小梁。

②坏死区脾组织轮廓隐约可见,但大部分细胞核消失,胞浆呈红染颗粒状。

③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充满大量红细胞,即充血出血带。

(3)高倍:重点观察坏死区的细胞变化。

①核浓缩:部分细胞核浓缩成很深紫兰色团块。

②核碎裂:红染颗粒的细胞浆内散在少数不规则的深紫兰色碎片。

③核溶解:绝大部分细胞消失。

49号肉芽组织标本取自创面肉芽组织,表面有大量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白细胞)和坏死组织覆盖,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由底面向表面垂直伸展,其内皮细胞体积较大、管腔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